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轮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12热气旁通控制系统

谷轮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12热气旁通控制系统

一、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二讲 热气旁通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瑞杰[1](2019)在《R449A/CO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享受着科技与经济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过度开采,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艰难。在制冷技术中,氟利昂制冷剂的使用不仅造成了臭氧层破坏,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使用自然制冷剂与低GWP值的氟利昂制冷剂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的快速构建,中、小型低温库与速冻库的建设数量和能源消耗也在逐年上升。复叠式制冷系统作为低温冷库中最常用的系统之一,降低系统能耗,改善系统性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R449A/CO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热力学模型对不同工况条件、运行参数以及不同改进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针对定容与数码压缩机并联时,不同定容压缩机容量大小以及不同运行参数与低温容量调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容量调节比大于1且制冷量相近的条件下,定容压缩机排量在数码压缩机排量60%70%之间性能最佳。2.分析了低温容量调节比与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蒸发温度温度下,系统能效比均随容量调节比的增大而增大且均在其值为1.1时出现下降。在冷凝温度较高时,系统能效比会随低温容量调节比增大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可适当增大高温数码压缩机排量,降低冷凝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在部分负荷条件下,存在最佳低温冷凝温度。此外,减小中间换热温差有利于改善系统性能的同时也能减小系统能效比在部分负荷下的波动。3.针对不同运行参数对高温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最佳低温冷凝温度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同时,系统能效比随冷凝温度与中间换热温差的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且中间换热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更大。此外,通过对高低温过冷度与过热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提高高温过冷度有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4.对比研究R449A、R404A、R507等不同高温冷媒对CO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R449A作高温冷媒的CO2复叠系统相比于其他两种冷媒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改善,在不同的运行参数下能效比提升约为2%左右。5.针对带回热器、经济器与CO2去过热器等三种改进方式对CO2复叠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带回热、高温带回热以及高温带经济器均不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而低温带经济器以及CO2去过热器则均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改善,相比而言CO2去过热器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更大。6.设计搭建了R449A/CO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台。对系统进行合理的选型设计,并编写了系统控制以及人工交互程序。

赵宝国,王立群,韩献军[2](2018)在《集中式空气源热泵用于采暖工程的实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集中式空气源热泵的系统构成并分析其应用优势,通过采暖工程的实际应用数据对其加以验证。发现集中式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空气源热泵相比,空气侧换热温差可达7℃,效率提高20%以上,并可以有效解决占地面积大、降噪难度大、水侧换热器难清洗和蒸发侧易结霜等问题。最后对集中式空气源热泵系统采暖应用给出了优化建议。

沈锋,张稳,顾中华,宫天泽[3](2016)在《家用多联机热气旁通替代技术》文中认为根据家用多联机系统的特点,通过系统部件的联合控制替代热气旁通系统设计。针对压缩机启动前的压力平衡、吸气压力过低时制冷剂的补偿、低负荷条件下高压卸载等方面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系统部件联合控制,不仅能够实现热气旁通的等效效果,还可以减少系统的复杂度。

王兴[4](2015)在《变频多联机低负荷运转性能的改善途径与方法》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使用涡旋压缩机的变频多联机在低负荷运行工况下对机组性能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指出改善变频多联机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性能的重要性,概括与总结了常用的六种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运转性能的途径与方法,并针对这六种常用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了改善变频多联机在低负荷运行工况性能必须根据产品自身结构、性能特点,结合实验与工程实践,确定最适合自身产品的改善途径与方法。

郭春雷[5](2013)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气源热泵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排气温度过高、制热量显着衰减、结霜等。首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同时考虑传统除霜方式的优缺点,发明了一种过冷器耦合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又名耦合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由两个三套管换热器将两个带过冷器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耦合成一个系统,其除霜方式为基于热气旁通除霜的系统耦合除霜,解决了热气旁通除霜时室外换热器产生液态制冷剂的蒸发问题,进而避免了因此引发的压缩机液击问题,提高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运行的性能,研究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介绍新系统的循环流程结构和热力计算模型,通过理论假设计算,新系统的总能效比远高于传统带过冷器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并对新系统进行了特性分析。再次,用Microsoft Visual C++6.0集成开发环境开发了制冷剂热力性质计算软件,通过建立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并调用制冷剂热力性质计算模块对系统正常制热工况进行仿真优化,找出了低温工况的最佳中间温度及相应补气系数;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最佳中间温度进行关于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二元线性拟合,得到经验拟合公式。最后,分析了三套管换热器对新系统的影响,包括三套管换热器在新系统中的作用和三套管换热器对正常制热工况新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FLUNET商用软件对简化假设的三套管换热器流体区域进行模拟计算,发现可以通过加入螺旋带和折流板对新系统中的三套管换热器进行优化。

