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林木气候相关性分析及区域划分

闽东林木气候相关性分析及区域划分

一、闽东林木气候的关联分析及区域划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刚[1](2020)在《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节能理念的推行,设计结合气候成为行业认同的发展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聚落可持续发展和民居传统智慧再利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呈现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趋势,但在福建民居聚落方面,现有成果较多偏重于单体类型的定性研究。闽东南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台风频发,数量众多的闽东南聚落所蕴含的气候适应经验有待深入挖掘。因此本文以闽东南平原整饬型聚落作为研究对象,将聚落舒适性和安全性都纳入研究框架,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聚落空间系统的应变模式。冀期深化对闽东南聚落气候适应性的认识,为东南沿海相同气候区的聚落保护更新以及韧性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空间组织规律。本研究基于传统民居聚落与建筑物理学、气候学相结合的学科视野,通过文献阅读、调研实测和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从聚落选址、规划布局、民居单体、细部营造等方面,围绕弱风环境下的聚落自然通风模式以及强风环境下的防风措施展开量化分析。宏观层面,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趋利避害,与山水格局相契合,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山体的围合度、形态、方位对聚落基址的风环境产生影响,山、林共同构成聚落外围的防风屏障。中观层面,闽东南聚落组群的夏季舒适性营造策略以隔热遮阳和自然通风并重。整饬型布局规整有序,“埕巷+厅井+檐廊”共同组成的气候空间系统相互协调,保证聚落微气候环境稳定。而强风条件下,聚落自然边界和人工边界复合防风,利用组群整体效应消解近地风影响;大厝型合院民居的防风性能优于开放的伸手型民居;民居开口关闭,埕巷空间成为疏导强风廊道,而厅井、檐廊等缓冲空间的风速较小,平衡屋面风压。微观层面,闽东南民居就地取材,适宜的建构技术体现气候适应原则。砖、石、土等材料组合的厚重外墙抵御外部热环境波动,且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民居外墙较少开窗,内围护构件通而不透,木作构件作为隔热间层。屋顶、山墙等外围护构件在日常起到遮阳作用,增强热压通风,也是防风的重点部位。闽东南聚落空间系统与微气候环境具有联动效应,遵循“适应有利气候环境,调节不利气候因素,抵御极端气候灾害”的气候适应性原则。本研究拓展了聚落气候适应性的理论视野,科学揭示了闽东南聚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空间建构逻辑以及尺度规律。

陈仕昌[2](2019)在《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广西融水县贝江河林场1.5代杉木种子园30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杉木无性系的球果种实性状差异,同时筛选了 17对多态性引物进行SSR-PCR扩增以分析杉木无性系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杉木球果苞鳞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为紧包型、松张型、反翘型3种,以松张型比例最大(56.67%),紧包型次之(33.33%),反翘型最小(10.00%),同一无性系的球果类型基本一致,但少数无性系的球果类型有两种或以上;30个无性系的平均出籽率为3.56%,紧包型球果的平均出籽率最高,其次是松张型;杉木母树结实量存在较明显的大小年现象,大部分无性系的球果产量受到大小年的影响较大,24号、25号、28号3个无性系的球果产量未受大小年的影响。(2)球果产量、球果形态特征、种子质量性状等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球果产量(55.58%)>果体积(51.42%>单果重(37.77%)>千粒重(20.99%)>发芽率(19.22%)>发芽势(18.89%)>优良度(16.44%)>球果横径(15.43%)>球果纵径(14.18%)>果形指数(8.04%);种实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在0.610~0.988,从大到小排序为:千粒重>单果重>球果横径>球果纵径>涩粒率>果体积>优良度>果形指数>发芽率>发芽势>球果产量,表明各性状受到中等及以上遗传控制。(3)球果产量与球果形态特征、种子性状无显着的相关关系;球果形态特征与千粒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发芽率与发芽势、优良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发芽势与优良度极显着正相关,优良度与涩粒率呈极显着负相关。(4)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30个无性系在遗传距离为13.75时,划分为5类;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491%,综合得分较高的是21号、29号、26号无性系,最低是27号无性系,综合得分排名前10的种实兼优的无性系,可作为高世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5)提取杉木DNA在质量、浓度上均符合SSR-PCR后续实验的要求;根据样品原始浓度,将30个样品稀释至统一浓度(4.875 ng/ul)并分装保存,以防止反复冻融而引起降解;在已建立的PCR体系上继续对引物退火温度及循环数的优化,得到每对引物的最适宜的退火温度,33个循环数的扩增效果较好。(6)17对SSR标记引物在30份杉木材料中共扩增出56个多态位点,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出3.2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在2~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431,变化范围在0.1285~0.9825,平均Nei’s多样性指数为0.4755,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8324;表明杉木无性系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所选用的17对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7)30份杉木材料的遗传相似数在0.5357~0.8929之间,平均值为0.6842,表明杉木无性系之间的遗传背景较复杂;在以遗传相似数0.70为阈值时,可将30个无性系分为6个类群;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表型性状聚类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相关不显着,表明杉木在表型及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李雪婷[3](2019)在《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探索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位于汾河上游的宁武县和静乐县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重要流域单元,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采煤活动的不断开展,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为揭示汾河上游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使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顺利开展,本研究在ArcGIS的支持下,结合汾河上游2006年、2011年、2016年三期遥感数据,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2006—2016年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2)2006—2016年汾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动分析;(3)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10年间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显着。草地和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先略微增加后减少。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比例均在36%以上。10年间汾河上游土地整体动态度先上升后下降,2006-2011年为0.96,达到最高值。2006-2016年,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越来越大,景观破碎化程度有不断下降,开始转向粗粒景观的趋势。