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和3AO中MMP-2表达的调控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和3AO中MMP-2表达的调控

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张玺[1](2020)在《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筛查手段,约70%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对患者身体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性。磷酸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磷酸化信号通路的改变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它们也可作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由磷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耐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镇痛、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抗肝纤维化等。大量研究表明,苦参碱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具有明确的抗癌效果。然而,苦参碱对卵巢癌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苦参碱对卵巢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苦参碱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增殖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自噬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评估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探讨苦参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的影响。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苦参碱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和血管生成素ANG-1m RNA水平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9.分别建立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小鼠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观察苦参碱对体内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0.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坏死、肿瘤转移及肝脏损伤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小鼠肿瘤组织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一步验证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苦参碱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阻滞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细胞周期在G0/G1期,上调p21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同时降低ERK1/2和MEK1/2蛋白磷酸化水平。3.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发生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同时降低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4.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自噬,上调LC3-II蛋白表达,下调SQSTM1蛋白表达;同时降低Akt和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5.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迁移和侵袭,降低FAK和Rho A蛋白活性及磷酸化水平。6.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降低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分泌VEGFA水平,同时降低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中VEGFA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苦参碱降低HUVEC/A2780和HUVEC/SKOV3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HUVECs中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8.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卵巢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中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9.Western blot和IHC结果表明,苦参碱下调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10.苦参碱对肝脏组织无损伤作用,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1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2.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结论:苦参碱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降低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苦参碱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背景:近几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许多癌症类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确定理想的靶点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关键。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和转移、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可与过表达的分子结合,调节该分子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原癌基因c-Src(Src)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生、维持、进展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Src通过与多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传统中药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均具有抗肿瘤活性。苦参碱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的。目前,有关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颇为广泛,然而其发挥抗癌活性的直接作用靶点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肿瘤靶向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六种癌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分别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或生理盐水,观察苦参碱对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3.以槐果碱和乙醇胺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进行结构表征。4.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与氨基偶联树脂进行偶联反应,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偶联反应效率。5.提取卵巢癌细胞SKOV3总蛋白,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寻找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细胞热转变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实验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构建GST-Src重组蛋白,Pull 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7.