美股专家谈股市

美股专家谈股市

一、美国股市专家话股市(论文文献综述)

崔惠颖[1](2016)在《中国博彩型股票的识别、市场表现及其收益成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市参与者的博彩行为,表现为购买那些能够以小概率获取较大收益的股票。由于这类股票具有与彩票相类似的特征,因而它们被称为"彩票型股票"或"博彩型股票"。博彩型股票的价格和收益行为正是投资者博彩偏好和博彩行为的市场表现。在实践层面,对博彩型股票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指导股票投资者实践投资策略,也可以帮助证券监管部门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在理论层面,对博彩型股票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检验传统金融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在解释市场异象方面的适用性,加深研究者对中国股市有效性和运行情况的理解。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检验中国股市博彩型股票的收益情况,发现博彩型股票表现出无法被经典资产定价模型(如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所解释的异常收益,为博彩型收益的存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不过,关于博彩型股票的识别,至今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关于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点,国内研究并未进行过系统的分析与对比;关于博彩型收益的成因,国内研究也尚未进行过实质性的检验。本文以中国沪深交易所挂牌的所有A股股票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1月至2015年8月为样本期间,综合使用组合价差法、Fama-MacBeth回归、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多因子定价模型、两阶段横截面回归(2SCSR)等方法,首先对中国股市的博彩型股票进行了识别分析,比较了多种指标对股票博彩特征的识别能力;然后考察了中国股市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点,并与欧美成熟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基于模型误设的视角对博彩型收益成因的风险观解释进行了检验,在发现博彩型收益可能来源于错误定价的基础上,利用错误定价指数和投资者情绪对博彩型收益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对博彩型股票进行了识别分析。学者们利用股票交易数据,构造了多种间接的博彩型股票识别指标。然而,各种识别指标无论从理论解释,还是从经验证据来看,都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将博彩型股票的两个重要特征——收益率正偏性和获得负异常收益(或者称之为获得"博彩型收益")作为判断标准,基于各指标的博彩型股票指数(LIDX),利用组合价差法和Fama-MacBeth回归,全面地比较分析了各种指标的识别能力。本文的检验结果发现:识别能力最优的指标是最具可观测性的最大日收益率(MAX);特质偏度(IS)、由股价、特质偏度和特质波动率构成的复合指标(Com1),以及由股价、最大日收益率和换手率构成的复合指标(Com2)也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国内还未使用过的预测性指标——预期特质偏度(EIS)的识别能力较差;复合指标并不比单一指标更有效。第二,考察了中国股市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博彩型股票的基本特征(即博彩型股票收益率正偏并获得负异常收益)与其市场表现特征不同。前者是博彩型股票特有的本质属性,可以作为判断股票博彩特性强弱的标准;后者则是博彩型股票在市场交易中表现出的各种特点。本文主要从博彩型股票的公司特征、行业特征,股票博彩特性的持续性与时变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同时,对比分析了中国股市与欧美成熟市场博彩型股票市场表现的异同。实证结果发现:(1)各指标识别出的博彩型股票的大部分公司特征是一致的,但也有一定差异性。依据最优识别指标MAX,博彩型股票具有较小的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较差的流动性,以及较高的收益波动性、风险因子Beta和换手率。(2)中国股市的博彩特性在短期内具有持续性,但弱于欧美股票市场。(3)根据识别指标MAX,从股票占比来看,在传播与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业中,博彩型股票占比较高,非博彩型股票占比较低;而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中,博彩型股票占比较低,非博彩型股票占比较高。从收益正偏性和异常收益率来看,交通运输仓储业、农林牧渔业和综合类行业中的博彩型股票表现出较强的博彩特性。(4)中国股市的博彩特性具有时变性,其变化特点是与市场走势相反。市场状况良好时,股票的博彩特性较弱;而市场状况不佳时,股票的博彩特性较强。第三,基于模型设定误差的角度,对博彩型收益成因的风险观解释进行了检验。博彩型收益的成因解释主要分为风险观解释和错误定价解释。前者认为博彩型收益源于定价模型的误设,即定价模型遗漏了某个能够控制博彩风险回报的定价因子。后者认为博彩型收益源于投资者行为偏差而导致的错误定价。本文在构建了博彩因子的基础上,通过三因子和四因子模型检验,同时控制博彩特征等因素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区分了博彩风险定价与博彩特征定价。然后,利用2SCSR方法进一步检验博彩因子是否为一个定价因子。与此同时,本文还加入博彩指标,以比较博彩特征与博彩因子对股票收益的解释力。实证结果表明风险观无法解释博彩型收益,这意味着博彩型收益可能源于错误定价。第四,从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错误定价分析视角,为博彩型收益的存在性提供一个行为金融学解释。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分析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收益正偏股票的错误定价程度,进而影响博彩型收益,并提出可供检验的假设。然后,构建错误定价指数,分析博彩型收益与错误定价的关系,检验博彩型收益是否源于股票价格的高估。最后,在证实博彩型收益与错误定价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投资者情绪,分析投资者情绪对博彩型收益与错误定价程度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彩型收益确实是一种错误定价现象,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导致并加剧了博彩型收益。与已有的国内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博彩型股票的两个重要特征,本文全面比较了各指标对股票博彩特性的识别能力,选择出最优的中国股市博彩型股票识别指标。国内外研究对各种识别指标的选择存在诸多争议,包括: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的选择;事前指标与预测指标的选择;指标的可观测性是否影响其识别能力等。存在这些争议的原因在于缺乏判断各指标识别能力的标准。为此,本文根据彩票特征及已有研究,提出以博彩型股票的两个重要特征——收益率正偏性和负异常收益为判断标准。然后,利用中国股市的实际数据,全面比较了各指标对股票博彩特征的识别能力。此外,本文还基于各识别指标构建了博彩型股票指数(LIDX)。该指数改进了国内已有的LIDX,可以更清晰地、全面地表征各股票的博彩特性。第二,对国内已有研究尚未详细考察的博彩型股票市场表现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的重点是检验识别指标与股票未来收益的关系,而对博彩型股票的具体市场表现缺乏详细的研究。再者,虽然部分国内研究涉及到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点,但由于不同研究所用的识别指标不同,导致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为此,本文利用在识别分析中选出的表现较好的识别指标,从多个维度详细考察了中国股市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点。另外,鉴于中国股市具有不同于成熟市场的特殊性,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从模型误设的角度,检验了博彩型收益是否源于系统性风险,弥补了国内研究对博彩型收益成因分析的不足。虽然国内部分研究涉及到博彩型收益成因的解释,但它们并没有进行实质性检验,而且这些解释几乎都是直接借用国外错误定价理论研究中的结论。然而,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对博彩型收益进行解释之前,我们还需要对博彩型收益成因的风险观解释进行检验。本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股市的博彩因子,使用多因子模型和2SCSR方法检验了博彩型收益的风险观解释。第四,拓展了国内研究对博彩型收益成因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已有少数国内研究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博彩型收益的成因进行了解释,但它们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模型已经假设了投资者只关注股票的特质特征,即假设其实已经暗含了结论。又如,相关理论解释由于涉及投资者的偏好和心理因素,难以得到实际数据的验证。本文结合已有理论研究,从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错误定价视角,为博彩型收益的行为解释提供了一个可行检验。

