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一、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峰[1](2014)在《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与临床应用评价》文中认为吡喹酮(praziquantel, PZQ)系吡嗪并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血吸虫、抗吸虫和抗绦虫作用。吡喹酮是治疗家畜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其传统剂型为片剂和粉剂,家畜(特别是牛)内服给药时吸收差且不规则,生物利用度低,首过效应强,因此研制开发吡喹酮注射剂十分必要。为确保30%吡喹酮注射液的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安全有效,本研究先后开展了30%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稳定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临床药效试验以及靶动物安全性试验。1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对30%毗喹酮注射进行质量研究,为其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经外观性状、粒度和分散性检查,吡喹酮注射液为微细颗粒混悬液,久置分层,振摇后成均匀的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采用紫外光谱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吡喹酮注射液进行了鉴别。采用薄膜过滤法对吡喹酮注射液进行无菌检查,结果符合规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喹酮注射液中的吡喹酮含量。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柱(150mm×4.6mm,5pm),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20μL。吡喹酮在6.037~90.5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24%,RSD为0.77%,表明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证实,30%吡喹酮注射液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2吡喹酮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对30%吡喹酮注射进行稳定性考察,为其存放条件和有效期确定提供依据。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吡喹酮注射液的稳定性。在影响因素试验中,吡喹酮注射液对高温(60℃)稳定,但对强光照射(45001x±5001lX)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加速试验6个月及长期稳定性试验24个月后,吡喹酮注射液的外观性状、含量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吡喹酮注射液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存放稳定,有效期暂定为2年。3吡喹酮注射液在水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6头成年健康水牛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进行单剂量肌注30%吡喹酮注射液(10mg/kg)和内服吡喹酮片剂(20mg/kg)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浓度,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软件处理。水牛内服吡喹酮片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吸收半衰期(T1/2ka)为0.29±0.16h,消除半衰期(T1/2ke)为0.70±0.42h,峰时(Tmax)为0.60±0.29h,峰浓度(Cmax)为0.47±0.37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70(μg/mL)·h。水牛肌注吡喹酮注射液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ka为0.32±0.35h,T1/2ke为1.00±0.73h,Tmax为0.65±0.49h,Cmax为0.82±1.17μg/mL, AUC为1.61±0.89(μg/mL)·h。吡喹酮注射液肌注给药吸收良好,片剂内服给药吸收差且不规则。与吡喹酮片剂相比,吡喹酮注射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02.5%。试验结果表明,30%吡喹酮注射液在健康水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4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试验采用毛蚴孵化法筛选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观察30%吡喹酮注射液对牛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实验性临床试验中,将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肌注吡喹酮注射液高(20mg/kg)、中(10mg/kg)、低剂量(5mg/kg)组,口服吡喹酮片剂组(30mg/kg)和不给药组。给药30d后,吡喹酮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吡喹酮片剂组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分别为100%、100%、77.8%、85.7%。在扩大临床试验中,将自然感染血吸虫病牛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肌注吡喹酮注射液组(10mg/kg)和口服吡喹酮片剂组(30mg/kg)。结果显示,前者52头患牛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为100%,后者6头患牛的粪便毛蚴孵化转阴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30%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给药方便,可以替代传统口服片剂,临床推荐剂量为10mg/kg。5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评价30%吡喹酮注射液对靶动物水牛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试验选取健康成年水牛24头,随机分为4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为低、中、高给药组。给药组分别按10mg/kg、30mg/kg、50mg/kg剂量(即1倍、3倍、5倍临床推荐剂量),颈部分点肌内注射吡喹酮注射液,连续给药3d。分别在给药前、最后一次给药后第12h、72h采集血液,对水牛的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每天观察给药后的动物临床症状。试验期间,各组别水牛临床表现正常,给药后的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波动,1倍、3倍推荐剂量组的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及给药前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倍推荐剂量组仅少数血液生化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尿素氮(UN)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2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后72h显着性差异消失(P>0.05)。试验结果表明,30%吡喹酮注射液按临床推荐剂量(10mg/kg)肌内注射给药,对靶动物水牛的临床体征、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明影响,临床应用安全。

