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一、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论文文献综述)

龚彦俊[1](2021)在《敦煌城市意象解析与空间营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齐甜甜[2](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千城一面”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城市地域性特征出现消弭趋势,为此,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人文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对于传承和发扬文化,打造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敦煌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方面资源丰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研究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利于弘扬敦煌地域文化,为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本课题通过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发现并阐述地域文化与公共环境设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环境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场所精神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敦煌地域文化展开梳理和分析,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提供文化因子。运用文献调研、田野调研和问卷调查法,分析敦煌市区公共环境设施在设计、材料、环境协调、文化体验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地域化设计的功能性、人性化、协调整体化、文化兼容、生态化原则和模块组合、元素提取转化、语义修辞的设计方法。以敦煌市沙洲镇为例,针对其公共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多角度展现地域文化、文化表达与空间环境结合、注重人性化的文化体验等设计策略,运用设计原则和方法,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地域文化视角下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实践探索。通过设计实践,完善和弥补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其设计表达力和地域化特征,使敦煌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传播,增强了城市文化表现力,提高了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为相关部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刘思琪[3](2021)在《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文化旅游部成立之后,正式将文化旅游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及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因此,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弘扬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裕等问题,导致我国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长期处于被动阶段。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交通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目前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榆中生态创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根据这些分析总结出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定位,并对其总体规划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为顺应我国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热潮,本文结合现行规划,提供了一套适合榆中县的文化旅游规划方案,为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研究对象,对榆中生态创新城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五点:(1)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等优点,并发现其现状交通条件较为薄弱、缺少水资源等劣势,结合其机遇及挑战确定规划思路,以发挥优势、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最终选择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型城镇。城镇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发掘目前城镇存在的问题以及劣势,通过城镇规划弥补这些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文化旅游型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案,使榆中生态创新城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将成为首选重点方案之一。(3)根据规划方案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加强生态保护,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众多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生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确保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未来的社会需要,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增建医院、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常驻人口,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城镇规划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升质量,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带动城镇发展,激发城镇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加定居人群数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榆中生态创新城内拥有多条铁路线,未来将建设夏官营机场,丰富的交通线路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可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程度,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支持。

向定龙[4](2021)在《1949年以来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州南北两山作为兰州城市环境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兰州城市建设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1949年以来兰州南北两山绿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兰州南北两山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良好期、破坏期到恢复期。在明朝中期之前,这里的植被茂盛,之后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在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后,开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历程。初期,从晚清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们在南北两山开始了绿化探索,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受当时政治环境、技术水平、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取得的效果不尽人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在甘肃省、兰州市政府的努力下,在民众的积极参与下,南北两山的绿化开始了全新的征程。在这一阶段,加强了基本建设、积极争取了多种项目的资金支持、政府也不断加强引导,南北两山的绿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南北两山绿化七十多年的历程中,两山务林人积累了丰富的荒山绿化的经验,兰州人民也在两山绿化过程中展现出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兰州南北两山的绿化作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区绿化的典型,对西北其他城市的绿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绿化过程中,兰州人民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值得继承与弘扬。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周源[6](2020)在《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乡村中墙绘为研究对象探寻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的方法。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随之兴起的背景下,对于景观的提升方面,墙绘因为其经济美观的特点在乡村设计中大量应用,所以如何提升乡村墙绘景观设计品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墙绘景观作为乡村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发,辨析相关概念,查阅文献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已有的理论要旨,并实地和网络搜集调研了三方面,五处乡村墙绘景观案例,分析墙绘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与人、环境的关系与乡村经济发展需求下目前有待提升的方面,从墙绘景观的美化、空间、文化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并结合德清东部水乡三林景区墙绘景观设计项目阐述乡村墙绘设计方法,探究乡村墙绘景观优化设计方法。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经过调研与实践设计中发现现有乡村墙绘普遍存在表现形式雷同、单一、相应地区特色彰显不到位的情况。(2)在调研考察中发现乡村墙绘中存有少许较好的在艺术展现、产业宣传、生活文化的一些呈现方式方法,并对此归纳总结出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3)在提炼好的借鉴基础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墙绘表现与乡村特点结合,综合的规划设计涉及乡村墙绘的主题和形象、地点与内容选择等,从而深化并丰富墙绘对乡村故事的展现与表达。(4)本课题的研究为乡村墙绘发展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和深化改进的设计思路,实现墙绘与乡村更好的融合,并展现了墙绘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即带动发展。