沈费伟[2](2015)在《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研究 ——以证券监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中国政府自定义的四大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自1992年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以来,内幕交易、欺诈上市、虚假披露、操纵市场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的掠夺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大案、要案频繁发生。在社会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吁声中,政府确实加大了监管力度,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规案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错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清,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治“标”而不治“本”,始终没有触碰到证券市场监管失灵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因此,证券市场监管失灵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疾,甚至还愈演愈烈。研究发现,当前,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的双重错位,证券市场法治的缺陷,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不健全,诚信市场机制缺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等都妨碍了证券监管部门监管执法工作的绩效。因此,中国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根治股市监管失灵的顽疾,主要包括:明确证监会角色定位,通过强化监管重建市场秩序;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使证监会的权威与地位至高无上;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对证监会等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建设证券市场诚信机制,提高失信成本以及推动政府转型,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同时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才能破解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难题,切实有效的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证券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提出本研究的背景,选题的依据与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国内外市场监管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分析当前国内外市场监管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三章主要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历史与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从1992年中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管以来的三个监管阶段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以及对于证券市场上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考察。第四章是对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主要从体制机制与社会根源分析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原因。第六章结合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和国外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证券市场监管的成功经验借鉴,从而提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苏赢[3](2011)在《中美股市投机性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建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资引导和市场行为规范。近年来,出现了投资过热和市场波动剧烈的不成熟市场运行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而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多以投机为主。本文将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特征进行深入探讨。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风暴全面爆发,全球股票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无论是以美日韩及欧洲国家为代表的成熟股票市场,还是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股票市场,都共同经历了一场单边暴跌行情的洗礼。全球股票市场的总损失超过20万亿美元,相当于1.5倍的美国2008年GDP,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损失。其中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衰退,世界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次迅猛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采取的大同小异的补救措施:美国的8500亿美元救市措施;欧盟主要成员国的万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日本的30万亿日元经济复苏计划;中国的4万亿人民币政府投资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国政府的赤字巨额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然而2009年的世界经济也仅仅是缓慢复苏,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其实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全球股市的投机性泡沫破裂。其中作为新兴市场代表的中国股票市场更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股灾。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从6124点的制高点一路下滑,跌至2008年10月29日的1665点,在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暴跌73%,超过20多万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占中国2007年GDP的近八成。而作为成熟市场代表的美国股市,2007年10月1日起道琼斯指数从最高的14087点的高点单边下行至2009年3月6日的6626点,一年半的时间里也暴跌了53%。然而“看起来很美”的中国股市比次贷危机发源地的美国股市的跌幅还要多20%。面对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与数据,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差距呢?事实上,造成中国股市如此大跳水的原因有很多且错综复杂,关于中国股市的体制缺陷、股权的分置、“大小非”解禁的时机选择、股民的过度疯狂投机、媒体报导的失实、等等所造成问题的争论也从未休止过。但不容质疑的是中美股市投机性泡沫的大小,性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中美股市的投机性差异及其原因。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和比较鉴别等分析方法概述了投机,明确了投机的定义和投资的关系,研究了投资的理性与非理性;同时对股票市场的分类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投机对于股票市场的作用。为以下的研究奠定了研究基础。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分别阐述了泡沫,投机泡沫,股票市场投机泡沫的含义,同时说明投机性泡沫的产生,发展,高峰和破裂的阶段性与周期性特点,并与经济周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筛选确定投机性的量化标准并建立适当的投机性分析模型。论文第三部分主要运用实证分析和模型分析两种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和美国股票市场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描述了中国股票市场,并通过分析市盈率,换手率等三个指标来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美国股票市场以及美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其中重点分析了美国股市持续攀升与经济泡沫。论文的最后对比分析了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投机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从而给出对中国股市的启示和对策建议并得出结论。