(2)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下降,共减少了6.32×108元,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加的有食物生产、原料生产和维持养分循环。以乡镇为研究单元,2006-2011年间汾河上游各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级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2011-2016年间等级变化较小,趋于稳定,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点,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处于较低水平。(3)研究期内,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联性最大的地类是林地的面积,关联性最小的是建设用地的面积。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这两种地类的变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是负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负相关程度越来越强。

龙佳峰[4](2018)在《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C.E.Bertrand)Beissn.)天然次生林是铁坚油杉与多种针/阔叶树种混交在一起形成的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建群种独特、结构复杂、物种丰富。本研究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境内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典型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布设100m×80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群落基本特征、分布格局、群落结构以及主要种群的联结关系,认识和掌握铁坚油杉天然次生群落的结构特征,以期为加强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铁坚油杉天然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地径≥1cm的物种共有55种,群落中物种组成丰富。其中大于10株/hm2树种共有12种,共2门9科11属12种。其中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狭叶珍珠花(Lindera glauca)和铁坚油杉的相对多度远高于其它树种。林木个体树高变化幅度较小,各树种胸径分布特征与样地整体的胸径分布特征相似。(2)活立木层(DBH≥5cm)中,总株数为1072株,平均密度为1340株/hm2。铁坚油杉和栓皮栎的重要值远高于其它树种,说明铁坚油杉和栓皮栎在群落活立木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小树(5cm≤DBH<14.8cm)等级共665株,占活立木总株数的62.03%,大树(DBH≥14.80cm)等级407株,占活立木总株数的37.97%。林木个体胸径多数稍小于样地均值。活立木层的全样地和各树种的胸径和树高相关函数拟合精度均不高(R2<0.80),且仅栓皮栎和狭叶珍珠花在自相似模型匹配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栓皮栎b的置信区间包含2/3符合弹性相似模型假设,狭叶珍珠花符合压力相似模型和弹性相似模型两种假设(置信区间包含1/2和2/3)。(3)在幼树层(DBH<5cm)中,总株数为1459株,平均密度为1824株/hm2,群落密度大于活立木层。幼树株数随着高度级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当树高大于2.5m时,每个高度级幼树分布株数差异不大,维持在85株/高度级左右。(4)全样地群落仅在格林指数GI=0.00,表现为随机分布外,其余指标均呈现出较高强度的聚集性。在各树种分布格局中,除了十大功劳在平均拥挤度m*<0.00和聚块性指数PAI<0.00,表现为均匀分布外,其余树种在分散性指标在1.11~9.07内,聚集指数在0.18~25.04内、平均拥挤度在0~59.22内,聚块性指数和格林指数均大于1.00,各树种均均表现出较高强度聚集性。各指标显示结果差异不大,表明聚集分布是该群落分布的基本特征。随着径阶等级的提高,群落密度逐渐降低,各树种的聚集强度逐渐下降。(5)从林木相对距离得出,活立木结构参数二元分布的频率多数分布为随机分布,表明不同优劣势的林木多数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林木各混交等级基本均衡,大小分化强度差异不大。在小树层,角尺度W为0.50等级时,大小比数上的频率值保持在0.0980~0.1235,均为同一大小比数等级频率分布的最大值,表明小树分布于随机分布和中度混交,说明不同优劣势的小树多数与其它树种伴生,且处于随机分布状态。在大树层角尺度W为0.50等级时,不同大小比数等级上的频率值位于0.1063~0.1438之间,均为同一大小比数等级频率值的最大值,表明大树层不同优劣势的大树多数处于随机分布状态。(6)群落整体VR>1.00,表现为正关联不显着,说明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未能形成稳定的配置关系,群落稳定性不高,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不同层次整体关联测定中,幼树、小树和大树层的VR>1.00,表现为正关联不显着,群落特征与群落整体一致。群落整体x2检验中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优势树种的负联结、正联结和无联结种对数差异不大,占比保持在32.00%~36.00%之间。Pearson相关和Spearson秩相关分析正关联占比分别为55.13%和56.13%,高于负关联,符合总体关联性为正关联不显着。

吴柳萍[5](2018)在《福建省森林火灾损失评价与保险费率厘定研究》文中提出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达65.95%,其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森林保险率先发展,林业经济发达。目前,关于福建省森林保险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供需求理论、发展机制、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等众多领域进行描述性分析与政策建议,相关的定量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森林保险费率的厘定及补贴区划的研究基础更为薄弱。鉴于此,为了揭示福建省森林火灾保险区域化发展特征,本研究试图从区域化角度出发,运用概率模型、损失评价方法、指数平滑、聚类分析等方法,分别从森林火灾的统计特征、风险概率、损失评价、地区火险差异、保险费率厘定及政策补贴分区等方面,讨论福建省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与区划,从更微观的视角对福建省9个地市15 a(2001.-2015)的森林火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1)利用信息扩散理论对福建省森林火灾建立风险概率模型。结果发现福建省森林火灾发生严重,平均每年发生348次,且不同年份森林火灾的致灾程度不同;每年一般和较大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在180次以上的概率为84.923%;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所占比例均值约0.450%,但其造成的损失占森林火灾总损失的80%以上,每年其发生次数在2次以上的概率为77.597%;不同类型的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森林火灾损害率指标在各自平均值以上的概率为50%~60%左右。(2)基于改进的突变级数法对福建省各地市森林火灾损失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2001-2015年总共发生森林火灾5 225次,累计伤亡人数74人,累计经济损失373 923万元,其中三明市累计经济损失最严重,约103 076万元,占27.6%;各地市不同年份森林火灾的综合值和发生程度差异显着,泉州森林火灾发生最严重的年份综合得分达1.00,得分不超过0.1的年份共8年,占53.30%;综合值调整前后相差较大,初始综合值集中在[0.6,1],而调整后的综合值分布在[0,1],使得综合值的等级和大小更具有可比性。(3)通过森林保险数据和构建的森林火灾保险指数可知:福建省保险简单赔付率为43.68%,高于一般商业保险;森林火灾危害较高的地区位于闽东北,其中,森林火灾风险最高的是福州,保险指数为87.378,较高的是宁德,指数为60.348;同一省区森林火灾指数在2~88之间,表明福建省9个地市火险差异较大。(4)运用指数平滑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森林火灾保险费率进行厘定。发现龙岩、福州、泉州这3个地市的森林火灾损失率波动较大、极端值相对较多,其指数平滑预测值分别为0.690,0.621,0.443,均方误差分别为0.949,0.688,0.372;福建省不同地市的保险费率存在显着差异,龙岩以2.085%0的森林火灾保险费率高居榜首,漳州地区费率最小,仅0.538‰。(5)基于聚类分析对福建省9个地市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进行分区。结果显示福建省不同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政策性保险补贴的实施应因地制宜。南平、三明、宁德、龙岩这4个地区财政支付能力较低、林农保险负担重,保险发展水平落后,应被归类为高补贴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福州、泉州和厦门,应归为较低补贴区和低补贴区

