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力松针治疗偏头痛68例

元力松针治疗偏头痛68例

一、圆利针松解治疗偏头痛68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如[1](2019)在《刃针经筋结点松解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与评估刃针经筋结点松解对卒中后上肢痉挛(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SPAS)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经筋针刺进行对比,以期为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治疗及后期研究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进行编码,并利用信封法隐藏,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刃针组及经筋针刺组,并配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等,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束时分别利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Rating Scale,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Simplify the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FMA)、修订的Barthel指数(Revised Barthel Index,BI)、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Evaluation of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in stroke patients,CSS)进行测定,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MAS量表评价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结束时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在2个时间点的评分下降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FMA、BI及CSS量表评价结果提示:两组FMA、BI、CSS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结束时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改善(P<0.01),其中试验组在2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的改善值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刃针经筋结点松解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安全、有效且依从性良好。2.刃针治疗肢体痉挛有优于经筋针刺的趋势,主要体现在降低肌张力,并改善患者上肢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武杰[2](2018)在《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梨状肌综合征成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人们对此病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及早干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分析,根据导师冀来喜教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本课题以新九针中圆利针疗法为基本治疗手段,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圆利针对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制及圆利针疗法的优势所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思路及规范化处方以促进针灸学科的发展。方法: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国医堂门诊的患者中筛选与本研究标准相符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圆利针治疗,每3天治疗1次,2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隔天治疗1次,3次/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记录相应的VAS评分、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等,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资料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VAS评分资料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2.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内比较经t检验,P值都<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髋关节功能积分情况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3.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分析: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经?(17)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圆利针组比毫针组的疗效更优。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对梨状肌综合征分别采用圆利针、毫针进行干预治疗均有效,二者都能够消除或缓解相应的臀部疼痛及下肢不适等症状,与毫针相比运用圆利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更确切、更可靠,治愈率、有效率更高,值得借鉴使用。

陈硕康(Chan Shek Hong Davy)[3](2017)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按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相关规范进行制定,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其相关规定进行,通过观察并比较赖氏通元针法、假针刺法、药物组(氟桂利嗪组)三种治疗手段,对于无先兆型偏头痛的疗效,用以评估三种治疗方法当中,具有最佳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的方法,推断赖氏通元针法在本病的临床实践当中,有明确的优势,为本治疗方法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临床观察120例受试者,采集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集地点分别为: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2.香港东华三院中医流动车门诊,通过病史采集及辅助检查等,明确诊断为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患者,并符合中医头风诊断,症状为肝阳上亢证型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赖氏通元针法组、假针刺组、药物组(氟桂利嗪组)各40例严格使用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元针法组予百会、印堂、前顶、后顶、水沟、合谷、太冲、天枢、关元、气海、中极、归来;假针刺组:假针刺穴点1:定位:外踝上2寸,胫骨后缘;内踝上2寸或6寸,髌骨底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假针刺穴点2:定位:股二头肌最高点。假针刺穴点3:定位: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腔骨外侧缘处。