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区块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油气保存预测

安岳区块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油气保存预测

一、安岳区块化探异常成因与油气保存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贺紫娇[1](2021)在《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文中提出火山岩油气储层分布较为广泛,伴随着全球尤其是国内能源短缺形势的加剧,近年来火山岩勘探在多个地区获得突破,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已然成为储层预测中的一个热点,亦为难点。在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阿根廷、墨西哥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火山岩油气藏。在国内,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黄骅坳陷、江苏油田以及内蒙二连盆地等也相继发现了火山岩油气层。近期又在川西南地区获得工业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川西南地区的火山岩具有岩性岩相变化快、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储层微裂缝较发育等十分特殊且复杂的气藏特点。加之地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和成像效果差,所以川西南火山岩气藏勘探和地震储层预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川西南火山岩区段地震资料品质差,成像效果不理想,火山岩内幕反射特征不清楚、火山机构和火山岩相分布不明确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火山岩储层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入手,形成火山机构划分方法,建立火山岩相地震预测针对性技术流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火山岩优质储存地震预测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火山岩勘探中的关键地震问题,并在生产中见到实效。本文首先充分调研国内外火山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火山岩勘探中的地震储层预测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四川西南部的永探1井区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制定针对性技术流程。综合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开展地震层位、断层精细对比解释,火山机构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火山岩相识别、储层预测,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1、根据“源控”理论的指导,分步逐级的进行火山机构、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的解剖与识别,以“相控”为基础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形成了火山机构、火山体、火山岩相的地震识别方法。2、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结合属性分析、相干体等技术,采用正演模拟的井震综合标定方法,形成并建立火山岩的岩相和岩性的五种地震响应模式,明确储层敏感参数及地震属性;3、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综合利用叠后地震反演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的手段,进行有利相带和火山岩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的预测。

胡泽祥[2](2021)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向深层、超深层不断拓展,最新的勘探成果也展示了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川中古隆起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望成为超深层古老海相油气勘探的又一重要突破口。论文以角探1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比高石梯-磨溪区块,综合分析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沉积储层特征,并结合烃源条件,探讨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条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议井。主要成果如下:(1)钻探资料表明角探1井寒武系底界深度为7421m,钻揭灯影组345m,在灯四段内完钻。综合岩性、电性、地震反射,结合岩屑薄片鉴定,明确角探1井灯四段顶底特征。其中顶部以硅质云岩、藻云岩为主,底部以藻云岩、泥-粉晶云岩为主。角探1井钻遇灯影组主要岩性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部分井段见硅质。合成记录在整个地震道上波峰波谷对应较好,寒武系底界为中连续-中振幅波峰。角探1井灯四段与高磨地区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其厚度大且未能钻穿灯四段。(2)通过角探1井岩屑薄片鉴定,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属于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主要发育丘滩复合体、滩间局限泻湖,其中丘滩复合体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的沉积相带。研究区纵向上灯四中下部是丘滩复合体发育最有利的层段,丘滩复合体厚度高达300m,岩性主要以藻云岩为主;根据地震资料,研究区平面发育于台缘带,呈近E-W向长条形展布,其内部有多个丘滩体发育,侧向叠置,边界清晰,地震瞬时属性刻画总面积高达1400km2。(3)分析显示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四段优质储层发育,角探1井钻遇储层总厚高达172.9m。角探1井储集岩主要为藻云岩、砂屑云岩、泥-粉晶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溶孔、空腔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五种类型。角探1井储层类型主要为孔洞型为主。优质储层厚度大,主要发育中下部。与高磨主体对比,高磨台缘带灯四段优质储层一般发育在顶下100m范围内,角探1井优质储层底界距顶约200m。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认为丘滩体为储层提供发育物质基础,岩溶作用为储层进一步提供溶蚀空间。(4)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丘滩体较高磨地区更厚更宽,利用地震瞬时平面属性进行刻画的丘滩体至少发育三个带。研究区整体为单斜构造,角探1井气柱高度大于局部闭合度,气藏为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油气聚集时期,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在古构造的相对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盖层为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直接覆盖和侧向封堵,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