郎峰峰[6](2018)在《新疆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siberian Ledb.)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针叶树种,也是阿尔泰山分布最多的建群树种之一。针对新疆阿尔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三期林业清查数据和部分样地林木数据,开展了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和林分生长模型研究,不仅弥补了本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相关研究的不足,也为其以建群种的森林经营和林业资源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清查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借助统计之林和spss23.0等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因子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然后计算出各影响因子下不同径级的胸径生长量和生长率,利用常用生长函数对林分密度、立地因子与胸径、树高生长过程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找出最优生长函数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伯利亚落叶松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m-2100m的阴坡、半阴坡上,且从西到东分布的海拔有上升趋势。(2)在七个径级中,随着林分径级的不断增大,胸径平均生长量总体上都呈现出先增大后稳定(或略微减小)的变化趋势,而胸径平均生长率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相同径级中,胸径平均生长量和胸径平均生长率总体上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厚土层大于浅土层,随着海拔和林分密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林分密度在800-1000株·hm-2之间,最有利于林分胸径生长,且胸径与林分密度对数函数模型拟合最好,其方程为y=-7.65ln(x)+74.911(R2=0.700),林分密度与林分郁闭度之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林下灌木、草本的盖度、高度之间没有显着相关关系。(4)在林龄一定的情况下,影响西伯利亚落叶松林木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为林分密度,其次才是立地因子,而立地条件是影响树高生长的主要因子,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并不明显。(5)建立林龄、林分密度指数、地位级指数三变量胸径生长模型和林龄、地位级指数两变量树高生长模型,结果分别为:D=-6.369+0.148T-5.029Z+2.060SI(R2=0.656),H=-7.593+1.833T+0.057SI(R2=0.937)。

尚秀华[7](2017)在《赤桉抗风特性及其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南方沿海夏季台风频繁,风害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对林木生长构成极大威胁,成为制约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优良抗风品系是保证我国沿海地区桉树商品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为优质的硬木材,耐旱、耐瘠、抗风、抗病能力强,为我国桉树树种改良的重要遗传材料。本论文以114个赤桉家系(半同胞)为材料对其生长、材性、物理力学、化学成分等26个性状进行跟踪调查,对各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桉树抗风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风害模拟(拉树实验)分析风与重载荷下的变形以及抗风主要影响因子,并对赤桉家系抗风特性进行评估,最终获得影响赤桉抗风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选育出优良抗风家系。桉树抗风性是由众多复杂因素引起的,本研究在获得影响桉树抗风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关联分析,对桉树抗风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系统剖析赤桉抗风的遗传基础,发掘优良SSR位点。本研究将有助于建立桉树抗风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发掘和利用重要的桉树抗风基因资源奠定基础,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赤桉家系各生长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家系间性状各性状中家系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说明家系的选择潜力更大一些。早期赤桉(1年生)各家系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很强的家系和家系内单株选择潜力。风害指数与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以冠幅与体积最大,抗风性与林木大小相关性不强,回归方程也表明抗风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程度不大,相反林木植株越速生(即材积越大),更易遭受风害。23生赤桉抗风性研究表明,平均风害指数为2级以下,林木的风害指数与其林木大小(树高、单株材积)呈强负相关,不同家系间抗风性存在着差异且具有遗传性,而且某些性状遗传控制水平相对较高。34年生赤桉家系风害等级与树高、冠幅、材积、树皮厚度的Pearson相关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树木越高、材积越大越抗风。34年生赤桉家系抗风性研究表明赤桉抗风能力与树高、胸径、材积有关。2、木材密度在赤桉家系间、不同家系部位间以及其家系和部位交互间差异性均不显着,40月生的赤桉木材密度属于小级,即属轻木材。根据木材物理力学分级标准划分赤桉干缩率属于III级,容易开裂,树干底部差异干缩值较中部、梢部差异干缩值大,所以底部更容易开裂和变形。赤桉不同家系间力学性状(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性极显着,不同部位间抗弯弹性模量差异极显着,其余指标差异性不显着。研究发现林木大小(树高、胸径、材积)是影响桉树抗风性能的主要因子,其次是材性因子。单株立木风害程度与立木大小密切相关,也与立木的材性如纤维宽度、Pilodyn值、应力波值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缩率、物理力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等)等力学性状与赤桉抗风性之间相关性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相关性不显着,风害指数与木质素、综纤维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P>0.05),从相关性分析发现赤桉抗风性能与木材物理力学及化学成分关系不大。3、进一步通过风害模拟(拉树实验)获得的拉力三因素(立木所受拉力、树干变形程度及倾斜角度)与生长、材性、物理力学、化学成分等26个性状进行回归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影响赤桉树干拉树三因素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树高、材积、胸径、树皮厚度、纤维长度、气干干缩率、抗拉强度、抗拉弹性模量、综纤维素含量。其中对赤桉抗风影响最大的赤桉的生长性状即树高、材积、胸径,其次是纤维长度、抗拉强度。4、遗传多样性分析参试材料为8个赤桉群体的109株样品,参试标记为覆盖全基因组的107个SSR位点。55个中性的基因组SSRs揭示了赤桉群体多样性水平较高,共检测到1116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位点20.3个等位片段,PIC为0.35080.9489,平均0.771,位点均为多态性较高的位点,HE平均值为0.718,说明赤桉发生高度杂合,Fst平均值为0.066,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分子方差分析中群体间方差分量仅占1%,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从赤桉Nei(1972)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澳大利亚亚群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赤桉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进行抗风品系选育和遗传改良的基因库。5、利用800多对覆盖全基因组的SSR标记通过PCR优化以及对8株强抗风和8株弱抗风赤桉基因池的筛选,得到在两类基因池中等位频率差异较大的107个SSR标记用于赤桉抗风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赤桉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风害指数等4个性状与26个SSR位点存在显着连锁(P<0.05),可解释生长及抗风性状表型变异的9.26%71.14%。其中树高相关位点最多,为13个,其他性状58个。26个关联位点中EUCeSSR235位点对风害指数的解释率最高为71.14%,EUCeSSR570位点对树高解释率最低为9.26%,平均解释率为36.27%。位点EUCeSSR332与树高、胸径、材积、风害指数等4个性状均显着相关联,该位点对4个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相对较高,超过60%。位点EUCeSSR484、EUCeSSR352、EUCeSSR570和EUCeSSR422与树高和风害指数等2个性状均相关联,EUCeSSR489和EUCeSSR114位点与树高和材积等2个性状相关联。

