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光电互补无人值守供电系统设计

风电-光电互补无人值守供电系统设计

一、风电一光电互补无人值守电源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谢尚达[1](2021)在《基于微电网的高铁AT所供电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电力用户,而高铁AT所广泛分布于铁路沿线,所内负荷安全稳定工作是高铁运行的保障,为解决高铁AT所存在的供电问题,将分布式电源以微电网形式为AT所供电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根据高铁AT所现有供电方式,提出利用风光储微电网对高铁AT所用电设备供电的构想。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包括高铁AT所微电网基本结构,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微电网控制策略等。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高铁AT所地理位置特点及现有供电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背景,提出AT所风光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有、无接触网备用电源的两种典型供电方案的设计构想,分别对两种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采取一种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供电方案。(2)根据所设计的高铁AT所微电网结构,考虑其投资成本,以包含环保折算费用等的最小净现值成本为目标函数,根据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考虑相关约束条件及评价指标,建立容量优化模型,以对所设计的微电网各发电单元进行最佳容量配置。(3)以实际调研的某高铁AT所为研究目标,根据实际调研的真实用电负荷数据,利用HOMER Pro软件对其进行容量优化配置,将得到的5种不同的配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原有供电方式相比,在对高铁AT所增设适宜容量的风光储微电网发电后,不仅能解决原有供电隐患,提高供电可靠性,同时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大有裨益,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4)为进一步保证所配置的发电单元容量可满足用电负荷所需,分别对风电、光伏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蓄电池采用自抗扰控制,逆变器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等相应的控制策略,根据分析研究各控制策略原理,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仿真模型,将优化后的容量配置结果作为仿真参数,对所设计微电网的正确性及其容量配置结果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张宝森,李春江,崔海涛,陈洁[2](2021)在《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研发》文中提出为解决冬季结冰河道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连续监测难的问题,研发了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空气耦合雷达、环境温度传感器、水面/冰面温度传感器、高清红外夜视仪、避雷器、GPS模块、远程开关控制和遥测模块、太阳能和风力供电互补系统、硅能电池、超长横杆和三角钢架等组成。集成后的装置可监测冰厚、水位、环境温度和冰面/水面温度等相关参数及全天候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采用4G模块将数据回传至控制中心并自动解译雷达图谱。该装置已安装应用于黄河内蒙古托克托县什四份险工弯道处,完整监测了2019—2020年度凌汛期冰厚和水位变化过程,采集了大量的温度和凌汛视频图像数据。该装置为冰期水文远程非接触式监测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技术,可实现全年无人值守智能监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3](2021)在《科学统筹 精准谋划——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解析》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电力行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电力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为社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四季度电力消费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消费需求已恢复常态。

张钰哲[4](2020)在《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箱式变电站建设作为配电网改造升级的重要环节,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一些远程变电站正开始从有人值守变为无人值守。随着室外变电站数量逐渐增多,视频监控作为箱式变电站关键环节,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很多缺陷,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隐性安全问题。为了改进存在的隐性技术安全问题,论文针对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与讨论。首先,论文针对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相关技术展开研究,研究与分析了视频处理及目标检测技术,运用背景差分技术来完成对运动目标的检测分析,同时研究和分析了视频传输和压缩技术。其次,针对系统功能需求,论文进行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硬件选型设计和软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主要由总体结构设计、视频监控设计、门禁设计、电源控制模块设计等组成。软件设计基于箱式变电站网络拓扑展开系统架构,所设计系统端采用C/S架构,现场端采用C++进行通信与视频计算程序的设计。运动目标检测设计基于三帧差分和背景差分进行了目标物的提取将两者获取的目标物相与,以便得到相对准确的位置信息。最后,研究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及调试,给出监控系统布置方案,完成视频采集与显示、运动目标检测调试。论文所设计的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具有模块化体系结构,通过对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设计,视频监控中心将各子系统集成于监控管理平台上,从而实现各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信息共享,使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起来更加方便,为箱式变电站的维护人员提供了统一的监控平台。同时,提高了对变电站检修维护的自动化水平,有效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系统可用性,降低系统维护成本。

