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青岛的崛起与山东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德占青岛的崛起与山东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一、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碧颖[1](2021)在《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文中认为

闫昱良[2](2021)在《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文中指出

李松波[3](2021)在《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岛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黄海,靠近胶州湾,为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丰富的地貌使得其天然具有了山海一体的自然背景。青岛的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897年,至1937年历史城区的规划建设趋于成熟,伴随着城市的规划,青岛的城市景观风貌也逐步形成。在青岛近代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多个政权的统治,却均遵循着最初的规划路线发展,并同时将自身文化中的美学观念融入其中,使青岛在近代发展出了丰富、统一的城市景观,具有极高的价值,孙中山曾在考察期间对青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出讲青岛的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城市的典范。青岛近代以来形成的历史城区约有二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历史建筑一千五百余处,不仅大量的建筑群保存完好,近代以来规划的路网结构、山体绿化、城市色彩等都较为完整,是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中较为少见的存在。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保护的要素、类型及空间尺度都在不断地扩展,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下对于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构成特征及价值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梳理了青岛规划前所处时代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从1897至1937年,青岛历史城区内形成的城市景观入手,结合历史图像、文献及规划图纸等资料,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无人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结合青岛历史城区现状,分析其近代以来形成的城市景观的保存情况,并梳理归纳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及分析,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及活化提出了建议。

任晓[4](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的重建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推进和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也进入包围并占领城市阶段。在解放和接管城市后,对城市旧秩序进行全面改造和重建,既是巩固民主革命胜利成果之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奠基社会主义制度的起点。青岛是重要的军事、商贸良港和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也是工业商业发达的北方经济重镇。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接管青岛城市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和重建,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的过程、成效、经验与启示,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青岛城市大规模重建是在中国共产党解放和接管之后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解放和接管是重建的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青岛市区,青岛宣告解放,标志着对青岛城市的接管拉开了序幕。随后,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对青岛进行了接管,涉及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大量的物资交接、业务来往和人员的变动等。完成接管工作后,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从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城市重建工作。第一,重组和建设青岛的城市政权:建立健全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政权,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召开青岛市各界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建立和发展工会、青年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建立群众基础;开展支援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海上民主改革等各项政治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系统恢复和重构青岛的城市经济:通过救济失业工人,整顿金融市场,平抑物价,使城市生产和经济得以恢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三,整顿和重塑青岛的社会秩序:废除学校旧管理制度,大办工农教育,建立起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建立新的公安系统,打击盗抢,安置“难民”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整顿了社会治安;关闭妓院,取缔娼妓,禁烟禁毒,扫除了社会的痼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青岛城市重建收到显着成效,政权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的历史经验是: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第二,充分的调研实践是重要基础;第三,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是首要任务;第四,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中心环节;第五,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重建的经验,为当代中共城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提升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黄明星[5](2021)在《民国《胶澳志》研究》文中指出

