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

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

一、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生,梅国雄,周同和,郑建国,李耀良,龚维明,孙宏伟,王涛[1](2020)在《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基础工程技术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问题。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老旧城市密集区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改造不断提出新任务;传统的地基基础施工工艺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损害,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地基基础持续技术创新。文章从基础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设计与工程实践、施工技术与装备、检测技术、纠倾与改造等方面综述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情况。

鲁琪[2](2020)在《桩-筏基础正、斜交填方场地变形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工程界地基土的差异沉降是引发基础及上部结构破坏的主要罪魁祸手,特别是在填方等特殊岩土地基土。桩-筏基础在控制差异沉降、提高承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延安市康家沟填方场地为工程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模拟15层框架结构荷载作用下,探讨基础90°正交、45°斜交跨越填方场地,在30°、45°及60°结合面形式下,桩基础和地基土体的受力变形特征,同时确定不同角度结合面形式下筏板在填方侧的最大外伸量。还对同一跨度下基础正、斜交填方场地进行了组内对比,探究了不同结合面角度对基础及地基受力变形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基础差异沉降措施,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桩-筏基础90°正交跨越填方场地,在不同角度结合面形式下,得到基础变形规律,表明桩-筏基础位移沉降量具有“中间大,外侧小”的特点,随着基础向填方侧跨越,最大沉降量位置向填方区偏移。不同角度结合面形式下同一跨度下填方侧基础、地基土沉降量满足“60°>45°>30°”规律。在满足允许差异沉降的前提下,不同角度形式下基础在填方侧最大跨越距离具有“30°=45°>60°”特点,沉降差过大的桩对基本都位于边桩、内桩之间;(2)桩-筏基础45°斜交跨越填方场地,在不同角度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规律与90°正交跨越填方场地基础变形规律相类似。不同角度结合面形式的桩基础在填方侧的最大跨距具有“30°>45°=60°”特点,大于允许沉降差桩对主要集中在X向边桩、内桩之间;(3)通过对比分析基础45°斜交、90°正交跨越填方区的变形规律,得出基础90°正交填方场地跨越形式,结合面30°型模型在填方区适宜性最强的结论,结合工程经验确定了该模型在填方侧最优跨距为3m,有效增加了基础的安全储备。此外,分别从结合面角度及形式、桩-筏基础设计及填筑工艺3个方面给出差异沉降控制建议,达到控制跨越填方场地基础差异沉降的目的。

潘春雷[3](2020)在《多层建筑桩筏基础在吹填土地区的变形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地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填海造陆工程。而吹填土具有压缩性高、天然含水率大、渗透系数小以及孔隙比大等特点,在吹填土上修建多层建筑时可能会遇到承载力不足、建筑沉降过大等多种工程问题。本文以曹妃甸吹填土地区某多层建筑桩筏基础为研究对象,使用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了多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桩筏基础的沉降变形规律。本文总结了桩筏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桩筏基础的承载机理、沉降计算方法、桩土相互作用和筏板分析进行了归纳。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以曹妃甸吹填土地区的多层建筑为依托,对桩顶沉降、孔隙水压力和水平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多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变形规律。本文使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此工程进行了模拟,将模拟值与监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筏板基础和桩筏基础这两种基础形式的变形规律,探讨了桩体在其中的作用,同时研究了桩长、桩径、桩体倾角、筏板厚度、加载速率以及长短桩等因素对桩筏基础的沉降变形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能够较好的与监测值吻合,PLAXIS 3D有限元软件能够比较真实的模拟多层建筑的施工过程,桩筏基础的沉降变形值远小于筏板基础,采用桩筏基础可以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施工沉降以及工后沉降,更有利于建筑物的安全,桩筏基础中的桩体承担了95%以上的上部荷载,并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桩端持力层,有效的减小了建筑物的沉降。本文对曹妃甸吹填土地区某多层建筑桩筏基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了桩筏基础的变形特性以及变形影响因素,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薇[4](2020)在《高速铁路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承载机制与动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筏复合地基因为其具有整体性强、工后沉降小、使用期限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中。硅藻土工程性质差,在其上直接建造高速铁路路基,路基可能产生沉降大甚至失稳破坏等问题,由于其面积分布小,目前关于硅藻土勘察内容、处理经验和加固措施研究成果少,使得硅藻土地基上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和建造缺乏相关理论和技术标准依据。