宋博文[7](2020)在《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性和生产力协作分工的要求下,城市的聚集作用越来越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此产生的高密度、大尺度空间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自然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市空间的尺度失衡让人们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建筑作为容纳城市生活的载体,其自身建筑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建筑以谦逊的态度进入环境。而当代地景建筑是一种通过人工营造的方式,模拟自然地表,呈现出低层高密度的水平延展形态,将建筑屋面与大地相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表面或场所空间,通过这种特殊的建筑形态来解决现代化城市下大尺度的空间缺乏亲和力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当代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然后分别通过场地环境认知、建筑功能设计以及地景形态建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对比并总结出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的创作特征,由此提出在成都地区特定地形、气候、地域文脉以及使用需求下,当代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技术措施;最后,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当代地景建筑项目,来进一步阐述和印证前文中关于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及技术措施,通过对比与反思得出,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个孤立的过程,应将社会与城市性的活动引入到设计当中,在满足地域性特征的同时,通过当代地景建筑特有的形态,维持城市景观界面和场所空间的连续性、复合性以及延展性。

阿荣夫[8](2020)在《肃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推进,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充分的评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指导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意见中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字的目标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机遇中也充满了挑战与困难,尤其是甘肃部分地区更是如此。乡村地区的落后面貌让人感到十分诧异,同时这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相应的契机和环境。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乡村振兴以及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旧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任务依然很艰巨,乡村振兴的实现还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的不断努力。本文根据所在单位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困难与对策研究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开展研讨和探究,加之个人以及一些同事所从事的也是相关工作,因此研究工作会更有方向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以肃北县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实践经验与实地的调查研究,对肃北县乡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肃北县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以研究者的身份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工作者的身份出发,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个人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与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立足肃北县的实际情况,顺应农业农村发展趋势,着力推动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着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农村;着力繁荣乡村文化,加快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努力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难题。希望对于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为肃北县乡村战略政策的推进贡献绵薄之力。

张梦露[9](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王立奇[10](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9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首站来到敦煌,对保护传承敦煌文化、推动

二、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论文提纲范文)