曲晓燕[6](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研究指明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韩雪[7](2020)在《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个北方滨海城市,青岛因其独特的区位特点,城市结构和建筑形态与内陆城市截然不同,其中,海洋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海洋环境对于滨海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物理层面,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海洋景观的需求度逐渐提升,海洋环境的影响逐渐上升到心理需求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即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基本需求层面,建筑形态特征被动地适应海洋自然环境,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技术不发达,此做法是改善建筑空间质量的主要手段;二是心理需求层面,向海心理需求主要源于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属于滨海建筑主动响应海洋环境的层面;三是社会需求层面,青岛传统文化是在独特的滨海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的历史底蕴,其中滨海地域文化是滨海特色重要的精神内涵,是青岛维持滨海整体风貌的根本动因。本文以青岛主城区滨海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人的需求层次,分别探讨海洋自然环境、海洋人文环境对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对研究基础的阐述,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框架,第二章主要对青岛的海洋环境、滨海区域城市建设过程和建筑概况进行探讨,为下文的奠定了基础理论。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三章对海洋自然环境对滨海建筑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了滨海建筑在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方面适应冬季低温、潮湿、环境腐蚀(物理腐蚀和生物腐蚀)、强风以及海洋自然灾害的做法,以及抵抗不良自然条件的辅助措施;第四章是基于人的向海心理需求,探讨滨海建筑所呈现出的向海特征,主要体现在滨海建筑布局、空间组织两个方面;第五章是从社会需求层面,探讨了传承滨海地域文化和展现海洋特征的建筑形态表征。第三部分(第六章)是对研究内容的总结和展望。首先是对青岛滨海建筑概况的总结;其次是结合人的需求层次,概括了海洋环境对滨海建筑形态产生影响的过程,由此得出滨海建筑的设计应根据人的需求,合理的改变设计策略,以做到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总结各个层面上的滨海建筑特征,以期对滨海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伯玮[8](2020)在《基于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文中认为工业时代留下的工业遗产,占据城市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大多呈废弃、破败的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整体面貌。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国家便针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开展工业保护,而我国由于建国后还经历一段较长的工业发展期,对工业遗产的认识相对薄弱,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也起步较晚。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我国的工业产业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与此同时,我国针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工作已有一定成果,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青岛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经历过德占、日占两个殖民统治时期,建国前的工业发展便已初具规模,如今留下大批量的工业遗产,并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然而目前对于青岛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以散点保护为主,部分工业遗产进行更新改造后成效不一,同时仍有大批量的工业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研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表示深入挖掘并保护胶济铁路线路分布的工业遗产,形成胶州湾东岸工业遗产展示带”,这也体现出对青岛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整体开发的决心和态度。本文将青岛工业遗产作为研究主体,引入遗产廊道模式概念,探索青岛工业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更新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详细探究青岛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国内外遗产廊道模式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对于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的适用性。第二部分,对青岛工业遗产自身特征及再利用价值进行总结归纳,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第三部分,基于遗产廊道模式,对青岛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更新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制定保护更新目标与原则,提出遗产廊道的活化策略,制定整体性保护措施,重要遗产点保护更新方法,以及对政府职能的相关建议等。综上所述,本文期望通过遗产廊道模式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解决青岛工业遗产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其他地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有广泛参考价值的保护更新思维方式、理念、原则和方法论。

雍玉婷[9](2020)在《基于历史视角的青岛园林绿地布局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中心城区绿化减少、水土流失等等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科学、因地制宜的城市园林绿地布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一个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十分重要。作为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重要因素-城市历史,无论是城市的选址、风俗文化、自然资源等等都随着城市的变迁一直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发展。至此本研究以城市园林绿地历史为基础,深入研究其园林绿地布局。青岛园林绿地布局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从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开始,在殖民者的规划建设下不断发展,初步显现具有青岛特色的城市园林格局,后经过日本占领时期以及民国统治时期的建设与完善,城市园林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绿地发展迅速。现阶段青岛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在近代发展的基础上,风格逐渐凸显。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老城区中的园林绿地布局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青岛三个特殊且对园林发展具有较大作用的历史时期的园林绿地布局特色分析,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手法深入研究现状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并以青岛最具代表性片区--八大关为例进行分析,为现今青岛城市园林布局提供借鉴。本文对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布局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范围,对城市绿地相关理论及国内外青岛绿地研究进行介绍,最后表述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2)通过青岛研究背景,分别从德占时期、日占时期以及民国时期介绍各个时期的研究背景,园林绿地建设概况,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这三个时期的园林布局特点。(3)基于以上历史时期的青岛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特色深入研究分析现状布局特色,并运用城市设计分析手法研究城市中观层面道路绿地布局特色,包括两个层面:空间形态、空间联系。鉴于以上所有对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布局特色的研究,从微观角度选取最具青岛特色的片区--八大关片区分析其园林绿地布局特色,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的研究。(4)总结文章研究结论并提出对青岛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启示与不足。

