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FPGA构建无线信道编解码器

使用FPGA构建无线信道编解码器

一、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19)在《基于802.11ac的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通信的吞吐量的提高和延时的减少依然是无线通信领域重点研究的方向。信道编码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在信道编码方式中如何提高信道吞吐量和减小延时正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方式是最接近香农信道容量的编码方式之一,作为一类性能可逼近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案,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具有低复杂性编码、自交织性和低错误平层等诸多优点,因此成为最近无线局域网标(IEEE802.11ac)的可选信道编码方案。如何提高LDPC编码的吞吐量,减少编解码模块占用的硬件资源,一直是LDPC编解码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802.11ac无线协议设计了适用于新一代WiFi无线通信芯片的LDPC编译码器,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一种新的扰码器的硬件架构,将原串行扰码算法转变为部分并行扰码算法实现,解决了系统最高时钟频率和硬件面积消耗的矛盾。文中根据扰码序列的周期循环特点,将扰码序列按照输入数据位宽中最小位宽长度26bit存储在ROM中,在扰码器的每个输入250kHz时钟有效沿到来时,从ROM中读取整数倍个最小有效位宽的扰码序列并进行扰码异或运算。这样部分并行的扰码实现结构不仅提高扰码器的吞吐量,而且在时钟频率和硬件面积之间寻求了一个平衡折衷的方案。2.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要素法改进的H矩阵存储算法,显着减少了H矩阵的存储空间。本文针对802.11ac中H矩阵的特点,将三要素法存储稀疏矩阵的算法中存储每一个非零元素的位置改进为只存储H矩阵中每一个单位子矩阵的循环移位次数和其所在H矩阵中的位置,从而有效降低了编译码器中的存储空间消耗。3.设计了一种按子矩阵并行编码的LDPC编码器的硬件架构,提高了整个编码器的吞吐量。本文采用LU编码算法来实现编码器的设计,同时根据802.11ac协议中H矩阵是由准循环单位子矩阵组成的特点,将输入位宽312bit数据变形为81bit位宽数据进行编码矩阵运算,多端口并行读取H矩阵数据进行编码运算,同时将矩阵运算的按位异或转换成循环移位操作,降低编码器的计算复杂度和编码时延。4.提出了基于归一化修正的MS最小和积译码算法,使LDPC译码器在相同输出误码率时,输入信号信噪比降低了10db。文中深入研究了基于BP译码算法的四种改进译码算法,对802.11ac中不同的调制解调和编解码参数下的译码算法进行了仿真性能对比,并最终选用归一化修正的MS最小和积译码算法来实现802.11ac中的LDPC译码器。采用归一化修正的最小和积译码算法后,在输出数据误码率都为10-3时,译码器输入数据信噪比降低了约10db。5.设计了一种分层并行迭代的LDPC译码器硬件结构,将原H矩阵分层为12层并行进行译码迭代,减少了变量节点存储空间。本文采用分层并行的方式对变量节点和校验节点进行相互迭代运算。这样的方式将变量节点的存储空间减少至原有硬件结构的1/12,显着降低了译码器中的硬件资源消耗。同时变量节点和校验节点并行迭代的译码方式使译码器的译码延时也得以降低。

张晶骋[2](2019)在《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数字化战争时代的到来,战场的模式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集群作战向精英作战的演变,要求各国军队对单兵作战和小队作战效能进行大幅提升,美国早年研发的“陆地勇士”单兵系统以及我国研制的“龙族战士”单兵系统均是集成了通讯、定位、防护于一身的综合作战系统装备,其中单兵通信设备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若能实现高清视频传输,则能够在指挥中心实时了解到战场情况,把握战场动态,增加任务的胜算。在特殊任务的复杂场景下,多径效应、环境噪声等因素会影响到视频通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为此,本文探究兼用抗误码、抗多径的COFDM技术和高压缩比的H.265技术,以FPGA为核心设计了一个高效、可靠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调研,描述了单兵视频通信和无线视频传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前人设计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本文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之后,本文对单兵视频通信的系统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COFDM技术、H.265视频编解码技术,探究以FPGA为核心将二者进行融合的视频通信解决方案。在后续内容中,对硬件平台的选型、设计进行了介绍,完成了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无线收发链路的建立,并详细阐述了RS编解码、卷积交织/去交织器、卷积编解码器、交织/去交织编码器、信道估计、COFDM调制解调等算法的原理、设计,完成了以FPGA为核心的适用于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COFDM基带调制解调算法。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多径情况的测试平台。结果表明,存在一定多径干扰的情况下,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可靠传输,适宜地形复杂的野外环境及多径干扰严重的城市环境下的视频通信任务。

