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投资决策风险逆向选择初探

我国投资决策风险逆向选择初探

一、试析我国投资决策对风险的逆向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朱鸿洋[2](2021)在《金融监管视角下担保圈风险防控研究 ——以山东省J市为例》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进入了“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引发阵痛,尤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很多企业因经营收入下滑、过度融资等问题经营周转困难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由于一些债务违约企业处于信贷“担保圈”中,其债务风险沿担保路径迅速传递、扩散,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自2012年起担保圈风险在浙江、山东等省份陆续爆发,造成了当地银行业不良率大幅攀升,中小企业正常融资渠道受阻,严重干扰了风险发生区域的信贷市场秩序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实体经济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区域经济稳定受到了影响。担保圈形成和风险生成有无理论依据?导致担保圈风险爆发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担保圈风险的有效防控?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对山东省J市的担保圈问题及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在政府金融监管的视角下对担保圈风险的防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探寻担保圈风险生成以及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理论依据,了解担保圈风险的主要特征;其次,搜集整理了近年J市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典型案例等资料信息进行认真的研究,评析目前主要的风险化解方案的优劣;第三,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研究担保圈风险成因,同时溯源查找目前政府金融监管漏洞和短板,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存在地方金融监管权责不对等、风险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机制问题;第四,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针对金融监管问题提出担保圈风险防控对策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担保圈风险形成根本理论依据是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道德风险、市场失灵等问题;二是担保圈风险存在传染性、隐蔽性等特性,且容易导致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难以有效进行风险管控和治理;三是政府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担保圈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防范和化解担保圈风险必须通过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弓宇飞[3](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徐杰[4](2021)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逆向选择实证研究 ——基于微观数据》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医疗保险在服务多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自身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社会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使得健康风险更高的个体有动机选择更加充分的保险保障,影响社会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Chiappori and Salanie系统研究了实证中一般化的检验逆向选择存在的方法,即PCP(PositiveCorrelation-Property Test)检验。然而在经典的正相关性检验中,存在两点缺陷:第一,在传统的正相关性检验中并没有包括个体风险态度异质性对购买保险合同的影响以及个体风险态度异质性与逆向选择的关系,而现实中可能存在风险规避者身体健康状态较好并且会积极参保的情况。第二,传统的正相关性检验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无法进一步区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为例,试图进一步完善逆向选择正相关性检验,为此本文首先在实证分析健康因素对个体参加医保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个体的风险偏好对参加医保的影响;其次,选择CFPS2014-2016年两期个人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排除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将样本分为两组,处理组为2014年未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6年参加任一社会医疗保险险种,对照组为2014-2016年均未参加任何社会医疗保险。利用个人两期的追踪调查数据,处理医保组和对照医保组在第一期所采用的医保保险规则相同,可以进一步剔除参加医疗保险后而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效应。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存在逆向选择,即健康风险高的群体参保概率比健康风险低的群体参保概率更大;(2)在引入风险偏好变量后,研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风险厌恶者健康风险较小且有较强的参保意愿。较好的解释了参保者的风险偏好异质性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逆向选择问题所产生的影响;(3)在剔除道德风险效应的影响后,处理组的医疗费用支出大于对照组的医疗费用支出,研究结果是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和未参加社会医疗个体之间存在健康风险差异。

张晨[5](2021)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金融创新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风险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助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创业企业发展,对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风险投资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作用也愈加显着。风险投资网络社群作为风险投资网络化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表现,不仅展现了风险投资机构在网络空间中的集聚现象,也展示了一种介于整体网络和自中心网络之间的、建立在风险投资机构交互偏好基础之上的中观网络结构。现有少量关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出发,集中在社群探测、社群的影响等方面,缺乏从动态视角出发关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与风险投资行业实际的快速扩张、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广泛存在相比,相应的理论研究略显滞后,无法系统性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运行规律,难以为风险投资机构依靠社群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试图探索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并搭建围绕社群关系变动的整体研究框架,分别探究社群关系变动机理以及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进而为风险投资行业的网络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论文首先厘清了风险投资网络中的社群现象、并对社群类型以及社群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扎根理论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并对整体研究框架进行构建;第三,探究关系变动影响因素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构建纵向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数据集,采用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SAOM)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分析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采用基于主体建模的仿真分析方法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模型,探究关系变动与不同社群结构演化的关联。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打破了现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琐碎且零散的局限,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归纳影响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重要因素,从机构层面、机构间关系层面和社群整体层面识别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已存在少量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视角涉及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但是相关研究零碎化的散落在大量文献中且鲜见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显得分散且缺乏系统。