王淼[5](2020)在《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全过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海洋建设工作,海岛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于偏远海岛地区,电力供应是其发展的关键,依靠传统海底电缆的供电成本较高,不利于海岛的经济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降低经济成本且环保无污染的基础上解决海岛的电力供应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微电网的采用具有较多优点,充分应用海岛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清洁能源,积极建设多种能源互补的海岛微电网供电系统,不但能够解决海岛居民的用电难题,还可以为污水处理负荷提供电力供给,从而解决海岛污水排放和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海岛经济发展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由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关于某海岛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为本课题提供基本的经费支持,研究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系统的规划与运行全过程优化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提出了首先以负荷侧污水处理机组作为可控负荷进行系统功率平衡调节,再由蓄电池及柴油发电机根据功率差额进行补充调节的系统调度策略,并根据此策略建立了海岛微电网的系统调度模型。(2)以极小化系统建设成本和极小化柴油发电机燃油消耗为目标,构造相关运行约束条件,建立了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系统的全过程优化模型,对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蓄电池、柴油发电机等组件的规划数量和运行功率进行全过程优化。(3)以某一海岛微电网为例,根据本文提出的全过程优化方法,分别建立包含固定负荷和可控污水处理负荷的两种优化模型,釆用一种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解,并介绍了此方法。最后通过对两种模型的最优解对比分析,说明了污水处理负荷的可控性对于系统功率平衡调节和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的显着作用,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范传焘[6](2020)在《基于零逆流铁岭物流城风光储互补微网电站容量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结构不断转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紧随社会经济的步伐,可持续化的转型也变得越发重要,我国的光伏发电产业和风力发电产业也已经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从高成本、低产能的低速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的光伏和风电发展补贴的出台,新能源发电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而因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各自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在这种背景情况下,发展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已经称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建设一种风光储互补发电模型能够为今后的能源发展、新能源系统运行和经济效益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新能源系统接入电网的方式有大容量、集中接入电网,也有分布式发电。但是,新能源发电受制于外部环境影响,若新能源容量占比过高,则会影响电力网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所以采用用户端负荷侧多种清洁能源微电网接入电网的形式,根据以上的特性,提出零逆流控制策略,目的是将微电网变成一个可控负载,将它作为主电网的一个可控负载来运行,从而减少对电网的冲击。采用微电网构建新能源发电系统同样能够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通过负荷的特点并利用零逆流原则提高能源能效。本文通过认真分析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研究现状,针对每一种能源的发电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构想分析方法与各种发电模型。首先确定联络线上传功率为零作为系统优化目标,根据铁岭物流城白天实际负荷情况与可利用光伏电池阵列的安装面积,确定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其次根据负荷确定风力发电容量,再次根据零逆流原则确定储能配置容量,根据风光储荷技术经济评估优化投资方案与产能做到最佳匹配。通过数学算法确定风力发电容量和储能容量。在考虑了风电容量和储能容量的成本控制因素,及风力发电容量的环境因素控制因素后,综合约束条件,根据发电模型借助数学算法及仿真结果,得到合理的储能调度方案。对比不同的系统排布方式和控制策略后,寻找到优化方案,据此构建了风光储荷多能互补系统的仿真模型,验证控制策略和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一种工程建设方案,通过两种投资回收期限的计算方法,在对系统建设的投资回收期限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方案的可行性。

左广宇[7](2020)在《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地区被称为“极区”或“极地”,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最北两端。虽然极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封闭,但是极区会对全球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极区气候快速变化的趋势下,人类需要提高对极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对极区海冰、冰盖、大气、海洋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极区现场观测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挑战,主要依赖于常年考察站有人值守观测以及小型自动设备的无人观测。在南极大陆上的各国考察站,无论是夏季考察站还是具有保障考察队员越冬的常年站,站区的科研设备运行、常规照明、房屋供暖、日常饮用水净化、废物处理等过程,以及后勤保障中飞机、陆基车辆、雪地摩托、工程机械等动力均需大量能源供给。南极大陆地理位置偏远,崩解的冰川、覆盖在南大洋上的海冰以及特殊的极夜现象,导致考察站在南极冬季漫长的几个月中处于孤立的状态,人类无法进入南极。对于小型自动设备的供电主要依靠电池技术,但是极区长期低温的环境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而且考察站与小型自动设备的运行过程均对极区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极区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新需求应运而生。