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功夫茶道

两岸功夫茶道

一、海峡两岸工夫茶礼(论文文献综述)

杨巍,右然[1](2021)在《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文中研究表明2万多年前,如果没有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今天台湾及澎湖地区也许就不会漂浮在海中,而是与福建连成一片,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东南端。但,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尽管台湾也有野生茶树,但茶真正参与书写历史则要到300多年前,而对岸的福建,见诸文字记载的茶史已泱泱千余年。于是,当福建先民来台时,

杨巍,右然,本刊图库[2](2021)在《承古开新,文质彬彬》文中研究说明闽茶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迄今已有1600多年。自唐起,福建就被"茶圣"陆羽归入了出产好茶的主产区。宋代,闽茶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建州北苑贡茶令帝王名臣名士皆爱不释手,由民间兴起的斗茶之风也席卷了全国,闽人书写的茶着更是占据了两宋茶书的半壁江山。元代,武夷山跻身"御茶园",延续了闽茶的"皇家血统"。明清时代,红茶、乌龙茶、白茶相继问世,促进了六大茶类最终的形成,独具一格的"工夫茶"也传至台湾、潮汕地区。闽茶还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等国际商路,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张静红[3](2019)在《工夫茶遗产的边缘化和游动性》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在现代茶文化体系中呈现出游移变动的发展状态:曾被树立为中华茶艺之重要代表,也曾在相当的时期内被边缘化和淡忘,又在当代茶文化的热潮中与现代茶艺走向同质化。理解这一系列变化的关键,在于厘清工夫茶与茶艺的渊源关系,包括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茶文化的交流史。潮州每日生活的工夫茶和现代茶艺可以运用"身体感"和"仪式感"概念分别加以分析。在"身体感"概念里,每日生活的工夫茶可以被视为在地域群体文化中所塑造出来的身体的渴望、生活的方式和行为的准则。受文化记忆研究启发而提出的"仪式感"概念,则可用于分析现代茶艺被人为赋予的仪式倾向感,特别是这些茶事展演背后所嵌含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愿望及其与社会文化记忆之间的密切关联。潮州工夫茶和现代茶艺都曾被用以代言传统,两者都嵌含着某种反现代性,同时都呈现出从反现代性出发、但结果又回到现代性的发展态势。而透过这一过程亦可窥见当代中国人在"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渴望下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灵活嫁接。

李经来[4](2019)在《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来自潮州的工夫茶究竟如何从一种地域性的饮茶习俗,演变成今日的中国茶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转变是与工夫茶在福建和潮汕地区向中国台湾地区及内地的流动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夫茶从注重其实用性的“技”的一面向注重其审美性的“艺”的一面转变。但是,尽管现代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并且为中国大陆的许多茶人和游客所推崇,潮州当地人却对其不以为然,反而在潮州另外发展出一套与其相对的潮州工夫茶艺。工夫茶在潮州实现从“技”到“艺”的转换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推动、民间组织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及大师的影响、茶艺馆在潮州的兴起以及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个人的努力等等。而实现从“技”到“艺”这一转换最主要的现实价值,就是使工夫茶能够走出潮州,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潮州旅游、到茶艺馆中消费、购买潮州单丛茶和工夫茶具等等,从而使潮州百姓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同时,也使得工夫茶的品饮者满足其对雅文化的追求。通过工夫茶这一媒介,追求一种更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尽管这样的转变在经济上使潮州百姓获得实在的利益,在工夫茶文化的本真性方面却遭到潮州百姓的质疑。现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艺的区别并不明显,然而这细微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潮州人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官记忆和经验,这些感官记忆和经验就是潮州人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潮州人对于茶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解释着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左如[5](2018)在《传古承今,提振文化软实力》文中提出茶为国饮。中国人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几乎同中华文明一样璀璨悠久。自唐代起,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并其后又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隋珠和璧"。当中华茶文化东渐日韩时,开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朵"新花",饮茶习惯更是随着丝路上远去的驼铃与风帆,播撒到世界的其它角落。在浩浩汤汤的茶史文明长河中,40年,不过是浪花一瞬。然

刘小煌[6](2018)在《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中华茶艺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茶艺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显着作用,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中华茶艺内部特质使其成为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进步的源流和精神动力。论文首先对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进行简要概述,阐明有关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发展现状。对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开发、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价值进行阐述,其中,经济开发价值,包括促进茶叶销售,助力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提升产业,做大做强茶产业;文化传播价值,再现茶俗民风,弘扬中华茶艺思想,传播科学跑赢知识;社会教育价值,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追求美好生活,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基因,优化饮食习俗。在此基础上,以天福集团为例,重点剖析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与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天福集团以中华茶艺为纽带传播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和中华茶文化,品牌内涵不仅局限于茶叶销售,而且也涉及教育、旅游、文化、科研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内涵,促进港台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华茶艺的开展有利于茶学教育和教学,可激发学生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升涉茶专业人才的从业水平,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激发爱国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基于论文对中华茶艺价值实现困境的剖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以及茶行业标准化等实现中华茶艺价值的建议。

