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自净化气体发生器

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自净化气体发生器

一、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型自净化煤气发生炉(论文文献综述)

林真真[1](2017)在《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产业是晋江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是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近几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产业优势不再凸显,并急于摆脱困境,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发展新的飞跃。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方式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在发展中出现了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成本攀升、品牌建设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重等问题,这些都将对晋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晋江陶瓷产业面对发展瓶颈,要获得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产业的载体建设、结构调整和环境优化,使产业从产值规模型转变为品质效益型、从品质效益型转变为品牌价值型。基于以上所述,本文首先梳理了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产业发展模式。其次,简要介绍晋江陶瓷产业的起步、初级发展和高速发展历程,研究分析产业发展呈现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生产方式规范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等现状特点,看到晋江陶瓷产业虽然在营销、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成本快速攀升、无序竞争严重、自主品牌缺失、创新能力缺乏、扶持力度偏弱等发展瓶颈。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地区陶瓷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经验,本着产业品牌、技术创新、“两个市场”、循环经济的原则,通过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生态的发展方式,围绕节能减排、创新、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把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目标,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倡导技术创新、坚持扶优扶强、实施品牌人才战略、推动营销创新、发展陶瓷文化和循环经济,并在政策服务、财政金融、行业协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进一步推动晋江陶瓷产业发展。最后,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能为晋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许炜华,谢如谦,郑宗明,林大荣[2](2014)在《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福建省煤炭资源状况,阐述我省煤矿综合利用资源、煤炭洗选、煤矸石利用和洁净煤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我省煤矿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展望煤矿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王龙[3](2014)在《工业炉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温空气燃烧技术以其高效节能低污染等多重优势,广泛应用在我国工业窑炉的节能降耗减排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探究工业炉高温空气的燃烧特性,本文作者利用FLUENT仿真软件,数值模拟了烟气自循环工业炉的燃烧过程,分析了空气的预热温度和氧气浓度、旋流叶片和挡板等条件对炉内流场、温度分布以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空气预热温度升高和含氧浓度下降促进了炉内气体的混合和稀释,有利于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空气的预热温度和氧气浓度之间还存在一个最佳的配合关系;添加旋流叶片和挡板均可以有效的组织空气射流和流场分布,提高炉内的燃烧强度和温度水平,但局部高温区的增加并不利于温度场的均匀分布,导致了NOX排放量增加,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恰当的旋流片角度和数目以及挡板的面积和数目。本文作者还搭建了连续式换热的高温空气燃烧系统,主要分析了燃烧炉内温度场和烟气组分浓度随空气预热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和模拟结果虽存在一定差距,但炉内的温度和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是基本吻合的。为解决该实验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空气预热温度较低的缺陷,本文作者还初步设计了一个间壁式蜂窝陶瓷换热器。

莫丽艳[4](2013)在《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污染,环境恶化加剧,环境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它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必然趋势,实现经济发展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而我国氧化铝企业属于资源型、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其生产依赖于矿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我国铝土矿资源的特点是高铝、高硅、低铁、难溶、开采难度大、资源品位低,加大了我国氧化铝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氧化铝企业生产又是我国有色金属耗能大户之一,而从目前的能源的结构和数量、生产技术设备和装备等方面来看,电力保障不足、电价高、能源紧缺;生产自动化水平低、工业技术装备小、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氧化铝等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氧化铝企业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和构建我国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结论,认真分析并找出影响我国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我国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的水平,提高其综合成本效益,实现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氧化铝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立足于推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同时结合DS证据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点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DS—BP"模型,并结合实际,将该模型运用到实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其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该指标体系和模型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决了氧化铝企业低碳生产水平评价问题,为我国氧化铝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分析和决策工具。

彭灵燕[5](2013)在《不锈钢钢管企业环境影响分析及其污染治理工艺设计》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某不锈钢钢管制造企业项目迁建工程进行环境影响分析以及该企业配套酸洗废水处理站的改造设计,本文包括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水站改造设计的内容。对于环境影响分析,在调查和评价环境现状,确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分析,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等级,明确保护目标,重点分析该项目各方面污染物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有效的污染防治方案和环保措施,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情况,最后给出明确的环境影响分析结论。对于酸洗废水处理站的改造设计,从废水源强开始,设计规范的废水收集管路,根据调查的废水源强数据,包括废水水量、废水污染物组成及含量,分析现有污水站工艺及设备,评价现有工艺治理效果,选取合理有效并且经济的废水处理改造方案,计算设计相应废水治理设备。

