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陕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论陕西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立志[1](2021)在《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西周金文所见邦国的地理为研究对象。绪论首先对“邦国”的概念进行界定:西周时“邦”是普遍的称呼,是以血缘氏族爲核心的政治实体;“国”表示地域概念,东周以後变成政治学概念“国家”。“邦国”一词是西周实际内涵之“邦”与现代政治学概念之“国家”的结合,具有包容性。接下来对百年以来邦国地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回溯,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利用铭文资料,结合考古发现的邦国遗址,对传世文献中的地理记载进行批判总结,分析地理、族群要素,説明邦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邦国是构建西周王朝国家的基石,考察分析邦国的区位地形、交通、部族关系等要素,可以认识西周地缘政治结构,并为政体研究提供素材;邦国是东周领土国家的前身,对其考察有助於认识前行政区划时代的面貌。整理的对象,以位於宗周和成周以北、古黄河以西范围内的畿外邦国爲主。文章把西土、北土划分为七个单元,各为一章。第一章整理了泾河流域的邦国。密国於先周时已在灵台县一带,处在达溪河谷通道上,西周甲骨文、金文中有一些与密有关的材料。灵台县白草坡墓地的字释潶或泾均非确释,释为(申)则较可能,墓葬性质显示、是殷遗身份的邦伯。是周初亲附的边缘友邦,先祖称“王”,可能位於泾河上游一带。姜姓四岳之後的吕、申,西周时位於泾河上游地区,覆灭宗周的即是西申,西周晚期申、吕的分支氏族迁至南阳盆地。国族名“”在金文出现了几例,有的出土在泾河上游,释为“缯”有待验证。“”字释为“豳”在文字学上有合理的解释,豳王、豳公的特殊身份有待研究,豳地是宗周北面的军事交通枢纽。第二章整理了位於陇山两侧的夨和秦。汧水谷地的夨在西周时期是一个较有实力的部族,夨可以读为虞,可能与汧水附近的吴山及周初“虞芮质讼”之虞有关,夨可称“王”,在政治体系中不同於周朝内服的“侯”,与称“侯”的平陆虞国、宜侯夨簋之“虞侯”、东南吴国,均不会是同一个。秦人出自商奄之民,周公东征後被迁徙到陇右,与戎杂处,西汉水上游礼县附近的城邑与西周晚期的西陲、犬丘有关,陇西牛头河流域的清水县李崖遗址或是孝王时封赐非子的“秦”邑。第三章整理了宝鷄渭河附近的虢、二氏族。虢是位於今宝鷄虢王镇一带的西虢,始自虢仲、虢叔二人,後世分衍出虢仲氏、虢叔氏、虢季氏数支,诸支系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有待辨明,兴起於两周之际的陕县之虢是西虢分支。是周初来自西南地区的友邦,周朝将其安置在宗周腹地外围的清姜河附近,扼守古嘉陵道入口,进入西周中期後氏贵族政治经济地位从周室疏远、孤立,此後消失不见。第四章整理了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族氏。无终族在殷墟二三期时可能生活在晋陕之间,殷墟附近出土多件无终铜器,显示其与商朝曾有密切关系,无终部族春秋时渐迁到太原盆地与晋国接触,後又沿代谷迁至今河北蔚县一带,今蓟县之地名无终是後起。梁国在今韩城市西南,春秋初期周平王册封秦仲少子为梁伯,《系年》等参证此秦仲指秦襄公,梁伯戈铭文字体、语句风格与春秋早期秦戈铭文一致,是梁氏出自嬴秦的物证,内容显示梁国受命在北方防御蛮方。韩城梁带村附近是芮国最晚段的居点,已发掘的遗存年代从西周晚期後段持续到芮国之亡,在秦晋到达河西之前,芮一度是该地实力最强的氏族;流散芮国铜器中有不少属於西周早期,但此时的芮居地尚不明确。金文之“”、“”可释为“韩”,乃武王之子受封的韩侯之国,西周之韩国应在汾河下游的河津县一带,控制着从宗周经梁山之南越河到河东汾浍地区的交通。第五章整理了河东地区的邦国。姬姓杨国在今洪洞县,为宣王之子始封,它建立在此前杨地的基础上,姬姓杨侯之前的杨氏或是姞姓,杨国在临汾盆地的北缘、西周文化在河东地区的最北端,目的是防御玁狁。公簋之(疏)是生活在唐叔虞领地之内的一个先代氏族,疏公之妻姚是帝舜後裔,簋铭反映了晋地唐、夏遗民并存的多元环境。文王玉环、唐叔虞方鼎、疏公簋代表了商末周初唐、晋变迁的历史,河汾之间的“唐”具体地望有待确认,天马-曲村遗址是叔虞之子燮父徙封为侯的“晋”之所在,唯具体名字尚有争议。晋国附近翼城大河口之霸、绦县横水之倗、绦县雎村的某不知名氏族,性质可能属於“怀姓九宗”,具有王臣身份,有独立地位,同时也受到晋国的监管。荀国受封在今临猗县涑水附近为“侯”,控制着宗周与汾浍之间的交通,後为邻近的晋室曲沃支系兼并。虞国在平陆县北中条山脉之顶的原上,扼守汾浍地区通往河南成周的交通綫“虞阪-巅軨道”,武王别封虞仲为虞侯,是因爲吴国已奉祀太伯为始祖,别封虞国可使虞仲一支在宗法上独立奉祀仲雍为始祖。第六章整理了燕山附近的邦国、族氏。商末周初的孤竹族与商室有亲缘关系,周初活动在燕山东侧,喀左一带孤竹等窖藏铜器以及多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显示燕山南北衆多族群共存的面貌,其背景是中原的殷周革命;而孤竹与山戎、令支不能简单等同。西周早期的燕国位於北京琉璃河一带,与广安门一带的蓟共处,以後燕国可能兼并了蓟据以为都;周初相继为燕侯的克、旨可能是太保的两个儿子;燕是边陲封国,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锁钥,也是与东北民族交流对抗的前沿。涞水县北子铜器,或称北伯,是周初当地的北氏之长,与三监之邶未见关联证据;涞水北子器与湖北江陵北子器无关,後者是当地制作的。第七章整理了太行山沿綫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軝》一节对元氏西张村西周墓作了补充説明,軝侯所封之地位於元氏县槐河之滨,古为泜水,《地图集》等所绘泜水偏南可能不确,軝是邢国之北的附庸小国,任务是防御自井陉突出的戎族。《邢》一节分析了记录初封的麦尊等器应该在前,邢侯簋偏後;邢在商代井方故地建立,初封即在邢台,与温县之邢丘、畿内之丼氏均无关系;邢侯之封目的是防御北戎、控制太行东麓成周至燕国的交通綫,邢与戎对抗交流,有臣谏簋、省命铜剑以为物证。太行西麓上党盆地的黎是周初戡黎後封建的侯,始封君是毕公之子,金文中写作(楷),黎国的任务是防御晋北和太行山区的戎狄,并扼守东出太行的壶关道。河内地区附近是文武周公之胤衆氏族定居的渊薮。康叔初封於康丘为侯,在殷畿故地内,目的是监管殷遗民,淇水附近的卫是康之鄙,对康、卫铜器的分组整理,表明卫作爲国名要在西周中期以後,“夷王命卫为侯”可能反映了康、卫变迁的历史。另外整理了金文中的凡、柞:凡在今辉县市西南,旧释为“同”的字现已改释为“凡”,沈子它簋是凡国铜器,器主它以凡氏小宗的身份作了祭祀周公的礼器。柞即胙,在今延津县北,是周公之後,目前发现的胙氏铜器有柞伯簋、柞伯爵、柞伯鼎等。第八章以山形水系为要素将西土、北土划分爲小的地理单元,描述了各自的地貌背景,进而勾勒了不同单元之间的交通綫:汧水河谷通道,由周原或宝鷄出发至六盘山东麓,或逾陇山至陇右秦地;泾河上游通道,自栒邑-彬县的古豳地出发,沿泾河、马莲河河谷至宁夏南部,这两条通道之间有东西向的泾河支流河谷互通。由丰镐渡渭,经合阳县至河滨韩城之梁、芮,再渡河溯汾水经韩国至上游杨国或汾浍之交的晋国;也可由丰镐至河曲处渡河後上溯涑水,经荀国、倗邑越绦山亦至晋国。汾浍地区与洛阳盆地的交通跨越中条山脉,一是经过虞国的虞坂-巅軨道,二是由中条-轵关道至河内地区,渡河後均可至洛阳成周。自成周经河内沿太行东麓北行,经卫、邢、軝至於燕国。太行东西的陉道,黎国在西侧扼守上党盆地东口之壶关道,诸陉东口,邢在滏口、井陉之间,軝侯守在井陉。这些綫路以宗周、成周为中心,构成了西土、北土的交通网络。周初西土、北土的复杂族群背景,塑造了封建邦国的地缘政治格局。泾河上游是西周的边疆,它没有明确的界綫,而是多种文化人群并存的地带,该区域内周文化、寺洼文化、殷遗民等人群共处。周王朝在这一带没有封建军事性质的“侯”,只是出於镇抚和防御目的安置了一些盟好的小邦国,其中有一些人群是殷遗民,周室还通过边鄙邦伯与戎族通婚等方式维持政治稳定。西周中期以後殷遗民等缓冲要素消失,使得宗周失去西北屏障,屡遭玁狁入侵。在河东地区有先代的唐、夏遗民和戎狄,以及与殷商亲近的一些方国,燕国附近有土着的围坊三期文化和多个族群,这些因素既成爲晋、燕封建的多元背景,也是後来发展壮大的资源。黎、邢原本只是扼守交通,卫国周初监管殷遗民的使命也渐告终结,缺少交流壮大的发展空间,终在戎狄的侵扰下而迁徙。第九章是对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的历史概述。西周肇建前夕的周邦联盟联合伐商,成康时期迅速封建亲戚以爲藩屏,奠定了西周王朝四土的基本格局;中期王朝对外围邦国的管理事务渐繁,边徼戎狄、淮夷势力濅盛,交侵入境;晚期又有南土噩国联合淮夷的大叛乱,北方又有玁狁入侵,遂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对邦国进行重建、移徙的调整,仍极力维持王朝的经营,但幽王末年与西土申侯关系的破裂,直接招致内外的联合入侵,覆灭宗周。文末附录,包括《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分布图》、《宗周西北诸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两张地图,以及文中邦国各自的金文材料分类表。