王俊杰[7](2017)在《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文中研究说明闽台茶业渊源深厚,19世纪更是闽台茶业交流的重要时期,双方在技术、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往来,对闽台两地带来重要的影响。本文以1810—1895年间的闽台茶业交流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闽台两地的茶业交流进行系统研究。历史上的福建人民曾多次移民至台湾地区,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几次移民热潮。福建人作为移民台湾的主体,与当地人一起开垦种植,加上闽台两地相似的自然环境,使得两地的农作物栽植相近,这为1810年台湾从福建引种茶叶之始至1895年日据台湾之前两地的茶业交流打下了历史基础。台湾茶业的发展源自福建。19世纪早期,福建人在移民台湾的过程中,把茶叶栽植技术带入台湾。19世纪中期,茶叶加工技术也随之传至台湾。台湾茶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晚清台湾对外贸易的一大支柱。19世纪中叶,台湾开港。闽台两地的茶业交流形成以厦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形式,成为晚清茶叶贸易的一大特色。两地间的茶叶贸易,不仅有系统完备的产销组织,还有完善的运输组织,为19世纪闽台茶叶贸易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而占据地缘、经商传统优势的闽台茶商,在19世纪闽台茶叶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闽台茶叶历史密切相关,两地茶文化历史深厚,台湾的很多茶文化习俗都是由福建地区传入。两地间的茶文学艺术,从文雅茶艺、诗词到通俗歌谣、戏曲,无不反映着闽台茶文化交流。1810—1895年间的闽台茶业交流推动了闽台茶业的共同发展,不仅促进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城市重心转移、社会阶层改变等,还对福建茶叶贸易、人员就业情况、相关产业等带来深远的影响。

陈清微,杨江帆[8](2016)在《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福建省茶文化在资源禀赋和历史积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清新福建"健康主题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推动福建省茶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范春梅[9](2014)在《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对比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茶文化产业是大茶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创作、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旅游是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发展对整个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研究对于延伸茶产业链,推动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闽台茶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对茶艺、茶文化教育及茶文化旅游的对比分析,并对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典范——天福集团进行案例分析,具体深入探明闽台茶文化的不同特点及特色,这对于推动闽台两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进一步促进我省茶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两地茶文化历史与发展现状。闽台茶文化同宗同脉,具有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茶艺创作、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旅游等相关茶文化及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得益于两岸交流的政策支持。2.闽台茶艺创作、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旅游对比分析。闽台的茶艺创作在茶具配备、茶艺流程、解说词、茶艺内涵及表演艺术不同,缘于两地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茶道理念;闽台茶文化教育的专业设置、机构名称、课程设置、考核机制都有较大的不同,但又各有特色,有较好的互补性;闽台茶文化旅游在旅游产品和路线开发上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3.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典范——天福集团案例分析。天福集团茶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且较为成熟。在茶艺创作、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旅游等方面有显着特色,融闽台文化、企业文化为一体;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台湾合作办学,具有闽台交流合作的先行性;天福集团茶博物院、茶石雕观光园、茶企业旅游建设较为成熟,具有企业文化特色及台湾特色,茶文化旅游产品主题内涵突出,体验求知交流较多,茶文化旅游路线与其他旅游景区合作,较有成效。4.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对策提出以下建议。(1)在闽台茶艺创作交流与合作方面,整合茶艺观念,求同存异,承优弃陋;整合茶文化内涵,提升深度和广度;整合茶艺表现形式,抓住重点,因需创新;建立产业机构,实现产业价值。(2)在闽台茶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深入开发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对口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深入开发闽台茶艺师培训合作项目,加强考核体系的完善;深入开发闽台茶文化系列教材合作项目,加强闽台茶企的参与度。(3)在茶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方面,突出闽台各名茶景区的区域特色,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依托闽台交通及政策优势,创新茶文化旅游路线;依托闽台茶文化教育合作,开发闽台茶文化教育旅游项目;依托闽台茶事活动,开发闽台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李令群,谢向英[10](2014)在《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文中指出阐述了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归纳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对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保护与开发过程进行梳理,介绍了"印象大红袍"系列文化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最后基于武夷山大红袍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积极申请并有效利用茶叶地理标志,挖掘整理相关茶叶文化遗产并进行申报,结合创意开发文化产品,整合资源以打造茶文化园区等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二、海峡两岸工夫茶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工夫茶礼(论文提纲范文)