Al Maier,朱霖,杨汉[6](2007)在《美国艾默生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二十三讲 热气旁通阀的原理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朱乐琪[7](2007)在《上海地区多联机合理制热规模及除霜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变容量多联式空调系统在部分负荷下的节能性较好,近年来其发展迅速。由于其制热性能受气象条件影响,存在结霜问题,热泵的制热能力随着结霜的增加而衰减;并且由于多联机系统的单元室外机可以对多台室内机,单元室外机的装机容量(额定制冷/制热量)不断升级,在增加单元室外机换热面积的同时加大了结霜的可能性,除霜频繁,所以多联机系统单元室外机容量受到冬季运行时结霜除霜的限制。本文深入研究上海地区变容量多联机的除霜性能以及室外机容量与结霜除霜的关系,为更好的设计该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多联式空调系统常采用热气逆循环除霜,除霜时室内不制热,除霜时间越长越频繁,机组传热量就会下降越多。除霜时间与盘管上的结霜量有关,而结霜量受室外气象参数、盘管几何尺寸、盘管的几何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多联式空调系统动态除霜模型。实验得出除霜运行时数码涡旋压缩机满负荷运转;单元室外机除霜过程分为4个阶段建立动态模型;室内机并联成一个换热器建立模型,不考虑室内机之间的耦合;由于室内机并联为一个换热器,电子膨胀阀模型也考虑为单个电子膨胀阀模型。在一台数码涡旋多联式空调系统实验台上进行实测研究,验证了本文模型可以预测除霜性能的影响因素。除霜时间随着单元室外机换热面积增大而变长。除霜周期内实际总制热量开始随着单元室外机换热面积增大而增加,当增大到某一限值时,实际总制热量不再上升,反而下降。实验用机组实际总制热量在换热面积增大为2倍时达到峰值为138.19%。随着单元室外机装机容量上升,除霜时间增加,在现有多联机除霜标准下单元室外机装机容量存在上限。

夏建军[8](2005)在《VRF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VRF(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变制冷剂流量)系统在节能方面和改善室内环境舒适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然而目前系统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控制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靠性上面。系统在部分负荷工况条件下,往往偏离了能耗最优运行工况,系统的能耗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为现状调查研究;二为VRF系统能耗最优运行工况点确定研究;三为实现VRF系统最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研究。首先,对基于不同室内机控制策略(室内机间歇运行和室内机连续调节)下的VRF系统运行工况和控制策略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室内机通断控制方法,系统运行工况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采用室内机连续调节的控制方法可实现系统稳定工况,但需要对运行工况点进行节能优化。第二,研究能耗最小运行工况点的确定方法。首先对一拖多VRF系统和单元式空调系统的进行了比较。指出其在控制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在相同的吸、排气压力下,如何满足各室内机不同的负荷率的要求。研究变室内机换热器出口过热(冷)度控制方法,从热力学理想工况出发确定了VRF能耗最小工况点的运行特征,并通过解决在实际过程中对应的各种矛盾,提出最小能耗运行工况点的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制冷运行室内机出口过热度最小值确定系统最优吸气压力,制热运行室内机出口过冷度最小值确定系统最优排气压力,液体旁通控制吸气过热度可达到能耗最小运行目标。同时给出了室外机风机风量优化准则:应根据换热器负荷率控制风机风量。第三,研究实际运行中使实际运行工况逼近最优运行工况的控制调节方法。以分散自律控制方法为基础,研究了VRF系统优化控制方法中所需的三个测量参数(室内机过热(冷)度测量回路,膨胀阀压差过小供液量不足检测回路,室外机换热器换热量计算回路),以及对应的四个控制过程:室内机膨胀阀控制,压缩机转速控制,室外机风机转速控制和液体旁通阀控制。提出应采用串级调控的方法控制压缩机转速。最后对控制策略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控制策略是稳定的。

韩润虎[9](2004)在《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四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2)——液击》文中研究指明液击是往复式压缩机的致命杀手,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阀片破碎、连杆和曲轴弯曲甚至断裂。液击是由回液、带液启动等引起的,是系统问题在压缩机上的表现。提升制冷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技巧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液击的发生,正确选择和安装膨胀阀、气液分离器、热气旁通阀和曲轴箱电热器、定时化霜、以及避免库温频繁波动是防止回液的具体措施。

