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子高等师范到女子文理学院

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子高等师范到女子文理学院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21)在《曹安和生平与学术贡献》文中研究指明

欧阳亮[2](2021)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高师培养普及型戏曲师资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哲学璀璨成就的集中表现。自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的持续关注,"戏曲进校园"成为普通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戏曲艺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专业性特点,使其在注重学科分类的现代普通高等师范教育中一直未能独居一席,仅栖身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戏剧文学)、音乐教育(涉及戏曲音乐)等少数专业的部分课程当中。

张振涛[3](2021)在《响了一百年的琵琶——音乐学家曹安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曹安和先生的生平经历。作为现代音乐学的第一位女性学者,曹安和见证了20世纪女性从事琵琶演奏、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不凡经历。琵琶立身,一不易也;笔耕不辍,二不易也;为兄分忧,三不易也;终生不嫁,四不易也;享寿百年,五不易也。有此五不易,气象高华,独树一帜。

南萌[4](2018)在《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教育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格外注重的素质教育一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各地都有通用的语言,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成为跨越国界、民族、古今的文化载体。因此,从很早时期开始,人们就对研究音乐情有独钟。我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是指从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到国民党1949年在大陆政权的这三十八年的阶段。民国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发展历史中政权更迭最频繁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时期,音乐这门学科被正式列入学校教学大纲,而且围绕学校音乐教育所展开的社会教学、社团活动等,也都促进了民族团结,音乐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女子音乐的史料进行相应的整理与研究后认为:民国虽然在大陆只有短短三十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占据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这一时期针对音乐教育,尤其是女子音乐教育来说却是一个成就非凡的时期。这一时期不论是从女子专业音乐教育、女子传统曲艺、戏曲教育,还是从民间女子音乐传承、器乐研习等方面也都出现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艺人和艺术作品,这充分彰显了民国时期女子音乐教育所取得的丰厚成就以及文化内涵,奠定了国内外音乐近代发展的受众基础和专业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社会音乐教育体系。关于中国民国时期女子音乐史料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包含曲艺,戏剧,舞蹈,民歌等一系列信息。这些资料素材的整理,都很好的展现出了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框架脉络,透视出民国时期,我国女子地位和伦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杨悦[5](2017)在《清末民初两湖地区学校的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武汉、长沙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对区域音乐史中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北京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对两湖地区甚少涉及。因此,笔者预借“两湖地区”中学校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市——武汉与长沙两地学校的音乐教育现象为核心,分析教育转型时期音乐教育在两湖地区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发展,以及对女性音乐家的影响。笔者也尝试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看待两湖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探究女性音乐工作者对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音乐家个案中把握同一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共同特征和人生轨迹,以分析女子学习音乐教育的意义所在。本文绪论阐述了笔者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现存的研究成果及拟使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了论文题目中时间、地区确定的依据,主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文献综述等。第一章阐述了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以清末民初的大历史背景为参照,分别从教会女学的影响、近代先进思想的影响和女权主义的影响三个方面切入,探究女子音乐教育产生的原因。第二章则立足于教会学校和师范学校两个板块,并且以武汉和长沙两地的几所学校里的女子音乐教育现象为参考,把握在学校教育转型时期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轨迹,并且对清末民初的音乐教育制度作了简明的阐述和分析。第三章以几位女性音乐家为个案,探析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对其最终选择从事音乐行业的影响,以及她们从事社会音乐活动的大量实例,分析女性音乐家对音乐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瑾[6](2017)在《从“女学生”到“女作家” ——第一代女作家的历史生成与文学想象》文中研究表明五四,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人的发现、女性解放的呼声下,现代意义上的“女学生”得以现身,从“女学生”到“女作家”,冰心、陈衡哲、冯沅君、石评梅、苏雪林、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她们诞生于“五四”也内在于“五四”,从国族启蒙到性别觉醒,从社会发展到个性解放,第一代女作家以独特的思想风貌与艺术风格成功占据现代文学一隅,成为女性文学研究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本论文从梳理女学生浮出历史地表的历史脉络入手,讨论了从“女学生”到“女作家”的历史场景,并对第一代女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揭示其历史生成轨迹、探讨其文学想象与建构。论文从史料考查、文本细读出发,探究了五四时代契机给予女性写作发生的支撑,并通过对她们的文学作品的考察,试图探寻现代女性的身份认同、性别觉醒、生命经验等重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女性的生存发展、女性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等。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在史料考查和文本细读的背景下展开,考查西方传教士与先进男性知识分子相关事迹,探究其与第一代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的关系,并考查第一代女作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平经历相关史料,讨论相关性别解放、民族话语、主体意识建构议题,有针对性地对女学生浮出历史地表问题、女学生向女作家转变问题、第一代女作家文学想象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从论文研究的缘由和目的出发,梳理第一代女作家发展流变以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二部分以“女学生”浮出历史地表为线索,考查相关史料,探讨女性解放问题。第三部分以“女学生”向“女作家”身份转变为背景,探寻女性写作发生的历史契机,以观之五四文化场域对女性发声提供的帮扶现象。第四部分,从第一代女作家文学作品明显带有的性别经验和浓厚“自传”色彩方面入手,围绕“情爱”、“启蒙”、“自我”三方面探讨第一代女作家文学想象,挖掘女性生存发展问题。结语部分,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本论文通过考查女学生浮出历史地表,并成功实现从“女学生”到“女作家”身份转变的历史生成轨迹,探讨女性解放、女性主体意识问题,讨论五四历史契机对女性写作发生的巨大影响,在对第一代女作家文学想象的论述中,扩展女性生存发展空间。本论文认为第一代女作家不仅作为浮出历史地表的“符号”出现,也不仅是女性发声的“标签”人物,其对五四精神的承继、时代责任的主动承担、以及性别和谐的不懈探索的一系列努力,至今仍具有不灭的现实意识。也期望第一代女作家不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下身处“消极堕落”、“现代焦灼”境遇的年轻一代产生某种启示。