连素兰[8](2017)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福建省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林木发展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林改制度全国率先。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建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更加注重绿色增长与和谐发展,而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是确保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林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并最终向"生态强省"目标迈进的必然选择。为此,本研究试图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运用协同学等理论,研究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这对福建省林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二产业、林业第三产业3个方面构建林业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从低碳资源、低碳投入、低碳产出3个方面构建林业经济指标体系,以2006-2014年的数据为例,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互动关系和耦合协同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方法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均属于较强相关,其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7855,0.7869和0.8094,林业产业结构对林业经济影响大小顺序为林业第三产业>林业第二产业>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经济对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三产业的影响顺序均为低碳资源>低碳投入>低碳产出,而对林业第二产业的影响顺序为低碳产出>低碳投入>低碳资源。陆生野生动物的繁育与利用、木质工艺品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林业生产辅助服务与林业经济的相关性均较好,花卉及其他观赏植物的种植、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林业公共管理及其他组织服务与林业经济的相关性均较差。其次,基于VAR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林业经济的滞后值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林业产业结构,同时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过程中林业产业结构1%的变动能带动林业经济47.3%的变动,从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之间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短期趋势较强,长期趋势逐渐减弱,林业产业结构对自身的影响和对林业经济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再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从时间来看,2006-201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态越来越好,2009年和2010年耦合协调度在0.4-0.6之间,进入协同发展过渡期,2013年以后耦合协调度高于0.8,进入协同发展良好状态。同时,结合ArcGIS10.2和GeoDA软件,利用空间自相关理论进行空间分析,结果发现福建省2014年各地市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协同状态排名依次为三明市、漳州市、南平市、泉州市、莆田市、龙岩市、宁德市、福州市和厦门市,耦合协调度出现西北和东南高、西南和东北低的空间格局。闽南(除厦门市外)和闽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大于0.6,闽中和闽东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小于0.5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福建省2014年各地市林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林业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指数以及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078,-0.059,-0.226,均呈现高低相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更好地发挥了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空间协同效应。文章最后还分析了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从而为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指导意义。

林志东[9](2017)在《晋江流域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模拟分析》文中提出暴雨是洪水的直接水量来源,在形成原因、季节变化、地区分布及其产生洪水的特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地区经济发达,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多为独流入海河流,流域面积小,调蓄能力差,且夏季暴雨频繁发生,极易造成洪水灾害。本文以位于闽东南沿海的晋江流域为例,开展4个方面的研究。基于历年最大一次暴雨洪水事件,以及东南沿海台风资料,统计分析反映台风暴雨洪水和非台风洪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指标,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洪水洪峰流量与影响要素之间的多元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东南沿海区域暴雨洪水的变化规律;将所有洪水、划分为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两类,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洪峰流量与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多种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为了进一步改善流域洪水空间变化与水库调节影响的模拟,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在考虑大型水库调节模拟的基础上,对东南沿海晋江流域的暴雨次洪进行多站点率定模拟分析;比较分析分别采用降水特征与洪水特征对于洪水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溪流域暴雨洪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非台风暴雨洪水年内主要集中在4-6月份,而台风暴雨洪水频繁发生在7-9月份,且1956-2011年间的70%以上年最大洪水是由台风暴雨引起的;(2)台风与非台风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其前期降水、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暴雨中心位置、暴雨的空间分布和时程分配各有特点,且区分