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多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属于微观主体层面的市场地位和社群地位因素,属于主体间关系层面的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因素,属于社群局域层面的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因素。本研究全面且系统地提炼和归纳了决定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因素,丰富了中观层次风险投资网络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二,破解了社群关系变动中的社群关系形成过程和社群关系解散过程,厘清了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关系解散的关系,揭示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跳出了关系变动研究中只关注关系形成的研究范式,将关系变动划分为关系形成过程和关系解散过程,从更完整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社群关系变动。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对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影响,发现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有利于促进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认知邻近有利于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地理邻近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但对社群关系解散没有显着影响;市场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的形成、不利于社群关系解散,社群地位有利于推动社群关系形成且会促进社群关系解散。研究结论能够系统、深刻地揭示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和内在规律,丰富了组织间关系动态的研究内容。第三,构建了关系变动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揭示了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机构的社群行为偏好,辨析了关系变动过程的持续累积如何引起聚集性、地位不对称性、可达性等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强弱差异。为了突破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视角探究网络社群结构的局限,搭建关系变动微观过程与全局网络社群结构之间的共演关联。本研究界定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形成和关系解散的社群行为,分情境探讨了关系变动过程中社群行为聚合导致社群演化过程、路径的差异,构建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不同关系变动情境中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演化过程和结构变量演变过程进行了刻画。研究发现了关系变动对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情境依赖性,破解了关系变动过程中不同社群行为选择偏好对社群结构动态演变的影响,从而深化了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涌现的权变特征。

周旭枚[6](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保障了公司价值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上市公司也常有高管犯案,侵食公司利益,频发财务丑闻,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那么,从公司价值提升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呢?内部控制究竟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呢?抑或说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呢?深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对上市公司治理,而且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部控制产生于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一项内部机制安排,有其自身的效应和运行机制,它必须与公司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其运行机制才通顺,其自身的效应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公司“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过程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支持、强化满意的适应性,惩罚、制止、淘汰不满意的适应性,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风险管控的重要举措,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防范“公司失败”,引导“公司发展”,终极对公司价值产生极其重要性影响。因而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途径具有复杂性、内隐性,两者间的关系绝非统计学意义上简单的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对策分析的总体思路。首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不仅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的本质和本体,而且构建了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机理,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其次是指标测度与现状分析,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在计量模型分析之前,必须先对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采取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统计测度。本文不仅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及公司价值评价指标,进行了指标的现实描述;而且对代理指标较多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公司价值进行了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评价和测度,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再次是实证分析,为证实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机理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假设,本文选取2008-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25.0软件,分三章对三个机理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论来看,本文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设是符合现实的。继而是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助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不仅收集了国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资料,总结出他人的优点,而且对比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主要问题,并从思想、制度、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是对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通过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风险管控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区别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如下:(1)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公司建立内部“泛治理”结构,即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公司内部建立上下级纵向之间与同级横向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使公司治理得到帕累托改进;(2)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即内部控制不仅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而且这三个机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即内部控制使公司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最终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4)提出了上市公司“泛治理”概念,为中国上市公司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安强身[7](2020)在《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文中指出凭依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借贷曾以去中介化的“脱媒”优势在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展交易范围以及提升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上显示其价值。但自2007年网络借贷在我国出现以来,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异化”趋势日渐明显,风险不断集聚。基于市场风险频发、行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情况,理解、剖析网络借贷在我国的运行特征,分析风险根源,提出风险防范以及规范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诉求。