田可文,留生[7](2017)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某些专题史研究之审视》文中指出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均有突飞猛进的进展。研究者们在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音乐史实的考证与梳理上,都取得许多的成果。文章通过对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外音乐交流史研究、声乐创作史研究、器乐历史研究等板块的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检视,以期更好地认识本学科的研究格局。本文认为近年来研究视域的融合和多元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创作史研究上有所停滞和不足。

祁斌斌[8](2016)在《女高师音乐系音乐会研究——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女性音乐会剪影》文中认为女高师音乐系是萧友梅留德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个专业音乐教育科系。音乐系从创建初期就注重艺术实践,在她17年的历史中,既形成了定期举行演奏会的传统,又参与了丰富的校外音乐活动。本文通过对音乐系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期末音乐会与社会音乐活动的介绍与分析,展现师生们在北京地区舞台上的风采,也由此展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女性音乐会的一方佳影。

汤斯惟,张小梅[9](2015)在《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文中指出杨仲子先生是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我国近代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推行国乐改进实践的先行者。他为创建我国高等音乐学府的专业化、民族化和正规化,为培养优秀的专业音乐人才,为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15年是杨仲子先生诞辰130周年,笔者想通过此文,对杨仲子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归纳和研究,以纪念他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所做的突出贡献,同时更想借此唤起学术界对杨仲子

张燕[10](2015)在《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研究(1901-1952)》文中研究表明东吴大学学生社团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存在,在东吴大学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生社团经历了兴起与发展(1901-1921)、受挫与复苏(1922-1927)、振兴与繁荣(1928-1937)、变动与延续(1938-1945)、重建与消亡(1946-1952)五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因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个时期学生社团数量消长、类型、性质、结构、活动内容等也有着显着的变化。学生社团从最初模仿西方高校,向本土化与自主化方向发展;学生社团类型从辩论、宗教类等社团向学术、联谊类等社团扩展;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由最初的放任向引导、控制转变。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大体上可以分为文艺、体育、学术、联谊、宗教、自治等类型。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呈现出了自主性、多元性及教师深度参与的特点。自主性是东吴大学学生自治、独立意识不断成熟的结果,受中西文化碰撞、五四运动启迪的影响,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呈现了社团组建自主、管理有序、活动开展独立的特点。多元性则是东吴大学中西文化并重、通识教育办学理念和校园自由、民主氛围熏陶的结果,呈现出社团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特点。在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内在驱动下、强化学生管理的制度推动下、学校环境和自身素质保障的前提下,广泛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切实发挥了指导与顾问的作用,赢得了学生的好评。学生社团在东吴大学的办学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学校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构建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同时,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在近代中国高校体育事业、近代中国话剧事业、校园学术刊物编辑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并成为了近代中国大学学生社团的先行者,凸显了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在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史上的成就与影响。历史可为今日之借鉴。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在学校认同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高师培养普及型戏曲师资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背景
二、培养目标
三、培养策略
    (一)基本素养与个性专长相统一
    (二)实践能力与育人能力相统一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相统一
    (四)面向全体与骨干培养相统一
    (五)传统与当下、本土与国际相统一
结语