因此,本文依托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杭绍台铁路硅藻土工程特性及对策研究路基工程现场试验”,通过土工试验、现场单桩静载试验、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长期监测、原位激振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对硅藻土物理力学性质、硅藻土地基中素混凝土桩单桩及其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桩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素混凝土桩桩筏复合地基承载机制和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为指导硅藻土路基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于工程试验段现场提取硅藻土试样,通过开展一系列室内、室外试验,研究了硅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揭示了硅藻土蠕变规律、膨胀规律、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反应规律等。2、通过对硅藻土单桩桩筏复合地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桩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在硅藻土复合地基中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λ取值范围为0.9~1;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β取值范围为0.9~1。3、通过对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进行受力与变形长期监测试验,分析了地基沉降变形及受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了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承载机制,研究发现桩筏结构在硅藻土地基中能有效减小硅藻土受力,起到加固作用。4、通过对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天然地基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桩筏复合地基在硅藻土地段的加固效果,研究发现桩筏结构对硅藻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明显,与天然地基相比,在路基填筑完成后复合地基能减小30%的沉降。5、通过对硅藻土地基桩筏复合地基开展原位激振试验,研究了长期动力荷载作用下试验段桩筏复合地基的动力特性,揭示了在基床填高为1.6m时,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的振动速度、加速度、动应力传播规律。

戴良岩[5](2020)在《桩筏基础水平受力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中常用的基础形式有群桩基础以及筏板基础形式;为充分利用群桩基础沉降可控以及筏板基础整体稳定性高、竖向承载力较大的优点,组合二者形成桩筏复合基础形式。该基础形式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力性能,且在面对地震荷载及风荷载等水平荷载也具有良好的抗倾覆能力,同时在满足控制基础沉降的前提下比群桩基础具有更高的经济性。本文依据前人对群桩基础、筏板基础及水平荷载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桩筏基础受水平荷载作用下力学特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不同长径比、桩数、竖向荷载及桩间距条件下的水平静载试验,监测了桩筏模型水平位移及桩身内力变化。相关结果如下:增加桩数、长径比可以有效限制桩筏基础水平位移并减小桩身弯矩及剪力,显着提高桩筏基础水平承载力;增大桩筏基础桩间距可以带动更大范围桩间土,桩身内力规律保持相同且变化值较小;提高竖向荷载将对基础底部接触土体起到压实作用,筏板底部产生更大摩阻力且同时提高土体强度,因此可以有效减小水平位移及桩身内力,对承载力有一定提升效果。(2)针对水平静载模型试验工况,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桩筏基础模型,模拟水平受荷全过程,在验证模型试验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水平受荷过程中土体位移场以及塑性变形发展。结果表明:土体位移集中区位于桩顶受荷侧,同时产生局部土体塑性变形;土体塑性变形区随水平荷载增大向深部扩散,最终贯通并形成桩顶前侧、桩底下侧及桩间土完整剪切带。

陈昱东[6](2020)在《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桩筏基础是软土地基中常见的基础形式,其可以有效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降低基础的差异沉降,并且能够大幅改善软土地基承载能力不足的缺点。国内外对于桩筏基础已有大量研究,但针对内陆深厚软土地区中桩筏基础的承载特性研究还有待完善,同时针对桩筏基础不同筏板厚度及布桩形式下的工作特性也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ABAQUS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内陆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的承载变形特征,得到了一些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对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进行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在试验中对基础的沉降、土压力、筏板内力及桩顶反力等数据进行了采集。试验结果表明:(1)桩筏基础的沉降分为三个阶段: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破坏阶段;(2)加大筏板厚度对于筏板相对刚度具有较大影响,筏板相对刚度处于刚性状态时加大筏板厚度能有效降低总体沉降并减少差异沉降,内强外弱布桩形式会增加总体沉降但是会减小差异沉降,外强内弱布桩形式会略微降低总体沉降但是会增大差异沉降;(3)加大筏板厚度后,筏板和板下土体更多地承担了荷载;(4)板下地基反力呈现两边小边缘大的趋势。(5)加大筏板厚度会使筏板整体弯矩增大,内强外弱布桩形式可以降低筏板弯矩,而外强内弱布桩形式则会增大筏板弯矩;(5)随着筏板厚度增大,最大桩顶荷载由中桩变为角桩,外强内弱布桩形式能有效降低不同位置桩顶反力差异。(2)参考物理模型试验工况,以实际工程为参考,用ABAQUS建立1:1桩筏基础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筏板的沉降变形、土体的应力与位移和桩体的内力与变形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筏板及板下土体变形呈现为典型的“碗底形”,即中间大边缘小,土体应力整体呈现出两边大中间小的趋势;(2)桩体轴力表现为从底部到顶部以此增大,桩体上部承但了大部分荷载,增加筏板厚度会降低桩体轴力和平衡轴力差异;(3)桩体弯矩产生的原因在于筏板的差异沉降,降低筏板差异沉降可以有效降低桩体弯矩。(3)以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为依据,对于内陆深厚软土地区中桩筏基础的变形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设计中应遵循沉降控制思路,对于地基土可以采取强夯、换填以及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等处理方式,对于桩筏基础则可以调整筏板相对刚度为刚性状态并适当加大厚度以降低基础差异沉降,同时采取分区分段混合使用不同布桩形式的设计思路来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