(2)地域文化视角下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地域文化与公共环境设施的相关概念与辨析
    2.1 地域文化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公共环境设施
        2.2.1 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2.2.2 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2.2.3 公共环境设施的功能
    2.3 地域文化与公共环境设施的关联性
        2.3.1 公共环境设施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2.3.2 地域文化激发公共环境设施的情感体验
    2.4 其他相关理论
        2.4.1 场所精神理论
        2.4.2 人机工程学
        2.4.3 环境心理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敦煌市地域文化元素解读与应用案例分析
    3.1 敦煌市历史区位分析
    3.2 自然地理
        3.2.1 沙漠与绿洲
        3.2.2 雅丹地貌
    3.3 人文历史
        3.3.1 石窟艺术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3.3.3 历史遗址
    3.4 敦煌地域文化元素总结
    3.5 应用案例分析
        3.5.1 自然地理特征的应用
        3.5.2 人文历史特征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现状调研与设计构想
    4.1 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现状评估
        4.1.1 敦煌市概况与定位
        4.1.2 调研概况
    4.2 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
        4.2.1 地域文化表达不充分
        4.2.2 缺少人文关怀
        4.2.3 与环境不协调
        4.2.4 管理滞后
    4.3 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地域化设计理念与目标
        4.3.1 设计理念
        4.3.2 设计目标
    4.4 设计原则
        4.4.1 功能性原则
        4.4.2 人性化原则
        4.4.3 协调整体化原则
        4.4.4 文化兼容原则
        4.4.5 生态化原则
    4.5 设计方法
        4.5.1 模块组合法
        4.5.2 元素提取转化法
        4.5.3 语义修辞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地域化设计实践—以沙洲镇为例
    5.1 敦煌市沙洲镇概况
    5.2 沙洲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要素
        5.2.1 建筑地理特征的造型要素
        5.2.2 壁画纹样的图案要素
        5.2.3 人文地理的色彩要素
        5.2.4 多重种类的材料要素
    5.3 沙洲镇公共环境设施地域化设计策略
        5.3.1 多角度展现地域文化
        5.3.2 文化表达与空间环境结合
        5.3.3 注重人性化的文化体验
    5.4 沙洲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方案
        5.4.1 设计思路
        5.4.2 休憩系统公共环境设施—公共座椅
        5.4.3 照明系统公共环境设施—路灯、景观灯
        5.4.4 卫生系统公共环境设施—垃圾桶
        5.4.5 信息系统公共环境设施—导视牌
        5.4.6 安全系统公共环境设施—窖井盖
        5.4.7 交通系统公共环境设施—公交站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存在的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产业融合理论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文化旅游产业
        1.5.2 文旅融合
        1.5.3 区域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1.5.4 文化旅游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 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政府政策
        3.1.3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2 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3.2.1 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3.2.2 国家产业政策利好,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
        3.2.3 休闲需求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3.2.4 对产品类型和产品品质的需求层次更丰富多元
        3.2.5 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3.2.6 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发展并行发展
    3.3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自然概况
    4.2 生态环境
    4.3 榆中县社会及经济状况
    4.4 现状建设情况
        4.4.1 榆中县城现状
        4.4.2 原三角城乡现状
        4.4.3 夏官营镇现状
        4.4.4 现状土地利用
        4.4.5 现状综合交通
        4.4.6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7 现状产业布局
    4.5 现状文化旅游设施
        4.5.1 旅游资源分类
        4.5.2 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乡村
        4.5.3 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
    4.6 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
    4.7 榆中生态创新城SWOT分析
        4.7.1 优势分析
        4.7.2 劣势分析
        4.7.3 机遇分析
        4.7.4 威胁分析
    4.8 榆中生态创新城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
        4.8.1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等级普遍不高
        4.8.2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4.8.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
        4.8.4 文旅企业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小
        4.8.5 经济实力薄弱,文旅投入偏低
        4.8.6 土地利用不合理
        4.8.7 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
        4.8.8 既是国家通道节点,也是主城飞地,与主城联系待强化
第五章 效益预测
    5.1 规划范围
    5.2 游客量分析及预测
    5.3 交通流量分析
    5.5 人口预测分析
        5.5.1 常驻人口及预测
    5.6 旅游市场分析
        5.6.1 市场结构分析
        5.6.2 游客现状特征分析
    5.7 生态分析
        5.7.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7.2 河流廊道边界分析
        5.7.3 水土流失强度分析
        5.7.4 土地生态敏感分析
        5.7.5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5.7.6 生态功能区分析
    5.8 客源市场分析
    5.9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规划思路与总体方案
    6.1 规划思路
        6.1.1 发展定位
        6.1.2 发展目标及策略
        6.1.3 具体措施
    6.2 总体方案
        6.2.1 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6.2.2 文旅产业规划
        6.2.3 生态规划
        6.2.4 特色风貌营造
        6.2.5 服务设施体系
        6.2.6 增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6.3 文化旅游开发时序
        6.3.1 投资估算
        6.3.2 综合指标体系
    6.4 榆中生态创新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1949年以来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兰州南北两山概况