(3)响了一百年的琵琶——音乐学家曹安和(论文提纲范文)

金槽琵琶
    一、立身之本
        (一)曹氏家族
        (二)曹安和与杨荫浏的亲戚关系
        (三)结缘音乐
        (四)琵琶的定位意义
    二、专业音乐教育
        (一)北京女校
        (二)校名变迁与时代风云
        (三)演奏家履历
        (四)结识齐尔品
        (五)外籍教师与国际视野
    三、蛰伏西南
        (一)昆明贡龙街
        (二)重庆青木关
        (三)时代激出高起点
共建音乐学大业
    一、建立中国音乐研究所
        (一)天津岁月:既靠人助,又获神启
        (二)累累硕果:记谱与出版
        (三)精血诚聚:《弦索十三套》
        (四)让琵琶自我表述
    二、评价杨荫浏的一组文章
        (一)《杨荫浏与音律》
        (二)文字风格
        (三)学术荣誉
    三、晚年生活
        (一)善良品行
        (二)特殊家庭
        (三)最后送行
    结语:不能分开的成果与不能分述的故事

(4)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三节 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国时期女子音乐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时期的女子教育体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与政府奖励女学
        二、全国兴女学热潮
    第二节 民国早期的女子音乐教育学制
        一、大学开放女禁及中学男女同学
        二、单轨学制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早期的女子音乐教育思潮
        一、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女子教育思潮
        二、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
第三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
        一、国民政府实施的女子音乐教育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的女子音乐教育
        三、敌伪统治区的女子音乐教育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
        一、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女子音乐教育
        二、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女子音乐教育
        三、沦陷区的奴化音乐教育
    第三节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
        一、国民政府在国统区的女子音乐教育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女子音乐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专业女音乐家
        一、我国女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
        二、“中国夜莺”——周小燕
        三、中国声乐泰斗——喻宜萱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通俗音乐女艺人
        一、民国时期流行音乐的女艺人
        二、民国时期民歌中的女传承人
    第三节 民国期间女子古琴的传承人与作品
        一、民国时期女子古琴的代表人物
        二、民国时期女子古琴的主要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清末民初两湖地区学校的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武汉、长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清末民初”的确立依据
        二、地域范围的确立依据
        三、研究对象的确立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现存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一、以师范院校为视角
        二、以教会学校为视角
        三、以女子教育为视角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的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分析
    第二节 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一、武汉地区
        二、长沙地区
    第三节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原因
        一、教会女学的影响
        二、近代先进思想的影响
        三、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两湖地区的音乐教育制度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两湖地区的教育法规与政策
        一、清朝末期音乐教育制度
        二、民国初期音乐教育制度
    第二节 两湖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师范院校
        二、教会学校
第三章 女性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
    第一节 女性音乐家选例
        一、音乐教育家黄友葵
        二、音乐教育家唐荣枚
    第二节 女性音乐家在近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近代两湖地区女性教育家的共同特征
        二、女性对推动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口圣若瑟私立女中校歌
致谢