王梅[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及其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感召力、包容力、创造力和传承力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文化自信问题,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置于同一高度,共同构成“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由此可见,文化之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延安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创造的特殊文化,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了它强大的政治感召力、文化包容力、创造力和传承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进新时代,积极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更会彰显其时代价值。文章紧扣文化自信新视角,从一个全新的视域下来研究延安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力图在深入探析文化自信与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从实现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站位来探究和思考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现实路径。最后,总览全文,对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辩证论述了文化自信建设与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延安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自信视域下对解决好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启示作用,旨在更好地促进延安地区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久弥坚。

韩妮[3](2020)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下的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研究》文中认为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近年来发展较快,效果良好。这是因为红色教育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红色教育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红色教育培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质资源。红色教育培训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着力点一是忧患意识教育,二是创新意识教育,三是宗旨意识教育,四是使命意识教育等;延安红色教育培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开展的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延安精神教育、思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等;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则有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和激情教学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二是培训形式体验感不佳,三是培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四是培训教学切入点不新,五是培训考评严肃性不够等。究其原因一是需求调查有待深入,二是体系构建不够全面,三是培训课程缺乏实效,四是培训学习目的不明,五是考评体系难以落地等。因此,应当始终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质量。首先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加强延安红色教育培训顶层设计:一要树立明确的红色教育指导思想,二要秉承明确的发展原则,三要找准明确的发展定位,四要加强明确的措施保障;其次,要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加快推进延安红色教育发展实践:一要进一步健全培训办学体系,二要优化教学特别是课程体系,三要深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四要规范培训管理,五要强化培训监督管理;最后,要建立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培训考评体系:一要加强对学员学习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二要加强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三要构建好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评价体系。这样,我们就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下的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全面提档升级,彰显出红色教育培训的强大威力。

高赟[4](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孔天琪[5](2019)在《当代关中文学叙事的史诗性研究 ——以《创业史》《白鹿原》《村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史诗性”文学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20世纪文学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很多作家着重选择的文学风格。在史诗性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陕西的关中地区作为史诗性文学作品的重要发生地,这里的作家在“史诗性”文学叙事方面的表现及其原因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本文选取当代文学不同时期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三位关中作家作品,以柳青《创业史》、陈忠实《白鹿原》以及冯积岐《村子》为例,就当代关中文学叙事中的“史诗性”特征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史诗性”的概念、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范围进行了阐述,正文主要分为四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史诗性”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首先从传统文学作品与传统艺术中的“史诗性”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史诗性”因素,然后再论述现当代文学中的“史诗性”积淀。第二章是以所选的三位代表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关中作家创作中的“史诗性”表现。第三章从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延安文艺的影响及几位作家个人经历对其作品史诗性叙事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是对当代关中史诗性文学叙事的未来展望进行一个分析,分为:被消解的“史诗性”、关中史诗性文学现状以及史诗性文学的未来展望三部分,最后认为史诗性文学作品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历史读物的补充,是对时代精神的具体演绎,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最后,通过前期的论述,本文认为关中作家对“史诗性”文学的青睐与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延安文艺的影响以及作家特定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史诗性”文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其在我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春霞[6](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成[7](2019)在《14运视域下论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篮球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2018年中国篮球重回亚洲巅峰,包揽亚运会所有篮球项目的金牌,其中,国家队完成新老交替,年轻运动员挑起大梁。