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苏散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

香苏散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

一、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论文文献综述)

姚国召[1](2020)在《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消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中伴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目前西医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CAG有一定优势;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CAG的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虚弱等;诊疗CAG要注重舌象,以扶正为要、从肝论治、辨病用药、既病防变、处方精炼为其特点。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志红主任医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CAG的临证用药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治疗CAG的用药特点和用药规律;为其学术思想、用药经验传承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集李志红主任医师诊疗CAG的门诊病例信息,整理纳入病例的基本资料、诊断、中医证型、方药,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将原始资料、处方文本转化为可分析的电子数据,从证型、中药、方剂多角度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用药频数统计,中药关联、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探讨治疗CAG的常用药物、药对、自拟方用药及常用方剂的加减应用;结合跟师学习体会,对治疗CAG用药及临证诊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次研究纳入患者128人,男性72人、女性56人。采集病例处方600张,其中属PLGC的用药处方404张,占比为67.33%。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如下:1.中医证型频次和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188、31.33%)、肝胃郁热(181、30.17%)、肝胃气滞证(89、14.83%)、肝胃阴虚证(62、10.33%)、气阴两虚证(47、7.83%)、脾胃虚弱证(18、3.00%)、肝郁脾虚证(15、2.50%)。2.通过中药频次分析,频次及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的前20味中药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542,90.33%)、太子参(530,88.33%)、百合(470,78.33%)、紫苏梗(426,71.00%)、蛇莓(426,71.00%)、薏苡仁(402,67.00%)、蒲公英(373,62.17%)、乌药(346,57.67%)、莪术(340,56.67%)、牵牛子(274,45.67%)、海螵蛸(265,44.17%)、石斛(256,42.67%)、青蒿(251,41.83%)、浙贝母(247,41.17%)、连翘(238,39.67%)、柴胡(205,34.17%)、丹参(201,33.50%)、三七粉(189,31.50%)、松花粉(169,28.00%)、白芍(154,25.67%)。通过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发现:上述药物中的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为治疗CAG高频药物;而核心中药包括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6味药。3.通过中药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频次>300次)如下: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白花蛇舌草、百合-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蛇莓、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紫苏梗-薏苡仁、紫苏梗-百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蛇莓-紫苏梗、百合-乌药、百合-蛇莓、蛇莓-薏苡仁、薏苡仁-百合、蒲公英-太子参、莪术-太子参、莪术-白花蛇舌草、乌药-太子参、乌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苏梗、蒲公英-百合。4.通过中药聚类分析获得6个中药核心群,分别是:(1)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苏梗、薏苡仁、蛇莓;(2)百合、乌药;(3)连翘、蒲公英、海螵蛸、浙贝母、牵牛子;(4)柴胡、莪术、石斛、三七粉;(5)丹参、松花粉、白芍;(6)青蒿。5.治疗CAG选用自拟方或常用方组合加减统计如下:(1)自拟方:频次在前15味中药频次和所占百分比统计如下:白花蛇舌草(328、97.04%)、紫苏梗(321、94.97%)、薏苡仁(309、91.42%)、太子参(306、90.53%)、百合(289、85.50%)、蛇莓(283、83.73%)、蒲公英(247、73.08%)、莪术(199、58.88%)、青蒿(178、52.66%)、连翘(173、51.18%)、牵牛子(170、50.30%)、石斛(157、46.45%)、柴胡(141、41.72%)、丹参(118、34.91%)、三七粉(107、31.66%)等。(2)常用方: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及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同时也多在选用常用方时依据病情加入白花蛇舌草、紫苏梗、太子参、蛇莓、薏苡仁及百合等高频、核心药物。结论1.本研究中CAG属PLGC的用药处方频次占比为67.33%,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湿热、肝胃郁热及肝胃气滞为多,而肝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相对较少。2.