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论文文献综述)

宫晖[1](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广研学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因此地理研学课程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适合开发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案例。因此,笔者基于高中地理内容,以地理研学课程为途径对赤峰市的课程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和实施,研究如何通过地理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分析典型案例,为案例设计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案例,得出结论、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理研学课程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丰富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为周边地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般思路。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地理研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为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第二,对赤峰市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第三,从课程标准中选择能够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9项,对教学提示、内容要求以及研学地点的选择进行汇总。以湘教版2本地理必修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18项,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3类进行开发,共得到13项主题,并分别设计研学内容。第四,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总结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5项,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第五,研究得到研学案例的基本组成8部分,分别是研学主题、研学地点概况、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课程准备工作、研学活动方案、研学评价、研学手册。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4个。

刘阳[2](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王小丰[3](2021)在《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西辽河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境内河流众多,广布其中,因此水资源充沛。此外,西辽河地区土壤类型较多,特别是西辽河下游地区的冲击扇平原土壤肥沃,优质的黑土、棕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为农业开发创造了条件。明清时期,随着屯田制度的发展,巩固边防的需要,朝廷将农业生产工具、种子等输送至西辽河地区,保障了农业生产。特别是清代以来,随着“一地养二民”政策的推行,大量的山东、河北、山西人涌入西辽河地区,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再一次为农业开发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与农业生产技术等亦得到改良与推广,许多改良后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用轻巧方便、易于操作。加之明代“生铁淋口”技术,和“牵引钩”的发明,配合着改良后的瓠种器、犁铧、灵巧的牵引钩等,大大增加了垦殖面积。此外,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的引种与推广,使西辽河地区形成了整地、播种、土壤耕作、田间管理、收割加工等一整套完整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独具特色。农业开发促进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当地农人掘泉引流,凿井灌田,朝廷还遣人“教养蒙古”,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使西辽河地区农产丰收,余粮颇足。这时期的酿酒业、粮油加工业等随之发展起来。在明清茶马互市,以及清廷修建的五路驿站、巴林桥等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当地人将剩余粮食加工成农副产品通过驿站、路桥输送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区,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很多农人从事商业性活动,缓解了人与地相争的矛盾,有利于维护西辽河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但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蒙汉之间的租典泛滥,及蒙古贵族土地兼并严重,国际形势混乱、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业发展。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效果明显、影响深远,奠定了后世农业生产格局,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特别是清廷满蒙联姻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先进的农耕技术通过远嫁的公主、格格等再次传入蒙古各部,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贵族纷纷从事农业生产,亦促进了西辽河地区蒙古各部农业发展。农业开发势必冲击畜牧业发展与环境破坏,加之西辽河地处农牧交错带,因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时期的农人不顾一切过渡开垦,朝廷亦肆无忌惮的砍伐林木,造成了大量土地沙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很多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刘毅[4](2020)在《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这些优势逐渐消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曾连续8年创下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经济效率为研究对象,测度内蒙古12个盟市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分析内蒙古各盟市经济效率的高低及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提出提高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测度内蒙古12个盟市的经济效率。构建以劳动、资本、能源、土地为投入指标,以GDP为产出指标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DEA模型对内蒙古12个盟市进行静态经济效率的评价,得到不同年份各盟市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大小。对综合效率较低的盟市要素调整幅度进行计算,以对未来要素投入规模给出参考。其次运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内蒙古12盟市2009-2017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指数,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本文选取2009/2013/2017三个年份对12个盟市的静态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2009年12盟市平均综合效率为0.920,规模效率拉低了综合效率值。有四个盟市达到了DEA相对有效状态。2013年各盟市平均效率值下降为0.899,且只有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其他盟市均处于弱DEA有效。2017年12盟市平均综合效率继续下降为0.780,是近几年效率值最低的一年,是规模效率的大幅降低拉低了整体效率值,且有五个盟市的效率值在0.6-0.8之间,处于弱有效状态,阿拉善盟的经济发展相对无效。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了2009-2017年间动态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两个指数。九年间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9%,技术效率降低,技术进步率提高。有八个盟市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的,其余四个盟市为下降,导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降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没有实现最大产能,对技术的利用能力并没有提高。综合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率的测度分析,各盟市应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调整空间结构集中集聚发展;提高资本和能源利用效率,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要素流动;最重要的是走创新发展之路,提高科技贡献水平,提高经济效率,走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孙宏钰[5](2020)在《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市场营销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企业而言,做好市场营销是提升企业销量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环节。而且只有企业发展的好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收入水平。目前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内有很多农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但是并没有针对荞麦这一特色农产品进行的研究,尤其是没有针对赤峰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研究。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总面积9万平方千米,是自治区第四大城市和第一人口大市。如果能利用好自己的区域优势,研究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将极大的提高赤峰地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尤其是中高收入的人群,对健康、绿色食品和保健品更是非常重视,这也是最近几年“健康、绿色食品”大火的原因之一。荞麦作为一种传统的健康饮食,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大受欢迎。消费者们不仅开始重视产品的效果,更重视产品是否有不好的作用,消费者越来越喜欢能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产品。一个企业在关注产品生产的同时,更要改进营销方式,以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效果。A公司是一家以荞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商贸公司,该公司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发展却很迅速,公司效益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A公司不断创新营销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完善公司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长为赤峰地区典型的荞麦产品龙头企业。尽管该企业在公司发展发面表现的非常良好,但是由于企业属于年轻型发展企业,部分营销经验不足,公司在营销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选择A公司作为赤峰地区荞麦产品营销的典型企业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赤峰地区荞麦产品销售企业应构建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赤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民增收。通过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结合目标市场细分理论和4Ps营销理论对A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该公司虽然呈现良好的开端,但是让存在目标市场定位不够精准、品牌影响力不高、价格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也是赤峰大部分荞麦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要注重:提升自身产品品质,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等。与此同时,为保障营销策略的实施,借鉴日韩先进的营销经验,企业应加强农产品生态建设,通过提升荞麦产品质量、优化物流渠道等途径,真正实现优质绿色营销。