陈月生[4](2010)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文中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是在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对抗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制度,中国证券市场为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金融危机后中国如何发展证券市场并解决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效率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综合运用历史的、逻辑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分析了证券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内容、方式、特点、效率并提出了证券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本文回顾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其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总体上是有效率的,为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微观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制度的问题。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证券市场在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明显带有特定的制度安排,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又成为了制约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因素:如上市资源的行政化的配置导致的寻租行为,增加了上市成本和难度;股权分置造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导致产权不清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虽然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但股权分置改革遗留下来的“大小非”和“大小限”仍需解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冲击,但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剧烈震荡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其制度本身。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正在看好中国经济的这一大好机遇,同时要以美国金融危机作警戒,加强制度创新,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完善信用制度,建立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安全相结合的机制,按照市场性、效率性和竞争性的原则来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健全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充分利用低碳经济这个契机,建立绿色证券市场;以培养证券市场的凝聚力来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蔡文娜[5](2010)在《我国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目前资产价格对于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假设都是以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得出的,以这些假设为基础得出的货币政策结论不能完全适应新兴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国内大部分的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价格的波动如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总量产生影响上,而较少关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部结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所带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针对此从两个大的方面做一些工作。首先,本文放宽了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假设,比较不同情况下最优货币政策调控的不同,并在结论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以此来检验我国资产价格对经济的传导效应。然后,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的方法检验我国股票价格波动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内部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影响对于货币乘数这一影响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稳定性的影响。根据所做的工作,本文认为资产价格对于实体经济除了具有“财富效应”、“投资效应”以外,还具有“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其中,“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与“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是负面的。由于“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向不同,所以资产价格对经济的传导效应取决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繁荣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的传导效应,原因在于在投资主体和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的国家,前两种效应并不明显,反而“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对实体经济起了主要作用。所以,相比较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传导效应为正的国家来说,对于资产几个对实体经济传导效应为负的国家,中央银行对于资本市场的繁荣要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抵消资本市场对于应流向实体经济资金的吞噬作用,同时要加大对于通货膨胀和产出偏离的反应力度。对于资本市场对于货币中介目标即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我国的股票价格对于货币供给影响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其内部结构上。货币供应结构的这种随股市波动的特点已经开始对我国的货币乘数的某些因素造成了影响。虽然实证结果表明股票价格对于货币乘数总体影响还不显着,但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壮大,这种影响会逐渐表现出来。这对中央银行对货币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可测性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首先要不断关注资产价格对于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随着我国投资主体的日渐成熟,“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在我国也会逐渐显现,如果这两种效应的作用超过了“货币资产的偏好效应”,那么央行就要适时的调整货币政策,否则将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同时,资产价格对于货币供应结构和货币乘数的影响,使得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央行一方面要关注货币结构变化的规律,使得货币政策的可控性更强;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更加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希冀货币政策在正确决策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实施。

周可峰[6](2009)在《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价格及其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价格及股票价格波动性的相互关系是金融市场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类研究力图分析机构投资者行为的市场影响,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研究支持。虽然前人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来进行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本文通过对其研究中数据、方法、思路和研究结果的全面总结,发现这些研究普遍陷于数据不完备且频度过低的困境和由数据困境带来的计量方法局限。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从2007年开始发布的高频机构投资者行为数据(Topview数据)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本文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和完整的研究,从更深的层次来探索机构投资者与股票价格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厘清机构投资者与市场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中本文还分析了法人投资者、个人大户投资者等其他类型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影响以及机构、法人、个人等类型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票价格的相互关系方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影响证券价格的能力和机构投资者行为受到前期和同期价格走势影响的结论已得到公认。在前人的研究中,二者的相关关系被具体化为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影响力及操纵性交易和机构投资者反馈交易行为这两个仅描述变量间单向因果关系的概念之上,研究框架和方法也带有典型的静态性特征。本文认为这样的分析思路实际上只考虑了两变量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方向而忽略了另外一个。本文将从前被分割开研究的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两个方向综合起来,在向量自回归类模型及其分析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动态的研究视角及其计量基础。