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沿袭诺思(1994)“形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主角是组织及其企业家”以及马尔科姆·卢瑟福(1999)“众多个体相同目标下的决策行为将促进组织、系统甚至社会变迁”的理论思想,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网贷模式运行主角——“出借人”的决策行为。作为网贷风险的主要承接者,出借人的投资风险主要集中于平台和借款人违约风险、道德风险,考虑已有文献有关出借人对借款人、投资标的选择的研究异常丰富,加之平台在出借人投资决策中的首位性和重要性,本文将研究切入点定于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选择决策及其风险防范。进一步地,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模型并不适合信息不完全的网贷市场,借鉴行为金融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从信任这一借贷交易基石入手,分析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成为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所在。同时,将行为人个体决策分析引入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一个基于行为人决策分析视角下的制度变迁研究框架,融合并发展信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羊群行为等不同学科理论,由个体的决策行为特征分析风险根源,进而提出市场风险防范与制度规范路径,成为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尝试性的边际贡献。在整体内容上,本文在考察我国网贷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借助交易信任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以及缓释机理;并借助网贷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厘清影响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信任倾向,研究出借人的平台选择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其是否理性;对信息披露与声誉约束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出借人资金安全风险的作用加以实证检验,最终提出规范网贷行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助信任理论、模糊规避理论以及博弈论方法,本文首先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影响因素加以理论分析,为后文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影响因素提供支撑;进而在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构建基础上,分析出借人投资决策与交易信任倾向的关系,剖析“委托-代理”关系下平台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在理论上对出借人决策风险根源加以阐释,也为后文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的羊群行为及其理性判断提供理论支持;最后,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声誉约束机制等不同理论模型分析缓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的作用机理,为本文相关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网贷市场交易数据,验证影响出借人决策的平台因素及交易信任决策倾向;检验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是否理性;验证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缓释风险上具有的作用,从而为相关建议奠定实证基础。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平台因素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但认知型信任对出借人投资决策的影响强于制度信任。本文将出借人对平台信息的信任类型划分为制度信任与认知型信任,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决策影响因素以及两种信任在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的权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平台信息所对应的各解释变量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网贷平台合规性以及风险保障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出借人的制度信任水平;网贷平台在规模、知名度以及背景上的特性差异,显着影响出借人的认知信任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出借人的投资决策由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共同驱动,但认知型信任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要强于制度信任。(2)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羊群行为,且并非完全理性。本文基于市场不同平台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系统GMM估计检验出借人在网贷平台选择决策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并利用Logit模型检验出借人羊群行为的理性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网贷市场中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的羊群行为,而且该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羊群行为特征。虽然有银行托管、发展排名靠前、国资系、银行系等不同标签的平台在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上具有优势,但出借人在面对不同平台披露的信息时并不能选择最优平台,出借人根据平台属性进行投资时无法达到完全理性。(3)投资者基本能够有效识别平台披露信息的价值,因此,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平台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和缓解决策风险。本文使用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衡量信号传递,使用平台有无提供高管信息衡量声誉约束,采用Logit模型和OLS分别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的作用。研究发现:平台信息披露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平台为问题平台的概率越低、投资者人数越多,由此表明,投资者借助平台的信号传递识别了平台信息和风险;另一方面,主动披露高管信息且高管教育背景越好,平台是问题平台的概率越小,且投资者人数越多,这表明投资者可识别高管声誉约束价值,并以此来辨别平台风险。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健全网贷监管相关制度是防范网络借贷风险、规范网贷行业发展和良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具体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主体责任,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投资者由认知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二要加强网贷金融消费者教育,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水平,并积极推进网贷平台纳入第三方征信系统,完善平台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监管沙盒制度,发展数字化监管科技,从源头入手防范网贷风险。借鉴己有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制度变迁思想,借助不同学科理论,研究出借人的平台信任倾向、平台选择决策行为以及风险缓释机制,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决策分析视角下的网贷规范发展理论研究框架;二是有别于己有研究更多集中于出借人对借款人及借款标的选择决策的现状,本文在交易信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探讨了网贷交易的信任困境和缓释机制,并选取出借人对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行为及理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更为真实地解释当前的网贷市场风险;三是针对现有研究主要在理论上分析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实证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在实证上分别检验了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网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缓释市场风险的价值,不仅完善了该领域研究,对网贷平台、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运营、监督与决策也具有积极意义。