构建Src分段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Pull down实验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8.构建GST-Kinase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9.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分子对接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探究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10.选取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测定苦参碱对癌细胞中Src激酶活性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抑制体内癌细胞增殖能力。3.化学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产率为65%,红外光谱与质谱结构表征结果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结构一致。4.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偶联反应效率为54%。5.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分子量55-70 k Da之间有明显蛋白条带;且加入苦参碱后,此蛋白条带明显减弱,猜测此蛋白可能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LC-MS/MS质谱定性分析发现,Src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CET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Src蛋白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强。同时,GST-Src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Src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Src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为苦参碱作用靶点。7.分别构建Src分段质粒USH3、SH4-UD、SH3、SH2、Kinase,转染HEK293T细胞过表达后,提取总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8.GST-Kinase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目的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目的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9.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预测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3D分子对接情况,结果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主要作用可能是因为苦参碱与Ala392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同时,苦参碱与周围氨基酸形成范德华力等其他作用力。10.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后,细胞中Src激酶活性均显着降低。1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显着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苦参碱作用靶点为Src,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同时,苦参碱能够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因此,苦参碱通过靶向Src激酶结构域下调磷酸化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陈昶烨[2](2020)在《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将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ike protein 4,SALL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ALL4、MMP13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收集手术切除的卵巢上皮性癌石蜡包埋组织46例,以及其邻近(>1.5cm)的癌旁组织26例,通过IHC法分别检测SALL4、MMP13蛋白在卵巢癌旁组织、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ALL4、MMP13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ALL4蛋白在癌症组高表达(45.7%),而在癌旁组中未检测到SALL4蛋白的表达(P<0.05,有统计学差异);2.MMP13在癌旁组、癌症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3%,69.6%(P<0.05,有统计学差异);3.SALL4蛋白在FIGOⅢ-Ⅳ期中阳性率60%,而在Ⅰ-Ⅱ期组织中阳性率仅有28.6%(P<0.05,有统计学差异);另外SALL4在低分化组的阳性率(54.3%)远远高于高-中分化组的阳性率(18.2%),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差异);4.MMP13蛋白在FIGOⅠ-Ⅱ期组中阳性率为52.4%,而Ⅲ-Ⅳ期组阳性率为84.0%(P<0.05,有统计学差异);5.SALL4、MMP13表达情况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1.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这表明SALL4、MMP13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有关;2.SALL4的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3.MMP13的表达与FIGO分期有相关性;4.SALL4、MMP13与卵巢癌的预后相关。

蔡琴[3](2020)在《外源性PKG Ⅱ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前期工作证实PKG Ⅱ抑制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胃癌、肠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PKG Ⅱ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其潜在的机制;并进一步探索PKG Ⅱ抗癌的广谱性。研究方法:(1)ELISA试剂盒检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PKG Ⅱ水平,分析PKG Ⅱ与临床病例资料的相关性。(2)以胃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胃癌细胞在重组蛋白PKG Ⅱ的作用下,转录组基因水平的变化。(3)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重组蛋白GSTPKG Ⅱ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对转录组结果进行初步验证。(4)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研究胃癌细胞株在重组PKG Ⅱ的作用下MMP1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明确PKG Ⅱ对转移相关蛋白MMP11的调控。(5)通过CCK8、Transwell、TUNEL以及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研究PKG Ⅱ对卵巢癌细胞生长、迁移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进一步分析PKG Ⅱ是否具有广谱的抗癌作用。研究结果:(1)胃癌和肠癌患者血清的PKG Ⅱ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ROC分析表明,血清PKG Ⅱ诊断胃癌的特异度为95.80%,灵敏度达到100.00%,肠癌的特异度达到100.00%,灵敏度为95.38%,提示血清中PKG Ⅱ水平可能是肿瘤诊断的潜在标志物。(2)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GST对照组相比,重组蛋白GST-PKG Ⅱ的作用下,共出现了751个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53个,下调基因398个,从中选取4个与增殖和转移相关的差异显着基因进行后续实验。(3)选取的4个基因中,在重组蛋白GST-PKG Ⅱ的作用下,两个胃癌细胞中IGFBP3和WNT16的相对表达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TNFSF10的相对表达量稍许降低,降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MMP1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4)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在重组蛋白GST-PKG Ⅱ的作用下,胃癌HGC-27细胞的MMP11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而AGS细胞中MMP11蛋白表达量降低不明显。(5)PKG Ⅱ阻碍了EGF诱导的Raf/MEK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并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了EGF诱导的卵巢癌细胞抗凋亡作用;延缓了卵巢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结论:(1)血清中的PKG Ⅱ可望作为胃癌和结肠癌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2)PKG Ⅱ下调胃癌细胞HGC-27中转移相关蛋白MMP11的表达。(3)PKG Ⅱ阻断EGF激活Raf/MEK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的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提示PKG Ⅱ具有广泛的抗癌作用。