姜勇岗[3](2010)在《TS-NMT在无线信道上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梁德群教授提出的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Time Shift-Non-orthogonal Modulation Technology,TS-NMT)是一种多载波的调制方式,与传统的多载波调制技术相比,它不再受子波正交性的限制,在数字通信中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十多年来,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研究到计算机仿真,以及物理样机的研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TS-NMT技术在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上都做了计算机仿真,并且研制了物理样机,在以太网5#双绞线上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验证TS-NMT技术在无线信道上的可行性,本人在前两届师兄的基础上,进行无线信道试验研究。第一,利用SignalWave开发板和无线射频机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并进行无线信道试验,目的是为了测试无线信道模型。把测试出的无线信道模型与理论无线信道模型进行对比,发现测试的无线信道模型是正确的。第二,基于FPGA的TS-NMT调制解调算法的开发。为了验证NMT在无线信道上的可行性,将TS-NMT的调制解调算法在FPGA中实现,这是基于TS-NMT编解码的复杂性和并行性确定的。

周强[4](2010)在《基于FPGA的级联编译码模块在936C图像传输系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视频图像传输的质量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输信道特性的不理想及噪声的存在,使接收到的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从而导致图像质量的下降。为此必须采用信道编码的方式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改善936C视频图像传输系统的性能,本文提出了级联码结合交织技术的纠错方案,即将RS码,分组交织,卷积码三种编译码技术相融合以实现纠错。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将数字摄像头采集的动态视频图像,使用Z228图像处理芯片进行MPEG4压缩编码,完成了图像压缩和回放的硬件电路设计;2、阐述了RS码,分组交织,卷积码的编解码的原理,给出了整个信道编解码模块的设计方案,并利用Xilinx公司FPGA芯片XC3S2000研制了实时的信道编解码器。3、在编译码模块设计中,通过设置一个接收缓冲区,解决了编码器的码率不匹配问题;在RS解码算法的实现中,引入了流水线机制,提高了译码的效率;4、在Viterbi译码器设计中,采用新的ACS设计方法,避免了分支度量值的溢出,节省了硬件资源的消耗;译码输出单元则采用改进的回溯方法,使用四块RAM同时进行回溯,提高了译码的速率。5、将图像压缩编译码模块、两级信道编解码器和数据帧处理器相级联,形成一个实时图像传输系统的基带处理平台,完成了全部硬件设计和信道编译码FPGA算法的软件设计。在方案中,通过对936C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基带处理单元的FPGA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并且信道编译码器的数据吞吐速率达到100Mbps;在整个系统联试中,基带处理单元的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张崇富[5](2009)在《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光码分复用(OCDM)结合了光纤通信和码分复用(CDM)的技术特点,在宽带通信网,如光分组交换(OPS)、无源光网络(PON)及保密信息传输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是国际上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OCDM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出现蓬勃发展之势,但OCDM要真正达到实用化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本论文试图对OCDM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相关特性、适合保密性或支持大容量的光地址码构造方法研究;2)新型高性能光编/解码器设计及仿真研究;3)提高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研究;4)OCDM在OPS网络中光标签处理的应用及实验研究;5)OCDM在保密信息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1)为了增强基于OCDM技术信息传输系统的保密性,本文采用选取不同本源根的方法构造出了多组光正交码(MGOOC),给出了MGOOC基本概念,初步探讨了MGOOC的特性。将MGOOC应用到信息传输系统中,提出了保密信息与非保密信息分离传输的方法,从理论与实验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了基于MGOOC的OCDM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分析。(2)基于同余算子构造光正交码(OOC)的方法是国际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基于二次同余算子的OOC构造法。为了提高OCDM系统的用户容量,本文将二次同余扩展到三次同余,提出了基于三次同余的OOC构造方法。此外,研究了基于三次同余OOC二维地址码的构造方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与性能研究。(3)基于光子晶体(Photonic Crystals, PhC)易于现实光信息延时和相位改变的特性,提出了基于PhC的新型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建立了这两种新型光编/解码器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hC的非相干和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光编/解码性能,且易于小型化。