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

使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

一、运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论文文献综述)

贾仁学[1](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罗竟妍[2](2021)在《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位置服务(Indoor-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是智慧城市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也是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室外位置服务技术发展迅速并日益成熟,但被称为位置服务中“最后一公里”的室内位置服务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建筑物地图作为室内位置服务的基础与信息载体,对于室内位置服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面向智慧城市的三维场景也需要依托建筑物地图实现宏观大场景与局部精细模型间的高逼真无缝衔接。建筑物地图作为室内位置服务与智慧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影响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建筑物地图是当前建筑和GIS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现有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规范在应用于建筑物地图时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在复杂建筑环境下面向多元应用的普适性需要,其中尤以如下三个问题最为核心,(1)复杂场景下建筑物地图模型构建及数据组织表达问题;(2)建筑物地图模型与室内定位导航协同问题;(3)建筑物地图模型中海量数据信息的管理调度问题。本文以建筑物为核心要素,针对复杂场景下建筑物地图的构建问题,选择精细化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为主要数据源,依托BIM与GIS集成思想,构建高可交互集成性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以适应复杂建筑环境下多元应用的需要,并基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设计研发建筑物地图引擎用于建筑物地图模型中海量数据的调度加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本研究选择BIM模型为“原材料”并对其进行轻量化处理,去除其中的冗余信息,而后分别对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所需的几何、语义、拓扑、语音、视频、纹理数据进行采集、解析并存储为相应的数据格式,以满足后续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研究的需要。(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在对已有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有效信息提取后,开展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分别完成实体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构建,然后利用模型链接完成实体模型与网络模型之间的交互结合,并基于要素尺度的划分对模型中的信息进行集成,实现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的最终构建。(3)建筑物地图引擎的研发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实证研究。基于所提出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设计并研发了的建筑物地图引擎,并对其数据存储结构以及调度加载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Android开发技术与Web GL渲染技术,分别开发了手机室内定位导航系统与建筑物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证明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在工程化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使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以及一套相应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流程,并通过应用实证表明了所提出的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以满足实际生产应用中的需要,并着力探索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的工程化应用之路。

赵仕霖[3](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增强,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频发,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引发的灾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雨洪数值模型作为研究城市雨洪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城市排水规划设计及城市内涝灾害预测预警能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在城市雨洪模型和软件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能够进行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的软件还不多,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更是微乎其微。基于云平台的水利数值模拟系统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它们大多是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模式下开发搭建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没能体现出云计算的优势以及云服务、云共享的概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借助于HTML5、WebGL、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发了一套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下的、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主要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简述如下:(1)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城市地表汇流模拟的二维浅水方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以及适用于城市复杂河网、排水管网水流模拟的一维水动力模型。深入研究了模型之间的耦合机制,实现了模型的侧向耦合以及垂向耦合。建立了考虑降雨、地表径流、排水管网、下渗与截留共同作用下,更加完整的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实现了城市雨洪全过程模拟。通过一系列的算例模拟,证明模型是可靠的。