本文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机构持股比率与市场指数之间存在高相关系数、存在协整关系、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等结论。对“被广泛发现但从未被真正实证过的”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力进行了深入而稳健的测度,指出了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多种机制,提出了对机构投资者是否具备市场影响力和机构投资者选择了何种反馈交易策略进行识别的数量方法。除了在市场整体层面展开研究之外,本文还以上证50指数的成分股为个股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了机构投资者行为对个股价格的影响力和机构实施反馈交易策略的差异。在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价格波动性及波动性所内涵的市场稳定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前人的研究中存在机构投资者增大市场波动性、机构投资者减小市场波动性和机构投资者与市场波动性无关这三种观点,基于不同研究假设和理论基础的几类研究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统一的结论。同样由于前边提到的数据困境和由此所带来的研究方法局限,这一问题其实还尚未得到完备的实证和深入的认识,另外前人简单地将机构持股比例与市场指数的波动性联系起来的研究视角也存在变量层次不匹配的突出问题。本文以系统的总结前人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基础,提出应从波动溢出视角来看待二者关系的观点,运用动态的波动性度量指标研究了上海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特征,比较了上海证券市场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全球重要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差异,还把波动性度量方法拓展到机构持股比率、法人持股比率和个人大户持股比率的波动性测算,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市场参与者持股比率波动性向上证指数波动溢出的能力。从研究结论来看,机构持股比率波动具有很强的向指数波动性溢出的能力,而法人投资者和个人大户投资者持股比率波动则对上证指数的波动性几乎没有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波动还会向法人投资者、个人大户投资者持股比率波动性溢出。以上结论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是市场波动性的主要溢出来源,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机构持股比率的波动程度决定了市场的波动程度。因此,除非机构投资者主动减小自身仓位波动性进而减小市场波动性,否则并不存在“机构稳定市场”的结果,而机构投资者显然不具备也不应该具备这种主观能动性。与前人通过整理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定期报告获得研究数据的方法不同,本文采用了直接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各类型市场投资者行为特征数据,在数据频度和完整性大大增强的同时,也使得新颖和稳健的研究方法得以运用,从价格和价格波动性两个层面展现了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强大市场势力,并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解释。最后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政策方面的不足,并从如何正确看待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改变机构投资者自身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调整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政策的建议。

杨华[7](2008)在《股市泡沫膨胀和破灭的原因研究》文中指出在股市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股票指数呈现周期性的大幅波动,股市泡沫充斥市场。如果泡沫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会加大一国或一地区的宏观金融风险,而当泡沫最终破灭时,对经济的运行极其不利。本文将以泡沫膨胀和泡沫破灭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股市泡沫膨胀和破灭的成因。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问题。第二部分对股市泡沫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历史上几次着名的股市泡沫破灭案例。分别为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1987年美国股市泡沫、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1997年香港股市泡沫等四次泡沫事件。分析了四次股市泡沫的表现及其对经济的损害,对股市泡沫膨胀至破灭前的相关事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国股市最新一次泡沫破灭的成因,并提出防范我国股市再次形成泡沫的对策。

张弘林[8](2006)在《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演变与当代中国股市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西方股票投资理论的范畴和框架进行了精练,提出股票投资理论一般包含价值论、行为论、方法论和外部效应论四部分。价值论主要回答股票有无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决定,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等问题,是股票投资理论的基础。行为论主要讨论投资者是否理性,市场是否有效,股价是否存在反应过度等关于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行为方面的问题。方法论给出具体的投资方法,主要是讨论投资者应该主动投资还是被动投资,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注重买价还是注重市场趋势等基本问题。外部效应论探讨股票市场与股票投资的外部性,探讨股票投资对资产配置、总需求与总供给、资本成本与利息的影响等问题。在深入研究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分为技术分析、心理分析、基本分析和现代理论金融四大投资流派,对不同投资流派代表人物的股票投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原着进行系统研读的基础上,笔者重点归纳分析了查尔斯·道(Charles Dow)、艾略特(R.N.elliott)等人提出的技术分析理论,杰西·利费佛(Jessy Livermore)、凯恩斯(R.M.Keynes)、乔治.索罗斯(Soros)和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的心理分析投资理论,埃德加·史密斯(E.L.Smith),本杰明·格雷厄姆(B.Graham)、约翰·威廉姆斯(John.B.Williams)、菲利普·费雪(P.fisher)、沃伦·巴菲特(W.Buffett)和马丁·怀特曼(M.Whiteman)等人的提出的基本分析投资理论,哈里·马克威茨(H.Markowitz)、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莫迪里亚尼(F.Modigliani)和墨顿·米勒(M.Miller、威廉·夏普(W.Sharpe)、斯蒂芬·罗斯(Stephen Ross)等人发展出的现代理论金融投资理论。本论文结合西方经济发展史、货币金融史、股票市场发展史,研究不同股票投资理论的起源、争论、代表人物和投资思想的历史演变。论文对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探索性的剖析和大胆的评价,提出了西方股票投资思想在历史上出现了五次重大历史飞跃的观点。1900年代,道氏提出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理论,打破了股票市场是操纵市场的迷信,把投机者放到股票市场的中心,代表了股票投资思想的第一次突破。1924年,由埃德加·史密斯的投资理论提出了股票是最好长期投资工具和股票价值决定于它的成长性的两项洞见,是股票投资思想史第二次伟大的飞跃,这一理论发现了股票长期投资相对于债券投资的溢价,也孕育了后期成长投资的基本思想,从理论上,把长期投资者推倒了股票投资舞台的中央。20世纪30年代,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和约翰·威廉姆斯提出的投资价值理论代表了西方证券投资理论的第三次突破。格雷厄姆提出了基于内在价值的投资、基于企业所有者的投资、控制性投资等革命性思想,他的证券分析和评估方法建立了华尔街关于股票价值的“概率信念”,从理论上宣告由内幕交易和投机主导了100余年的旧式华尔街投资的终结。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首次提出了企业价值分析的范式。20世纪中叶,哈里·马克威茨、威廉·夏普和林特纳等提出的组合管理、资产选择和资本资产定价等现代理论金融的投资理论丰富了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和金融市场效率的认识,实现了由只重视个别股票投资的传统投资理论向注重系统地进行组合管理的现代投资理论的转变,凸显了资产配置型的金融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显着位置,代表了股票投资思想的第四次重大理论突破。西方投资理论的第五次突破,出现在1980和1990年代。以丹尼尔·卡恩曼为代表的行为金融的投资理论深化了人们对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基本规律的认识,暴露了传统的“二分的投资理论”的缺陷,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投资者行为对投资的重大影响。以马丁J·怀特曼为代表的现代价值投资的基本理论试图打破股票投资与实业投资,股票市场与商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界限,强调企业的资产转化和分离价值,鼓励投资者利用不同市场进行风险套利,实现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这种思想为现代投资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代表了投资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本论文还对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散户投机为主、机构操纵猖獗和投资思想真正萌芽三个历史阶段,提出了在上证指数1300点左右的现时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基本的投资价值,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思想仍然是以投机为主的基本判断。结合西方股票投资理论和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笔者提出了股票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相对两分,投资者行为具有多样化,投资者行为理性进化,两分的风险论等一些关于股票投资的新见解。笔者认为大力发展以股票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体系有助于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改善社会资本结构,揭示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主张大力发展股票市场。

