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骨转移3例

恶性肿瘤骨转移3例

一、恶性肿瘤骨转移治验3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1](2021)在《温肾通络法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对OPG/RANKL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温肾通络法为方药指导思想,通过临床研究总结温肾通络膏方对肾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体外实验探索温肾通络代表药对肉桂-附子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环境OPG/RANKL通路的影响,从而探讨温肾通络法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中将确诊为肾虚证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唑来磷酸;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肾通络膏方。治疗以4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2.总结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一般情况、卡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血清钙、癌胚抗原(CEA)、糖蛋白(CA125)、糖链抗原(CA15-3)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表达的变化。除患者一般情况外,其他项目观察节点为治疗前、治疗后,共2次。3.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和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体外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肉桂-附子药对组(中药药对组)、唑来膦酸组、肉桂-附子加唑来膦酸组(联用组)。4.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对MDA-MB-231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药物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5.构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与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共培养体系即MDA-MB-231/MC3T3-E1共培养体系,用ELISA法检测肉桂-附子对OPG/RAN KL通路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共50名肾虚证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被纳入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3名患者和治疗组1名患者无法按计划治疗而脱落。基线对照两组患者年龄、骨转移部位和数量、VAS评分、卡氏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等,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为3.36±1.09分,治疗组为3.23±0.97分,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为1.68±0.57分,治疗组为1.32±0.48分,治疗前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功能状态评价方面,治疗后对照组卡氏评分由75.91±8.54分提高至89.09±2.94分,治疗组由76.25 ±2.82分提高至89.17 ±2.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卡氏评分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前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5.91±1.51分,治疗组为6.45±1.86分;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55±0.86分,治疗组为2.83±1.24分;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照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治疗组为79.16%,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血清钙、CEA、CA125、CA15-3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组间血清RANKL、PTHrP、OPG均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血清RANKL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血清PTHrP降低,OP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治疗后治疗组PTHrP低于对照组,治疗组OP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各组药物均能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联用组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强于中药药对组和唑来膦酸组(P<0.05);随给药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肉桂-附子对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增加,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药物均能促进MDA-MB-231细胞凋亡,联用组促进MDA-MB-231细胞凋亡作用强于中药药对组和唑来膦酸组(P<0.05)。8.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各组药物均能降低MDA-MB-231/MC3T3-E1共培养环境中PTHrP表达,上调OPG、RANKL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通络膏方联合唑来膦酸能够调节肾虚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液PTHrP、OPG水平,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情况,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温肾通络药对肉桂-附子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能够通过0 PG/RANKL通路调节乳腺癌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微环境,以温肾通络法临证治疗肾虚证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显着。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方法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廖书恒[2](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观察“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消岩汤加味在其中的“增效减毒”作用,为骨转移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及临床观察,筛选出可能与NSCLC骨转移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制定符合研究标准的调查问卷。通过纳排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信息采集,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疾病诊断信息,如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基因突变情况;疾病治疗信息,如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史等;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如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水平等。对可能影响NSCLC骨转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着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岩汤”加味。观察并评价两组干预方法对患者骨转移灶、骨相关事件、骨痛、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卡式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2份,其中骨转移患者65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EGFR/ALK突变、治疗方式、凝血功能(除PT、APTT外)、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而在T分期、N分期、KPS评分、PT、APTT、PLT、ALP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KPS评分、ALP水平等因素与NSCLC骨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而PT、APTT、PLT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05)。第二部分:经纳排标准后,收集到合格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具有可比性,4周期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在骨转移灶、骨痛、中医症候、ALP、血清钙、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肾功能指标Scr、BUN水平的轻度升高,且治疗组出现了血小板水平的下降,但治疗组的发热程度、发生率及Scr、BUN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总体安全性好。研究结论1.T4分期,N3分期、KPS评分<70、AL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大。2.“消岩汤”加味可增强唑来膦酸抗骨转移的作用,增强其对骨转移灶、骨痛、外周血ALP和血钙水平的改善作用。3.“消岩汤”加味可显着改善患者的刺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消岩汤”加味可显着影响骨转移患者的免疫功能,上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5.“消岩汤”加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减少唑来膦酸药物性发热的不良反应,降低其肾毒性。