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的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明显合理于不区分暴雨洪水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区分不同暴雨洪水类型,对于深化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洪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结果表明各个影响要素分别与台风和非台风暴雨洪水的洪峰流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明显不同,分别选取不同影响要素的所构建的多种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都较为满意,可用于西溪流域洪峰流量的模拟预测,且进行台风与非台风暴雨洪水分类后的模型性能更优;(4)通过流域内3个水文站点进行模型校准和验证过程,并实现了流域内大型水库调度对洪水影响模拟,更客观地率定模型参数,改善模型的模拟效果,从而建立一个高精度的晋江流域HEC-HMS洪水模型;(5)应用降水特征与洪水特征对于流域洪水危险性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有效获取洪水的空间分布资料,其所揭示的洪水特征,其计算的洪水危险性结果更为合理,应用于流域洪水危险性分析是可行的。

连素兰,何东进,纪志荣,洪伟,吴柳萍,曹彦[10](2016)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林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态越来越好,2010年耦合协调度为0.44,处于过渡期,2013年以后耦合协调度高于0.8,进入协同发展良好状态。同时,2014年福建省各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状况存在空间差异,三明市协同状态排名第一,厦门市排名最后,闽南(除厦门外)和闽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大于0.6,闽中和闽东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小于0.5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福建省各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指数为-0.0219,呈现高低相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发挥了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空间协同效应。

二、闽东林木气候的关联分析及区域划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东林木气候的关联分析及区域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1.1.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2. 适应地域气候的聚落表征
        1.1.3. 民居聚落智慧的延续传承
        1.1.4. 预防气候灾害的乡村建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深化闽东南传统聚落气候适应性的认识
        1.2.2. 科学指引闽东南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建设
        1.2.3. 为沿海地区提供传统聚落防风经验借鉴
    1.3.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地域范畴界定
        1.3.3. 研究内容界定
    1.4. 研究现状与评析
        1.4.1. 福建传统民居和传统聚落的研究现状
        1.4.2. 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4.3. 民居空间系统与气候联动的研究现状
        1.4.4. 研究现状评析
    1.5. 本研究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的调研情况与夏季实测验证
    2.1. 闽东南传统聚落概述
        2.1.1. 闽东南传统聚落历史沿革
        2.1.2. 闽东南传统聚落调研概况
        2.1.3. 闽东南传统民居空间原型
    2.2.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实测分析
        2.2.1. 九头马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2. 蔡氏古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3. 埭尾村民居夏季微气候环境实测
        2.2.4. 闽东南聚落微气候环境实测总结
    2.3.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模拟校验
        2.3.1.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校验对象
        2.3.2.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环境的校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与山水格局契合度研究
    3.1. 闽东南传统聚落因地制宜的选址概述
        3.1.1. 依山而建的跌级聚落
        3.1.2. 沿河展开的带状聚落
        3.1.3. 平原集中的整饬聚落
    3.2. 闽东南传统聚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关系
        3.2.1. 趋利避害、和谐共生的选址原则
        3.2.2. 藏风纳气、拒风阻寒的觅龙察砂
        3.2.3. 得水为上、疏浚有序的水体利用
        3.2.4. 荫庇子孙、挡白防风的风水林木
    3.3. 闽东南传统聚落风环境与山体的关联
        3.3.1. 风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度的评价标准
        3.3.2. 厦门吕塘村选址风环境的模拟验证
        3.3.3. 漳州埭尾村选址风环境的模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闽东南传统聚落布局模式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4.1. 基于气候适应的闽东南聚落整饬型布局模式
        4.1.1. 整饬型聚落布局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分析
        4.1.2. 整饬型聚落布局案例的微气候环境模拟
    4.2. 民居外部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2.1. 冷巷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2.2. 外埕空间尺度对聚落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4.3. 闽东南传统聚落布局模式复合防风策略分析
        4.3.1. 化零为整的布局规模
        4.3.2. 柔化处理的自然边界
        4.3.3. 因势利导的人工边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闽东南传统民居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5.1. 闽东南传统民居气候空间的类型划分
        5.1.1. 引风入室的入口空间
        5.1.2. 蓄热调节的缓冲空间
        5.1.3. 吐气纳新的院落天井
    5.2. 闽东南民居气候空间与风热环境联动
        5.2.1. 厅堂空间尺度的影响
        5.2.2. 檐廊空间尺度的影响
        5.2.3. 院落天井尺度的影响
    5.3. 闽东南传统民居单体空间的防风分析
        5.3.1. 体型控制的平面形制
        5.3.2. 尺寸方正的厅堂天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闽东南传统民居细部营造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6.1. 闽东南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构方式
        6.1.1. 反宇向阳的屋顶形式
        6.1.2. 通而不透的门窗开口
        6.1.3. 隔热间层的木作构件
        6.1.4. 多样组合的材料选用
    6.2. 闽东南传统民居细部构造的防风分析
        6.2.1. 重点防护的屋顶构架
        6.2.2. 形式多样的封火山墙
        6.2.3. 灵活应变的门窗构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闽东南传统聚落微气候模拟方法
    附录二 :基于地理信息的选址建模方法
    附录三 :漳州华安县风速气象参数
    附录四 :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五 :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群测绘图纸