余舒倩[4](2019)在《KNDC1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研究KNDC1在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KNDC1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正常卵巢上皮组织和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KND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预后意义,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后,采用RT-qPCR检测正常卵巢上皮组织和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KNDC1 m RNA的表达情况,并利用kmplot数据库检索KNDC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慢病毒感染方式构建稳定敲降KNDC1的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并采用MTS实验检测敲降KNDC1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动物致瘤实验观察敲降KNDC1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降KNDC1前后ERK1/2信号通路及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检测敲降KNDC1前后NF-κB信号通路活性以研究KNDC1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分子机制。运用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进一步验证ERK1/2信号通路在KNDC1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中的作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d 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处理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探讨KNDC1在卵巢癌中表达下降的原因。结果基因芯片及RT-qPCR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卵巢上皮组织,KNDC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降低。kmplot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KNDC1低表达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差。随后构建稳定敲降KNDC1的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并用western blot验证其效率,结果表明KNDC1表达明显下降。MTS实验和动物致瘤实验结果提示敲降KNDC1可以显着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体外、体内增殖能力。在分子机制方面,实验结果表明KNDC1主要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细胞ERK1/2的磷酸化水平,敲降KNDC1后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而p38、JNK磷酸化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同时敲降KNDC1后NF-κB、AKT信号通路活性亦未受影响。运用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后可以逆转敲降KNDC1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处理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后,KNDC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得到恢复。结论KNDC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降低。KNDC1低表达可以作为临床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差的预测因素。KND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其通过ERK1/2细胞信号通路来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KNDC1启动子区组蛋白去乙酰化是其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王成[5](2019)在《MMP13、KGF、IL-6及IGFBP3在SCC、BD、SK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皮肤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给人们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恶性肿瘤,病早期易忽视,就诊时已经严重威胁了生命,因此,寻找皮肤良恶性肿瘤之间关联的指标,对疾病的预后作出提示意义深远。本研究探讨MMP13、KGF、IL-6及IGFBP3在SCC、BD、SK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以期为疾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1.依据疾病类型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沧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并切取色素痣周围正常组织10例,并分成SCC组、BD组、SK组、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26例SCC、21例BD、48例SK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组织中MMP13、KGF、IL-6及IGFBP3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2.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率的多重比较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为P<0.0083。结果:1.MMP13在SCC组、BD组、SK组患者皮损中及正常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80.77%(21/26)、90.48%(19/21)、37.5%(18/48)、0(0/10),组间两两比较,SCC组与BD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268,P=0.605),SCC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7,P=0.000),SCC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BD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5,P=0.000),BD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SK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2.KGF在SCC组、BD组、SK组患者皮损中及正常组织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80.77%(21/26)、42.86%(9/21)、27.08%(13/48)、0(0/10),组间两两比较发现,SCC组与B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232,P=0.007),SCC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9.572,P=0.000),SCC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BD组与SK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674,P=0.196),BD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30),SK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3.IL-6在SCC组、BD组、SK组患者皮损中及正常组织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57.69%(15/26)、47.62%(10/21)、4.17%(2/48)、0(0/10),组间两两比较发现,SCC组与BD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473,P=0.491),SCC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4,P=0.000),SCC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2),BD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6.294,P=0.000),BD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2),SK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1.000)。