潘爽[8](2020)在《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借贷的出现对我国缓解信贷约束和发展普惠金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网贷行业风险多次集中爆发,平台倒闭跑路现象频发,这不但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贷风险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然而,已有研究对投资者如何正确选择网贷平台,以减少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风险的关注较少,也不够深入。本文以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和人工智能算法、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揭示这种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研究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机理、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治理机制,设计投资者正向选择机制,提出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政策建议,以减少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网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我国网贷投资者特征、平台运营模式和网贷交易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发现我国网贷平台大多为复合型中介模式,其基本特征如下:风险传导机制复杂;平台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内部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平台道德风险严重;网贷业态创新十分活跃,监管力度有待加强。我国网贷平台利用机会主义行为误导投资者的可能性较高。第二,探讨了投资者对平台逆向选择的产生原因,包括作为形成基础的投资者与平台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作为催化条件的平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其中,信息不对称来源于平台信息披露、第三方机构信息评价、投资者信息接受与决策三个环节,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则是由信息中介盈利困境、监管制度缺陷与违规成本过低两个因素驱动。第三,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三方博弈模型,分别就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倾向导致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解释。其中,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选择平台时仅以各平台收益水平为依据,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构建资金池、利用存贷利差盈利的复合型中介成为平台的占优策略。第四,在以平台为对象的治理机制设计中,分析了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选择平台的影响,提出了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优化路径,并运用复制者动态方程构建了平台与治理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平台信息披露行为的治理策略。第五,在以投资者为对象的治理机制设计中,基于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原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构建了网贷平台评价框架,提出了基于变尺度混沌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平台评价方法,提出了网贷投资者教育机制设计方案,以帮助投资者科学评价平台运营风险、控制非理性偏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网贷交易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易导致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投资者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时投资者仅以收益水平作为决策依据,收益低的优质平台因成交量萎缩而逐渐退出市场,随后复合型中介模式的劣质平台将因高风险借款人大规模违约而爆雷跑路,产生投资者对平台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三,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具有价值引导效应、投资者信心增强效应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效应。应明确划分平台内部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义务、构建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的实质性,并建立对平台违规披露的可变惩罚机制,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第四,建立我国网贷平台评价机制、构建基于变尺度混沌方法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网贷平台运营水平评价模型,有助于降低接收信息环节的不对称。第五,我国应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上窄下宽型投资者教育体系,要区分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网贷投资者教育中的作用。第六,应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支持条件建设,包括基础法规制度、网贷平台评级制度、第三方中介服务体系与协同治理机制。

许高庆[9](2020)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文中认为作为现代证券市场证券结算系统的核心制度,中央对手方通过介入市场已成交合约的交易双方之间,成为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并据此确保合约的正常履行。中央对手方的安全与效率对于整个证券市场运行带来重要影响,如果缺乏适当管理,其可能成为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源头。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级贷款人对于房屋抵押贷款的大面积违约,危机在金融体系内的蔓延则主要是由于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信息不透明,致使次贷违约风波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迅速传染,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混乱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得益于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场内衍生品市场在危机发生期间一直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危机过后,监管机构与学界迅速研究与总结结算系统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G20集团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共同提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明确要求“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中央对手方清算”。虽然此次危机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影响有限,但是内在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基于上述考虑,论文试图从中央对手方的视角,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论文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实践中,中央对手方的作用发挥存在哪些问题,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产生哪些影响?第二,中央对手方在管理结算风险中发挥哪些作用,通过何种途径施加管理,作用机理如何?第三,为更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在结算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应作哪些改革与优化?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研究的原因与目的,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在实践中的延续,第三个问题则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展开梳理,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演进,重点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探讨形成现有结算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历史原因。针对第二个问题,论文运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金融稳定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中央对手方基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条直接管理结算风险的作用路径,以及通过提升市场流动性、缩小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间接降低结算风险的两条间接影响渠道。并基于直接作用路径分析结论,分别从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测度以及事后处置等环节入手,分析我国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在风险的事前预防环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结算风险预防机制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对通过交易制度预防结算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开展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方向;在风险的事中测度环节,从现有证券市场静态结算保证金制度弊端着手,梳理关于结算保证金制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探索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并运用GARCH族模型以及历史模拟法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测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风险的事后处置环节,总结中央对手方处置结算风险应当遵循的三条原则,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具有风险共担性质的结算违约基金问题进行实证探讨。