王贻任,ArupMajumdar[10](2003)在《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九讲 数码涡旋技术》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一种压缩机容量调节的新技术——谷轮Digital ScrollTM(谷轮数码涡旋技术)。该新技术和传统的变频器技术根本不同。此技术独特、可靠、极易应用。数码涡旋压缩机的容量调节是通过对“负载状态”和“卸载状态”时间平均的方法实现的。本文从物理学角度解释了数码涡旋压缩机达成上述状态的方法。文章也阐述了使用数码涡旋技术的优点和该技术在使用R410A和喷气增焓技术方面的未来发展。

二、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二讲 热气旁通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二讲 热气旁通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R449A/CO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数码涡旋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449A/CO_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理论模型
    2.1 变容量数码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2.2 数码变容量制冷系统容量调节理论模型
    2.3 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2.3.1 涡旋压缩机数学模型
        2.3.2 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2.4 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仿真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449A/CO_2数码变容量复叠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3.1 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3.2 系统制冷剂选择
    3.3 系统原理图
    3.4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3.4.1 CO_2低温系统热力计算
        3.4.2 R449A高温系统热力计算
    3.5 系统关键部件选型
        3.5.1 压缩机选型
        3.5.2 量热器设计
        3.5.3 冷凝蒸发器选型
        3.5.4 风冷冷凝器选型
        3.5.5 电子膨胀阀选型
    3.6 辅助设备选型
        3.6.1 气液分离器选型
        3.6.2 油分离器选型
        3.6.3 储液器选型
        3.6.4 干燥过滤器与供液电磁阀选型
    3.7 数据采集系统
        3.7.1 温度采集
        3.7.2 压力采集
        3.7.3 流量采集
        3.7.4 功率采集
    3.8 系统控制设计
    3.9 实验台系统安装与调试
        3.9.1 实验台与电控柜电路连接
        3.9.2 系统清洁与保压
        3.9.3 实验台调试
        3.9.4 系统制冷剂充注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型实验数据验证
    4.1 实验数据选取及模型验证条件
    4.2 仿真模型的验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449A/CO_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仿真研究
    5.1 系统能效比随容量调节比的变化规律
        5.1.1 低温定容压缩机容量大小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1.2 蒸发温度和低温容量调节比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1.3 冷凝温度和低温容量调节比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1.4 低温冷凝温度和低温容量调节比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1.5 中间换热温差和低温容量调节比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2 不同运行参数对高温数码变容量复叠系统能效的影响
        5.2.1 低温冷凝温度与低温压缩机排量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2.2 冷凝温度与中间换热温差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2.3 高、低温系统过冷度与过热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5.3 不同高温冷媒CO_2复叠制冷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5.3.1 蒸发温度和低温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2 中间换热温差与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R449A/CO_2系统不同改进措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1 带回热器的CO_2复叠系统性能分析
        5.4.2 带经济器的CO_2复叠系统性能分析
        5.4.3 带低温去过热器的CO_2复叠系统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家用多联机热气旁通替代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用多联机系统热气旁通技术
2 热气旁通替代技术
    2.1 压差平衡技术
    2.2 高压卸载技术
    2.3 低压补偿技术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压差平衡技术
    3.2 高压卸载技术
    3.3 低压补偿技术
4 结论

(4)变频多联机低负荷运转性能的改善途径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变频多联机涡旋压缩机的排气热气旁通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性能
2 变频多联机涡旋压缩机的吸气节流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性能
3 变频多联机涡旋压缩机的冷媒泄出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性能
4 变频多联机控制室外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改善低负荷性能
5 变频多联机多压缩机并联配合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性能
6 变频多联机室温随动控制改善变频多联机低负荷性能
7 结束语