田媛[3](2020)在《川中安岳气田须家河组岩石物理与地震响应分析》文中认为现今,非常规资源研究应用处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中之重,以页岩气、致密气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且蕴含的天然气资源量巨大。其中,致密砂岩气藏储量约196万亿立方米,占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22%,占全球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3.5%。近年来,全国各大油气田对致密气的开发研究与日俱增,针对致密砂岩展开的勘探方法不断创新,使致密砂岩储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四川盆地中部安岳地区是一个典型致密砂岩气田,该区域岩性主要为砂泥岩,区块内油气主要聚集于三叠系,目的层须家河组二三段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探明储量约4600亿立方米,说明研究区具有较强的勘探潜力。因此,本文以须家河组地质特征为基础,基于岩石物理与地震响应两方面,以及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测井资料与地震反射原理得到研究区的规律特征,反映出目的层段内较好的气层,从而对储层的含气性进行预测,减小储层预测和地震解释的不确定性。首先,根据区域地质概况分析沉积构造环境,由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岩性、物性与含气性。其次,在岩石物理分析中,基于横波预测与流体替代,对测井曲线进行异常校正修复和高吻合度预测,从而开展岩石物理建模工作,并检验拟合效果。根据测井响应特征筛选出敏感参数,通过大量岩石物理统计分析和岩石物理弹性参数交会分析,对岩石物理敏感参数进一步研究。基于大量岩石物理统计,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为地震响应研究奠定基础。然后,通过井震标定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联系起来,为正演模拟做准备。由实际井的AVO正演模拟,得到异常响应特征,并通过AVO属性参数反演对正演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进行变参数AVO正演模拟,对地震响应规律展开进一步认识,包括变储层、盖层参数与变地震子波,其中储层参数为孔隙度、饱和度、双参数、厚度,盖层参数为盖层岩性(矿物含量)、地震子波参数为子波频率。本文研究内容所取得结果认识如下:1、研究区目的层段经历多期构造旋回运动,成藏历史复杂,沉积背景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该区块岩性主要为砂泥岩,物性表现为相对较好的低孔隙度,含气性表现为较好的含气饱和度。2、岩石物理分析中,建模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对敏感参数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测井响应分析筛选出敏感参数,并通过大量岩石物理统计,得到能大致区分岩性、识别储层的6种参数,其中密度与纵横波速度比分辨效果最好,具有一定的分异性。3、岩石物理分析中,基于大量统计结果,进一步展开双参数分析。在区分岩性的双参数交会分析中,纵波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与纵横波速度比、拉梅阻抗与剪切阻抗、拉梅阻抗与纵横波速度比这4组参数对分离趋势明显,区分砂泥岩效果最好。在识别储层的双参数交会分析中,以孔隙度交会分析为主识别储层与非储层,其次,纵横波速度、声波时差与密度、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这3组参数对可以识别储层中的干层、含水层与含气层。4、根据大量岩石物理统计结果,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为AVO正演模拟奠定基础。其中,以YUE111井为例得到对应的层状模型和部分层状模型参数,三种气层段储盖组合一致,整体表现为“砂包砂”结构类型。其次基于岩石本身特征,以6口典型井为例得到实际井的体积模型,表明整体空间分布范围,主要分为油气水层、含气水层、差气水层,包括以砂泥岩为主的岩石基质骨架和以油气水组合的有效孔隙流体。5、地震响应研究中,基于井震标定进行实际井AVO正演模拟,根据储层分布位置与目的层顶部的距离,对其正演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AVO响应类型主要表现为第IV类响应。当气藏位于须二、三段顶部,AVO响应类型表现为I类、IV类。当气藏位于须二、三段上部(30m以内),AVO响应类型表现为IV类。当气藏位于须二、三段中下部(30m以外),AVO响应类型为III、IV类。6、基于原状地层AVO正演模拟结果,通过AVO截距属性反演、AVO斜率属性反演与AVO泊松比属性反演对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反演异常情况与正演模拟响应特征相互对应。既说明了含气性储层地震预测的可行性,也说明地震响应特征与岩石物理参数规律的可信度。7、变储层参数AVO正演模拟分析中,以典型井YUE111第一类油气层为例,储层参数的变化包括变孔隙度、变含气饱和度、双参数分析和变储层厚度。孔隙度变化下,AVO响应由第III类向第IV类转化。含气饱和度变化下,AVO响应一直在第IV类中变化,与典型井AVO正演模拟结果一致。孔隙度与饱和度依次变化下,AVO响应一直在在第III类中变化。储层厚度变化下,AVO响应由第I类向第IV类转化。8、变盖层参数AVO正演模拟分析中,以典型井YUE111第一类油气层为例,盖层参数的变化主要为盖层岩性(矿物含量)。盖层岩性(矿物含量)依次变化下,AVO响应由第II类向第III类转化。9、变地震子波AVO正演模拟分析中,以典型井YUE111第一类油气层为例,地震子波的变化以子波频率为主。地震子波频率变化下,AVO响应一直在第IV类中变化,与典型井AVO正演模拟结果一致。

顾志翔[4](2020)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国内外许多海相层系油气田都与膏盐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家在膏盐岩对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成储及成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有关膏盐岩成因的争论却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复杂构造-沉积背景下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成因模式及其对盐下油气成藏影响等方面认识较为薄弱,制约了膏盐岩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寒武系由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具有复杂构造-沉积背景,随着深层-超深层盐下油气勘探的不断突破,发现了安岳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然而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其他地区却未能取得较大突破。为了进一步弄清膏盐岩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次研究以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为研究对象,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区域地质调查、地化分析、储层物性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沉积环境、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查明了膏盐岩岩石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揭示了膏盐岩分布变化趋势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以含膏白云岩类及石膏岩类为主,主要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膏盐岩与白云岩韵律性互层、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三种膏盐岩组合类型,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夹层多、单层厚度变化大、石膏岩多、石盐岩较少等特点。含膏盐岩层主要发育于下寒武统的龙王庙阶(清虚洞组、龙王庙组、石龙洞组)和中寒武统高台组、覃家庙组,分别在川东南-黔西北、渝东北-鄂西形成2个膏盐岩厚值区,含膏盐岩层位由川东南-黔西北龙王庙组(清虚洞组)向东北方向的渝东北-鄂西覃家庙组(高台组)呈现渐新的变化趋势。重庆-泸州、利川-彭水地区分别为下寒武统发育的两个膏盐岩厚度中心,平面上整体呈南西向展布过渡为北东向展布的“山字型”及近南北向“环带状”特征;中寒武统膏盐岩分布范围更广,厚度中心主要在万州-利川地区,呈近南北向“牛眼状”展布特征。下寒武统至中寒武统厚度中心具有由川东南-黔西北地区向渝东北-鄂西地区迁移的趋势。(2)分析了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古盐度及古温度,明确了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环境四川盆地在龙王庙期至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为主体为台、台上有湖、西部有陆、东缘有盆、北缘有盆。从早寒武世晚期开始,四川盆地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沉积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下蒸发作用强烈。古温度和古盐度恢复结果显示整体上具有同步性的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平均温度21.30℃,Z值124.29,Sr/Ba比平均值4.75),并在龙王庙期中晚期至中寒武世达到最高,是膏盐岩最为有利的发育阶段。在海平面较高时,碳酸盐岩台地中浅滩较为发育,以膏盐岩沉积为主的滩间泻湖就发育于浅滩之间的地貌洼地处,当海平面降低时,浅滩构连成壁,则可形成多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滩间泻湖,而膏盐岩主要形成于这种封闭-半封闭的滩间多泻湖环境,其沉积作用主要受构造运动、古地貌和古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具有明显蒸发成因特征。