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谷天敌昆虫初探

杨元谷天敌昆虫初探

一、杨圆蚧天敌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楠[1](2019)在《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文中认为聊城市林地多为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差,天敌种类少、数量少,加之近年来高温少雨,林木树势衰弱,林业有害生物基数偏高,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风险增大,为了查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寄主植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采用人工踏查法,对聊城市辖区内的片林、苗圃等地进行调查,得到了聊城市比较完整的病虫害杂草名录。调查到林业有害昆虫中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共6目73科290种。天敌昆虫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半翅目、螳螂目、蜻蜓目6目9科18种。根据害虫危害的部位,分出食叶害虫225种,顶芽枝梢害虫75种,蛀干害虫74种,花果种实害虫37种,地下害虫31种,其中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占害虫种类总数的68%。害虫与天敌比例大约为16:1。对林业有害昆虫的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79月昆虫类群最丰富,也是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害虫活跃的高峰期。调查并鉴定出的病害120种,其中真菌引起的病害101种,细菌引起的病害10种,病毒引起病害3种,植原体引起的病害4种,生理性病害2种;按危害部位分类,分出叶部病害80种,枝干病害48种,根部病害5种,种实病害19种,其中叶部病害和枝干病害种类最多,占种类总数的85%。还调查到倍足纲1种,蛛形纲螨类5种,软体动物1种,有害植物17种。调查发现山东省新纪录1种。我们对危险性害虫美国白蛾及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为指导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奠定基础。

陈然[2](2019)在《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和繁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 Yang)是一种寄生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外寄生蜂,该蜂对寄主控制作用较强,在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有效地利用该肿腿蜂,本文以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为替代寄主,主要研究了建群蜂数量、温度、冷藏时间、寄主大小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及其子代寄生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肿腿蜂寄生适合度特征、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以期明确上述4种因素对肿腿蜂寄生和繁殖的影响,为肿腿蜂的人工繁育和林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群蜂数量影响松褐天牛肿腿蜂及其子代的寄生性能。该实验共设6组处理,各组替代寄主分别接入母蜂1~6头,随后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结果表明,对母蜂而言,随着建群蜂数量的增大,母蜂对寄主的攻击、麻痹,及其产卵前的补充营养的时间均缩短。对子代蜂而言,其幼虫期随建群蜂数量增大而缩短,但不影响卵期和蛹期。子代数量随着建群蜂数量上升先增大后减小,当建群蜂数量为5头时,子代数量最大。子代为偏雌性比,与建群蜂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子代雌蜂有翅率随建群蜂数量增大而减小。2、适度升温可有效促进肿腿蜂的繁殖和发育,但温度超过适温则不利于母蜂寄生和子代发育。本实验在21、24、27、30、33℃的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该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子代数量,并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实验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9±2.12,10.67±3.43和13.5±2.71,有效积温分别为49.28±5.08,166.67±34.02和225±43.30日·度。温度对子代数量及雄性比也有显着影响,温度超过30℃后,子代数量及雄性比显着下降。3、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性能随着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该实验中,将刚羽化肿腿蜂置于8℃的人工气候箱中,分别贮藏30、60、90、120 d后,分析肿腿蜂存活率、寄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中暴露时间越久,肿腿蜂的存活率越低、子代数量越少,而且子代中雄性比呈上升趋势。4、寄主大小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产卵决策有影响,肿腿蜂的适合度根据寄主质量而调整。该实验选取体重0.10~0.15 g、0.15~0.20 g、0.20~0.25 g、0.25~0.30 g、0.30~0.35 g的麻竖毛天牛幼虫为寄主,接入已交配的雌性松褐天牛肿腿蜂,观察并记录其寄生和产卵行为,统计子代数量和雄性比。结果表明,寄主大小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率影响不明显,但可影响子代适合度;子代数量与寄主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雄性比随寄主个体增大而降低,但子代发育历期不受寄主大小影响。

林魏巍[3](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指出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4](2018)在《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一些林业本地害虫和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或威胁,而天敌昆虫作为一类有效的自然调控因子,对这些害虫的种群抑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椰心叶甲、红脂大小蠹6种重要入侵种以及杨圆蚧、白蜡窄吉丁、松墨天牛、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松毛虫等多种本地重要害虫为例,介绍了近50年来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天敌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睢韡,石爱霞,闫瑞仙,傅利红,李政,毛昌庆,刘海燕[5](2017)在《包头市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种类调查初报》文中认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包头市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的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包括蚜类、蚧类、蝽类、木虱类、蝉类、螨类,共19科58属70种,寄主包含了包头市主要的园林植物种类,多以混合虫态的形式大量聚集于嫩枝、叶片和新芽上为害,其中蚜虫发生最为广泛和严重,与之前的调查结果比较有很大的变化。对刺吸式害虫的防治应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同时大力发展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

