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珍珠”哈萨克蒙古包

草原“珍珠”哈萨克蒙古包

一、草原“珍珠”哈萨克毡房(论文文献综述)

陈孝渝[1](2021)在《美丽的那拉提》文中研究表明打开我国地图,新疆的地形可以概括成三山(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夹两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而那拉提就位于天山西部、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东端,以巩乃斯河上游及那拉提山北坡的山地为主牧场。它美丽、富饶而神秘,杏花沟、野果林、巩乃斯河谷、夏牧场、柯孜拉霞瀑布、望天洞,还有那哈萨克毡房等无不使人留连忘返。每年5月,哈萨克人称为"柯支嘎勒达克"的天山红花满山遍野(图1);6月,杏花沟杏花烂漫;7月,白桦林青翠欲滴;8月,漫山遍野牛羊成群;9月,哈萨克鹰猎人驰骋草原;10月,银装素裹。

巴都木加甫[2](2021)在《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李炎竹[3](2021)在《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史,在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长河中,蒙古包随之产生、变化和发展。它与牧民的生活起居、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到套脑、哈纳、乌尼,小到每一个传统装饰花纹,都蕴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它成熟的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装饰花纹都形象地反映出游牧民族的传统民族特色。目前,虽然有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历史发展、地区对比、环境保护、建筑结构等角度入手撰写了大量蒙古包相关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但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去探讨蒙古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也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居住形式,这就导致传统蒙古包在发展上受到一定阻碍。因此,针对传统蒙古包的建筑结构、搭建技艺、传统装饰以及这些要素内在蕴含的蒙古族历史民俗文化,提出系统且可行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人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参观展览和走访专家的方式,在对传统蒙古包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梳理的同时,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毡帐建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它们在当下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分析。文章以空间的角度为切入点,对蒙古包建筑空间结构、内外空间布局和装饰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尝试将结构、布局和装饰纹样置于蒙古包建筑空间中,使之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结合建筑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根据它们在蒙古包空间秩序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对它们的实际功能、象征性和对蒙古游牧民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所以,这一选题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对传统蒙古包文化较为浅显的研究,而是对蒙古包建筑及其内在传统文化系统且全面的研究。基于对蒙古包传统文化的研究,笔者进一步分析蒙古包与新疆毡包、西藏黑帐篷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装饰色彩、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个性与共性,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传统毡帐建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以蒙古包为例做进一步探讨,强调蒙古包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对当今社会审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蒙古包传统文化活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蒙古包传统审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现当代多元文化冲击的大环境下,蒙古包建筑空间及其传统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人希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准确反映出蒙古包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蒙古包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领域起到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牟磊,高成广[4](2021)在《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新疆那拉提景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新疆那拉提景区的沉浸式体验设计首先要从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始,提炼和挖掘景区内部历史文化要素,设计景区文化主题的故事线。体验路径设计时将转变游线概念,并由最初的空间概念逐步发展为时间概念或是确定为时空概念,并贯穿于景区空间直至游客投入大量精力,同时具有控制游客流量、协调游客感受的核心功能。此外,多感体验式设计方法是基于感官完成后续的景观设计,而感官包括视觉层面、嗅觉层面、听觉层面,以此创造良好的景观场景氛围,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本文基于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及其专门行为意向的深入分析,从构建景区认知体验体系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进行体验项目的设计,最终将景区设计成一场全维度立体化的可观、可触的感官体验场所,满足游客心理需求,使游客达到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黄钰晴[5](2020)在《从家到社区: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感知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以空间转移为显着特征的游牧民族,空间是理解其社会文化的关键。人类学、社会学于20世纪中期经历了理论的“空间转向”,有丰富的空间理论可进行对话。国内相关经验研究仍然较少,仍有理论对话与实践的空间。本文借用“认知图绘”理论,探讨变迁背景下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在空间实践中具体呈现,推动群体行为,给社区互动与发展带来影响。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介绍空间变迁背景;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牧民将传统认知意象投射于现实物理空间中,营造了自适的家屋-社区空间。第三部分对应第四章,分析现代化影响下,感知与实践不断相互生产,形成动态循环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改造历程中,传统空间感知与实践使牧民能够较好地适应变迁,保留和维系族群的文化空间,也推动了牧民与政府的互动:一方面,双方在空间规划中找到共性,形成空间生产的合力,促成了规划的完成;另一方面,双方的规划错位时,也产生出一些问题。现代化影响下,传统空间观念受到挑战,牧民的部分空间感知已发生变化。正确认识牧民的空间感知与实践,对于社区治理与社区良性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朱琳,晋强,木毕娜·木拉提,胡荻[6](2019)在《新疆哈萨克毡房匠作传统及营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毡房是新疆民居的典型代表,其传统建造过程中蕴含着宝贵的民间营造智慧和地方建造技术经验。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在传统哈萨克毡房结构组成的基础上,对结构构件放样、构件的成型与上色、毡房的搭建展开了深入研究,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哈萨克毡房的匠作传统与关键营造技术。该文为哈萨克毡房的建造提供理论技术指导,对哈萨克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孙英杰[7](2018)在《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发展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依托地域美术资源,不断深入挖掘、开拓极具特色并受学生喜爱的美术课程实为当前形势之所趋。新疆哈萨克民间艺术是地域精神情结的物化,在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上都达到了统一,传达了典型的中国美学理念。本论文主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县中学、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中学作为调研探索的区域,将农村美术课程发展与哈萨克族中学美术实践教育的切合性作为研究重点,运用校内外艺术资源展开独具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力,笔者采用编写实践教学案例的形式拓展美术课堂学习空间。选择合适的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针对美术课程价值、课堂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提升等现况进行深度分析,系统概括得出新疆农村部分美术教师整合美术课程资源理念落后,美术课程批判与生成意念匮乏;对学科课程性质、课程与人发展的关系理解薄弱。