(3)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多泻湖”成因模式四川盆地寒武系发育多个规模大小不一泻湖,综合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差异性与水动力、水体封闭程度及水深等要素,建立了具有蒸发成因的静水泻湖、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的“多泻湖”膏盐岩成因模式。静水泻湖为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相对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表层海水蒸发形成高盐度海水与底部低盐度海水置换,加之其他环境高盐度卤水回流至此,形成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扰动泻湖及混积潮洼为潮上带相对低洼处、潮上带暴露区的浅水环境中,水体动荡,形成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单层厚度一般较薄,常见暴露构造。寒武系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静水泻湖,其次为川东地区的扰动泻湖及川西南地区的混积潮洼。(4)阐明了膏盐岩对烃源岩及白云岩储层成岩各阶段孔隙演化的影响四川盆地寒武系膏盐岩的发育对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烃具有催化作用,加速了有机质的热演化过程。(准)同生期,含膏白云岩类相较于不含膏盐岩的白云岩类溶蚀率高,岩溶膏模孔是与膏盐岩共生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浅埋藏期,膏质成分可为后期石膏的溶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对碳酸盐岩进行交代作用增大和改善储层孔隙;表生岩溶阶段的岩溶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中-深埋藏阶段TSR反应加强埋藏溶蚀作用。埋藏阶段的溶蚀孔洞具继承性,龙王庙组膏盐岩在同生-准同生阶段对白云岩储层孔隙的贡献最大。(5)提出了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评价参数与标准选取膏盐岩厚度及其岩性组合特征、构造(断裂)活动强度、上覆地层保存状况、烃源岩发育特征、储集层特征、(质纯)泥质岩盖层发育状况等,作为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控藏综合评价参数,评价认为四处盆地内的川中南部、川东南西部、渝东西部3个区带为有利区带,川西南东部盆地边缘的乐山-绥江地区为较有利区带,其余4个区带均为不利区带。

季玮[5](2020)在《川中高石梯磨溪构造形成演化与灯影组油气差异富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不同区块间产能显示出明显差异,油气成藏差异性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储集层、烃源岩等方面,对于构造形成演化和油气流体系统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将二者联系起来解决油气成藏差异性问题的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比分析台缘带与台内带孔洞中充填矿物的次序,显示二者具有相似的流体充注序列,普遍存在3个世代矿物充填:白云石→热裂解沥青→石英/白云石/方解石,代表了3期流体充注:第一期盐水流体充注发生于生油窗前,以形成白云石为特征;第二期为烃类流体充注,以沥青为标志;第三期盐水流体主要发生于生气窗后的古气藏调整成藏时期,以形成富含甲烷包裹体的石英、白云石或方解石为代表。发现高磨油气藏大致经历了从古油藏→古气藏→古气藏调整成藏→现今气藏的演变规律。通过对古气藏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石英、方解石或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发现,液态单相甲烷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共生,其中,液态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2.7℃~-110.8℃之间,密度集中在0.18 g/cm3~0.28 g/cm3,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0℃~240℃,峰值温度在220℃左右,盐度基本在15%以下。通过区域热演化埋藏史分析,确定出古气藏调整活动发生于古近纪以来。通过古压力恢复,确定出古气藏压力为53.66MPa~132.42MPa,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3~1.9,具有弱超压-强超压特征,并且高压力系数区集中分布于台缘带。根据现今气藏为常压气藏的特征,表明从古气藏→现今气藏为由超压气藏向常压气藏的调整成藏过程;根据古流体势的计算结果,推测了古流体的运移指向。高石梯-磨溪构造经历多期构造变动。震旦纪-早寒武世,在兴凯地裂运动的影响下,研究区西侧形成绵阳-长宁拉张槽,拉张槽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展布,在此期间灯影组经历桐湾隆升剥蚀作用,造成灯影组中发育区域性溶蚀孔洞。二叠系沉积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基本定型,此时磨溪-龙女寺地区位于古隆起轴部,而高石梯地势较低,位于古隆起南侧的斜坡区。上三叠统沉积前,磨溪-龙女寺地区成长为古油气圈闭,高石梯地区也逐渐进入隆起圈闭范围内。晚三叠世至今,受燕山、喜山构造旋回影响,威远构造急速隆升为构造最高位,与此同时,高磨构造内部发生分异,高石梯代替磨溪地区成为局部构造高位。将构造演化的时间点与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点对应,显示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各个阶段:(1)古油藏阶段,晚三叠纪磨溪地区为局部构造高位,有利于油气的相对聚集,并且优质烃源岩沿拉张槽集中分布,为台缘带优势成藏保证了物质基础;(2)古气藏阶段,侏罗纪-白垩纪研究区整体构造面貌变化不大,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为气藏的早期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3)古气藏调整阶段,喜山期以来威远地区快速隆升为古隆起构造的最高位,迫使天然气向威远气田聚集,造成高磨气藏部分散失,与此同时高石梯构造成长为局部构造高位,推动着气藏向高石梯地区调整聚集,最终造成高磨地区现今产能的差异。现今气藏差异性富集主要受到拉张槽与威远背斜构造二者联合控制:(1)拉张槽促使台缘带拥有更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拉张槽集中产出优质烃源岩,源岩与台缘带侧向对接,保证了烃源条件;另一方面紧靠拉张槽的台缘带地势高而陡,促使台缘带发育丘藻复合体等有利岩相,受岩溶作用改造也更显着,保证了储集条件;(2)喜山期以来威远构造的快速隆升,导致高磨气藏向威远构造再分配,造成高磨古气藏高压的散失,还引起高磨地区内部发生分异,高石梯地区在此阶段最终演化为研究区的高部位,成为现今气藏的有利聚集区。

章顺利[6](2020)在《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文中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优越的成藏条件。由于其储集层埋深大、超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致使勘探难度大。在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发现储量最多,但投入规模开发少,早期对须二段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裂缝型储层认识上,但近年来,在川西、川中等地区须二段钻井中均发现了孔隙型储层(包含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具有聚集较大规模储量和气井稳产潜力。因此,弄清须二段致密砂岩中孔隙型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形成机理,对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根据区内钻井、测井、岩心和测试实验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须二段致密砂岩的沉积微相特征、储集性特征,并定义了孔隙型储层。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孔隙型储层基本地质特征、储层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孔隙型储层的演化和形成机理,总结了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勘探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前陆拗陷带新场地区和前陆隆起带合川、潼南地区须二段砂岩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主;前陆斜坡带金华、秋林和中台地区须二段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不发育分流河道。