宋淑霞[6](2012)在《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林是陕西乃至我W核心的煤化丄基地,针对榆林煤化丁」产业园发展实际,将国家科技优势与榆林产业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来促逊产业园发展已经变得尤为?要。木文以榆林煤化工产业园为对象研究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首先通过评述3内外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现有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M题,在现有产业闻区发展模式比较分析的S础上,结合榆林煤化工产业冈发展现状,选择出榆林煤化工产业S应走岛新技术支撑下的产业集群的两区多网型发展模式:其次分析产业巣群与科技创新互动机M,接于此互动机理研究创、Ik服务屮心与生产力促进中心互动机现;再次结合榆林煤化工产业园:H体怙况构建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结构模式,即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互动发展结构模式;最后搭建实现此互动结构模式的M络支搾平台。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虫,在理论研究和榆林煤化T-产业阿实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双屮心五动发展结构桉式口本文构建的榆林煤化丁产业园发展结构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榆林煤化工产业闶的发展,实现榆林经济发展的大跨越,(tf且对其他煤化工产业丌发区有一定的参考价伉,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有-定的促进作用》

孟繁滨[7](2012)在《钢厂高炉煤气受入量预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企业煤气的消耗和平衡是关乎钢铁企业生产效率和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副产品之一即为高炉煤气,它既是重要的二次能源也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其特点为热值低,产生量和消耗量随工艺生产状态而发生较大波动,突发煤气过剩或紧缺易致设备熄火和用户停产,企业在对煤气调度和平衡调整不善时会将BFG放散到大气中,这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如何准确预测BFG的产出和消耗,科学合理地进行平衡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和开发课题。本文针对高炉煤气受入量的长期预测问题,研究了回声状态网络、多元回归分析、高斯过程回归等多种方法,并成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长期预测中。文中首先介绍了高炉炼铁生产工艺,阐述了高炉煤气的利用价值和预测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ESN的原理和特性,使用Matlab作为仿真工具对高炉煤气受入量进行建模预测,根据实践经验确定各参数的选取以及分析传统ESN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ESN进行改进,并最终实现对高炉煤气受入量的一种稳定长期预测。预测之前,首先采用一种灰色T型关联度的改进模型对现有三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找出对高炉煤气受入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再对高炉煤气受入量进行去噪处理,使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阈值去噪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高斯过程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两个预测方法,并对高炉煤气受入量进行预测,与改进ESN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表明了改进ESN方法的优势。

孙磊磊[8](2011)在《铁基离子液体高温湿法氧化硫化氢脱硫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一方面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是目前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主要途径,高温煤气净化主要包括除尘、脱微量有害物质(如Na、K等碱金属;HCl、HF等气体)、脱硫(其中90%为H2S)。高温煤气脱硫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高温条件下脱除气体中的硫是为了利用煤气的显热,防止后续反应所使用的各种催化剂中毒,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和催化剂的寿命。煤气的高温脱硫技术已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煤气脱硫可采用湿法和干法进行,传统湿法脱硫虽然脱硫率高但脱硫液以水为溶剂,不能承受高温;干法脱硫可适用于高温但因其催化剂活性不高无法适应煤气化中大气量工艺过程,本文结合湿法脱硫效率高和干法适用于高温的优点于一体,建立了高温湿法氧化硫化氢脱硫工艺。该工艺以1-丁基-3-甲基氯代咪唑(BmimCl)和六水合三氯化铁(FeCl3·6H2O)为原料按摩尔比为1:2合成的铁基离子液体为脱硫剂,根据热重分析表明该铁基离子液体的分解温度为350℃左右,显示较好的高热稳定性;拉曼图谱表明铁基离子液体在220℃以下能够保持其物化特性而循环使用,为发展高温湿法脱硫提供新方法;循环伏安曲线测试了经过105℃-200℃范围内处理后的铁基离子液体,结果表明其Fe(Ⅲ)/Fe(Ⅱ)离子对具有很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为铁基离子液体可以循环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基于铁基离子液体的高热稳定性、氧化还原可逆特性,构建了高温湿法氧化硫化氢脱硫工艺。研究了铁基离子液体在105℃-180℃范围下对硫化氢气体吸收催化脱除性能,考察了硫化氢流量、硫化氢浓度和反应温度三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同时定性研究了工艺中可能产生的某些副产物,对产物硫磺进行了XRD、Raman、TG、DSC和元素分析,对脱硫反应动力学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升高温度,硫容显着提高,180℃时铁基离子液体的硫容可达到3.92g/L,相比50℃的硫容0.32g/L,提高13倍;脱硫过程中无需添加辅助试剂和调控pH值;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反应温度从105℃升高到180℃,最终脱硫率从36.2%上升到100%,升高了约64%;脱硫再生过程中无1622cm-1的S-O键伸缩振动峰,表明SO42-、S2O32-、SO32-副产物没有生成;脱硫产物的XRD图谱和拉曼图谱表明该产物为斜方晶形硫磺;铁基离子液体氧化硫化氢脱硫反应为零级不可逆反应,反应的活化能为26.82 kJ/mol。利用离子液体的液态温度范围宽以及三价铁的强氧化性的特点,提供一种集高温干法精脱硫与常温湿法高容量脱硫的优点于一体,能在高温条件下大气量脱除硫化氢新工艺。在脱硫过程中不需要调控pH,且无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等副产物的生成,对发展绿色且适应高温的湿法脱硫工艺具有积极意义。