但是农村区域中学美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取精去粗方可加以创新应用,人才支撑显得至关重要,只有以“人才兴学”,构建新疆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智能平台,将美术课堂与地域民间艺术传承相结合,并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知识理解力和专业能力,才有利于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马群[8](2017)在《哈汉民居文化对比研究 ——以毡房和四合院为例》文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一带一路”提出实施以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许多来自中亚地区的年轻人奔赴中国的大学,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语言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也要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有所认识,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沟通。文章选择“衣食住行”四大人类基本生活要素中的“住”,从该角度出发,对哈汉两国之间的民居文化做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哈中两国在传统民居文化上的异同之处。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与之相关的建筑文化、谚语文化以及民俗文化都反映了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自古就从事游牧生产,其民居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历来从事农耕生产的汉民族有所不同,但就文化内涵而言,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文章首先叙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对象、目的、意义、方法、思路与相关研究综述;其次,对哈中两国传统民居研究范围的概念作出界定,并概述两种民居的特点;然后,对两种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特点做对比研究,包括:民居分类,以了解其社会等级制度;结构特点,从制作工艺的视角对两种民居进行对比分析;纹饰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比两种民居在纹饰的选材及寓意上的异同之处;之后,研究分析两种民居相关的谚语,透视谚语所反映出的两民族的人生观、社会观及民族精神;接着,研究两种民居包涵的民俗文化特点,总结民俗文化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点;最后,对两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异同点进行总结概括。语言文化的对比能清晰反映出民族心理状态,符合现实的国际交流需求,且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李辛龙[9](2015)在《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部,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和乌鲁木齐市也有不少哈萨克人。因此出现了大聚居,小分布的特点。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常年生活在高原、河谷、草场等寒冷地区,因而服饰也都带有较浓的高寒草原游牧生活的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构成了哈萨克族独具魅力的传统服饰。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哈萨克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服饰艺术中也具备鲜明的艺术特点。他们的服装服饰都与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图案、图腾意识、生活方式习惯有关,因此在服饰的款式、图案搭配与造型以及色彩搭配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论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以田野实地考察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新疆博物馆中哈萨克传统服装藏品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哈萨克服饰进行研究。文章将哈萨克传统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紧密联系起来。从服装细分的角度整理出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与种类。了解哈萨克族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地域环境对其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分析传统服饰服饰文化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传承发展及表现形式,对哈萨克族服饰文化内涵进行解读。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旨在总结出其民族服饰款式、图案纹样、审美内涵和服饰特征,找到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切合点,探寻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与现代服装融合的设计方法,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素材,让这些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的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更具个性特点未来服饰设计资源。对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资源,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服饰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徐梦泽[10](2015)在《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对哈萨克族纹样艺术的研究是了解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以及装饰艺术的关键。菱形纹样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纹样是各种装饰纹样的主要构成,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质。论文对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艺术所特有的地域性和文化艺术属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对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做出了理论性的研究,为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论文以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图表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哈萨克族菱形纹样的溯源、艺术特征、装饰艺术中的应用、审美特征以及价值等进行详尽的分析、归纳与整理,阐述菱形纹样的装饰艺术特征并总结其研究价值。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对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的的研究背景、研究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做出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对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的进行了背景研究,其中对哈萨克族菱形纹样的溯源进行梳理以及阐述,对菱形纹样流行根源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新疆古代陶器和织物中的菱形图案纹样进行归纳和整理,呈现出菱形纹样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主要阐述菱形纹样的艺术特征,从形态组织、结构组织、构造形式、色彩特征等方面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探究菱形纹样的构造规律和美的范畴。第四章,对哈萨克族建筑装饰、器具、毡毯、刺绣中的菱形图案纹样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总结装饰艺术中菱形图案纹样的艺术特点。试图分析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被广泛运用的原由。第五章详述了艺术的形式美特征、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对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艺术中所蕴涵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民俗情感进行追溯与关联。文章的主要成果是对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的地域特征、艺术特征、艺术价值等进行归纳与整理,为掌握哈萨克族菱形纹样的源流和发展脉络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本资料。研究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艺术,对了解哈萨克族装饰艺术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有一定的意义。通过挖掘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艺术,更好的解读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哈萨克族菱形纹样的保护、弘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草原“珍珠”哈萨克毡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原“珍珠”哈萨克毡房(论文提纲范文)