针对研究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集性特征,前陆拗陷带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前陆斜坡带物性中等,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但含少量的残余原生孔隙;前陆隆起带物性较好,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确定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将各构造带须二段储层分类评价中为I类、II类和III类的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统称为广义上的孔隙型储层,其中前陆拗陷带、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孔隙型储层孔隙度下限值分别为4%、5.5%和6%。(2)通过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前陆拗陷带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压溶作用和自生石英胶结作用,成岩阶段进入了晚成岩期;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前陆斜坡带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进入了中成岩B期;前陆隆起带成岩作用主要为包壳、衬垫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阶段已达中成岩B期,部分处在中成岩A期。根据孔隙型储层主要特征与发育成因,划分为烃类充注+绿泥石+溶蚀+裂缝型、烃类充注+绿泥石+溶蚀型、裂缝+溶蚀型3类。(3)定时定量反演了研究区各构造带须二段不同类型孔隙型储层的孔隙演化特征。前陆拗陷带压实减孔量和胶结减孔量较大,初始孔隙度下降较快,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的溶蚀增孔对孔隙有极大提升,到晚侏罗世储层致密化;前陆斜坡带也经历了相对较强的压实和硅质胶结减孔,但中侏罗世溶蚀增孔量最大,到早白垩世储层致密化;前陆隆起带经历了包壳、衬垫绿泥石和早期石英加大对孔隙的保持性作用,初始孔隙度下降最慢,晚侏罗世有机酸溶蚀作用增加了部分孔隙,到晚白垩世储层致密化。各构造带储层致密化时间均晚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时期。(4)通过埋藏史、扫描电镜、能谱、X-衍射、石英氧同位素、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等宏观和微观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孔隙型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成岩流体演化特征。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形成的重要机制包括早期缓慢埋藏方式和较低地温梯度下的缓慢压实作用;早期烃类充注,早期包壳、衬垫绿泥石,早期石英加大对孔隙的保持性作用和相对深埋藏条件下有机酸溶蚀作用。须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先后经历了(浅埋藏)酸性成岩环境→(浅埋藏)碱性成岩环境→(有机酸进入)酸性成岩环境→(深埋藏)碱性成岩环境。(5)总结了研究区须二段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勘探方向。前陆拗陷带砂体和烃源最为发育,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溶蚀作用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晚三叠世末期和早侏罗世溶蚀期的断层和烃源岩配置关系;前陆斜坡带本身烃源较为发育,且紧邻川西前陆拗陷带生烃中心,砂体也较为发育,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溶蚀作用、古构造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中-晚侏罗世溶蚀期和生烃期的古隆起,叠加上断层裂缝;前陆隆起带长期处于隆起的相对高部位或斜坡部位,烃源差于拗陷带和斜坡带,砂岩相对发育较少,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碎屑成分、沉积微相和裂缝,在寻找孔隙型储层时应注重于高能沉积微相,叠加上雷顶古残丘差异性压实作用形成的裂缝。

张鑫[7](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张鹏伟[8](2019)在《川中地区震旦—寒武系气藏硫化氢成因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川中地区安岳气田是迄今为止我国储量规模最大的含硫气田,硫化氢(H2S)含量一般不超过3%。然而,油气藏中低含量H2S的成因复杂多样,判识难度较大。截至目前,对于该气田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是否发生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反应存在争议,并且,仍未开展关于寒武系龙王庙组气藏H2S成因的相关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H2S、金属硫化物、储层固体沥青、干酪根以及碳酸盐岩中的晶格硫酸盐(CAS)等多种形态硫进行了硫同位素测试,对天然气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储层固体沥青的光学特征以及元素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检测,深入剖析了两套气藏中H2S的成因机制。灯影组和龙王庙组气藏H2S的硫同位素组成明显偏重(>19‰),表明幔源硫和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反应对H2S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龙王庙组气藏H2S的δ34S值远高于筇竹寺组母质干酪根,灯影组气藏部分H2S的δ34S值也较筇竹寺组和灯三段母质干酪根偏高,说明这些H2S不可能来自于母质干酪根的热裂解反应。两套气藏H2S的δ34S值均接近于同层位CAS(即同时期海水硫酸盐),二者之间微弱的硫同位素分馏效应指示了H2S的TSR成因。岩石学观察发现两套储层中的重晶石均被富34S的黄铁矿所交代,暗示交代过程中发生了TSR反应。另外,灯影组气藏乙烷的δ13C值随着气体酸性指数的增大而升高,表明乙烷已明显参与了TSR反应。因此,灯影组和龙王庙组气藏中的H2S应主要来源于原地的TSR反应。灯影组中马鞍状白云石和石英以及龙王庙组中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均具有高温、高盐度的特征,表明以上矿物为热液成因。由于重晶石被黄铁矿交代的过程中发生了TSR反应,而且TSR成因H2S和黄铁矿的δ34S值均接近于同层位重晶石,因此来源于热液流体的SO42-极有可能是TSR反应的主要硫源。两套储层的固体沥青均遭受了热液流体和TSR反应的蚀变作用。一方面,热液流体的异常热蚀变作用在使沥青发育典型各向异性结构的同时逐渐富集13C;另一方面,TSR反应在使沥青S/C原子比升高的同时逐渐富集34S。灯影组气藏中的乙烷在TSR反应过程中可与H2S结合形成乙硫醇并进一步并入沥青之中,导致TSR蚀变成因固体沥青的δ13C值随着S/C原子比增大而降低,并略低于同层位的乙烷。通过对比固体沥青的光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TSR反应是由热液活动引起的,热液流体可为TSR反应提供所需的高温环境和反应物SO42-。另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灯影组铅锌矿化现象也是通过携带SO42-和金属离子的热液流体与烃类原地发生的TSR反应形成的。