    第一节 南北两山的原生态
    第二节 南北两山绿化的自然条件
    第三节 南北两山绿化的历史源流
第二章 1949 年以后的南北两山绿化
    第一节 南北两山绿化的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建设与资金来源
    第三节 政府引导与民众参与
    第四节 机构沿革与机制创新
    第五节 管护措施与技术革新
第三章 成效、经验及展现的精神品质
    第一节 南北两山绿化建立的“四大体系”
    第二节 南北两山绿化积累的经验
    第三节 甘肃精神在两山绿化历程中的展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墙绘发展状况
        1.1.2 乡村墙绘现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内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3.2 国外墙绘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1.1 墙绘的含义
        1.4.1.2 墙绘与壁画、涂鸦的关系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综述法
        1.5.1.2 案例分析法
        1.5.1.3 实地调研法
        1.5.2 技术路线
2 乡村墙绘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墙绘相关概念
        2.1.1 墙绘
        2.1.2 乡村墙绘
        2.1.3 墙绘景观
        2.1.4 乡村墙绘景观
    2.2 乡村墙绘相关理论
        2.2.1 构成艺术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3 乡村墙绘载体类型与功能
        2.3.1 公共建筑墙绘功能
        2.3.2 民居墙绘功能
        2.3.3 公共设施墙绘功能
        2.3.4 其他载体墙绘功能
        2.3.5 小结
3 乡村墙绘案例调研分析
    3.1 案例选择
    3.2 墙绘艺术表现-韩国梨花洞壁画村
        3.2.1 区位分析
        3.2.2 发展背景
        3.2.3 案例分析
        3.2.3.1 资源分析
        3.2.3.2 墙绘特色设计
        3.2.4 借鉴经验
    3.3 墙绘空间产业宣传-台湾彰化福宝村
        3.3.1 区位分析
        3.3.2 发展背景
        3.3.3 案例分析
        3.3.3.1 资源分析
        3.3.3.2 墙绘特色设计
        3.3.4 借鉴经验
    3.4 山地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宁波湖边桥村
        3.4.1 区位分析
        3.4.2 发展背景
        3.4.3 案例分析
        3.4.3.1 资源分析
        3.4.3.2 墙绘特色设计
        3.4.4 借鉴经验
    3.5 平原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杭州余杭五杭村
        3.5.1 区位分析
        3.5.2 发展背景
        3.5.3 案例分析
        3.5.3.1 资源分析
        3.5.3.2 墙绘特色设计
        3.5.4 借鉴经验
    3.6 滨海类墙绘文化展现-浙江舟山嵊泗田岙村
        3.6.1 区位分析
        3.6.2 发展背景
        3.6.3 案例分析
        3.6.3.1 资源分析
        3.6.3.2 墙绘特色设计
        3.6.4 借鉴经验
    3.7 案例研究结果总结
4 乡村墙绘景观主要问题研究
    4.1 乡村墙绘美化设计问题研究
        4.1.1 墙绘艺术构成分析
        4.1.1.1 形态
        4.1.1.2 色彩
        4.1.1.3 材质
        4.1.1.4 尺度
        4.1.1.5 虚实
        4.1.2 表现形式
        4.1.2.1 文字与图案
        4.1.2.2 人与墙绘互动
        4.1.2.3 墙绘与植物结合
        4.1.2.4 墙绘与周围环境、设施结合
        4.1.2.5 新型表现墙绘
        4.1.3 氛围营造
        4.1.3.1 地域文化性氛围营造
        4.1.3.2 场所归属感和场所记忆氛围营造
        4.1.3.3 情感体验氛围营造
        4.1.3.4 乡村艺术氛围营造
    4.2 乡村墙绘文化设计问题研究
        4.2.1 传承文化
        4.2.1.1 生产文化
        4.2.1.2 民风民俗
        4.2.1.3 生活文化
        4.2.2 发扬文化
        4.2.3 形成文化标志
    4.3 乡村墙绘空间设计问题研究
        4.3.1 组织空间
        4.3.2 丰富空间
        4.3.3 引流人群
5 德清东部三林村墙绘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总体现状
        5.1.2.1 地形地貌
        5.1.2.2 土地利用
        5.1.2.3 水系分布
        5.1.2.4 历史文化
        5.1.2.5 民俗文化
        5.1.2.6 旅游资源
    5.2 墙绘现状
        5.2.1 基础调查
        5.2.2 现状分布
        5.2.2.1 乡村会客厅
        5.2.2.2 蚕桑人家
        5.2.2.3 万鸟园
        5.2.2.4 渔家生活
        5.2.2.5 市民农院
        5.2.2.6 垃圾分类科普
        5.2.2.7 水乡生活营造
        5.2.3 现状分析
        5.2.3.1 墙绘类型分布分析
        5.2.3.2 墙绘优缺点分析
    5.3 设计思路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定位
        5.3.3 设计理念
        5.3.4 设计策略
    5.4 墙绘设计优化
        5.4.1 乡村墙绘景观优化策略
        5.4.2 部分墙绘景观优化设计方案
        5.4.2.1 乡村会客厅
        5.4.2.2 市民农园
        5.4.2.3 万鸟园
        5.4.2.4 渔家生活
        5.4.3 墙绘景观化主要措施
        5.4.3.1 墙绘与园林景观结合
        5.4.3.2 视觉点引导与建议
        5.4.4 墙绘游览线优化
        5.4.4.1 游线明显化
        5.4.4.2 墙绘游览图
        5.4.4.3 墙绘游览线介绍
6 结语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建设引发的问题
        1.1.2 建设地域性生态化城市的迫切需要
        1.1.3 当代地景建筑对城市生活的重要影响
    1.2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当代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早期地景建筑文化
        2.1.1 早期地景文化的溯源
        2.1.2 传统建筑与大地结合形式
    2.2 地景建筑的发展历程
        2.2.1 柯布西耶与漫步式建筑
        2.2.2 Team10与毯式建筑
        2.2.3 赖特与有机建筑
        2.2.4 大地艺术对地景建筑的启发
    2.3 当代地景建筑的理论基础
        2.3.1 斯坦·艾伦与场域理论
        2.3.2 弗兰姆普敦与巨构形式
        2.3.3 诺伯格·舒尔茨与建筑现象学
        2.3.4 隈研吾与负建筑
        2.3.5 吉尔·德勒兹与游牧空间
        2.3.6 吴良镛与广义建筑学
    2.4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产生背景
        2.4.1 林盘大地景观
        2.4.2 城市美化运动
        2.4.3 大众审美改变
        2.4.4 森林城市建设
        2.4.5 公共开放空间
        2.4.6 慢生活型休闲城市
        2.4.7 公园城市指导思想
    2.5 本章小结
3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创作与特征研究
    3.1 消隐体量,整合城市肌理—城市高密度区地景建筑创作
        3.1.1 成都当代美术馆
        3.1.2 天府软件园蓉创广场
        3.1.3 成都来福士广场中央广场
    3.2 模拟环境,延续自然界面—城郊低密度区地景建筑创作
        3.2.1 麓湖艺展中心
        3.2.2 峨眉武术文化小镇
        3.2.3 成都正兴会所
    3.3 对话自然,同构山水景观—自然风景区地景建筑创作
        3.3.1 金沙遗址博物馆
        3.3.2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中心馆
    3.4 其他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创作与特征研究
        3.4.1 大芬美术馆
        3.4.2 安阳殷墟博物馆
        3.4.3 延安宝塔山游客中心
    3.5 成都地区与其他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对比分析
        3.5.1 不同地区地景建筑功能形态的相似性