杨梦怡[3](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邓雯琦[4](2020)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臂临床试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否能延缓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情进展,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臂临床病例观察性研究,未设置对照组,运用前瞻性研究观察的方法。通过张培彤主任在广安门医院的门诊收集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肿瘤的发病及治疗情况,通过电子问卷调查表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及评估生活质量,计算组内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与国内外报道的数据相比较,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1.生存期及生存率:截止到末次随访时间2020年3月15日,本研究纳入的84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44.5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尚无法估计。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53%、44%。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84%、7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药服用时间2个因素是PFS和OS的共同影响因素,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性别、中央型/周围型、一线治疗疗效3个因素是PFS的影响因素,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KPS评分、吸烟史、左肺/右肺、淋巴结转移、分期、少量胸水、是否手术、化疗周期数、胸部放疗、序贯/同步、预防性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11个因素由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尚不能表明是PFS及OS的影响因素。3.COX多因素分析:年龄、中央型/周围型、中药服用时间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女性可能是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其发生进展的风险是男性患者的0.38倍,但差异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年龄≥60岁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其发生进展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3.7(P<0.05)。周围型肺癌属于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其发生进展的风险是中央型肺癌患者的0.37倍(P<0.05)。与中药服药时间>36m作对比,服药时间为6~12m是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其RR=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是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死亡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16.5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中西结合治疗对患者的KPS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初步结果显示,中药服用时间以24~36m疗效最佳。

李岚[5](2018)在《14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用药特点》文中认为目的:归纳总结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为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以期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资料与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符合骨转移诊断标准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一般资料包括原发病、既往接受治疗情况、临床症状及生存期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44例骨转移患者原发病来源依次为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头面部恶性肿瘤、胃癌、大肠癌、肝癌。受累所占比例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骨、肩胛骨、颅骨、胸骨柄、下颌骨。63例患者在诊断恶性肿瘤时已发现骨转移。患者大多表现为疼痛,其次为骨髓压迫。对于原发病的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共65例,化疗治疗共82例,放疗治疗26例,内分泌治疗共41例,靶向治疗34例,对于骨转移治疗包括镇痛药、放化疗、手术治疗、双膦酸盐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接受手术、化疗与患者预后相关。144例患者中90例口服中药汤剂,其中42例口服中药汤剂为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中药汤剂常常加入补肾填精,疗伤续断,行气活血止痛的中药。结论: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而转移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骨、肩胛骨、颅骨和胸骨柄,接受手术、口服中药汤剂及化疗与患者使预后相关,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能使骨转移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