对境外主要国家(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进行梳理,并对其中涉及强化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改革措施的共性特征进行提炼。试图通过多维度分析,寻求有关第一个问题的解题答案。针对第三个问题,论文基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提出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在金融制度改革层面,建议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加强对于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在证券行业层面,建议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以及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QCCP)认证制度;在证券结算机构层面,建议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以及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但是,论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均有不足。而随着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不断产生变革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考虑金融科技对于证券结算风险的作用与影响,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刘伟[10](2020)在《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市房价不断高企,租售比严重失衡,为此国家颁布“租售同权”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长租公寓的发展,而不同发展背景的运营商也纷纷试水。但与此同时,长租公寓发展的各项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融资难问题最为突出,而且目前所采用的“类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Found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融资模式的持续性比较弱、组织效率比较低,难以支持长租公寓的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进行探讨。首先,基于REITs融资组织的构成,对长租公寓REITs组织形式和参与主体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期望效用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测度方法,为之后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来源与方法支持;其次,在一般化研究假设与参数设定的基础上,对两种组织形式下参与主体博弈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得出相应的对比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从组织交易成本与参与主体风险规避程度两个方面构建了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影响机制模型,为效率化组织基本框架的构建与组织效率保障机制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然后,结合组织理论,提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的基本思想与原则,从组织个体选择与组织选择两个角度,根据外部环境指标的具体情况,对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发展的动态阶段进行划分,并以此构建出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的基本框架,为我国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然后,结合机制设计理论,从优化参与主体选择、保证个体目标一致、优化组织信息共享的角度对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进行设计,保证组织的效率性;从组织内部风险规避、外部风险监督管理以及组织安全退出的角度对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与退出机制进行设计,保证了组织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最后,以美国最大公寓类REITs运营商EQR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EQR的“UP-REITs”合伙经营性组织,属于公司型的组织形式,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效率,其多年快速的发展说明了也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为中国长租公寓REITs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本文共包括49幅图,53个表,161篇参考文献。

二、试析我国投资决策对风险的逆向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我国投资决策对风险的逆向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风险投资
        3.1.2 新三板
        3.1.3 企业价值
        3.1.4 机制
        3.1.5 溢出效应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风险投资理论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3.2.4 溢出效应理论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5.3.1 治理作用机制
        5.3.2 认证作用机制
        5.3.3 支持作用机制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5.4.1 资源配置机制
        5.4.2 竞争合作机制
        5.4.3 协作链接机制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6.2.1 研究假设回顾
        6.2.2 计量模型设定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4 内生性分析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6.7 本章小结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1.3 研究假设回顾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内生性分析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5 稳健性检验
        7.4.6 内生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金融监管视角下担保圈风险防控研究 ——以山东省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担保圈基本概念、种类和特性
    第二节 金融监管相关概念和基本情况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章 J市担保圈问题和防控现状分析
    第一节 J市担保圈问题现状分析
    第二节 担保圈风险对J市经济影响分析
    第三节 高风险担保圈案例分析
    第四节 风险防控和处置方案评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担保圈风险成因和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第一节 政府金融监管体系与制度问题
    第二节 金融市场监管机制问题
    第三节 金融市场信用环境建设问题
    第四节 风险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金融监管视角的担保圈风险防控建议
    第一节 优化金融监管的制度机制
    第二节 完善金融监管的管理性机制
    第三节 健全金融监管的技术性机制
    第四节 担保圈风险案件处置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4)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逆向选择实证研究 ——基于微观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全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现状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现状
        2.1.1 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2.1.2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风险偏好异质性对参保行为的影响
        2.2.2 关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检验与分离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关于风险偏好度量问题的研究
        2.3.2 关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检验与分离研究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我国医疗保险逆向选择的理论研究
    3.1 逆向选择与风险偏好异质性的理论基础
        3.1.1 逆向选择存在的理论基础
        3.1.2 逆向选择存在的理论模型
        3.1.3 风险偏好异质性对逆向选择的影响
        3.1.4 其他异质性对逆向选择的影响
    3.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社会医疗中的表现及影响
        3.2.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中的表现
        3.2.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医疗保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逆向选择实证检验
    4.1 医疗保险中逆向选择存在性检验