        3.5.2 不同地区地景建筑功能形态的差异性
    3.6 本章小结
4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
    4.1 特定地形条件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1.1 地下水位高带来的差异性设计
        4.1.2 利用特殊的平原地形
        4.1.3 对话丰富的自然环境
    4.2 特定气候条件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2.1 通风防潮措施
        4.2.2 室内采光措施
        4.2.3 屋面排水措施
    4.3 地域文脉传承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3.1 营造地域性的小尺度城市空间
        4.3.2 乡土材料的创新使用
        4.3.3 局部点缀地域性标识符号
        4.3.4 营造林盘聚落式大地景观
    4.4 特定使用需求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4.1 建筑屋面表皮类型
        4.4.2 屋面坡度形式
        4.4.3 整合功能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设计实践——双流文化艺术中心
    5.1 项目概况
        5.1.1 城市肌理
        5.1.2 场地要素
        5.1.3 建筑选址
    5.2 对地形条件的回应
        5.2.1 全地景化建筑形态
        5.2.2 顺应场地周边环境
    5.3 对气候条件的回应
        5.3.1 适应风环境的建筑朝向
        5.3.2 采用室外庭院连接建筑体块
        5.3.3 大出檐形式的遮阳处理
    5.4 对地域文脉的回应
        5.4.1 借鉴廊桥形态特征
        5.4.2 营造公共开放空间
    5.5 对特定使用需求的回应
        5.5.1 整合多种功能空间
        5.5.2 以绿化为主的景观屋面
    5.6 地景化形态技术措施
        5.6.1 结构设计
        5.6.2 建筑消防设计
        5.6.3 绿色环保节能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8)肃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内涵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统筹推进各项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肃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第二章 肃北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
    一、肃北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现状
        (一)县情概况
        (二)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
        (三)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现状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在发展中的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
        (四)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发展
        (五)绿色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章 肃北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够
        (二)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高
        (三)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不强
    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
        (三)乡村建设规划方面
        (四)产业结构方面
        (五)历史遗留问题方面
        (六)整体规划方面
    三、人才和人口问题
        (一)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
        (二)牧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且生产后继乏人
        (三)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
        (四)部分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
    四、科技研究和各种保障资金缺乏的问题
    五、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六、基层组织和牧农民合作社力量不足的问题
    七、对乡村文化和乡村发展重视不够的问题
第四章 为更好地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产业振兴促进乡村繁荣
        (一)突出发展戈壁绿色生态农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地方特色农业
        (三)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六)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二、加快生态振兴践行绿色发展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三)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三、加快文化振兴培育乡风文明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三)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文化
        (四)持续开展风俗文明建设
    四、推进组织振兴构建治理体系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推进乡村自治法制德治建设
        (三)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五、推进人才振兴强化人才支撑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四)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六、决胜脱贫攻坚提升脱贫成果
        (一)因村因户精准施策
        (二)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三)强化弱项补齐短板
    七、发展社会事业增强民生福祉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三)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四)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
        (六)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八、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一)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三)深化农村三变,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9年工作回顾
2020年工作安排
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四、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城市意象解析与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 龚彦俊.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地域文化视角下敦煌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 齐甜甜.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D]. 刘思琪. 兰州大学, 2021(11)
  • [4]1949年以来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问题研究[D]. 向定龙.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乡村墙绘景观设计研究[D]. 周源.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7]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D]. 宋博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肃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与对策研究[D]. 阿荣夫.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政府工作报告[N]. 王立奇. 酒泉日报, 2020

标签:;  ;  ;  ;  ;  

敦煌绿化美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