陕西省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地,必须抓住全运会举办带来的各项政策性支持,来发展本省的体育项目,对其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举办的视域下,以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各地市体校、省体校、篮球传统学校的教练员、运动员及篮球方面相关专家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培养现状、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选材等方面,以十四届全运会视域下,对陕西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十四运视域下,陕西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为陕西省篮球后备人才的更好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陕西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篮球传统学校,省市业余体校,相应的梯队建设并不完全。2、目前,陕西省各地市均有培养篮球后备人才,但是各地市篮球后备人才数量少,实力相差悬殊,西安市运动员水平,数量均比其他地市多。3、陕西省篮球教练员学历大都为本科学历,毕业于体育院校,篮球运动经历为体育院校,高校篮球队居多,没有职业运动经历。4、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参加比赛少,参赛级别不高,全国大赛经验匮乏,陕西省主办的的比赛不多5、通过对陕西省篮球领域的专家,教练员,裁判员发放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在第十四届全运会视域下,陕西省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确定为六个:政策影响因素,教练员影响因素,选材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训练影响因素,竞赛影响因素。

苏雅娜[8](2019)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文中认为宋夏战争历史经久,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李继迁夺夏州故地之战;宋仁宗时期的三大战役;宋神宗时期宋夏熙河之战、永乐城之战和兰州之战;宋哲宗时期的平夏城保卫战;宋徽宗时期北宋攻西夏仁多泉城、统安城之战。纵观北宋与西夏的战役,以北宋仁宗朝为界,前期多以西夏取胜,而后期北宋则扭转了战局,成了宋夏战争的常胜方。由此可见,北宋仁宗朝三大战役对后来北宋战事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在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西夏立国并处于相对昌盛期,而李元昊又擅于使用兵计,故而此一时期的宋夏战役的特点是以西夏主动进攻为主,北宋则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此外,在仁宗朝宋夏战争背景下活动的文人亦是众多的,不仅有范仲淹、韩琦等较为着名的文学家,而且包括范雍、庞籍等诸多戍边文人,甚至梅尧臣、苏舜钦以及刘敞等文人笔下之数首诗歌皆与仁宗朝宋夏战事息息相关。这些文人创作的诗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六类,分别为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对战后经验的总结、对边地风光的记录、对战后百姓苦难生活的反映和对友人赴边的赠答诗歌。这些诗歌大多反映了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残酷场景、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体现出了戍边文人内心斗志与无奈并存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烈的影射现实的意味。因仁宗朝宋夏战争始于景佑元年(1034),而战争的议和谈判在庆历四年(1044)结束,故本文以景佑元年至庆历四年这十年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二十位重要的戍边文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诗、文进行了行年与系地的考证。把基本信息分析理清后,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此一期间文人的基本概况信息和诗文创作时地信息。通过这样的考察与研究,不仅生动、全面、客观地还原和展现了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的生平活动、仕途迁徙和文学创作等真实风貌,而且有利于形成对仁宗朝宋夏战争、有关戍边文人以及有关诗、文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林海涛[9](2019)在《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文中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从王国转向帝国的重要时期,中国在空间整合政治一统的同时,进入文化交融繁盛的新时期。“庄蹻入滇”历来被视为中原与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史的大事,素有“西南外徼,庄蹻首通”之说。然自唐代即有史家对其可信度提出质疑,延至当今,学界依旧论说纷纭、聚讼不休。随着时代推移,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愈放愈大,而历史真相愈加模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庄蹻入滇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作用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个人浅见,以期对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边疆开发史、中国大一统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裨益。庄蹻入滇是云南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大事。史学家对庄蹻入滇历来存在不同看法。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历史上确有庄蹻入滇一事。庄蹻不是农民起义领袖而是楚国将军,在此基础上对庄蹻入滇的历史背景、入滇原因、庄蹻在中国国家统一上的贡献诸问题,提出个人的研究心得。云南在汉朝以前堪称亚洲的泛第三极。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有民间自发开通的“蜀身毒道”与印度等南亚诸国有经济、文化联系。秦国通过汉中、巴、蜀与西南夷相通;楚国通过黔中、牂舸与西南相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使西征。不辱使命,了解西南夷的社会历史,撰着可信可靠的《西南夷列传》等着述,故司马迁所着录的庄蹻入滇一事的应当可信。考订庄蹻入滇的原因。通过对战国后期,秦、楚相争,统一天下的背景,通过“庄蹻暴郢”和“楚子灭巴”相关文献及考古报告的综合分析,确定楚国面临秦国腹背夹击危险,于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为纵长遣将军庄蹻伐秦,灭枳巴。这是秦楚相争的关键一步,对天下一统影响极大。通过梳理文献,对巴黔中地、楚黔中郡、秦洞庭郡、汉武陵郡地望演变做了考订,依托考古报告由点及面研究,绘制出秦、楚黔中控制区域示意图,首次提出《华阳国志》与《后汉书》所述楚庄蹻溯沅水,“既灭夜郎,而秦夺楚地,无路得归”的记述存在着与庄蹻伐秦行经路线自相矛盾之处,因而不足为信。在对长江、清江、乌江及沅水流域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时期通航情况、夜郎地望及巴蜀入滇道路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出庄蹻率军离楚都郢循长江上或间走清江,可调集巫郡、黔中郡的驻军,水陆并进合力伐秦克枳。秦将司马错断庄蹻返郢归路后,庄蹻出符关,沿赤水河南下入夜郎地,渡乌江,远至滇池。