        4.1.1 模型构建
        4.1.2 变量选择
        4.1.3 实证检验
    4.2 逆向选择与风险偏好的实证检验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实证检验
    4.3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分离的实证研究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选择
        4.3.3 实证检验
        4.3.4 异质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风险投资与联合风险投资
        1.3.2 风险投资网络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的相关研究
        2.1.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内涵特征
        2.1.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类型
        2.1.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算法
    2.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的相关研究
        2.2.1 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社群关系变动过程的相关研究
        2.2.3 社群关系变动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2.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
        2.3.1 社群特征规模演化的相关研究
        2.3.2 社群结构指标演化的相关研究
        2.3.3 社群结构演化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我国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与特征分析
    3.1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识别
        3.1.1 Louvain社群识别算法
        3.1.2 社群探测数据
        3.1.3 社群探测结果
    3.2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特征分析
        3.2.1 社群类型划分
        3.2.2 社群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探索与框架构建
    4.1 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数据收集
    4.2 资料分析
        4.2.1 开放编码
        4.2.2 主轴编码
        4.2.3 选择性编码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3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影响因素确定
    4.4 研究框架构建
    4.5 相关概念界定
    4.6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机理研究
    5.1 概念模型构建
    5.2 研究假设提出
        5.2.1 社群嵌入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5.2.2 多维邻近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5.2.3 机构地位对社群关系变动的影响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介绍——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
        5.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5.3.3 数据来源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5.4.1 假设检验
        5.4.2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果讨论
        5.5.1 社群嵌入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5.5.2 多维邻近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5.5.3 机构地位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
    5.6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对结构演化的影响
    6.1 关系变动及其社群行为
        6.1.1 关系形成及其社群行为
        6.1.2 关系解散及其社群行为
    6.2 基于关系变动的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
        6.2.1 社群演化的模型设置
        6.2.2 社群演化的过程描述
        6.2.3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路径分析
        6.2.4 基于关系变动的社群演化仿真规则
        6.2.5 仿真分析的变量测量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影响的过程分析
        6.3.2 关系变动对风险投资网络社群结构演化的影响分析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实践启示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原始访谈资料示例及概念编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6)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
        1.2.3 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内部控制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实质论与本体论讨论
        2.1.1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本体
        2.1.2 公司价值的本质与本体
        2.1.3 公司价值源的决定因素
    2.2 公司治理作用机制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界定
        2.2.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
        2.2.3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2.4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 风险管控作用机制
        2.3.1 风险管控的内涵与界定
        2.3.2 内部控制对风险管控的影响机制
        2.3.3 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4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 管理效率作用机制
        2.4.1 管理效率的的内涵与界定
        2.4.2 内部控制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2.4.3 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4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标测度与现实描述
    3.1 内部控制的测度
        3.1.1 内部控制的测度指标体系
        3.1.2 内部控制的测度方法
        3.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2 公司价值的测度
        3.2.1 公司价值的测度指标体系
        3.2.2 公司价值的测度方法
        3.2.3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3 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与管理效率的测度
        3.3.1 测度指标体系
        3.3.2 测度方法讨论
        3.3.3 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4.2 变量选取和模型路径图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模型路径图
    4.3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描述
    5.3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6.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6.2.1 变量选取
        6.2.2 数据描述
    6.3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7.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与经验
        7.1.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
        7.1.2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经验总结
    7.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内部控制外部制度问题
        7.2.2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问题
        7.2.3 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7.2.4 内部控制监督问题
    7.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认识与思想的原因
        7.3.2 制度与法律的原因
        7.3.3 内部人控制与相关利益者淡漠的原因
        7.3.4 人才与信息技术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政策建议
    8.1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8.1.1 打破思想壁垒推进公司治理发展
