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

浅谈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

一、浅议我国现代语文词典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溪[1](2021)在《助推中华语文统一发展的螺旋桨——评《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文中研究表明《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是周荐所着的一部探索两岸及港澳地区语文问题的新作。全书分为四大主题,即词汇研究中的问题举隅、两岸语文辞书对比研究、文化学人评介、"两岸三地"的语文现象与生活。整部论着对每一主题涉猎的篇章做了评介,呈现出"角度新颖,直面矛盾""立场公正,实事求是""方案切实,宏微兼顾"三个特征。内容涉及语言、文化、政治、历史等多元领域,不仅为今后两岸语言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两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泠[2](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指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白璐[3](2020)在《《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撰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密切,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研究两国习俗文化对学习彼此的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中俄文化交流的形势,两国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人数也逐年增加,仅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重要的俄语国家就开设了30余所孔子学院和24个孔子课堂。在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趋势日渐紧密地背景下,为满足俄语国家汉语学习者、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者以及研究者的需求,我们设计与编撰一部《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并依托该辞典的编撰实践开展词典学理论研究。本文以该部辞典的设计和编撰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托辞书学、文化学、语言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编撰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双语专科辞典的编撰理论与实践过程,望对该类型的辞典编撰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同时,本辞典为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提供支持;为俄语国家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者与研究者的提供工具书;为俄语国家汉语言文化研究及翻译学研究提供文本材料。全文的论文框架是按照《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撰实践流程而制定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本文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从语言种类定义、语义分析水平、收词规模、收词种类四方面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所属类型加以确定。第三章主要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宏观结构设置进行描写。主要从本辞典的编写宗旨、性质、篇幅、收词立目原则、索引设置、版式与装帧等多个方面阐述辞典宏观结构。第四章主要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微观结构设计进行描述。重点阐述了词条设计的创新之处,展示词条样例。第五章主要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出版方式进行论述。主要介绍了纸质辞典出版方式、电子辞典出版方式以及中国节日民俗汉俄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构想。第六章主要对《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应用前景进行阐释。主要论证本辞典的编写可为同类双语专科辞典的编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最后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编撰研究是多学科研究的融合,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专科辞典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双语专科辞典的编撰提供实践经验。

王明霞[4](2020)在《汉语“三曜”成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载体,“三曜”成语是成语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以“日”“月”“星”类成分所参构的“三曜”成语为研究对象,以《成语大词典》(最新修订版)、《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辞海版)以及在线成语网站为语料来源,整理出315条“三曜”成语,从结构、功能、构成、语义关系、文化意蕴、认知机制及使用现状等多个角度对“三曜”成语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论文共有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明确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三曜”成语本身的独特性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其次,从成语本体研究以及含“三曜”成分的“三曜”类词汇研究这两个方面对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明确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三曜”成语的概况。在本章中明确了“三曜”成语的界定,“三曜”成语是指字面上直接表现为含有“日”“月”“星”类成分且该成分义是本义的成语。另外,该部分还梳理了“三曜”成语的来源,可以分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宗教经典这四种类型。第三章为“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三曜”成语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并列、修饰、补充、支配、陈说、特殊连接、紧缩、意合八种类型,功能类型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本章节还分别对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为“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首先,根据“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是否属于基本“三曜”成分“日”“月”“星”,分成基本成分型、非基本成分型以及基本成分与非基本成分混用型。其次,基于“三曜”属性成分对“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进行考察,并对“三曜”成语的个性属性和共有属性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对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所构成语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探究背后的规律与原因。第五章为“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三曜”成语中的“三曜”成分都是指天体义,但是内在的语里意义却千差万别,本章对“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和双层性,“三曜”成分语里意义的不同也导致成语整体的语里意义大相径庭,“三曜”的语表成分与成语语里意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一致和不一致两种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大体分为比喻、引申、形容三种关系。