(2)利用HTML5、JavaScript、WebGL等技术,从三维视角出发,建立了网络环境下流场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在浏览器中展示多要素同步叠加的流场细节。提出了一种利用WebVR技术展示水动力模型计算结果的新方法,设计并研发了流场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提出了利用纹理样式化粒子代替三维球体的方法,优化了浏览器渲染流场的性能。以瓯江河口的流场三维可视化为例,证明了研究成果具有工程实用价值。(3)根据前端工程化的思想,基于开源生态社区,提出了基于Vue的三维WebGIS解决方案。以城市雨洪模型和流场可视化成果为基础,研发了 B/S架构下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实现了无需安装软件,借助于浏览器就能够完成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的全部过程。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动化建模、远程计算、流场可视化等方面详细展示了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模型模拟结果以及系统可视化效果两个角度证明了系统能够有效应用于城市雨洪的实际工程中。

闫开云[4](2020)在《基于GIS的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间,高频次、长周期的施工监测形成大量数据。为监控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需及时地完成各类监测数据的处理。如何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用于反馈指导施工,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是手段之一。而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各类数据高效存取及快速分析的关键。因此,开发基于GIS的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可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加规范、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实现监测数据转化为可用于分析的成果数据,论文详细介绍了管片姿态复核数据预处理、地表沉降数据预处理,地表沉降数据分析的步骤及方法;对数据的存储管理,选择SQL Server设计变形监测数据库;利用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设计数据处理子系统与数据存储管理子系统,用于各类监测数据的计算与存取。结合ArcEngine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监测数据三维可视化子系统,实现对各类数据的三维展示及变形规律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进行管片姿态复核数据处理,最短距离加象限法能够用于确定平曲线要素,缓和曲线部分坐标反算里程,通过任意点坐标在缓和曲线上对应初始里程点P1与该坐标对应真实里程点Pn之间的曲线长利用对应圆弧进行替代,使得反算里程误差有效控制在0.1mm以内;建立监测系统对于各类数据的存储管理过程更加规范;编程实现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能较好的应用于地表沉降过程的分析,识别沉降是否受系统因素影响,判断沉降是否稳定。监测信息可视化功能方面,结合工程实例,完成对盾构隧道区间左右线共800多环盾构管片数据,600个地表监测点数据、对应区间城市影像图在同一三维界面显示,不仅提高了对隧道区间各类变形数据的查询、分析的效率,同时能够直观地对多源数据协同分析,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因此,建立地铁隧道施工监测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完成对各类数据可视化分析,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快速了解监测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李璨[5](2019)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规范转译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面对建筑功能更加复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等现状,传统人工二维勘察设计质量检查模式存在检查结果不准确、信息化水平低、工作流程复杂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建筑设计要求以及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的行业需求,随着我国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展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检查模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BIM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对于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模式的转型带来了相应的机遇与挑战,利用BIM技术的信息集成技术,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作为信息转译的主要研究对象,如何将我国建筑设计规范条文转译为计算机可识别并执行的代码命令,是实现自动化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模式转型的关键点。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以BIM技术为基础,IFC数据交换标准为信息交互标准,BIM模型为检查载体,探索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质量自动化检查方法,聚焦研究难点,通过分析我国规范条文信息特点及内在逻辑关系,以BIM信息转译技术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模拟实验最终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规范信息转译方法。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案例应用等内容的整理分析,明确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BIM技术、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以及建筑规范转译等内容的研究范围及内容,最终确定本文研究方法。第二章对BIM技术、IFC标准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整理,结合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调查报告进行汇总,了解BIM技术的应用情况,为本文提供技术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对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相关基础定义、检查方法及内容等进行总结整理,通过对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的应用发展情况,结合其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工作流程,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第四章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通过对我国建筑设计规范体系进行整理,根据规范条文信息的整理总结信息逻辑分类方法,以及BIM规范转译技术,对BIM平台规则数据库进行整理分类,根据不同逻辑分类的规范信息,总结了不同逻辑类型的规范信息转译方法及相关规则参数设置,最终提出BIM建筑规范转译的原则及方法。