4.IGFBP3在SCC组、BD组、SK组患者皮损中及正常组织组中的阳性率依次为38.46%(10/26)、52.38%(11/21)、93.75%(45/48)、100%(10/10),组间两两比较发现,SCC组与BD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0.911,P=0.340),SCC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24.195,P=0.000),SCC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BD组与SK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7,P=0.000),BD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2),SK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MMP13在SCC组与SK组、正常组及BD组与SK组、正常组以及SK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MMP13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鳞状细胞癌及皮肤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进展发挥作用,但是MMP13在SCC组和BD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MMP13对皮肤鳞状细胞癌侵袭和转移可能无预示和参考意义。2.KGF在SCC组与BD组、SCC组与SK组、SCC组与正常组及BD组与SK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说明KGF可能对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原位鳞癌及皮肤浸润性鳞癌的进展及预后提供参考,同时,KGF在SK组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说明KGF可能并未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起到促进的作用。而BD组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系。3.IL-6在SCC组与SK组、SCC与正常组、BD组与SK组、SK组与正常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是SCC组与B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IL-6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但是对于预示皮肤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转移、更好的提示预后效果不佳。而BD组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系。4.IGFBP3在SCC组与SK组、SCC组与正常组、BD组与SK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IGFBP3可能对鉴别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提供参考,但是IGFBP3在SCC组和B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MMP13可能尚不能提示皮肤鳞状细胞癌是否发生转移。IGFBP3在SK组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说明IGFBP3可能并未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起到促进的作用。而BD组与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系。

禹小波[6](2016)在《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据文献报道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可以降低患肿瘤的风险,同时对循环系统疾病也有疗效,而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过程与孕卵着床生理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课题通过建立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体外模型来比较两个生物系统的相似性,通过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建立避孕药物用于预防肿瘤肿瘤转移的药理机制基础。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比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相似性;通过MTT实验方法分析比较避孕药对两个生物系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相似性;通过划痕实验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避孕药对肿瘤细胞及孕卵迁移的影响;通过粘附实验分析比较避孕药对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基质粘附,孕卵着床,孕卵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qRT-PCR、Western Blot分析比较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及避孕药对两个系统细胞粘附分子、MMPs、TIMPs调节作用。结果: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孕卵着床两个系统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具有相似性。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均高表达integrinβ1,α3,α5,α6,ICAM-1,乳腺癌细胞与孕卵均高表达 CD47,EpCAM,E-cadherin,integrinβ1,α5,α6,sLex。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的调节作用也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其联合作用促进孕卵着床,同时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通过升高孕卵integrinα5β1与MMPs的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也通过升高乳腺癌细胞integrinα5β1与MMPs表达量而促进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抑制了孕卵着床,同时抑制了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通过抑制孕卵sLex,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同时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sLex与MMPs表达而抑制其迁移、侵袭及粘附能力。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孕卵着床、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生物系统在粘附分子的表达上有诸多相似,同时生理浓度的雌二醇与孕酮的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粘附、侵袭以及迁移的调节作用亦有诸多共同点。传统紧急避孕药物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在低浓度抑制着床的同时,亦可抑制乳腺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以及侵袭作用,最终可以通过避孕药解决肿瘤患者手术后肿瘤的转移问题。