宋玉臣[9](2006)在《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选择》文中提出本文重点研究股票市场失灵的政府行为选择。行为金融学运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市场并非有效的结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是股票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矫正市场失灵的主体就是政府,由于政府行为也不会实现绝对理性,在矫正过程中有时使市场失灵减少甚至消除,但有时可能会使市场变得更加糟糕。原因是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决策者的寻租行为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政府在矫正股票市场失灵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这就给政府行为选择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利用相关研究方法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事件分析法检验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及政府行为选择;运用自相关检验和方差比例数量方法检验股价指数是否呈均值回归,以此判断股票市场对宏观信息反应特性,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对宏观信息的过度反应的结论;运用博弈分析法研究了股票市场上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并分析了如何规范股票市场的政府行为;把作为市场活动主体之一的政府的风险与其它风险作了严格区分,专门研究了股票市场的政府风险及防范。

张炳雷[10](2006)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股票市场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经济秩序的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中国股票市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以往因为股市繁荣而掩盖的种种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长期累积的各种矛盾同时爆发,连续六年的股市低迷状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中国股票市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在对经济运行、金融秩序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在某种程度上,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甚至完全与其股票在市场上表现脱节。本文从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着手,详细分析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特有的文化、经济背景下,股票市场的制度演进、变革过程,通过与发达国家成熟股票市场的对比和对中国股票市场内部基本矛盾的分析,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即中国股市存在着基础性的缺失,是一个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畸形运行的市场。而这种基础性的缺失和制度的逆生性,无法形成制度供给上的正反馈,最终造成了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反映在微观行为上,显现为股市的强烈投机性、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及生产经营中的行为扭曲等形式。提出仅仅通过政府组织设计而建立的股票市场根本无法完成股票市场所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美国股市专家话股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股市专家话股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博彩型股票的识别、市场表现及其收益成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对象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博彩型股票的识别
    2.2 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征
    2.3 标准金融学对博彩行为以及博彩型收益的解释
    2.4 行为金融学对博彩行为以及博彩型收益的解释
    2.5 简要评述
3 中国博彩型股票的识别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样本数据
    3.3 实证指标与方法说明
        3.3.1 博彩型股票的识别指标
        3.3.2 博彩型股票指数(LIDX)与分组方法
        3.3.3 各实证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各指标识别能力的检验结果
        3.4.1 组合价差分析
        3.4.2 Fama-MacBeth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博彩型股票的市场表现特征
    4.1 样本数据与变量
    4.2 公司特征分析
    4.3 博彩特性的持续性
        4.3.1 基于识别指标的持续性
        4.3.2 个股博彩特征的转换概率
    4.4 行业特征分析
        4.4.1 博彩型股票在不同行业的数量占比
        4.4.2 博彩型股票在不同行业的偏度及收益率表现
        4.4.3 其他识别指标下的行业特征分析
    4.5 博彩特性的时变性
        4.5.1 模型介绍
        4.5.2 模型参数的估计
        4.5.3 实证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博彩型收益的存在性解释:基于模型误设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数据与变量
    5.2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5.2.1 两阶段横截面回归(2SCSR)
        5.2.2 研究步骤
    5.3 实证分析
        5.3.1 四因子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全样本期的多因子模型检验
        5.3.3 基于分组法的定价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4.1 Turn中性的博彩因子MAXfactor_(Turn)
        5.4.2 EIS中性的博彩因子ISfactor_(EIS)
    5.5 本章小结
6 博彩型收益的存在性解释: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错误定价分析
    6.1 样本数据与变量
    6.2 理论模型与待检验假设的提出
        6.2.1 理论模型
        6.2.2 待检验假设的提出
    6.3 错误定价与博彩型收益
        6.3.1 错误定价指数的构建
        6.3.2 实证结果
    6.4 投资者情绪与博彩型收益
        6.4.1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建
        6.4.2 实证结果
    6.5 稳健性检验
        6.5.1 错误定价与博彩型收益
        6.5.2 投资者情绪与博彩型收益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对投资者的启示
        7.2.2 对研究者的启示
        7.2.3 对证券监管部门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2)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研究 ——以证券监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归纳演绎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五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监管理论
        二、政府干预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主要不足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市场监管
        二、证券监管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一、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2年—1999年)