(5)低温高湿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空气源热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提高空气源热泵低温工况下性能的技术和系统
        1.2.2 影响结霜的因素
        1.2.3 除霜方式和除霜系统优化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一种过冷器耦合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及其特性分析
    2.1 低温高湿环境下空气源热泵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 传统除霜方式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2.3 一种过冷器耦合的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
        2.3.1 新系统在工况 1 下的循环流程
        2.3.2 新系统在工况 2 下的循环流程
        2.3.3 新系统在工况 3 下的循环流程
    2.4 过冷器耦合的准二级压缩系统热力计算模型
        2.4.1 新系统在工况 1 下的热力计算模型
        2.4.2 新系统在工况 2 下的热力计算模型
        2.4.3 新系统在工况 3 下的热力计算模型
    2.5 新系统与传统带过冷器的准二级压缩系统的性能对比
        2.5.1 空气源热泵系统总能效比的定义
        2.5.2 系统总能效比的理论计算
        2.5.3 新系统与传统带过冷器的准二级压缩系统的性能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针对系统优化的制冷剂热力性质计算模块
    3.1 制冷剂热力性质的计算方法及数学模型
    3.2 程序设计及 R134a 常规热力性质子模块
    3.3 针对系统优化的 R134a 热力性质子模块
    3.4 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过冷器耦合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的优化
    4.1 新系统优化过程
        4.1.1 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
        4.1.2 优化的循环流程
    4.2 优化的结果
        4.2.1 最佳中间温度的确定
        4.2.2 各工况下的最佳中间温度
    4.3 最佳中间温度下系统的性能分析
    4.4 中间温度的拟合公式
    4.5 本章小结
5 三套管换热器对新系统的影响及优化
    5.1 三套管换热器对新系统的影响
        5.1.1 三套管换热器在新系统中的作用
        5.1.2 三套管换热器对正常制热工况新系统性能的影响
    5.2 三套管换热器的模拟及优化
        5.2.1 CFD 的特点以及数值模拟的意义
        5.2.2 三套管换热器的三维 CFD 模型
        5.2.3 FLUENT 数值模拟求解
        5.2.4 模拟结果及分析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美国艾默生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二十三讲 热气旁通阀的原理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
2 应用安装
3 安装说明举例 (艾默生流体控制CPHE系列热气旁通阀)
4 安全说明
5 调节
6 注意事项
7 电磁阀连接
8 特殊应用的热气旁通阀
9 总结