假针刺穴点4:定位: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假针刺穴点5:定位: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操作方法:针刺操作进针方法与赖氏通元针法组相同,但仅刺入3-5mm,提插捻转3次即可,避免得气。药物组(氟桂利嗪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Omg,每晚睡前口服1次,温开水送服。研究:本次临床研究为16周,其中临床治疗期12周,赖氏通元针法组、假针刺组每周针刺3次,每次为30min,共治疗12周。药物组(氟桂利嗪组),每晚睡前口服1次,共12周。治疗4周后随访1次。入组第一天先完成基线期的评价(第1次评价)、入组4周后进行治疗结束后的评价(第2次评价),入组8周后再次进行评价(第3次评价),入组12周后进行治疗结束后的评价(第4次评价),随访期进行评价,即入组16周后(第5次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赖氏通元针法组、假针刺组、氟桂利嗪组均能减少受试者的头痛发作天数、缓解头痛的程度、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其中赖氏通元针法组、氟桂利嗪组在头痛发作天数、缓解头痛的程度、头痛影响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与假针刺组。赖氏通元针法组与假针刺组:在头痛发作天数疗效指标中,在治疗后4周,赖氏通元针法组的头痛发作天数及改善值优于假针刺组(P<0.05),并且治疗8周后,随访期4周均能减少受试者的头痛发作天数;在缓解偏头痛疼痛方面,赖氏通元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假针刺组(P<0.05),并且在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随访期4周与假针刺的头痛程度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头痛影响生活质量(HIT-6)方面,赖氏通元针法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假针刺组(P<0.05),并且在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随访期4周与假针刺的头痛程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赖氏通元针法组与氟桂利嗪组:在头痛发作天数疗效指标中,在治疗后4周,赖氏通元针法组的头痛发作天数的好转程度明显高氟桂利嗪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8周后,氟桂利嗪的疗效开始上升,上升幅度快于通元针法组,两者之间头痛发作天数没有显着差异,但好转情况仍未见赖氏通元针法优与氟桂利嗪组;治疗12周,随访期4周,赖氏通元针法组的头痛发作天数的好转程度明显高氟桂利嗪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氟桂利嗪组在随访期间出现病情反复情况,而赖氏通元针法组有继续好转趋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赖氏通元针法有良好的持续防治偏头痛发作天数的效应;在缓解偏头痛疼痛方面,赖氏通元针法组、氟桂利嗪组均有缓解头痛程度的效果,缓解程度较平缓,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赖氏通元针法组疗效与假针刺组相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在缓解偏头痛方面两者差异性不大;然而在随访期4周时,赖氏通元针法组与药物组的头痛缓解程度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赖氏通元针法有良好的持续防治偏头痛疼痛程度效应;头痛影响生活质量(HIT-6)方面,治疗4周后,随访期4周时,赖氏通元针法组的疗效明优于假针刺组(P<0.05),在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赖氏通元针法组能较快的提高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持续效果。不良事件:本次研究共出现不良事件7例,其中赖氏通元针法组发生晕针1例;药物组发生不良事件6例,表现双手震颤1例,抑郁症状2例,嗜睡、精神倦怠共3例,提示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赖氏通元针法组安全性高于氟桂利嗪组。综上所述,赖氏通元针法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有较高的安全性,明显的短期疗效,持续的远期疗效,肯定的临床疗效,更高的临床价值,操作的简便易行,是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有效方法,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发挥及推广。

香伟雄[4](2016)在《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实证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针刺组做对照,通过客观评价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香港同仁中医中心诊断为偏头痛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照随机简单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刺络放血组(治疗组)30例,针刺组(对照组)30例。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国际头痛学会(HIS)制定“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的无先兆型偏头痛及有先兆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偏头痛的辨证分型的诊断标准,其中纳入实证型偏头痛患者,包括肝阳上亢头痛、血瘀型头痛和痰浊头痛。治疗方案:治疗组选取两组穴位角孙、中渚、足临泣与丝竹空、外关、丘墟,两组穴位交替应用进行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对照组选取患侧太阳、风池、率谷、悬颅、头维穴,及双侧太冲、外关、足临泣穴,应用普通毫针刺法,两组均隔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即20天。疗效评价标准有: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量表)、头痛积分量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SQ)。即时镇痛疗效评定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观察治疗后0.5h、2h、6h两组患者的得分;综合疗效评定采用头痛积分量表得分进行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偏头痛患者60例,没有脱落及未完成试验者。通过对刺络放血组和针刺组患者基线水平的分析,包括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病程比较分析、治疗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头痛积分量表(包括两组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时头痛程度、每次头痛发作时间及头痛发作时的伴随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问卷(MSQ)评分(涉及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绪影响三个方面的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0.5h、2h、6h时两组患者的VAS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0.5h及6h时,刺络放血组患者VAS得分明显低于针刺组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刺络放血组患者VAS评分降低得更加显着(P<0.05)。结果表明:在即时镇痛疗效方面,刺络放血疗法和毫针针刺法在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方面均有疗效,而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方面比毫针刺法疗效好;在整体止痛方面,刺络放血疗法和毫针针刺法在改善偏头痛程度方面均有疗效,而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对偏头痛头痛程度改善方面比毫针刺法疗效好。