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

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

一、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亮,张自峰,陶梦璋,李曼红,王雨生[1](2021)在《中国大陆地区2008至2018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成为儿童致盲的首位病因。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地区ROP筛查和防治工作不断深入,但不同区域开展工作的情况及ROP检出率差异较大。本文在前期对2010年前ROP发生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2008至2018年的文献报道进行汇总,追踪和分析约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ROP的筛查情况和发病变化趋势,以期为科学防治ROP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79-385)

张燕艳[2](2021)在《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为探索早产儿脐带挤压最佳长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19年08月至2020年10月在遵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168例,根据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及断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2例。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早产儿娩出后,分别采取脐带挤压长度10 cm、20 cm、30 cm进行干预;对照组早产儿娩出后,采取延迟断脐进行干预。对比分析:(1)一般资料:四组早产儿母亲年龄、体重指数、产次(初产/经产)、产别(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前血红蛋白、产前红细胞压积及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剂量,四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羊水粪染及Apgar评分(1min,5min)。(2)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3)贫血及输血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住院期间贫血例数、输血例数、红细胞输注量。(4)黄疸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峰值、光疗时长及病理性黄疸例数。(5)呼吸支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长;(6)并发症及死亡例数: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例数;(7)住院时间及花费:四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共纳入168例早产儿,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5例。完成完整研究143例,分别为试验1组35例、试验2组35例、试验3组38例及对照组35例。2.试验结果:(1)一般资料:四组早产儿及母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命体征相关指标:1)体温:四组早产儿体温均随着出生后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对照组早产儿入院时体温均低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试验3组(P<0.05)。2)心率:四组早产儿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呼吸频率:四组早产儿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及第7天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压:试验3组早产儿血压在入院时、出生后第3天均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收缩压在出生后第7天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舒张压在出生后第7天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P<0.05)。(3)贫血及输血相关指标: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试验1组早产儿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水平在入院时均低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5);试验3组早产儿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水平在出生后第3天、第7天均高于试验1组、试验2组及对照组(P<0.05)。2)贫血及输血发生率:试验1组早产儿贫血发生率均高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083),试验3组早产儿输血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P<0.0083),试验1组早产儿红细胞输注量高于试验3组及对照组(P<0.05)。(4)黄疸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峰值、光疗时长及病理性黄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呼吸支持相关指标: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并发症及死亡发生例数:四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时间及花费:四组早产儿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带挤压30 cm能提高早产儿血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早产儿贫血、输血发生率及红细胞输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2.早产儿脐带挤压最佳长度为30 cm。

钟莉芳[3](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孙铭第,任晓旭,李娜,王月琦[4](202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早产儿家庭主要照顾者母乳喂养选择情况,回顾性分析NICU住院期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吉林大学第一医院NICU于201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出院的342例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NICU早产儿资料收集表对其进行调查,回顾性分析NICU住院对母乳喂养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母乳喂养决策的单因素分析包括胎龄(t值为-2.177,P值为0.029)、出生体质量(t值为-2.036,P值为0.043)、在院期间喂养方式(χ2值为6.582,P值为0.010)、住院时间(Z值为-2.205,P值为0.027)、母亲年龄(Z值为-2.975,P值为0.003)、母亲文化程度(χ2值为8.350,P值为0.040)、是否为双胎妊娠(χ2值为7.367,P值为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实施母乳喂养(P值为0.003)、母亲高龄(P<0.001)是促进母乳喂养决策的有利因素;双胎妊娠(P值为0.006)、母亲低学历(P值为0.001)、胎龄(P值为0.006)是不利于母乳喂养实施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院期间实施母乳喂养与母亲高龄有利于出院后母乳喂养的选择,双胎妊娠、母亲低学历与低出生胎龄不利于母乳喂养的实施。

李玮桐,向美芹,赵希平,单雪,杨富国[5](2020)在《预测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抽取2018年7—9月NICU住院且符合纳排标准的2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运用R软件建立预测早产儿发生MARSI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NICU早产儿MARSI发生率为23.9%(64/268)。胎龄(28~32周)(P值为0.021,OR值为2.736,95%CI 1.163~6.435)、水肿(P<0.01,OR值为33.782,95%CI 10.510~108.583)、孕母糖尿病(P值为0.039,OR值为16.011,95%CI 1.146~223.692)、易撕胶带(P值为0.027,OR值为13.567,95%CI 1.340~137.311)均是早产儿发生MARS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C-index为87.29%,具有中等区分度;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结论基于胎龄、皮肤状态、孕母期疾病、粘胶产品等指标建立的预测早产儿MARSI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可实现个体化预测MARSI发生风险,筛选高风险人群,有临床意义。