        8.1.2 构建耦合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8.1.3 建立自强化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8.1.4 发挥文化催化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能
    8.2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风险管控能力
        8.2.2 增进技术创新提升风险管控效能
    8.3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8.3.1 增强执行力提高公司资源配置率
        8.3.2 强化监督效应降低管理者自利行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信任、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1.1 信任与信任模式
        2.1.2 网络信任与出借人决策信任影响因素
        2.1.3 网络借贷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2 出借人行为与投资决策
        2.2.1 信息识别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2 理性学习、羊群行为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3 本地偏好的出借人投资行为偏差
    2.3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3.1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3.2 网络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4 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
        2.4.1 网络借贷风险的分类认识
        2.4.2 网络借贷风险防范与监管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现实考察
    3.1 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特征
        3.1.1 网络借贷及其基本流程
        3.1.2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回顾
        3.1.3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 我国网贷平台运营基本模式
        3.2.1 “纯线上+无担保”模式
        3.2.2 “担保机构担保/保险公司保障”模式
        3.2.3 “线上线下结合+风险缓释金”模式
        3.2.4 “抵押/质押借款”模式
    3.3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与存在问题
        3.3.1 监管层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相关政策演进
        3.3.2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信任理论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的网贷市场出借人决策
        4.1.1 信息不对称下的模糊规避与出借人决策
        4.1.2 信息不对称与出借人决策信息甄别
    4.2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2.1 出借人决策行为理论基础
        4.2.2 网贷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3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溯源
        4.3.1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逆向选择与出借人信任
        4.3.2 委托-代理关系下出借人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分析
    4.4 信息披露、声誉约束与信任机制构建
        4.4.1 信息披露制度降低逆向选择的作用机制
        4.4.2 风险保障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机理
        4.4.3 声誉约束机制提升信任水平机理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平台异质性、信任倾向与出借人决策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假设
    5.3 样本选取、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样本选取与来源
        5.3.2 变量描述
        5.3.3 模型设定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的主成分分析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网贷市场投资者羊群行为与决策理性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出借人平台选择的羊群行为存在性检验
        6.3.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4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6.5 实证分析
        6.5.1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的羊群行为存在检验
        6.5.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节
第7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风险缓释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信号传递与信息不对称
        7.2.2 声誉约束与信息不对称
    7.3 研究设计
        7.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信号传递、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2 声誉约束、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网络借贷风险研究
        1.2.2 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研究
        1.2.3 网络借贷逆向选择研究
        1.2.4 网络借贷信息披露研究
        1.2.5 现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网络借贷逆向选择治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理论
        2.1.2 信号传递理论
        2.1.3 信号甄别理论
    2.2 博弈相关理论
        2.2.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
        2.2.2 演化博弈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网络借贷的投资者特征、平台运营模式与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3.1 网贷投资者的特征
        3.1.1 投资者构成与年龄结构
        3.1.2 学历、职业与收入水平
        3.1.3 风险偏好与投资经验
    3.2 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其特征
        3.2.1 信息中介模式
        3.2.2 信用中介模式
        3.2.3 增信中介模式
        3.2.4 我国网贷平台的基本特征
    3.3 网贷交易中的信息传递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3.3.1 平台信息生产与传递行为
        3.3.2 网贷交易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者与网贷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行为
    4.1 投资者与平台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其来源
        4.1.1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环节
        4.1.2 第三方机构信息评价环节
        4.1.3 投资者信息接收与决策环节
    4.2 平台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驱动因素
        4.2.1 信息中介模式盈利能力不足
        4.2.2 监管制度缺陷与违规成本过低
    4.3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
        4.3.1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逆向选择行为
        4.3.2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市场表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三方博弈模型的逆向选择形成机理分析
    5.1 投资者、平台、借款人三方博弈模型
        5.1.1 模型假设
        5.1.2 参与方收益分析
        5.1.3 对参与方策略变化的讨论
    5.2 借款人、平台、监管机构三方博弈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平台方收益分析
    5.3 逆向选择的三方博弈模型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投资者选择与信息披露治理
    6.1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1.1 网贷行业信息披露的制度安排
        6.1.2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的现状
        6.1.3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
    6.2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选择平台的影响
        6.2.1 信息披露的价值引导效应
        6.2.2 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信心的增强效应
        6.2.3 信息披露的投资者保护效应
    6.3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机制优化