(7)上海地区多联机合理制热规模及除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联式空调系统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空气源热泵结霜、除霜问题研究现状
        1.2.2 制冷(热泵)系统动态特性数学仿真的现状及发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多联式空调系统除霜动态过程及原理
    2.1 除霜方法与除霜控制方法简介
    2.2 除霜过程系统变化
    2.3 除霜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联式空调系统除霜动态数学模型
    3.1 多联式空调系统除霜主要部件能量、质量传递关系及接口参数
    3.2 压缩机模型
    3.3 高压侧模型
        3.3.1 高压侧第1阶段
        3.3.2 高压侧第2阶段
        3.3.3 高压侧第3阶段
    3.4 低压侧模型
    3.5 电子膨胀阀模型
第4章 除霜过程室外换热器动态仿真模型
    4.1 除霜过程总传热分析
    4.2 制冷剂侧传热
    4.3 储存热量
    4.4 换热器与环境对流换热
    4.5 融化霜层的热量
    4.6 蒸发水分耗热
    4.7 换热器盘管壁温随时间变化
    4.8 盘管表面霜和水滴质量分析
    4.9 制冷剂流动特性分析
第5章 多联式空调系统动态除霜模型的求解
    5.1 压缩机模型
    5.2 高压侧模型
    5.3 低压侧模型:
    5.4 电子膨胀阀模型:
    5.5 初始条件的确定
    5.6 边界条件的输入
第6章 数码涡旋多联机制热性能及除霜模型验证
    6.1 工作原理
        6.1.1 开机率的定义
        6.1.2 压缩机运行容量百分比
    6.2 实验台及实验方法
        6.2.1 实验用机组及实验用房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评价方法及实验结果分析
        6.3.1 HHPF的定义:
        6.3.2 系统HHPF实验结果分析:
        6.3.3 部分负荷下系统HHPF分析:
    6.4 除霜部件结构参数
    6.5 除霜实验测点的布置及实验方法
    6.6 数码涡旋多联机除霜模型实验验证
        6.6.1 除霜运行时室外换热器盘管壁温和除霜时间的实验验证
        6.6.2 除霜运行时数码涡旋压缩机输出功率
        6.6.3 除霜时系统制热量损失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
第7章 多联式空调系统除霜规模研究与分析
    7.1 单元室外机换热面积的变化对除霜与制热的影响
    7.2 单元室外机装机容量的变化对除霜与制热的影响
    7.3 室外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对除霜与制热的影响
    7.4 上海地区多联式空调系统冬季单元机合理换热面积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VRF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VRF 系统概述
        1.1.2 VRF 系统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VRF 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1.2.2 制冷循环控制目标研究
        1.2.3 VRF 系统整体能耗性能研究
        1.2.4 VRF 系统节能优化技术研究
        1.2.5 总结与评价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 章 室内机通断运行控制下系统运行状态与能耗性能分析
    2.1 试验装置简介
    2.2 通断控制时室内机运行状态特征
        2.2.1 引言
        2.2.2 室内机通断运行时逐时制冷量变化
        2.2.3 室内机通断运行特性分析
    2.3 多台室内机通断运行时室外机运行状态特征
        2.3.1 理论分析
        2.3.2 试验研究
        2.3.3 试验小结
    2.4 多台室内机通断运行叠加时系统能耗性能特征
        2.4.1 动、稳态运行工况性能差异
        2.4.2 制冷工况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2.4.3 制热工况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2.5 讨论
    2.6 研究通断控制运行规律的意义
    2.7 本章小结
第3 章 室内机连续调节控制下系统运行状态与能耗性能分析
    3.1 试验装置简介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室内机运行工况
        3.2.2 室外机运行工况
        3.2.3 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3.3 实验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VRF 系统简化数学模型
    4.1 涡旋式压缩机模型及验证
        4.1.1 涡旋式压缩机效率分析
        4.1.2 涡旋式压缩机能耗性能模拟分析计算
        4.1.3 涡旋式压缩机模型实验验证
    4.2 换热器分区集总参数模型
        4.2.1 三区冷凝器模型
        4.2.2 两区蒸发器模型
    4.3 电子膨胀阀模型
    4.4 连接管网压力损失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VRF 系统最小能耗运行工况分析
    5.1 一拖多 VRF 系统与传统单元式空调系统控制的区别
        5.1.1 室内机出口增加节流装置
        5.1.2 调节室内机风量
        5.1.3 变过热(冷)度控制方法
    5.2 VRF 系统最小能耗工况点分析
        5.2.1 最小能耗运行定义
        5.2.2 理想工况最优运行工况点分析
        5.2.3 吸气/排气压力对制冷/热量的影响
        5.2.4 吸气排气压力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5.2.5 室外机风机电耗问题
        5.2.6 压缩机过热度控制方法
        5.2.7 吸气排气压差过小,供液量不足时的控制方法
        5.2.8 室内机湿工况的讨论
        5.2.9 最小能耗工况点总结
    5.3 最优化节能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VRF 系统最优控制策略分析
    6.1 前言
    6.2 室内机控制策略以及检测回路
        6.2.1 室内机膨胀阀控制策略
        6.2.2 室内机换热器出口过热(冷)度测量方法和过液判断.
        6.2.3 膨胀阀压差太小过液量不足判据
    6.3 室外机控制策略及检测回路
        6.3.1 室外机压缩机转速控制策略
        6.3.2 室外机风机控制策略
        6.3.3 液体旁通阀控制策略
        6.3.4 室外机换热器制冷/热量计算
    6.4 系统控制策略总结
    6.5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 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VRF 系统性能试验台和试验数据处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二讲 热气旁通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R449A/CO2数码变容量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 赵瑞杰.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7)
  • [2]集中式空气源热泵用于采暖工程的实例研究[J]. 赵宝国,王立群,韩献军. 制冷技术, 2018(03)
  • [3]家用多联机热气旁通替代技术[J]. 沈锋,张稳,顾中华,宫天泽. 制冷与空调, 2016(10)
  • [4]变频多联机低负荷运转性能的改善途径与方法[J]. 王兴. 科技广场, 2015(11)
  • [5]低温高湿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郭春雷. 重庆大学, 2013(03)
  • [6]美国艾默生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二十三讲 热气旁通阀的原理和应用[J]. Al Maier,朱霖,杨汉. 制冷技术, 2007(03)
  • [7]上海地区多联机合理制热规模及除霜能力研究[D]. 朱乐琪. 同济大学, 2007(06)
  • [8]VRF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 夏建军. 清华大学, 2005(05)
  • [9]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十四讲 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2)——液击[J]. 韩润虎. 制冷技术, 2004(03)
  • [10]美国谷轮公司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 第九讲 数码涡旋技术[J]. 王贻任,ArupMajumdar. 制冷技术, 2003(01)

标签:;  ;  ;  ;  ;  

谷轮压缩机应用技术讲座12热气旁通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