李小敏[9](2007)在《流化床气化条件下煤灰低熔点共融物形成特性》文中研究表明煤灰熔融性是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的一个重要特性,直接决定着煤炭燃烧或气化利用方式的选择、设计及其运行。流化床气化技术由于具有煤种适应性强、污染物排放易于控制等特性是今后煤炭气化技术发展方向之一。针对流化床气化技术存在的床料熔融、团聚、积灰等重要过程,本文开展了对这些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煤灰熔融特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首先对煤灰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气氛、压力等)等因素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煤灰熔融温度的不同测试方法。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通过组合智能灰熔点仪、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压力热天平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相结合以及FactSage软件计算等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研究了煤灰特性以及运行环境条件(气氛、温度和压力)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特性。氧化性气氛和还原性气氛下的特征温度均高于弱还原性气氛下的特征温度;由H2和CO2组成的气氛下的灰熔点要低于CO和CO2组成的气氛下的灰熔点。由压力热天平和XRD分析得到增大压力能够促进低温共熔体的生成,促进低温熔融,但是因煤种不同而不同。利用FactSage可以得到已知灰成分的煤灰的熔融区间和熔融速率较快的温度区间,可以用来初步估计煤灰的熔融特性。并利用DSC曲线得到煤灰熔融过程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最后利用所搭建的压差法测量煤灰烧结温度实验台分别研究了灰样放置装置、时间、气氛、煤灰成分对煤灰烧结特性的影响。惰性气氛(N2)下的烧结温度与氧化性气氛(O2、CO2)下的烧结温度近似相等,还原性气氛(H2、CO)下的烧结温度低于氧化性气氛(O2、CO2)下的烧结温度,CO气氛下的烧结温度高于H2下的烧结温度。在氧化性气氛下,随煤灰中CaO、Na2O、K2O含量增加,煤灰烧结温度逐渐降低。在典型流化床气化气氛(弱还原气氛)下,煤灰烧结温度随Fe2O3、CaO、Na2O、K2O含量增加而增加。烧结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时间有关。在达到设定的温度后,随着时间的进行,灰柱两端的压差不断减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灰柱两端的压差保持一个定值。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可以通过配煤或添加添加剂方式来改变煤灰烧结特性,使得流化床气化过程安全运行。本文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气氛和压力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以及灰成分和气氛对煤灰烧结特性的影响,对流化床气化技术的设计和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丽峰[10](2006)在《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中叶以前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能源经济理论及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定量预测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对能源供需缺口进行了分析,着重对能源替代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替代方案,提出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对策。 首先,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进了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建立了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在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综合国内外能源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状况,构建了能源预测模型。 其次,从我国能源资源角度、能源生产建设规模、能源生产总量及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供给的现状;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构成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第三,根据构建的能源预测模型,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总量与结构进行中长期预测。 第四,根据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预测结果,对能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针对能源供需存在的缺口,综合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本文的预测结果对我国能源与资本的替代弹性,资本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据此提出了能源替代方案。 第五,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测及能源替代问题的研究,找出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进