宋海天[6](2017)在《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寄生蜂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那些寄生植食性昆虫的种类,而对捕食性昆虫的寄生蜂生物学、行为和生态学所知甚少。本研究在摸清南京地区七星瓢虫Coccir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后,针对以七星瓢虫为寄主的2种幼虫-蛹跨期寄生的近缘啮小蜂—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和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暂定名),首先比较了这2种啮小蜂在形态、线粒体基因和寄生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然后探究了这2种啮小蜂在共同利用同一头寄主时的子代分配对策,并深入研究了寄主与自身体型大小对瓢虫啮小蜂的子代分配对策的影响,最后比较了健康与被寄生七星瓢虫的自相残杀和集团内捕食情况。本研究为认识寄生瓢虫的寄生蜂行为生态学提供了新的知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瓢虫寄生性天敌调查及近缘种鉴别选取南京地区三类干扰程度不同的生境进行调查,共发现8种寄生七星瓢虫的昆虫和2种寄生异色瓢虫的昆虫,并发现寄生性天敌种类和个体数量在人为干扰最少的荒地生境中最多。调查发现,伐蚤蝇(Homalotylussp.)对异色瓢虫蛹的寄生率(5.31%)最高,啮小蜂对七星瓢虫幼虫寄生率(>15%)最高;除已知的瓢虫啮小蜂Oomyzus scaposus外,新发现一种未知的啮小蜂(暂名“黄胫啮小蜂O.flavitibialis)。经形态、杂交试验和线粒体COI基因核酸序列比较,可初步确认黄胫啮小蜂与已知的瓢虫啮小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为一新物种。以七星瓢虫2龄幼虫为寄主的非选择性寄生观察表明,瓢虫啮小蜂的发育历期(18.48 d)显着长于黄胫啮小蜂(16.46 d),子代窝蜂数(8.9头)显着少于黄胫啮小蜂(11.62头),子代体型(雌蜂:0.47 mm,雄蜂:0.40 mm)显着大于黄胫啮小蜂(雌蜂:0.44 mm,雄蜂:0.36 mm),子代性比(雄性占比=0.18)和黄胫啮小蜂(0.15)无差异。对七星瓢虫不同龄期幼虫的双选寄生观察结果表明,瓢虫啮小蜂对不同龄期幼虫未表现偏好,但黄胫啮小蜂在1龄与3龄瓢虫之间偏好后者(90%);当面临1、3龄瓢虫幼虫时,黄胫啮小蜂在寄主上的停留时间显着长于瓢虫啮小蜂。研究结果说明,啮小蜂是七星瓢虫幼虫的优势寄生蜂,瓢虫啮小蜂和黄胫啮小蜂可能是亲缘关系相近的姐妹种。2.两种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与多寄生产卵对策双选生测结果表明,瓢虫啮小蜂无论是否有寄生经验,都不能辨别出被黄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和健康寄主;但有寄生经验的黄胫啮小蜂能辨别出被瓢虫啮小蜂寄生过的寄主与健康寄主。对寄生蜂在寄主体上的停留时间分析结果也支持以上表现。瓢虫啮小蜂寄生1次(完成1次以上刺扎后自动离开寄主)与刺扎1次(完成1次刺扎后人为中断继续刺扎)相比,在窝蜂数和性比上均无显着差异;但黄胫啮小蜂寄生1次与刺扎1次的窝蜂数存在显着差异,前者为后者的1.75倍。两种啮小蜂面对已被对方寄生过的寄主具有不同的子代分配对策:①黄胫啮小蜂有25%的雌蜂(n=24)接受已被瓢虫啮小蜂寄生过1次的寄主,有71.4%(n=24)的雌蜂接受被刺扎过1次的寄主,而瓢虫啮小蜂有80.8%(n=26)或91.3%(n=23)的雌蜂接受已被黄胫啮小蜂寄生或刺扎1次的寄主;②两种啮小蜂面对已被对方寄生1次的寄主时,所产子代蜂窝蜂数均不受前一蜂产窝蜂数的影响,所产性比不受前一蜂的窝蜂数和性比的影响;③面对已被刺扎1次的寄主时,黄胚啮小蜂所产窝蜂数不受寄主体重和前一蜂产窝蜂数的影响,只受到自身体型大小的影响(正相关),瓢虫啮小蜂所产窝蜂数不受上述任何因素的影响;④两种啮小蜂子代性比不受寄主体重、前一蜂产窝蜂数、前一蜂产性比以及自身体型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黄胫啮小蜂可能具有寄主识别能力,但瓢虫啮小蜂无此能力;两种啮小蜂在对已被对方寄生过的寄主上产卵时,窝卵数和性比决策均不受前一蜂子代分配的影响。3.瓢虫啮小蜂依赖于体型大小的子代分配策略为明确七星瓢虫幼虫体型大小和雌蜂体型大小对产卵决策的影响,选择不同体型大小的雌性瓢虫啮小蜂,随机对各龄期不同大小的七星瓢虫幼虫进行寄生。结果表明,小体型雌蜂的寄生成功率随寄主大小的增大而减少,而大体型雌蜂的寄生成功率对不同大小寄主均保持较高的水平。随寄主体型增大,子代蜂发育时间缩短、窝蜂数增大,但子代蜂特征与雌蜂大小无关。寄主大小或雌蜂大小均不影响子代蜂性比,亦不影响子代蜂的体型大小。随窝蜂数增大,性比(雄性比例)增大、发育时间缩短;但子代蜂体型大小不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体型雌蜂更愿意选择小体型的寄主,而大体型雌蜂对寄主的体型大小没有选择偏好;当窝蜂数增加时,倾向于产雄性子代。4.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应对自相残杀和异色瓢虫捕食的影响为明确啮小蜂寄生是否影响七星瓢虫幼虫的种内(自相残杀)和种间(集团内捕食)捕食行为,在培养皿内引入被寄生和健康的七星瓢虫4龄幼虫,观察其相互捕食结果和时间。七星瓢虫被寄生后的时间长短以及饥饿程度均不影响其与健康寄主之间的互相残杀效应;对捕食发生的潜伏期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寄生后的时间长短以及饥饿程度可影响被寄生与健康寄主幼虫间的互相残杀效应。但啮小蜂寄生可影响七星瓢虫幼虫与集团内异色瓢虫之间的捕食效应,3龄七星瓢虫幼虫被异色瓢虫幼虫捕食的比例最高(21%),而1龄(9%)和健康幼虫(10%)被其捕食的比例较低;此外,被寄生的1、3龄和健康七星瓢虫幼虫面对异色瓢虫时的掉落比例分别为50%、43%和47%,说明掉落是七星瓢虫幼虫应对异色瓢虫捕食的主要防卫行为。研究结果说明,寄生不影响七星瓢虫幼虫在自相残杀中的地位,但刚被寄生的七星瓢虫幼虫更容易被集团内异色瓢虫所捕食。