胡薇[6](2020)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产儿病情观察方案,并探究该方案应用于早产儿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效果,旨在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的迹象,以及时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痊愈出院率,降低患儿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并提升医生对于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方法:1、基于文献分析法,整合国内外应用预警评分的干预方案,从护理管理及护理评估层面分析,结合环境、病人因素后制定基于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初步方案。随后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制定成最终的方案。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4月-11月收治的2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以2019年4-5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病情观察方案,以2019年10月-11月收治的11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改良新生儿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比较两组在早产儿医疗干预次数、痊愈出院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医疗干预总次数为13.42±11.20次,高于对照组医疗干预总次数9.86±8.70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理呼吸道、升级抗生素等医疗干预措施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肺复苏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扩容、纠正酸碱平衡、输血、降温/复温等医疗干预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出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住院天数为12.49±10.33天,住院费用为1.88±1.92万元,低于对照组及住院费用的17.81±15.12天和2.70±2.76万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生对护士工作能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病情观察方案实用性和可靠性都相对较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护士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早期对早产儿采取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痊愈出院率。2、早期发现早产儿病情变化迹象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3、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护士发现早产儿病情观察早期迹象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促进医护间有效沟通。

马春余[7](2020)在《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时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病例资料。纳入研究的所有早产儿均按2个日龄段(日龄<7天,日龄≥7天)分别研究,依据不同日龄段贫血诊断标准分别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我院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我院2017-2018年收治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共计18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156例早产儿被纳入本研究,日龄<7天阶段贫血组患儿占56.4%(88/156),日龄≥7天阶段贫血组患儿占81.4%(127/156)。2.日龄<7天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孕母年龄、出生胎龄、基础血红蛋白、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是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05,P=0.028;OR=0.623,P=0.006;OR=0.915,P=0.000;OR=1.326,P=0.000)。3.日龄≥7天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出生体重、基础血红蛋白、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是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7,P=0.000;OR=0.972,P=0.043;OR=1.141,P=0.016)。结论:1.我院2017-2018年胎龄小于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率高,日龄≥7天阶段早产儿贫血比例高于日龄<7天阶段早产儿。2.孕母年龄小、出生胎龄小、基础血红蛋白值低、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大是胎龄小于34周的日龄<7天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出生体重低、基础血红蛋白值低、出生7天内医源性失血量大是胎龄小于34周的日龄≥7天早产儿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雯蕙[8](2020)在《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和非小于胎龄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和非SGA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SGA和非SGA早产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以尽早临床防治其发生,改善早产儿的预后。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转运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并且住院时间不少于28天的549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GA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SGA组和非SGA组两组,再分别根据两组中是否发生BPD进一步分成BPD-SGA组和非BPD-SGA组两亚组以及BPD-非SGA组和非BPD-非SGA组两亚组,分析比较SGA组和非SGA组中BPD发生率、SGA组和非SGA组中发生BPD的高危因素,并对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母孕期情况、基础疾病、治疗经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SGA组和非SGA组两组早产儿BPD发生率比较:本研究中549例早产儿根据SGA诊断标准划分,SGA组181例,其中罹患BPD的患儿26例,BPD发生率14.36%,非SGA组368例,罹患BPD的患儿134例,BPD发生率36.41%,校正胎龄和出生体重后SGA组BPD发生率显着低于非SGA组(P<0.05)。