肖小芹[2](2008)在《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室内卫生害虫之一,它能携带和传播多种疾病,也能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中药中可用作消炎、镇痛、治疗创伤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成分。为了深入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价值,并为这一天然药物资源的发掘和综合利用提供全面、系统的实验依据;我们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学特性研究、药用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以及应用美洲大蠊成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并对发现的新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一.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室内自然条件下人工饲养美洲大蠊,全面系统地观察记录了它的生活史和正常生存条件要求,掌握了它们的交配、生殖产卵、孵化、生长、蜕皮和羽化等生命活动过程,以及它的食性、食量、生活环境、活动特点等行为特性,系统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统计分析了其产卵量、孵化率、食量的季节性变化,为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补充了详细、系统的实验资料。二.美洲大蠊药用有效成份的提取与分离:通过改进提取工艺,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美洲大蠊成虫药用有效成份提取方法。首先用PBS抽提得到美洲大蠊成虫粗提物;用索氏提取器提取油脂,随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得到总蛋白,多糖由乙醇沉淀所得,剩下的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经分析发现,美洲大蠊成虫中油脂含量为4.97%,油脂中含油酸、亚油酸和占很大比例的长链烷烃;多糖的含量低,仅0.49%。三.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首先以美洲大蠊成虫粗提物为试药,观察不同药物剂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棉球性肉芽组织增生、鸡蛋清致小鼠足跖肿胀、小鼠醋酸性扭体反应、小鼠热板法的镇痛作用、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小鼠醋酸烧灼性胃溃疡、小鼠无水乙醇胃粘膜损伤等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成虫提取物具有明显且较全面的抗炎、镇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进一步证实了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炎、消肿作用。同时建立小鼠肝脏肉芽肿模型,注射美洲大蠊的几种提取成分以观察是否有减轻免疫反应或抑制日本血吸虫病的作用。四.美洲大蠊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应用美洲大蠊成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从获得阳性克隆中挑选4个进行测序,发现其中两个序列与已知基因无显着同源性,确认为新基因,分别命名为Parcxpwxxq01、Parcxpwxxq02,并成功登录GenBank,登陆号分别为DQ522316、DQ522315。该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了具有药用价值的新基因。五.新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有关程序和软件,对获得的新基因进行了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预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二级结构与折叠类型、亲水性参数和柔曲性参数预测、以及特定功能位点分析等。总结本文围绕医学昆虫美洲大蠊的药用价值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了室内繁殖、发育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的细致观察,成功地开发出了新的提取方法,并对其进行药效学试验。另外,我们成功制备了美洲大蠊免疫血清并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进行了筛选,发现了2个新基因。上述结果为美洲大蠊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