张东风[7](2016)在《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圆蚧为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灰圆盾蚧属Diaspidiotus种类的统称。该虫目前已经开始逐步危害新疆南疆主要防护林树种—杨树,导致杨树防护林大规模干枯死亡。由于缺失杨树林的防护,致使风沙危害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南疆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本文根据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以危害较为严重的224团为研究基地,针对杨圆蚧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进行了如下研究:一、通过对224团杨圆蚧标本采集、玻片制作,利用传统的形态鉴定方法,明确了224团杨圆蚧的种类—杨突笠圆盾蚧Diaspidiotus slavonicus,Green,1934,同时本文对其蚧壳、若虫、蛹及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全虫态描述,阐明了该种与其近缘种的鉴别特征。二、通过对224团突笠圆盾蚧定点、定株、定期的系统调查,基本摸清了该蚧的生物学特性。该虫的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胎生。一年23代,1代和2代世代重叠;多为2代,部分可以进入第3代,局部世代现象明显。以2龄若虫在蚧壳内休眠越冬,翌年4月上旬雄虫羽化并雌虫交配,5月上旬开始产仔,较为整齐;越冬代雌成虫预产仔期约28天,产仔期平均25天。每头雌成虫平均产仔181头,存活率约45﹪。幼崽从母体产出后在母体下滞留2天,后从母蚧壳下的裂缝下爬出;初孵幼虫为同型幼虫,离开母体后,活动迅速(游荡若虫),1天后固定下来。1代若虫期共2龄,约37天;1龄虫期约18天,2龄虫期约19天。雌成虫无翅,渐变态;雄虫有翅2对,为全变态;雌雄二型现象显着。雄虫蛹为离蛹,预蛹期约14天,蛹期约11天;羽化后1天开始交配,随即死亡。雌虫寿命约90天,雄虫约43天。该蚧在树体上的虫口量分布为树体中部>上部>下部、南部>东部>北部>西部。三、本研究依据该蚧生物学特性的调查,开展了防治该蚧的杀虫剂选择及其防治适期的研究。根据文献和梨园蚧的防治经验,选择了5种杀虫剂:40%杀扑.矿物油、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毒死蜱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根据施药前后虫口减退率调查,5种杀虫剂防效分别为:62.90%、75.79%、41.33%、41.45%和21.74%;在防效上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杀扑.矿物油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毒死蜱乳油>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