(4)为了进一步提高OCDM系统的传输性能,在采用传统前向纠错码(FEC)的基础上,提出了在OCDM系统中采用可调级联纠错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可调级联纠错码的OCDM系统性能,并比较研究了在OCDM系统中应用多种纠错码方案的系统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了采用级联纠错方法改善OCDM系统性能的有效性。另外,针对相干OCDM系统,提出了基于随机相位信息提高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新方法,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5)采用多重OOC排列组合标识光标签,能有效提高OPS网络支持的光标签数目,提出了基于多重(可调)OOC序列的光标签处理方法,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了基于多重OOC序列光标签的OPS (MOOCS-OPS)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与讨论,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6)针对MOOCS-OPS系统中光标签的单脉冲产生与光标签接收的非连续和突发特性,设计了基于FPGA产生用于光标签的单脉冲方案与光开关控制模块,并完成了硬件制作和相应的单元实验验证;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随机、突发及低功率的MOOCS-OPS光标签接收的模块单元;根据MOOCS-OPS系统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GOOC的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光编/解码器;在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MOOCS-OPS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实现了MOOCS-OPS实验系统。

文楠[6](2006)在《4M码率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国家“863”计划磁悬浮列车车地通信系统子课题,课题完成的是4M码率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涉及车地通信系统中基带的信道编解码和无线信道的收发,完成通信系统中基带信号处理部分的部分功能。在数字通信中,同步是一个重点。为了保证在同步传输系统中的位同步,有导频及对基带信号信号直接变换的方式,直接变换的方式中,使用线路编码是比较常见的。经过线路编码,可以使基带信号含有定时信息,解决了通信中的位同步。由于磁悬浮的特殊性,通信系统必将在高速及复杂多变的野外环境下工作。为了保证通信质量,合适的线路编码的实现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首先讨论了线路编码与实现通信中位同步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曼彻斯特码作为一种线路码于其他码型的相对优势,而后研究了编解码器实现方案中的几种待选方案,并对几种方案做了对比论述后,设计了合适的方案,接着详细研究了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的硬件实现并进行了仿真。本文中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项目需要,结合通信中线路编码与位同步的相关知识,讨论并且设计了基于FPGA的4M码率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的实现方案。2.使用HDL语言,编写编解码的各个模块,并完成仿真验证。3.设计编解码器的原理图及电路板,完成单板的软硬件调试。4.参加系统调试。

陈启亮[7](2006)在《数字广播系统中信道编解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广播系统是继调幅、调频后的第三代广播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广播系统具有音质好、频谱利用率高和多媒体附加业务功能等特点,被大多数国家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的数字广播系统仍处于试验阶段。本文首先在分析数字广播系统核心技术和无线信道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接收效果不理想、移动性能不好的问题,从信道编码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方案,通过系统仿真,确定了串行级联码为改进型数字广播编码方案。其次,详细分析了串行级联码的两个分量码—RS码和卷积码的数学算法,选取了易于硬件实现的算法,并进行了编解码器电路的设计,针对数字广播系统中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优化,电路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描述,在Modelsim中进行了前仿真,并且在QuartusII平台上利用Leonardo Spectrum进行了可编程逻辑阵列的综合,文中给出了编解码器及其主要功能模块的仿真结果。最后,编解码器电路在Altera APEX 20KE可编程逻辑阵列中进行了验证,并且在由PC机和开发板搭建的测试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信道编解码器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信道编解码器在兼容性、误码率方面优于传统的编解码器,能够满足数字广播系统传输高品质音频和数据信息的要求。

钟再淳,陈俊可[8](2003)在《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采用FPGA实现软件无线电的信道编、解码方案,包括实现卷积码编、解码器,交织器。