庞星[7](2019)在《太原地铁隧道近接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造成地层位移变形,作用于建筑物基础会产生附加内力和变形,进而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倾斜或结构破坏。因此,研究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及建筑物的扰动机理,提出适用的控制措施有着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法研究了地铁隧道近接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并以太原地铁二号线双-大区间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多栋建筑物为工程背景结合实际工况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盾构侧穿不同基础形式建筑物时周围土体及建筑物的扰动规律,并对控制措施进行了比选和优化设计。结合本区间实际工况建立模型,将建筑物根据其基础类型划分为浅基础建筑物和深基础建筑物两类,分别取筏板基础和桩筏基础为代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侧穿间距、覆土厚度、桩基长度对扰动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盾构侧穿筏板基础建筑物时,建筑物整体沉降量和倾斜率随着侧穿间距的增大逐渐减小,由于本区间土体中厚杂填土层不良的工程性质加剧了土体和建筑物的扰动效应,开挖卸荷造成上覆土体沉降量剧增。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不断增大,土体沉降加剧,建筑物倾斜率逐渐增大,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由最小的一倍隧道外径逐渐增大到约三倍外径。(2)盾构侧穿桩筏基础建筑物当桩筏基础桩体长度不同时基础受到扰动影响后其位移变形规律差别较大,但都没有破坏桩筏基础的稳定性,且在施工扰动影响下,建筑物的沉降量和倾斜率都在规范要求内,而在地表沉降量和桩体位移量上,三中工况相比长桩基础最大。隧道盾构侧穿长桩基础建筑物,随着建筑物与隧道水平间距的不断增大,建筑物整体水平方向的倾斜率增大但增大幅度较小,最大倾斜率仍然在规范要求之内,隧道上覆土体受到建筑物自重的影响逐渐减小,土体沉降减小;覆土厚度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建筑物倾斜率在0.5‰左右变化,地表沉降逐渐增大,其中隧道与建筑物之间的土体沉降量增大明显。(3)对比选取双-大区间侧穿筏板基础建筑物工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控制措施中调整盾构参数法和隔断法,研究认为单独调整盾构参数不能达到加固保护该区间临近建筑物的目的。在研究隔断法时取隔离桩法进行了分析,运用正交试验法对隔离桩的布设位置、桩体长度和桩间距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基础最大沉降值和倾斜率两项指标的影响程度,并对隔离桩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隔离桩对土体的加固效果。

胡敏云,陆雨珂,陈小雨,张庆山,徐晓兵,张勇[8](2019)在《穿越软土层嵌岩桩筏基础沉降特征与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某双塔高层建筑核心区桩筏基础和核心区外独立承台桩基础沉降变形监测资料,分析了嵌岩桩筏基础的沉降特征。结果表明,双塔核心区嵌岩桩筏基础沉降变形的整体性较好,沉降随施工加载过程增长较为稳定,而核心区外嵌岩桩基础的沉降对主楼施工和环境条件(如地下水)较为敏感,施工中出现了桩体上浮现象。根据桩顶荷载计算的嵌岩桩桩身压缩量与实测沉降相比,实测值远大于计算值。考虑嵌岩桩施工和桩筏基础工作特点,提出了穿越软土层的嵌岩桩筏基础沉降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沉渣效应和桩侧负摩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沉渣和桩侧阻影响的桩筏基础沉降估算方法,并通过本工程及文献中的工程实测对提出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

张光宗[9](2018)在《基坑降水对高速铁路复合地基沉降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的建设,推动了沿线城市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重组,特别是高铁车站产生的经济效应,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值,也成为城市的重要枢纽。然而,由于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滞后性,需要在高速铁路车站建设施工期内,同时对交通枢纽的其它建筑群进行施工,特别是与枢纽接驳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因高速铁路复合地基的复杂性,影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参数较多,其沉降变形计算理论还不成熟,尤其是高铁宽大站场内深大基坑降水引起的临近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常常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在深大基坑工程制定降水方案时,必须要解决基坑降水对临近铁路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基坑降水引起临近地基及建筑物沉降的相关研究资料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监测、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系统地对高速铁路宽站场基坑降水引起临近地铁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揭示了基坑降水引起降水漏斗范围内地铁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机理,水位下降引起桩间土体分担的自重应力增加,土体压缩下沉,桩土沉降差增大并通过桩侧负摩阻力使桩端向下卧层刺入量增加,复合地基整体附加沉降增加。(2)提出桩端刺入量法计算基坑降水引起的降水漏斗范围内复合地基沉降,该方法通过分层总和法计算地下水位至降水最大影响深度范围内土体分担的自重应力增量引起的沉降,考虑桩-土接触面力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桩端刺入量求得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的附加沉降。(3)基坑降水引起的降水漏斗范围内复合地基土中附加体力荷载简化为施加于复合地基地面上的矩形平面线性分布荷载,结合M-B联合求解法求出复合地基土中附加应力,采用分层总和法分别计算复合地基加固区和下卧层沉降增量,经过复合地基沉降公式调整后,提出了一种考虑群桩效应的M-B联合求解改进法计算基坑降水引起的附加沉降。