第六章为“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本章结合具体实例,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民族心理和宗教思想三个角度对“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第七章为“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首先,对“三曜”成语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类别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探讨,“三曜”成语以日、月、星天体的属性、特征等为源域,而目标域则指向人、事物和时间等,源域与目标域以相似的特点为基础形成映射关系,将抽象复杂的概念通过熟悉的日、月、星天体表示出来。其次,在Mendoza的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的指导下,对“三曜”成语中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规律进行了探究。第八章为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本章主要在应用层面上对“三曜”成语的动态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成语的使用频次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按照频次的不同划分为常用成语、次常用成语和罕用成语三种类型,以期对词典编纂和成语教学有所帮助。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袁耀辉[5](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吴娅[6](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入典词语的收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从社会语言学等视角来审视新词语,透过研究了解由这些词语建构而成的语言体系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词汇发展的整体动态、发展规律及社会动态与意义,指出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确保语言规范化及词语的规范使用。《现汉》(第7版)新增440个词语中,单音节词有3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8.66%;双音节词语共239个,占54.31%,所占比例最大,双音节化特征明显。词性上,名词208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47.27%,动词202个,占45.91%,以名词、动词为主,名词、动词占绝对优势;义项上以单义词居多。来源上,这些入典词语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网络、方言词等,以政治、生活类词语居多,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入典词语的构词法,主要涉及构词类型与构词特点,构词类型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有41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32%,合成词共计399个,占所增词语总数的90.68%,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复合式又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的有前加和后加,其中以后加式为主,重叠式的相对较少。构词特点主要有双音化、简缩化、模因化,简缩方式有缩合、提字、数词缩略三种类型;模因化具体表现为多个高频词族,存在多对词语模。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主要是语音造词和修辞造词,其中,语音造词包括摹声、叠音、儿化,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采用的修辞造词类型主要有比喻、仿拟、借代、夸张,其中,比喻又分为明喻式和借喻式;仿拟包括类仿式和反仿式;借代包括特征或标记相代、动作或性状相代、资料或工具相代、特定与普通相代、具体与抽象相代、原因与结果相代六类;夸张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以扩大夸张居多。词典编纂的收词原则,包括规范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新增词语的规范化主要涉及规范观和收词面。对此次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现汉》在进行再版时需要反复推敲、谨慎斟酌,切忌“见词就收”。

王丽君[7](2019)在《《孟子》之“义”俄译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孟子的思想核心,“义”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自20世纪始,沙俄学者就开启了《孟子》的翻译进程。然而,目前通行的多个《孟子》俄译本不仅未能就“义”的对译词达成共识,而且未能传达出“义”的真义。鉴于此,本文以翻译策略为理论基础,首先从词源、语义和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孟子》之“义”的内涵,即“义”延续了“公平正义”的词源意义,在语义上主要表达“正义”义,在文化上是修炼“仁”的方法以及沟通“仁”“礼”的桥梁;其次对比分析了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和долг二词作为“义”之对译词的可行性;最后运用以上研究所得结论并结合译例分析就《孟子》之“义”的翻译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即译者应根据“义”字在《孟子》上下文中的意义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综合运用归化、异化和杂合化三种策略以准确地传达“义”的真义。

谢君[8](2019)在《从用户视角看国内语文词典收录字母词的类型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语文词典(主要包括汉语语文词典、内向型英汉语文词典、内向型汉英语文词典)收录字母词时在字母词的类型选择上比较混乱,缺少明确的选择标准。从用户视角着手的字母词收词研究揭示了国内词典用户对各类语文词典所收字母词类型的心理预期,对明确各类语文词典可以收录的字母词类型具有重要的启示。

王乐汝[9](2017)在《《俄语详解词典》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的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奥哲果夫《俄语详解词典》(Толковыйсловарь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всоавторствеОжеговаиШведовой,以下简称“СОШ”)是一部重要的俄语单语词典,在国内外享有盛名。СОШ在收词、立目以及释义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准则,释义简明准确,例证简短,是语言学习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书,同时也是语言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内对于该词典的研究逐渐增多且深入,主要集中在该词典的编纂历程、编写原则、编写特点以及诸多版本在收词立目、释义、配例等方面的差异,但对该词典中收录的、具有某一共同特征(语调、词法、构词、搭配、句法、语用以及语义特征)的一类词目进行系统分析的着述相对较少。本论文运用的理论包括系统词典学、对比语言学,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调查法、定量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论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文章的选题依据,词典释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揭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地毯式摸排法”查出СОШ中所有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提取出该类表人条目的释义元语言词汇,并且论述СОШ中该类条目释义词汇的使用特点。第三章对СОШ中该类表人条目释义进行建模,归纳出六种释义模式以及三种释义方法。第四章将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该类名词译语对应词的释义进行对比,论述该类表人条目在中俄两国词典中释义模式和释义方法的异同。第五章论述本课题研究与词典编纂及其外语教学的关系。第六部分,即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前景进行预测。