头痛积分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1)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每月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评分,可以减少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但两种治疗方法对减低偏头痛患者每月头痛发作次数方面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头痛程度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时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评分,可以缓解患者发作时头痛的程度,但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偏头痛患者发作时头痛程度方面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可以减少患者发作时头痛的持续时间,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头痛持续时间减少得更加显着,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持续时间方面效果优于针刺组。(4)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降低得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评分,可以缓解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缓解伴随症状,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MSQ)评分治疗前后比较:(1)两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功能受限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升高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功能受限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受限的状况,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受限的状况,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受限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2)两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功能障碍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升高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功能障碍的状况,而治疗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的状况,说明刺络放血疗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功能障碍方面的效果优于针刺组。(3)两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因偏头痛所致情感影响领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差异性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情感影响领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提高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领域评分,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因本病而致的情感影响的状况,而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的方面疗效相差不大,即刺络放血疗法与毫针刺法在改善偏头痛患者情感影响方面的疗效相当。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愈5例(占16.7%),显效15例(占50%),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2例(占6.7%),显效8例(占26.7%),有效14例(占46.7%),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达80.0%,经统计学Raddi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偏头痛的综合疗效评价中,疗效优于针刺组。结论:从剌络放血组和针刺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两种治疗方法均对偏头痛患者有良好疗效,而刺络放血疗法疗效要高于针刺法。刺络放血组和针刺组均可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无论是即时镇痛效果还是综合止痛效果,而且刺血组对患者头痛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缓解偏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改善因偏头痛而致的功能受限、功能障碍及情感影响的状况。并且刺络放血疗法在减少偏头痛持续时间、缓解疼痛和发作时伴随症状及改善因本病而致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比毫针针刺法更高的疗效。少阳经刺络放血疗法具有疗效显着、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等特点。采用本法治疗偏头痛体现了针灸“本经有病本经求”、“凡治病必先去血”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显着的临床疗效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陈文斯[5](2014)在《针刺治疗偏头痛近期效应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检索针刺治疗偏头痛近期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过严格的纳入筛选、质量评价,对结局指标进行合并分析,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的确切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文献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PuBMed或MEDLINE, Embas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手工查询《中国针灸》、《中医杂志》、《针刺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时珍国医国药》等截止至2014年4月公开发表的文献。2.纳入标准:发表于(-2014年4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因不同的疗效评价标准对痊愈(或控制)、显效、有效及无效的评定标准不同,纳入以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主要疗效评价标准的文献;治疗组为针刺治疗为主,对照组可为非经非穴、假针刺、空白对照、药物等其他非针刺为主;研究中包含治疗开始后20天-1个月(近期疗效)的疗效观察时间点。3.数据收集和分析:制定资料提取表。数据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如果信息不一致,则进行讨论统一意见或交由第三方决定。根据Cochrane评价员手册5.1.0来评价纳入的文献的偏倚,由两名评价员单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9软件。对于meta分析结果采用GRADE-profiler3.6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1.18项研究男性570例,女性1092例,共1606结局例数。平均年龄33.64岁。病程1年-30年。2.