    附录六 :厦门翔安吕塘村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七 :漳州龙海埭尾村古民居测绘图纸
    附录八 :闽东南聚落典型案例微气候模拟
    附录九 :闽东南民居厅堂空间尺度统计表
    附录十 :闽东南民居榉头间檐廊尺度统计表
    附录十 一:闽东南民居天井尺度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种子园建园技术研究
        1.2.2 杉木种子园遗传变异研究
        1.2.3 杉木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其他树种遗传改良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杉木种实性状差异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球果产量测定
        2.2.2 球果形态特征测定
        2.2.3 种子性状指标测定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球果形态及出籽率分析
        2.3.2 球果产量差异分析
        2.3.3 球果形态特征分析
        2.3.4 种子性状指标分析
        2.3.5 种实性状差异分析及广义遗传力分析
        2.3.6 杉木不同无性系种实性状间的相关性
        2.3.7 杉木不同无性系聚类分析
        2.3.8 杉木不同无性系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种子园亲本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杉木基因组DNA提取
        3.2.2 杉木SSR-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3.2.3 SSR随机引物筛选
        3.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杉木基因组DNA提取
        3.4.2 SSR-PCR体系优化
        3.4.2.1 循环次数
        3.4.2.2 退火温度
        3.4.3 杉木SSR引物筛选
        3.4.4 扩增产物多态性分析
        3.4.5 聚类分析
    3.5 小论与讨论
        3.5.1 小论
        3.5.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30份杉木无性系遗传相似数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资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经济发展水平
        2.2.2 行政区划与人口
    2.3 数据收集
        2.3.1 遥感数据
        2.3.2 野外调查数据
        2.3.3 其他数据
    2.4 遥感影像解译
    2.5 坡度段和高程带划分
3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1.2 土地转移矩阵
        3.1.3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3.2.2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3.2.3 不同高程带和坡度段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3 土地转移特征分析
    3.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景观水平变化特征
        3.4.2 斑块类型水平变化特征
4 汾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4.1.1 标准当量的确定
        4.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
    4.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变化
        4.3.2 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分析
    4.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分析
    4.5 基于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析
        4.5.1 基于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4.5.2 基于乡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序变化
        4.5.3 各乡镇格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冷热点分析
5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分析
    5.1 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5.1.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5.1.2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
    5.2 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
        5.2.1 相关性测度
        5.2.2 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汾河上游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群落组成研究
        1.2.2 植物生长特征研究
        1.2.3 群落结构的研究
        1.2.4 种群联结研究
        1.2.5 铁坚油杉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候
        2.1.3 土壤类型
        2.1.4 森林资源及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与外业调查
        2.2.2 群落组成分析
        2.2.3 树种生长特征
        2.2.4 分布格局研究
        2.2.5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2.2.6 种间联结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基本特征分析
        3.1.1 树种组成特征
        3.1.2 活立木生长特征
        3.1.3 幼树特征分析
        3.1.4 小结
    3.2 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分布格局分析
        3.2.1 幼树层群落分布格局分析
        3.2.2 小树层群落分布格局分析
        3.2.3 大树层群落分布格局分析
        3.2.4 全样地群落分布格局分析
        3.2.5 小结
    3.3 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参数二元分布分析
        3.3.1 小树层结构参数二元分布
        3.3.2 大树层结构参数二元分布
        3.3.3 全样地活立木结构参数二元分布
        3.3.4 小结
    3.4 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种间联结分析
        3.4.1 主要种群的总体关联性
        3.4.2 主要种群的种对间关联性
        3.4.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物种组成
        4.2.2 种群分布格局
        4.2.3 群落空间结构
        4.2.4 种间联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5)福建省森林火灾损失评价与保险费率厘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环境
        2.1.3 林业资源
        2.1.4 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2.1.5 农林牧渔业发展特征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3 福建省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分析
    3.1 森林火灾相关指标概念
    3.2 福建省森林火灾统计分析
        3.2.1 森林火灾发生动态图分析
        3.2.2 森林火灾损害率动态分析
    3.3 福建省森林火灾概率分析方法
    3.4 福建省森林火灾实证分析
        3.4.1 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概率和周期分析
        3.4.2 森林火灾损害率的概率和周期分析
    3.5 小结
4 福建省各地市森林火灾损失评价
    4.1 福建省及其各地市森林火灾概况