吴涛[6](2017)在《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1.1总结陆明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遣方用药方法、规律,并追溯其理论渊源。1.2对陆明教授应用扶正祛邪理论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研究方法2.1通过临床跟师、临证抄方、随堂听课及教学查房,并结合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对陆明教授的中医学术论文、医案、论着、经典回顾性病例等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其学术思想、渊源及临证经验。2.2采取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两组,以陆明教授临证经验,运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6个月,总结临床疗效。3研究结果3.1陆明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结果3.1.1学习学术渊源:注重经典,灵活实践,兼容并蓄,融汇诸家,师承前贤。3.1.2陆明教授顾护胃气论,主张辨证用药以顾护胃气为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重护胃气,对肝癌患者中医治疗从脾胃论治。3.1.3总结陆明教授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理论,主张肿瘤微观辨证论,肿瘤的中医治疗采取部位、阴阳、经络辨证方法,中医治疗将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进行寒热燥湿分类,采取多方法治疗、多途径给药,恶性积液从寒论治的相关新论。3.2陆明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结果3.2.1陆明教授的临证用药特色鲜明,擅用虫类药、参类药,多采取复方大剂以全面地兼顾病情。3.2.2陆明教授的肿瘤食疗义理经验行之有效,适宜的饮食有益于肿瘤患者的康复并减轻术后、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3.2.3陆明教授将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肺癌,临证经验效果甚佳。3.2.4对陆明教授治疗体表肿瘤、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的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中医临床的发展提供新思路。3.3以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的研究结果3.3.1观察指标3.3.1.1相关肿瘤标记物:①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A125与CA153抗原含量比较,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CEA抗原含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陆明教授经验方可降低机体血清中肿瘤抗原CA125与CA153的水平。3.3.1.2各项激素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他莫昔芬、陆明教授经验方+他莫昔芬治疗均不升高乳腺癌患者的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经验方在调节激素水平方面具有优势。3.3.1.3骨密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值进行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减低,治疗组则升高,两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组间对比差异同样显着(p<0.05),表明经验方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骨密度有显着提升效果。3.3.1.4子宫内膜厚度: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说明:单纯运用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前乳腺癌确实会引起患者子宫内膜增厚,而联合中药经验方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非但没有增厚,还略有减少,可有效改善他莫昔芬不良反应。3.3.1.5生存质量变化:对乳腺癌患者采取经验方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等方面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总积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①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生理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3.109,P=0.008),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情感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2.239,P=0.017),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社会/家庭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266,P=0.78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机体功能状况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448,P=0.665),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附加关注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776,P=0.507),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量表总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t=-0.915,P=0.374),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治疗前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机体功能状况、附加关注、量表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应用经验方治疗可提高其生存质量评分,有效改善其生存质量。3.3.1.6中医证候总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潮热汗出、烦躁、抑郁、疲倦乏力、食少纳差、手足麻木、腰膝酸软、夜寐差等临床症状和体征。3.3.1.7KPS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分析表明:经验方的运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3.2临床疗效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显着提高证候疗效,较单纯他莫昔芬组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验方能明显改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4结论4.1陆明教授在三十余载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主张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根,辨证论治观点为本,强调中西医互相学习,讲究融会贯通,力倡运用现代方法以确定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从而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与此同时敏锐洞悉国内外医学的发展动态,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思维,倡导与时俱进的医学思维观念及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继承与发扬。4.2在临床中应用扶正祛邪经验方治疗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巩固期可减轻他莫昔芬不良反应,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生存质量,从而改善其复发及转移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刘纹静[7](2017)在《晚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倾向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①了解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②研究晚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倾向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符合本研究的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填写相关问卷,记录其姓名、性别、年龄、吸烟情况、病理类型、最近一个月内是否化疗或者正在化疗、四诊资料,根据其四诊资料,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1、晚期肺癌患者中脾虚痰湿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分别占总例数的25.3%、24.7%、22%、14.7%,肾阳亏虚证最少见,占总例数的13.3%;2、不同中医证型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是否发生骨转移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虚痰湿证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最大(占60.5%),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占56.8%);3、晚期肺癌患者是否有吸烟史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果显示吸烟患者以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最常见,本研究中上述证型分别占吸烟患者总例数的30.1%,21.7%。晚期肺癌患者是否有化疗在各中医证型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化疗病人中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多见,分别占总例数的32.5%、25%;4、晚期肺癌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在各病理类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占骨转移患者总例数的43.5%;5、晚期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晚期肺癌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与吸烟情况、年龄、性别间也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晚期肺癌患者脾虚痰湿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最常见,提示晚期肺癌患者的证型是以阴虚、脾虚为主导,痰浊、血瘀互结的虚实夹杂证型。2、晚期肺癌有吸烟史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最常见,近1个月做过化疗或正在化疗的病人中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最常见。3、晚期肺癌患者腺癌患者最易发生骨转移;脾虚痰湿证最易发生骨转移,气滞血瘀证次之,可通过中医药的治疗予以干预。

江彬[8](2016)在《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针药结合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更为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阿是穴为辅。四关穴施以提插法,阿是穴施以捻转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针一次。每天一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血清β-内啡肽、血清IL-2,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5.56±1.33,治疗后NRS评分2.69±1.20;治疗组:治疗前NRS评分6.28±1.46,治疗后NRS评分2.00±1.2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对照组82.8%,治疗组9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27.6%,治疗组6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68.17±12.71,治疗后79.17±13.28;治疗组:治疗前62.28±15.17,治疗后81.56±16.33。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68.97%,治疗组36.00%。治疗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β-内啡肽、IL-2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可治疗癌痛,但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显效率方面更佳。第二,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四,针刺有助于提高β-内啡肽、IL-2水平,发挥镇痛与免疫调节作用。