周碎央[7](2014)在《c-Abl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恶性行为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三大恶性肿瘤包括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前两位之后,但其死亡率却高居第一。由病理学检查确诊,卵巢恶性肿瘤中约有85%~90%为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死亡率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卵巢隐匿于盆腔深部,检查时不易及时发现病变卵巢;2)绝大多数EOC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不易发现,确诊时有75%以上的患者疾病已经进展到肿瘤中晚期(FIGO III~IV期);3)EOC在肿瘤早期时就具有盆腹腔播散转移的特性,且术后极易复发;4)EOC患者对于铂类、紫杉醇等一线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近几年,临床上即使采取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联合药物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同时改进了术中方法和增加新的靶向治疗方案,但对于EOC患者来说,并未有效地改善其预后。根据文献资料表明,EOC患者的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据报道,世界上每年有近204,000名的新发病例,约125,000名女性不幸死于卵巢癌,对广大妇女的家庭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对于EOC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侵袭和转移是导致卵巢癌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卵巢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一直是妇科肿瘤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是一种复杂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癌细胞先在原发病变区域增殖,继而向周围邻近组织浸润并使其发生破坏,然后脱离原发病灶,经血道及淋巴道转移,在远处器官形成单个或多个转移瘤。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关键环节在于癌细胞向周围正常组织的浸润侵袭,而启动这一步骤依赖于癌细胞的极化运动能力。癌细胞的侵袭过程,主要是通过调节细胞肌动蛋白的聚合及解聚提供的动力,使癌细胞伪足得到支持能够维持延伸而发生迁移。致力于探究肌动蛋白如何在肿瘤细胞侵袭伪足部位聚合,如何调节各肌动蛋白之间的协作,也许可以达到控制癌细胞侵袭的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在“吸烟与粘液性卵巢癌的发病相关性”以及“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研究”中采用反向捕获抗体芯片,发现卵巢癌患者血清中均存在WAVE1(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 family verprolin-homologous protein1, WAVE1)蛋白升高,具有血清差异性表达意义,提示其可能是EOC的一个标志蛋白。通过课题组成员前期研究发现,WAVE1作为一种新型肌动蛋白调节蛋白,在EOC的增殖及侵袭转移等恶性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发现ABL酪氨酸激酶参与WAVE1介导的肌动蛋白骨架重排过程。c-Abl酪氨酸激酶属于非受体Abelson酪氨酸激酶超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在其羧基端具有F-actin、G-actin结构域。在一定的条件下,c-Abl激酶可以直接同纤维性和球形肌动蛋白相结合,在细胞骨架重排和细胞伪足(如丝状伪足、侵袭性伪足)聚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慢性髓性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胃肠道间质恶性肿瘤等肿瘤中,c-Abl均呈高表达,提示c-Abl可能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伊马替尼(imatinib/STI571)是一类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具有c-Abl、c-kit及PDGFR等多个有效靶点。最早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在前列腺癌、大肠癌、胃癌等恶性实体肿瘤中伊马替尼的治疗作用也得到肯定。近年来,国外有学者进行关于伊马替尼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复发性卵巢癌、难治性卵巢癌及对铂类和紫杉醇耐药的卵巢癌治疗效果的临床药理实验。研究发现,对于存在酪氨酸激酶表达的卵巢癌患者,伊马替尼也许能获得一定的临床受益。但目前对于c-Abl在EOC中的相关基础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对c-Abl在EOC发生发展及侵袭行为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探讨c-Abl在EOC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为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卵巢癌的临床可行性补充理论依据。第一部分c-Abl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在不同EOC标本中c-Abl蛋白表达情况,探讨c-Abl的表达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22例正常卵巢组织,28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18例交界性卵巢肿瘤组织及137例EOC组织标本中c-Abl的表达情况,分析c-Abl的异常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2)采用Western blot测定18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17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标本,14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标本和32例EOC组织标本中c-Abl的表达情况,分析c-Abl的异常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3)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EOC组织标本中c-Abl表达强弱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Cox回归分析研究关于EOC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4)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OVCAR-3、ES-2)中c-Abl蛋白表达情况,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究c-Abl在人卵巢癌细胞株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137例EOC组织标本中,c-Abl呈强阳性表达有94例(68.6%),低表达或不表达者有43例(31.4%);在正常卵巢组织21例(95.5%)、卵巢良性肿瘤24例(85.7%)及卵巢交界性肿瘤14例(77.8%)呈c-Abl不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意义(P<0.05)。在EOC中,FIGO分期中III~IV期的c-Abl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I~II期组织(P<0.001),c-Abl表达水平在病理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显着高于高分化者(P<0.001),c-Abl表达水平在EOC患者血浆Ca-125≥35U/ml的显着高于Ca-125<35U/ml(P=0.019),c-Abl表达在术后残余肿瘤直径≥1cm的EOC患者显着高于术后残余肿瘤直径<1cm者(P=0.015),但与EOC患者腹水情况、病灶单双侧、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OC组织标本中c-Abl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分别为:1.704±0.382,0.317±0.062,0.334±0.066,0.346±0.068),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EOC组织中,c-Abl蛋白表达水平与EOC组织分化程度、术后残余肿瘤直径大小、患者血浆Ca-125水平、FIGO肿瘤分期有关(P<0.05),而与EOC患者腹水情况、病灶单双侧、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Abl高表达的EOC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短于c-Abl低表达的患者(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c-Abl高表达和FIGO分期中晚期可能是EOC预后的独立因素。(4)c-Abl在SKOV3、3AO、 ES-2、OVCAR-3中的表达分别为:1.044±0.138,0.905±0.096,0.943±0.170,0.855±0.750;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c-Abl与肌动蛋白共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上。结论(1)c-Abl在不同EOC细胞和组织标本中呈高表达。高表达的c-Abl与EOC肿瘤分化、术后残余肿瘤直径大小、肿瘤分期及患者血浆Ca-125水平有关。