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型组合梁侧弯控制

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型组合梁侧弯控制

一、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型组合梁侧弯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珍[1](2020)在《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钢-混结构理论的发展,钢-混组合梁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组合梁桥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构造和受力均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精细的受力分析和几何参数分析。青海公路作为我国交通一大要塞,是桥梁建设不可忽略的地区之一。但青海省所处环境有着高寒和高海拔等突出特点,这种环境会对桥梁尤其是组合梁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对青海省几十座公路桥梁的调研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组合梁设计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调研、分析了青海省公路桥梁的服役环境条件,以及现有公路桥梁的参数,总结了青海省公路桥梁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高寒高海拔的环境下,组合梁桥在通用图设计、结构构造及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2)对组合梁的断面形式及构造进行了研究。青海地区宜采用工字型断面,常规尺寸条件下,混凝土桥面板合理经济最大跨径4.5m,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为6.0m,组合面板为5.5m;桥宽9.0m的组合梁,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可满足受力要求;桥宽12.75m的组合梁,若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若采用3片不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3)采用杆系和实体精细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组合梁剪力滞、活载受力规律、高寒环境温度效应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梁混凝土受力复杂,为简化设计,在通用图中未设置纵向和横向预应力,按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负弯矩区裂缝宽度控制在0.1mm左右。(4)对不同参数的桥面板湿接缝构造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U型钢筋搭接方式可以达到钢筋直接焊接相同抗弯和抗拉承载能力,并且U型钢筋搭接长度在350mm~550mm间承载能力无显着改变。

肖宁[2](2020)在《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我国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2015)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 50917-2013)、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8th》以及欧洲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范《Eurocode 4: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s》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特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对比工作:1)中美欧桥规关于设计准则和极限状态分类的对比。对比中美欧桥规的基本设计准则以及极限状态的划分,并对中美欧桥规的桥梁设计基准期、设计安全等级以及可靠度指标和目标可靠度进行比较。2)中美欧桥规关于材料特性的对比。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常用材料:混凝土、钢材、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对比中美欧桥规的材料标号、材料强度、设计取值和物理性能指标。3)中美欧桥规关于设计荷载及其作用效应组合的对比。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在组合梁桥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荷载分类、作用效应组合、汽车荷载(包括荷载模式、疲劳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等)、温度梯度等相关规定。4)中美欧桥规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对组合梁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有关规定,具体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组合梁翼缘有效宽度、截面分类、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侧扭稳定性以及连接件设计。5)中美欧桥规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对组合梁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关规定,具体包括: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应力计算规定及应力限值、挠度计算方法及挠度限值、抗裂性验算及开裂控制方法。6)工程实例计算及富余度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分别按中美欧桥规建立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桥和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分析其荷载效应、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相关规定,并对中美欧桥规的抗弯富余度、抗剪富余度以及变形富余度进行对比分析。

陈秋奇[3](2020)在《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镇规划时,为了满足路线线形,行车舒适以及美观要求,出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异型桥梁结构。然而异型桥梁结构形式多变导致受力行为复杂,导致工程在设计阶段遇到了许多复杂难题,并且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工程界关于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特性进行的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吉首市高铁片区金坪路工程的跨万溶江桥为研究对象开展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该桥梁体结构形式为异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斜弯以直代曲连续小箱梁桥,文章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Civil分别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不仅结合试验研究对全桥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也对桥梁的内力横向分布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优化,这对于完善异型桥梁设计计算方法,进一步探明异型桥梁的受力机理,保障异型装配式箱梁桥的使用性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开展研究工作如下:1.