二、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型自净化煤气发生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型自净化煤气发生炉(论文提纲范文)

(1)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特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第2章 产业发展概述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概述
        2.1.1 产业发展的内涵
        2.1.2 产业发展趋势综述
    2.2 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2.4 产业转型理论
        2.2.5 创新理论
    2.3 产业发展的模式
        2.3.1 产业延伸模式
        2.3.2 产业融合模式
        2.3.3 产业生态模式
第3章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晋江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3.1.1 晋江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3.1.2 晋江企业经济成分与规模类型分析
    3.2 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
        3.2.1 晋江陶瓷产业的分布概况
        3.2.2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特征
    3.3 陶瓷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3.3.1 福建德化:创新与艺术共引产业升级
        3.3.2 广东潮州:节能减排转型升级
        3.3.3 日本:现代化经营管理
    3.4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4.1 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优势
        3.4.2 晋江陶瓷产业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4.1 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目标
        4.1.1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4.1.2 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原则
    4.2 晋江陶瓷产业的发展方式
        4.2.1 产业延伸发展方式
        4.2.2 产业融合发展方式
        4.2.3 产业生态发展方式
第5章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5.1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1 加大技改力度,倡导技术创新
        5.1.2 坚持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
        5.1.3 实施人才战略,提升品牌附加值
        5.1.4 完善产业平台,推动营销创新
        5.1.5 发展陶瓷文化,促进转型升级
        5.1.6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5.2 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2.1 政策服务保障
        5.2.2 财政金融保障
        5.2.3 行业协会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工程发展简况
    2.1 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历程
        2.1.1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阶段
        2.1.2 第二阶段:逐步实施阶段
        2.1.3 第三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2.2 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
        2.2.1 煤炭资源总量概述
        2.2.2 煤质特征
        2.2.3 煤矿综合利用发展前景
3 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3.1 煤炭洗选工艺
        3.1.1 无烟煤洗选加工现状
        3.1.2 筛选
        3.1.3 简易跳汰洗煤
        3.1.4 自生介质螺旋滚筒洗煤
        3.1.5 重介质选煤技术
    3.2 水煤浆
        3.2.1 水煤浆的特性
        3.2.2 水煤浆的应用情况
        3.2.3 水煤浆应用的鼓励政策
    3.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3.3.1 制砖
        3.3.2 煤矸石制水泥
        3.3.3 煤矸石作工程回填材料
        3.3.4 煤矸石复垦
        3.3.5 矸石发电
    3.4 型煤
        3.4.1 民用煤球
        3.4.2 碳化煤球
        3.4.3 空腔型煤
    3.5 动力配煤
    3.6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3.7 煤炭气化
4 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展望
    4.1 发展思路
    4.2 发展目标
    4.3 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4.4 技术应用与发展
        4.4.1 优化煤炭洗选加工技术
        4.4.1. 1 煤炭洗选工艺的优化选择
        4.4.1. 2 煤炭洗选工艺的优化选择
        4.4.2 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
        4.4.3 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4.4.4 加强对工业型煤的研究
        4.4.5 大力推行动力配煤
        4.4.6 扩大粉煤灰应用范围
        4.4.7 推进煤炭气化技术发展
5 结语