第五章通过将本文提出的规范转译方法进行应用,论证该方法可行有效,分析实践应用中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辅助研究成果的完善及优化。第六章针对理论研究以及实例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工作,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最后阐述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汪波[6](2019)在《基于安卓的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以“基于安卓的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项目为背景。该系统是镇江防震减灾信息化基础工作,为区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提供震后快速评估及辅助决策分析,同时也应用于日常地震应急演练模拟。根据镇江地震地质情况及防震减灾工作实际,通过系统分析及系统整体设计,运用Eclipse和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震应急处置快速反应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系统内置镇江市辖区范围电子地图及卫星图,集成镇江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方便用户查阅各类地震地质基础数据及专题信息数据(人口、建筑、学校、危化品企业等)。(2)震后快速评估、辅助决策,根据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三要素”,以及经验公式,绘制破坏性地震烈度图,在有效地震灾害信息反馈前提供较为详细的受损范围预估和救援力量重点投放区域,有效缩短地震灾害救援“黑箱期”。(3)震后趋势分析,系统内置地震专业数据库,包括镇江地区地震构造背景、地震目录、对策数据等,可以有效的为震后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服务。(4)震后应急资料产出,系统根据内置的应急预案,产出不同阶段的震情简报和相关数据汇总以及部分新闻通稿等。利用Eclipse等开发工具,基于安卓平台开发的镇江市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率、移动化的目标。为实现地方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夯实了数据基础,对镇江市地震应急效能提升和城市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卢一帆[7](2019)在《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和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方法成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将三维实体模型作为产品定义信息的唯一载体来达成集成设计制造信息的目的。但在MBD技术工程化应用中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MBD模型的标注信息混乱,MBD模型质量不高对后序制造加工产生不良影响等,无法保障MBD模型的共享和数据的完整性。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MBD技术的产品信息集成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实现了面向MBD规范的三维标注,同时针对目前的三维标注技术在标注效率和标注信息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对三维标注模块进行了优化,根据重叠判定和标注位置调整设计了引线式标注的智能布局算法,通过使用视图和图层完成了对标注信息的管理,并实现了可以进行实时预览的敏捷标注功能。为了通过三维实体模型作为产品定义信息的载体来集成设计制造信息并实现后续流程的驱动,使得三维数模成为唯一的数据来源。本文对模型数据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设计了模型检查模块并将其分为通用性检查和基于产品规范的检查两个部分,以几何检查和汽车护轮板检查为例,设计了检查规则和检查算法,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实例表明,本文基于MBD技术框架的开发,通过优化后的三维标注技术集成了设计制造信息,通过模型检查保障了模型质量,还设计了人性化的功能界面和可视化的结果显示,设计人员可快速进行操作和分析,有效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王冲[8](2018)在《基于尺寸约束的房产外业测绘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房产测绘是国家实施房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用于调查房屋及其用地状况,采集房屋信息,最终生成房产图。房产测绘主要工作过程包括房产调查、房产图绘制、变更测量等。其中常规的房产变更测量是参考已有房产图件,进行现场实测,然后返回内业对房产图进行重新绘制。由于其内外业分离的工作模式,效率低,易出错。针对该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尺寸约束的房产外业测绘关键技术,设计实现了基于移动端的房产测绘调查技术软件,可实现房产测绘现场对图纸的自动修改成图,减少了房产变更测量的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DXF文件的解析算法研究。以DXF文件作为房屋图形数据源,研究并设计了文件的解析算法流程。采用面向对象思想对DXF文件数据进行处理,实现了房屋图形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结构的表达,并对文件的保存策略进行研究,实现了房产图的保存,同时保证了文件的完整性。(2)房屋尺寸链自动重构及实时更新算法研究。结合房屋图形的结构特点,引入机械设计领域尺寸链及参数化绘图技术。采用图论的相关知识及原理,通过对几何约束关系的识别,构建基于约束图的房屋参数化模型,存储房屋图形几何实体自身以及几何实体间的拓扑结构关系。分别建立水平尺寸链表和垂直尺寸链表,存储几何实体的尺寸约束关系。通过尺寸链表进行拓扑排序,确定求解顺序。针对尺寸驱动和约束驱动过程,设计了尺寸链自动重构及实时更新算法对房屋参数化模型进行求解,实现图形的自动更新。研究了基于矢量图形的轮廓跟踪算法,实现房屋分户图面积的实时解算与更新。测试结果表明,算法实现效果良好。(3)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文件传输及显示技术研究。搭建了本地FTP服务器,开发了基于FTP协议的DXF文件传输模块,实现了图源的获取以及成果的实时上传。基于Android移动端完成了房产图的实时更新显示以及用户交互功能设计。测试结果表明,用户交互功能效果良好,图形实时更新速度快,文件传输稳定。(4)移动端的房产测绘调查技术软件设计开发。对软件进行了需求分析、整体结构设计,研究并设计了DXF文件解析模块、图形显示与参数化绘图模块、数据库文件存储模块、界面交互功能模块以及FTP文件传输模块等软件功能模块,通过验证,实验效果良好,系统运行稳定。