(3)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蒙古包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蒙古包的追溯
        1.自然因素的影响
        2.历史因素的影响
        3.经济的发展
    (二)时空中的蒙古包
        1.原始社会时期
        2.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二世纪毡帐建筑
        3.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毡帐建筑
    (三)蒙古包现状
        1.传统蒙古包
        2.新型蒙古包
        3.大众心目中的蒙古包
二、蒙古包结构的象征寓意
    (一)蒙古包的建筑结构
        1.结构及其象征寓意
        2.结构在空间中的作用
    (二)蒙古包的内部空间
        1.圆形空间的象征寓意
        2.内部空间布局及其象征寓意
    (三)蒙古包的外部空间
        1.外部空间及其象征寓意
        2.蒙古包的“灰色区域”
        3.蒙古包与草原环境的融合
三、蒙古包装饰的文化表征
    (一)蒙古包色彩中的文化内涵
        1.蒙古包结构和家具用色
        2.蒙古包建筑基色
        3.蒙古包建筑中的其他常用色
    (二)蒙古包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1.蒙古包内部装饰的文化内涵
        2.蒙古包外部装饰的文化内涵
    (三)艺术中的蒙古包形象
        1.绘画中的蒙古包形象
        2.音乐中的蒙古包形象
        3.文学作品中的蒙古包形象
四、蒙古包与毡帐的审美对比
    (一)不同区域毡帐建筑审美对比
        1.与新疆地区蒙古包对比分析
        2.与西藏地区毡帐对比分析
    (二)蒙古包传统文化发展困境
        1.环境的制约
        2.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
        3.多元文化的冲击
        4.蒙古包文化特色削弱
    (三)蒙古包审美文化发展建议
        1.保护传统文化,发扬旅游潜能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3.坚持文化特色,保持独特审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附录2

(4)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新疆那拉提景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沉浸式体验旅游概念
    (一)沉浸式体验
    (二)体验式旅游
    (三)沉浸式体验旅游
二、景区沉浸式体验设计原则
    (一)感官调动原则
    (二)叙事性沉浸原则
    (三)心流原则
三、新疆那拉提景区沉浸式体验设计
    (一)场地概述
    (二)沉浸式体验旅游景区设计
        1. 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场景
        2. 多感体验设计
        (1)视觉体验设计
        (2)嗅觉、味觉体验设计
        (3)触觉体验设计
        (4)听觉体验设计
        3. 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四、结语