曾凡勇[8](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袁芳芳[9](2015)在《生物防治中的多种天敌昆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安全且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该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天敌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情况。

张乐群[10](2013)在《杨盾蚧天敌种类及主要天敌自然控制效果调查》文中认为对克拉玛依农田开发区防护林上发生的杨盾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杨盾蚧天敌昆虫主要是长棒四节蚜小蜂和孪斑唇瓢虫,其中长棒四节蚜小蜂自然寄生率高达41.5%。此外,在室内对杨盾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孪斑唇瓢虫的捕食量以及孪斑唇瓢虫和杨盾蚧之间的密度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孪斑唇瓢虫对杨盾蚧若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而且对若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二、杨圆蚧天敌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圆蚧天敌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聊城市概况
        1.1.1 聊城市地理环境简介
        1.1.2 聊城市林木资源概况
        1.1.3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概况
    1.2 聊城市林业主要病虫害历年情况
    1.3 国内外林木有害生物研究进展
        1.3.1 国外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林业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1.3.3 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工具和试剂
    2.2 调查范围
    2.3 调查对象和内容
        2.3.1 调查对象
        2.3.2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4.1 踏查
        2.4.2 标准地及样方设置
        2.4.3 标本采集
        2.4.4 采集记录
        2.4.5 标本鉴定
    2.5 标本、影像及数据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聊城市11 县(市、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总体情况
    3.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1 倍足纲
        3.2.2 蛛型纲
        3.2.3 腹足纲
        3.2.4 昆虫纲
        3.2.5 病害
        3.2.6 有害植物
        3.2.7 天敌昆虫
    3.3 聊城市新发现的山东省新纪录种
    3.4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分析
    3.5 聊城市林业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情况
        3.5.1 美国白蛾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3.5.2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聊城市发生防治情况
    3.6 聊城市林业有害昆虫群落结构
4 讨论
    4.1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4.2 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建议
    4.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和繁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松褐天牛生物防治研究现状
        1.2.2 肿腿蜂研究现状
        1.2.3 建群蜂数量对寄生蜂的影响
        1.2.4 温度对寄生蜂的影响
        1.2.5 低温储藏对寄生蜂的影响
        1.2.6 寄主大小对寄生蜂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群蜂数量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行为
        2.1.3 子代蜂各虫态发育历期的观察
        2.1.4 子代蜂数量、雄性比及雌蜂有翅率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建群蜂数量对首次攻击时间的影响
        2.2.2 建群蜂数量对麻痹期、产卵前期的影响
        2.2.3 建群蜂数量对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2.2.4 子代数量、雄性比及雌蜂有翅率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不同温度下肿腿蜂发育历期的测定
        3.1.3 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3.1.4 不同温度下肿腿蜂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
        3.1.5 不同温度下肿腿蜂子代数量和雄性比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温度对肿腿蜂适应期和产卵前期的影响
        3.2.2 温度对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3.2.3 温度对各虫态发育速率的影响
        3.2.4 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3.2.5 温度对寄生率和寄生成功率的影响
        3.2.6 不同温度处理对子代数量及雄性比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冷藏时间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低温贮藏
        4.1.3 低温贮藏后接蜂
        4.1.4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行为
        4.1.5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适合度
        4.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低温贮藏后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存活率
        4.2.2 低温贮藏后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率
        4.2.3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数量
        4.2.4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雄性比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寄主大小对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寄生行为
        5.1.3 松褐天牛肿腿蜂子代适合度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寄主大小对寄生率的影响
        5.2.2 寄主大小对发育历期的影响
        5.2.3 寄主大小对子代数量及雄性比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方法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3.2.1 药剂选取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4.1.1 病虫害种类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2 防治建议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4)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重要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
1.1 日本松干蚧
1.2 松突圆蚧
1.3 湿地松粉蚧
1.4 美国白蛾
1.5 椰心叶甲
1.6 红脂大小蠹 2 我国本土重要害虫的生物防治
2.1 刺吸类害虫
2.2 蛀干类害虫
    2.2.1 吉丁虫
    2.2.2 天牛
2.3 食叶类害虫 3 我国传统生物防治和助增生物防治实践 4 展望