        二、第二阶段:规范阶段(2000年—2002年)
        三、第三阶段: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纵容
        二、重罪轻罚,导致违法成本极低
        三、中小投资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维权过程困难重重
        四、监管者自身的违法,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欺诈上市
    第二节 操纵市场
    第三节 内幕交易
    第四节 对中小投资者的掠夺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角色定位的双重错位
        一、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处于缺位的状态
        二、证券监管机构监审不分,重审批、轻监管
    第二节 证券市场法治的缺陷
    第三节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
    第四节 证券市场诚信机制缺失
    第五节 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第六章 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失灵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国外证券市场监管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与启示
        二、日本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与启示
        三、英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与启示
        四、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历史与启示
    第二节 推进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根除监管失灵的体制性顽疾
        一、明确证监会角色定位,通过强化监管重建市场秩序
        二、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
        三、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使证监会的权威与地位至高无上
        四、推进制度建设,加强对中国证监会等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
        五、建设证券市场诚信机制,提高失信成本
        六、推动政府转型,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中美股市投机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早期的股票市场投机理论
        (二) 行为金融学对投机的分析
        (三) 国内学者对股市投机理论的实证研究
        (四) 系统性的投机经济学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股票市场与投机概述
    一、投机概述
        (一) 投机的定义
        (二) 投机与投资
        (三) 投机的理性与非理性
    二、股票市场概述
        (一) 股票的定义及分类
        (二) 股票市场的定义及分类
    三、股票市场与投机
        (一) 投机对股市的积极作用
        (二) 投机对股市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股票市场中的投机性泡沫及量化标准
    一、投机性泡沫
    二、股票市场泡沫
    三、投机性泡沫量化标准
        (一) 换手率
        (二) 波动幅度
第三章 中美股票市场简述及投机性分析
    一、中国股票市场简述
        (一) 中国股票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二) 中国股票市场独特的市场特征
    二、中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分析
        (一) 市盈率相对较高
        (二) 换手率居高不下
        (三) 股价波动剧烈
    三、美国股票市场简述
        (一) 美国股票市场的特点
        (二) 美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分析
第四章 对比研究及启示
    一、对比研究对我国股市的启示
    二、对中国股市的对策建议
        (一) 中国股市投机性产生的原因
        (二) 对中国股市的一些改进建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构与体系
    六、主要创新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配置
        二、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三、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四、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及评价标准
    第二节 资源配置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及评述
        二、西方学者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及评述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三、制度变迁的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及制度分析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背景及规律
        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背景
        二、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的规律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及其评价
        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
        二、中国证券市场上市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
        三、对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体制缺陷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机制缺陷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规则缺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治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节 公司治理的概述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二、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节 证券市场信息和信息披露
        一、证券市场产品的特性与信息
        二、证券市场的价格、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
        三、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原则
        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意义
    第二节 证券市场信息的理论分析
        一、有效市场理论
        二、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行为取向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干预
        一、政府对证券市场适度干预的必要性
        二、中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干预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政府失灵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二、政府失灵给资源配置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由来
        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的机遇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
        二、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三、改革监管体制
        四、完善信用制度
        五、确保金融创新与维护金融安全的统一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金融危机后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制度创新
        一、推进市场化发行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流通体制
        四、稳妥解决国有股减持和流通问题
        五、通过股指期货引入卖空机制
    第二节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一、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二、保持公司财产和经营的独立性
        三、建立劣质公司的退出机制
    第三节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一、建立强制性和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机制
        二、建立股票价格机制以监控和筛选上市公司
        三、严格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执法
    第四节 调整政府行为取向
        一、明确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定位