治疗CAG的核心中药有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百合、紫苏梗、蛇莓、薏苡仁等6味药;加蒲公英、乌药、海螵蛸、青蒿、石斛及牵牛子共12味药形成高频药物;高频药物加莪术、浙贝母、连翘、柴胡、丹参、三七粉、松花粉、白芍则为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3.频次前20味的常用中药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常用的24组药对及6个核心群,可根据个体病情选用。4.自拟方多由常用的白花蛇舌草、紫苏梗、薏苡仁、太子参、百合、蛇莓、蒲公英、莪术、青蒿、连翘、牵牛子、石斛、柴胡、丹参、三七粉等高频药物或核心群药物加减而成。5.常用方剂有理气消胀方、四逆散、香苏散、化肝煎、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逍遥散、参苓白术散、一贯煎、生脉散、乌贝散及百合乌药汤等,常为上述单方加减或合方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曹峰[3](2009)在《茯苓甘草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胃肠道门诊常见病,发病机制欠清,目前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FD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其中有一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表现为胃液体排空减缓,其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痞证中胃虚饮停证的表现。有报道显示,约有50%FD患者存在胃液体排空延迟。因此,研究FD胃液体排空延缓的具体病理机制,开发治疗FD的有效安全的方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论文首先对中西医防治FD的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设计FD胃液体排空延迟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茯苓甘草汤对FD大鼠胃液体排空及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茯苓甘草汤的作用机制。1文献综述参照古、今中医有关文献对F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法、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代医学在FD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FD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医对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诊断及经方治疗FD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并搜集和整理已发表的有关茯苓甘草汤研究报道,阐述了茯苓甘草汤的现代研究进展;最后搜集和整理了近现代着名医家应用茯苓甘草汤的经验及验案。2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部分首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认识进行了理论溯源;其次对茯苓甘草汤的适宜证象进行总结,认为:①心下悸,②四肢不温,③口不渴,④胃中痞满,⑤胃中振水音,⑥不欲饮水,⑦舌淡白,苔薄白而滑,⑧脉沉弦是茯苓甘草汤的主证;随后对茯苓甘草汤方药组成解析,认为生姜是仲景治疗中焦饮停的一味主药。3实验研究3.1实验一目的:探讨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动物模型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给予温度为0℃、浓度为0.5mol/L盐酸(用量按0.8ml/100g)灌胃,每日1次,共造模2周。造模完成1周后观察胃液体排空的改变,并与正常组作对照。期间观察两组大鼠饮水、进食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饮水、进食量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同时胃液体排空明显减缓(P<0.01)。胃部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胃较正常组明显胀满,胃底尤为明显。模型组胃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胃黏膜无明显溃疡点及炎症反应。结论:该造模方法操作简便、周期较短,实验条件易于控制,模型表现基本符合FD动物模型胃液体排空障碍的生物学特征,同时也契合中医胃虚饮停证的临床表现,可用于相关的实验研究。3.2实验二目的:观察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液体排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生姜组和茯苓甘草汤组。采用盐酸灌胃模型,造模结束后一周观测大鼠胃液体排空。结果:茯苓甘草汤能显着促进FD大鼠胃液体排空。茯苓甘草汤可明显减轻模型组大鼠胃胀满,改善FD大鼠胃底上皮细胞增生,同时还有保护十二指肠黏膜的作用。结论:茯苓甘草汤可对FD大鼠模型均有较好的促进胃液体排空率的作用。3.3实验三目的:观察茯苓甘草汤对FD大鼠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生姜组和茯苓甘草汤组。采用盐酸灌胃模型,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底、胃窦、十二指肠NO的含量,。结果:茯苓甘草汤能显着促进FD大鼠胃液体排空,并可明显降低FD大鼠胃底、胃窦、十二指肠NO含量。结论:茯苓甘草汤可对FD大鼠模型均有较好的促进胃液体排空率的作用,同时茯苓甘草汤可明显降低FD大鼠胃底、胃窦、十二指肠NO含量。提示茯苓甘草汤可能是通过降低NO的含量的作用改善FD大鼠的胃液体排空延迟。3.4实验四目的:观察茯苓甘草汤FD大鼠胃液体排空及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生姜组和茯苓甘草汤组。采用盐酸灌胃模型,化学比色法测定胃底、胃窦、十二指肠AChE的含量。结果:茯苓甘草汤能显着促进FD大鼠胃液体排空,增加胃底、胃窦、十二指肠AChE的含量。茯苓甘草汤能增加大鼠胃肠内AChE的含量,其效果与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茯苓甘草汤可对FD大鼠模型均有较好的促进胃液体排空率的作用,同时茯苓甘草汤可明显降低FD大鼠胃底、胃窦、十二指肠NO含量,增加胃底、胃窦、十二指肠AChE的含量。提示茯苓甘草汤可能是通过升高胃肠AChE的含量,降低NO的含量的综合作用改善FD大鼠的胃液体排空延迟。