针刺VS西药组的6项定量分析结果分别为:有效率RR1.19,95%CI[1.13,1.25],头痛次数SMDO.75,95%CI[0.42,1.08],头痛强度SMD0.47,95%CI[-0.17,1.10],持续时间SMD0.62,95%CI[0.46,0.78],伴随症状MD0.02,95%CI [-0.02,0.06],症状评分SMDO.82,95%CI[0.45,1.20]。3.针刺VS中医疗法的8项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有效率RR1.27,95%CI[1.15,1.4],头痛次数MD12.9,95%CI[0.96,1.62],头痛强度MD0.82,95%CI[0.11,1.53],持续时间MD1.12,95%CI[0.49,1.75],伴随症状MD1.55,95%CI[-0.06,1.16].4.针刺VS未分组对照的定量分析结果分别为:TCD-MCA:MD7.76,95%CI[3.65,11.88],TCD-ACA: MD1.79,95%CI[-11.99,15.58], TCD-PCA:MD5.10,95%CI[3.25,6.95], TCD-BA:MD4.26,95%CI[-0.22,8.75], TCD-VA:MD1.32,95%CI[-0.24,2.88], VAS评分MD2.15,95%CI[0.84,3.46],不良反应RRO.11,95%CI[0.03,0.49]。结论:1.针刺与西药相比,在临床有效率、减少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上疗效好,且具结局指标同质性,证据质量中级,结果稳定,在症状评分和减少头痛发作次数上有优势,但异质性较大,证据质量中级,可以考虑;2.针刺与非针刺中医疗法相比,在临床有效率、减少疼痛次数、降低头痛强度、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评分上具有优势,但证据质量为低级或极低证据,结果需谨慎;3.针刺与一般对照相比,在改善VAS评分上疗效较好,证据质量中级,结果稳定,对于改善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的TCD评分上具有优势,证据质量较低,结果同样需谨慎;针刺相较对照组,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证据质量中级,结果稳定。

吴飞[6](2014)在《经筋针刺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经筋针刺针具及针刺手法的研究入手分析,发现目前对经筋针刺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指出如何用现代医学的知识解释经筋针刺的机理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冀来喜[7](2013)在《针灸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文中研究表明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长期以来,以其特色及优势在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同针具的特色组合治疗,除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五种针灸治疗优势病种取得显着疗效外,还对其他临床常见病发挥着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合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着的疗效,受到患者的信赖。选用不同针具的组合方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疗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普通毫针,值得推广。

刘蕾[8](2013)在《督脉埋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督脉埋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VAS评分、睡眠效率和HAMD量表对治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有效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分组研究的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基础治疗:均给予弥可保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00μg,每日三次口服。治疗组给予督脉埋针法治疗,用圆利针由灵台穴进针,透刺至阳穴并埋针,隔日一次,埋针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00mg,每日三次口服;14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VAS评分、睡眠效率、HAMD抑郁量表和总有效率为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上述各项评分,观察结束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在V A S评分、睡眠效率和HAMD评分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三项评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督脉埋针方法和西药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效,督脉埋针疗效优于西药治疗。2.应用督脉埋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睡眠状况和抑郁状态。

柯敬莲[9](2012)在《经筋理论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十二经筋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经筋理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尤其对经络学说研究具有实质的意义,而且经筋病的范围涉及较广,除一些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外,临床上一些疑难病症在经筋理论指导下治疗也取得很好的疗效。然而,经筋理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经络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经筋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由于民族特色疗法的兴起,特别是壮族医生运用经筋理论治疗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且相关研究报导也较多,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随着关注度的增加,相关的临床试验及研究报道文章也日益增多,证实经筋疗法的有效性。关于经筋理论的生理病理等有不同的观点,且在学术上也没有达成共识,临床运用方法也日益增多,目前尚没有经筋理论现代文献的科学系统研究。目的及意义随着经筋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发表了大量与经筋理论相关的文献,但文献和资料都是零碎未经梳理。纵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中,尚缺乏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未能对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总体把握。本研究就是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经筋理论的现代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研究经筋的理论及临床运用,比较经筋运用的方法等,以丰富经络理论系统,完善经筋理论,进一步探讨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及临床运用,以便于更好指导科学研究及临床运用,同时为今后对该学术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过对1984年到2011年期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经筋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分析其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临床研究状况等指标,并重点研究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状况。