(4)以高速铁路济南西客站为工程背景,应用Plaxis 3D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了深厚软土、松软土潜水地区路基分层填筑及基坑一次性降水过程中桩筏和桩网复合地基三维计算模型,考虑了桩筏和桩网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基坑降水引起的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孙月凯[10](2018)在《东营地区高层建筑桩基沉降计算模式研究及桩基优化》文中指出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加快,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建筑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如果结构局部与整体沉降差值超过界限,就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桩筏基础的基础形式在调节结构局部与整体沉降差值以及抵抗倾斜等方面的能力较强,逐渐成为高层住宅等工程项目普遍使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因此,对各地区群桩沉降以及桩筏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几年东营市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管桩施工“桩林”、高层建筑沉降等问题,对东营地区高层住宅等工程项目的沉降实测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并进行合理的预测,开展对东营地区相关工程的桩基沉降计算模式的研究;考虑了筏板厚度、桩距、桩长、桩径等参数,对群桩沉降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验证;考虑技术经济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与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桩基设计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分层总和法、地基规范法、桩基规范法这三种解析方法分别对三个高层住宅案例进行计算,将得到的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研究出适用于东营地区群桩沉降的计算模式。其次,本文根据施工期间的沉降监测值,对建筑稳定后的沉降值进行预测,得到适用于东营地区相同地质条件下的计算方法,使沉降计算更加简便。最后,采用ANSYS软件,对不同桩距、桩长、筏板厚、桩径等参数下的群桩模型进行模拟,对群桩沉降进行规律分析并与监测数据对比验证;同时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法与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得到各参数对沉降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桩基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论对东营地区高层建筑桩基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国外基础工程技术研究综述
    1.1 特殊地质条件中深基础性能研究
    1.2 新桩型性能与施工的探索
    1.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分析的新尝试
    1.4 土-结构共同作用分析
    1.5 桩基础施工创新
    1.6 桩基抗震性能研究
    1.7 既有基础的再利用
2 国内基础工程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
    2.1 应力历史对地基设计参数的影响
    2.2 天然地基筏板基础内力分析
        2.2.1 阶梯方形基础的挠度及内立场的解答
        2.2.2 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中正交各向异性薄板相互作用解析解
        2.2.3 关于浅基础板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2.3 复合锚杆基础抗浮技术
    2.4 桩基沉降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2.5 主裙连体建筑控制变形
    2.6 桩基抗震
    2.7 山区与岩溶地基基础
        2.7.1 山区与岩溶基础工程稳定性研究动态
        2.7.2 岩溶问题研究应用进展
        (1) 地基处理技术
        (2) 桩基础
        (3) 桩-筏基础
    2.8 黄土地区管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2.9 大直径桩
    2.10 组合截面桩
    2.11 能源桩
    2.12 预拌流态固化土技术
3 基础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
    3.1 沉降控制设计准则
    3.2 天然地基设计方案
        3.2.1 工程实例1[52]
        3.2.2 工程实例2
    3.3 桩筏基础设计方案
        3.3.1 工程实例3——上海中心大厦[53]
        3.3.2 工程实例4——北京中国尊大厦[54]
4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与设备
    4.1 旋挖桩技术
    4.2 沉井基础施工技术
    4.3 潜孔冲击高压旋喷桩(DJP工法)
    4.4 低净空施工
5 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新进展
    5.1 静载试验技术
        5.1.1 堆载法
        5.1.2 锚桩法
        5.1.3 自平衡法
        5.1.4 光伏高桩基础静载检测技术
        5.1.5 水平推桩试验
    5.2 桩基内力测试技术
        5.2.1 滑动测微计
        5.2.2 光纤传感技术
6 地基基础纠倾与改造
7 结 论

(2)桩-筏基础正、斜交填方场地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越填方场地地基差异沉降研究
        1.2.2 桩-筏基础控制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计算
    2.1 引言
    2.2 建模依据
        2.2.1 基础尺寸
        2.2.2 模型尺寸及分类
    2.3 建模过程
        2.3.1 本构模型选取
        2.3.2 模型基本假定
        2.3.3 模型参数及接触条件
        2.3.4 边界条件及荷载
        2.3.5 网格划分
        2.3.6 结果后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90°正交跨越填方场地变形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30°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3.2.1 地基土位移沉降
        3.2.2 地基土应力特征
        3.2.3 筏板沉降
        3.2.4 筏板内力
        3.2.5 桩体沉降
        3.2.6 桩体轴力
        3.2.7 桩体弯矩
        3.2.8 桩侧摩阻力
        3.2.9 本节小结
    3.3 45°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3.3.1 地基土位移沉降
        3.3.2 地基土应力
        3.3.3 筏板沉降
        3.3.4 筏板内力
        3.3.5 桩体位移沉降
        3.3.6 桩体轴力