2.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一般资料、母孕期情况、基础疾病、治疗经过比较:结果显示:BPD-SGA组胎龄、母亲年龄、子痫前期发生率均显着高于BPD-非SGA 组(P<0.05);而出生体重、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发生率、呼吸暂停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使用率,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均显着低于BPD-非SGA组。(P<0.05)。3.SGA组发生BPD与非SGA组发生BPD的高危因素分析:3.1 SGA组发生BPD的高危因素:胎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天数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是BPD-SGA组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BPD的风险是其0.483倍(保护因素);CPAP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发病风险变为之前的1.254倍(危险因素),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发病风险变为之前的1.260倍(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绘制ROC曲线图,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SGA组发生BPD的概率。结果显示:胎龄、CPAP天数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2(95%CI:0.729-0.915)、0.928(95%CI:0.872-0.983)和 0.663(95%CI:0.538-0.787)。以预测变量为检验变量,结果显示上述3个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85.8%,均高于3个指标单独预测。3.2非SGA组发生BPD的高危因素: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CPAP天数、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和氨茶碱使用率是BPD-非SGA组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降低BPD发生风险0.597;具有NRDS的较不具NRDS的个体,其发生BPD的风险是其2.008倍;CPAP天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发病风险变为之前的1.208倍;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其发病风险变为之前的1.185倍;使用氨茶碱者较不使用者,发病风险是其2.170倍。在此基础上绘制ROC曲线图,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非SGA组发生BPD的概率。结果显示:胎龄、NRDS、CPAP天数、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和氨茶碱使用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95%CI:0.782-0.873)、0.670(95%CI:0.611-0.729)、0.873(95%CI:0.834-0.913)、0.616(95%CI:0.554-0.678)和0.651(95%CI:0.592-0.710)。以预测变量为检验变量,结果显示上述5个指标联合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灵敏度为82.80%、特异度为87.60%,均高于5个指标单独预测。结论:1、校正胎龄和出生体重后早产SGA组BPD发生率显着低于非SGA组;2、BPD-SGA组早产儿胎龄、孕母年龄和子痫前期发生率均显着高于BPD-非SGA组;而出生体重、PDA发生率、呼吸暂停发生率、PS使用率、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均显着低于BPD-非SGA组。3、胎龄、CPAP天数和有创机械通气天数是BPD-SGA组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NRDS、CPAP天数、有创机械通气天数和氨茶碱使用率是BPD-非SGA组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瞳瞳[9](2020)在《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真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早产儿临床相关资料,按照标准将纳入的病历资料分为两组,其中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早产儿纳入感染组,无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率及时间、PICC置管率及时间、TPN时间、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住院前母乳喂养情况、预后情况等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单因素、多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 果]1.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早产儿3972例,根据纳入标准,有311例早产儿纳入,其中发生IFI有30例,感染率为0.76%,根据排除标准排外后,共有274例,其中感染组30例,对照组244例;2.血培养检出真菌9例,阳性率30%,均属于念珠菌属。其中6例行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这6株白念珠菌均对两性霉素敏感,有1株对卡泊芬净耐药,有4株对氟康唑耐药;3.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性别及日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体重、胎龄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感染组早产儿中,(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100pg/mL)有28例,阳性率93.3%。5.胎龄、出生体重、抗生素使用时间、TPN时间、有无PICC置管及留置时间、有无气管插管及插管时间、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住院时间、住院前母乳喂养为早产儿IFI感染危险因素(P<0.05),其中PICC置管天数和气管插管天数为本研究早产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6.两组之间预后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0.76%。2.本研究(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率,(1,3)-β-D葡聚糖检测可用于诊断IFI的辅助检查。3.本研究得出早产儿IFI危险因素有胎龄、出生体重、抗生素使用时间、TPN时间、有无PICC置管及留置时间、有无气管插管及插管时间、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住院时间、住院前母乳喂养。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ICC置管天数和气管插管天数为本研究早产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