(2)c-Abl的高表达与EOC侵袭及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提示c-Abl可能在EOC恶性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部分c-Abl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人卵巢癌细胞株的筛选目的采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设计、构建c-Abl的sh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包装载体,鉴定、筛选稳定转染的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以便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方法(1)设计并化学合成四条含高效特异性靶向c-Abl基因的重组质粒和一条阴性对照。主要通过双酶切实验以及精确的测定DNA序列对其重组质粒进行鉴定。(2)将经序列测定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将pMagic7.1转染到293T细胞经收集、提纯、最后测定病毒滴度。采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法,将包装好的质粒转染至SKOV3中,不断培养并逐步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3)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组、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中c-Abl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测定上述三组细胞中mRNA表达量的变化,验证并获得c-Abl基因抑制效果最佳的稳转细胞株。结果(1)设计合成四条c-Abl特异性shRNA,经双酶切法及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c-Abl基因RNAi的慢病毒载体。(2)慢病毒载体介导的c-Abl-shRNA1、 c-Abl-shRNA2、c-Abl-shRNA3、 c-Abl-shRNA4和阴性对照成功转入SKOV3,采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并获得稳定表达的SKOV3单克隆细胞株。(3)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和验证,获得c-Abl基因抑制效果最显着的SKOV3-Ri2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c-Abl基因的特异性重组质粒。利用慢病毒载体进行包装,成功筛选获得c-Abl基因抑制效果最佳的SKOV3,为进一步研究c-Abl在EOC中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其可能相关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慢病毒介导的c-Abl基因沉默对SKOV3细胞株恶性行为的影响目的探究干扰c-Abl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增殖、粘附、生长及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SKOV3细胞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2)采用细胞粘附实验研究SKOV3细胞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其粘附能力的改变。(3)采用MTT法测定SKOV3细胞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其增殖能力的改变。(4)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SKOV3细胞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其细胞群体增殖能力、依赖性的改变。(5)采用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SKOV3细胞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其成瘤能力的改变。结果(1)干扰c-Abl表达使EOC细胞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Transwell小室迁移结果显示,干扰组SKOV3-Ri2穿过聚碳酸脂膜迁移细胞个数较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结果显示,干扰组SKOV3-Ri2穿过Matrigel侵袭细胞个数较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细胞粘附实验显示,干扰组SKOV3-Ri2的细胞间粘附能力较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均显着下降(P<0.05)。(2)干扰c-Abl表达使EOC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MTT结果显示,SKOV3-Ri2组细胞在转染后1d、2d、3d、4d以及5d,呈现的细胞生长曲线较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平缓,生长速度亦呈现减缓(P<0.05)。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SKOV3-Ri2干扰组细胞生长速度较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迟缓,形成克隆数目明显减少(P<0.05)。(3)干扰c-Abl表达使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干扰组SKOV3-Ri2形成的移植瘤较阴性对照组瘤体体积小,成瘤能力明显减弱,生长速度缓慢。结论细胞株SKOV3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在c-Abl基因沉默后受到明显抑制,提示c-Abl可能在EOC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一步为临床上应用c-Abl抑制剂治疗EOC提供有力的基础实验支持。第四部分c-Abl在上皮性卵巢癌恶性行为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究c-Abl在上皮性卵巢癌侵袭转移及增殖恶性行为中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HE染色观察不同裸鼠移植瘤中肿瘤细胞形态学变化。(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裸鼠移植瘤中与侵袭转移、增殖相关蛋白E-cadherin、MMP-2、MMP-9、VEGF、cyclin D1的水平变化。(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KOV3细胞中ERK1/2、p-ERK1/2;AKT、p-AKT;P38MAPK、p-P38MAPK蛋白水平的变化在c-Abl基因沉默前后。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SKOV3-Ri2移植瘤肿瘤细胞排列较整齐,可见极性,而SKOV3-NC移植瘤肿瘤细胞失去极性,排列紊乱。(2)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SKOV3-Ri2组中MMP-2、cyclin D1、MMP-9、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SKOV3-NC组显着降低,但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呈现上升(P<0.05)。(3)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相对于SKOV3-NC细胞,SKOV3-Ri2细胞中AKT、p-AKT和p-P38MAPK蛋白明显降低(P<0.05)。而P38MAPK、ERK1/2及p-ERK1/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EOC细胞中,上调的c-Abl可能通过介导PI3K/AKT、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其下游相关效应蛋白参与EOC的恶性行为。c-Abl可能是PI3K/AKT和P38MAPK信号通路中潜在的调节因子。

黎海莉,康林,刘爽,吴小华,杨波,单保恩[8](2007)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卵巢癌细胞AO体外侵袭的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AO体外侵袭能力和对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VEGF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处理卵巢癌细胞株AO,采用Boyden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O细胞体外侵袭能力,采用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AO细胞M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DQ明胶荧光检测法分析MMP-2酶活性。结果VEGF能双相调节卵巢癌细胞AO的体外侵袭能力及细胞中MMP-2的分泌及活性,低浓度(20 ̄40ng/mL)时明显增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上调MMP-2的分泌及活性,并随着VEGF的浓度增加该作用增强;但高浓度时(80ng/mL),其体外侵袭能力减弱,MMP-2的活性下降。MMP抑制剂BB3103能降低VEGF刺激后卵巢癌细胞AO的体外侵袭能力。此外,VEGF不影响卵巢癌细胞AO中MMP-2,TIMP-2的基因表达。结论VEGF促进卵巢癌侵袭转移,其作用机制的关键环节是促进MMP-2的分泌与活化。