但是面向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效可行的极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与运行策略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本文通过对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现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围绕极区自动设备以及南极中山站站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以及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极端环境的能源供应难题,降低人类活动对极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人类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极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完成的特色及独创性的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极区复杂多变的极端环境特点,针对极端天气下考察站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极端天气的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为极区考察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考虑低温环境下极昼、极夜现象对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影响,将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消融模型嵌入能量匹配中,提出了相应的能量匹配算法,结合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获得优化配置。引入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两个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组合配置的结果,为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根据技术可靠性指标来看,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均可达到要求;从经济学指标来看,额定功率较大的风力发电机带来较小的用电成本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2)我国南极中山站曾建设风-光独立供电测试系统,存在极昼极夜下供电可靠性较低、维护成本高、不能直接用于整个站区供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现阶段中国南极中山站传统能源供电系统,本课题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的概念,为从传统能源向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良好过渡提供了可能。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供电方面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能供应方式,柴油发电机辅助;供热方面以电热器作为热能供应主要方式,柴油发电废热利用为辅助,且建筑之间可通过管线共享热能。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该多目标调度模型以调度期内电力损失率、能源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在整个调度期内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覆冰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经过仿真验证,能够可靠稳定实现中山站现有负荷下全年供电,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传统发电模式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电加热为主废热利用为辅的供热模式,对未来中国南极中山站实际调度运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极区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针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中储能电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导致其放电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下(-50°C至20°C)储能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规律,包括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以及电池容量的倍率特性。基于电池容量温度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剩余容量的相关性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连续温度区间。基于电池容量倍率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提出了低温下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充电策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4)针对极区低温环境对供电系统检测电路与ADC电路性能的潜在影响,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风-光混合充电电路进行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为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低温下电路输出校正算法。该算法可以校正电路的输出,使电路输出量的误差在低温环境下(-50°C至30°C)保持在0.0061A至0.0015A之间,确保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可靠性。光伏阵列以及风力发电机在南极的运行稳定,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极区小型供电系统中具有应用潜力;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电池SOC的范围在40%至100%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90%至100%的高容量水平,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高能效。南极试验结果表明了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表明本研究所设计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可以用于支撑自动观测系统的实际需求。