研究结果及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经筋理论的文献量持续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研究经筋处于相当活跃的阶段,跟2009年经筋学会成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学会的成立促进该学科的发展。同时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关经筋理论的研究将不断深入,相应的文献量将持续增加。文献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除广西外,文献主要产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文献量明显少,一方面提示经筋病的发病率可能存在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提示对经筋理论科研投入存在地区差异。说明这方面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与当地的科研环境、经济实力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其中北京处于领先地位,发文主要出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而广西仅次于北京,主要以黄敬伟带头研究的壮医经筋疗法为主,也是这一学科的热点。追踪这些核心地区机构的选题导向,从而可了解经筋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国内刊物收录经筋理论的文献中,排名前9种刊物的载文量占总载文量近三分之一,其中,7种为中医药类杂志,另外两种是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从中可以看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对经筋的研究处于较热地位,这些刊物也是获取经筋理论信息的重要来源,是该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工具。另外排名靠前刊物为2种针灸杂志,这些杂志是经筋理论发表成果的主要阵地。分析经筋理论运用的优势病种,骨科是经筋理论运用所占病种最多的学科,274篇文献中涉及的病种有39种,骨科22种,且所占的文献量最多105篇,52.5%。其中常用于颈椎病及膝关节炎,文献量分别为27篇、25篇。其次为内科,以神经内科为主,中风后遗症是经筋理论运用的优势病种,包括有中风后四肢痉挛状态、中风后肩痛、中风后肩手综合症及中风后三角肌萎缩。经筋理论临床运用方法主要两大方面,针刺及推拿手法;针具方面则有传统毫针、火针、锋勾针、圆刃针、圆利针、小针刀六种;其中以毫针使用最为广泛,这跟锋勾针、圆刃针、圆利针、小针刀需要较强的解剖基础外,还需要较高的操作能力;另外由于这些操作较疼痛,有时需要局部麻醉的铺助,患者接受程度相对较低,这两方面影响这些方法的推广及运用。

张倩[10](2010)在《不同方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辩证取穴配合药物、头针配合药物与单纯药物三种疗法的优劣。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病例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C组单纯口服萘普生,A、B组在C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辨证取穴和头针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第一周每日一次,共5次,后三周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四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VAS计分等指标变化,以判定疗效。结果:三组基线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A组总有效率(93.3%)高于B组(86.2%),A、B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44.8%),有显着性差异(P<0.05)。A、B组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VAS计分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A、B组优于C组,A组又优于B组(P<0.05)。结论:辩证取穴针刺法与头针针刺法配合药物及单纯药物三种疗法均有一定疗效;辩证取穴针刺法与头针针刺法配合药物效果优于单纯药物,而辩证取穴针刺法的疗效又优于头针针刺法。

二、圆利针松解治疗偏头痛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利针松解治疗偏头痛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刃针经筋结点松解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卒中后肢体痉挛危害重大,如何有效地抗痉挛是当前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1.2 现有抗痉挛手段局限较多,亟待安全、规范的治疗方案
        1.3 肢体痉挛属经筋病范畴,治疗应选用经筋疗法
        1.4 刃针是基于经筋理论的新疗法,尤善于治疗肢体痉挛等经筋病变
    2.作用和意义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选择标准
    2.研究设备及材料
    3.研究方法
        3.1 样本含量计算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对照
        3.4 盲法
        3.5 研究路线图
        3.6 治疗方法
        3.7 合并用药规定
        3.8 安全性评测
        3.9 观察指标
    4.伦理学委员会审批
    5.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分析
        5.2 基线分析
        5.3 治疗结束时评估
        5.4 随访结果
        5.5 依从性评价
        5.6 未完成情况分析
        5.7 安全性评测
讨论
    1.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卒中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机体阴阳失衡,甚则不相维系
        1.2 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主要病机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卒中发病类型
        2.2 肌张力的形成
        2.3 SPAS发病机制
    3.对脑卒中致病高危因素的认识
    4.干预手段选择依据
        4.1 试验组干预方法选择依据
        4.2 对照组刺激方法依据
        4.3 治疗部位选择依据
        4.4 康复训练选择依据
    5.关于试验的质量控制
        5.1 受试对象的选择及基线资料
        5.2 误差与偏倚
        5.3 受试者的依从性
    6.研究结果分析
        6.1 肌张力改善方面
        6.2 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方面
        6.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方面
        6.4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
        6.5 与现有研究比较
    7.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
    附件3 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
    附件4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上肢)
    附件5 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
    附件6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Stroke Scale,CSS)