李朋武[9](2019)在《华蓥西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蓥西地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为此,有必要开展地层、沉积相、气源、储层、圈闭、保存等成藏条件的研究工作,旨在分析天然气成藏条件优劣,准确评价华蓥西地区石炭系勘探前景。本论文以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地层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钻井、试油、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和区域研究成果,对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华蓥西石炭系残存黄龙组,实钻厚9.035.2m,整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变薄直至尖灭;储集岩岩性主要为粉晶砂屑云岩、粉晶藻砂屑云岩、细粉晶鲕粒云岩等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粒内溶孔以及晶间(溶)孔,局部裂缝较发育;平均孔隙度4.60%,渗透率多在1×10-3μm2以下,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渗具弱正相关性,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以Ⅲ类储层为主。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黄龙二段,区域上普遍发育,整体上由西向东增厚。(2)志留系龙马溪组奥陶系五峰组泥页岩是石炭系气藏的主要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069.64%,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奥陶系五峰组的黑色页岩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可达2.2%,为优质烃源岩;烃源岩母质类型为腐泥型,已达过成熟阶段。(3)石炭系顶界构造除华蓥山高陡构造带外总体上表现为向北西倾伏的单斜。平缓构造区局部发育构造高点,可形成背斜圈闭。此类圈闭面积整体较小,闭合高度不大;华蓥山高陡构造带还发育少量的断背斜圈闭;当储层致密带发育于褶皱构造上时,会在褶皱构造主体产生储集体的分隔性,在研究区不同储集体独立形成构造-岩性复合气藏。(4)华蓥西石炭系上覆梁山组泥岩为其直接盖层,厚度为1020m,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的上千米厚泥页岩、致密碳酸盐岩和膏岩层为其区域性的间接盖层,盖层条件好;研究区地史上缺乏大型构造圈闭,局部构造继承性发育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多期构造运动使华蓥山地区逆断层发育,后期断层主要起封堵作用,现今保存条件良好;实钻井地层水样多为氯化钙型,也说明保存条件良好。(5)华蓥西石炭系发生过广泛而长期的油气运移和聚集,烃源岩与石炭系储层之间在压力差的驱动下,沿着裂缝、断层、不整合面和石炭系储层本身形成的输导体系完成油气的运移。(6)华蓥西石炭系不是一个统一的气藏,局部构造圈闭的高部位可能为有利勘探区带。根据勘探有利区带的预测依据,在研究区内主要优选出了2个有利区,分别为税南2贵福驿潜伏构造高带有利区以及涞滩潜伏构造高带有利区。

沙志彬[10](2019)在《南海东北部海域XN区块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预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丰富、高效清洁,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接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燃料的新能源。但是天然气水合物产出状态有块状、脉状、结核状、团块状和薄层状等多种类型,而且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横向不均一性,这增加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刻画及资源量准确计算的难度及不确定性。近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东北部XN海域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实施了多次钻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本次研究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地质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地震数据的精细解释、钻井测井数据的深入分析,取得一些认识。以海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甲烷-天然气水合物体系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水溶气—游离气—天然气水合物之间的动态转化等一系列动力学过程为纲,建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数值模型,实现了宏观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型与微观物质输运-反应动力学模型的耦合。形成了适合研究区的集多学科、多研究手段于一体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分析-钻前预测-钻后评价-资源量计算”评价体系,为揭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规律、评价天然气水合物有利目标、指导规模找矿提供了有力支撑。计算得到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田,资源前景良好,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开发的有利区域。根据储层的特性,并指出“地层流体抽取法”可能是最适用于试采的技术方法,也是实现达到降本增效、安全开发有效途径。此外,本文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刻画的技术体系上也取得创新性突破。依据对天然气水合物较为敏感的速度、能量半衰时、三瞬属性、AVO等地震属性,结合OBS横波变化信息,联合无井叠后波阻抗反演与无井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矿体进行定量预测,形成了一套从定性到定量的天然气水合物钻前预测方法。同时,钻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测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结果具有良好的分辨率与预测精度,随机模拟反演则充分利用测井数据的垂向高分辨率和地震数据的横向高分辨率优势,进一步提高了矿体垂向预测精度,两种反演方法结合利用能够更为准确地圈定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范围,为天然气水合物钻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且孔隙度、饱和度解释模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孔隙度、声波孔隙度模型与双水饱和度模型是适合本研究区的测井解释模型,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等重要物性参数的准确计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地质认识、理论以及技术方法的创新,对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综合预测与评价,经对比实际钻探及试采结果,论文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区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钻前预测和钻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希望能够为本区下一步的精准勘探与后期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它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预测和评价提供借鉴,从而达到提高勘探成效、减少勘探风险、降低勘探成本的目的。

二、安岳区块化探异常成因与油气保存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岳区块化探异常成因与油气保存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区块地质背景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2.2.3 技术路线
        2.2.4 关键技术
第3章 构造解释及分析
    3.1 层位标定
    3.2 层位解释
    3.3 构造成图
    3.4 断层解释及裂缝预测
        3.4.1 相干体技术
        3.4.2 断裂分布特征分析
        3.4.3 裂缝预测
第4章 火山岩有利相带刻画
    4.1 火山岩相划分
    4.2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火山岩相识别
        4.2.1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2.2 火山岩相识别
    4.3 有利相带预测
第5章 火山岩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1 岩石物理分析
    5.2 波阻抗反演
    5.3 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3.1 曲线拟合
        5.3.2 优质储层分布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区域地质及勘探情况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位置
        2.1.2 区域沉积地质
        2.1.3 区域构造演化
    2.2 研究区勘探情况
        2.2.1 地震勘探情况
        2.2.2 灯影组钻探情况
3 地层划分及对比
    3. 1 地层特征概述
    3.2 灯影组四段地层
        3.2.1 灯四段底界
        3.2.2 灯四段顶界
    3.3 地层对比及地层展布特征