张炫铤[9](2017)在《基于HBase的矢量空间数据存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空间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推进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空间数据高速增长。面对日益增长的海量空间数据,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方案面临高并发读写以及扩展性等等瓶颈。而云计算高扩展的存储能力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则可以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并行处理、高并发检索等方面的需求。鉴于云计算技术的诸多优点,论文针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海量矢量空间数据的存取展开研究。重点对云平台下矢量空间数据的存储模型、空间索引构建、数据组织方案、数据的导入、空间查询策略以及在HBase上进行属性SQL查询等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论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矢量空间数据云存储与检索研究背景介绍及相关理论技术分析。论文阐述了海量空间数据存储云存取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分析了当前国内外云计算概况及空间数据云存取的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结合Map Reduce并行计算框架特性深入分析了Map Reduce的矢量空间数据并行处理可行性,并探讨分布式数据库HBase以及SQL On Hadoop相关云计算技术存储和管理海量矢量空间数据的优势。(2)构建了基于HBase的矢量空间数据存储模型以及No SQL模型与关系模型一体化的矢量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案。针对矢量空间数据的特点,结合HBase数据模型,设计了矢量空间数据存储模型,并采用四叉树层次剖分技术设计了多级格网索引;结合空间信息多级格网编码和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的聚类特性,设计了符合HBase数据库Row Key存储规则的矢量空间数据标识编码;根据HBase数据库存储规则以及Phoenix操作结构化数据特性,提出并设计了No SQL模型与关系模型一体化的矢量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案。(3)设计了矢量空间数据入库以及并行构建空间索引策略。结合Map Reduce并行处理特性讨论并设计了单机导入和基于Map Reduce并行处理矢量空间数据的入库方案以及基于Map Reduce设计了并行构建空间索引方案。(4)根据多级网格索引策略设计了空间查询策略。根据不同空间查询算子、多级网格索引特点以及HBase扫描查询数据特性,设计并实现了空间查询算子优化策略、合并网格编码优化查询策略以及限制扫描列簇优化数据过滤策略等三种空间查询优化策略。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HBase的矢量空间数据存取原型系统,实现了网格索引以及多级网格索引,通过网格索引与多级网格索引空间查询效率对比实验,验证了多级网格索引的有效性。并基于多级网格索引,验证了空间查询算子优化策略、合并网格编码优化查询策略以及限制扫描列簇优化数据过滤策略等三种空间查询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曹威[10](2014)在《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向ArcGIS平台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空间数据数据量的日益增大和多种数据格式的出现,如何整合这些空间数据,让这些异构的空间数据在同一个平台上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的管理和组织以及空间异构数据的整合是目前GIS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实现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与异构空间数据(如ArcGIS、MapInfo、AutoCAD等)的叠加显示,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ArcGIS平台上实现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与异构空间数据的叠加显示。本文主要以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向ArcGIS平台转换作为研究对象。转换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间接转换和直接转换。间接转换的方法包括使用sdo2shp工具和ArcMap10自带的Query Layer特性。直接转换是指利用ArcSDE for Oracle将Oracle数据库中含有空间数据字段的表注册成为ArcGIS的图层,就将其转换为ArcGIS平台的数据。本文介绍了传统的两种图层注册方法,一是使用“sdelayer–oregistry”命令进行注册,二是使用ArcSDE API二次开发程序进行注册。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图层注册方法,基于SQL命令直接注册图层。实验证明,基于SQL命令直接注册图层不仅可靠性、效率更高,而且更加适合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运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2.1 供水管网数据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3.3 本章小结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4.1 输入模块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4.2 中间转换模块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4.3 输出模块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位图矢量化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5.2 图像灰度化
    5.3 图像增强
        5.3.1 图像平滑滤波
        5.3.2 图像均衡化
    5.4 图像二值化
    5.5 图像矢量化
    5.6 本章小结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1 数据信息处理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6.1.3 坐标系的处理
    6.2 数据信息发布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概况
        1.2.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研究概述
        1.2.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应用领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研究
        1.3.2 建筑物地图数据模型标准
        1.3.3 建筑物地图混合模型研究
    1.4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章节安排
第2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数据预处理研究
    2.1 建筑信息模型BIM轻量化
    2.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几何数据预处理
        2.2.2 语义数据预处理
        2.2.3 拓扑关系预处理
        2.2.4 语音数据预处理
        2.2.5 视频数据预处理
        2.2.6 纹理数据预处理
    2.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数据预处理实验
        2.3.1 实验数据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3.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
        3.1.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概述
        3.1.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实体模型