刘河艳[10](2020)在《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港的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文中认为青岛港是一个地理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在德租以前,以传统的帆船贸易为主。1898-1914年,德国强行租借青岛港,修建了大港和胶济铁路,成为影响轮船贸易的主要因素。青岛港轮船贸易的主力军是德国轮船,主要趋向是欧洲,进口货物多是欧洲的工业品,出口货物多是省内盛产的土货。轮船贸易总额逐年增长,仅在末年下降。这一时期的轮船贸易促进了青岛港商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兴起,推动了城市的进程。德占当局对小港的修筑成为影响帆船贸易的主要因素。帆船贸易的主力军是海州、上海和山东西南港口的帆船,进口大宗多为省内稀缺之物,出口大宗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帆船贸易总额常年在500万-600万海关两之间。此时期的帆船贸易促进了青岛港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与周边港口的联系。1915年-1922年,日本占领青岛港,扩建了大港,成为影响轮船贸易的主要因素。青岛港轮船贸易的主力军是日本轮船,主要趋向是日本。进口大宗不再是一般工业品,而是高档洋货,出口大宗是矿产、森林资源及食物。轮船贸易总额因一战而大减,一战结束后常年增加。这一时期的轮船贸易促进了青岛港工商业的发展、以青岛为中心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及城市的繁荣,但致使省内的铁矿石和桐木大减。日本对小港的扩建成为影响帆船贸易的主要因素。帆船贸易的主力军是涛雒及海州的帆船。进口货物多是食物,出口货物多是山东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品。此时期的帆船贸易进一步促进了青岛港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通过不同时期轮船贸易的比较,发现德租和日占时期在影响轮船贸易的因素和轮船贸易的影响上有一定连续性:德租时期对大港和胶济铁路的兴建也影响了日占时期轮船贸易的发展;德租时的轮船贸易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在日占时期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当然也存在差异性:德租时期的轮船贸易由德国主导,侧重倾销工业品;日占时期的轮船贸易由日本主导,侧重掠夺矿产物资。通过不同时期帆船贸易的比较,发现德租和日占时期的帆船贸易在原因和影响上也有一定连续性:小港的兴建是影响德租和日占时期帆船贸易的重要因素;德租和日占时期的帆船贸易加强了青岛港与近海沿岸港口的商品交流,促进了青岛城市的发展。差异性是德租时期的帆船贸易相对自主,而日占时期由日本主导。通过同一时期轮船贸易和帆船贸易的比较,发现德租时期两者的联系在于无论是对于轮船贸易还是帆船贸易,港口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区别在于轮船贸易是城市兴起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而帆船贸易起辅助作用。日占时期两者的联系还在于帆船贸易为轮船贸易提供货源,轮船贸易促进帆船贸易发展。区别是轮船贸易加强了青岛港与日本的经济联系,帆船贸易加强了与周边港口的经济联系。

二、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3)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廓清及界定
        1.1.1. 景观的概念
        1.1.2. 城市景观的概念
    1.2.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2.2. 研究的时间范围
        1.2.3.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构成
        1.2.4.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1.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研究方法
        1.3.2. 青岛近代景观价值评价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现状
        1.4.1. 对于近代青岛的相关资料
        1.4.2. 青岛近代规划的相关研究
        1.4.3. 对于城市景观理论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补充对相关研究的不足
        (2)为申遗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
    2.1. 十八世纪前城市景观建设
        2.1.1. 中世纪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2.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3. 资本主义初期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影响
    2.2. 十九世纪英国主流艺术思潮
        2.2.1. 英国画境式城市空间设计
        2.2.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2.3. 十九世纪德国城市景观建设思想
        2.3.1. 德国浪漫主义
        2.3.2. 西特风格
        2.3.3. 弗里池的“未来城市”理论
第三章 1897-1914 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3.1. 德占初期(1897~1901)
        3.1.1. 宏观层面
        3.1.2. 中观层面
        3.1.3. 建筑层面
    3.2. 德占中期(1901~1910)
        3.2.1. 宏观层面
        3.2.2. 中观层面
        3.2.3. 建筑层面
    3.3. 德占后期(1910~1914)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建筑层面
第四章 1914-1937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4.1. 日占时期(1914~1922)
        4.1.1. 宏观层面
        4.1.2. 中观层面
        4.1.3. 建筑层面
    4.2.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2-1937)
        4.2.1. 宏观层面
        4.2.2. 中观层面
        4.2.3. 建筑层面
第五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保存现状
    5.1. 宏观层面
        5.1.1. 城市山水格局
        5.1.2. 城市形态
        5.1.3. 城市色彩
        5.1.4. 天际轮廓线
        5.1.5. 眺望点的视线通廊
    5.2. 中观层面
        5.2.1.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5.2.2.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5.2.3. 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
第六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梳理
    6.1. 系统性的规划制度和法律条文
    6.2. 因地制宜的城市景观建设
    6.3. 高度绿化的城市景观特色
    6.4. 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
    6.5. 丰富的街道景观对景与眺望点
    6.6. 多种建筑风格构成丰富的街道景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的重建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重建的背景