        3.3.1 地层对比
        3.3.2 地层展布特征
4 川中裂陷槽北缘沉积相
    4.1 主要岩石类型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 不同沉积相测井响应特征
        4.3.1 丘滩复合体亚相
        4.3.2 局限泻湖亚相
    4.4 丘滩体地震相特征
    4.5 沉积相展布
        4.5.1 纵向分布特征
        4.5.2 平面分布特征
5 川中裂陷槽北缘岩溶作用
    5.1 同生-准同生期岩溶作用
    5.2 表生期岩溶作用
        5.2.1 灯四段风化壳岩溶的物质基础及流体输导体系
        5.2.2 灯四段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特征
    5.3 埋藏期岩溶作用
    5.4 灯四期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
    5.5 灯四期岩溶发育模式
6 储层特征分析及主控因素
    6.1 储层基本特征
        6.1.1 岩性特征
        6.1.2 储集空间类型
    6.2 储层分类评价
        6.2.1 储层类型划分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6.2.2 不同类型储层岩性特征
        6.2.3 不同类型储层储渗特征
    6.3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4 储层展布特征
        6.4.1 储层纵向发育特征
        6.4.2 储层平面发育特征
    6.5 德阳-安岳裂陷槽裂陷槽北缘灯影组主控因素
        6.5.1 沉积相
        6.5.2 表生岩溶作用
        6.5.3 断层
7 含气性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建议
    7.1 含气性综合评价
        7.1.0 烃源条件
        7.1.1 储集条件
        7.1.2 储集条件
        7.1.3 盖层条件
        7.1.4 圈闭条件
        7.1.5 含气性综合评价
    7.2 有利区块优选
    7.3 井位部署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川中安岳气田须家河组岩石物理与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理论成果
第2章 安岳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
    2.1 区块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储层地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第3章 安岳气田致密砂岩岩石物理分析
    3.1 岩石物理理论基础
    3.2 岩石物理建模分析
    3.3 岩石物理参数特征
    3.4 储层地质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岳气田致密砂岩地震响应研究
    4.1 井震标定
    4.2 实际井AVO正演模拟
    4.3 实际井AVO属性反演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震模型-变参数正演模拟
    5.1 变储层参数AVO正演模拟
    5.2 变盖层参数AVO正演模拟
    5.3 变地震子波AVO正演模拟
    5.4 地震响应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膏盐岩成因研究现状
        1.2.2 膏盐岩层控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油气勘探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及主攻方向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认识
        1.4.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寒武系岩石类型及特征
    3.1 岩石类型
        3.1.1 碎屑岩
        3.1.2 碳酸盐岩
        3.1.3 膏盐岩
    3.2 膏盐岩岩性组合特征
        3.2.1 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
        3.2.2 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
        3.2.3 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
    3.3 膏盐岩空间分布特征
        3.3.1 剖面分布特征
        3.3.2 平面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寒武系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
    4.1 碎屑滨岸-陆棚
        4.1.1 三角洲与碎屑滨岸
        4.1.2 碎屑潮坪
        4.1.3 碎屑陆棚
    4.2 碳酸盐岩台地
        4.3.1 混积潮坪
        4.3.2 蒸发潮坪
        4.3.3 蒸发泻湖
        4.3.4 局限潮坪
        4.3.5 局限泻湖
        4.3.6 开阔潮下
        4.3.7 浅滩
    4.3 斜坡-盆地
    4.4 膏盐岩沉积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4.4.1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4.4.2 中寒武世
    4.5 小结
第5章 膏盐岩成因模式
    5.1 膏盐岩沉积环境
    5.2 古盐度及古温度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
        5.2.2 数据有效性分析
        5.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5.2.4 古盐度及古温度特征
    5.3 “多泻湖”成因模式
        5.3.1 静水泻湖
        5.3.2 扰动泻湖
        5.3.3 混积潮洼
    5.4 小结
第6章 膏盐岩油气地质意义
    6.1 膏盐岩对烃源岩的影响
    6.2 膏盐岩对储层的影响
        6.2.1 同生-准同生阶段
        6.2.2 浅埋藏阶段
        6.2.3 “表生岩溶”阶段
        6.2.4 中-深埋藏阶段
    6.3 膏盐岩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6.4 成藏要素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
        6.4.1 烃源岩分布特征
        6.4.2 储层分布特征
        6.4.3 膏盐岩盖层及分布特征
        6.4.4 生储盖组合
        6.4.5 区带划分与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认识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川中高石梯磨溪构造形成演化与灯影组油气差异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题目来源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古隆起研究现状
        1.2.2 绵阳-长宁拉张槽研究现状
        1.2.3 高石梯-磨溪构造研究现状
        1.2.4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构造沉积特征
        2.3.1 古构造沉积背景
        2.3.2 岩相古地理特征
    2.4 油气地质条件
        2.4.1 烃源条件
        2.4.2 储集条件
第3章 多期流体充注序列
    3.1 孔洞矿物充填世代及关系
        3.1.1 台缘带孔洞矿物充填世代及关系
        3.1.2 台内带孔洞矿物充填世代及关系
        3.1.3 台缘带与台内带矿物充填世代对比
    3.2 流体充注次序
        3.2.1 第一期盐水流体
        3.2.2 第二期烃类流体
        3.2.3 第三期盐水流体
    3.3 小结
第4章 古气藏调整时期流体特征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3.1 测温分析方法介绍
        4.3.2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4 古气藏调整时间
    4.5 古气藏压力特征研究
        4.5.1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4.5.2 古气藏压力特征分析
    4.6 古气藏流体势特征研究
        4.6.1 流体势分析原理