张保国,刘庆芳[4](2007)在《香苏散加减临床新用》文中提出

兰亚平[5](2001)在《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6 8例。结果 :痊愈 18例 ,有效 45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92 .6 % (95 %的可信区间为 86 .4%~ 98.8% )

张忠绵[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朱春洋[7](2020)在《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F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临床治疗收益相对有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负担。所以开展FD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FD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从目前研究进展来看,主要与胃动力异常、胃受容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及十二指肠功能异常等有关,尤其对十二指功能异常的探索是目前国内外FD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显示,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是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受损与紧密连接蛋白(TJs)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而十二指肠微炎症状态则主要表现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与脱颗粒变化。当肥大细胞活化后,会释放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心理因素是发生F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肠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脑肠肽之一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是介导应激反应的关键性调节因子,能够通过其特异性受体CRF-R1协调机体对应激刺激的反馈。CRF-R1与CRF具有较高亲和力,能够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并激活蛋白激酶A(PKA)以行使其作用。研究显示,应激状态下CRF可以通过与上皮肥大细胞上的CRF-R1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四逆散是传承千年的中医经典组方,在FD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具有较扎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基础。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恢复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四逆散治疗FD的临床疗效作出科学评价,并进一步探究四逆散通过CRF通路对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以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四逆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分别使用电子恒压器和电生理记录仪对各组大鼠的胃顺应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Ussing Chamber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ZO-1、JAM-1表达水平。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MC)活化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tryptase与PAR-2 mRNA表达水平。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通过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逆散治疗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与十二指肠CRF,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情况,q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CRF-R1 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25篇项RCT研究,纳入患者共计2431例,其中四逆散组方治疗组患者1263例,西药对照组患者1 1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组方治疗FD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OR=3.53;95%CI2.78,4.47;P<0.00001);针对FD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四逆散治疗同样具有明显优势(OR=3.33;95%CI 2.19,5.05;P<0.00001);四逆散能够有效缓解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OR=3.85;95%CI 1.40,10.60;P=0.009 及 OR=2.99:95%CI 1.38,6.47;P=0.006);在 Hamilton 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方面,四逆散与西药治疗相比优势明显(MD=-4.08;95%CI-4.82,-3.34;P<0.00001);此外,四逆散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少于西药治疗(OR=0.14;95%CI 0.03,0.81;P=0.03)。第二部分.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1.四逆散对FD大鼠胃顺应性与敏感性的影响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刺激的FD动物造模方法,能够造成大鼠胃顺应性的下降(20mmHg,P<0.05;40mmHg、60mmHg 及 80mmHg,P<0.01),四逆散治疗组大鼠的胃顺应性与模型组相比显着上升(20mmHg,P<0.05;40mmHg、60mmHg及80mmHg,P<0.01)。同时模型组大鼠的胃敏感性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在20mmHg、40mmHg、60mmHg及80mmHg时,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敏感性(在20mmHg、40mmHg、60mmHg 及 80mmHg 时,均P<0.01)。2.四逆散对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十二指肠基本形态均未见明显异常。FD模型组大鼠的十二指肠跨膜电阻(TEER)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经四逆散治疗后FD大鼠的十二指肠TEER明显上升(P<0.01)。此外,FD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下降(P<0.01,P<0.01),而四逆散治疗组大鼠十二指肠ZO-1及JAM-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1,P<0.05)。3.四逆散对FD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四逆散组大鼠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的免疫阳性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四逆散治疗的FD大鼠十二指肠组胺含量则趋于正常(P<0.01)。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而四逆散组十二指肠tryptase及PAR-2 mRNA表达则显着下降(P<0.01)。4.四逆散对FD大鼠CRF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CR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有效减少FD大鼠下丘脑及十二指肠中CRF蛋白表达水平(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着上升(P<0.01);四逆散组大鼠脊髓及十二指肠CRF免疫阳性则显着改善(P<0.01)。此外,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四逆散治疗能够显着降低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CRF-R1 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1.Meta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治疗F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上腹痛及上腹胀症状、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方面与西药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能够有效改善FD模型大鼠的胃顺应性下降及胃敏感性升高情况,缓解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微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十二指肠CRF/CRF-R1信号通路有关。

