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超声诊断

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超声诊断

一、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烈榛,夏焙,刘婷婷,丁婷婷,于薇,邓锦龙,李佳,林洲,陶宏伟,范舒旻,冯霞,刘磊,许娜,毛建雄,张翅,肖东,王斌,麻晓鹏[1](2021)在《儿童肠套叠超声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 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孙伟[2](2021)在《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2月本院接收的90例疑似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腹部超声影像学检查及X线平片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准确性及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检查结果显示,9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中,确诊67例,其中回结型肠套叠31例(46.27%)、回盲型肠套叠14例(20.90%)、小肠肠道叠12例(17.91%)、结肠肠套叠10例(14.93%);左上腹4例(5.97%)、右上腹39例(58.21%)、中上腹5例(7.46%)、右侧腹11例(16.42%)、右下腹8例(11.94%);腹部超声诊断准确性、灵敏度均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诊断特异度与X线平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特征:患儿沿肠管的长轴处局部,可见中等回声及呈高、呈低相间的结构,即套筒征,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结论经腹部超声影像学在小儿肠套叠的鉴别诊断中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声像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张纯林[3](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李红莲[4](2020)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于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超声检查医师对其进行急诊超声检查,记录超声诊断结果并与空气灌肠后肠套叠包块复位或手术确诊情况对比。结果 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经空气灌肠后肠套叠包块复位或手术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所占比例为97.18%,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率为98.59%,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确诊为急性肠套叠的69例患儿中发病部位分布包括回盲、结肠、回结;急诊超声对急性肠套叠诊断敏感性为98.55%、特异性为50.00%。结论急诊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敏感性。

董露露[5](2020)在《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急性肠套叠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通常是由于肠道蠕动节律异常导致某一部位的肠管套入远端相邻的肠管腔内,使肠道内容物通过困难。经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儿童急性肠套叠灌肠失败(1.7-11.2%)及治疗后复发(2-12%)并不罕见,并且可能出现肠坏死进而危及患儿生命,这些都令临床医护人员及家长担忧。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提高对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和发展的认识,为儿童急性肠套叠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3例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的患儿、109例急性肠套叠住院期间复发的患儿和57例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月份、出生方式、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呕吐、血便、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等)、套头位置、套头形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或套入、有无腹腔或套间积液、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治疗前的白细胞值、CRP值、PCT值。同时选择相同时间段内首次空气灌肠成功且未复发、未发生肠坏死的1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别分析儿童急性肠套叠首次空气灌肠失败、住院期间复发、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得出肠套叠儿童出现三种情况相应的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结果1.首次空气灌肠失败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灌肠失败组的年龄小(χ2=8.646,P=0.013)、发病时间长(χ2=19.646,P<0.001)、套头位于横结肠区和结肠脾区及以后的比例高(χ2=16.998,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169,P<0.007)、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4.098,P<0.043)。两组在性别、出生方式、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及白细胞值、CRP值、PCT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时间(OR=2.768,95%CI:1.801~4.254)、套头位置(OR=6.417,95%CI:1.424~28.909)、套头分叶状(OR=1.906,95%CI:1.138~3.192)、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2.632,95%CI:1.725~4.014)是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预测模型为:In(P/1-P)=-4.644+1.018*发病时间+1.859*包块位置+0.645*套头分叶+0.968*阑尾或淋巴结套入。P表示空气灌肠失败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置信区间为:0.861~0.933。2.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复发组的年龄大(χ2=22.510,P<0.001)、剖宫产比例高(χ2=4.924,P=0.026)、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高(χ2=5.251,P=0.022)、白细胞值高(t=3.721,P<0.001)、CRP值高(t=10.947,P<0.001)、PCT 值高(t=9.559,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发病时间、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血便、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套头是呈否分叶状、有无阑尾或淋巴结套入、有无腹水或肠间积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4.708,95%CI:1.240~17.870)、剖宫产(OR=2.198,95%CI:1.359~3.556)、腹腔淋巴结肿大(OR=2.632,95%CI:1.725~4.014)、CRP(OR=9.180,95%CI:2.536~33.226)是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复发的预测模型为:In(P/1-P)=7.224+1.549*年龄+0.778*剖宫产+0.957*腹腔淋巴结肿大+2.217*CRP。P表示肠套叠复发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置信区间为:0.833~0.879。3.肠坏死组与对照组相比:(1)单因素分析提示,肠套叠坏死组的年龄小(χ2=6.922,P=0.031)、剖宫产比例高(χ2=5.028,P=0.025)、发病时间长(χ2=11.150,P=0.004)、血便比例高(χ2=15.800,P<0.001)、套头呈分叶状的比例高(χ2=7.809,P=0.005)、阑尾或淋巴结套入的比例高(χ2=13.887,P<0.00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的比例高(χ2=21.136,P<0.001)、白细胞值高(t=5.835,P<0.001)、CRP 值高(t=14.715,P<0.001)、PCT 值高(t=21.863,P<0.001)。两组在性别、发病月份、有无腹痛或哭闹、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是否可触及包块、套头位置、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便(OR=3.408,95%CI:1.217~9.554)、阑尾或淋巴结套入(OR=1.895,95%CI:1.136~3.161)、有腹水或肠间积液(OR=6.435,95%CI:1.927~21.613)、PCT(OR=14.025,95%CI:3.847~51.126)、剖宫产(OR=2.018,95%CI:1.299~3.136)是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预测模型为:In(P/1-P)=-9.247+1.226*血便+0.639*阑尾或淋巴结套入+1.865*有腹水或肠间积液+2.641*PCT值+0.702*剖宫产,P表示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概率。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置信区间为:0.898~0.946。结论1.年龄小、发病时间长、套叠位置距离回盲部较远、套头呈分叶状是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大,剖宫产出生、腹腔淋巴结肿大、CRP高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有腹水或肠间积液、套叠含有阑尾或淋巴结、有血便、PCT高以及剖宫产出生是儿童急性肠套叠发生肠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秀录,金伟敏,杨松玉,虞希祥[6](2017)在《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与水压灌肠复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肠套叠患儿71例,对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当肠套叠诊断明确且有治疗指征时,行超声监测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71例肠套叠患儿中,高频超声诊断肠套叠69例,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7.2%。超声诊断肠套叠的69例患儿中,均表现为横切面"同心圆征"、纵切面"套筒征",部分患儿有病变近端肠管扩张的肠梗阻征象、低回声肠壁增厚的肠黏膜水肿征象,2例多普勒超声示套入部肠管无血流信号。67例于超声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65例,成功率97.0%,2例因多次灌肠复位失败而改行手术治疗;2例因多普勒超声示套入部肠管无血流而直接行手术治疗;余2例超声未能准确诊断,结合临床行外科手术,术中证实肠套叠伴肠管坏死。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吴杭,罗孝勇,陈宇,向彦霖,蒋桂英,刘海军[7](2017)在《自我改良的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查诊断小儿急诊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我改良的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描在小儿急诊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临床疑为急性肠套叠的患儿10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500例,采用常规扫查方法扫查,即沿肠管走行和分布从左上腹连续扫查至右下腹及盆腔;改良组500例,采用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查方式扫描,即从4个不同方向分别做一次类似剪草机工作路径的连续扫查。分别记录两组病例超声检查操作时间及其诊断结果;跟踪随访所有病例空气灌肠、手术或超声随访结果,比较两种超声扫查方式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常规组操作时间120152 s,平均(138±12)s,改良组124148 s,平均(135±10)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超声诊断急性肠套叠患儿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5.9%、97.2%,均高于常规组(87.6%、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改良的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查较常规扫查方式更易于检出肠套叠,减少漏诊,诊断敏感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连心,晋娟[8](2017)在《小儿急性肠套叠72例超声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急诊科、外科收治的经超声初步诊断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的7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影像特点,评估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72例患者中,69例急诊超声可见典型包快,横断面为"同心圆征",纵切面为"套筒征",69例均经空气灌肠得到证实。非典型肠套叠包块3例,其中1例为腹股沟疝嵌顿,1例为急性阑尾炎,1例在空气灌肠中未见X线影包块,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确诊率为95.83%。结论在超声下依据典型的"同心圆征"、"套筒征"可确诊小儿急性肠套叠,准确率高,无创伤,方便快捷,可作为首选检查。