(3)工业炉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1.2.1 低 NO_X燃烧技术
        1.2.2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1.2.3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优势
        1.2.4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进展及研究计划
第二章 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
    2.1 通用基本方程
    2.2 湍流模型
    2.3 燃烧模型
    2.4 辐射模型
    2.5 NO_X生成模型
第三章 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3.1 研究背景
    3.2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3.1 工况介绍
        3.3.2 温度场的分析
        3.3.3 组分浓度场的分析
        3.3.4 氧气浓度的分布
        3.3.5 NO_X排放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流片对烟气自循环燃烧室影响的数值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模型简介与边界条件
        4.2.1 计算模型
        4.2.2 燃烧室模型及边界条件
    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1 速度场的分析
        4.3.2 温度场的分析
        4.3.3 温度均匀度
        4.3.4 组分浓度及 NO_X排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挡板对烟气自循环燃烧室影响的数值研究
    5.1 模型及初始条件
    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速度场的分析
        5.2.2 温度场的分析
        5.2.3 组分浓度及 NO_X排放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式换热高温空气燃烧的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系统与仪器
    6.3 数值模拟方法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温度测量结果分析
        6.4.2 炉膛尾部的烟气组分变化分析
        6.4.3 炉内火焰燃烧状态
    6.5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6.5.1 模拟工况
        6.5.2 炉膛温度对比分析
        6.5.3 炉膛尾部烟气组分对比分析
        6.5.4 燃烧器特性分析
    6.6 温度误差分析
        6.6.1 温度误差来源
        6.6.2 温度误差来源的验证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间壁式蜂窝陶瓷换热器的设计
    7.1 研究背景
    7.2 间壁式蜂窝陶瓷换热器的设计
        7.2.1 换热气体的热物理特性
        7.2.2 对数平均温差
        7.2.3 换热器芯体基本单元的尺寸
    7.3 间壁式换热器加工进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4)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选题背景及依据
        0.1.1 本文选题背景
        0.1.2 本文选题依据
    0.2 本文选题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2.3 企业低碳生产的效率价值和声誉价值
    0.3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0.3.1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0.3.2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进程
    0.4 DS-BP评价模型
        0.4.1 DS-BP评价方法及内容
        0.4.2 D-S证据理论的基本要素
        0.4.3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
        0.4.4 BP神经网络训练
1 我国氧化铝生产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1.1 我国氧化铝生产特点
    1.2 氧化铝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2.1 废气和粉尘污染
        1.2.2 废水污染
        1.2.3 排放物污染
        1.2.4 氧化铝厂对员工健康危害
    1.3 氧化铝及其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及能耗
        1.3.1 氧化铝及其生产方法
        1.3.2 氧化铝主要生产工序和能耗分析
2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内容分析
    2.1 氧化铝低碳生产的涵义
    2.2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的构成
        2.2.1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内容
        2.2.1.1 氧化铝生产的传统财务成本构成
        2.2.1.2 氧化铝低碳生产的环境成本构成
        2.2.2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效益内容
        2.2.2.1氧化锅低碳生产的传统财务效益分析
        2.2.2.2 氧化铝低碳生产的环境效益分析
    2.3 氧化铝低碳生产下企业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3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的“DS-BP”评价模型
    3.1 构建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DS-BP”模型
    3.2 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DS-BP”模型运用及检验
4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不锈钢钢管企业环境影响分析及其污染治理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立项依据及背景
    2 设计方法和流程
    3 设计内容及范围
第二章 年产15000吨不锈钢无缝钢管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1 工程内容及规模
        1.1.1 项目基本情况
        1.1.2 产品方案
        1.1.3 生产及配套条件
    2 环境质量状况
        2.1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2.1.1 大气环境
        2.1.2 地表水环境
        2.1.3 声环境
        2.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2.2.1 大气环境
        2.2.2 水环境
        2.2.3 声环境
    3 评价适用标准
        3.1 环境质量标准
        3.2 污染物排放标准
        3.3 总量控制指标
    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4.1 项目工艺流程简述
        4.2 主要污染工序
        4.2.1 废气
        4.2.2 废水
        4.2.3 噪声
        4.2.4 固体废物
        4.3 “三本帐”汇总核算
    5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5.1 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情况
        5.2 主要生态影响
    6 环境影响分析
        6.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6.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6.2.1 大气环境影响
        6.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6.2.3 声环境影响分析
        6.2.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7 清洁生产及拟采取的污染治理对策
        7.1 清洁生产
        7.2 建设项目采取的污染控制对策
        7.2.1 废气
        7.2.2 废水
        7.3 建设项目环保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要求
        7.4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8 公众参与
        8.1 开展公众参与的目的
        8.2 公示
    9 环境风险评价
        9.1 评价等级
        9.2 应急预案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2 建议
第三章 酸洗废水污水站改造设计方案
    1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2 设计参考资料
        1.3 设计原则
        1.4 废水排放标准
    2 生产介绍及设计参数
        2.1 产品生产工艺及生产规模
        2.2 工艺废水产生工序
        2.3 设计参数
    3 废水处理工艺
        3.1 酸洗废水治理要点
        3.2 原废水处理工艺介绍
        3.3 原废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
    4 污水站改造设计
        4.1 处理能力分析
        4.2 污水站现有主要构筑物介绍
        4.3 改造设计
    5 改造工程投资估算
        5.1 工程设备材料投资费用
        5.2 运行费用
        5.3 废水处理设施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6 酸洗废水污水站环保验收与总结
        6.1 监测内容
        6.2 监测结果及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环境影响分析相关附图
附录二 废气环境影响专题分析
    1 概论
        1.1 废气环境影响评价目的
        1.2 评价等级
        1.3 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
    2 废气排放影响预测
        2.1 气象条件及污染气象特征
        2.2 预测模型
        2.3 有关预测参数的说明
        2.4 预测结果
        2.5 考虑酸洗废气无组织排放对周围大气影响的叠加预测
    3 分析结论
附录三 工程设计相关图纸
作者简历