    附件7 试验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件8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表2 髋关节功能评定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无先兆型偏头痛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1.1.1 无先兆型偏头痛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1.1.2 偏头痛病因病理研究进展
    1.2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现状
        1.3.1 药物治疗
        1.3.2 非药物治疗治疗
    1.4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进展
        1.4.1 中医古籍对偏头痛的认识
        1.4.2 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资料
        2.2.1 研究病例的来源
        2.2.2 研究病例的选择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研究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2.2.6 研究中止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
        2.3.2 研究路线图
        2.3.3 随机分组方法
        2.3.4 盲法
    2.4 分组处理方案
        2.4.1 通元针法组
        2.4.2 假针刺组
        2.4.3 药物组(氟桂利嗪组)
        2.4.4 针具与药物
        2.4.5 观察周期
        2.4.6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处理
    2.5 基线观察指标
        2.5.1 一般项目
        2.5.2 生命体征
        2.5.3 疾病基础情况
        2.5.4 疗效资料
    2.6 统计分析
    2.7 实验结果
        2.7.1 病例收集情况
        2.7.2 基线资料分析
        2.7.3 三组不良事件情况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通元针法的理论依据
        3.1.1 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
    3.2 通元针法的选穴依据
    3.3 假针刺组选穴依据及药物组的选择依据
    3.4 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机理探讨
    3.5 疗效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3.6 结果分析
        3.6.1 一般资料
        3.6.2 疗效差异分析
        3.6.3 创新点
        3.6.4 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实证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1.3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概况
        1.1.4 偏头痛的测评方法
    1.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2.1 中医古籍关于偏头痛病名的记载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药治疗
        1.2.4 针灸治疗
        1.2.5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机理
        1.2.6 少阳经与偏头痛
    1.3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
        1.3.1 刺络放血疗法概述
        1.3.2 刺络放血疗法的中医作用机理
        1.3.3 刺络放血疗法的西医作用机制
        1.3.4 刺络放血疗法的选穴特点
        1.3.5 刺络放血疗法的疗效
        1.3.6 刺络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临床试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的比较分析
        2.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2.3 讨论与分析
        2.3.1 研究结果讨论
        2.3.2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2.3.3 刺络放血疗法的特点
        2.3.4 刺络放血疗法的辨证原则
        2.3.5 关于本研究的穴位选择
        2.3.6 关于本研究观察量表的选择
        2.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3.8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针刺治疗偏头痛近期效应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系统评价
    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文献检索
    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3.1 文献筛选和管理方法
        3.2 资料提取
    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
        4.1 序列的产生
        4.2 分配方案的隐藏
        4.3 盲法
        4.4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4.5 选择行报告
        4.6 其他潜在偏倚
    5 统计分析
        5.1 Meta分析
        5.1.1 数据处理
        5.1.2 异质性处理
        5.1.3 异质性检验
        5.1.4 合并统计量
        5.2 定性分析
        5.3 证据质量分级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1.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3.1 随机方法
        1.3.2 分配隐藏
        1.3.3 盲法设置
        1.3.4 不完整资料
        1.3.5 选择性报告
        1.3.6 其他偏倚
    2 Meta分析
        2.1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
        2.2 次要结局指标
        2.2.1 头痛次数
        2.2.2 头痛程度
        2.2.3 持续时间
        2.2.4 伴随症状
        2.2.5 症状评分
        2.2.6 脑血流TCD
        2.2.7 治疗前后VAS评分
        2.2.8 不良反应
    3 定性分析
        3.1 SF-36生存质量量表
        3.2 简式麦-吉疼痛问卷
        3.3 汉密顿抑郁量表
        3.4 头痛积分
    4 敏感性分析
        4.1 剔除自拟诊断标准
        4.2 剔除脱失率过多的文献
        4.3 剔除随机分组不明确或错误随机分组的研究
        4.4 排除组间失衡文献敏感性分析
        4.4.1 针刺VS西药 有效率
        4.4.2 针刺VS萘普生 有效率
        4.5 排除治疗尺度差异较大文献
        4.5.1 针刺VS中药or非经非穴
    5 证据质量分级
讨论
    1 针刺治疗偏头痛近期疗效总结
        1.1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1.2 meta分析结果和证据分级
        1.3 定性分析结果总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资料提取表