王伟[9](2013)在《基于FPGA的DVB-T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VB-T)是一种利用开路地面传输媒介进行MPEG-2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经过参与DVB组织的专家们多年论证,DVB-T采用COFDM码分正交频分复用的信道调制技术,同时伴随着强大的纠错码,达到频谱利用率与传输可靠性的平衡。本课题是以欧洲DVB-T COFDM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了DVB-T发射机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模块在FPGA中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主要研究内容有:在综述了OFDM原理和DVB-T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DVB-T发射机系统关键技术的特点,并确定了该系统中信道编码和调制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DVB-T发射机系统中信道编码和调制模块的设计方案,具体包括能量扩散、RS编码、卷积交织、卷积编码、内交织、星座映射、帧形成、IFFT和保护间隔的插入等模块,并对其中能量扩散、内交织模块的方案设计做出了优化。在FPGA软件开发平台Quartus II环境中利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对设计系统的各模块进行了编程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各模块软件的设计、仿真结果符合DVB-T标准,可以与FPGA硬件系统结合完成整个发射机系统的设计。

徐世演[10](2012)在《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自适应信道编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频谱资源日趋紧缺,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新瓶颈,认知无线电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其能够检测频谱空洞,并在不干扰授权用户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频谱资源来传输信息。然而可用频段的特性是变化的,这就要求认知无线电中的通信系统具有可重构的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然后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提出了认知无线电演示系统的底层自适应可重构通信控制实现方案,并重点对自适应可重构信道编解码器进行研究和实现。认知无线电系统主要由3个板块组成:认知板、通信板、射频板。本人主要负责通信板的工作,在DSP+FPGA的硬件平台上,研究设计了通信模块,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适应可重构信道编码器的详细设计过程。最后,针对系统中自适应信道编解码器进行系统测试并对信道编码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DSP上实现通信板的底层逻辑控制与组帧发送与接收处理,在DSP+FPGA上实现基于增信删余的自适应信道编解码器。DSP主要完成与对认知板的数据交互,对空口数据传输的命令及数据进行处理。而在DSP+FPGA中,实现了四种传输带宽、四种调制解调方式及基于增信删余的三种码率卷积码编码解码方式的自适应控制,以满足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关于自适应可重构的要求。

二、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802.11ac的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信道编码的发展史
    1.2 无线局域网发展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LDPC编解码概述
    2.1 线性分组码
    2.2 LDPC码基本原理
    2.3 Tanner图表示
    2.4 802.11ac的 LDPC编解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PC编解码的算法设计
    3.1 802.11ac中 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
        3.1.1 LDPC编码算法设计
        3.1.2 LDPC译码算法设计
        3.1.3 扰码与反扰码
        3.1.4 LDPC编解码的短比特位
        3.1.5 LDPC编解码的打孔
        3.1.6 LDPC编解码的重复位
    3.2 OFDM系统中LDPC译码性能仿真与改进
        3.2.1 码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3.2.2 LDPC码长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3.2.3 对于改进的译码算法中归一化因子选择
        3.2.4 调制方式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3.2.5 迭代次数对译码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DPC编译码器的硬件设计
    4.1 LDPC编码器硬件设计
        4.1.1 编码器架构
        4.1.2 扰码模块
        4.1.3 乒乓FIFO模块
        4.1.4 短比特模块
        4.1.5 编码矩阵运算模块
        4.1.6 打孔模块
        4.1.7 重复位模块
    4.2 LDPC译码器硬件设计
        4.2.1 LDPC译码器中的填零模块和去重复位模块
        4.2.2 LDPC译码器中的译码模块
        4.2.3 LDPC译码器中的去短比特和反扰码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DPC编解码器的FPGA验证
    5.1 LDPC编解码的FPGA验证
        5.1.1 FPGA平台的开发验证
        5.1.2 LDPC编解码器顶端综合和仿真验证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1.2.1 单兵通信设备研究发展与现状
        1.2.2 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发展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单兵视频通信系统方案分析