彭先楚[3](2006)在《日本血吸虫18kDa天然分子抗原及其候选基因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的有价值的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为天然分子多价复合疫苗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本论文对日本血吸虫不同靶分子量大小的天然抗原分子进行了分离纯化与鉴定,针对SjAWA18kDa分子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研究,并比较了SjAWA18kDa天然分子抗原及其相关编码候选基因SJCWL01DNA免疫小鼠产生的抗血吸虫病免疫保护效果。方法:1采用柱层析方法和SDS-PAGE结合凝胶洗脱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SjAWA)和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SDS-PAGE结合银染色、考马斯亮兰染色进行分析鉴定。2采用多途径免疫法制备SjAWA18kDa纯化抗原的单特异免疫血清,以此为探针进行免疫学分析。3将筛选尾蚴cDNA文库获得的新基因(编码18kDa蛋白,命名为SJCWL01,GENBANK登录号为AY855919)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经PCR、限制性酶切筛选和鉴定阳性克隆。将pcDNA3/SJCWL01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大量制备DNA疫苗;将该天然分子抗原编码候选基因与SjAWA18kDa免疫小鼠,然后经腹部皮肤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5天后剖杀,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重组DNA疫苗SJCWL01在局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通过柱层析法或SDS-PAGE结合凝胶洗脱得到了五种不同大小血吸虫分子抗原SjAWA18kDa,SjAWA26/28kDa,SIEA42kDa,SIEA130kDa,SjAWA14kDa。2成功制备了抗日本血吸虫18kDa单特异兔血清,SjAWA18kDa与新基因编码的重组融合蛋白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免疫组化显示SjAWA18kDa主要定位于成虫的肠上皮、表皮和实质细胞。3将SJCWL01基因亚克隆至pcDNA3,然后,转化大肠杆菌,大量制备纯化的重组质粒DNA(pcDNA3/SJCWL01);以此重组DNA和SjAWA18kDa天然分子免疫小鼠,分别获得了27.6%,30.7%减虫率,39.5%和50.7%减卵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JCWL01在小鼠骨胳肌的细胞浆中得到表达。结论:1实验证明柱层析法或SDS-PAGE电泳切胶、结合凝胶洗脱是一种快速分离纯化血吸虫单一组分抗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2成功制备了抗SjAWA18kDa血清,SjAWA18kDa主要定位于成虫的肠腔和实质细胞。3成功构建了天然分子抗原编码候选基因(18kDa)DNA疫苗,该疫苗与SjAWA18kDa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吕志跃,刘立鹏,汪世平,徐绍锐,李文凯,何卓,彭先楚,邓世林[4](2004)在《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SIEA 2 6 2 8ku抗原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学特性。 方法 采用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分离纯化SIEA2 6 2 8ku分子 ,并对其进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鉴定。 结果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 ,SIEA2 6 2 8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共有 6个特征性蛋白吸收峰 ,分别在 2 5 8、2 60、2 64 .5、2 68、2 69.5和 2 72nm ,部分吸收峰符合苯丙氨酸的吸收光谱。 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可为日本血吸虫SIEA 2 6 2 8ku抗原组分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二、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与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吡喹酮简介
        1.1 理化性质
        1.2 研制与应用概况
        1.3 合成路线
    2 吡喹酮的药理学与毒理学
        2.1 药效学
        2.2 药代动力学
        2.3 毒理学
    3 吡喹酮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3.1 血吸虫病
        3.2 吸虫病
        3.3 绦虫病
        3.4 绦虫蚴病
        3.5 不良反应
    4 吡喹酮的残留检测
    5 吡喹酮制剂的发展与应用
        5.1 吡喹酮的传统剂型
        5.2 提高吡喹酮疗效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吡喹酮注射液的制备
        1.4 外观性状
        1.5 鉴别
        1.6 检查
        1.7 含量测定
    2 结果
        2.1 外观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吡喹酮注射液的研制
        3.2 吡喹酮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吡喹酮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吡喹酮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
        1.4 吡喹酮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
        1.5 影响因素试验
        1.6 加速试验
        1.7 长期稳定性试验
    2 结果
        2.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2.2 加速试验结果
        2.3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吡喹酮注射液在水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动物分组与给药
        1.5 血样采集
        1.6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色谱行为
        2.2 吡喹酮血浆标准曲线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2.4 检测限和定量限
        2.5 吡喹酮片剂与吡喹酮注射液在水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 讨论
        3.1 血浆中吡喹酮的检测方法
        3.2 吡喹酮片剂在水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3 吡喹酮注射液在水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3.4 吡喹酮注射液临床给药方案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分组与给药
        1.4 试验周期
        1.5 观察指标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2.2 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家畜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3.2 兽用吡喹酮注射剂的研制与应用概况
        3.3 吡喹酮注射液对耕牛血吸虫病治疗效果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试验分组、给药及血样采集
        1.5 临床观察
        1.6 血样分析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血常规指标分析
        2.3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3 讨论
        3.1 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临床体征的影响
        3.2 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 吡喹酮注射液对水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吡喹酮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美洲大蠊药用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美洲大蠊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新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药用昆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日本血吸虫18kDa天然分子抗原及其候选基因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不同分子量大小天然抗原组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AWA)的柱层析
        2.2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的柱层析
        2.3 AWA的电泳分析
        2.4 AWA柱层析纯化抗原SDS-PAGE及银染色结果
        2.5 SIEA柱层析纯化抗原SDS-PAGE及银染色结果
        2.6 电洗脱纯化抗原SDS-PAGE及考马斯亮兰染色结果
    3.讨论
第二章 SjAWA18kDa天然分子抗原免疫生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SjAWA18kDa抗原的纯化和PAS染色结果
        2.2 SjAWA18kDa单特异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2.3 Western-blot分析结果
        2.4 SjAWA18kDa抗原免疫组化定位结果
    3.讨论
第三章 SjAWA18kDa天然分子抗原及其编码候选基因SJCWL01DNA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pcDNA3/SJCWL01重组质粒的构建、鉴定与插入片段的测序
        2.2 免疫小鼠抗体水平检测
        2.3 SJCWL01在局部肌肉组织内的表达
        2.4 SjAWA18kDa与pcDNA3/SJCWL01(18kDa)免疫保护效果观察
    3.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4)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2 色谱条件
    3 样品处理与上样
    4 免疫活性检测
    5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结 果
讨 论

四、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研究与临床应用评价[D]. 杨海峰. 扬州大学, 2014(01)
  • [2]美洲大蠊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研究[D]. 肖小芹. 中南大学, 2008(02)
  • [3]日本血吸虫18kDa天然分子抗原及其候选基因疫苗的研究[D]. 彭先楚. 中南大学, 2006(02)
  • [4]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组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J]. 吕志跃,刘立鹏,汪世平,徐绍锐,李文凯,何卓,彭先楚,邓世林.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06)

标签:;  ;  ;  ;  ;  

日本血吸虫SIEA26-28 ku抗原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