(5)从家到社区: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感知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空间研究
        二、哈萨克族相关研究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生存空间:牧民定居
    第二节 生产空间:草畜平衡
    第三节 生活空间:新村改造
    第四节 一个牧民家庭的搬家故事
第二章 空间投射:认知与记忆塑造的家
    第一节 感官空间:身体知觉的家
        一、视觉
        二、嗅觉与味觉
        三、触觉与听觉
    第二节 仪式空间:毡房与社会秩序
        一、出生与成长礼仪
        二、婚礼
        三、丧礼
        四、象征的毡房
第三章 空间叠加:社区空间的传统图绘
    第一节 公共空间:家和社区的边界
        一、家屋茶会与仪式
        二、家屋外延
    第二节 双重空间:两个社区的交叠
        一、原社区
        二、新村社区
    第三节 网络空间:新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第四章 从空间感知到空间实践
    第一节 空间转移下的感知再生产
    第二节 空间实践与主体互动
结语
    一、空间规划的合力与阻力
    二、空间感知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阿克塞民族新村社区平面图
    二、毡房结构图
    三、民族村别墅内部分区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疆哈萨克毡房匠作传统及营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哈萨克毡房的结构组成
    1.1 骨架构件
    1.2 围护结构
    1.3 传统毡房中常使用的附属配件
2 哈萨克毡房的匠作传统与关键营造技术
    2.1 毡房结构构件的放样
    2.2 毡房结构构件的成型与上色
    2.3 传统毡房的搭建
结语
资料来源:

(7)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发展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具体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新疆哈萨克族民间艺术价值
    1.6 伊犁地区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师资力量
2.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设置调查
    2.1 调查过程
    2.2 调查对象的数据分析
        2.2.1 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特色课程开发的态度
        2.2.2 对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性质的了解
        2.2.3 对农村哈萨克族中学课程价值的认识
        2.2.4 对农村哈萨克族中学课程前景的预测
        2.2.5 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学情况
        2.2.6 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师的成长问题调查
3.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资源教学案例设计
    3.1 美术课程资源
    3.2 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案例设计
        3.2.1 美丽的新疆古迹
        3.2.2 移动的城堡——毡房
        3.2.3 西域天马
        3.2.4 多变的葫芦画
        3.2.5 彩色拼贴风景画
        3.2.6 新疆乡土藏书票
        3.2.7 马背上的伴侣——马鞍
    3.3 课后启示
4.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方案研究
    4.1 制约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学发展的因素
        4.1.1 整合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理念落后
        4.1.2 教师的课程理解薄弱
    4.2 改善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方案
        4.2.1 提供教育人才支撑
        4.2.2 构建中学美术课堂智能平台
        4.2.3 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解力
        4.2.4 美术课堂与民间艺术传承相结合
5.研究总结和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哈汉民居文化对比研究 ——以毡房和四合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哈汉传统民居文化概述
    2.1 本文民居范围界定
    2.2 哈萨克传统民居毡房概述
    2.3 汉族传统民居四合院概述
    2.4 小结
3 哈汉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对比
    3.1 哈汉传统民居分类文化对比
        3.1.1 哈萨克毡房的分类
        3.1.2 汉族四合院的分类
        3.1.3 小结
    3.2 哈汉传统民居结构特点对比
        3.2.1 哈萨克毡房结构特点
        3.2.2 汉族四合院结构特点
        3.2.3 小结
    3.3 哈汉传统民居纹饰文化对比
        3.3.1 哈萨克毡房纹饰文化
        3.3.2 汉族四合院纹饰文化
        3.3.3 小结
    3.4 哈汉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对比
4 哈汉传统民居谚语对比
    4.1 哈萨克毡房相关谚语
    4.2 汉族四合院相关谚语
    4.3 哈汉传统民居谚语对比
5 哈汉传统民居民俗文化与民族心理对比
    5.1 哈萨克毡房民俗文化中的民族心理体现
    5.2 汉族四合院民俗文化中的民族心理体现
    5.3 哈汉传统民居民俗文化特点对比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5.1 田野调查法
        1.5.2 资料收集
        1.5.3 归纳分类
        1.5.4 对比分析
2 多姿多彩的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
    2.1 新疆哈萨克族历史概述
    2.2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男服篇
        2.2.1 男子上衣
        2.2.2 男子裤装
        2.2.3 男子鞋袜
        2.2.4 男子冠帽
        2.2.5 实用的腰带
    2.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女服篇
        2.3.1 女子上衣
        2.3.2 女子裙装
        2.3.3 女子坎肩
        2.3.4 女子头饰
        2.3.5 女子装饰
    2.4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儿童服饰
        2.4.1 男童服饰
        2.4.2 女童服饰
    2.5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装饰性及制作工艺
        2.5.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装饰性
        2.5.2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
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3.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文化与地域文化特征
    3.2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经济文化特征
    3.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文化与宗教信仰
    3.4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社会角色
    3.5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纹样审美特征
    3.6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色彩审美特征
4 新疆哈萨克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面临的问题
    4.2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4.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发展方向
5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5.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现状分析
        5.1.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应用于舞台
        5.1.2 新疆哈萨克传统服饰应用于商业
        5.1.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应用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5.2 国外现代服饰设计中与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风格相似比较分析
        5.2.1 服饰造型
        5.2.2 服饰色彩
        5.2.3 传统材质
        5.2.4 图案元素
        5.2.5 服装配饰
    5.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元素在民族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5.3.1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造型元素在民族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5.3.2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色彩元素在民族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5.3.3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面料材质元素在民族服饰设计中的应用.84
    5.4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传承的设计实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一:插图目录
附录二:表格目录
后记