毛丹[9](2014)在《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调查及阳和汤干预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骨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乳腺癌骨转移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西医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有一定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因此,中医药在乳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范化研究及辨证分型标准方面还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和机制还有待实验研究的进一步验证。因此,本研究拟在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证候规律和辨证分型标准,并对中药阳和汤干预乳腺癌骨转移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第一部分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调查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及辨证分型标准,为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基础性研究。方法:调查11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填写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调查表,采用SPSS建立四诊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专业知识,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舌脉。结果:1.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六类证型分别为:阳虚寒凝证、气滞血瘀证、痰湿流注证、肝肾阴虚证、热毒内结证、气血亏虚证。2.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症状为局部胀痛或酸痛,疼痛持续,痛处固定,形体消瘦,动作迟缓,倦怠乏力,食少纳差等。结论:初步揭示了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有利于指导中医辨证以及临床治疗。第二部分实验部分目的:探讨阳和汤对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方法建立阳虚证裸鼠模型;2.采用左心室注射乳腺癌细胞MDA-MB-231悬液建立裸鼠骨转移模型;3.采用阳和汤干预治疗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动态观察各组裸鼠生存情况、体重变化,进行X线摄像、影像学评分、病理组织观察,测定cAMP、cGMP、T3等值,并采用PT-PCR法和Western-blot测定OPG、RANKL水平。结果:1.肌注氢化可的松后,裸鼠出现畏寒肢冷、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皮毛少光泽、饮食减少、大便清稀等阳虚表现,且cAMP明显下降、cGMP明显升高、cAMP/cGMP值下降,T3值明显升高;2.左心室注射乳腺癌细胞悬液后裸鼠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转移,且经X线摄像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3.阳和汤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转移,治疗骨转移引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裸鼠生存质量,并能明显增加模型裸鼠OPG的表达、抑制RANKL的表达。结论:1.对裸鼠肌注氢化可的松可成功建立阳虚证模型;2左心室注射法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成功率较高;3.阳和汤能通过调节T3、cAMP、cGMP、cAMP/cGMP值改善阳虚证态;4.阳和汤能通过增加OPG的表达、抑制RANKL的表达,有效的抑制乳腺癌骨转移的发展;5.阳和汤抗肿瘤的作用也可能与其能促进或抑制cAMP、 cGMP的表达有关。

谢聪[10](2014)在《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对肾虚痰凝型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以及对尿NTx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对骨转移癌患者疼痛、骨转移灶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验证骨瘤康颗粒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意义;并通过观察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尿NTx水平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骨瘤康颗粒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转移癌患者54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分配原则,随机分入治疗组与标准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骨瘤康颗粒2次,分别于早、晚7时各冲服1剂,四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三个疗程,同时联合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每4周1次,连续3次;对照组单纯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点滴,每4周1次,连续3次。两组观察期间停用放、化疗,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一般的支持治疗和必要的对症处理。治疗时间为三个月,三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等症状、骨转移灶范围、数量、骨质等指标以及生活质量指数方面的变化;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即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尿NTx的含量,最后在两组的结果之间作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疼痛程度、KPS评分、尿NTx值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疼痛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在骨转移灶恢复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70.4%,对照组有效率40.7%,经秩和检验,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4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1例,经统计学分析有差异(P<0.05);治疗结束4周后,治疗组患者尿NT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①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可以缓解甚至是完全缓解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骨转移灶的修复。②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能够降低尿NTx的含量,可见骨瘤康颗粒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调整破骨细胞的失衡状态,减少骨吸收导致的骨胶原纤维的降解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恶性肿瘤骨转移治验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骨转移治验3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温肾通络法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对OPG/RANKL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3 病例分组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膏方制备方法
        1.6 观察项目
        1.7 标本收集与处理
        1.8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9 不良反应的处理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耗材、仪器
        2.2 实验试剂、药物及细胞株
        2.3 药物配置方法
        2.4 细胞培养方法
        2.5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7 构建Transwell小室MDA-MB-231/MC3T3-E1共培养体系
        2.8 ELISA法检测OPG、RANKL、PTHrP的表达
        2.9 统计方法
结果
    1 患者入组时基线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后患者情况比较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卡氏评分对比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情况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CA125、CA15-3情况
        2.6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RANKL、OPG、PTHrP的比较
        2.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 温肾通络药对对OPG/RANKL通路的影响
        3.1 各组药物浓度的确定
        3.2 各组药物对MDA-MB-231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各组药物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肉桂-附子对共培养环境RANKL、OPG、PTHrP的影响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温肾法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附件

(2)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实验一 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3.小结
实验二 “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分析
    4.统计结果
    5.小结
讨论
    1.NSCLC骨转移发生率分析
    2.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3.中医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4.“消岩汤”加味治疗NSCLC骨转移的依据
    5.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肺癌的骨转移机制及综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4)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臂临床试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现状
        1. 局限期的手术治疗
        2. 局限期的化学治疗
        3. 局限期的放射治疗
        4. 局限期的靶向药物
        5. 局限期的免疫治疗
    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理论探讨
        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生存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二节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生存情况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生存期分析
    2. 预后因素分析
    3. 生活质量分析
    4. 辨治思路
第四章 结语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JCC(2017年第8版)肺癌TNM期
    附录2: Karnofsky(卡氏,KPS)功能状态评标准
    附录3: 肺癌患者生命质量问卷(EORTC-QLQ-LC43)
致谢
个人简介