赵宏伟[9](2006)在《卵巢癌发生与侵袭转移机制的初步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不同侵袭转移潜能卵巢癌细胞亚系的筛选 目的:筛选不同侵袭转移潜能的卵巢癌细胞亚系。 方法:将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3AO分别接种于裸鼠腹腔,建立卵巢癌腹腔转移的裸鼠模型;并将同一部位转移灶体外建系,在裸鼠体内多次传代,得到卵巢癌细胞亚系(SKOV—3F3、3AOF3和3AOF4)。通过观察不同卵巢癌细胞亚系(SKOV—3、SKOV—3F3;3AO、3AOF3和3AOF4)的成瘤率、在裸鼠体内的转移情况(转移范围、瘤结节重量及腹水形成情况),结合细胞生长曲线、细胞体外黏附实验、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细胞体外移动实验等,比较上述卵巢癌细胞亚系的侵袭转移潜能,并对各细胞亚系的染色体进行显示,分析其遗传背景。 结果: 1、SKOV—3细胞系及其亚系 SKOV—3F3体外生长快,体外黏附细胞数、侵袭人工基底膜及穿透基底膜的细胞数显着多于SKOV—3,裸鼠体内成瘤率为6/6,并有血性腹水形成,而SKOV—3的体内成瘤率仅为6/10,并无腹水形成。经上述实验检测证明:SKOV—3F3与其母系SKOV—3相比为高侵袭转移细胞亚系。染色体分析显示SKOV—3及SKOV—3F3具备人类肿瘤染色体特征,均为非整倍体,以亚二倍体居多,染色体的众数(modalnumber)分布范围类似,证明二者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王利红,钟景琦,王伟萍,宋俊芬,吴小华,单保恩[10](2004)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鄄II(insulin鄄likegrowthfactor鄄II,IGF鄄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基质金属蛋白酶鄄2(matrixmetalloproteinase鄄2,MMP鄄2)表达的诱导调节。方法:以IGF鄄II处理卵巢癌细胞AO、3AO,用明胶酶谱法和RT鄄PCR法检测MMP鄄2蛋白的分泌以及基因表达。结果:IGF鄄II能双相调节浆液性囊腺癌细胞AO中MMP鄄2的分泌,低浓度(10ng/ml)时能上调MMP鄄2的分泌,随着IGF鄄II的浓度增加该作用增强;但高浓度时(100ng/ml),诱导作用显着下降;IGF鄄II不增加粘液性囊腺癌细胞3AO培养上清中MMP鄄2蛋白的分泌。此外,IGF鄄II不影响两种卵巢癌细胞中MMP鄄2的基因表达。结论:IGF鄄II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上皮性卵巢癌MMP鄄2蛋白表达,可能在卵巢癌的侵袭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苦参碱通过调控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2)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检索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临床资料
    2.2 实验主要试剂
    2.3 实验仪器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2 结果判读
    3.3 生存分析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
    4.2 SALL4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3 MMP13蛋白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4.4 SALL4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5 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6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ALL4及MMP13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7 SALL4、MMP13 基于TCGA中的生存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卵巢上皮性癌的影响因素
    5.2 EMT与卵巢上皮性癌之间的关系
    5.3 SALL4与卵巢上皮性癌
    5.4 MMP13与卵巢上皮性癌
    5.5 SALL4及MMP13 在卵巢上皮性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外源性PKG Ⅱ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研究相关进展
    1.2 肿瘤转移相关机制
    1.3 蛋白质的分泌
        1.3.1 分泌性蛋白的功能
        1.3.2 蛋白激酶的分泌及功能
    1.4 PKG Ⅱ的研究背景
        1.4.1 PKG的分类与分布
        1.4.2 PKG Ⅱ的结构和活性调节
        1.4.3 PKG Ⅱ的功能以及与肿瘤的联系
    1.5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胃、肠癌患者PKG Ⅱ检测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血清PKG Ⅱ在胃、肠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2.2.2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KG Ⅱ的表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基础的PKG Ⅱ抗胃癌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结果分析
        3.2.2 重组GST-PKGⅡ对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3.2.3 重组GST-PKG Ⅱ对 MMP1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性PKG Ⅱ抑制肿瘤的广谱性研究(卵巢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PKG Ⅱ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抑制卵巢癌细胞迁移活性
        4.2.2 PKG Ⅱ拮抗了EGF诱导的卵巢癌细胞抗凋亡作用
        4.2.3 PKG Ⅱ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
        4.2.4 PKG Ⅱ阻碍了EGF诱导的Raf/MEK和 PI3K/Akt信号通路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文章

(4)KNDC1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K1/2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MMP13、KGF、IL-6及IGFBP3在SCC、BD、SK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肿瘤治疗的研究现状
        1.1.1 传统肿瘤治疗的现状
        1.1.2 肿瘤细胞治疗的现状
        1.1.3 手术后肿瘤转移的治疗现状
    1.2 肿瘤侵袭过程与孕卵着床的相似性
        1.2.1 肿瘤侵袭及转移过程
        1.2.2 孕卵着床的生理过程及分子机制
        1.2.3 肿瘤侵袭过程与孕卵着床的相似性对比
    1.3 避孕药物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的研究现状
        1.3.1 雌激素、孕激素在孕卵着床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1.3.2 口服避孕药的避孕作用机理
        1.3.3 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避孕作用的研究进展
        1.3.4 孕酮拮抗剂米非司酮及美她司酮用于肿瘤治疗的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肿瘤细胞粘附模型与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及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检测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2.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HUVECs的原代培养、传代与鉴定
        2.2.3 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模型的建立
        2.2.4 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
        2.2.6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模型的建立
        2.3.2 孕卵着床模型的建立
        2.3.3 分析比较JEG-3与MCF-7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量
        2.3.4 分析比较RL95-2细胞与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量
    2.4 结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调节作用的异同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3.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3.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HUVECs的原代培养、传代与鉴定