介绍了异型装配式箱梁桥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斜弯异型连续梁桥的受力性能特点进行了概述,简单描述了现今科研和工程中常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并根据桥梁特点介绍了三种具有一定特点的计算横向分布系数的方法;2.结合桥梁结构特点,讨论箱梁模型的网格划分,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异型装配式箱梁桥上部结构的单梁模型、梁格模型以及板单元实体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来验证三种有限元模型的精度;3.依托工程背景,进行成桥后桥梁现场荷载试验研究,采集现场试验数据,对其在自重恒载、活载偏载及活载中载的静力性能研究,验证三种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及准确性,并对桥梁的静力性能选取各具代表性的组合工况,采用梁格模型和板单元实体模型对弯矩、挠度、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知支反力相对误差普遍低于6%,最大相对误差为10%,各支座反力数值总和基本相等,挠度计算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最大相对误差在5%以内,各主梁各跨中截面顶、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恒载作用下桥梁外侧受力效应大于内测,活载作用下内边梁产生的效应最为显着,温度荷载产生的效应主要在边梁处体现;使用特征值向量法中的(Lanczos法)对桥梁模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桥梁的动力特性;4.采用等效刚度简支梁(板)法,将单梁法与三种传统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结合计算该桥的荷载横向分布,对比得出刚接梁法的计算结果与此类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最接近,但存在L/4和3L/4截面相对误差较大的结果,因此,对于斜弯异型箱梁桥进行桥梁横向内力简化计算时,采用刚接梁法并结合修正系数进行计算更为准确:边跨和中跨支点截面处修正系数均可取0.94,跨中截面处修正系数均可取1.03,L/4和3L/4截面修正系数则根据各主梁号在1.06至1.23区间范围内进行选取;对于偏载及中载工况而言,偏载工况的修正系数与1#边梁相同,中载工况的修正系数在3#梁的基础上缩小0.9倍。

高宇琦[4](2020)在《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某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结合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软件FLUENT,紧密围绕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风致抖振及其控制两个研究热点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桥梁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强/台风脉动风场数值模拟、桥梁抖振时域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采用CFD方法,首先对二维薄平板断面进行了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识别,以验证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湍流模型、网格及计算边界条件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模拟了-3°、0°及+3°风攻角下大跨高铁桥梁主梁断面的二维流场,并获得了典型主梁断面的三分力系数和颤振导数。结合流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风攻角下各截面处的风压和速度分布。基于上述工作得到了面向桥梁抖振分析的主梁气动力参数。(2)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根据该高铁桥的主要结构设计参数,将整体结构离散为主梁系统、桥墩系统和支座系统分别建模。基于ANSYS分别建立了该桥成桥和最大悬臂状态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Block Lanczos法获得了该桥的前200阶模态参数,并对前20阶模态与频率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选取典型模态参数与MIDA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桥梁实际动力特性,可服务于后续桥梁抖振及控制研究。(3)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根据该桥结构形式及动力特征,结合桥址区自然风的相关特性开展了桥梁三维脉动风场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大跨度桥梁时域抖振分析框架,实现了静风力和抖振力的时域表达,进而开展了最大悬臂状态下桥梁时域抖振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主梁的抖振响应特征,并探讨了不同设计风速和风攻角对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悬臂状态抖振性能的影响。(4)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采用抗风索、临时墩两种控制措施,开展了该桥长悬臂状态的抖振控制研究。以位移、加速度、舒适度为控制目标,详细探讨了不同抗风索布置方案(改变其截面大小、布置形式、初始应力、与水平方向夹角等)与不同临时墩布置位置对主梁悬臂端抖振控制效果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控制的合理方案。

李龙[5](2020)在《高墩斜拉桥地震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西部山区交通建设的发展,跨越深山峡谷的大跨径高墩桥梁越来越多,由于西部地区多为高烈度地震区,高墩桥梁的抗震问题较为突出,对于高墩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目前研究还较少,为认识高墩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点,本文以云南省李仙江大桥为依托工程开展研究。该桥主桥为(62.4+127.6+420+127.6+62.4)m的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两个索塔的总高度分别为210m和250m,其中桥面以下部分的高度分别为102m和142m。结合该桥,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首先研究了高墩斜拉桥动力特性与一般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差异。发现高墩斜拉桥刚度明显小于同等跨径的一般斜拉桥,其一阶周期显着大于同等跨径的斜拉桥。分析了主塔墩高变化、塔梁墩梁联结方式对高墩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表明,在一定参数范围内,主塔墩身高度减小时,全桥一阶纵飘周期及全桥一阶横向振动周期与墩高之间均近似呈线性关系减小;改变塔梁墩连接方式,可以显着改变一阶纵漂周期,减小幅度近50%,但对横向自振周期影响很小。(2)通过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分析了高墩斜拉桥的地震响应特点,研究了桥塔横梁对桥塔地震响应的影响。