(5)14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陆明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1 经历略传
    2 读书心得
        2.1 熟读经典、明确主次
        2.2 灵活运用、实践为基
    3 与中医各家学派的关系
        3.1 精研经典
        3.2 兼容并蓄、融汇诸家
        3.3 师承前贤
    4 继承与创新
        4.1 辨证辨病认识观
        4.2 熟谙经典、衍述精华
        4.3 关于中医肿瘤的理念创新
    参考文献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整理研究
    1 陆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顾护胃气论
        1.2 肿瘤微观辨证论
        1.3 肿瘤中医治疗新论
    2 陆明教授临证经验总结
        2.1 临证处方用药特色
        2.2 肿瘤食疗义理经验
        2.3 肺癌的中医治疗
        2.4 体表肿瘤的中医治疗
        2.5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2.6 食管癌的中医治疗
        2.7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治疗
        2.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2.10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2.11 典型医案
    参考文献
陆明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综述一 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 古代对乳腺癌认识
        1.1 病名及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治疗
        2 乳腺癌的现代中医研究
        2.1 病因病机研究
        2.2 乳腺癌辨证分型研究
        2.3 术后辨证分型研究
        2.4 乳腺癌各期中医治疗研究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疾病特征
        1.1 地理区域
        1.2 年龄特点
        1.3 病因学
        1.4 病理分类
        1.5 分期
        1.6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1.7 乳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
        2 综合治疗
        2.1 手术治疗
        2.2 放射治疗
        2.3 早期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内科治疗
        2.4 新辅助化疗
        2.5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2.6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处理对策
        2.7 乳腺癌免疫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试验设计
    3 研究对象
    4 治疗方案
    5 疗效评价方案
    6 疗效评价标准
    7 质量控制
    8 统计学方法
    9 伦理学管理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
    2 治疗结果
    3 疗效判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晚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倾向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肺癌分期标准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疾病相关资料
    4.研究目的
    5.统计分析
    6.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病例来源的基本情况
    2.病例组的一般情况
        2.1 性别构成情况
        2.2 年龄构成情况
        2.3 病理类型统计
        2.4 吸烟史、是否化疗(一个月内)、骨转移统计表
    3.晚期肺癌患者各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3.1 晚期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2 年龄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3.3 吸烟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3.4 性别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3.5 化疗(一个月内)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3.6 组织学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4.晚期肺癌患者各因素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4.1 骨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4.2 组织学分型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4.3 性别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4.4 年龄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4.5 吸烟与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晚期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关于肺癌辨证分型的探讨
    肺癌患者的骨转移倾向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
    组织学分型与骨转移倾向的相关性探讨
    吸烟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
    化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
    现代医学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骨转移的诊断
    现代医学骨转移的治疗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意义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中医症状采集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肿瘤分期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对照组(药物组)
        1.用药原则
        2.临床用药
    (二) 治疗组(针药组)
        1.选穴
        2.腧穴定位
        3.针具
        4.具体操作
        5.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三) 临床观察方法
        1.疼痛程度评估
        2.疗效指数
        3.生活质量评估
        4.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两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七) 两组血清β-内啡肽比较
    (八) 两组血清IL-2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症及癌痛的认识
        1.中医学对癌症病因的认识
        2.中医学对癌症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三)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四) 针刺镇痛机制
    (五) 选穴依据
        1.四关穴
        2.阿是穴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八) 针刺对癌痛患者β-内啡肽、IL-2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
    附表2 数字疼痛评分表
    附表3 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调查及阳和汤干预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调查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阳虚证裸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阳和汤干预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A 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调查表
附录C Karnofsky评分标准
附录D 图片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10)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对肾虚痰凝型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以及对尿NTx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临床观察表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恶性肿瘤骨转移治验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肾通络法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对OPG/RANKL通路的影响[D]. 孙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D]. 廖书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单臂临床试验的疗效观察[D]. 邓雯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144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用药特点[D]. 李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6]陆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经验方治疗绝经前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D]. 吴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晚期肺癌患者骨转移倾向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刘纹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8]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彬.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乳腺癌骨转移中医证候规律调查及阳和汤干预阳虚证乳腺癌骨转移裸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毛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骨瘤康颗粒联合唑来膦酸对肾虚痰凝型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以及对尿NTx水平影响的研究[D]. 谢聪.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1)

标签:;  ;  ;  ;  ;  

恶性肿瘤骨转移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