高滢洁[6](2020)在《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文化旅游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而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旨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上,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性较大城市。赤峰市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文明的摇篮。截止2018年,这里拥有7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包括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其文化资源占据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一半左右。赤峰市依靠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调整,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推动和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显现出明显的经济效应、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推动赤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重点说明赤峰市如何利用该市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开拓性发展,最终使旅游产业成为赤峰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应,最后使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本文还重点探讨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已经消失数百年的契丹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性发展被打造成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特征与效应,探讨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如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开发,进而提升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本文体现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赤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分析放置于国内外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中,说明赤峰作为我国文化资源大市和欠发达地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是文章依据旅游经济的关联理论、融合理论以及整合理论,分析了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及经济效应,说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赤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三是本文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与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突出了政府主导对于赤峰这样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所起的决定作用与推动作用。然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毕竟起步晚,受该市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偏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与文化体验感不足、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等,文章进一步说明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还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核心文化品牌创建、政府牵头推动、展开境域内外文化合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发展。

王文刚[7](2019)在《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及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信息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我国党中央政府也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15个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严重的信息供需矛盾,很多农户无法及时有效获取所需农业信息,制约了其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也阻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关键在于改进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满足农户农业信息需求是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目标和发展动力。对农户需求农业信息实际获取情况进行分析,对完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赤峰市282户玉米种植户为分析对象,对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情况及获取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的分析对象,也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从赤峰市粮食产量情况、玉米产量情况、玉米产业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等4个方面,对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选择赤峰市及赤峰市玉米产业进行分析的原因。第四章首先从受访者个体特征、受访农户家庭特征、受访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3个方面对样本农户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程度、方式、来源及满意度4个方面,对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论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第五章,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说明了对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满意度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有利于为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改进提供针对性对策建议。第六章,对上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建议。

李建军[8](2019)在《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必须制定完备的科技创新政策并推动其有效实施。内蒙古长期依靠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虽然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内蒙古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以期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发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但这些政策实施效果仍不明显。通过对2012年以来内蒙古出台的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落实调查和问题分析,借鉴先进省份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下一步改进优化的对策建议,对于内蒙古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改善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效果、不断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经梳理分析,2012年至2018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制定了53项科技创新政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从政策类型看,以法律法规为主的环境型政策数量较多,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数量偏少,政策工具平衡性不强,政策内容偏向于强制或管理,缺少支持与服务。通过对内蒙古企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政策主体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走访座谈,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宣传普及力度较弱、政策落实不到位、优惠政策兑现困难、配套程序不实不细等问题。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既有政策制定自身的因素,也有政策以外的环境因素,说明内蒙古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操作性还不强,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不相适应。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省份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益经验,本文认为内蒙古要做好政策本身的创新,应结合区情实际,针对瓶颈问题,在优化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建立协调机制、细化落实程序等保障政策有效实施。