        3.3.7 桩体弯矩
        3.3.8 桩侧摩阻力
        3.3.9 本节小结
    3.4 60°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3.4.1 地基土位移沉降
        3.4.2 地基土应力
        3.4.3 筏板沉降
        3.4.4 筏板内力
        3.4.5 桩体位移沉降
        3.4.6 桩体轴力
        3.4.7 桩体弯矩
        3.4.8 桩侧摩阻力
        3.4.9 本节小结
    3.5 组内受力变形规律对比研究
        3.5.1 地基土压应力
        3.5.2 筏板沉降
        3.5.3 筏板内力
        3.5.4 桩体位移沉降
        3.5.5 桩体轴力
        3.5.6 桩身弯矩
        3.5.7 桩侧摩阻力
        3.5.8 本节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45°斜交跨越填方场地变形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30°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4.2.1 地基土位移沉降
        4.2.2 地基土应力
        4.2.3 筏板沉降
        4.2.4 筏板内力
        4.2.5 桩体轴力
        4.2.6 桩体位移沉降
        4.2.7 桩体弯矩
        4.2.8 桩身侧摩阻力
        4.2.9 本节小结
    4.3 45°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4.3.1 地基土位移沉降
        4.3.2 地基土应力
        4.3.3 筏板沉降
        4.3.4 筏板内力
        4.3.5 桩体位移沉降
        4.3.6 桩体轴力
        4.3.7 桩体弯矩
        4.3.8 桩侧摩阻力
        4.3.9 本节小结
    4.4 60°型结合面形式下基础变形特征
        4.4.1 地基土位移沉降
        4.4.2 地基土应力
        4.4.3 筏板沉降
        4.4.4 筏板内力
        4.4.5 桩体位移沉降
        4.4.6 桩体轴力
        4.4.7 桩体弯矩
        4.4.8 桩侧摩阻力
        4.4.9 本节小结
    4.5 组内受力变形规律对比分析
        4.5.1 地基土压应力
        4.5.2 筏板沉降
        4.5.3 筏板内力
        4.5.4 桩体位移沉降
        4.5.5 桩体轴力
        4.5.6 桩身弯矩
        4.5.7 桩侧摩阻力
        4.5.8 本节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筏基础跨越填方场地差异沉降控制措施
    5.1 引言
    5.2 基础跨越填方场地最优跨距确定
    5.3 跨越填方场地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改进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多层建筑桩筏基础在吹填土地区的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桩筏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分析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桩筏基础作用机理分析
    2.1 桩筏基础的承载机理
        2.1.1 单桩非线性计算方法
        2.1.2 群桩效应分析
        2.1.3 桩基的破坏形式
    2.2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2.2.1 实体深基础法
        2.2.2 等效分层总和法
        2.2.3 基于Geddes解法
        2.2.4 考虑土体三向应力计算法
        2.2.5 有限单元法
    2.3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2.3.1 弹性理论法
        2.3.2 剪切位移法
        2.3.3 荷载传递法
        2.3.4 有限元法
        2.3.5 桩土荷载分担比影响因素
    2.4 筏板分析
        2.4.1 薄板理论
        2.4.2 厚板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筏基础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吹填土的工程性质
    3.2 监测点设置原则
        3.2.1 沉降基准点
        3.2.2 水平位移基准点
        3.2.3 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
        3.2.4 地下水位监测点
    3.3 监测点分布
    3.4 监测结果及分析
        3.4.1 桩顶沉降
        3.4.2 孔隙水压力
        3.4.3 水平位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4.1 PLAXIS软件简介
    4.2 数值模型的创建
        4.2.1 几何模型
        4.2.2 土体本构模型及参数
        4.2.3 桩筏基础模型及参数
        4.2.4 模型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4.3 监测与模拟结果对比
        4.3.1 桩体沉降分析
        4.3.2 水平位移分析
    4.4 筏板基础与桩筏基础结果对比
        4.4.1 沉降分析
        4.4.2 超静孔隙水压力分析
        4.4.3 水平位移分析
        4.4.4 筏板弯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桩筏基础受力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桩长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1.1 桩体沉降
        5.1.2 超静孔压
        5.1.3 水平位移
        5.1.4 筏板弯矩
    5.2 桩径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2.1 桩体沉降
        5.2.2 超静孔压
        5.2.3 水平位移
        5.2.4 筏板弯矩
    5.3 桩体倾角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3.1 桩体沉降
        5.3.2 超静孔压
        5.3.3 水平位移
        5.3.4 筏板弯矩
    5.4 筏板厚度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4.1 桩体沉降
        5.4.2 超静孔压
        5.4.3 水平位移
        5.4.4 筏板弯矩
    5.5 加载速率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5.1 桩体沉降
        5.5.2 超静孔压