王丹[8](2020)在《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大。能源供需矛盾已成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中小城镇的能源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供给侧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热电联产的优势发挥不充分;需求侧经济承受能力差,需求规模不大且分散,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严重影响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给我国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综合供能已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而综合供能的决策研究是重中之重,开展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研究,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需压力,提升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消纳,实现中小城镇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开发目标,推动我国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重点探讨了适用于我国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的开发模式,提出以煤基背压分布式热电机组为基础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能源,配套热泵和储能的清洁供能方案。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决策方法的可行性,为系统开展中小城镇综合供能开发决策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缓解中小城镇能源供需矛盾,分析了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目标,探讨了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的开发模式。基于Nash谈判的方法,构建了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路径寻优模型,利用优先策略法则不断完善供能系统性能,保证决策方案在能源开发建设过程中持续占优。(2)针对综合供能系统外部条件开放程度增高,内部环境多能系统耦合的复杂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安全攻防策略。运用安全博弈理论构建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防御者-攻击者-防御者三层零和主从博弈模型,分析攻防策略,提升系统在真实发生攻击故障情形下的防御能力。(3)针对背压机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充分挖掘可提升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经济性的手段,基于模糊线性规划的理论构建了综合供能系统降本增效的经济优化模型。在系统设计、机组选型和设备备用等方面展开优化分析,解决煤基背压机经济性差,峰谷调节能力弱的问题,使其具备工程应用的条件。(4)针对中小城镇清洁用能需求,提出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最佳协同合作模式。基于灰数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复制者动态演化模型,计算模型鞍点值,分析能源合作利用的影响因素,寻求了最优稳态均衡区域,促进多能持续合作,并利用减排率测算多能合作的效果。(5)构建了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决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对提出的中小城镇综合供能开发模式展开系统评估。基于三角模糊数和有限理性决策方法构建了决策评估模型,筛选出的关键指标可以较为快速准确地评估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决策方案,为进一步优化供能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徐晨星[9](2019)在《偏远地区油气管道IoT离网供电系统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逐渐增大,油气管道规模不断扩张。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等特性,油气管道泄露轻则造成能源浪费,重则引起爆炸、火灾等事故。因此,随着油气管网规模的日益增长,油气管道运输的安全性越来越不容忽视。近年来,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行,IoT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油气管道运输的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油气管道多分布于农村、野外或海上等偏远地区,多数情况下常规电网无法到达,缺乏连续稳定的电能供应已成为阻碍油气管道IoT监控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因素。我国偏远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电为油气管道IoT监控系统供能,是解决油气管道监控系统供电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偏远地区油气管道供电不足问题,设计了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光-蓄-燃多能互补离网供电系统。首先,研究了光-蓄-燃发电系统各组成单元的工作特性和运行机理,主要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蓄电池和储氢罐。其次,建立了光-蓄-燃发电系统各元件功率模型和SOFC、SOEC运行特性模型,建立了光-蓄-燃多能互补离网供电系统的运行策略。其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运行特性模型考虑了温度、发电以及发热之间关系,蓄电池容量模型考虑了温度影响因素。以系统最小运行成本为目标函数,运行可靠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光-蓄-燃多能互补发电系统最优运行模型。最后,选取3个途径油气管道具有不同辐照度级别和环境温度的典型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地区(四川,宁夏,西藏)作为研究对象,设计3种油气管道供电配置方案:光伏发电+蓄电池,光伏发电+蓄电池+RESOC和光伏发电+RESOC。利用MatlabCplex求解器对建立的光-蓄-燃多能互补离网发电系统运行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下可靠性和经济性最优的供电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光-蓄-燃多能互补离网发电系统及优化运行方案,可以在保证较高发电效率和系统经济性前提下,为油气管道IoT监控系统提供连续稳定电能,满足石油管道IoT系统的电能需求。本研究可以为偏远地区油气管道IoT监控系统离网型电能供给系统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曹东京[10](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二、风电一光电互补无人值守电源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电一光电互补无人值守电源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电网的高铁AT所供电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电源接入铁路供电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铁AT所微电网基本结构
    2.1 高铁AT所配电系统
    2.2 高铁AT所微电网基本结构
3 微电网容量优化配置
    3.1 微源及储能电池模型
        3.1.1 风力发电数学模型
        3.1.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3.1.3 储能数学模型
        3.1.4 负荷数学模型
    3.2 微电网系统容量优化经济模型
    3.3 评价指标
    3.4 约束条件
        3.4.1 功率平衡约束
        3.4.2 蓄电池约束
        3.4.3 系统规划约束
        3.4.4 性能约束
    3.5 优化软件
    3.6 优化策略
        3.6.1 供电可靠性对成本影响
        3.6.2 可靠性与过剩率关系