安旭涛[9](2019)在《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增长的成果未能在城乡社会群体中得到有效的、公平的分享。2017年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城乡发展不平衡与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收入分配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包容、共享、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前提条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稳增长、促公平的双重目标,是内蒙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考察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了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收敛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建议。首先,在系统梳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体系与研究现状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作用路径两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产业的异质性是影响城乡收入分配的基本因素,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无论是纵向演变还是横向演变,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置和分布,而导致城乡收入分配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沿着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历史脉络,针对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关系向好阶段(1978—1984年)、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导致城乡再度分离阶段(1985—2003年)、统筹城乡战略驱动城乡关系趋好阶段(2004—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城乡全面发展阶段(2013—2017年)等四个不同历史时期,采用历史分析法直观地考察了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变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城乡收入分配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共享,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分配功能未能得到良好的发挥,而且近年来又趋于弱化,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进程中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瓶颈日趋明显。再次,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从纵向看,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却加大了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明显脱节,缺乏应有的互动。从横向看,内蒙古各盟市之间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且趋同程度处于逐步加大的趋势;内蒙古产业结构同构性与城乡收入分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同构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过来又强化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性。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加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劳动力转移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产业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李艳娟[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与普通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这也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加深,农村职业院校招生更加困难。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还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改变以往落后面貌,取得更大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和基地优势,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和职责。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阐释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以及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创新。调查了阿鲁科尔沁旗职教中心与敖汉旗职教中心相关情况,以及对部分老师的访谈,从中认识到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情况和问题,包括社会认可度低,学生数量少、生源质量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校企合作层次低且模式单一,承担社会服务工作不足以及相关经费投入比重过低。这些问题成为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阻碍,亟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以及搜集、查阅学校相关资料,并结合赤峰市农牧业发展实际,在借鉴外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区域经济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下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加强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责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研学课程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
        3.课程开发理论
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具体分析
        1.自然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一)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实操性原则
    (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1.赤峰市乡土地理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高中地理教材
        4.师生实际情况
    (三)研学课程案例的基本组成
        1.研学主题
        2.研学地点概况
        3.研学目标
        4.研学路线与时间安排
        5.研学课程准备工作
        6.研学活动方案
        7.研学评价
        8.研学手册
    (四)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1.案例一: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研学课程
        2.案例二: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
        1.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课程实施
        2.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学案例汇总表
附录2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具体分析表
附录3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附录4 地理研学课程案例成果展示
致谢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基础及背景
    第一节 西辽河地区自然条件与环境变迁
        一、地形地貌
        二、气候水源
        三、土壤植被
    第二节 明清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社会背景
        一、行政区划变迁
        二、总体政治和军事概况
        三、社会民情变化
    第三节 明清之前西辽河地区农业发展概论
        一、史前时期
        二、历史时期
第二章 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的土地垦殖和水利发展
    第一节 土地垦殖的过程及特点
        一、屯田垦殖
        二、移民垦殖
    第二节 土地垦殖的作用和影响
        一、垦殖面积的扩大
        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三、土地占有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与农田灌溉的扩大
        一、兴修水利
        二、灌溉农业的发展
第三章 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作物种植拓展与技术改进
    第一节 农作物的引种推广
        一、玉米的引种
        二、马铃薯的引种
        三、其他作物的引种
    第二节 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特点
        一、麦类
        二、水稻
        三、玉米、番薯、马铃薯
        四、高粱、谷类、豆类
    第三节 土壤耕作与技术的改进
        一、耕作时令的掌握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三、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第四章 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因与制约
    第一节 维护边防需要与缓解资源相争
        一、平定叛乱加强王朝统治
        二、合理分配资源减少人地矛盾
    第二节 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
        一、帮扶生产给予西辽河地区生产资料
        二、休养生息与整顿吏治
        三、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四、修桥补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节 制约农业开发的因素及其解析
        一、安土重迁不习农耕
        二、租典与封建剥削严重
        三、国际政治形势混乱
        四、自然灾害频仍
第五章 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效果及影响
    第一节 奠定后世基本农业生产格局
        一、旱作农业系统的确立发展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一、酿酒业的发展
        二、粮油加工的进步
    第三节 促进民族融合与边疆地区稳定
        一、茶马互市
        二、满蒙联姻
    第四节 对畜牧业的冲击与生态环境破坏