由于依托工程索塔墩身较高,周期较大,塔顶及主梁顺桥向的位移响应较大,塔顶顺桥向位移近50cm,主梁顺桥向位移近40cm,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桥顺桥向周期较大,其顺桥向位移响应在地震作用结束后响应还较大,衰减速度慢,复位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索塔地震响应表明,在塔墩截面突变处,地震响应变化较大,抗震设计应注意塔墩截面位置的抗震能力;横梁对桥塔横向地震响应有较大影响,合理设置横梁数量和横梁尺寸以及横梁位置,可以改善桥塔的横向抗震能力;虽然两个桥塔墩高不同,但桥梁上部结构总体对称,故两个桥塔拉索地震响应基本相同,没有因为两主塔墩身高度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托工程同一横断面位置处的过渡墩和辅助墩为分离的两个桥墩,且两个桥墩墩顶没有横梁,这种情况下,左右两个墩墩顶的支座布置形式应该一致,这样有利于地震力的分配,原设计中的支座布置形式对抗震不利。(3)最后讨论了几何非线性对高墩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分析了拉索垂度效应和几何刚度对全桥动力特性的影响,计算发现,拉索刚度变化主要影响以主梁为主的振型,主塔振型主要受恒载引起的几何刚度变化影响。分别考虑几何非线性与不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对比表明,考虑几何非线性时,其位移、索塔及桥墩的剪力、轴力等地震响应最大值都变化较小,但两个索塔弯矩变化较大,考虑几何非线后增大10%~15%,结合其他数据的变化分析可知,弯矩增大主要是由于P-Δ效应引起的;塔顶横桥向位移响应小于顺桥向,所以考虑几何非线性时横桥向弯矩增大比例没有顺桥向弯矩增加的比例大。虽然位移及剪力响应最大值变化不大,但考虑与不考虑几何非线性时的地震时程响应曲线差别比较明显。

马遥[6](2020)在《六四式铁路军用梁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简称六四梁)是我国铁路桥梁应急抢修的主力梁型,但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列车轴重不断提高,六四梁用于重载铁路桥梁抢修面临着承载能力和刚度不足的问题。为此,本文引入预应力技术,结合六四梁结构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六四梁预应力加固技术,用于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改善梁体形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既有铁路抢修器材用于重载铁路抢修及预应力技术现状,基于六四梁用于重载铁路抢修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四梁预应力加固的思路,根据预应力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六四梁结构、技术特点,设计了4种适用于六四梁的预应力加固方案,即直接布索的直线式方案、折线式方案以及布索与支撑相结合的单、双支撑方案。(2)为探求六四梁预应力加固效果,以24 m跨单层六四梁和32 m跨双层六四梁为研究对象,以反映承载能力的杆件轴力和反映梁体变形的竖向挠度、梁端转角为评价指标对4种加固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布索的方案不能有效提高承载能力,但可减小梁体变形;布索与支撑相结合的方案能够提高承载能力和减小梁体变形。(3)鉴于加固效果主要受索力大小、支撑长度、锚固位置和支撑位置4项参数的影响,开展了六四梁预应力加固参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大索力和支撑长度可提高弦杆轴力和梁体变形的改善幅度,但索力和支撑长度较大时,加固效果无法持续高效提升;锚固点由梁端向跨中适当移动,可避免下弦杆因施加索力导致的失稳破坏,但杆件轴力、竖向挠度和梁端转角的改善幅度也减小;支撑与跨中距离适当增大,弦杆轴力的变化不明显,但梁体变形改善幅度增大。(4)为明确预应力加固对六四梁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单支撑方案加固前后的32 m跨双层六四梁为对象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前后六四梁自振频率变化很小,竖弯频率略有增大;加固后梁、索自振频率接近时会出现梁—索耦合振型。(5)考虑到预应力加固对六四梁动力特性、内力分布和梁体变形等的影响,对列车荷载作用下加固前后的六四梁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加固可以提高六四梁承载能力和杆件疲劳寿命,并能提高六四梁竖向刚度和改善桥梁线形;索局部振动对梁体动力响应的影响很小,增大索应力可减弱索局部振动。(6)为将六四梁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对六四梁预应力加固各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对适用于六四梁的锚具和支撑装置进行了初步设计,对预应力加固施工中的加固方案选定原则、施工步骤以及张拉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刘宁[7](2019)在《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动力特性与静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为新型大跨复杂桥梁结构形式,边跨地锚拉索和主梁跨中刚性铰的设置使得此结构整体刚度和受力状态都与普通斜拉桥不同,其动力特性和静风稳定性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以某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为工程实例,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得到结构自由振动各阶模态的频率和振型,为进一步开展静风稳定性线性分析和颤振分析做准备。同时基于修正的增量与内外两重迭代法,运用ANSYS的APDL语言二次开发了静风稳定性非线性分析程序,研究了该桥静风失稳的过程及失稳机理,并分析了诸多参数对结构静风稳定的影响。本文开展了下述工作并得到相应结论:(1)介绍了动力特性和静风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指出了影响桥梁静风稳定性的非线性因素,给出了静风失稳的判定依据,并详细介绍了桥梁静风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方法。(2)分别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和MIDAS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采用Lanczos向量迭代法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该桥的前20阶自由振动模态对应的频率和振型,以及对应的等效模态质量和等效质量惯性矩;通过分析得出刚性铰对扭转模态影响较小,对竖弯和侧弯模态影响较大。(3)运用ANSYS所提供的APDL语言开发了静风稳定性非线性分析的程序,计算得到该桥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分析了该桥的静风失稳全过程,并探讨了该桥静风失稳的机理。结果表明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主梁的静风荷载和结构变形均随风速呈非线性增大,接近临界风速时,近风侧拉索应力显着减小,部分拉索发生松弛卸载,导致结构整体刚度发生退化。结构变形、静风荷载和结构整体刚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导致结构失稳破坏,失稳时主梁处于弯扭耦合状态。(4)探究来流风攻角、三分力系数、桥塔和拉索风荷载、有无刚性铰、地锚拉索数量以及非线性因素对于斜拉桥静风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来流风攻角和三分力系数对静风稳定性影响较大,桥塔和拉索风荷载对静风稳定性影响较小。刚性铰和地锚拉索也不会对结构的静风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非线性因素对静风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因此考虑非线性因素对于斜拉桥的设计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得出的结论合理且具有实际意义,可为今后此类斜拉桥的抗风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便设计人员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采取适当的抗风措施等。