段小凤[10](2020)在《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留置PICC导管的早产儿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护理问题;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文献,经过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研究所需的相关证据,制定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采用临床差距分析法,构建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并将循证策略应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过程中,探讨循证策略对早产儿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调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成功留置PICC导管的367例早产儿置管资料,分析确定总结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的护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主要的循证护理问题;2.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及相关预防措施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临床指南、证据总结的相关研究证据,决策小组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最后按照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及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整合拟定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初稿;3.运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临床专家对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临床适用性的评价及修改意见,决策小组依据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对循证策略进行讨论、修改、汇总统计,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并由决策小组中的PICC置管专科护士通过反复操作演练将其演变为操作流程;4.选取2019年1月9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并准备置入PICC导管的8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PICC指南规范化置管操作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策略,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ICC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1.回顾性调查结果1.1早产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2%,按其发生由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性静脉炎(20.44%)、导管堵塞(3.00%)、渗血/渗液(1.63%)、淋巴结肿大(1.0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54%)、胸腔积液(0.54%)、脱管(0.27%)。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长、置入血管、穿刺次数进入方程,为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循证策略构建结果2.1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文献730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共纳入文献40篇,包括随机对照研究23篇、队列研究10篇、临床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经文献质量评价后,A级文献21篇,B级文献16篇。共纳入17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包括:穿刺静脉选择、穿刺前热敷、0.08mg·ml-1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超声引导技术协助穿刺、水胶体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对纳入的2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结果有:置管部位选择、温盐水推注送管、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导管尖端位置、预防性处理措施。2.2证据整合结果与循证策略初稿形成根据Meta分析结果与纳入文献内容的分析、提取、整合的研究证据中,Meta分析5条、文献内容提取34条。单篇文献提取研究证据最多18条,单条研究证据最多由8篇文献提供;将研究证据按PICC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三个环节进行整合,形成18项39条的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初稿,包括置管前准备8项18条,其中Meta分析3条、文献内容提取15条;置管操作过程6项12条,出自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11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由Meta分析1条、文献内容提取8条构成。2.3临床差距分析结果与循证策略确定本研究共纳入临床专家2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岁60岁,均具备PICC置管经验,具备PICC置管资格的专家均有510年的置管经历,根据临床专家差距分析意见,删除因环境与设施条件限制无法应用的证据3条,包括置管前准备1条、置管操作过程2条;修改证据2条,其中由置管操作过程调整至置管前准备的证据1条,因设施条件限制修改置管后导管定位方式1条,修改后共整合证据36条,最终再由临床专家确认后形成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最终版,包括置管前准备9项19条、置管操作过程5项8条、置管后导管维护4项9条,共计18项36条。3.循证策略实证研究结果3.1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56%,与前期回顾性调查结果(20.44%)相比,发生率显着降低;3.2干预组早产儿PICC穿刺次数及置管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3.3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1.62%(P<0.05);3.4干预组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最常见;头静脉置管、穿刺次数>2次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危险因素;2.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制定,是基于临床现存问题、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循证证据与临床专家的指导建议而形成的,是包括置管前准备、置管操作过程、置管后导管维护的综合性预防策略,不仅缩短了临床应用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更利于指导临床实践;3.实施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二、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早产儿胎盘输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2.1.5 样本量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化培训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2.2.6 测量方法
        2.2.7 质量控制
        2.2.8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制定
    2.1 文献查阅法
        2.1.1 明确研究问题本质
        2.1.2 文献搜索结果
        2.1.3 结合文献查询结果的MNEWS初步方案
    2.2 专家小组讨论法
        2.2.1 专家标准
        2.2.2 结果
    2.3 研究结果
        2.3.1 操作流程
        2.3.2 操作流程图
第3章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来源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抽样方法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类型
        3.2.2 实验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技术路线
        3.2.5 观察指标
        3.2.6 质量控制
        3.2.7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病例资料
        3.3.2 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出院率
        3.3.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3.3.4 干预前后医生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满意度
    3.4 讨论
        3.4.1 巡视、分层护理、评估及干预是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的主要内容
        3.4.2 基于 MNEWS 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医疗干预次数及痊愈率的影响
        3.4.3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3.4.4 基于MNEWS的病情观察方案对医生满意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5.1 研究的创新点
    5.2 局限性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7)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和非小于胎龄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SGA组和非SGA组两组BPD发生率比较
    2.2 早产儿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2.2.1 早产儿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2.2.2 早产儿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母孕期情况比较
        2.2.3 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早产儿基础疾病比较
        2.2.4 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早产儿治疗情况比较
    2.3 早产BPD-SGA组和BPD-非SGA组两组BPD发生因素比较分析
        2.3.1 早产BPD-SGA组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2 早产BPD-非SGA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SGA组与非SGA组BPD发生率
    3.2 早产儿一般情况与早产儿BPD的发生
    3.3 母孕期情况与早产儿BPD的发生
    3.4 早产儿基础疾病与早产儿BPD的发生
    3.5 早产儿治疗情况与早产儿BPD的发生
    3.6 早产儿BPD的防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10)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护理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构建
    第一章 证据获取与循证策略初稿拟定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第二章 临床差距分析与循证策略确定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三部分 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循证策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

四、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地区2008至2018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变化趋势[J]. 王亮,张自峰,陶梦璋,李曼红,王雨生. 中华眼科杂志, 2021(05)
  • [2]不同脐带挤压长度对早产儿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D]. 张燕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院早产儿母乳喂养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 孙铭第,任晓旭,李娜,王月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08)
  • [5]预测早产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J]. 李玮桐,向美芹,赵希平,单雪,杨富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18)
  • [6]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观察中的应用[D]. 胡薇. 南昌大学, 2020(08)
  • [7]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贫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单中心分析[D]. 马春余.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8]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和非小于胎龄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的对照研究[D]. 方雯蕙. 苏州大学, 2020(02)
  • [9]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刘瞳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循证研究[D]. 段小凤.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标签:;  ;  ;  

2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