黄熙杰[8](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陈靖雯[9](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李晓林[10](2011)在《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温习田德禄老师的成才之路,总结田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总结其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并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试图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地继承其临床经验。方法:1.采用不间断的跟师临床侍诊,收集第一手资料等方法,全面记录三年来田老师的全部诊疗过程;通过跟师课余交谈,学习领悟,系统温习老师的着作、论文,精读老师指定的有关古籍等方法,了解其成才之路,找出其学术渊源,进而全面总结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地收集田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全部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进而挖掘其辨证论治新规律。结果:1.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渊源可以概括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正规教育是其基础,中医古代经典是其来源,北京东直门医院诸多名医指导为其添彩,董建华教授的师传为其指向。其中,田德禄老师治疗痞满,立足五脏、八法皆宜、重症从饮邪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张仲景;“宜升胃气”,反对“全用气药”香燥,反对“甚而复下”的思想来源于李东垣;注重于通降之中寓予升清、“淮宜上下分消其气”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强调虚实分治的思想来源于张景岳;从胃论治的思想来源于其师董建华院士。田老师诊疗杂病中肾虚证时,重视阴虚火旺、善用大补阴丸的思想来源于朱丹溪;诊治慢性肝病,重视肝肾同治、善用滋水清肝饮的思想来源于高鼓峰。田德禄老师继承了上述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有所发挥。2.田德禄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2.1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五脏论治,独重肝胃;通降胃气,尤重清降,并以祛除胃中实邪作为胃气通降的前提条件;治疗虚证,强调通补;重视气血,力倡“内疡”;衷中参西,重视采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辨证用药。2.2诊疗多种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以诊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为基础,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田老师尤其强调“饮邪在胃”在顽固性痞满中的作用;针对胃食管反流病,重视胆热挟胃气上逆的病机,强调“制酸三合汤”、“胃动四主药”的应用。针对慢性胃炎,主张分为实痞、虚痞,强调以甘平养胃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针对消化性溃疡,提出“内疡”概念,从外科理念论治。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也从“内疡”论治,以益气活血解毒法与乌梅丸法为基本思路。针对酒精性肝病,认为,病位在肝脾肾,病机要点为气滞、痰凝、湿热、瘀热、水停、正虚(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分早、中、晚三期辨治。2.3诊疗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对内科杂病的诊疗中,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术思想,认为目前之肾虚为肾阴暗耗,但往往兼夹湿热痰瘀。治疗首重饮食情绪生活起居等养生,治法当于滋阴降火同时,注意清热化湿、化痰行瘀,仍以通补为宗旨。其对肾虚的认识和补肾经验尤其独特。以此为基本思路,对田老师诊治代谢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及虚症等杂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3.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西医文献,结论为:①目前国际上有公认的FD标准和定义。②FD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③治疗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和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方法。但疗效不满意。3.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现状:综述近10年来的中医文献,结论为,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其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运脾和胃“顾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瘀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顾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的临床研究目的:总结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的规律与特点,挖掘其新的规律。