    2.1 单兵视频通信系统需求
    2.2 系统设计方案概述
    2.3 视频采集和压缩关键技术
        2.3.1 CMOS图像传感器介绍
        2.3.2 H.265/HEVC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2.4 COFDM调制解调关键技术
        2.4.1 OFDM技术介绍
        2.4.2 COFDM结构介绍
    2.5 FPGA的选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兵视频通信硬件平台设计
    3.1 视频采集压缩模块设计
    3.2 数据调制板设计
    3.3 低噪放大板设计
    3.4 混频板设计
    3.5 频合板设计
    3.6 低通滤波器设计
    3.7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8 基带处理模块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COFDM调制解调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算法原理
        4.1.1 RS编码器原理
        4.1.2 卷积交织器/去交织器原理
        4.1.3 卷积编解码器原理
        4.1.4 交织编解码器原理
        4.1.5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原理
    4.2 基带调制算法设计
        4.2.1 RS编码器设计
        4.2.2 卷积交织器设计
        4.2.3 卷积编码器设计
        4.2.4 分组交织器设计
        4.2.5 COFDM调制设计
    4.3 基带解调算法设计
        4.3.1 COFDM解调设计
        4.3.2 信道估计器设计
        4.3.3 分组去交织器设计
        4.3.4 维特比译码器设计
        4.3.5 卷积去交织器设计
        4.3.6 RS解码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硬件平台搭建
    5.2 试验平台搭建
    5.3 性能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TS-NMT在无线信道上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1.2 本人主要工作
第2章 SIGNALWAVE开发系统和FPGA介绍
    2.1 SignalWave开发系统
        2.1.1 SignalWave开发板的硬件结构
        2.1.2 SignalWave核心模块
        2.1.3 SignalWave的ADAC
        2.1.4 System Generator
    2.2 FPGA简介及其发展
        2.2.1 FPGA概述
        2.2.2 FPGA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2.3 FPGA实现数字信号处理
        2.2.4 FPGA的特点
第3章 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
    3.1 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原理
        3.1.1 调制理论基础
        3.1.2 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原理
    3.2 关于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已进行过的工作
        3.2.1 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的理论研究
        3.2.2 时移-非正交多重调制技术的仿真进展及样机研制成果
第4章 试验用无线信道的建立
    4.1 无线信道理论
    4.2 试验设备介绍
        4.2.1 射频口的描述
        4.2.2 基带电路
    4.3 信道模型测试
        4.3.1 冲激信号法测试信道模型
        4.3.2 函数信号发生器法测试信道模型
        4.3.3 根据通带采样定理测试信道模型的尝试
第5章 基于FPGA的TS-NMT无线信道试验模块设计
    5.1 设计简介
    5.2 DSP设计
    5.3 FPGA设计
        5.3.1 TS-NMT调制模块
        5.3.2 TS-NMT解调模块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4)基于FPGA的级联编译码模块在936C图像传输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通信系统
        1.1.1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2 纠错码技术的发展
    1.3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ARM 的图像处理模块的硬件实现
    2.1 基于ARM 的图像处理电路的硬件平台设计
        2.1.1 ARM 的功能和结构
        2.1.2 936C 实时图像处理电路的硬件实现
    2.2 MPEG4 视频编码技术特点
    2.3 图像压缩解压缩,传输及回放的流程
        2.3.1 图像压缩与解压缩器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2.3.2 图像压缩与解压缩数据的传输和回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码RS 码编译码的原理与硬件实现
    3.1 纠错码的基本概念
    3.2 RS 码的编译码原理
        3.2.1 RS 码的编码原理
        3.2.2 RS 码的译码原理
    3.3 RS 码编译码器的硬件实现
        3.3.1 RS 码的编码器的硬件实现
        3.3.2 RS 码的译码器的硬件实现
    3.4 RS 码编译码器的仿真测试
        3.4.1 编码器的测试和仿真结果
        3.4.2 译码器的测试和仿真结果
    3.5 RS 码译码器的性能分析
        3.5.1 译码器的流水线分析