        6.3.1 明确划分平台内部信息披露的责任与义务
        6.3.2 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
        6.3.3 加强负面信息的实质性披露
    6.4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网贷平台信息披露行为治理
        6.4.1 模型假设与变量解释
        6.4.2 模型构建
        6.4.3 平台与治理方策略演化均衡分析
        6.4.4 对惩罚机制的改进
        6.4.5 仿真分析
        6.4.6 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治理策略总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正向选择机制设计
    7.1 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理性决策
        7.1.1 网贷平台风险与投资收益分析
        7.1.2 投资者认知及行为偏差控制
    7.2 网贷平台评价机制构建与评价方法优化
        7.2.1 网贷平台评价机制的构成
        7.2.2 评价机构业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7.2.3 基于MSO-LSSVM方法的平台运营水平评价方法
    7.3 网贷投资者教育机制设计
        7.3.1 我国网贷投资者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7.3.2 网贷投资者教育制度构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治理的相关支持制度建设的建议
    8.1 加强网络借贷基础法规建设
    8.2 建立网贷平台评级制度
    8.3 健全网络借贷中介服务体系
    8.4 构建网络借贷协同治理机制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A: 2018年12 月成交量排名前三十的平台运营指标
附录B: 混沌粗搜索算法代码
附录C: 变尺度混沌优化细搜索算法代码

(9)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1.3.3 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1 结算风险的内涵
        2.1.2 结算制度的演进
        2.1.3 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制度优势与负面争议
        2.1.4 保证金制度与结算风险测度
        2.1.5 文献述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2.2.2 金融稳定理论
        2.2.3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现存问题与作用机理分析
    3.1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
        3.1.1 独立存在的伴生模式
        3.1.2 无独立存在形态的内部功能模式
    3.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及影响
        3.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梳理
        3.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2.3 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
        3.3.2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直接路径
        3.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间接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
    4.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主流做法
        4.1.2 借鉴与启示
    4.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4.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实践
        4.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反思
    4.3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
        4.3.1 调整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策略
        4.3.2 完善结算会员管理制度以强化结算风险事前预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中测度
    5.1 构建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理论探索
        5.1.1 结算保证金与交易保证金的制度比较
        5.1.2 结算保证金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5.1.3 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
    5.2 结算风险测度的模型设计与样本数据选取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基于VaR方法测度结算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于GARCH族模型的VaR计算
        5.3.2 基于历史模拟法的VaR计算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后违约处置
    6.1 结算违约处置的基本原则
        6.1.1 及时介入原则
        6.1.2 代位履责原则
        6.1.3 风险共担原则
    6.2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结算违约基金的实证研究
        6.2.1 结算违约基金算法概述与评价
        6.2.2 基于上海证券市场的结算违约基金实证研究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强化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
    7.1 金融制度改革层面
        7.1.1 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
        7.1.2 加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
        7.1.3 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7.1.4 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
    7.2 证券行业层面
        7.2.1 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
        7.2.2 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
        7.2.3 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
        7.2.4 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认证制度
    7.3 证券结算机构层面
        7.3.1 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7.3.2 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
        7.3.3 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
附录 国际组织对于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与测度
    2.1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内涵
    2.2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测度
    2.3 小结
3 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分析
    3.1 基本假设与参数设定
    3.2 两种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对比分析
    3.3 同一组织形式的组织效率影响机制分析
    3.4 小结
4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构建
    4.1 效率化组织构建基础
    4.2 效率化组织构建条件
    4.3 效率化组织构建框架
    4.4 小结
5 长租公寓REITs融资效率化组织保障机制设计
    5.1 机制设计基本思想
    5.2 组织合作效率保障机制
    5.3 组织合作风险防范机制
    5.4 REITs融资组织退出机制
    5.5 小结
6 案例研究——美国EQR
    6.1 美国REITs发展概况
    6.2 EQR融资组织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试析我国投资决策对风险的逆向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金融监管视角下担保圈风险防控研究 ——以山东省J市为例[D]. 朱鸿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逆向选择实证研究 ——基于微观数据[D]. 徐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变动及对结构演化的影响[D]. 张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周旭枚. 湘潭大学, 2020(10)
  • [7]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D]. 安强身. 山东大学, 2020(08)
  • [8]投资者对网贷平台逆向选择的治理机制研究[D]. 潘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9]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D]. 许高庆.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10]长租公寓REITs融资组织效率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国投资决策风险逆向选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