秦发祥[8](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谢权[9](2018)在《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为依托,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程序建立了结构空间分析模型,从静、动力学方面分析其结构响应特点。在静力学方面,以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主梁高度、梁底线形幂次、跨中底板厚度等为参数,研究主梁内力变化规律;以桥墩几何参数,研究了桥墩刚度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动力学方面,研究了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墩高等因素对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对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进行了短暂状况和持久状况的应力及挠度验算,结构抗弯承载能力及波形钢腹板抗剪承载能力验算。结果表明:施工阶段的挠度及拉、压应力均满足规范,使用阶段的挠度、压应力及正截面抗裂均满足规范;结构抗弯承载能力及波形钢腹板抗剪承载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2)对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和普通连续刚构桥进行了主梁构造和力学性能及经济性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在成桥状态,普通连续刚构桥顶、底板压应力曲线变化较为平缓,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顶、底压应力曲线变化较陡,钢-混凝土结合处应力有突变,值得关注,且附近梁段应力值较大,压应力储备大;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相对普通连续刚构桥混凝土用量节省13.07%,预应力钢束用量节省25.80%。3)以主梁高度、跨中区段底板厚度、底板线形、波形钢腹板梁段布置长度为研究参数,分析了水平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的内力响应特点。分析表明: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宜从1号块-13号块开始布置;主梁根部截面弯矩随着跨中梁高的增大而减小,主梁跨中截面弯矩随着跨中梁高的增大而增大,跨中梁高宜取值4.5m-5.5m;主梁根部截面弯矩随着根部梁高的增大而增大,主梁跨中截面弯矩随着根部梁高的增大而减小,根部梁高宜在10.5-11.5m;梁底线形幂次不宜超过2.0次;跨中底板厚度不宜超过0.45m。4)针对不同墩型,分析桥墩几何参数(墩高、墩身截面面积)对结构主要力学指标的影响。分析表明:墩高和墩身截面面积对主梁内力及变形影响较小,对墩身内力及变形显着;当桥墩高度为20m-40m时宜采用双肢薄壁实心墩,双肢空心墩适用于40m-80m,矩形空心墩适用于80m以上墩高。5)对结构自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构前十阶振型主要表现为竖弯和侧弯,尚未出现扭转,说明了结构具有好的扭转性能;主梁前五阶振型表现为主梁侧弯及纵飘,第六阶为主梁正对称竖弯,说明了主梁的纵向刚度较横向刚度大。6)在结构自振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及墩高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不明显,结构频率增长率在11%以内;墩高变化对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振型影响非常显着。7)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及墩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纵向地震作用下,主梁根部截面、桥墩墩顶、底截面弯矩均随波形钢钢腹板布置范围减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横向地震作用下,主梁左右肢根部及桥墩墩底截面弯矩随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的减小而增大;竖向地震作用下,随着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的减小主梁左右肢根部弯矩、剪力逐渐增大。纵向地震作用下,主梁边跨1/2、主梁根部及桥墩顶底截面弯矩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90m之后变化平缓,主梁根部及桥墩顶底截面剪力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墩身轴力变化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横向地震作用下,主梁边跨1/2、主梁各关键截面弯矩随墩高的增大起伏很大,90m之后变化平缓,除中跨1/2截面外其余各关键截面剪力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主梁根部扭矩变化同样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竖向地震作用下,主梁各关键截面弯矩随墩高的增大起伏很大,主梁根部截面剪力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墩身轴力变化随墩高的增大而减小。

高诣民[10](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二、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型组合梁侧弯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型组合梁侧弯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组合梁桥概述
        1.2.1 组合梁桥主要特点
        1.2.2 组合梁桥的发展历程
        1.2.3 组合梁桥剪力传递器及其布置
        1.2.4 组合梁截面的强度校核
        1.2.5 组合梁的基本理论
        1.2.6 小结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海公路桥梁技术标准现状
    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地质特点
        2.1.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特点
        2.1.2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质特点
        2.1.3 青海公路桥梁分布
    2.2 青海公路桥梁服役环境特点
        2.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气候与水文特点
        2.2.2 地震烈度
    2.3 青海公路桥梁参数
        2.3.1 桥面宽度
        2.3.2 桥梁跨径
        2.3.3 桥梁总长
        2.3.4 桥墩高度
        2.3.5 混凝土梁和叠合梁吊装重量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构造研究
    3.1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现场施工方法研究
        3.1.1 组合梁断面结构形式研究