        一、畜牧业的削弱
        二、环境的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明清时期主要农具图谱
    附录二 明清时期主要作物、蔬菜图谱
    附录三 明清时期主要牵引钩图谱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4)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经济高质量发展
        2.盟市经济效率
        3.技术效率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新经济增长理论
        2.创新驱动理论
三、内蒙古各盟市资源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内蒙古各盟市资源概况
        1.人力资源
        2.科技资源
    (二)内蒙古各盟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经济规模
        2.产业结构
四、内蒙古盟市静态经济效率测度
    (一)研究方法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三)测算结果分析
        1.2009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2.2013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3.2017 年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分析
五、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动态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测度结果分析
        1.各盟市年均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2.逐年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六、提升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培植产业集群
    (二)调整空间结构,集中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三)打破行政壁垒,提高要素流动配置效率
    (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加强项目策划,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六)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荞麦产品营销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及内涵
        2.1.1 荞麦产品
        2.1.2 市场营销
    2.2 荞麦产品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
        2.2.1 市场细分及4Ps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3.1 调研问卷的调查过程和样本情况
    3.2 消费者对荞麦产品的态度和认知
    3.3 消费者荞麦产品的消费和购买行为
    3.4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现状
        3.4.1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品牌现状
        3.4.2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渠道
        3.4.3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定价策略情况
第四章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4.1 A企业概况
    4.2 A公司荞麦产品营销战略发展成效
        4.2.1 目标市场方面
        4.2.2 营销策略方面
    4.3 A公司荞麦产品的营销环境分析
        4.3.1 宏观环境分析
        4.3.2 竞争环境分析
    4.4 A公司荞麦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4.4.1 目标市场定位仍需精准
        4.4.2 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4.4.3 价格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4.4.4 营销渠道有待继续拓宽
    4.5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现状总结
第五章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营销策略构建
    5.1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策略
        5.1.1 市场细分变量的选取
        5.1.2 按地理因素划分
        5.1.3 按人文因素划分
        5.1.4 根据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市场细分
        5.1.5 目标市场特征描述
    5.2 基于4Ps理论的荞麦产品营销组合策略
        5.2.1 荞麦产品的产品策略
        5.2.2 荞麦产品的价格策略
        5.2.3 荞麦产品的渠道策略
        5.2.4 荞麦产品的促销策略
第六章 赤峰地区荞麦产品营销策略实施
    6.1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6.2 优化物流渠道
    6.3 培养农产品营销专业人才
    6.4 优化荞麦产品营销体系,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
    6.5 重点搭建网络销售平台
第七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八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关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新意与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本文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持
    第一节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概念
        一、旅游与旅游产业
        二、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业
        三、文旅产业融合
    第二节 支撑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产业整合理论
第二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 赤峰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
        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内外旅游产业中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文化资源
        二、是赤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与弘扬
    第三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可以成为赤峰市支柱产业
        二、形成一定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文旅产业在我国民族地区旗县中达到中上水平
        四、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第四节 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赤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典型
        一、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缘起
        二、目标与成效:建设中国辽文化产业示范区
        三、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二、促进第三产业的完善与发展
        三、文化旅游的乘数效应明显
    第二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于波特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二、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缺乏整体形象塑造,规模效益低
        二、融资难导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水平偏低
        三、文化创意研发应用能力低、文化体验感不强
        四、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程度高
    第二节 促进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赤峰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二、明确政府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
        三、发展赤峰特色旅游
        四、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及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文献
        1.2.2 文献述评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1.3.1 本文可能的创新
        1.3.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农业信息
        2.1.2 农业信息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有效需求及信息搜寻理论
第三章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分析
    3.1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概况
        3.1.1 赤峰市粮食产量分析
        3.1.2 赤峰市玉米产量分析
    3.2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2.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2.2 气候条件
    3.3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3.3.1 赤峰市宏观经济发展概况
        3.3.2 赤峰市三次产业发展概况
        3.3.3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环境
        3.3.4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环境
        3.3.5 赤峰市玉米产业发展的经营体制改革创新环境
第四章 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情况描述性分析
    4.1 农户基本情况
        4.1.1 数据来源
        4.1.2 受访者个体特征统计分析
        4.1.3 受访者家庭特征统计分析
        4.1.4 受访者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统计分析
    4.2 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情况
        4.2.1 农户农业信息获取程度
        4.2.2 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方式
        4.2.3 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来源
        4.2.4 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满意度