        3.1.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网络模型
        3.1.4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混合模型
    3.2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辅助室内定位导航
        3.2.1 室内定位的地图匹配
        3.2.2 步行距离与时间量算
    3.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实验
        3.3.1 实验数据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的应用实证研究
    4.1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实证概述
    4.2 建筑物地图引擎
        4.2.1 建筑物地图引擎整体设计
        4.2.2 建筑物地图引擎数据存储结构
        4.2.3 建筑物地图引擎数据调度机制
    4.3 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应用系统
        4.3.1 手机室内定位导航系统
        4.3.2 建筑物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极端降雨与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
        1.1.3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城市雨洪模拟技术
        1.2.2 基于Web的流场三维可视化
        1.2.3 云平台技术
    1.3 问题的提出
        1.3.1 城市雨洪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
        1.3.2 流场可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雨洪水动力耦合模型构建与验证
    2.1 引言
    2.2 地表水流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有限体积法离散
        2.2.3 数值通量计算
        2.2.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2.5 降雨、入渗源项
        2.2.6 源项处理
        2.2.7 时间积分
        2.2.8 干湿界面处理与边界条件
    2.3 管网—河网水流模型
        2.3.1 基本方程
        2.3.2 Preissmann窄缝方法
        2.3.3 有限体积法离散
        2.3.4 高阶精度格式构造
        2.3.5 边界条件
        2.3.6 稳定性条件
    2.4 模型耦合
        2.4.1 地表与排水管网耦合
        2.4.2 地表与河网耦合
    2.5 模型验证
        2.5.1 树状河网算例
        2.5.2 环状河网算例
        2.5.3 有压管网恒定流
        2.5.4 管道水击算例
        2.5.5 明满流过渡
        2.5.6 90°弯道溃坝水流
        2.5.7 地表水流向管网
        2.5.8 溃坝洪水流经管网区
        2.5.9 城市地区排水管溢流
        2.5.10 河道—蓄滞洪区侧向耦合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GL和WebVR的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关键技术介绍
        3.2.1 HTML5
        3.2.2 JavaScript
        3.2.3 WebGL
        3.2.4 WebVR
    3.3 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建立
        3.3.1 建立场景的方法
        3.3.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3.3.3 剖面绘制
        3.3.4 示踪球及迹线表达
        3.3.5 矢量场可视化
    3.4 案例研究
        3.4.1 案例介绍
        3.4.2 案例研究结果
    3.5 性能优化
    3.6 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B/S架构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设计、实现及云端部署
    4.1 引言
    4.2 前端技术方案
        4.2.1 前后端分离技术
        4.2.2 MVVM开发模式
    4.3 前端开发框架
        4.3.1 框架与库的区别
        4.3.2 前端框架的发展
        4.3.3 前端框架的选择
    4.4 基于Vue.js的三维WebGIS开发
        4.4.1 前端工程化
        4.4.2 WebGIS功能
        4.4.3 前端技术集成方案
    4.5 系统分析与设计
        4.5.1 系统总体架构(B/S架构)
        4.5.2 系统功能设计
        4.5.3 数据库设计
    4.6 系统实现
        4.6.1 开发环境
        4.6.2 用户界面设计
        4.6.3 移动端适配
        4.6.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7 云平台技术的应用
        4.7.1 云服务器的选择
        4.7.2 云服务器的申请
        4.7.3 系统部署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在成都市城市雨洪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计算范围
        5.2.2 地形地貌
        5.2.3 流域水系
        5.2.4 排水管网
        5.2.5 水文气象
    5.3 自动化建模
        5.3.1 流域模型建立
        5.3.2 多维模型建立
        5.3.3 模型耦合
        5.3.4 降雨资料设置
    5.4 远程计算
    5.5 可视化展示
    5.6 结果分析
        5.6.1 模型验证
        5.6.2 可视化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GIS的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线路偏移值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1.2.3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2.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数据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2.1 变形监测内容及方法
        2.1.1 管片结构监测
        2.1.2 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
        2.1.3 .周围环境监测
        2.1.4 监测频率
    2.2 管片姿态复核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平面偏移值计算
        2.2.2 线路超高对偏移值的影响
        2.2.3 轨道结构高度对偏移值影响
        2.2.4 断链对线路坐标计算的影响
    2.3 地表沉降数据预处理
        2.3.1 监测点布设及命名特征
        2.3.3 沉降监测点平面坐标计算
    2.4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2.4.1 传统分析方法