        5.5.3 水平位移
        5.5.4 筏板弯矩
    5.6 长短桩对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5.6.1 桩体沉降
        5.6.2 超静孔压
        5.6.3 水平位移
        5.6.4 筏板弯矩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高速铁路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承载机制与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硅藻土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危害研究
        1.2.2 桩筏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2.3 高铁路基动态力学性能及原位动力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试验段硅藻土性质研究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土体物理性质
        2.2.1 物理性质指标
        2.2.2 粒度组成
    2.3 动三轴试验
    2.4 蠕变试验
    2.5 膨胀力试验
    2.6 剪切试验
    2.7 硅藻土性质对比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藻土单桩及其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3.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3.1.1 概述
        3.1.2 试验要求与设置
        3.1.3 试验结果
    3.2 单桩及其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3.2.1 基本假设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3 材料参数
        3.2.4 岩土体本构模型
        3.2.5 有限元网格划分
        3.2.6 边界条件
        3.2.7 分析步
        3.2.8 数值模拟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研究
    4.1 概述
    4.2 施工期间桩筏复合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4.2.1 试验段建立
        4.2.2 监测结果及分析
    4.3 桩筏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数值分析
        4.3.1 计算方案
        4.3.2 地基模型建立
        4.3.3 桩筏复合地基与天然地基对比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原位激振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段建立
        5.2.1 试验断面设置
        5.2.2 试验设备及加载参数
        5.2.3 试验过程
        5.2.4 传感器布置
        5.2.5 传感器埋设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地基表面沉降
        5.3.2 加速度分析
        5.3.3 速度分析
        5.3.4 动应力分析
        5.3.5 桩身动应力分析
        5.3.6 含水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5)桩筏基础水平受力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筏基础试验及理论研究
        1.2.2 水平受力特性研究
        1.2.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桩筏基础试验设计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理论
        2.2.1 模型试验概述
        2.2.2 试验装置概述
        2.2.3 试验土体参数
    2.3 试验设计
        2.3.1 单桩基础水平静载试验设计
        2.3.2 桩筏基础水平静载试验设计
    2.4 模型试验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筏基础水平静载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数据处理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3.2 桩身内力分析
        3.3.3 对比试验分析
        3.3.4 桩侧土压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筏基础水平静载有限元模拟
    4.1 引言
    4.2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4.3 数值模拟分析
        4.3.1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介绍
        4.3.2 材料模型及接触属性介绍
    4.4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 荷载位移对比分析
    4.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6.1 桩身变形
        4.6.2 桩侧摩阻力分析
        4.6.3 桩身内力分析
        4.6.4 桩周土破坏模式分析
    4.7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7.1 桩身弯矩对比分析
        4.7.2 桩身剪力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1.2.2 桩筏基础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2.1 模型参数及布置
        2.1.1 模型相似比的确定
        2.1.2 模型基本参数
        2.1.3 试验装置及工况布置
    2.2 加载设计
    2.3 试验测试设计
        2.3.1 测试内容
        2.3.2 测试元器件的布设
        2.3.3 测试元器件的选择与测试仪器型号
    2.4 试验步骤
    2.5 试验误差分析
    2.6 测试数据处理
    2.7 本章小结
3 模型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3.1 筏板相对刚度分析
    3.2 荷载-沉降关系
        3.2.1 均匀布桩形式下基础沉降分析
        3.2.2 不同筏板厚度下基础沉降分析
        3.2.3 不同布桩形式下基础沉降分析
    3.3 桩与筏板荷载分担关系
        3.3.1 均匀布桩形式下荷载分担关系
        3.3.2 不同筏板厚度下荷载分担关系
        3.3.3 不同布桩形式下荷载分担关系
    3.4 筏板板底反力分布特征
        3.4.1 均匀布桩形式下板底反力分布特征
        3.4.2 不同筏板厚度下板底反力分布特征