        3.5.2 译码器的资源利用率和时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织器与去交织原理和硬件实现
    4.1 交织器的算法研究
    4.2 交织器的FPGA 硬件实现
    4.3 交织器与去交织器的仿真测试与性能分析
        4.3.1 交织器与去交织器的仿真测试
        4.3.2 交织器与去交织器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码卷积码的编译码原理与硬件实现
    5.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
    5.2 卷积码的编译码原理
    5.3 卷积码的编译码器的设计实现
        5.3.1 卷积码编码器的硬件实现
        5.3.2 卷积码译码器的硬件实现
    5.4 卷积码的编译码器的仿真测试
        5.4.1 卷积码编码器的仿真测试
        5.4.2 卷积码译码器子模块的仿真测试
        5.4.3 卷积码译码器的整体仿真测试
    5.5 卷积码译码器的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道编解码器在936C 实时图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6.1 级联编译码器的连接
        6.1.1 级联编码器的连接
        6.1.2 级联解码器的连接
    6.2 信道级联编解码器的性能分析
        6.2.1 信道级联编码器的性能分析
        6.2.2 信道级联解码器的性能分析
    6.3 信道编解码器的硬件设计
        6.3.1 FPGA 的结构和器件选型
        6.3.2 FPGA 的设计
        6.3.3 实现信道编解码器的FPGA 硬件电路设计
    6.4 图像传输系统的基带处理平台的测试
        6.4.1 图像传输系统的基带处理平台的测试系统
        6.4.2 图像传输系统的基带处理平台的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基本原理
    1.3 OCDM关键技术
        1.3.1 OCDM系统中地址码
        1.3.2 OCDM光编/解码器
        1.3.3 OCDM系统性能
    1.4 OCDM的部分应用
        1.4.1 基于OCDM的无源光网络
        1.4.2 基于OCDM的光分组交换
        1.4.3 基于OCDM的保密信息传输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光正交码的基础
        2.2.1 光正交码基本定义
        2.2.2 光正交码容量
        2.2.3 光正交码的集合
    2.3 多组光正交码的构造
        2.3.1 理论基础
        2.3.2 多组光正交码概念及构造法
        2.3.3 多组光正交码的实例及性能
    2.4 多组光正交码的应用及实验
        2.4.1 M-OCDM信息传输模型
        2.4.2 M-OCDM信息传输的保密性
        2.4.3 M-OCDM的实验
    2.5 小结
第三章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构造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1 一维高次同余光正交码构造
        3.2.2 基于CCC的TS/FH码字构造
    3.3 高次同余光正交码的性能与容量
        3.3.1 码字相关性能
        3.3.2 系统性能分析
        3.3.3 码字容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子晶体的OCDM光编解码器研究
    4.1 引言
    4.2 光子晶体基础
    4.3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
        4.3.1 光子晶体非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3.2 理论模型
        4.3.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4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
        4.4.1 光子晶体相干光编解码器方案
        4.4.2 理论模型
        4.4.3 仿真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改善OCDM传输系统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级联纠错码改善OCDM系统的研究
        5.2.1 基本原理
        5.2.2 系统性能分析
        5.2.3 数值计算与讨论
    5.3 改善相干OCDM系统性能的研究
        5.3.1 基本原理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结果及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MOOCS光标签OPS的理论分析
    6.1 引言
    6.2 MOOCS-OPS理论模型及仿真
        6.2.1 光标签处理的比较
        6.2.2 MOOCS光标签原理
        6.2.3 仿真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MOOCS-OPS的性能研究
        6.3.1 性能分析的模型
        6.3.2 性能分析
        6.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MOOCS光标签的OPS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MOOCS-OPS光标签产生
        7.2.1 MOOCS光标签产生方案
        7.2.2 MOOCS光标签产生的实验
        7.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 MOOCS-OPS光标签接收
        7.3.1 MOOCS光标签接收方案
        7.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 MOOCS-OPS系统实验