        2.4.2 统计过程控制(SPC)数据分析方法
        2.4.3 方法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开发(工具)环境
        3.2.1 SQL Server2012 数据库
        3.2.2 C#
        3.2.3 Arc Engine
        3.2.4 ADO
    3.3 系统功能设计
        3.3.1 测量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3.2 测量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3.3.3 GIS功能设计
    3.4 本章小结
4.地铁盾构区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4.1 数据处理功能
        4.1.1 数据导入
        4.1.2 数据计算
        4.1.3 数据导出
    4.2 数据库功能
        4.2.1 登录功能
        4.2.2 导入/导出数据库
        4.2.3 数据库数据操作
    4.3 GIS子系统功能
        4.3.1 地图基本操作
        4.3.2 空间查询
        4.3.3 图层与数据库交互
    4.4 本章小结
5.系统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管片信息查询
        5.2.1 施工进度查询
        5.2.2 管片偏移信息查询
    5.3 .地表沉降可视化及规律分析
        5.3.1 监测点变形信息查询
        5.3.2 监测断面沉降趋势分析
        5.3.3 整体变形查询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规范转译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有建筑质量审查工作面临挑战
        1.1.2 BIM技术带来审批制度改革新契机
        1.1.3 信息化规范转译技术成关键点
        1.1.4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BIM技术
        1.3.2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
        1.3.3 建筑规范转译方法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研究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研究相关应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BIM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2.1 BIM技术概述
        2.1.1 BIM技术的发展
        2.1.2 BIM技术的特点
        2.1.3 BIM技术应用模式及内容
    2.2 BIM标准的发展及推行
        2.2.1 BIM技术三大标准支撑体系
        2.2.2 国内BIM标准推行现状
        2.2.4 BIM标准推行小结
    2.3 IFC数据交换标准相关理论研究
        2.3.1 IFC标准基础理论概述
        2.3.2 IFC标准体系结构层次
        2.3.3 IFC版本发布以及软件应用现状
    2.4 BIM平台及工具
        2.4.1 BIM软件及平台的分类
        2.4.2 国内外BIM软件的发展情况
    2.5 BIM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2.5.1 问卷调查参与人员概况
        2.5.2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查分析
        2.5.3 建筑业BIM应用发展趋势调查情况
        2.5.4 BIM技术应用现状调查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
    3.1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内容及工作模式
        3.1.1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内容
        3.1.2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工作模式
    3.2 我国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3.2.1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发展现状
        3.2.2 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现存问题
        3.2.3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的应用影响因素
    3.3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的产生
        3.3.1 人工二维质量审查模式
        3.3.2 三维实体碰撞检查技术
        3.3.3 BIM综合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
    3.4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方法架构
        3.4.1 需求信息提取
        3.4.2 基于IFC标准的信息提取技术
        3.4.3 BIM模型信息提取技术
        3.4.4 规范转译及规则设置
        3.4.5 BIM检查平台执行检查
        3.4.6 检查结果查看及分析
        3.4.7 信息反馈及优化调整
    3.5 本章小结
4 BIM建筑规范信息转译原则与方法
    4.1 BIM建筑规范转译技术路线
    4.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与建筑规范体系
        4.2.1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分级
        4.2.2 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分类
        4.2.3 建筑规范体系分类
    4.3 建筑规范条文与BIM模型的信息分类
        4.3.1 建筑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梳理
        4.3.2 建筑设计规范信息分类
        4.3.3 BIM模型建筑信息分类
    4.4 BIM建筑规范转译基础技术方法
        4.4.1 BIM检查平台规则库编写技术
        4.4.2 API代码编程二次开发技术
        4.4.3 BIM信息转译辅助技术方法
        4.4.4 BIM建筑规范转译技术总结
    4.5 BIM建筑规范转译原则
    4.6 BIM规范信息转译实例
        4.6.1 SMC规则库筛选总结
        4.6.2 数理逻辑信息的规范转译实例
        4.6.3 判断逻辑信息的规范转译实例
        4.6.4 综合逻辑信息的规范转译实例
        4.6.5 不可转译的规范信息
    4.7 本章小结
5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及规范转译方法实践应用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规划设计情况
        5.1.3 项目建筑设计情况
    5.2 项目BIM技术应用概况
    5.3 BIM建筑设计规范转译方法实践应用
        5.3.1 建筑设计依据需求信息提取
        5.3.2 需求信息整合汇总
        5.3.3 项目建筑设计规范信息转译
    5.4 BIM模型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应用