    3.7 算例分析
4 高铁AT所微电网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
    4.1 光伏发电MPPT控制
    4.2 风机最大功率运行
    4.3 储能充放电自抗扰控制
    4.4 并网逆变器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
    4.5 高铁AT所微电网运行仿真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背景
2 装置技术方案
    2.1 装置系统硬件组成
    2.2 雷达
        2.2.1 雷达控制器
        2.2.2 脉冲发射机
        2.2.3 脉冲接收机
        2.2.4 超宽带天线
    2.3 风电光电互补供电系统
        2.3.1 太阳能电池板选择
        2.3.2 风力发电机选择
        2.3.3 风电光电互补控制器选择
        2.3.4 硅能电池选择
    2.4 4G数据传输系统
    2.5 GPS模块
    2.6 远程开关控制与遥测模块
3 冰面和冰水分界面层位追踪算法
    (1)同相性。
    (2)相似性。
4 应用案例
5 结论与建议

(3)科学统筹 精准谋划——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一)电力消费需求情况
    (二)电力生产供应情况
    (三)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二、2021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7%
    (二)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继续提高
    (三)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电力供应偏紧
三、有关建议
    (一)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安全稳定运行
    (二)推进能源电力供应结构低碳转型
    (三)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保障电力低碳转型

(4)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站视频监控技术现状与发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相关技术
    2.1 视频监控技术综述
    2.2 视频处理技术
    2.3 目标检测技术
    2.4 视频压缩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视频监控对象与工况简介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3 视频监控系统选型设计
    3.4 门禁系统选型设计
    3.5 电源控制模块选型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4.2 主程序设计
    4.3 系统架构
    4.4 视频监控中心设计
    4.5 运动目标检测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及调试
    5.1 监控系统布置方案
    5.2 视频采集与显示调试
    5.3 运动目标检测调试
    5.4 建设后经济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全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海岛微电网的结构及功能分析
    2.1 传统海岛微电网的总体结构
        2.1.1 微电网概念
        2.1.2 微电网的典型运行模式
        2.1.3 传统海岛微电网的典型结构
    2.2 风/光/柴/蓄模型
        2.2.1 风电机组模型
        2.2.2 太阳能发电系统
        2.2.3 储能系统
        2.2.4 柴油发电机组
    2.3 传统海岛微电网的不足及优化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模型及调度策略分析
    3.1 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结构
    3.2 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数学模型
        3.2.1 风电机组
        3.2.2 太阳能发电机组
        3.2.3 储能系统
        3.2.4 柴油发电机组
        3.2.5 负荷模型
    3.3 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系统调度策略
        3.3.1 污水处理负荷调度策略
        3.3.2 储能系统及柴油发电机调度策略
        3.3.3 含可控污水处理负荷的海岛微电网系统调度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全过程优化模型
    4.1 优化问题的提出
    4.2 目标函数
        4.2.1 极小化系统建设成本目标
        4.2.2 极小化柴油发电机燃油消耗模型
    4.3 约束条件设置
    4.4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例分析
    5.1 算例概况
    5.2 优化结果分析
        5.2.1 优化中的最优解分析
        5.2.2 污水处理负荷可控作用分析
        5.2.3 系统功率平衡分析
        5.2.4 特殊情况下的系统经济性和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零逆流铁岭物流城风光储互补微网电站容量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结构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风光蓄互补发电系统结构与控制
        2.1.1 风力发电机组
        2.1.2 太阳能光伏发电
        2.1.3 P/N结
        2.1.4 蓄电池
        2.1.5 DC/DC变换器、逆变器与控制器
    2.2 光伏发电原理及数学模型
        2.2.1 光伏电池结构
        2.2.2 光伏电池特性与数学模型
    2.3 风力发电结构
        2.3.1 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分类
        2.3.2 风力机特性与数学模型
    2.4 蓄电池荷电状态与工作效率
        2.4.1 蓄电池的容量
        2.4.2 蓄电池工作效率
        2.4.3 蓄电池的荷电状态(SOC)
    2.5 逆变器工作效率
    2.6 本章小结
3 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电源运行特点及模型
    3.1 光伏发电运行策略
    3.2 风电出力模型
        3.2.1 风功率密度
        3.2.2 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3.3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的出力模型
    3.4 零逆流原则与储能调度模型
    3.5 容量配置条件
    3.6 本章小结
4 零逆流原则与风光储互补发电系统的仿真模拟
    4.1 零逆流控制原则
    4.2 光伏系统发电量
    4.3 风电系统发电量
    4.4 联合系统运行策略
    4.5 联合系统容量优化模型
        4.5.1 选取优化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
        4.5.2 粒子群算法
    4.6 本章小结
5 实例仿真及分析
    5.1 项目相关介绍
    5.2 微电网与主网购电策略
    5.3 系统simulink模型搭建