    4.3 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存在问题
        4.3.1 农业信息服务供给力度不足、针对性不强
        4.3.2 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有待继续创新完善
        4.3.3 亟需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主体
        4.3.4 信息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
第五章 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
    5.3 模型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改进的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赤峰市农业信息服务改进的对策建议
        6.2.1 加大农业信息服务力度,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公共建设
        6.2.2 创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提高农户农业信息服务采纳率
        6.2.3 积极扶持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建网络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6.2.4 加大农户教育和专项培训力度,提高农户信息服务获取能力
        6.2.5 完善土地市场机制,推动农户规模化经营,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内蒙古赤峰市粮食作物种植户农业信息需求及获取情况调研
致谢

(8)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科技创新
        2.科技创新政策
        3.政策实施
    (二)理论基础
        1.创新理论
        2.政策执行理论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现状
    (一)内蒙古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情况
        1.政策体系
        2.政策类型
    (三)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情况
三、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2.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宣传普及力度较弱
        2.“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实不到位
        3.激励政策兑现困难
        4.配套政策不实不细且时间滞后
    (二)原因分析
        1.政策本身的操作性不强
        2.政策制定的精准性不强
        3.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难以支撑政策落地
        4.企业的主体地位缺失
        5.科技投入的规模小且效益不佳
        6.创新型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四、先进省份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实施的经验启示
    (一)经验总结
        1.明确抓手,以超常规的手段推动工作开展
        2.突出重点,确定创新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
        3.挖掘资源,全方位搭建创新平台与载体
        4.注重实效,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5.释放活力,不断突破政策与体制的束缚
    (二)对内蒙古的启示
        1.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发展氛围
        2.充分挖掘科技创新资源要素
        3.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队伍
        4.切实发挥科技投入的效益
        5.做好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
五、推进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本身的优化创新
        1.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
        2.加快建设优势特色的梯次人才队伍
        3.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支撑能力
        4.整合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研发机构
        5.搭建立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二)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有效实施
        1.完善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和部门间政策协同机制
        2.深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
        3.进一步细化并规范政策落实流程
        4.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
        5.加大政策的宣传普及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1.2.2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1.2.3 产业同构
        1.2.4 城乡收入差距
    1.3 研究目的与理论分析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样本
        1.5.2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1.7 小结
2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研究成果
        2.1.3 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2.1.4 研究述评
    2.2 理论回顾与借鉴
        2.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2.2 库兹涅茨的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2.2.3 保罗·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
        2.2.4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2.2.5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2.6 里昂惕夫产业关联理论
        2.2.7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 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2.3.1 理论分析模型
        2.3.2 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路径分析
    2.4 小结
3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历史考察
    3.1 城乡关系趋好阶段(1978—1984年)
        3.1.1 1978—1984 年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1.2 1978—1984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1.3 1978—1984 年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特征
    3.2 城乡再度分离阶段(1985—2003年)
        3.2.1 1985—2003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2.2 1985—2003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2.3 1985—2003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4—2012年)
        3.3.1 2004—2012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3.2 2004—2012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3.3 2004—2012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4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2013—至今)
        3.4.1 2013—2017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状况及特征
        3.4.2 2013—2017 年产业发展状况及特征
        3.4.3 2013—2017 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及特征
    3.5 内蒙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变化趋势
        3.5.1 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5.2 重工业主导下的工业化的弊端
        3.5.3 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3.5.4 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3.5.5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总体特征
    3.6 小结
4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纵向视角
    4.1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4.2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统计检验
        4.2.1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测度
        4.2.2 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4.3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分析
        4.3.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3.2 实证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选择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4 实证结论与建议
    4.4 小结
5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横向视角
    5.1 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
        5.1.1 产业同构、资本配置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1.2 产业同构、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5.2 内蒙古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统计检验
        5.2.1 产业同构的测度
        5.2.2 产业同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