    附件3:疗效评价标准
    附件4:VAS标尺
    附件5:MSQ简略表格及评分标准
    附件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经筋针刺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筋针刺针具的研究
2经筋针刺方法的研究

(7)针灸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WHO五种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
    一、偏头痛
    二、贝尔面瘫
    三、带状疱疹
    四、中风后假性球麻痹
    五、抑郁症
不同针法针具治疗其他常见病
    一、芒针“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二、火针、火铍针、火针为主治疗寻常疣
    三、火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五、小针刀为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8)督脉埋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针灸相关治疗PHN的临床概况
        1.1 针刺疗法
        1.2 穴位注射疗法
        1.3 灸法
        1.4 火针疗法
        1.5 埋线治疗
        1.6 刺络拔罐
        1.7 耳针
        1.8 综合疗法
    2 PHN的现代医学治疗
        2.1 抗抑郁药
        2.2 抗癫痫药物
        2.3 非甾体抗炎药
        2.4 神经营养药
        2.5 局部药物
        2.6 神经阻滞疗法
        2.7 物理疗法
        2.8 心理治疗
    3 圆利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近况
        3.1 皮肤科病症
        3.2 骨伤科病症
        3.3 内科病症
        3.4 外科病症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效率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讨论
    1 选题目的
    2 PHN的病因特点
        2.1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2.2 现代医学的发病因素和机制
    3 取穴与治法的理论依据
        3.1 选择督脉的理论依据
        3.2 选穴的理论依据
        3.3 选择透穴刺法的理论依据
    4 选择圆利针和埋针法的理论依据
        4.1 圆利针的理论依据
        4.2 埋针法的理论依据
    5 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9)经筋理论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筋循行及功能
        一、经筋的循行及与经脉的关系
        二、经筋的功能
    第二节 经筋的病理
        一、经筋病理中医认识
        二、经筋病理现代医学认识
    第三节 经筋的实质
        一、肌肉系统
        二、神经
        三、肌肉神经系统
    第四节 经筋在临床上的运用
        一、内科病症
        二、骨科病症
        三、五官科
        四、皮肤科
        五、妇科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文献来源
        三、选文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选用统计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及时段差异
        二、文献的地区分布
        三、刊物载文量比较
        四、研究状况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选用文献
致谢

(10)不同方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中止试验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剔除标准
        1.2.7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1.2.8 脱落病人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盲法
    2.3 干预措施
    2.4 样本含量
    2.5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价指标
        3.2.1 疗效观察
        3.2.2 安全性观察
        3.2.3 试验评价指标
    3.3 疗效评定时间
    3.4 记录方法
    3.5 统计分析内容
        3.5.1 受试者分配情况分析
        3.5.2 临床疗效分析
        3.5.3 统计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病例剔除情况
    4.3 依从性分析
    4.4 三组病人基线情况比较
        4.4.1 人口学资料
        4.4.2 基础病情
    4.5 近期疗效
        4.5.1 近期总体疗效评定
        4.5.2 症状评分变化
        4.5.3 治疗前后VAS变化
5 讨论
    5.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5.1.1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5.1.2 偏头痛与针灸经络
    5.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5.3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原理
    5.4 选穴依据
    5.5 使用电针的依据
    5.6 选择药物的依据
    5.7 选择量表的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圆利针松解治疗偏头痛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刃针经筋结点松解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D]. 陈彦如.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圆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武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陈硕康(Chan Shek Hong Dav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少阳经穴刺络放血治疗实证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香伟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针刺治疗偏头痛近期效应的系统评价[D]. 陈文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6]经筋针刺疗法研究[J]. 吴飞. 西部中医药, 2014(01)
  • [7]针灸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J]. 冀来喜.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3(05)
  • [8]督脉埋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刘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经筋理论现代文献计量学研究[D]. 柯敬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不同方法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评价[D]. 张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元力松针治疗偏头痛6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