    (一)解放青岛城市
    (二)接管青岛城市
        1.成立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2.对青岛城市的全面接管
二、青岛城市政权的重组与建设
    (一)建立健全基层政权
        1.成立区人民政府
        2.成立街道办事处
    (二)组织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召开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三)建立和发展人民团体
        1.建立和发展工会组织
        2.建立和健全青年团
        3.建立和健全妇联组织
    (四)开展各项政治运动
        1.抗美援朝运动
        2.镇压反革命运动
        3.海上民主改革运动
三、青岛城市经济的恢复与重构
    (一)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经济的恢复
        1.救济失业工人,恢复发展生产
        2.整顿金融市场,平抑物价
        3.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二)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经济的重构
        1.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青岛城市社会的整顿与重塑
    (一)建立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废除学校旧的管理制度
        2.大办工农教育
    (二)整顿治安
        1.建立新的公安系统
        2.严厉打击盗抢及其他刑事犯罪活动
        3.遣送“难民”,收容国民党散兵游勇
    (三)扫除旧社会的痼疾
        1.关闭妓院,取缔娼妓
        2.禁毒禁赌
五、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的基本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2.充分的调研实践是重要基础
        3.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是首要任务
        4.恢复经济与发展生产是中心环节
        5.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重要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重建青岛城市的启示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提升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水平
        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7)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1.4.1 关于海洋环境及其对建筑影响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地域性建筑形态的相关研究
        1.4.3 关于青岛滨海建筑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青岛滨海区域城市及建筑概述
    2.1 青岛海岸线概况及环境分析
        2.1.1 地理区位及海岸线概况
        2.1.2 青岛滨海自然环境
        2.1.3 青岛海洋人文环境
    2.2 青岛主城区滨海区域城市发展概况
        2.2.1 建置前滨海区域城市建设状况(1898年之前)
        2.2.2 殖民时期滨海区域规划发展过程(1898年-1949年)
        2.2.3 建国后滨海区域规划发展过程(1949年至今)
    2.3 青岛主城区滨海区域建筑概况
        2.3.1 滨海建筑风格变化影响因素解析
        2.3.2 滨海建筑风格分类
        2.3.3 滨海建筑风格分布特点
        2.3.4 滨海建筑风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特征
    3.1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选址和布局特征
        3.1.1 不同时期选址特点分析
        3.1.2 改善微气候的建筑布局特征
    3.2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特征
        3.2.1 建筑空间封闭性变化特点
        3.2.2 建筑立面与细部
        3.2.3 建筑材料与构造做法
    3.3 适应滨海自然环境的辅助措施
        3.3.1 沿海绿化带
        3.3.2 海上防波堤
        3.3.3 自然灾害海上预警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满足“向海心理”需求的建筑形态特征
    4.1 人·海交流的行为特征
    4.2 滨海建筑选址布局的向海特征
        4.2.1 选址和类型分布
        4.2.2 滨海建筑布局
    4.3 滨海建筑空间形态的向海特征
        4.3.1 建筑平面布局
        4.3.2 建筑内外空间关系
        4.3.3 建筑附属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承滨海地域文化的建筑外部形态特征
    5.1 延续城市风貌的建筑形态特征
        5.1.1 不同时期历史城区风貌特点
        5.1.2 历史风貌影响下的滨海特色传承与发展
    5.2 宣扬海洋文化的建筑形态特征
        5.2.1 “功能型”海洋建筑形态特征
        5.2.2 “隐喻型”海洋建筑形态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岛市滨海区域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附录二 青岛海洋特征隐喻型特色建筑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解析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解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4.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及遗产廊道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
        2.1.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2.1.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2.2 国内外遗产廊道研究
        2.2.1 国外遗产廊道研究概述
        2.2.2 国内遗产廊道研究概述
    2.3 实践案例解析
        2.3.1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2.3.2 德国鲁尔工业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工业历史沿革及工业遗产相关评析
    3.1 青岛城市及工业发展规划历史沿革
        3.1.1 德占时期——工业雏形显现
        3.1.2 日占时期——线性发展趋势
        3.1.3 国民政府时期——工业区划分
        3.1.4 日伪至建国前——线性特征完善
        3.1.5 建国后——带状工业格局形成
    3.2 青岛工业类型及工业遗产概述
        3.2.1 交通运输业——工业主轴线
        3.2.2 机械冶金、化工工业——沿线集聚性分布
        3.2.3 纺织工业——线性布局
        3.2.4 食品等轻工业——线性发展
    3.3 青岛工业遗产线性特征分析
        3.3.1 港路影响下的空间线性特征
        3.3.2 工业进程中的时间线性特征
    3.4 青岛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3.4.1 历史价值
        3.4.2 技术价值
        3.4.3 艺术价值
        3.4.4 社会价值
        3.4.5 经济价值
    3.5 青岛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5.1 保护模式单一
        3.5.2 缺乏整体性
        3.5.3 监管整治力度不足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原则与策略
    4.1 遗产廊道模式对青岛工业遗产研究的重要性
        4.1.1 串联遗产资源
        4.1.2 保证区域完整