通过对历史时期楚国的水陆交通线,及舟师、车辆、疫病等涉及后勤保障的因素进行考察。计算出:如庄蹻率军陆行,平均每日行军约为40里。每二万战斗人员日均所需2000石口粮,需十数倍的后勤保障人员和80辆运车方可运送。又行军沿途猛兽毒虫频出,且后勤保障很难通过就地筹集的方式获得,因此庄蹻远征大军必须借助水道以通粮。在长江流域雨季所形成的下泄水流来临前的五月,趁东亚夏季风对流层下层较强的偏南风,从楚郢都逆流而上。并调集峡江楚巫郡和酉水上游楚黔中郡的驻军,分别从长江、清江、乌江及间道,水陆并进攻占了位于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的枳,经符关,沿赤水河南下,进入夜郎地区,势力扩展到秦蜀郡。而沅水流域及巴蜀地区,总体上通航能力不强,且为蛮烟瘴雨之乡,大军通过极易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在考察汉承秦制推进天下一统,秦汉王朝与“西南夷”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历来被视为研究华夏与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史大事的庄蹻入滇的深远意义。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司马错率军阻断庄蹻从峡江退回楚故地归路后,庄蹻经符关,沿赤水河南下,进入今贵州黔西地区,南渡乌江进入黔中地区后南下,经黔西南入滇东南,拉开华夏王朝统一西南夷,开发云贵高原的序幕。庄蹻以兵威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楚人和滇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为汉武帝招徕西南夷,将大一统的事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西南夷在楚、秦王国争夺天下,秦、汉王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在与华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天下一统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杜雪飞[10](2019)在《宋代边疆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差异,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很早就与其他生产方式相异的地区展开了贸易往来,其中以定居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互补性贸易最为引人瞩目。宋与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形成了交易规模较大的边疆市场,随着宋经济的极大发展,边疆市场也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具体来说,在北方,宋与辽、西夏和蒙古之间均设立了以榷场为主要形式的边疆市场,开展马匹、畜产品、茶叶、日用品、奢侈品等物品的交易。在南方,宋与大理国、自杞国、罗殿国、交趾等政权也设立了以博易场为主要形式的边疆市场,进行了以马匹为主的多种商品的交易。在这些官方的正式交易之外,还存在着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走私贸易,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官方市场之外,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还需要更大市场。宋代边疆市场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不稳定性,具体体现在榷场开合无常、对交易地点的限制较多、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对交易物品的限制过多等方面;二是陆疆市场与海疆市场存在紧密联系,宋进行大量转口贸易,获取了巨额利润;三是边疆市场以宋为核心,宋控制着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占据高端产业,宋的货币也是整个市场的硬通货。这些特征有的限制了边疆市场中贸易的规模和发展,不利于更多区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各地出现呼唤统一经济区的心声。有的刺激了民族政权期望控制中国大市场的雄心,通过武力实现政权之间的融合具有现实的吸引力。宋代边疆市场产生了以下主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宋及民族政权在边疆市场的带动下,不仅让政府获得了较多的财政收入,而且促进了北方地区畜牧业、农业、商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南方地区的农业、畜牧业也受到刺激不断发展;其次,边疆市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道路交通、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后,边疆市场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使多种文化不断发生融合。由于宋经济水平的高度发展,注定了其不可能主动去融合经济发展层次较低的其他地区,实现国家的大一统,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和破碎性所造就的地方势力的分散性也决定了其很难产生这种愿望和具备这种力量,因此建立融合不同经济区的国家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北方的游牧政权来承担。游牧政权由于边疆市场的发展,在军事实力之外,经济实力也不断增长,使其拥有了统一南北经济区的能力。蒙古在继承辽金的遗产之后,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成功建立元,将中国的南北融为一体。之后,元政府不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商业贸易和保护商人的政策,还采取了国家商贸主义全面垄断的形式直接获取商业利益。南方由于边疆市场的发展、交流的加深,所拥有的资源对于中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央王朝开始了逐渐深度渗入和开发西南地区的历程,西南的道路、商业发展、特别是货币系统都逐渐融入大的经济区,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西南地区也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论陕西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陕西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邦国”概念的界定
        (一)邦
        (二)侯
        (三)地域概念的“国”、“土”
        (四)诸侯、邦国概念的混同
        (五)本文所用“邦国”一词的含义
    二、邦国研究的内容
    三、百年来西周邦国地理研究史述略
    四、选题的意义
    五、本文的整理范围
第一章 泾水流域的邦国
    第一节 密
        一、文献及甲骨、金文中与密有关的材料
        二、密国的位置
        三、可能与密国有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墓地( (?)、 (?) )
        一、“ (?) ”、“ (?) ”二字释读平议
        二、“ (?) ”和“ (?) ”的性质
    第三节
        一、“ (?) ”字的释读
        二、对 (?)伯归刍簋铭文的认识
        三、 (?)伯归刍簋所见史事
    第四节 吕
        一、吕氏的起源与分衍
        二、吕氏早期居地的讨论
        三、西周晚期的吕国
    第五节 西申
        一、“申”字的释读
        二、畿内之申与“南申”
        三、西申地望
        四、西申、申戎、姜戎关系的辨析
        五、西申之一支迁徙南阳的原因和意义
    第六节 (?)
        一、金文中的(?)
        二、 (?)字释读及其与缯的关系
    第七节 (?)(豳)
        一、 (?)字释读
        二、西周金文中的豳
        三、豳的地理考察
第二章 陇山两侧的邦国
    第一节 汧水谷地的夨
        一、夨国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二、铜器及铭文的分组
        三、 (?)的文字学解释
        四、夨的族姓
        五、夨国的地理意义
        六、夨、虞之关系
    第二节 陇山西侧的秦
        一、秦人早期的活动地点
        二、秦人西迁的时间
        三、秦与戎的关系
        四、与西周之秦关系存疑的一些铜器
第三章 宝鷄渭河沿岸的邦国