    4.2 森林火灾损失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森林火灾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4.3.1 突变级数法原理
        4.3.2 突变级数法基本步骤
        4.3.3 常见的的突变系统类型
    4.4 突变级数法的改进
        4.4.1 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4.4.2 综合调整法对初始值进行调整
    4.5 实证分析
        4.5.1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5.2 等级刻度表的计算结果
        4.5.3 福建省各地市森林火灾的综合值及其排名
        4.5.4 福建省各地市森林火灾综合值分析
    4.6 小结
5 福建省森林火灾指数保险的构建
    5.1 福建省森林保险发展历程
        5.1.1 森林保险业务起步阶段
        5.1.2 森林保险工作平缓发展阶段
        5.1.3 森林保险快速发展阶段
    5.2 森林保险的特点
    5.3 森林火灾指数的构建方法
    5.4 实证分析
        5.4.1 构建指数保险的指标体系
        5.4.2 森林火灾受害率的形成与指数的建立
6 福建省森林火灾保险费率区域化发展研究
    6.1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厘定
        6.1.1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
        6.1.2 森林火灾保险费率的估算
    6.2 政策性森林保险补贴的区域化研究
        6.2.1 森林保险补贴的区域分析
        6.2.2 森林保险补贴分区的指标构建
    6.3 森林保险补贴分区的实证研究
        6.3.1 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分区的聚类分析
        6.3.2 森林保险补贴分区的结果
    6.4 小结
7 结论、讨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与不足
    7.3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指数平滑法Matlab R2013a程序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新疆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林木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西伯利亚落叶松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不足与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数据筛选与处理
        2.2.3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特征
    3.3 地貌特征
    3.4 水文特征
    3.5 土壤特征
    3.6 植被特征
    3.7 社会经济状况
4 立地条件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
    4.1 不同立地因子与地位级指数相关性分析
    4.2 海拔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
    4.3 不同地区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研究
    4.4 坡向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
    4.5 土层厚度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林分密度对西伯利亚落叶松林林分生长特征的影响
    5.1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胸径的影响
    5.2 林分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
    5.3 林分密度对林分高径比的影响
    5.4 林分密度对胸径生长特征的影响
    5.5 林分密度对林分结构特征的影响
    5.6 林分密度对林分郁闭度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多因子林分生长预估模型
    6.1 地位级指数
    6.2 林分密度指数
    6.3 建立胸径生长预估模型
    6.4 预估模型参数相关性分析
    6.5 胸径生长多因子预估模型及检验
    6.6 树高生长多因子预估模型及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赤桉抗风特性及其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桉的种植历史
        1.2.2 风害对沿海地区林木造成的影响
        1.2.3 国内外林木抗风研究进展
        1.2.4 关联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赤桉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树木生长性状及风害调查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与抗风性遗传分析
        2.2.2 2~3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2.2.3 3~4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2.3 结论与讨论
        2.3.1 1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2.3.2 2~3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2.3.3 3~4 年生赤桉家系生长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第三章 赤桉材性性状与抗风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材性性状测定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50 个赤桉家系材性性状与抗风性分析
        3.2.2 20 个赤桉家系物理力学与抗风性研究
        3.2.3 20 个赤桉家系化学成分与抗风性研究
    3.3 结论与讨论
        3.3.1 50 个赤桉家系材性性状与抗风性分析
        3.3.2 20 个赤桉家系物理力学与抗风性分析
        3.3.3 20 个赤桉家系化学成分与抗风性分析
第四章 赤桉抗风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拉树实验仪器
        4.1.3 性状测定
        4.1.4 解析木试验方法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树干解析木分析
        4.2.2 拉树实验立木拟合方程
        4.2.3 综合性状与拉树三因素回归分析
        4.2.4 综合性状与拉树三因素典型相关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各因素与拉力三因素回归分析
        4.3.2 各因素与拉力三因素典型相关分析
第五章 赤桉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DNA提取
        5.1.3 引物的筛选
        5.1.4 SSR标记分型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5.2.2 群体间多样性分析
        5.2.3 群体遗传结构及特点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赤桉抗风相关的SSR标记及关联分析
    6.1 材料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表型观测及抗风性评估
        6.1.3 DNA提取及标记分型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表型数据
        6.2.2 赤桉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6.2.3 关联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低碳经济和协同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2 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2.2 协同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2.1 协同学的内涵与特征
        2.2.2 协同学的发展历程
3 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低碳经济的主体构成
        3.2.1 林业产业结构的主体构成
        3.2.2 林业低碳经济的主体构成