        5.4.1 建立BIM模型
        5.4.2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准备
        5.4.3 BIM建筑设计质量检查技术辅助优化设计
    5.5 应用成果辅助优化方案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内容回顾
    6.2 研究成果总结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C.学位论文数据集
    D.建筑设计强制性规范条文梳理汇总表
致谢

(6)基于安卓的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镇江市区域地震地质及历史地震情况
    1.3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的分析
    2.1 地市级政府部门地震应急管理需求分析
    2.2 地震工作部门应急反应流程分析
    2.3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功能分析
    2.4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数据类别分析
    2.5 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
        2.5.1 开发工具
        2.5.2 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3.2 EERS系统总体设计
        3.2.1 界面设计
        3.2.2 公用接口设计(Comnlib)
        3.2.3 性能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
    3.3 EER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1 文件操作(File)模块
        3.3.2 字符串操作(String)模块
        3.3.3 图层操作(Layer)模块
        3.3.4 几何实体操作(Geometry)模块
        3.3.5 数据可视化模块
        3.3.6 数据查询模块
        3.3.7 统计分析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4.1 EERS数据库总体设计
    4.2 基础地理数据
    4.3 基础专题数据
        4.3.1 全市普查数据库
        4.3.2 生命线工程数据库
        4.3.3 重要建筑数据库
    4.4 地震专题数据
        4.4.1 地震监测数据库
        4.4.2 危险源数据库
        4.4.3 防震减灾对策数据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5.1 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
    5.2 相关重点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数据查询模块
        5.2.2 统计分析模块
        5.2.3 应急资料产出模块
    5.3 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测试工具与测试环境
        5.3.2 系统功能与易用性测试
        5.3.3 系统性能测试
    5.4 系统在地震应急模拟演练中应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近期拓展
        6.2.2 远期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BD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三维标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模型检查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MBD的产品信息集成框架
    2.1 基于MBD的设计制造集成
        2.1.1 MBD数据集
        2.1.2 基于MBD的设计
        2.1.3 基于MBD的制造
    2.2 MBD技术架构
        2.2.1 MBD技术架构设计
        2.2.2 界面及性能分析
    2.3 关键技术
    2.4 开发平台及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MBD规范的三维标注
    3.1 三维标注技术
        3.1.1 三维标注研究概论
        3.1.2 标注文字要求
        3.1.3 模型尺寸的标注
        3.1.4 模型公差的标注
        3.1.5 技术要求信息的标注
        3.1.6 标注视图创建规范
    3.2 面向MBD规范的三维标注的关键技术
        3.2.1 三维标注的智能布局
        3.2.2 三维标注的信息管理
        3.2.3 三维标注实时预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BD模型的数据检查
    4.1 MBD模型数据质量分析
        4.1.1 模型质量要求
        4.1.2 模型质量的影响因素
        4.1.3 模型信息的提取
        4.1.4 模型检查方案
    4.2 MBD模型的几何检查
        4.2.1 几何错误类型
        4.2.2 几何检查内容
        4.2.3 装配树的加载
        4.2.4 检查结果可视化
    4.3 基于产品设计规则的模型检查
        4.3.1 检查规则
        4.3.2 检查算法设计
        4.3.3 检查界面及结果展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应用实例
    5.1 三维标注模块
        5.1.1 敏捷标注功能
        5.1.2 三维标注的动态预览
        5.1.3 三维标注模块应用
    5.2 模型检查模块
        5.2.1 模型的通用几何检查
        5.2.2 汽车护轮板的设计检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尺寸约束的房产外业测绘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房产测量软件现状
        1.2.2 参数化绘图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DXF文件解析算法研究
    2.1 DXF文件格式
        2.1.1 DXF文件简介
        2.1.2 DXF文件基本结构
    2.2 DXF文件的实体段解析
        2.2.1 实体段结构
        2.2.2 几何实体结构
        2.2.3 标注信息结构
    2.3 实体段相关图元的提取
        2.3.1 DXF文件读取框架
        2.3.2 几何实体的数据提取
        2.3.3 标注信息的数据提取
        2.3.4 房屋图形的数据结构表达
    2.4 DXF文件的保存策略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房屋尺寸链自动重构及实时更新算法
    3.1 参数化设计的总体流程
        3.1.1 基本原理
        3.1.2 设计流程
    3.2 基于约束图的房屋参数化模型的构建
        3.2.1 几何约束关系的识别
        3.2.2 结构约束图
        3.2.3 尺寸约束图
    3.3 房屋参数化约束模型的求解
        3.3.1 尺寸驱动
        3.3.2 约束驱动
        3.3.3 尺寸链自动更新与图形自动重绘算法
    3.4 基于矢量图形的轮廓跟踪算法
        3.4.1 设计流程
        3.4.2 算法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服务器/客户端的文件传输及显示技术研究