    5.3 内蒙古产业结构同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3.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3 实证结论与启示
    5.4 小结
6 新时代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6.1 加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农牧业提质增效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1.1 推动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6.1.2 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
        6.1.3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牧区经济运行效率
        6.1.4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构筑现代农牧业的载体
    6.2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劳动力转移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2.1 走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路线,延缓传统产业的就业衰减
        6.2.2 发展低碳经济,创造绿色就业
        6.2.3 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6.2.4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体作用
    6.3 优化产业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6.3.1 科学编制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6.3.2 发挥禀赋优势,增强各地区产业发展联动性
    6.4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4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6.4.1 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6.4.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6.4.2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发挥其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
    6.5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产业结构演变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因素
        7.1.2 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
        7.1.3 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7.1.4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
        7.1.5 内蒙古产业结构高级化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7.1.6 内蒙古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缺乏应有的互动
        7.1.7 内蒙古产业同构抑制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
        7.1.8 产业结构优化是缩小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路径
    7.2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1978—1984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变化情况
    附表2 1985—2003年内蒙古农民家庭纯收入结构变化状况
    附表3 2004—2017年内蒙古传统服务业结构变化趋势
    附表4 2004—2017年内蒙古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化趋势
    附表5 1978—2017年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附表6 1980—2017年内蒙古各盟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状况
    附表7 1980—2017年内蒙古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变化状况
作者简介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理论基础
        1.6.1 人力资本理论
        1.6.2 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
        1.6.3 激励理论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8.1 研究的创新点
        1.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乡村振兴战略
    2.2 职业教育
    2.3 农村职业教育
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
    3.1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3.1.1 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乡村建设人才
        3.1.2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途径
    3.2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3.2.1 国家重视及政策支持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2.2 经济社会进步有利于带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4 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4.1 赤峰市概况
    4.2 赤峰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4.3 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4.3.1 学校学生情况
        4.3.2 专业设置情况
        4.3.3 教师队伍情况
        4.3.4 教学设施情况
        4.3.5 校企合作情况
        4.3.6 承担社会服务情况
        4.3.7 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
5 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招生难且生源质量差
    5.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5.3 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5.4 校企合作层次低且模式单一
    5.5 承担社会服务工作不足
    5.6 相关经费投入比重过低
6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6.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6.2 美国职业教育的模式
    6.3 澳大利亚TAFE办学模式
    6.4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7 乡村振兴战略下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7.1 增量提质共同推进,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7.1.1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7.1.2 完善相关政策搭建互通桥梁
    7.2 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服务乡村振兴
        7.2.1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7.2.2 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评价体系
        7.2.3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7.2.4 树立培养乡村振兴高质量人才的远大理想
    7.3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发展实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7.3.1 依托区域特色打造专业品牌
        7.3.2 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培养实用人才
        7.3.3 开发人力资本培育复合型人才
    7.4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7.4.1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7.4.2 丰富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层次
        7.4.3 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吸引力
    7.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7.5.1 与当地政府合作
        7.5.2 与涉农服务机构合作
        7.5.3 与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合作
    7.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破解经费难题
        7.6.1 加大财政投入并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7.6.2 行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办学
    7.7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7.7.1 农村职业教育须科学定义新型职业农民
        7.7.2 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宫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研究[D]. 王小丰.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内蒙古盟市经济效率测度分析[D]. 刘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赤峰地区荞麦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孙宏钰.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高滢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赤峰市玉米种植户农业信息获取及满意度研究[D]. 王文刚.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8]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 李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9]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安旭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赤峰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李艳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赤峰科技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