        3.1.2 现场施工方案研究
        3.1.3 通用图基本概况
        3.1.4 小结
    3.2 桥面板横向计算
        3.2.1 桥面板分类
        3.2.2 翼缘板有效宽度分析
        3.2.3 桥面板横向计算方法
        3.2.4 桥面板计算结果
        3.2.5 小结
    3.3 2 片梁方案和3 片梁方案用钢量对比
        3.3.1 结构概况
        3.3.2 主要设计假定及计算结果
        3.3.3 用钢量对比
        3.3.4 小结
第四章 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4.1 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分析
        4.1.1 结构概况
        4.1.2 计算模型
        4.1.3 计算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2 组合梁剪力滞分析
        4.2.1 计算模型
        4.2.2 组合梁在恒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4.2.3 组合梁在活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4.3 组合梁活载受力规律分析
        4.3.1 结构概况
        4.3.2 计算模型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3.4 横梁刚度分析
        4.3.5 小结
    4.4 组合梁温度效应分析
        4.4.1 组合梁温度应力基本理论
        4.4.2 考虑混凝土温度梯度的竖向应力计算方法
        4.4.3 对比验证
    4.5 负弯矩区混凝土湿接缝接头实验研究
        4.5.1 实验概况
        4.5.2 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5.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2)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钢-混组合梁桥发展概况
        1.1.2 中美欧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发展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计基本规定及材料特性
    2.1 设计准则
        2.1.1 设计要求
        2.1.2 设计方法
    2.2 极限状态
    2.3 设计安全等级
    2.4 目标可靠度
    2.5 材料
        2.5.1 混凝土
        2.5.2 普通钢筋
        2.5.3 预应力钢筋
        2.5.4 钢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载及作用组合
    3.1 荷载分类
    3.2 作用效应组合
    3.3 汽车荷载
        3.3.1 设计车道数
        3.3.2 荷载模式
        3.3.3 疲劳荷载
        3.3.4 横向分布系数
    3.4 温度梯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4.1 基本规定
        4.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4.1.2 组合梁翼缘有效宽度
        4.1.3 截面分类
    4.2 抗弯承载力
    4.3 抗剪承载力
    4.4 侧扭稳定性
    4.5 连接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5.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5.2 应力验算方法
    5.3 挠度验算方法
    5.4 混凝土开裂及控制方法
        5.4.1 抗裂性验算
        5.4.2 裂缝宽度及开裂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计算及富余度对比分析
    6.1 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桥计算示例
        6.1.1 设计基本资料
        6.1.2 结构内力计算
        6.1.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6.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计算示例
        6.2.1 设计基本资料
        6.2.2 基于Midas Civil的组合梁施工阶段建模分析
        6.2.3 结构内力计算
        6.2.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6.2.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异型箱梁桥研究概况
        1.2.1 异型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2 异型箱梁桥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1.3 装配式小箱梁桥横向分布系数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计算理论
    2.1 斜弯连续梁桥受力特点
        2.1.1 弯矩效应
        2.1.2 支座反力
        2.1.3 弯扭耦合效应
        2.1.4 剪力滞效应
        2.1.5 梁受力不均
    2.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述
        2.2.1 梁格法
        2.2.2 板壳单元法
    2.3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
        2.3.1 修正刚性横梁法(修正偏心压力法)
        2.3.2 铰(刚)接梁(板)法
        2.3.3 比拟正交异性板(梁)法
    2.4 本章小结
3 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项目背景
    3.2 单梁有限元模拟分析
    3.3 梁格模型有限元分析
        3.3.1 梁格划分原则
        3.3.2 梁格模型
    3.4 板单元实体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特性研究
    4.1 响应值获取与有限元分析验证
        4.1.1 试验目的及原理
        4.1.2 静力响应获取
        4.1.3 动力响应获取
        4.1.4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 不同荷载组合工况下的桥梁结构静力分析
        4.2.1 支反力分析
        4.2.2 挠度变化分析
        4.2.3 应力对比分析
    4.3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单梁法的异型装配式箱梁桥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5.1 连续梁等效刚度简支梁(板)法
    5.2 横向分布系数计算
        5.2.1 修正刚性横梁计算
        5.2.2 刚接梁计算
        5.2.3 G-M计算
    5.3 等效刚度单梁法与空间梁格计算结果分析
        5.3.1 荷载横向分布对比分析
        5.3.2 桥梁边中跨内力对比分析
        5.3.3 偏载及中载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分析
    5.4 基于刚接梁法的横向分布修正系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课题)
致谢