(6)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1.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煤化工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1.1 煤化工技术研究综述
        2.1.2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2.1.3 产业园发展理论
    2.2 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耦合理论
        2.2.1 产业集群
        2.2.2 科技创新
        2.2.3 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耦合相关理论
第三章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的选择
    3.1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3.1.1 国内外产业园发展模式
        3.1.2 产业园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3.2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3.2.1 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概述
        3.2.2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概况
        3.2.3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评述
    3.3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选择
        3.3.1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现有发展模式分析
        3.3.2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选择目标和原则
        3.3.3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选择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互动机理研究
    4.1 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发展载体分析
        4.1.1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4.1.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4.1.3 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
        4.1.4 产业集群的发展载体分析
    4.2 科技创新路径及平台分析
        4.2.1 科技创新过程分析
        4.2.2 科技创新动力分析
        4.2.3 科技创新平台分析
    4.3 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互动的动力机制分析
        4.3.1 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
        4.3.2 科技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4.3.3 创业服务中心与生产力促进中心互动机理
第五章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结构模式构建
    5.1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结构模式构建
        5.1.1. 创业服务中心主要目标
        5.1.2. 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分析
        5.1.3 创业服务中心组织结构
    5.2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结构模式构建
        5.2.1 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目标
        5.2.2 生产力促进中心功能分析
        5.2.3 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结构
    5.3 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结构模式构建
        5.3.1 双中心互动机理
        5.3.2 双中心互动结构模式构建
第六章 实现双中心互动结构模式的网络支撑平台构建
    6.1 构建网络支撑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6.2 网络支撑平台的目标
    6.3 网络支撑平台运行环境
        6.3.1 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式选择
        6.3.2 数据库语言的选择
        6.3.3 网页选择
    6.4 网络支撑平台功能模块描述
    6.5 网络支撑平台设计效果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钢厂高炉煤气受入量预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高炉炼铁生产工艺
    2.1 高炉炼铁工艺
    2.2 高炉炼铁产品
    2.3 高炉煤气利用与预测
        2.3.1 高炉煤气利用
        2.3.2 高炉煤气产出预测
3 基于灰色T型关联度和EMD的数据预处理
    3.1 灰色T型关联度理论
        3.1.1 灰色关联度分析
        3.1.2 灰色T型关联度的改进模型
        3.1.3 确定影响因素
    3.2 EMD阈值去噪
        3.2.1 经验模态分解
        3.2.2 高炉煤气受入量EMD阈值去噪
    3.3 小结
4 回声状态网络
    4.1 人工神经网络
    4.2 回声状态网络
        4.2.1 回声状态网络
        4.2.2 建立一个回声状态网络
        4.2.3 实际问题优化与控制
    4.3 小结
5 高炉煤气受入量预测
    5.1 传统ESN预测
    5.2 改进ESN预测
    5.3 其他方法
        5.3.1 高斯过程回归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铁基离子液体高温湿法氧化硫化氢脱硫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IGCC技术
        1.2.1 IGCC技术概述
        1.2.2 IGCC技术的发展
    1.3 常温湿法脱硫
        1.3.1 湿式吸收法
        1.3.1.1 物理吸收法
        1.3.1.2 化学吸收法
        1.3.1.3 物理-化学吸收法
        1.3.2 湿式氧化法
        1.3.2.1 砷基工艺
        1.3.2.2 钒基工艺
        1.3.2.3 铁基工艺
        1.3.2.4 新兴工艺
    1.4 高温干法脱硫
        1.4.1 单一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1.4.2 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1.5 离子液体及其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铁基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表征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分析
    2.3 铁基离子液体的合成
    2.4 铁基离子液体的表征
        2.4.1 铁基离子液体的红外表征
        2.4.2 铁基离子液体的热重表征
        2.4.3 铁基离子液体的拉曼表征
        2.4.4 铁基离子液体的电化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铁基离子液体高温湿法脱硫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分析仪器
    3.3 铁基离子液体高温脱硫试验
        3.3.1 试验过程
        3.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1 硫容的评估
        3.3.2.2 硫化氢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2.3 硫化氢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2.4 反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3.3.2.5 对照实验
    3.4 脱硫副产物的检测
        3.4.1 试验过程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脱硫产物硫磺的表征
        3.5.1 试验过程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2.1 产物硫磺的XRD分析
        3.5.2.2 产物硫磺的拉曼分析
        3.5.2.3 产物硫磺的TG分析
        3.5.2.4 产物硫磺的DSC分析
        3.5.2.5 产物硫磺的元素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1 理论基础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
导师与作者简介