        3.4.3 不同布桩形式下板底反力分布特征
    3.5 筏板内力分布特征
        3.5.1 均匀布桩形式下筏板内力分布特征
        3.5.2 不同筏板厚度下筏板内力分布特征
        3.5.3 不同布桩形式下筏板内力分布特征
    3.6 单桩工作性状分析
        3.6.1 均匀布桩形式下单桩工作性状分析
        3.6.2 不同筏板厚度下单桩工作性状分析
        3.6.3 不同布桩形式下单桩工作性状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深厚软土地基中桩筏基础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2 模型与参数选取
        4.2.1 本构模型的选取
        4.2.2 接触对的选取
        4.2.3 网格的划分
        4.2.4 模型的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筏板相对刚度分析
        4.3.2 筏板变形分析
        4.3.3 土体的应力与变形分析
        4.3.4 桩体的变形与内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深厚软土地基中桩筏基础变形控制
    5.1 控制桩筏基础差异沉降的常规措施
    5.2 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差异沉降的控制方法
        5.2.1 筏板的刚度调整
        5.2.2 地基土的刚度调整
        5.2.3 桩体支撑刚度的调整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太原地铁隧道近接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1.2.2 盾构隧道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盾构法施工以及造成的影响
    2.1 盾构法简介
    2.2 盾构施工引起土体位移变形的原因
    2.3 盾构施工引起纵向土体沉降
    2.4 隧道盾构施工造成建筑物基础位移变形机理
    2.5 隧道盾构施工对临近建构筑物的损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近接筏板基础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
    3.1 工程背景
    3.2 盾构侧穿筏板基础建筑物的数值模拟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本构模型及边界条件
        3.2.3 施工参数的确定
        3.2.4 盾构开挖过程模拟
        3.2.5 模拟数据监测方案
        3.2.6 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对比验证
    3.3 水平间距对扰动的影响
        3.3.1 土体位移变形规律
        3.3.2 建筑物的位移变形规律
    3.4 极限侧穿间距盾构施工产生的扰动效应分析
    3.5 不同覆土厚度时扰动效应研究
    3.6 最大覆土厚度时扰动效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近接桩筏基础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
    4.1 工程背景
    4.2 模型的建立
    4.3 桩体长度对扰动的影响
    4.4 水平间距对扰动的影响
    4.5 覆土厚度对扰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盾构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控制措施研究
    5.1 控制措施研究
    5.2 调整盾构参数法的研究
    5.3 隔断法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基坑降水对高速铁路复合地基沉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1.2.2 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现场试验研究现状
        1.2.3 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技术路线
2 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分析及计算
    2.1 复合地基简介
        2.1.1 复合地基分类
        2.1.2 桩筏复合地基
        2.1.3 桩网复合地基
    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2.1 CFG桩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2.2 PHC管桩桩筏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 水位下降引起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2.3.1 水位下降引起土体中应力的变化
        2.3.2 水位下降引起的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2.3.3 孔隙水压力降低产生的土体压缩分析
        2.3.4 孔隙水压力降低产生的地基单向压缩计算
    2.4 水位下降引起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2.4.1 桩-土接触面的力相互作用分析
        2.4.2 刚性桩复合地基桩端向下卧层刺入量分析
        2.4.3 水位下降引起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分析
    2.5 水位下降引起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5.1 水位下降引起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计算-桩端刺入量法
        2.5.2 水位下降引起加固区下卧层沉降计算
    2.6 水位下降引起复合地基沉降实例分析
        2.6.1 工程概况
        2.6.2 计算参数
        2.6.3 计算过程
    2.7 本章小结
3 考虑群桩效应的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3.1 基坑降水浸润线的计算
    3.2 基坑降水引起的有效应力产生机理
    3.3 有效应力简化为上部荷载计算模型
    3.4 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3.4.1 M-B联合求解法计算复合地基土中附加应力
        3.4.2 PHC管桩桩筏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3.4.3 CFG桩桩网复合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
    3.5 工程应用
        3.5.1 工程概况
        3.5.2 计算参数
        3.5.3 计算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的现场试验研究
    4.1 试验段试验方案
        4.1.1 监测断面设置与测试元器件布置
        4.1.2 试验监测元器件测试原理