        4.6.2 古气藏流体势特征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构造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
    5.1 构造形成演化
        5.1.1 高石梯-磨溪地区构造演化过程
        5.1.2 高石梯-磨溪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5.2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
        5.2.1 古油藏阶段
        5.2.2 古气藏阶段
        5.2.3 古气藏调整阶段
第6章 油气差异化富集因素分析
    6.1 拉张槽构造控制油气地质条件
    6.2 威远背斜控制气藏调整与分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致密砂岩勘探开发现状
    1.3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须家河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8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2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2.2.3 研究区须二段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主要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2.3.3 地震相特征
        2.3.4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
        2.3.5 沉积相分布特征
第3章 须二段致密砂岩储集性特征
    3.1 储集空间特征
        3.1.1 储集空间类型
        3.1.2 储集空间组成差异性分布特征
    3.2 孔隙结构特征
        3.2.1 孔隙喉道特征
        3.2.2 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3.3 物性特征
        3.3.1 孔渗分布特征
        3.3.2 孔渗相关关系
        3.3.3 物性差异性分布特征
    3.4 储集类型
    3.5 砂岩储集性分类评价
    3.6 本文孔隙型储层含义
第4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与碎屑成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1.4 岩石学特征差异性分布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成岩作用类型
        4.2.2 成岩作用差异性分析
    4.3 孔隙型储层类型
第5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孔隙演化特征
    5.1 孔隙演化定时分析
        5.1.1 成岩阶段划分
        5.1.2 自生矿物形成时期分析
        5.1.3 油气充注时期分析
        5.1.4 溶蚀时期分析
        5.1.5 成岩演化序列差异
    5.2 孔隙演化定量分析
        5.2.1 压实作用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2.2 自生矿物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2.3 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定量影响特征
    5.3 孔隙定时定量演化特征
        5.3.1 孔隙演化模型
        5.3.2 孔隙定时定量演化
第6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形成机理
    6.1 早期烃类充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2 有利埋藏方式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3 溶蚀作用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3.1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3.2 不同阶段溶蚀作用机理
        6.3.3 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4 绿泥石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4.1 绿泥石微观附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
        6.4.2 绿泥石形成机理
        6.4.3 绿泥石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5 自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5.1 自生石英的微观附存状态和地球化学特征
        6.5.2 多期次自生石英形成机理
        6.5.3 自生石英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6.6 成岩流体演化
第7章 须二段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7.1 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7.1.1 碎屑成分
        7.1.2 沉积因素
        7.1.3 成岩作用
        7.1.4 古构造
        7.1.5 裂缝
    7.2 孔隙型储层发育模式
    7.3 孔隙型储层主控因素差异
    7.4 孔隙型储层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川中地区震旦—寒武系气藏硫化氢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气藏中硫化氢成因机制的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的相关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震旦系
        2.2.2 寒武系
        2.2.3 寒武系上覆地层
    2.3 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条件
        2.3.2 储集条件
        2.3.3 保存条件
        2.3.4 油气成藏过程
第3章 天然气中硫化氢的成因
    3.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3.1.1 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特点
        3.1.2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3.2 硫化氢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纵向分布特征
        3.2.2 横向分布特征
    3.3 硫化氢的成因类型
        3.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3.3.2 硫化氢的TSR成因判识
        3.3.3 TSR反应的原地性
    3.4 TSR反应对天然气的影响
        3.4.1 TSR反应对天然气组分的影响
        3.4.2 TSR反应对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第4章 TSR反应的硫源
    4.1 研究区的特殊性
    4.2 热液流体中的硫酸盐
        4.2.1 热液活动的证据
        4.2.2 热液流体中的硫酸盐
    4.3 碳酸盐岩中的晶格硫酸盐
第5章 热液活动与TSR反应的关系
    5.1 热液活动对储层固体沥青的影响
        5.1.1 储层固体沥青的光学特征
        5.1.2 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
    5.2 TSR反应对储层固体沥青的影响
        5.2.1 储层固体沥青的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
        5.2.2 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组成
    5.3 热液活动对TSR反应的影响
        5.3.1 储层固体沥青光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5.3.2 热液活动对TSR反应的影响
    5.4 震旦系铅锌矿化现象与TSR反应的关系
        5.4.1 地质特征
        5.4.2 还原硫的来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华蓥西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2 华蓥西石炭系勘探现状及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的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特征