        3.2.3 MTT法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4 细胞划痕法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3.2.6 qRT-PCR检测对比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粘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3.2.7 Western Blot检测对比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MMPs表达的影响
        3.2.8 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3.3.2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3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两个系统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3.3.4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MMPs,TIMPs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3.4.2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3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RL95-2细胞与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3.4.4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3.4.5 雌二醇与孕酮联合作用对JEG-3与MCF-7细胞MMPs,TIMPs表达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两个系统调节作用的异同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
        4.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
        4.1.3 常用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4.2.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4.2.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
        4.2.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细胞球体与RL95-2细胞粘附,MCF-7细胞与HUVECs粘附作用的影响
        4.2.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RL95-2/HUVEC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4.2.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侵袭性的影响
        4.2.7 统计学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两个系统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4.3.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两个系统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4.3.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作用的影响
        4.3.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MCF-7细胞与HUVECs粘附的抑制作用
        4.3.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RL95-2/HUVEC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4.3.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4.3.7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细胞与基质粘附,MCF-7细胞与基质粘附的影响
        4.4.2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孕卵着床,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4.4.3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4.4.4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4.5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JEG-3/MCF-7细胞侵袭性的影响
        4.4.6 米非司酮/美她司酮对RL95-2细胞/HUVEC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4.5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c-Abl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恶性行为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Abl 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bl 基因 shRNA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人卵巢癌细胞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病毒介导的 c-Abl 基因沉默对 SKOV3 细胞株恶性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Abl 在上皮性卵巢癌恶性行为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9)卵巢癌发生与侵袭转移机制的初步蛋白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不同侵袭转移潜能卵巢癌细胞亚系的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卵巢癌高、低侵袭转移潜能细胞系差异蛋白的初步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外培养的不同亚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差异蛋白的初步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RT-PCR法
        1.2.3 明胶酶谱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IGF-II对卵巢癌细胞MMP-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见表1。
    2.2 IGF-II对卵巢癌细胞MMP-2的分泌调节
3 讨论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SALL4、MMP1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昶烨. 南华大学, 2020(01)
  • [3]外源性PKG Ⅱ抗肿瘤的机制及临床相关性研究[D]. 蔡琴. 江苏大学, 2020(02)
  • [4]KNDC1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余舒倩. 浙江大学, 2019(02)
  • [5]MMP13、KGF、IL-6及IGFBP3在SCC、BD、SK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D]. 王成.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6]孕卵着床与肿瘤细胞粘附的相似性:避孕药的肿瘤转移预防机制研究[D]. 禹小波. 福州大学, 2016(07)
  • [7]c-Abl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恶性行为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D]. 周碎央.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2)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卵巢癌细胞AO体外侵袭的机制探讨[J]. 黎海莉,康林,刘爽,吴小华,杨波,单保恩.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07)
  • [9]卵巢癌发生与侵袭转移机制的初步蛋白组学研究[D]. 赵宏伟. 山东大学, 2006(12)
  • [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3AO中MMP-2表达的调节[J]. 王利红,钟景琦,王伟萍,宋俊芬,吴小华,单保恩.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6)

标签:;  ;  ;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对卵巢癌细胞AO和3AO中MMP-2表达的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