孙娜[10](2014)在《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双语词典出版研究》文中提出辞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辞书出版家陆尔奎说过“一国之文化,当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也。”蔡元培指出:“一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与多寡而知之。”可见,辞书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双语词典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具书,双语词典的出版可以满足人们学习外语的需求,增强人们的外语水平。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双语词典的出版可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为语言、文化普及工具,双语词典的出版有助于推广民族语言和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双语词典出版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语词典出版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盗跖横行、劣品充斥、抄袭成风、秩序混乱。如何使双语词典出版从混乱走向有序,拷问着辞书出版人的神经。耗散结构理论是广泛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各分支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它研究一个复杂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与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从混沌无序走向稳定有序,或者从较低的有序状态向较高的有序状态演化。目前,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出版研究的文章极少,对双语词典出版的系统研究暂付阙如。文章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出发,把双语词典出版视为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分析了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和主要熵增。在全面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论文结合外部熵流的变化,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及阶段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内部熵增的因素,分析了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积累己久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引进外部负熵和抑制内部熵增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整体功能优化的策略,以期为双语词典出版的有序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浅议我国现代语文词典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我国现代语文词典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助推中华语文统一发展的螺旋桨——评《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全书四大主题
    (一)词汇研究中的问题举隅
    (二)两岸语文辞书对比研究
    (三)文化学人评介
    (四)“两岸三地”的语文现象与生活
三、全书简评
    (一)角度新颖,直面矛盾
    (二)立场公正,实事求是
    (三)方案切实,宏微兼顾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类型界定
    一、从语言种类界定辞典类型
    二、从语义分析界定辞典类型
    三、从收词规模界定辞典类型
    四、从收词种类界定辞典类型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宏观结构
    一、《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写宗旨
    二、《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写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简明性原则
        (四)实用性原则
        (五)文化性原则
    三、《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收词立目
        (一)收词
        (二)立目
    四、《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索引设置
    五、《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版式和装帧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微观结构
    一、《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词条结构
    二、《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词条结构大样
        (一)民族节日
        (二)宗教节日
        (三)节气
        (四)生肖
    三、《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语音信息
    四、《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释文
        (一)《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释文编写原则
        (二)《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释文要素
    五、《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插图
        (一)词典插图分类
        (二)词典插图必要性
        (三)词典插图原则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出版
    一、纸质词典出版
    二、电子词典出版
        (一)硬件类电子词典
        (二)软件类电子词典
    三、中国节日民俗汉俄平行语料库建设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的应用前景
    一、理论应用前景
    二、实践应用前景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汉语“三曜”成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成语本体研究
        1.2.2 “日、月、星”词语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统计
第二章 “三曜”成语概况
    2.1 “三曜”成语的界定
        2.1.1 成语的界定
        2.1.2 “三曜”的含义
        2.1.3 “三曜”成语的界定
    2.2 “三曜”成语的来源
        2.2.1 神话传说
        2.2.2 历史故事
        2.2.3 文学作品
        2.2.4 宗教经典
第三章 “三曜”成语的结构及功能
    3.1 “三曜”成语的结构
        3.1.1 结构类型
        3.1.2 结构分布分析
    3.2 “三曜”成语的功能
        3.2.1 功能类型
        3.2.2 功能分布分析
第四章 “三曜”成语的构成类型
    4.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1.1 基于“三曜”成分的构成类型
        4.1.2 基于“三曜”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2 基于“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及分布比较
        4.2.1 “三曜”属性成分的构成类型
        4.2.2 “三曜”属性成分构成类型的分布比较
    4.3 与“三曜”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构成类型
        4.3.1 与“日”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2 与“月”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4.3.3 与“星”类成分高频共现的名词性成分
第五章 “三曜”成语的语义分析
    5.1 “三曜”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1 单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1.2 双用“三曜”成分成语的语里意义类型
    5.2 “三曜”成语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关系
        5.2.1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一致
        5.2.2 语表成分与语里意义不一致
第六章 “三曜”成语的文化意蕴
    6.1 “三曜”成语与古代生产生活状况
        6.1.1 天文历法
        6.1.2 农耕生活
    6.2 “三曜”成语与民族心理
        6.2.1 惜时观
        6.2.2 敬畏观
    6.3 “三曜”成语与宗教思想
        6.3.1 道教思想
        6.3.2 佛教思想
第七章 “三曜”成语的认知机制
    7.1 “三曜”成语的隐喻构成
        7.1.1 “三曜”成语源域类别
        7.1.2 “三曜”成语目标域类别
    7.2 “三曜”成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机制