        7.4.1 MOOCS-OPS系统搭建
        7.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博期间参加科研、发表论文及专利

(6)4M码率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3 论文设计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曼彻斯特码
    2.1 数字通信中位同步与线路编码
    2.2 曼彻斯特码及几种相关的二元码码型介绍
        2.2.1 曼彻斯特码
        2.2.2 单极性非归零波形
        2.2.3 密勒码――曼彻斯特码的一种变形码
    2.3 曼彻斯特码及几种常见二元码的包含定时信息的讨论
    2.4 曼彻斯特码的常见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线路码编解码器实现方案研究
    3.1 编解码器的设计要求及方案选择
    3.2 编解码器码型的选择
    3.3 曼彻斯特码编解码器的实现方案论证及方案选择
    3.4 曼彻斯特码的编解码算法论证及选择
        3.4.1 曼彻斯特码编码的算法论证
        3.4.2 曼彻斯特码解码的算法论证
第四章 曼彻斯特码编解码算法FPGA 的实现
    4.1 XILINX 公司FPGA 设计流程及开发工具介绍
    4.2 FPGA 中各模块的设计和仿真
        4.2.1 曼彻斯特编码模块的设计
        4.2.2 曼彻斯特解码模块的设计
        4.2.3 曼彻斯特码的检测模块设计
        4.2.4 曼彻斯特码的时钟输出模块设计
        4.2.5 曼彻斯特码解码时的所需高倍时钟的设计
        4.2.6 全局时钟资源的使用
        4.2.7 顶层的设计与仿真
第五章 测试平台及系统调试
    5.1 硬件测试平台设计及调试
        5.1.1 硬件系统原理图及PCB 设计
        5.1.2 硬件平台调试
    5.2 与系统联合调试
        5.2.1 各级调试过程
        5.2.2 调试结果总结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数字广播系统中信道编解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数字广播简介
    1.2 课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意义
2 信道编解码方案分析
    2.1 概述
    2.2 相关概念
        2.2.1 无线移动信道
        2.2.2 差错控制编码
    2.3 编码方案的比较
3 信道编解码算法及设计
    3.1 RS码的实现算法
        3.1.1 RS码基础
        3.1.2 RS码的编码
        3.1.3 RS码的译码
    3.2 卷积码的实现算法
        3.2.1 卷积码基础
        3.2.2 卷积码的编码
        3.2.3 卷积码的译码
    3.3 交织码的实现算法
        3.3.1 交织码原理
        3.3.2 交织码编译码器
4 信道编解码的实现
    4.1 软硬件环境
        4.1.1 器件选择
        4.1.2 软件环境
        4.1.3 开发环境
    4.2 信道编解码器
        4.2.1 电路结构
        4.2.2 器件编译
        4.2.3 综合结果
    4.3 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4.3.1 测试系统
        4.3.2 测试结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无线信道编码方案
3 信道编码仿真以及比较
4 交织、Viterbi译码器的FPGA的实现
5 FPGA的在线重构技术
6 结论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9)基于FPGA的DVB-T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FPGA 实现 DVB-T 系统的优势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正交频分复用原理及 DVB-T 系统简介
    2.1 无线衰落信道的传播特征
        2.1.1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2.1.2 阴影衰落
        2.1.3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2.1.4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及多普勒频移
    2.2 OFDM 原理及关键技术
        2.2.1 OFDM 的基本原理
        2.2.2 OFDM 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2.3 OFDM 系统中的主要优缺点
    2.3 DVB-T 系统的构成
        2.3.1 DVB-T 系统构成框图
        2.3.2 DVB-T 信号的特点
        2.3.3 DVB-T 系统信号的帧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VB-T 发射机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案
    3.1 能量扩散
        3.1.1 能量扩散的原理
        3.1.2 能量扩散方案的优化
    3.2 外码编码(RS 编码)
        3.2.1 RS 编码原理
        3.2.2 RS(204,188)编码设计方案
        3.2.3 有限域乘法器设计方案
    3.3 外交织(卷积交织)
        3.3.1 交织和解交织原理
        3.3.2 卷积交织的设计方案
    3.4 内编码(卷积编码)
        3.4.1 卷积码的产生方法
        3.4.2 截短卷积码(删余)
    3.5 内交织
        3.5.1 复用器
        3.5.2 比特交织原理
        3.5.3 比特交织器的设计方案
        3.5.4 符号交织原理
        3.5.5 符号交织器的设计方案
    3.6 星座映射和调制