方法:1.综述近10年来FD的中西医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目前FD的研究现状。2.制订病例收集表,前瞻性的收集田德禄老师特需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5例。将所有病例信息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田老师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各型证候对应的主症、各型证候对应的主方以及常见症状对应的药物,从而总结出田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症、方、药规律。3.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挖掘田老师辨证论治的新规律。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现状综述1.1 FD的西医研究现状1.1.1诊断标准目前FD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罗马Ⅲ标准,公认的定义为: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同时除外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1]。其中,消化不良特异的症状包括有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等八类,并且对每一类都有严格的定义。1.1.2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大多认为与胃排空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以及胃肠激素与脑-肠轴有关。1.1.3治疗以改变生活习惯、促动力剂、抑酸剂与抗酸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抗焦虑与抑郁药物的使用为主要原则。但疗效不满意。1.2 FD的中医研究现状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多脏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而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治疗的基本大法。但各家均未提出针对胃的详细的治法、方药。田德禄老师更强调“胃气壅滞”在FD的病机、治法中的核心地位。在通调胃之气机的同时,尤其重视清降胃中食滞、痰瘀、湿热等有形邪气,并创立“实痞通”专方治疗此型患者。田德禄老师对诊疗FD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经验。2.临床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田德禄老师诊疗105例FD病人的证型与用药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证型频次:最常见者为肝胃不和证与胃气壅滞证。(2)主要证型与对应主症:胃气壅滞证以上腹胀气、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纳差为主症,肝胃不和证以口苦、两胁胀痛为特征。(3)主要证型与对应方药:肝胃不和证常用药物为柴胡、赤芍、白芍、黄芩、炒枳实、陈皮、紫苏子、乌药;胃气壅滞证常用药物为苏梗、苏子、制香附。(4)药物化裁:上腹胀气,常用焦三仙;餐后饱胀,常用焦槟榔与苏子;早饱感,常用柴胡、苏梗;纳差,常用砂仁;苔黄腻,常用黄芩、半夏;失眠常用青蒿、知母;便秘,常用虎杖与牵牛子;上腹痛,常用炒枳壳;口苦,常用黄芩、半夏;大便粘腻,常用青皮、砂仁;反酸常用川贝、海螵蛸;两胁胀痛,常用赤芍、白芍、威灵仙、川贝;大便次数多,常用白术。统计结果中,证型分布、常用药物分布基本符合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结论:通过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田德禄老师在证型确定时,认为FD的主要症状即是胃气壅滞证,若有口苦、两胁胀痛则定为肝胃不和证。(2)田老师治疗胃气壅滞证,虽然强调“清降”,但首先注重的仍是通降胃气、开通气之郁结;而其重下气开结,并不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体现了其治胃病从五脏入手的学术思想。(3)田老师治疗肝胃不和证,首先注重气机之郁滞,其次,才考虑肝经郁热;此外,往往加用苏子、陈皮或乌药等温行脾胃气机之品,在加强疏肝理气作用的同时,反制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等寒凉之性,寓有健脾和胃“扶中”之意。(4)对FD最常见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以“痞满”为宜;其病位主要在胃,其次为肝,而少见为脾;辨证应以气机壅滞为主,并多兼夹有湿、食、瘀、热;而脾虚证相对少见。(5)对最常用的药物进行分析,得出:在湿、食、瘀、热诸病理因素中,田老师首重食滞,其次为湿郁成毒,瘀热蕴毒位居最后。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田德禄教授诊疗FD的基本思想—FD的主病在胃,以实证、热证为主,以胃气壅滞为核心病机,治疗强调从肝胃论治。通过研究也发现以下二点:(1)田老师强调通降胃气,并不是单纯从胃论治,而是从调整胃、肺、肝三脏的气机入手。(2)田老师强调“清降”,但在田老师强调的有形邪气中,以食滞和湿郁最常见,而郁热蕴毒反而较少;在用药时,首先注重的仍然是下气开郁,以调整气机升降为主,且在清郁热的同时,往往配以温行脾胃之品以“扶中”。以上二点是对田老师“清降”思想的新诠释,对于准确理解田老师主张的“清降”内涵有重要意义。