(10)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动态、趋势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论文研究的基本构思、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哈萨克族菱形纹样溯源
    2.1 哈萨克族与草原文化
        2.1.1 哈萨克族组成族源
        2.1.2 哈萨克族分布区域概况
        2.1.3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2.2 哈萨克族菱形纹饰的流行根源
        2.2.1 宗教信仰与菱形纹样
        2.2.2 自然崇拜与菱形纹样
        2.2.3 生殖崇拜与菱形纹样
    2.3 古代早期的菱形纹样
        2.3.1 古代陶器中的菱形纹饰
        2.3.2 古代织物中的菱形纹饰
3 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特征
    3.1 菱形纹样的形态组织
        3.1.1 植物菱形纹
        3.1.2 动物菱形纹
        3.1.3 几何菱形纹
    3.2 菱形纹样的结构组织
        3.2.1 正菱形
        3.2.2 变体菱形
        3.2.3 复合式菱形
    3.3 菱形纹样的构造形式
        3.3.1 单独纹样
        3.3.2 适合纹样
        3.3.3 连续纹样
    3.4 菱形纹样的色彩特征
        3.4.1 色彩技法
        3.4.2 色彩审美
4 菱形纹饰在哈萨克族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4.1 建筑装饰中的菱形纹饰
    4.2 器具中的菱形纹饰
    4.3 刺绣中的菱形纹饰
    4.4 毡毯中的菱形纹饰
    4.5 菱形纹样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5 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5.1 菱形纹样的形式美特征
        5.1.1 变化中求统一
        5.1.2 对称中求均衡
        5.1.3 节奏中求韵律
    5.2 菱形纹样的艺术价值
        5.2.1 实用美学价值
        5.2.2 民俗文化价值
    5.3 菱形纹样的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草原“珍珠”哈萨克毡房(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的那拉提[J]. 陈孝渝. 集邮博览, 2021(10)
  • [2]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调查研究[D]. 巴都木加甫. 新疆大学, 2021
  • [3]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D]. 李炎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新疆那拉提景区设计[J]. 牟磊,高成广. 旅游纵览, 2021(05)
  • [5]从家到社区:阿克塞哈萨克族牧民的空间感知与实践[D]. 黄钰晴. 兰州大学, 2020(01)
  • [6]新疆哈萨克毡房匠作传统及营造技术研究[J]. 朱琳,晋强,木毕娜·木拉提,胡荻. 华中建筑, 2019(10)
  • [7]新疆农村哈萨克族中学美术课程发展的实践研究[D]. 孙英杰.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8]哈汉民居文化对比研究 ——以毡房和四合院为例[D]. 马群.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9]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 李辛龙.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10]新疆哈萨克族菱形纹样装饰艺术研究[D]. 徐梦泽.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草原“珍珠”哈萨克蒙古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