        7.2.1 理论基础
        7.2.2 “三曜”成语中的转喻——隐喻连续体
第八章 基于BCC语料库的“三曜”成语使用现状考察
    8.1 统计标准
    8.2 统计结果分析
    8.3 应用价值
结语
附录一 “三曜”成语统计表
附录二 “三曜”成语结构分类表
附录三 “三曜”成语功能分类表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透过词汇增减了解词汇发展变化
        (二)透过词汇增减了解社会动态
        (三)透过词汇增减探析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78-2002 年《现汉》研究现状
        (二)《现汉》(第5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三)《现汉》(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四)《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五)《现汉》新增词语存在的不足
        (六)研究建议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新词语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计量统计
    第一节 新增词语统计概述
    第二节 增减词语数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增减词语词长统计分析
        一、单音节新增词语
        二、双音节新增词语
        三、三音节新增词语
        四、四音节新增词语
        五、多音节新增词语
    第四节 增减词语词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 新增词语词义类聚统计分析
        一、政治类
        二、经济类
        三、生活类
        四、网络
        五、方言词
        六、其它
第二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构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构词特点
        一、双音化
        二、简缩化
        三、模因化
第三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理据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的造词方法
        一、语音造词
        二、修辞造词
第四章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相关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增收原则
        一、明确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
        三、普遍性原则
        四、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规范化问题
        一、规范观
        二、收词面
    第三节 《现汉》新增词语收录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第四节 《现汉》再版新增词语收编建议
        一、慎收生僻字
        二、减收异形词
        三、谨收旧有词
        四、增收高频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现汉》(第7版)新增词语
附录二:《现汉》(第7版)删减词语
附录三:《现汉》(第7版)新增西文字母词
附录四:《现汉》(第7版)删减西文字母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孟子》之“义”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文化观念词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第一节 文化观念词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策略
        二、异化策略
        三、杂合化策略
    第二节 文化观念词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二、音译法
        三、补偿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孟子》之“义”的阐释
    第一节 “义”的词源分析
        一、声训与形训
        二、“义”的声训与形训
    第二节 “义”的语义分析
        一、“义”的词典释义
        二、“义”的文化义素分析
    第三节 “义”的文化分析
        一、“义”与“仁”的关系
        二、“义”与“礼”的关系
        三、“义”与“利”的关系
    第四节 “义”的内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孟子》三个俄译本中“义”的对译词分析
    第一节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与《孟子》之“义”
        一、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词源分析
        二、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语义分析
        三、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文化分析
        四、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与“义”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долг与《孟子》之“义”
        一、долг的词源分析
        二、долг的语义分析
        三、долг的文化分析
        四、долг与“义”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и与《孟子》之“义”
        一、音译法之利
        二、音译法之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子》三个俄译本中“义”的翻译策略与译例分析
    第一节 归化策略与译例分析
        一、直译为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译例分析
        二、直译为долг的译例分析
        三、直译法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异化策略与译例分析
        一、音译为и的译例分析
        二、音译法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杂合化策略与译例分析
        一、运用补偿法的译例分析
        二、补偿法的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义”表“正义”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二 “义”表“合乎正义的”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三 “义”表“意义”或“意思”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四 “义”表“合乎正义的事情”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五 “义”表“合宜”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六 “义”表“情谊”或“恩义”之义的上下文
附录七 无法提取文化义素的“义”字上下文
附录八 巴·斯·波波夫译本中“义”之对译词为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正确译例
附录九 弗·谢·科洛科洛夫译本中“义”之对译词为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正确译例
附录十 《四书》译本中“义”之对译词为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的正确译例
附录十一 巴·斯·波波夫译本中“义”之对译词为долг的译例
附录十二 《四书》译本中“义”之对译词为долг的译例
附录十三 巴·斯·波波夫译本中运用杂合化策略译“义”的错误译例
附录十四 弗·谢·科洛科洛夫译本中运用杂合化策略译“义”的错误译例
附录十五 《四书》译本中运用杂合化策略译“义”的错误译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俄语详解词典》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的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关于СОШ
        (二)系统词典学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条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其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注释
第二章 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元语言