    第一节 西虢
        一、虢氏的地理问题
        二、虢氏氏族的分衍
    第二节 (?)
        一、 (?)氏墓葬分析
        二、 (?)氏铜器、陶器文化因素反映的历史
        三、 (?)氏对外关系分析
第四章 南流黄河沿岸的邦国
    第一节 无终
        一、“无终”的释读与无终铜器的年代
        二、无终族的迁徙
    第二节 梁
        一、梁伯戈与梁国
        二、梁国史事与地理
        三、梁姬罐的分析
    第三节 芮
        一、西周芮国铜器及铭文整理
        二、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
        三、芮国地望综理
    第四节 韩
        一、西周金文“ (?) ”字的释读
        二、西周之韩国
        三、三晋之“韩”的地望
        四、《诗·韩奕》的争论和西周韩国地理
第五章 河东地区的邦国
    第一节 杨
        一、西周金文中的杨
        二、西周末年杨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附:西周与“昜”有关的铜器铭文分析
    第二节 (?) (疏)
        一、 (?)字释读
        二、对 (?)公簋 (?)公、妻姚身份的认识
    第三节 昜(唐)-晋
        一、西周晋国都邑(侯马新绦之前)的探索
        二、晋国始封地“唐”的考述
        三、出土材料所见唐、晋的变迁
    第四节 霸
        一、金文霸字的分析
        二、金文所见霸氏史事
    第五节 朋(倗)
        一、倗字形体来源分析
        二、金文中的“倗”氏
        三、西周倗氏的来源
        附论:倗、霸的性质
        (一)倗、霸墓地的葬俗特徵
        (二)倗、霸的族姓来源
        (三)倗、霸的地位和性质
    第六节 荀(郇、 (?) )
        一、金文 (?)字的释读
        二、西周郇国
        三、荀的地望
    第七节 虞
        一、文献中的平陆虞国
        二、虞国铜器
        三、虞国地理
        附:西周“吴”氏铭文的整理
第六章 燕山南北的邦国、族氏
    第一节 孤竹
        一、孤竹铜器和铭文的发现
        二、文献中的孤竹历史和地理
        三、孤竹铭文反映的族氏关系
        四、喀左窖藏铜器的历史背景分析
    第二节 匽(燕)
        一、匽字的释读总结
        二、金文所见燕国初封
        三、匽国附近的氏族
        四、西周匽都
        五、封建燕国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三节 北
        一、涞水张家洼“北伯”铜器与文献中的“邶”
        二、“北子”、“北伯”铜器的分析
        三、涞水、万城铜器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太行山与古黄河之间的邦国
    第一节 軝(泜)
        一、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的补充説明
        二、軝国地理及其军事意义
    第二节 邢
        一、西周早期的邢国
        二、西周邢国地理问题
        三、邢国的地理意义及其与戎的关系
    第三节 楷(黎)
        一、 (?)字释读
        二、楷国的发现与确认
        三、楷国铜器反映的史实
        四、楷国地理
    第四节 康-卫
        一、康、卫铜器的整理
        二、从康徙卫
        三、相关地名考证总结(沬、朝歌、卫、淇卫、旧卫)
        四、关於“夷王命卫爲侯”
        附:“康侯鬲”跋
    第五节 河内地区附近邦国
        一、凡
        二、柞(胙)
第八章 西土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第一节 西土的地理与交通
        一、关中渭河谷地平原区
        二、陕北高原区
        三、关中、陕北地区之间的交通
        四、关中与西南地区的交通
    第二节 北土的地理与交通
        一、河东汾浍地区的地理
        二、太行山两侧、古黄河以西的地理
        三、晋南汾浍、涑水流域与洛阳盆地之间的交通
        四、成周至燕山以南的交通
        五、太行山东西的交通
        六、西土渭河谷地与河东地区的交通
    第三节 西周的西北边疆
    第四节 北土邦国与西周地缘政治
        一、山西地区
        二、太行山以东地区
第九章 邦国与西周王朝关系史略
    一、?受万邦:文王时代的小邦周
    二、遹征四方的武王时代
    三、成王“奠四国万邦”和康王“ (?)尹亿疆”
    四、昭王南征不复
    五、穆王时期
    六、东南淮夷的兴起
    七、恭懿孝夷诸世
        (一)恭王
        (二)懿王
        (三)孝王
        (四)夷王
    八、厉宣之世的西北玁狁和东南淮夷
    九、宣幽时期的四方忧患
    十、西周末世的氏族东迁
结语
附录
    地图
    西周金文邦国材料分类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相关基础问题阐释
    (一)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与特质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2. 文化自信的特质
    (二) 红色文化与延安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价值
        1. 红色文化
        2. 延安红色文化
    (三) 延安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1. 延安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2. 文化自信是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的逻辑前提
二、 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时代意蕴
    (一)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是夯实文化自信基础的资源依托
        1. 延安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现实理论支撑
        2. 延安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客观物质基础
    (二)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价值的有效举措
        1.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有利于激发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
        2.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有利于激发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
        3.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有利于激发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三、 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 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成效
        1. 延安红色文化理论研究逐步加深
        2. 延安红色文化宣传力度逐年加大
        3.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逐渐加强
    (二) 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不足之处
        1. 文化感召力开发利用度不高
        2. 文化包容力开发利用度不大
        3. 文化创造力开发利用度不强
        4. 文化传承力开发利用度不足
四、 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路径分析
    (一) 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感召力的开发利用,彰显其凝心聚力作用
        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开发利用延安红色文化感召力的重要途径