(4)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桥梁风致振动及其研究方法
        1.2.1 桥梁结构的风致振动
        1.2.2 桥梁风工程的研究方法
        1.2.3 桥梁结构风致抖振
    1.3 CFD数值模拟技术及发展
        1.3.1 CFD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1.3.2 CFD数值模拟技术发展
    1.4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研究
        1.4.1 桥梁风致振动控制措施
        1.4.2 桥梁风致抖振控制发展现状
    1.5 本文依托工程背景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FD的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气动力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桥梁三分力系数识别
        2.2.1 三分力系数
        2.2.2 平板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2.2.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箱梁断面三分力系数识别
    2.3 均匀流颤振导数识别
        2.3.1 颤振导数识别方法
        2.3.2 平板断面颤振导数识别
        2.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闭口箱梁颤振导数识别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动力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
        3.2.1 最大悬臂状态下的有限元模型
        3.2.2 全桥有限元模型
    3.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3.3.1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最大悬臂状态动力特性分析
        3.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全桥动力特性分析
    3.4 动力特性对比验证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1 引言
    4.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三维风场模拟
        4.2.1 风场的简化
        4.2.2 目标谱的选取
        4.2.3 主梁风场模拟
        4.2.4 桥墩风场模拟
    4.3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3.1 桥梁抖振时域分析方法
        4.3.2 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最大悬臂状态抖振时域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强/台风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长悬臂状态抖振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临时抗风索的抖振控制
        5.2.1 临时抗风索布置形式
        5.2.2 抗风索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5.3 基于临时支墩的抖振控制
        5.3.1 临时墩的布置形式
        5.3.2 临时墩对抖振响应的控制效果
    5.4 主梁舒适度评价及控制效果
        5.4.1 Diekemann舒适度指标K
        5.4.2 斯佩林指标W_z
        5.4.3 加速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墩斜拉桥地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斜拉桥地震响应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2.1 地震响应基本理论
        2.1.1 反应谱法
        2.1.2 时程分析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墩斜拉桥动力特性影响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主塔及桥墩模拟
        3.2.2 斜拉索模拟
        3.2.3 主梁模拟
        3.2.4 边界条件模拟
    3.3 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3.3.1 动力特性
        3.3.2 主塔墩高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3.3 不同塔梁墩连接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3.4 横梁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墩斜拉桥地震反应研究
    4.1 地震波的选取
    4.2 高墩斜拉桥地震分析
        4.2.1 塔、墩地震响应分析
        4.2.2 位移响应分析
        4.2.3 过渡墩、辅助墩地震响应分析
        4.2.4 拉索地震响应分析
    4.3 横梁布置对地震反应影响
        4.3.1 横梁位置的影响分析
        4.3.2 横梁截面尺寸的影响分析
        4.3.3 横梁数量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何非线性对高墩斜拉桥的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几何刚度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5.3 几何非线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六四式铁路军用梁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重载铁路桥梁抢修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预应力加固方案设计与比选
    2.1 六四式铁路军用梁简介
        2.1.1 主要技术参数
        2.1.2 主桁基本构件
    2.2 加固方案设计
    2.3 加固方案比选
        2.3.1 有限元模型与计算工况
        2.3.2 加固效果评价标准
        2.3.3 加固前六四梁受力和变形状况
        2.3.4 24m跨单层六四梁加固效果评价
        2.3.5 32m跨双层六四梁加固效果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加固参数影响分析
    3.1 索力影响分析
        3.1.1 弦杆受力状况
        3.1.2 梁体变形状况
    3.2 支撑长度影响分析
        3.2.1 弦杆受力状况
        3.2.2 梁体变形状况
    3.3 锚固位置影响分析
        3.3.1 弦杆受力状况
        3.3.2 梁体变形状况
    3.4 支撑位置影响分析
        3.4.1 弦杆受力状况
        3.4.2 梁体变形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加固动力响应分析
    4.1 加固前后六四梁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4.2 列车荷载作用下六四梁动力响应分析
        4.2.1 计算工况
        4.2.2 列车荷载的模拟
        4.2.3 24m跨单层加固六四梁动力响应分析
        4.2.4 32m跨双层加固六四梁动力响应分析