(9)流化床气化条件下煤灰低熔点共融物形成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与未来
    1.2 煤炭气化技术发展简介
        1.2.1 固定床气化
        1.2.2 流化床气化
        1.2.3 气流床气化
        1.2.4 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
    1.3 煤灰熔融性在燃烧和气化技术中研究的重要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灰熔融性研究现状的综述
    2.1 煤灰熔融性与煤灰化学组成的关系
    2.2 煤灰矿物组成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2.3 气氛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2.4 压力对灰特性的影响研究
        2.4.1 压力对灰颗粒尺寸分布的影响
        2.4.2 压力对空心微珠灰形成的影响
        2.4.3 压力对外部矿物质的影响
        2.4.4 压力对挥发的影响
        2.4.5 压力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
        2.4.6 压力对凝结和聚合的影响
        2.4.7 压力对灰量的影响
    2.5 煤灰熔融温度测试方法
        2.5.1 角锥法
        2.5.2 灰柱法
        2.5.3 热机械分析(TMA)
        2.5.4 灰柱电阻测定标准
        2.5.5 基于导热特性测定灰样熔融温度
        2.5.6 基于热分析方法评价灰渣熔融特性
        2.5.7 利用热力学平衡计算软件分析灰熔融特性
        2.5.8 基于灰样烧结过程的灰熔融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灰特性及运行参数对煤灰熔融特性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利用智能灰熔点仪进行实验研究
        3.2.1 灰样特性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工况
        3.2.4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3.3 利用DSC进行实验研究
        3.3.1 煤灰A的DSC分析
        3.3.2 煤灰B的DSC分析
    3.4 利用压力热天平和XRD分析研究压力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3.4.1 实验设备
        3.4.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4.3 实验工况
        3.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5 FactSage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5.1 不同气氛和不同种类煤灰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3.5.2 与智能灰熔点仪所测结果进行对比
        3.5.3 与XRD衍射图谱对比分析
        3.5.4 利用FactSage研究压力对煤灰矿物质变化的影响
        3.5.5 FactSage在计算矿物质间反应存在的问题
    3.6 利用DSC曲线吸热峰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化床气化和燃烧条件下煤灰烧结温度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研究
        4.2.1 煤灰的制取
        4.2.2 实验系统简介
        4.2.3 实验工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放样装置对灰烧结温度的影响
        4.3.2 气氛对烧结温度的影响
        4.3.3 煤灰特性对烧结温度的影响
        4.3.4 时间对烧结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和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能源与经济增长
        1.2.2 能源预测模型
        1.2.3 能源替代
    1.3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能源经济理论与模型
    2.1 能源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2.1.1 能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2.1.2 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2.2 能源预测模型
        2.2.1 中国能源预测模型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2.3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2.2.4 向量自回归模型
        2.2.5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2.3 能源替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
    3.1 中国能源供给现状
        3.1.1 中国能源资源状况
        3.1.2 中国能源的生产结构与生产规模
    3.2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3.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3.2.2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
        3.2.3 中国能源消费的特征
    3.3 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分析
    3.4 中国能源状况基本评价
        3.4.1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3.4.2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3.4.3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3.4.4 能源利用效率低
        3.4.5 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有很大的比重
        3.4.6 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能源面临挑战
        3.4.7 能源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3.4.8 能源工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4.9 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3.5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
        4.1.1 能源需求模型总体框架
        4.1.2 影响能源需求的经济发展指标目标的设定
        4.1.3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流图