        二、减少政府过度干预
        三、建立科学化和透明化的政府决策机制
    第五节 建立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证券市场
        一、绿色证券市场的含义
        二、建立绿色证券市场的必要性
        三、中国绿色证券市场形成的过程
        四、建立低碳经济下绿色证券市场的措施
    第六节 培养证券市场的凝聚力
        一、影响证券市场的凝聚力的因素
        二、证券市场凝聚力形成的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3.2 本文的研究目的
        1.3.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
    2.1 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
        2.1.1 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实体经济的渠道
    2.2 资产价格是否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争论
        2.2.1 无为论
        2.2.2 有为论
    2.3 本章小结
3 考虑资产价格波动的最优货币政策的模型和实证
    3.1 选择Alexander 和Alberto 模型的原因
    3.2 最优货币政策模型
        3.2.1 模型介绍
        3.2.2 模型推导
        3.2.3 模型结果分析
    3.3 基于模型的实证研究
        3.3.1 实证研究的目的
        3.3.2 样本指标的选取
        3.3.3 样本数据的处理
        3.3.4 相关性检验
        3.3.5 实证分析
        3.3.6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4.1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4.2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结构的影响
        4.2.1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4.2.2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供应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乘数及其因素的影响
        4.3.1 乔顿货币乘数模型
        4.3.2 我国股票价格对现金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4.3.3 我国股票价格对非交易存款比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4.3.4 我国股票价格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5.2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6)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价格及其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关系的研究
        1.3.2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性关系的研究
        1.3.3 机构投资者行为的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3 论文写作安排
第2章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和行为特征
    2.1 机构投资者行为的共性特征
    2.2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类型和持股情况
        2.2.1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类型
        2.2.2 我国机构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
    2.3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及股价波动性的理论分析
    3.1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关系的理论分析
        3.1.1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3.1.2 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影响力
        3.1.3 机构投资者的动量交易和反转交易
        3.1.4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之间的反馈环机制
        3.1.5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关系的分析框架
    3.2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3.2.1 股票市场波动性的来源
        3.2.2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性关系的各种理论观点
        3.2.3 波动性溢出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4.1.1 变量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分析思路
        4.1.2 变量间相互关系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框架
        4.1.3 统计检验和计量模型的设定形式
        4.1.4 对模型效力的说明
    4.2 对本文实证研究数据的说明
    4.3 各类型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力的测度
        4.3.1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类型
        4.3.2 各类型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力测度
    4.4 上证指数与机构持股比率的关系研究
        4.4.1 上证指数与机构投资持股比率的描述性统计
        4.4.2 上证指数与机构持股比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4.4.3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4.5 机构持股比率与个股股价的关系研究
        4.5.1 机构投资者对个股持股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4.5.2 个股数据的处理方法
        4.5.3 机构的价格影响力和反馈交易策略类型的数量识别方法
        4.5.4 对个股的实证研究结果
        4.5.5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构持股比率波动性与股价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性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5.1.1 波动性的数量测度方法
        5.1.2 计量模型的形式
    5.2 上海证券市场的总体波动性特征
    5.3 中外证券市场波动性特征比较
    5.4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的因果关系
        5.4.1 机构持股比率与指数波动波动性相互溢出的分析框架
        5.4.2 协同Granger因果检验
        5.4.3 配对Granger因果检验
        5.4.4 因果关系分析小结
    5.5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波动性与指数波动性相互关系强度的测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构投资者市场势力的成因与发展政策调整的建议
    6.1 我国机构投资者具备强大市场势力的原因
    6.2 我国机构投资者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制度缺陷
        6.2.1 我国各类机构投资者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6.2.2 当前机构投资者制度的缺陷
    6.3 美国的市场化机构投资者发展政策的启示
    6.4 调整机构投资者发展政策的建议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股市泡沫膨胀和破灭的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性泡沫研究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对股票泡沫的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股市泡沫研究
第三章 历史案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股市泡沫
    第二节 美国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的股市泡沫
    第三节 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股市泡沫
    第四节 台湾20 世纪90 年代的股市泡沫
    第五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香港股市泡沫
    第六节 案例总结
第四章 中国现阶段的股市泡沫
    第一节 中国现阶段股市泡沫情况
    第二节 股市泡沫膨胀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股市泡沫破灭的原因
    第四节 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演变与当代中国股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二、本论文的突破与创新