    4.1 总体设计流程
    4.2 自适应屏幕的DXF文件显示
        4.2.1 窗口视图的概念分析
        4.2.2 二维图形的基本变换
        4.2.3 自适应屏幕算法研究
    4.3 图元的拾取算法研究
        4.3.1 可拾取区域的选择
        4.3.2 可拾取区域覆盖图形的拾取算法
    4.4 支持多点触摸的缩放移动识别算法
        4.4.1 多点触摸技术
        4.4.2 缩放移动识别算法
    4.5 基于FTP协议的DXF文件传输技术研究
        4.5.1 FTP服务模型搭建
        4.5.2 FTP数据表示
        4.5.3 FTP命令设置
        4.5.4 图纸下载与成果上传
        4.5.5 断点续传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端的房产测绘调查技术软件设计与开发
    5.1 软件系统设计
        5.1.1 需求分析
        5.1.2 软件架构
    5.2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5.2.1 DXF文件解析模块
        5.2.2 图形绘制与显示模块
        5.2.3 数据库文件存储模块
        5.2.4 界面交互功能模块
        5.2.5 FTP文件传输模块
    5.3 软件功能实现及效果展示
        5.3.1 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5.3.2 效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HBase的矢量空间数据存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计算发展现状
        1.2.2 空间数据云存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键技术
    2.1 Map Reduce并行计算框架
        2.1.1 Map Reduce概述
        2.1.2 Map Reduce的局限性和适用场景
        2.1.3 基于Map Reduce的矢量空间数据并行处理可行性
    2.2 分布式数据库HBase
        2.2.1 HBase概述
        2.2.2 HBase数据模型
    2.3 SQL on Hadoo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HBase矢量空间数据组织模式
    3.1 基于HBase矢量空间数据存储
        3.1.1 矢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概述
        3.1.2 矢量空间数据存储模型
        3.1.3 矢量空间数据行键设计策略
    3.2 基于四叉树多级网格索引
        3.2.1 基于四叉树剖分多级网格
        3.2.2 多级网格索引策略
        3.2.3 多级网格索引数据结构
    3.3 多级网格索引构建算法
        3.3.1 起始层级和起始网格算法
        3.3.2 多级网格索引分治策略构建算法
        3.3.3 多级网格索引分治策略构建算法实验
    3.4 矢量空间数据存储组织模式
        3.4.1 索引表设计
        3.4.2 无索引数据表设计
        3.4.3 图层元数据表设计
        3.4.4 矢量空间数据表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矢量空间数据云存储与检索
    4.1 矢量空间数据入云
        4.1.1 矢量空间数据单机导入
        4.1.2 矢量空间数据并行导入
    4.2 基于Map Reduce矢量空间索引并行构建
    4.3 矢量空间数据查询策略
        4.3.1 空间查询策略
        4.3.2 属性查询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实现与实验验证
    5.1 平台架构与设计
    5.2 测试环境与测试数据
        5.2.1 实验环境
        5.2.2 平台搭建
        5.2.3 实验数据
    5.3 实验验证
        5.3.1 多级网格索引与网格索引
        5.3.2 基于多级网格索引空间查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 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向ArcGIS平台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论文结构
2 Oracle Spatial 与 ArcSDE 空间数据引擎
    2.1 Oracle Spatial
        2.1.1 Oracle Spatial 的数据模型
        2.1.2 Oracle Spatial 的元数据表
    2.2 ArcSDE 空间数据引擎
        2.2.1 ArcSDE 的数据模型
        2.2.2 ArcSDE 的系统表
    2.3 ArcSDE 与 Oracle 数据库的连接
3 Oracle Spatial 空间数据向 ArcSDE 转换方法
    3.1 Oracle Spatial 空间数据的间接转换
        3.1.1 基于 sdo2shp 的空间数据转换
        3.1.2 基于 Query Layer 的空间数据转换
    3.2 基于 sdelayer 命令的图层注册方法
        3.2.1 sdelayer 命令的语法
        3.2.2 在本机调用 sdelayer 命令
        3.2.3 在服务器端执行 sdelayer 命令
    3.3 基于 ArcSDE API 的图层注册方法
        3.3.1 使用 ArcSDE API 开发 C#应用程序的准备工作
        3.3.2 使用 ArcSDE API 进行图层注册
    3.4 四种转换方法的比较
4 基于 SQL 的图层注册方法的实现
    4.1 使用 LogMiner 挖掘 SQL 记录
        4.1.1 LogMiner 的组成
        4.1.2 LogMiner 的工作原理
        4.1.3 使用 LogMiner 跟踪记录 sdelayer 命令
    4.2 分析注册参数
    4.3 使用 SQL 命令批量注册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运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建筑物实景全息地图模型构建方法研究[D]. 罗竟妍.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云平台的城市雨洪数值模拟系统及其可视化研究[D]. 赵仕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GIS的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闫开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质量检查中规范转译的方法研究[D]. 李璨. 重庆大学, 2019(01)
  • [6]基于安卓的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设计与实现[D]. 汪波. 江苏大学, 2019(12)
  • [7]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卢一帆.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基于尺寸约束的房产外业测绘关键技术研究[D]. 王冲. 东南大学, 2018(05)
  • [9]基于HBase的矢量空间数据存取关键技术研究[D]. 张炫铤.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10]Oracle Spatial空间数据向ArcGIS平台转换研究[D]. 曹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使用图层属性管理几何实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