        2. 贯彻落实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是激发其文化感召力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二) 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包容力的开发利用,发挥其兼收并蓄作用
        1. 在“引进来”中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包容力的开发利用
        2. 在“走出去”中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包容力的开发利用
    (三) 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创造力的开发利用,凸显其与时俱进作用
        1. 保持对延安红色文化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
        2. 不断提高延安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 增强对延安红色文化传承力的开发利用,发扬其精神引领作用
        1. 积极保护红色物质资源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物质载体
        2. 充分发挥自媒体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3.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推红色文化传承
五、 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经验启示
    (一) 坚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 坚持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三) 坚持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 坚持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下的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案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教育培训
    (一)思想政治教育
    (二)红色教育培训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红色教育培训的关系
        1、红色教育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一致
        2、红色教育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3、红色教育培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质资源
    (四)红色教育培训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重点
        1、忧患意识教育
        2、创新意识教育
        3、宗旨意识教育
        4、使命意识教育
二、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现状
    (一)延安红色教育培训概况
    (二)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资源优势
        1、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2、中国红色革命圣地
        3、新时代思想发源地
    (三)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1、延安精神教育
        2、思想信念教育
        3、革命传统教育
        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
    (四)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
        1、专题教学
        2、现场教学
        3、激情教学
    (五)当前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师资状况
三、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汇总
    (三)调查发现问题
        1、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
        2、培训形式体验感不佳
        3、培训资源利用率不高
        4、培训理论切入点不新
        5、培训考评严肃性不强
四、新时代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需求调查有待深入
    (二)体系构建不够全面
    (三)培训课程缺乏实效
    (四)培训学习目的不明
    (五)考评体系难以落地
五、始终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质量
    (一)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加强延安红色教育培训顶层设计
        1、延安红色教育要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2、延安红色教育要秉承明确的发展原则
        3、延安红色教育要找准明确的发展定位
        4、延安红色教育要加强明确的措施保障
    (二)合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加快推进延安红色教育发展实践
        1、健全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办学体系
        2、优化延安红色教育培训教学体系
        3、开展延安红色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4、规范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质量管理
        5、强化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监督管理
    (三)建立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培训考评体系
        1、加强对学员学习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2、加强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3、构建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4)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二、北周政治环境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古籍整理
        二、露门学
        三、通道观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二、北周谣谚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下编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一、孝闵帝宇文觉
        二、明帝宇文毓
        三、武帝宇文邕
        四、宣帝宇文赟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一、周诸王
        二、宇文护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一、王褒生卒年考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一、王褒五言诗
        二、王褒乐府诗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一、书
        二、碑
        三、其他文章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二、庾信北朝仕历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四、小结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五、小结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一、庾信北朝赋