        3.6.1 QPSK 原理
        3.6.2 QAM 原理
        3.6.3 星座映射的设计方案
    3.7 帧形成
        3.7.1 DVB-T 系统 2K 模式下的帧结构
        3.7.2 帧形成的设计方案
    3.8 OFDM 调制
        3.8.1 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完成 OFDM 调制
        3.8.2 IFFT 的设计方案
        3.8.3 保护间隔的设计方案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VB-T 发射机的软件仿真级波形分析
    4.1 FPGA 简介及其软件平台
        4.1.1 FPGA 简介
        4.1.2 Quartus II 软件开发平台及 VHDL 语言
    4.2 DVB-T 发射机的总体结构
    4.3 DVB-T 信道编码及调制的软件仿真及分析
        4.3.1 能量扩散的仿真及分析
        4.3.2 外编码的仿真及分析
        4.3.3 外交织的仿真及分析
        4.3.4 内编码的仿真及分析
        4.3.5 内交织的仿真及分析
        4.3.6 星座映射的仿真及分析
        4.3.7 帧形成的设计
        4.3.8 OFDM 模块的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
    5.3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自适应信道编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认知无线电概述
    1.2 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1.2.1 频谱检测技术
        1.2.2 频谱分配技术
        1.2.3 自适应可重构信道编码解码器
        1.2.4 自适应可重构调制解调器
    1.3 项目来源和论文安排
第二章 认知无线电通信演示系统及底层自适应控制实现
    2.1 系统设计目标和场景规划
        2.1.1 系统设计目标
        2.1.2 系统演示场景
    2.2 系统构成
        2.2.1 认知用户节点
        2.2.2 管理中心节点
        2.2.3 频谱环境模拟器的功能
    2.3 系统运行方式
        2.3.1 系统运行方式
        2.3.2 认知节点运行方式
    2.4 空口数据传输帧格式
    2.5 通信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2.5.1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认知节点构成
        2.5.2 实现通信模块逻辑控制的开发环境
        2.5.3 通信模块逻辑控制的实现
第三章 卷积编码与VITERBI译码
    3.1 卷积码编码
        3.1.1 卷积码的一般结构
        3.1.2 卷积码的描述
    3.2 VITERBI译码算法
        3.2.1 Viterbi译码算法的描述
        3.2.2 Viterbi译码的特点
    3.3 卷积编码及VITERBI译码的性能仿真
        3.3.1 卷积编码及Viterbi译码过程
        3.3.2 仿真通信系统模型
        3.3.3 卷积码的Matlab仿真及其性能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认知无线电系统自适应信道编译码器的实现
    4.1 基于增信删余的自适应信道编译码方案
        4.1.1 增信删余技术
        4.1.2 基于增信删余的自适应信道编译码方案
    4.2 基于增信删余的自适应信道编译码器的实现
        4.2.1 基于删余的自适应信道编码实现
        4.2.2 基于增信的自适应信道译码FPGA实现
    4.3 自适应控制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其改进意见
    5.1 系统测试环境
        5.1.1 系统测试硬件环境
        5.1.2 系统测试软件环境
    5.2 基于自适应信道编解器的系统测试
    5.3 自适应信道编解器的改进意见
    5.4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802.11ac的LDPC编译码算法设计与实现[D]. 杨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晶骋. 厦门大学, 2019(07)
  • [3]TS-NMT在无线信道上的试验研究[D]. 姜勇岗.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8)
  • [4]基于FPGA的级联编译码模块在936C图像传输系统的应用[D]. 周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5]光码分复用(OCDM)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 张崇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 [6]4M码率的曼彻斯特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 文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7]数字广播系统中信道编解码的研究[D]. 陈启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8]利用FPGA构造无线信道编解码器[J]. 钟再淳,陈俊可. 移动通信, 2003(S2)
  • [9]基于FPGA的DVB-T发射机的设计与实现[D]. 王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6)
  • [10]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自适应信道编解码器的研究与实现[D]. 徐世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使用FPGA构建无线信道编解码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