        4.2.5 其它工况加固效果分析
    4.3 索局部振动影响分析
        4.3.1 索振动形式
        4.3.2 索振动对梁体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
        4.3.3 预应力索减振方法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四梁预应力加固实施策略
    5.1 六四梁预应力加固设计计算
    5.2 六四梁预应力加固装置设计
        5.2.1 锚具构造
        5.2.2 支撑装置构造
        5.2.3 锚具和支撑装置的应用
    5.3 六四梁预应力加固施工要点
        5.3.1 预应力加固方案确定原则
        5.3.2 预应力加固六四梁施工步骤
        5.3.3 预应力张拉实施要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动力特性与静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
    1.2 部分地锚式斜拉桥的发展
    1.3 桥梁静风稳定性理论的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动力特性及静风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2.1 动力特性分析理论
    2.2 静风荷载的计算方法
    2.3 静风稳定性的线性分析理论
        2.3.1 扭转发散临界风速
        2.3.2 横向屈曲临界风速
    2.4 静风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理论
        2.4.1 结构几何非线性
        2.4.2 静风荷载非线性
        2.4.3 静风失稳的判定依据
    2.5 静风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2.5.1 增量迭代法
        2.5.2 增量与内外两重迭代法
        2.5.3 修正的增量与内外两重迭代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拉桥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桥塔设计
        3.1.3 主梁设计
        3.1.4 拉索设计
        3.1.5 刚性铰设计
    3.2 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全桥模型
        3.2.2 桥塔模拟
        3.2.3 主梁模拟
        3.2.4 拉索模拟
        3.2.5 边界及约束条件模拟
        3.2.6 刚性铰模拟
        3.2.7 ANSYS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3.3 MIDAS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全桥模型
        3.3.2 桥塔模拟
        3.3.3 主梁模拟
        3.3.4 拉索模拟
        3.3.5 刚性铰、边界及约束条件模拟
        3.3.6 MIDAS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3.4 ANSYS与MIDAS分析结果对比
    3.5 动力特性分析结果汇总
    3.6 刚性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斜拉桥的静风稳定性非线性分析
    4.1 ANSYS有限元计算模型
    4.2 ANSYS静风稳定性非线性分析流程
    4.3 静风失稳全过程分析
        4.3.1 静风失稳临界风速计算结果
        4.3.2 静风荷载随风速变化的全过程
        4.3.3 结构变形随风速变化的全过程
        4.3.4 拉索应力随风速变化的全过程
    4.4 静风失稳机理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斜拉桥静风稳定性的影响参数分析
    5.1 来流风攻角的影响
        5.1.1 正风攻角
        5.1.2 负风攻角
    5.2 三分力系数取值的影响
        5.2.1 阻力系数
        5.2.2 升力系数
        5.2.3 扭矩系数
    5.3 是否考虑桥塔与拉索风荷载
    5.4 有无刚性铰
    5.5 地锚拉索数量的影响
    5.6 与线性方法的对比
        5.6.1 扭转发散临界风速
        5.6.2 横向屈曲临界风速
        5.6.3 非线性方法与线性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5.7 影响参数分析结果对比
    5.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2.1.1 依托工程
        2.1.2 采集数据分析
        2.1.3 病害分析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结构刚度
        3.1.2 预应力损失
        3.1.3 收缩徐变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3.4 结果对比分析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4.4 结果对比分析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3.5.3 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4.1.1 计算依据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4.2 分段计算法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4.2.4 结果分析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连续刚构桥特点及发展
        1.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1.2.2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
    1.3 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
        1.3.1 底板索水平布置的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
        1.3.2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构造设计及验算
    2.1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构造特点
        2.1.1 主要结构构造
        2.1.2 预应力布置情况
        2.1.3 Rap.con/RW施工法
    2.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基本假定
        2.2.2 材料参数
        2.2.3 计算荷载
        2.2.4 建模过程
    2.3 结构验算
        2.3.1 施工阶段结构验算
        2.3.2 运营阶段结构验算
    2.4 波形钢腹板剪切屈曲验算
        2.4.1 局部屈曲验算
        2.4.2 整体屈曲验算
        2.4.3 合成屈曲验算
    2.5 结构承载能力验算
        2.5.1 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2.5.2 波形钢腹板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2.6 主梁构造及经济性比较
        2.6.1 主梁构造比较
        2.6.2 成桥状态应力比较