二、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6. 预后和转归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
        5. 导师经验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质量控制与核查
        2.3 数据提取及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证型分布
        3.3 各证型方药分布
        3.4 整体方药分析
    4. 讨论
        4.1 导师对CAG的认识
        4.2 导师诊疗特点
        4.3 导师用药分析
        4.4 导师组方特点
    5. 验案举隅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茯苓甘草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2 国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基础研究
        4 临床研究
        5 评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
        3 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4 评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茯苓甘草汤的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
        2 临床研究
        3 近现代医家茯苓甘草汤的临证经验、验案举隅
        4 评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认识理论溯源
    2 茯苓甘草汤方证研究
    3 茯苓甘草汤方解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茯苓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液体排空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获等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一氧化氮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获菩甘草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底、胃窦及十二指肠乙酞胆碱醋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语
致谢

(4)香苏散加减临床新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研究
    1.1 对慢性胃炎的促进愈合作用
    1.2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作用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感冒
    2.2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3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2.4 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2.5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2.6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7 治疗消化性溃疡
    2.8 治疗胃脘痛
    2.9 治疗胃下垂
    2.10 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2.11 治疗慢性结肠炎
    2.12 治疗妊娠恶阻
    2.13 其他

(6)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收集
        3.2 数据规范化
        3.3 数据挖掘软件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疾病分期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4.7 中医证候分布
        4.8 用药规律分析
    5. 讨论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5.2 临床症状分析
        5.3 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候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参考文献
结语
    1. 小结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顺应性及敏感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四逆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CRF相关通路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实验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1.1 小便不利
        1.2 小便不通(不尿)
        1.3 小便难
        1.4 小便少
        1.5 小便数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2.1 泄泻
        2.2 便秘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4.1 大便硬、小便利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4.3 小便数、大便硬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1 五苓散方源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4.5 保护肾脏作用
        4.6 治疗心衰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4.8 止泻作用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1 真武汤方源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心脏衰竭
        3.2 外感
        3.3 咳嗽
        3.4 喘证
        3.5 尿多
        3.6 遗尿
        3.7 水肿
        3.8 泄泻
        3.9 肝硬化腹水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4.2 温肾作用
        4.3 抗衰老作用
        4.4 减肥降脂作用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 猪苓汤方源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急慢性肾炎
        3.2 急慢性膀胱炎
        3.3 泌尿系结石
        3.4 肾积水
        3.5 其它疾病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3.1 单纯性便秘
        3.2 习惯性便秘
        3.3 肛肠疾病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3.7 老年便秘
        3.8 肿瘤便秘
        3.9 术后便秘
        3.10 咳嗽
        3.11 高脂血症
        3.12 其他应用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4.1 通便作用
        4.2 抗粘连作用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4.4 降糖作用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泄泻
        3.2 胃肠炎
        3.3 发热并发肝炎
        3.4 脑梗死
        3.5 外感类疾病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3.8 代谢综合征
        3.9 带下
        3.10 阴道炎
        3.11 更年期综合征
        3.12 外科术后
        3.13 皮肤类疾病
        3.14 五官类疾病
        3.15 其他杂病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4.4 抑菌作用
        4.5 解热作用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1 黄芩汤方源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4.2 组方分析
        4.3 拆方研究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1 大便异常
        1.1 下利
        1.2 大便难
        1.3 大便硬
        1.4 初硬后溏
    2 小便异常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总结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3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汇报
        (三) 成果
    二、柴胡类方方解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三) 类方衍化规律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一) 小柴胡汤
        (二) 大柴胡汤
        (三) 柴胡桂枝汤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六) 四逆散
        (七) 消遥散
    四、多媒体数据库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二) 系统使用要点
        (三) 系统操作程序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致谢

(10)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田德禄老师学术渊源概述
    1.七年正规的学院教育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中医各家经典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
    3.师承董建华院士使其学术思想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1.田德禄老师诊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2.田德禄老师诊疗多种脾胃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3.田德禄老师诊疗多种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田德禄老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四、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志红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用药研究[D]. 姚国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茯苓甘草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虚饮停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曹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4]香苏散加减临床新用[J]. 张保国,刘庆芳. 中成药, 2007(09)
  • [5]香苏散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J]. 兰亚平. 山西中医, 2001(06)
  • [6]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CRF通路探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D]. 朱春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田德禄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诊疗FD经验的临床研究[D]. 李晓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香苏散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