        3.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3.3 福建省林业发展概况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3.3.1 林业产业结构统计特征
        3.3.2 林业低碳经济统计特征
    3.4 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特征
4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互动关系
    4.1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4.1.1 灰色关联度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
        4.2.1 VAR模型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评价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纵向评价
        5.2.1 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5.2.2 福建省林业第一产业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5.2.3 福建省林业第二产业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5.2.4 福建省林业第三产业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5.3 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横向评价
        5.3.1 福建省各地市林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空间差异分析
        5.3.2 福建省各地市林业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指数空间差异分析
        5.3.3 福建省各地市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5.4 小结
6 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6.2 发展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晋江流域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研究
        1.2.2 流域水文模型
        1.2.3 洪水危险性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与植被
第三章 东南沿海西溪流域台风非台风暴雨洪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研究方法介绍
        3.1.1 数据来源及暴雨类型的划分
        3.1.2 暴雨洪水要素选取
        3.1.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2 台风与非台风暴雨洪水分布特征分析
    3.3 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3.3.1 降雨量与降雨强度
        3.3.2 暴雨时间变化特征
        3.3.3 暴雨空间变化特征
        3.3.4 降水前期
        3.3.5 台风与非台风暴雨洪水差异性
    3.4 洪水与暴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与BP神经网络的东南沿海西溪流域洪水模拟分析
    4.1 研究方法介绍
        4.1.1 灰色关联分析法
        4.1.2 BP神经网络模型
        4.1.2.1 模型原理
        4.1.2.2 模型构建
        4.1.2.3 模型验证与评价
    4.2 洪峰流量与影响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 BP神经网络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1 未分类与分类后的洪峰流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2 所有与部分要素的洪峰流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3 多种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结果差异性分析
    4.4 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3个站点与大型水库调节的晋江流域洪水模拟
    5.1 HEC-HMS模型构建
        5.1.1 基础数据整理
        5.1.2 模型空间结构
        5.1.3 模型参数率定与山美水库模拟
    5.2 HEC-HMS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5.3 山美水库影响分析
        5.3.1 山美水库洪水过程模拟
        5.3.2 山美水库调洪效应分析
    5.4 基于HEC-HMS模型的山美水库情景调度
        5.4.1 山美水库防洪调度原则
        5.4.2 山美水库情景调度模拟
    5.5 小节
第六章 基于降水与洪水特征计算洪水危险性的结果比较
    6.1 洪水危险性指标选取与处理
        6.1.1 层次分析法(AHP)
        6.1.2 基于降水的洪水危险性计算
        6.1.3 基于HEC-HMS模型的洪灾危险性计算
    6.2 降水与洪水的洪水危险性空间分布
    6.3 降水与洪水的洪水危险性差异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2.1.1 初始化数据
        2.1.2 计算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
        2.1.3 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1)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
        (2)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3)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
        2.1.4 计算耦合度
        2.1.5 计算协调度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3 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3.1 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时间差异分析
    3.2 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闽东林木气候的关联分析及区域划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闽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气候适应性研究[D]. 吴志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1.5代杉木种子园种实差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仕昌. 广西大学, 2019(01)
  • [3]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 李雪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南盘江流域铁坚油杉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 龙佳峰. 广西大学, 2018(12)
  • [5]福建省森林火灾损失评价与保险费率厘定研究[D]. 吴柳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6]新疆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分生长特征研究[D]. 郎峰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赤桉抗风特性及其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D]. 尚秀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2)
  • [8]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连素兰.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9]晋江流域暴雨洪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模拟分析[D]. 林志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低碳经济视角下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J]. 连素兰,何东进,纪志荣,洪伟,吴柳萍,曹彦. 林业经济, 2016(11)

标签:;  ;  ;  ;  ;  

闽东林木气候相关性分析及区域划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