第3章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石炭系黄龙组小层划分
    3.2 石炭系黄龙组小层对比
    3.3 石炭系黄龙组展布特征
        3.3.1 井震标定
        3.3.2 速度反演
        3.3.3 地层展布特征
第4章 石炭系储层特征
    4.1 储层基本特征
        4.1.1 储集岩性特征
        4.1.2 储集空间特征
        4.1.3 储层物性特征
    4.2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4.3 储层分布特征
        4.3.1 储层级别划分及评价
        4.3.2 储层测井解释
        4.3.3 储层地震预测
        4.3.4 储层展布特征
第5章 石炭系油气成藏条件
    5.1 烃源条件
        5.1.1 烃源岩的判识
        5.1.2 烃源岩地层特征
        5.1.3 烃源岩地化特征
    5.2 圈闭条件
        5.2.1 构造圈闭
        5.2.2 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5.3 保存条件
        5.3.1 盖层条件
        5.3.2 构造演化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3.3 断层的封堵和破坏性
        5.3.4 地层水特征
    5.4 运聚条件
    5.5 油气成藏模式
第6章 石炭系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6.1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依据
    6.2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南海东北部海域XN区块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1 地质概况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地层特征
        2.1.4 构造特征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相
        2.2.2 沉积速率
        2.2.3 沉积物类型
        2.2.4 自生矿物
    2.3 成藏地质要素
        2.3.1 成藏的气源条件
        2.3.2 成藏的稳定条件
        2.3.3 成藏的构造条件
        2.3.4 成藏的储集条件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沉积物力学性质和粒度特征
        2.4.2 沉积物矿物学特征
        2.4.3 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数值模拟研究
    3.1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过程的概念模型与数值模型
        3.1.1 宏观地质演化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
        3.1.2 微观物质能量演化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
    3.2 典型剖面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模拟及参数选取
        3.2.1 模拟流程
        3.2.2 模拟参数选取
    3.3 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模拟结果分析
        3.3.1 有机质热演化与气源供应
        3.3.2 流体动力场演化与含甲烷气体运移
        3.3.3 温压场演化
        3.3.4 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聚集
    3.4 南海东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分布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天然气水合物钻前综合预测
    4.1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4.1.1 BSR分布规律
        4.1.2 BSR特征
        4.1.3 速度特征
        4.1.4 地震属性特征
    4.2 地震速度属性精细分析
        4.2.1 层速度精细分析
        4.2.2 OBS资料速度分析
    4.3 AVO属性分析
        4.3.1 AVO属性分析
        4.3.2 AVO属性优选
    4.4 波阻抗反演预测
        4.4.1 无井叠后波阻抗反演
        4.4.2 无井叠前同时反演
    4.5 钻前预测效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天然气水合物钻后测井评价
    5.1 钻孔测井数据预处理
    5.2 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
    5.3 测井评价模型及参数确定
        5.3.1 孔隙度解释模型与参数确定
        5.3.2 饱和度解释模型与参数确定
    5.4 天然气水合物钻井解释评价
        5.4.1 W05 井测井解释结果
        5.4.2 W08 井测井解释结果
    5.5 钻后测井评价效果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精细评价
    6.1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6.1.1 测井曲线整理
        6.1.2 控制模型层位解释
        6.1.3 井震标定与子波估算
        6.1.4 地质建模
        6.1.5 效果分析
    6.2 随机反演
        6.2.1 原理及流程
        6.2.2 效果分析
    6.3 孔隙度、电阻率及饱和度反演
        6.3.1 原理及方法
        6.3.2 效果分析
    6.4 钻后综合评价
        6.4.1 钻后评价
        6.4.2 钻前钻后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
    7.1 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地质特征
        7.1.1 垂向分布特征
        7.1.2 平面分布特征
    7.2 成因模式探讨
        7.2.1 扩散型成因模式
        7.2.2 渗漏型成因模式
    7.3 开发利用前景
        7.3.1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储量计算
        7.3.2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安岳区块化探异常成因与油气保存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D]. 贺紫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21(10)
  • [2]德阳—安岳裂陷槽北缘灯影组油气勘探潜力评价[D]. 胡泽祥.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川中安岳气田须家河组岩石物理与地震响应分析[D]. 田媛. 长江大学, 2020(02)
  • [4]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膏盐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D]. 顾志翔. 长江大学, 2020
  • [5]川中高石梯磨溪构造形成演化与灯影组油气差异富集研究[D]. 季玮.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D]. 章顺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川中地区震旦—寒武系气藏硫化氢成因机制研究[D]. 张鹏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9]华蓥西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D]. 李朋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南海东北部海域XN区块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预测与评价[D]. 沙志彬.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安岳区块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油气保存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