        2.6.3 经济性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主梁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墩梁刚度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3.2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成桥分析
        3.2.1 自重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2.2 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2.3 温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3 波形钢腹板梁段合理布置分析
        3.3.1 波形钢腹板梁段布置长度取值
        3.3.2 自重及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4 主梁高度对结构静力行为的影响
        3.4.1 跨中梁高与根部梁高比取值
        3.4.2 自重及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5 主梁底板线形对结构静力行为的影响
        3.5.1 梁底曲线幂次取值
        3.5.2 自重及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6 主梁跨中区段底板厚度对结构静力行为的影响
        3.6.1 跨中底板厚度取值
        3.6.2 自重及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桥墩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常见桥墩结构形式及特点
        4.1.1 桥墩形式
        4.1.2 单肢桥墩
        4.1.3 双肢薄壁墩
    4.2 桥墩刚度理论公式推导
        4.2.1 桥墩抗弯刚度
        4.2.2 桥墩抗推刚度
    4.3 桥墩几何参数对结构受力影响
        4.3.1 桥墩几何参数取值
        4.3.2 自重作用下主梁控制截面弯矩
        4.3.3 系统升温作用下墩身应力及位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分析
    5.1 结构动力特性
        5.1.1 动力特性计算理论
        5.1.2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5.1.3 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及墩高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2 地震响应分析
        5.2.1 反应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5.2.2 设计反应谱的确定
        5.2.3 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5.2.4 波形钢腹板布置范围与墩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2.1 概述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2.5.2 钢板组合梁桥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2.5.4 钢箱组合梁桥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单元分析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3.3 材料本构模型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3.3.2 钢材本构模型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3.5 钢-混界面模拟
        3.5.1 栓钉模拟方法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6.1 试验简介
        3.6.2 有限元模型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7.1 试验简介
        3.7.2 有限元模型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3.8.1 试验简介
        3.8.2 有限元模型
        3.8.3 试验对比验证
        3.8.4 试验对比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4.1 概述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3.3 理论计算分析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4.4.1 荷载工况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梁设计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5.3.2 荷载-挠度关系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5.3.4 裂缝分析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5.4.1 刚度计算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5.4.3 裂缝宽度计算
        5.4.4 开裂弯矩计算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概述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6.5.1 施工便利性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6.5.3 质量可控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致谢

四、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型组合梁侧弯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海珍.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D]. 肖宁. 东南大学, 2020(01)
  • [3]斜弯异型装配式箱梁桥受力性能研究[D]. 陈秋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4]强/台风作用下大跨度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期抖振及控制研究[D]. 高宇琦. 东南大学, 2020
  • [5]高墩斜拉桥地震反应研究[D]. 李龙.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六四式铁路军用梁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D]. 马遥.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7]带刚性铰部分地锚式斜拉桥动力特性与静风稳定性研究[D]. 刘宁. 湖南大学, 2019(07)
  • [8]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9]水平底板索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D]. 谢权.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10]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40m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型组合梁侧弯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