        4.1.3 强化区域监管
    4.2 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理念
        4.2.1 集约经济理念
        4.2.2 绿色生态理念
        4.2.3 文化传承理念
    4.3 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目标与原则
        4.3.1 保护更新目标
        4.3.2 保护更新原则
    4.4 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策略
        4.4.1 区域整合
        4.4.2 文化引导
        4.4.3 产业升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措施与方法
    5.1 整体性规划措施
        5.1.1 确立主题节点
        5.1.2 规划廊道景观带
        5.1.3 完善交通体系
        5.1.4 配套解说系统
    5.2 节点活化措施
        5.2.1 开发创意产业
        5.2.2 打造文化博览
        5.2.3 塑造开放空间
    5.3 遗产点保护方法
        5.3.1 修旧如旧
        5.3.2 新旧对话
        5.3.3 再生利用
    5.4 遗产点更新改造方法
        5.4.1 新型功能植入
        5.4.2 空间改造方式
        5.4.3 细部设计手段
        5.4.4 景观再生思路
    5.5 遗产廊道模式中的政府举措
        5.5.1 健全政策扶持
        5.5.2 制定法制保障
        5.5.3 提高宣传教育
        5.5.4 引导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基于历史视角的青岛园林绿地布局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
        1.1.2 城市历史的积淀
        1.1.3 青岛独特的城市园林风貌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3.2 研究的时间范围
        1.3.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1.4.2 国内外青岛市相关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近代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布局研究
    2.1 近代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建设基础
        2.1.1 自然环境特色
        2.1.2 青岛社会坏境特色
        2.1.3 青岛建置设防与德国占领青岛
    2.2 德占时期园林绿地布局(1897-1914)
        2.2.1 建设背景
        2.2.2 建设概况
        2.2.3 布局特点
    2.3 第一次日占时期园林绿地布局(1914-1922)
        2.3.1 建设背景
        2.3.2 建设概况
        2.3.3 布局特点
    2.4 北洋政府及第一次民国时期园林绿地布局(1922-1938)
        2.4.1 建设背景
        2.4.2 建设概况
        2.4.3 布局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状城区园林绿地布局特色
    3.1 现状园林绿地布局
        3.1.1 现状建设概况
        3.1.2 城市大山海格局与园林布局特色
    3.2 园林绿地布局中的道路绿地特色
        3.2.1 道路绿地空间形态
        3.2.2 道路绿地空间联系
    3.3 青岛八大关片区园林绿地布局研究
        3.3.1 区位概况与发展历程
        3.3.2 片区道路绿地研究
        3.3.3 片区公共绿地研究
        3.3.4 片区庭院绿地布局特色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港的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德租以前的青岛港
    第一节 青岛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二、宜人的气候特点
        三、明显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青岛港有限的贸易腹地
    第三节 德租前的帆船贸易
第二章 德租时期青岛港的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
    第一节 德国强租青岛港
    第二节 德租时期影响轮船贸易的主要因素
        一、大港的兴建
        二、胶济铁路的开通
        三、自由港政策的实施及调整
    第三节 德租时期轮船贸易的概况
        一、青岛港的各国轮船
        二、轮船贸易的趋向
        三、进出口的货物
        四、轮船贸易总额
        五、轮船贸易崛起的影响
    第四节 德租时期影响帆船贸易的因素
        一、洋船的冲击
        二、内港码头的淤塞
        三、小港的修筑
    第五节 德租时期帆船贸易的概况
        一、进出港的各地帆船
        二、帆船贸易的进出口
        三、帆船贸易总额
        四、帆船贸易的意义
第三章 日占时期青岛港的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
    第一节 日本占据青岛港
    第二节 日占时期影响轮船贸易的主要因素
        一、大港的修复与扩建
        二、航运津贴政策的实行
    第三节 日占时期轮船贸易的概况
        一、青岛港的各国轮船
        二、轮船贸易的趋向
        三、进出口的货物
        四、轮船贸易总额
        五、轮船贸易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日占时期影响帆船贸易的因素
        一、小港的扩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机遇
    第五节 日占时期帆船贸易的概况
        一、往来青岛港的各地帆船
        二、进出口的货物
        三、帆船贸易总额
        四、帆船贸易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德租日占时期轮帆贸易的横纵比较
    第一节 不同时期轮船贸易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不同时期帆船贸易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 同一时期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一、德租时期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二、日占时期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占时期青岛城区供水问题研究(1897-1914)[D]. 王碧颖. 青岛大学, 2021
  • [2]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D]. 闫昱良.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 李松波.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中国共产党对青岛城市的重建研究(1949-1956)[D]. 任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民国《胶澳志》研究[D]. 黄明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6]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7]海洋环境影响下青岛滨海建筑形态特征研究[D]. 韩雪.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遗产廊道模式下青岛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研究[D]. 林伯玮.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历史视角的青岛园林绿地布局特色研究[D]. 雍玉婷.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10]德租日占时期青岛港的轮船贸易与帆船贸易[D]. 刘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德占青岛的崛起与山东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