    5.4 运行结果
    5.5 投资期及成本计算
        5.5.1 投资期问题概述
        5.5.2 静态资金回收期
        5.5.3 动态资金回收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极地考察的重要意义
        1.1.2 极地考察的主要模式
    1.2 极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
        1.2.2 南极考察站供电系统
        1.2.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
        1.2.4 中国南极中山站现阶段供电系统
        1.2.5 极区小型观测系统现阶段供电模式
    1.3 极区环境要素分析
    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技术难点
        1.4.1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优化配置技术
        1.4.2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调度策略
        1.4.3 适用于极区长期低温环境下的蓄电池储能技术
        1.4.4 电路输出性能低温校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极端天气的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研究
    2.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与消融模型及参数化方案
        2.1.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
        2.1.2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2.1.3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液态水含量(LWC)分析
        2.1.4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消融模型
    2.2 考虑极端天气的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
        2.2.1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目标函数
        2.2.2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约束条件
    2.3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算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光伏阵列及风机的选型
        2.4.2 液态水含量及叶片覆冰分析
        2.4.3 风机输出功率分析
        2.4.4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析
        2.4.5 技术可靠性指标
        2.4.6 经济性指标
        2.4.7 匹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方法研究
    3.1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参数设置
        3.2.1 中山站场景
        3.2.2 主要技术参数
    3.3 调度结果
        3.3.1 总体调度结果
        3.3.2 典型场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蓄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 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1 铅酸蓄电池
        4.1.2 锂离子电池
        4.1.3 钠硫(NaS)电池
        4.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电池的选择
    4.2 储能装置(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2.1 低温实验装置
        4.2.2 低温实验介绍
        4.2.3 13.6V75Ah铅酸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设计与低温校正技术研究
    5.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
        5.1.1 新型极区观测系统与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
        5.1.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光伏阵列的选型
        5.1.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小型风机的选型
    5.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2.1 风-光混合充电电路
        5.2.2 驱动电路
        5.2.3 状态监测电路
        5.2.4 ADC与辅助电路
    5.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1 状态监测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2 ADC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校正算法研究
    5.4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现场试验分析
        5.4.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年际运行状况的评估
        5.4.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与观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研究现状
        1.2.2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决策分析研究现状
        1.2.3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决策目标与路径寻优
    2.1 综合能源分布式供能分析
        2.1.1 分布式能源
        2.1.2 综合能源系统
        2.1.3 综合能源分布式供能
    2.2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开发模式构想
        2.2.1 开发模式分析
        2.2.2 供能方案设计
        2.2.3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供能方案
    2.3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要素
        2.3.1 决策目标
        2.3.2 决策主体
        2.3.3 决策方法
    2.4 开发模式路径寻优建模
        2.4.1 策略寻优
        2.4.2 寻优模型构建
        2.4.3 寻优模型求解
    2.5 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安全性分析
    3.1 综合供能系统安全性
        3.1.1 典型系统形态
        3.1.2 形势特征
        3.1.3 应对措施
    3.2 安全博弈
        3.2.1 组成要素
        3.2.2 博弈过程
    3.3 分析方法