        二、庾信北朝诗歌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一、连珠
        二、碑志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5)当代关中文学叙事的史诗性研究 ——以《创业史》《白鹿原》《村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史诗性”概念
    (二)研究现状
    (三)该选题的涵盖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史诗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1 传统文化中的“史诗性”因素
    1.2 现当代文学中的“史诗性”积淀
第二章 当代关中文学叙事中的史诗性表现
    2.1 《创业史》:激情澎湃的政治赞歌
    2.2 《白鹿原》:感情复杂的传统文化挽歌
    2.3 《村子》:直面现实的批判之歌
    2.4 共性与个性
第三章 当代关中文学叙事中的史诗性溯源
    3.1 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
    3.2 延安红色革命文艺的影响
    3.3 个人经历对其史诗性叙事的影响
第四章 当代关中史诗性文学叙事的未来展望
    4.1 “史诗性”被消解的历史
    4.2 关中史诗性文学现状
    4.3 史诗性文学的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傅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一) 郡望北地
        (二) 出生于邺城
        (三) 避难于河内
        (四) 入太学于洛阳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一、曹魏时期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一) 着录情况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四) 诗歌补遗情况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二、法纪松弛之弊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第一节 庙堂雅诗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一) 颂美
        (二) 劝谏
        (三) 征实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一、纪实诗
        二、咏怀诗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一、辞赋题材类型
        (一) 花木瓜果类
        (二) 动物类
        (三) 器物类
        (四) 天象时序类
        (五) 朝会都城类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一、规诫性铭文
        二、题咏式铭文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第二节 文体论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一) 文体论的内容
        (二) 文体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14运视域下论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1 有关全运会篮球参考文献
        1.3.2 后备人才的概念
        1.3.3 关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相关的参考文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
    3.1 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1 运动员队伍现状
        3.1.2 运动员训练现状
        3.1.3 选材现状
        3.1.4 教练员队伍现状
        3.1.5 竞赛现状
        3.1.6 资金现状
    3.2 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3.3 第十四届全运会视域下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3.3.1 影响因素的确定与命名
        3.3.2 选材影响因素
        3.3.3 教练员影响因素
        3.3.4 政策影响因素
        3.3.5 社会影响因素
        3.3.6 竞赛影响因素
        3.3.7 训练影响因素
    3.4 第十四届全运会视域下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3.4.1 科学选材
        3.4.2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提高激励机制
        3.4.3 依靠政策优势加大培养力度
        3.4.4 依靠社会优质资源
        3.4.5 完善比赛项目及内容
        3.4.6 增强管理,充分保证训练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8)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有关仁宗朝宋夏战争的总体研究现状
        (二)范雍的研究现状
        (三)夏竦的研究现状
        (四)范仲淹的研究现状
        (五)韩琦的研究现状
        (六)尹洙的研究现状
        (七)其他有关文人的研究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撰写体例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撰写体例
第一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及有关文人介绍
    一、宋夏战争的分期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的特点
    三、仁宗朝宋夏战争主要文人及其诗歌总论
        (一)仁宗朝宋夏战争的主要相关文人总论
        (二)仁宗朝宋夏战争诗歌总论
第二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萌芽期:景佑元年—宝元二年
第三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爆发期:康定元年—庆历二年
第四章 仁宗朝宋夏战争尾声期:庆历三年—庆历四年
结语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信息统计表
附录C: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有关诗文创作时地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9)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时空
    三、研究综述
        (一) 史籍中的庄蹻入滇
        (二) 今人着述、研究论文中的庄蹻入滇
    四、研究趣旨
第一章 金道锡行与司马迁经略西南夷
    第一节 庄蹻入滇之前西南夷地区的交通概况
    第二节 楚国与西南的交通往来
    第三节 先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第四节 司马迁经略西南夷始获庄蹻入滇一事
第二章 庄蹻入滇起因、时间考
    第一节 秦、楚的崛起
    第二节 秦夺巴蜀布局天下
    第三节 楚国屡见欺于秦国
    第四节 射猎者说与楚伐秦得枳
    第五节 楚将军庄蹻领兵考
    第六节 楚得枳而国亡
    第七节 楚国复强与王翦灭楚
第三章 黔中地望与庄蹻归报无路考
    第一节 巴黔中与楚黔中
    第二节 秦、楚相争黔中
    第三节 《华阳国志》所载庄蹻泝沅水路线考谬
第四章 庄蹻离郢伐秦克枳入滇路线分析
    第一节 楚国在峡江地区的进退
    第二节 历史时期长江、清江、乌江的通航
    第三节 历史时期沅水流域的通航
    第四节 庄蹻道塞不通出夜郎考
第五章 庄蹻率军远征后勤保障可行性探究
    第一节 历史时期楚国的交通概况
    第二节 庄蹻远征后勤物资陆运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节 疫病和猛兽对庄蹻远征的影响
    第四节 庄蹻远征后勤物资的水运保障研究
第六章 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的探析
    第一节 秦对中国统一及秦崩溃后的遗产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汉之为汉