(6)从“女学生”到“女作家” ——第一代女作家的历史生成与文学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女学生”浮出历史地表
    第一节 传教士为女性带来的“福音”
        一、教会女校的“福音”
        二、女性精神解放的“福音”
        三、女性身体解放的“福音”
    第二节 民族国家话语夹缝中的中国女性
        一、出于人道主义的“伸手救援”
        二、作为“强国保种”解放的女性
        三、作为“生产力”解放的女性
    第三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女学生”
        一、女子学校
        二、现代教育制度
        三、“女学生”现身
第二章 从“女学生”到“女作家”
    第一节 写作准备
        一、家庭教育
        二、学校大环境
        三、精神气质
    第二节 历史契机
        一、女权的兴起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传播媒介的兴起
    第三节 期刊发声
        一、通过校园社团期刊平台发声
        二、通过社会期刊报纸平台发声
        三、通过现代社团期刊平台发声
第三章 第一代女作家的文学想象
    第一节 聚焦情爱的文学想象
        一、闺秀女子
        二、女学生的爱情
        三、新时代女性
    第二节 聚焦启蒙的文学想象
        一、被启蒙以后——“何处是归程”
        二、作为启蒙者——“对不幸的热血沸腾”
    第三节 聚焦自我的文学想象
        一、空间游离与“生的开始”
        二、理性清醒与“缄情向荒丘”
        三、跨越性别的“英雄”与“造桥”女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传统音乐文化,大力推行国乐教育
    1. 造成兼长独奏、伴奏及合乐之技术人才
    2. 造成国乐材料收集整理及研究之干部人才
    3. 造成国乐曲调修改及作曲人才
二、打造精良师资队伍,关注基础音乐教育
三、倡导建立专业院校,培养各类音乐专才
小结

(10)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研究(1901-195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兴起与发展(1901-1921)
    第二节 受挫与复苏(1922-1927)
    第三节 振兴与繁荣(1928-1937)
    第四节 变动与延续(1938-1945)
    第五节 重建与消亡(1946-1952)
第二章 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构成与活动
    第一节 文艺社团
        一、文艺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艺社团的构成及主要活动
    第二节 体育社团
        一、体育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二、体育社团的构成及主要活动
    第三节 学术社团
        一、学术社团的发展演变历程
        二、学术社团的构成及主要活动
    第四节 联谊社团
        一、联谊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二、联谊社团的构成及主要活动
    第五节 宗教社团
        一、宗教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二、宗教社团的构成及主要活动
    第六节 自治社团
        一、级会
        二、东吴大学学生会
第三章 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特点
    第一节 学生社团的自主性
        一、自主性的体现
        二、自主性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学生社团的多元性
        一、多元性的体现
        二、多元性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教师的深度参与
        一、深度参与的体现
        二、深度参与的成效
        三、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社团的原因
第四章 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功能
    第一节 建设第二课堂
        一、丰富与深化课堂教学
        二、培养与提升学生研究能力
    第二节 构建校园文化
        一、融贯中西文化
        二、追求自由、民主、法治
        三、重视实践与学术研究
        四、浓厚的家庭化氛围
    第三节 促进人才培养
    第四节 培养社会责任
第五章 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的影响
    第一节 近代中国高校体育事业的示范者
        一、中国高校中较早存在的体育社团
        二、近代中国体育的积极分子与典范
        三、近代体育观念的探索者与传播者
    第二节 近代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推动者
        一、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内比较早的话剧社
        二、推动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
    第三节 近代中国校园学术刊物的引领者
        一、教会大学第一本校园杂志——《雁来红》
        二、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东吴学报》
        三、中国最早的大学法学期刊——《法学杂志》
    第四节 近代中国大学生社团的先行者
余论
    一、情感教育与学校认同感的形成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与内容
    三、如何辩证看待中西文化
    四、学生学术社团如何保持专业性与学术性
    五、学生社团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东吴大学学生社团大事记
附录二:东吴大学刊物大事记
致谢

四、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曹安和生平与学术贡献[D]. 王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高师培养普及型戏曲师资的策略研究[J]. 欧阳亮. 中国音乐教育, 2021(06)
  • [3]响了一百年的琵琶——音乐学家曹安和[J]. 张振涛. 中国音乐学, 2021(01)
  • [4]民国时期的女子音乐教育[D]. 南萌.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5]清末民初两湖地区学校的女子音乐教育研究 ——以武汉、长沙为例[D]. 杨悦.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从“女学生”到“女作家” ——第一代女作家的历史生成与文学想象[D]. 张瑾. 西南民族大学, 2017(02)
  • [7]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某些专题史研究之审视[J]. 田可文,留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01)
  • [8]女高师音乐系音乐会研究——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女性音乐会剪影[J]. 祁斌斌.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 [9]杨仲子音乐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 汤斯惟,张小梅. 音乐研究, 2015(03)
  • [10]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研究(1901-1952)[D]. 张燕. 苏州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子高等师范到女子文理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