    4.2 基坑降水对正线区桩筏复合地基的影响
        4.2.1 桩筏复合地基土压力变化特征
        4.2.2 桩筏复合地基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
        4.2.3 桩筏复合地基沉降变化特征
    4.3 基坑降水对辅线区桩网复合地基的影响
        4.3.1 桩网复合地基土压力变化特征
        4.3.2 桩网复合地基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
        4.3.3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基坑降水引起复合地基沉降的数值模型建立
        5.1.1 基本假定
        5.1.2 本构模型的选取
        5.1.3 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简介
        5.1.4 土层参数的确定
        5.1.5 模型位置与尺寸
        5.1.6 单元选择
        5.1.7 边界条件的确定
        5.1.8 定义施工阶段
    5.2 基坑降水引起桩筏复合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
        5.2.1 孔隙水压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2.2 桩筏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2.3 桩筏复合地基桩体轴力和侧摩阻力对比分析
        5.2.4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5.3 桩筏复合地基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5.3.1 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5.3.2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5.3.3 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5.4 基坑降水引起桩网复合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
        5.4.1 孔隙水压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4.2 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4.3 桩网复合地基桩体轴力和侧摩阻力对比分析
        5.4.4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
    5.5 桩网复合地基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5.5.1 桩长对复合地基附加沉降的影响
        5.5.2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附加沉降的影响
        5.5.3 桩径对复合地基附加沉降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东营地区高层建筑桩基沉降计算模式研究及桩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群桩作用研究
        1.2.4 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沉降应力理论
    2.1 地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2.1.1 土中自重应力
        2.1.2 基底压力
        2.1.3 附加压力
    2.2 土中应力的布辛奈斯克解
        2.2.1 布辛奈斯克解
        2.2.2 均布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2.3 群桩基础应力
第三章 群桩沉降计算
    3.1 实体深基础法
        3.1.1 分层总和法
        3.1.2 地基规范法
    3.2 桩基规范法
    3.3 本地区多个建筑计算实例分析
        3.3.1 工程案例(一)计算
        3.3.2 工程案例(二)及工程实例(三)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1 沉降预测
    4.2 本文预测方法
    4.3 各观测点实测沉降值预测
        4.3.1 工程案例(一)沉降值预测
        4.3.2 工程案例(二)沉降值预测
        4.3.3 工程案例(三)沉降值预测
    4.4 各观测点沉降预测值与计算值比较分析
        4.4.1 工程案例(一)
        4.4.2 工程案例(二)
        4.4.3 工程案例(三)
    4.5 适合东营地区的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桩沉降的数值模拟及优化
    5.1 土体本构模型
        5.1.1 土体D-P本构模型
        5.1.2 接触分析
    5.2 某工程ANSYS模拟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模型建立
    5.3 结果分析
        5.3.1 桩距
        5.3.2 桩径
        5.3.3 桩型
        5.3.4 筏板厚度
    5.4 桩基优化
        5.4.1 正交试验分析及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J]. 高文生,梅国雄,周同和,郑建国,李耀良,龚维明,孙宏伟,王涛. 土木工程学报, 2020(06)
  • [2]桩-筏基础正、斜交填方场地变形特征研究[D]. 鲁琪. 长安大学, 2020(06)
  • [3]多层建筑桩筏基础在吹填土地区的变形特性研究[D]. 潘春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高速铁路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承载机制与动力特性研究[D]. 王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桩筏基础水平受力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 戴良岩. 扬州大学, 2020(04)
  • [6]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D]. 陈昱东. 西华大学, 2020(01)
  • [7]太原地铁隧道近接建筑物盾构施工扰动效应及控制措施研究[D]. 庞星.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2)
  • [8]穿越软土层嵌岩桩筏基础沉降特征与计算方法[J]. 胡敏云,陆雨珂,陈小雨,张庆山,徐晓兵,张勇. 岩土工程学报, 2019(S2)
  • [9]基坑降水对高速铁路复合地基沉降影响研究[D]. 张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10]东营地区高层建筑桩基沉降计算模式研究及桩基优化[D]. 孙月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桩筏基础沉降计算与监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