        3.3.1 安全博弈模型分析
        3.3.2 安全博弈模型求解方法
    3.4 安全博弈模型
        3.4.1 防御者-攻击者-防御者三层博弈模型构建
        3.4.2 防御者-攻击者-防御者模型求解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节
4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经济性分析
    4.1 综合供能系统经济性
        4.1.1 常规模式
        4.1.2 盈利要素
    4.2 优化措施
        4.2.1 设计优化
        4.2.2 运营优化
    4.3 优化决策方法
        4.3.1 负荷预测方法
        4.3.2 蓄热装置容量计算方法
        4.3.3 系统成本最优计算方法
        4.3.4 优化运营比选方法
    4.4 经济优化建模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清洁性分析
    5.1 综合供能系统清洁性
        5.1.1 煤炭的清洁利用
        5.1.2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5.2 综合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分析
        5.2.1 能源利用存在的环境问题
        5.2.2 解决思路
        5.2.3 能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5.3 清洁性评价方法
        5.3.1 考虑能源合作的演化分析方法
        5.3.2 考虑能源合作减排效果的评价方法
    5.4 综合能源合作演化模型和减排计算基准系统
        5.4.1 综合能源合作演化模型构建
        5.4.2 模型演化分析
        5.4.3 基准能源系统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决策方案评估
    6.1 评估概述
        6.1.1 评估目的及作用
        6.1.2 评估任务及内容
        6.1.3 评估步骤
    6.2 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主要影响因素
        6.2.3 评估指标体系
    6.3 评估方法
        6.3.1 三角模糊数方法
        6.3.2 有限理性两层决策方法
    6.4 综合供能系统决策方案评估模型构建
        6.4.1 模型构建的步骤
        6.4.2 方案评估模型
        6.4.3 关键指标权重
    6.5 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9)偏远地区油气管道IoT离网供电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偏远地区可再生能源离网供电
        1.1.2 油气管道IoT离网供电
        1.1.3 多能互补供电系统及其运行优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偏远地区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2 油气管道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3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运行优化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油气管道IOT系统架构及用电需求
    2.1 油气管道智能化管理架构
    2.2 用电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节
3 油气管道多能互补供电系统的基本模型
    3.1 油气管道多能互补供电系统总体结构
    3.2 光伏模型
        3.2.1 基本原理
        3.2.2 基本组成
        3.2.3 输出模型
    3.3 RESOC模型
        3.3.1 基本组成
        3.3.2 SOFC模型
        3.3.3 SOEC模型
    3.4 蓄电池模型
    3.5 储氢单元模型
    3.6 本章小节
4 多能互补供电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
    4.1 目标函数
    4.2 约束条件
    4.3 系统运行优化策略
    4.4 本章小节
5 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算例分析
    5.1 多阴雨天气地区
        5.1.1 研究地区概况
        5.1.2 基于Matlab的优化计算及分析
    5.2 非高寒少雨地区
        5.2.1 研究地点概况
        5.2.2 基于Matlab的优化计算及分析
    5.3 高寒地区
        5.3.1 研究地点概况
        5.3.2 基于Matlab的优化计算及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致谢

(10)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2.5 小结
3 生产系统优化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3.3 辅助系统升级
    3.4 革新支护工艺
    3.5 仓储扩容工程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3.7 井下矸石充填
    3.8 小结
4 劳动组织优化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4.3 小结
5 保障措施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风电一光电互补无人值守电源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电网的高铁AT所供电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D]. 谢尚达.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研发[J]. 张宝森,李春江,崔海涛,陈洁. 人民黄河, 2021(03)
  • [3]科学统筹 精准谋划——2020~2021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解析[J].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业, 2021(02)
  • [4]箱式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设计[D]. 张钰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含污水处理可控负荷的海岛微电网全过程优化研究[D]. 王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基于零逆流铁岭物流城风光储互补微网电站容量优化设计[D]. 范传焘.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7]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左广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中小城镇综合供能系统开发模式决策研究[D]. 王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偏远地区油气管道IoT离网供电系统建模研究[D]. 徐晨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 [10]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风电-光电互补无人值守供电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