    一、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及其词典释义元语言
        (一)元语言理论的形成
        (二)词典释义元语言
    二、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元语言单位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词汇使用特点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
    一、词典释义模式的研究及其建构原则
    二、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的建模
        (一)“一致定语+中心词”模式
        (二)“中心词+非一致定语”模式
        (三)“中心词+形动词/形容词短语”模式
        (四)“中心词+定语从句”模式
        (五)“同义词/近义词”模式
        (六)组合模式
    三、СОШ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方法
        (一)限定短语释义法
        (二)定语从句释义法
        (三)同义或近义释义法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俄词典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与其译语对应词释义的异同
    一、《现汉》中表人条目
    二、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在《现汉》中译语对应词释义模式的建构
        (一)“形容词+中心词”模式
        (二)“形容词+中心词+限定成分”模式
        (三)“同义词/近义词”模式
    三、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在《现汉》中译语对应词的释义方法
        (一)定义释义法
        (二)同义释义法
    四、俄汉词典中该类表人条目释义模式及其释义方法对比
        (一)释义模式和释义方法的相同之处
        (二)释义模式和释义方法的不同之处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
    一、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研究与俄语教学
    二、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释义问题研究与教学词典编纂
        (一)教学词典学
        (二)俄语教学词典的属性
        (三)俄语教学词典的设计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双语词典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5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1.5.1 熵的概念
        1.5.2 耗散结构理论的产生
        1.5.3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1.5.4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出版的可行性
第2章 耗散结构理论与双语词典出版系统
    2.1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概述
    2.2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2.2.1 系统的开放性
        2.2.2 系统远离平衡态特性
        2.2.3 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2.2.4 系统存在涨落
    2.3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熵增
        2.3.1 系统的熵及熵增效应
        2.3.2 系统的熵增类型
    2.4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熵及耗散结构演化
第3章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演化
    3.1 新中国(1949-1978)双语词典出版概况
        3.1.1 词典数量与国内政治环境熵流的动态关联
        3.1.2 词典语种变化与外交关系熵流的动态关联
        3.1.3 词典类型与国家发展战略熵流的动态关联
        3.1.4 词典的单向性与经济开放程度熵的动态关联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阶段演化
        3.2.1 1979-1990年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演化特点
        3.2.2 1991-1999年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演化特点
        3.2.3 2000-2011年双语词典出版系统演化特点
    小结
第4章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双语词典出版系统问题分析
    4.1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质量熵增现象
        4.1.1 辞书出版乱象——“王同亿现象”凸显
        4.1.2 修订率低,更新速度慢
        4.1.3 选题雷同,重复出版
    4.2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结构熵增现象
        4.2.1 词典类型结构熵
        4.2.2 出版语种结构熵
        4.2.3 出版方向性结构熵
        4.2.4 出版学科结构熵
    4.3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要素熵增现象
        4.3.1 系统的技术要素熵
        4.3.2 系统的人才要素熵
        4.3.3 系统的品牌管理熵
    4.4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信息熵增现象
        4.4.1 理论系统与实践系统的信息熵
        4.4.2 读者系统与出版社系统的信息熵
    4.5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的外部环境熵增现象
        4.5.1 原创双语词典的外部品牌竞争熵
        4.5.2 纸质双语词典的电子辞书竞争熵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双语词典出版系统优化策略
    5.1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外部负熵的引入
        5.1.1 坚持辞书出版“准入制”
        5.1.2 定期开展双语词典质量专项检查
        5.1.3 完善辞书出版领域的法规建设
        5.1.4 制定国家辞书出版长期规划
        5.1.5 加快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词典学学科建设
        5.1.6 坚持和改进辞书编辑培训活动
        5.1.7 建设全国词典出版信息共享平台
    5.2 双语词典出版系统内部熵的抑制和消减
        5.2.1 从行业组织的中观角度看
        5.2.2 从出版社的微观角度看
    本章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双语词典类目建构
附录二 双语词典出版统计数据(部分)
附录三 建国前我国双语词典出版史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浅议我国现代语文词典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助推中华语文统一发展的螺旋桨——评《汉语词汇和语文辞书问题探论》[J]. 李璐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3]《中国节日民俗辞典(汉俄对照)》编撰的理论与实践[D]. 白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汉语“三曜”成语研究[D]. 王明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研究[D]. 吴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孟子》之“义”俄译研究[D]. 王丽君.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从用户视角看国内语文词典收录字母词的类型选择[J]. 谢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9]《俄语详解词典》中带后缀-ник表人条目的释义研究[D]. 王乐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10]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双语词典出版研究[D]. 孙娜.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浅谈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