    三、本论文基本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方股票市场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变迁(以美国为例)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非常严重
    三、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29年大萧条以后至1954年,这一时期美国的股市开始进入重要的规范发展期
    四、第四个历史时期从1954年至今,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
第三章 技术分析理论及其发展演变研究
    一、道氏理论:技术分析理论的产生
    二、道氏理论的发展:艾略特的波浪理论
    三、技术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摆动指数与形态理论
    四、对技术分析的简要评价
第四章 心理分析投资理论及其历史演变
    一、利费佛的投资思想
    二、凯恩斯的群体心理投资理论
    三、尼尔的相反意见理论
    四、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五、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理论
第五章 基本分析流派的投资理论及其演变
    一、史密斯的股票投资理论
    二、格雷厄姆的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
    三、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
    四、费雪的成长投资理论
    五、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
    六、怀特曼的现代价值投资理论
第六章 理论金融流派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一、理论金融流派投资理论发展历程及代表人物
    二、马克威茨的资产组合理论
    三、托宾的分离理论与Q理论
    四、莫迪里亚尼和米勒(MM)定理
    五、夏普的市场模型与CAPM
    六、罗斯的套利理论
    七、珐玛等人的有效市场假说(EMH)
第七章 中国股市的研究与股票投资的若干新见解
    一、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股票投资思想的演变
    二、笔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判断及对股票投资的若干见解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研究现状
    第一节 股票市场失灵问题研究现状
    第二节 股票市场政府行为问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股票市场的政府失灵
第三章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与政府行为选择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矫正股票市场失灵的政府行为
第四章 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内幕交易的政府行为选择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与内幕交易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与内幕交易的政府行为选择
第五章 股票市场对信息反应偏差实证研究与政府行为选择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宏观信息反应偏差分析方法
    第三节 实证检验
    第四节 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政府行为选择
第六章 股票市场政府失灵实证分析与风险防范
    第一节 股票价格短期波动风险与政府行为
    第二节 股票价格偏离内在价值风险与政府行为
    第三节 防范股票市场风险的政府监管行为
    第四节 股票市场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机制
第七章 政策博弈与减少政府失灵的对策选择
    第一节 运用博弈论研究股票市场文献综述
    第二节 政府与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减少政府失灵的公共选择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其它成果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10)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对中国股票市场单项制度的评述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总体制度的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逻辑及框架
        一、研究的思路逻辑
        二、论文的内容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辩证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
        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涉及问题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金融不稳定模型
        一、费雪模型
        二、凯恩斯模型
        三、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第三节 股票定价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演进历程及其制度缺失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演进历程
        一、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 年12 月至1995 年1 月)
        二、股票市场的高速扩张阶段(1995 年1 月至1999 年7 月)
        三、股票市场的规范与完善阶段(1999 年7 月至今)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现状分析
        一、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制度缺失分析
        二、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缺失分析
        三、股票二级市场的制度缺失分析
        四、股票监管制度分析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及其表现
        一、中国股票市场的基础性缺失
        二、中国股票市场基础性缺失的表现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
        一、公司上市和进行资本扩张的目的扭曲
        二、股票市场运行目的的偏差
        三、对金融资本的制度阻隔造成股票市场运行紊乱
        四、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面临金融市场开放的压力
第五章 发达国家与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比较分析
    第一节 股票市场投资主体构成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股票发行市场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股票交易市场相关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证券交易所的设立
        二、交易制度的安排
        三、股票交易市场的结构
        四、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
        五、股票市场与金融系统的整体性
第六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重构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股票交易方式的制度完善
    第二节 股票交易市场的制度调整
    第三节 股票市场交易产品的补充
    第四节 股票市场整体运行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美国股市专家话股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博彩型股票的识别、市场表现及其收益成因的研究[D]. 崔惠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2]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研究 ——以证券监管为例[D]. 沈费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3]中美股市投机性对比研究[D]. 苏赢.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4]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D]. 陈月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5]我国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D]. 蔡文娜. 重庆大学, 2010(04)
  • [6]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价格及其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周可峰. 中南大学, 2009(02)
  • [7]股市泡沫膨胀和破灭的原因研究[D]. 杨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09)
  • [8]西方股票投资思想的演变与当代中国股市研究[D]. 张弘林. 复旦大学, 2006(02)
  • [9]股票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选择[D]. 宋玉臣. 吉林大学, 2006(05)
  • [10]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D]. 张炳雷. 吉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美股专家谈股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