    第三节 王朝与“西南夷”
    第四节 庄蹻入滇的深远意义
余论 庄蹻入滇与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对今后研究方向略作展望
致谢

(10)宋代边疆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语
    一、选题缘由
        (一) 边疆市场互补性开放性特征与中国传统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
        (二) “新清史”研究推动下对国家形成和中华民族融合所提出的新认识的启发
    二、选题意义
        (一) 总结宋代边疆市场的特征
        (二) 探究边疆市场对宋代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三) 探讨边疆市场对中国形成问题具有的重要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 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二) 宋代贸易活动与市场发展相关成果
        (三)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研究成果
    四、基本概念
        (一) 边疆
        (二) 市场
        (三) 边疆市场
    五、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
    七、框架结构
第一章 宋以前边疆市场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宋代以前边疆市场的发展简况
        (一) 先秦时期市场的起源及边疆市场的萌芽
        (二) 秦汉时期
        (三) 隋唐时期
    二、历代对边疆市场的管理
        (一) 先秦时期
        (二) 秦汉时期
        (三) 隋唐至宋以前
第二章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设置和运行概况
        一、宋、辽之间边疆市场的设置
        (一) 宋设置的对辽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变化
        (二) 辽对宋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变化
        二、宋朝与西夏之间的边疆市场的设置
        三、辽朝、西夏及金朝之间的榷场设置
        四、南宋与金朝边疆市场的设置与发展
        (一) 南宋对金朝的榷场设置与变化
        (二) 金朝对南宋的榷场设置及变化
        五、南宋、蒙古之间边疆市场的贸易情况
        六、宋与西域之间的边疆市场贸易情况
    第二节 榷场的管理及其相关制度
        一、对官员设置和品级的规定
        二、对贸易方式的规定
        三、交易物品、货币及官员设置的情况
        (一) 主要交换的商品种类
        (二) 对交易货币和价格的规定
        (三) 对交易官员的规定
    第三节 宋代北方边疆市场的补充形式——走私贸易
        一、宋、辽之间的走私管制
        二、宋、西夏之间的走私管制
第三章 宋代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宋代南方边疆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以博易场为主的边疆市场类型
        二、南方边疆市场主要贸易商品:马匹
    第二节 四川地区的博易场
        一、四川博易场的设置与分布
        二、四川博易场交易具体情况
    第三节 广西地区的博易场
        一、广西博易场的设置和分布
        二、交易商品种类
    第四节 宋代博易场的管理和运行
        一、博易场的管理制度
        二、博易场的运行和维护
第四章 宋代边疆市场的特征
    第一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一、榷场时兴时废、开合无常
        (一) 宋辽之间的榷场兴废
        (二) 宋夏之间的榷场兴废
        (三) 宋金之间的榷场兴废
        二、交易地点设置的不合理性
        (一) 市场数量不足
        (二) 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分离
        (三) 为国防选择偏远的地点
        三、管理制度上的不足
        (一) 榷场管理权直属中央
        (二) 对交易过程管理过细过严
        (三) 区域货币的不稳定
        四、对交易物品种类的过度限制
    第二节 陆疆市场与海疆市场的紧密联系
        一、宋代海外贸易的历程和开展转口贸易的简要情况
        二、国际贸易网络的形成
        三、宋在各边疆市场转口海外贸易品
        (一) 宋与辽
        (二) 宋与西夏
        (三) 宋与金
        (四) 宋与西南地区
    第三节 宋占据边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一、宋对边疆市场中商品贸易的控制
        二、条约中反映的经济实力对比
        三、宋钱的硬通货地位
        (一) 辽流通宋钱的情况
        (二) 西夏流通宋钱的情况
        (三) 金流通宋钱的情况
        (四) 西南地区流通宋钱的情况
第五章 宋代边疆市场的积极意义
    第一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经济意义
        一、对于北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二) 西北地区农业不断发展
        (三) 北方商业空前发展
        (四) 各政权均获得不少的财政收入
        (五) 促进北方其他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对于南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 对于中原经济圈的依赖日益加深
    第二节 宋代边疆市场道路系统发展及社会变化
        一、北方地区道路的不断发展
        二、边疆市场影响下南方地区的社会变化
        (一) 南方地区的社会变化
        (二) 南方道路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宋代边疆市场的文化意义
        一、北方民族地区文化的变迁
        (一) 统治者自身的汉化
        (二) 参照内地的方式进行治理
        (三) 习俗的融合
        二、西南地区的文化变迁
        三、宋文化的变迁
        (一) 服饰
        (二) 语言
        (三) 饮食偏好的变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陕西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周金文所见西土北土邦国地理整理与研究[D]. 马立志.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文化自信视域下延安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及其路径研究[D]. 王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下的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研究[D]. 韩妮. 延安大学, 2020(12)
  • [4]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当代关中文学叙事的史诗性研究 ——以《创业史》《白鹿原》《村子》为例[D]. 孔天琪. 西北大学, 2019(04)
  • [6]傅玄研究[D]. 李春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14运视域下论陕西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D]. 张成. 西安体育学院, 2019(01)
  • [8]仁宗朝宋夏战争期间戍边文人行年系地考[D]. 苏雅娜.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庄蹻入滇与国家统一[D]. 林海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10]宋代边疆市场研究[D]. 杜雪飞. 云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陕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