(4)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茶的研究
        (二)关于工夫茶的研究
        (三)国家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四)地方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1章 潮州工夫茶的地方性文化根基
    1.1 畲族与凤凰单丛
    1.2 “精细”的地域文化及儒家文人的影响
    1.3 侨乡文化
    小结
第2章 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
    2.1 工夫茶冲泡之“工夫”
    2.2 器为茶之父:潮州工夫茶“四宝”
    2.3 “三口为品”:潮州工夫茶的社交功能
    小结
第3章 当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
    3.1 迂回的路线:“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与中华茶艺
    3.2 再造“工夫茶”:从闽粤、台湾地区到内地
    3.3 “泛工夫化”的当代茶艺
    小结
第4章 工夫茶在潮州的变迁
    4.1 “技”与“艺”的区别与联系:走向舞台的工夫茶
    4.2 从“技”到“艺”的社会因素
        4.2.1 地方政府的推动
        4.2.2 民间组织的作用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师”的影响
        4.2.4 茶馆与职业茶艺师的助推作用
        4.2.5 茶艺培训机构的兴起及茶艺师个人的努力
    4.3 从“技”到“艺”的社会意义
    小结
结论
    一、从“华夏边缘”到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二、从“技”到“艺”对文化建构的意义与影响
    三、身体、地方感与潮州工夫茶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2 中华茶艺、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
    2.1 中华茶艺概述
        2.1.1 中华茶艺的界定
        2.1.2 中华茶艺的分类
        2.1.3 中华茶艺的基本特征
        2.1.4 中华茶艺技能
    2.2 茶文化产业的概述
        2.2.1 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2.2.2 茶文化产业的分类
        2.2.3 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3 中华茶艺的价值研究
    3.1 中华茶艺的经济开发价值
        3.1.1 促进茶叶销售
        3.1.2 有助于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
        3.1.3 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
        3.1.4 做大做强茶产业
    3.2 中华茶艺的文化传播价值
        3.2.1 再现茶俗民风
        3.2.2 弘扬中华茶艺思想
    3.3 中华茶艺的社会教育价值
        3.3.1 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
        3.3.2 追求美好生活
        3.3.3 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价值
        3.3.4 优化饮食习俗
4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和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天福集团为例
    4.1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1.1 中华茶艺促进港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4.1.2 中华茶艺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4.1.3 中华茶艺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4.2 中华茶艺在茶学教育中的作用
        4.2.1 激发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4.2.2 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4.2.3 提升涉茶专业人才从业水平
        4.2.4 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2.5 锻炼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4.2.6 提升个人素养
        4.2.7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
    5.1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困境
        5.1.1 注重可视性成分而忽视内在
        5.1.2 缺乏深层次开发整理
        5.1.3 重文化敷衍轻内涵积淀
        5.1.4 商业化气息浓厚
    5.2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途径
        5.2.1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
        5.2.2 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
        5.2.3 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
        5.2.4 茶行业标准化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闽台茶业交流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福建人移民台湾
    第二节 闽台茶业地理
    小结
第二章 闽台茶业技术交流
    第一节 茶叶栽植技术交流
    第二节 茶叶加工技术交流
    小结
第三章 闽台茶叶商贸交流
    第一节 茶叶贸易概况
    第二节 茶叶产销和运输
    第三节 闽台茶商
    小结
第四章 闽台茶文化交流
    第一节 闽台茶俗
    第二节 闽台茶叶与文学艺术
    小结
第五章 闽台茶业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对台湾地区的影响
    第二节 对福建地区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优势
    1.1 历史悠长,底蕴深厚
    1.2 资源丰富,人文璀璨
    1.3 民俗多彩,会展活跃
2 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深度不足,旅游类型单一
    2.2 行业水平不高,专业素养偏低
    2.3 区域发展失衡,品牌效应欠缺
3 对策及建议
    3.1 “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3.2 茶文化观光工厂——文化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3.3 茶文化旅游与“海(陆)上丝绸(茶叶)之路”相结合
    3.4茶文化旅游与当地特色的节事活动相结合
    3.5 围绕“清新福建”健康主题打造茶文化的研学旅游品牌
    3.6 改良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