        4.1.4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方程
        4.1.5 能源需求系统动力学预测结果
    4.2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1 数据的选取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协整检验
        4.2.4 VAR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4.3 灰色GM(1,1)模型
        4.3.1 能源消费的GM(1,1)模型
        4.3.2 煤炭需求GM(1,1)模型
        4.3.3 石油需求的GM(1,1)模型
        4.3.4 天然气需求的GM(1,1)模型
        4.3.5 天然气需求的指数模型
    4.4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1 能源总消费量的变权重组合预测
        4.4.2 煤炭需求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3 石油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
        4.4.4 天然气需求的组合预测模型
    4.5 双重组合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能源供给预测
    5.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预测
        5.1.1 能源产量GM(1,1)预测模型
        5.1.2 能源产量趋势预测
        5.1.3 能源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2 煤炭产量预测
        5.2.1 中国煤炭资源及产量状况
        5.2.2 国内学者关于未来煤炭产量的预测
        5.2.3 中国煤炭产量预测
    5.3 石油产量预测
        5.3.1 石油产量龚伯兹(Gompertz)模型
        5.3.2 石油产量逻辑斯蒂(logsitic)模型
        5.3.3 石油产量Verhulst模型
        5.3.4 石油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4 中国天然气产量预测
        5.4.1 天然气产量GM(1,1)预测模型
        5.4.2 天然气产量的趋势预测
        5.4.3 天然气产量组合预测模型
    5.5 能源生产量的综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能源替代研究
    6.1 能源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分析
    6.2 能源与资本的替代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模型的估计
        6.2.3 替代弹性与边际替代率的预测
    6.3 煤炭对石油、天然气的替代
        6.3.1 替代的必要性
        6.3.2 替代的定量分析
        6.3.3 煤替代油(气)的技术分析
    6.4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替代
        6.4.1 新能源发展的局限性
        6.4.2 核代煤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响能源需求和供给因素分析
    7.1 影响能源需求主要因素分析
        7.1.1 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2 产业结构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3 技术进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7.1.4 综合影响
    7.2 影响能源供给的主要因素
        7.2.1 能源的赋存
        7.2.2 技术进步对能源生产的影响
        7.2.3 生产建设对能源生产及结构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能源发展对策
    8.1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定位
    8.2 其他国家能源发展政策启示
        8.2.1 美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2 英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3 欧盟六国的能源发展政策
        8.2.4 东盟主要国家的能源发展政策
        8.2.5 若干国家能源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 中国能源发展具体措施
        8.3.1 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3.2 调整能源结构
        8.3.3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8.3.4 加快能源工业体制改革
        8.3.5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能源安全
        8.3.6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源政策与法规制定和落实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型自净化煤气发生炉(论文参考文献)

  • [1]晋江陶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林真真. 华侨大学, 2017(01)
  • [2]福建省煤矿综合利用学科发展报告[J]. 许炜华,谢如谦,郑宗明,林大荣. 海峡科学, 2014(01)
  • [3]工业炉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过程的研究[D]. 王龙.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4]氧化铝低碳生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D]. 莫丽艳. 北方工业大学, 2013(10)
  • [5]不锈钢钢管企业环境影响分析及其污染治理工艺设计[D]. 彭灵燕. 浙江大学, 2013(06)
  • [6]榆林煤化工产业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D]. 宋淑霞.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7]钢厂高炉煤气受入量预测方法的研究[D]. 孟繁滨.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8]铁基离子液体高温湿法氧化硫化氢脱硫工艺研究[D]. 孙磊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9]流化床气化条件下煤灰低熔点共融物形成特性[D]. 李小敏. 浙江大学, 2007(05)
  • [10]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 张丽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一种新型清洁能源设备——ZJM自净化气体发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