(5)包头市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种类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蚜类
    2.2 蚧类
    2.3 蝽类
    2.4 木虱类
    2.5 蝉类
    2.6 螨类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园林养护
    3.2 加强虫情检疫和监测
    3.3 化学、物理、生物防治有机结合
4 讨论

(6)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瓢虫的天敌研究概况
        1.1.1 脊椎动物
        1.1.2 无脊椎动物
        1.1.3 线虫和微生物
    1.2 瓢虫的寄生性天敌
        1.2.1 瓢虫寄生性天敌的概况
        1.2.2 瓢虫寄生性天敌种类
    1.3 瓢虫应对天敌的行为反应
        1.3.1 警戒色和视觉信号
        1.3.2 放射性出血
        1.3.3 形态防卫
        1.3.4 掉落行为
    1.4 影响寄生蜂寄生的因素
        1.4.1 寄主的影响
        1.4.2 寄生蜂自身的影响
        1.4.3 外部环境的影响
    1.5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的影响
        1.5.1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2 寄生蜂寄生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1.6 聚寄生蜂的过寄生
    1.7 寄生蜂种间竞争和产卵决策
    1.8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8.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瓢虫寄生性天敌调查、近缘种鉴别及生物学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外调查
        2.1.2 近缘种室内鉴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七星瓢虫及异色瓢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及数量
        2.2.2 黄胫啮小蜂种级地位
        2.2.3 两种啮小蜂寄生生物学特性比较
        2.2.4 对不同龄期寄主的选择
    2.3 讨论
第3章 两种啮小蜂的寄主识别与多寄生对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寄生经验对两种啮小蜂寄生选择性的影响
        3.2.2 两种啮小蜂应对近缘种的子代分配策略
    3.3 讨论
第4章 瓢虫啮小蜂依赖于体型大小的子代分配策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瓢虫啮小蜂母蜂大小和寄主大小对瓢虫啮小蜂子代蜂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4.2.2 窝蜂数对子代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应对自相残杀和异色瓢虫捕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瓢虫啮小蜂寄生对七星瓢虫幼虫自相残杀的影响
        5.2.2 寄生对集团内捕食的影响
    5.3 讨论
全文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全文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杨圆蚧的种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种类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3章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笠圆盾蚧生活史
        3.2.2 树体不同方位的虫口分布
        3.2.3 树体不同高度的虫口分布
        3.2.4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杨树树龄的关系
        3.2.5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树势的关系
        3.2.6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防护林林分结构的关系
        3.2.7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树种的关系
        3.2.8 影响突笠圆盾蚧成活率的因素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4章 化学防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生物防治中的多种天敌昆虫(论文提纲范文)

1 捕食性天敌昆虫
    1.1 特点
    1.2 主要捕食性天敌
        1.2.1 捕食螨
        1.2.2 捕食性蝽
        1.2.3 瓢虫
2 寄生性天敌昆虫
    2.1 特点
    2.2 主要寄生性天敌
        2.2.1 白蛾周氏啮小蜂
        2.2.2 赤眼蜂
        2.2.3 寄蝇

(10)杨盾蚧天敌种类及主要天敌自然控制效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的概况
    1.2 材料
    1.3 调查方法
        1.3.1 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率调查
        1.3.2 孪斑唇瓢虫的捕食量调查
    1.4 天敌的功能反应
        1.4.1 孪斑唇瓢虫对杨盾蚧密度的功能反应
        1.4.2 杨盾蚧对孪斑唇瓢虫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盾蚧的主要天敌及其寄生率
    2.2 孪斑唇瓢虫对杨盾蚧的捕食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四、杨圆蚧天敌昆虫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聊城市林业有害生物及天敌多样性调查[D]. 郭亚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2]松褐天牛肿腿蜂寄生和繁殖影响因素研究[D]. 陈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J].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2)
  • [5]包头市园林植物刺吸式害虫种类调查初报[J]. 睢韡,石爱霞,闫瑞仙,傅利红,李政,毛昌庆,刘海燕. 现代园艺, 2017(21)
  • [6]瓢虫啮小蜂与七星瓢虫互作的行为生态学研究[D]. 宋海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 张东风.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8]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9]生物防治中的多种天敌昆虫[J]. 袁芳芳. 河北林业科技, 2015(03)
  • [10]杨盾蚧天敌种类及主要天敌自然控制效果调查[J]. 张乐群. 防护林科技, 2013(09)

标签:;  ;  ;  ;  ;  

杨元谷天敌昆虫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