(9)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对比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闽台茶产业的交流合作研究
    1.2.2 闽台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研究
    1.2.3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合作研究
    1.2.4 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闽台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1 茶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2.1.1 茶文化产业的概念
    2.1.2 茶艺创作
    2.1.3 茶文化教育
    2.1.4 茶文化旅游
2.2 福建茶文化历史与发展现状
    2.2.1 福建茶艺创作
    2.2.2 福建茶文化教育
    2.2.3 福建茶文化旅游
2.3 台湾茶文化历史与发展现状
    2.3.1 台湾茶艺创作
    2.3.2 台湾茶文化教育培训
    2.3.3 台湾茶文化旅游
2.4 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
    2.4.1 台商投资福建茶文化产业
    2.4.2 闽台茶艺创作的交流合作
    2.4.3 闽台茶文化教育的交流合作
    2.4.4 闽台茶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第三章 闽台茶艺创作、茶文化教育、茶文化旅游对比分析
3.1 闽台茶艺创作对比分析
    3.1.1 闽台茶具配备对比分析
    3.1.2 闽台茶艺流程对比分析
    3.1.3 闽台茶艺解说词的对比分析
    3.1.4 闽台茶艺内涵的对比分析
    3.1.5 闽台茶艺表演对比分析
3.2 闽台茶文化教育对比分析
    3.2.1 闽台茶文化教育机构对比分析
    3.2.2 闽台茶文化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3.2.2.1 闽台茶文化专业课程设置
    
3.2.2.2 闽台茶文化短训班课程设置
    3.2.3 闽台茶艺师考核对比分析
3.3 闽台茶文化旅游对比分析
    3.3.1 闽台茶文化旅游产品对比分析
    3.3.2 闽台茶文化旅游路线对比分析 第四章 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典范——天福集团案例分析
4.1 天福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4.2 天福茶艺创作与特色
    4.2.1 营销茶艺创作与特色
    4.2.2 表演茶艺创作与特色
4.3 天福茶文化教育与特色
    4.3.1 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办学优势与特色
    4.3.2 课程设置与特色
    4.3.3 茶艺师考核与特色
    4.3.4 与台湾高职院校合作办学
    4.3.5 与台湾合作举办茶文化短训班
    4.3.6 与台湾合作举办茶事活动
    4.3.7 特色及不足
4.4 天福茶文化旅游产业与特色
    4.4.1 天福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4.4.2 天福茶文化旅游产品
    4.4.3 天福茶文化旅游路线
    4.4.4 特色与不足 第五章 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对策
5.1 闽台茶艺创作交流合作发展对策
    5.1.1 整合茶艺观念:求同存异,承优弃陋
    5.1.2 整合茶文化内涵:提升深度和广度
    5.1.3 整合茶艺表现形式:抓住重点,因需创新
    5.1.4 建立产业机构,实现产业价值
5.2 闽台茶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发展对策
    5.2.1 深入开发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加强对口专业课程建设
    5.2.2 深入开发闽台茶艺师培训合作项目,加强考核体系的完善
    5.2.3 深入开发闽台茶文化系列教材,加强闽台茶企参与度
5.3 闽台茶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发展对策
    5.3.1 取长补短,突出特色,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
    5.3.2 依托闽台交通及政策优势,深入开发闽台茶文化旅游路线
    5.3.3 依托闽台茶文化教育合作,开发闽台茶文化教育旅游产品
    5.3.4 依托闽台茶事活动,开发闽台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本研究过程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
    (一)地理标志
    (二)文化遗产保护
二、福建茶叶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
三、“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一)“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内涵及其文化系统
    (二)“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1. 保证茶叶质量,规范地理标志使用。
        2. 打造品牌,传播武夷山大红袍文化。
        3. 借力武夷山水,开发武夷文化资源。
        4. 制定奖励制度,激励企业参与文化推广。
    (三)“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文化遗产开发范例:“印象大红袍”系列文化产品开发
四、基于“武夷山大红袍”经验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议

四、海峡两岸工夫茶礼(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J]. 杨巍,右然. 茶道, 2021(06)
  • [2]承古开新,文质彬彬[J]. 杨巍,右然,本刊图库. 茶道, 2021(05)
  • [3]工夫茶遗产的边缘化和游动性[J]. 张静红. 遗产, 2019(01)
  • [4]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D]. 李经来.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传古承今,提振文化软实力[J]. 左如. 茶道, 2018(10)
  • [6]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D]. 刘小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7]1810-1895年间闽台茶业交流[D]. 王俊杰. 厦门大学, 2017(05)
  • [8]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路径选择[J]. 陈清微,杨江帆. 茶叶通讯, 2016(01)
  • [9]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对比分析及发展对策[D]. 范春梅.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3)
  • [10]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J]. 李令群,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两岸功夫茶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