陈颖[9](2016)在《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60例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肠套叠患儿进行研究,上述患儿均接受超声检查。结果:上述60例疑似小儿急性肠套叠患儿,超声诊断42例,确诊40例,误诊2例。其中,1例患儿进行手术复位,39例患儿进行空气灌肠复位。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95.23%,误诊率4.76%,阴性诊断准确率100%。结论: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特异性强、准确率高。

刘松青,刘晓燕,黄展坤[10](2016)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对照评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90例疑患急性肠套叠患儿,对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方法采用腹部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腹部诊断探头频率控制在3.5 MHz到5.0 MHz之间,高频诊断探头频率控制在7.5 MHz到10.0 MHz之间。诊断完成之后,对患儿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患儿套叠的肠管壁以及肠系膜的血供情况进行判断。结果通过90例患儿超声声像图的特点和经空气灌肠复位法及手术确诊的情况分析得知,患儿中有87例诊断正确,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6.7%。结论对于小儿肠套叠诊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联合腹部诊断能够大大提高患儿的诊断准确率,同时为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图像依据,因此,该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二、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论文提纲范文)

(2)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X线平片
        1.2.2 腹部超声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检查结果
    2.2 腹部超声和X线平片诊断结果比较
    2.3 声像图表现
3 讨论

(3)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1.引言
    2.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超声观察指标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4.讨论
        4.1 肠套叠病因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4.6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4.讨论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4.5 研究的局限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超声检查方法
    1.3 超声诊断急性肠套叠的图像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检出情况比较(见表1~2)
    2.2 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发病部位构成比(见表3)
3 讨论

(5)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肠套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与器材
    1.3 超声检查方法
    1.4 超声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
    2.2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3 讨论

(7)自我改良的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查诊断小儿急诊肠套叠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肠套叠超声表现
    二、常规组与改良组操作时间及诊断效能比较
讨论

(8)小儿急性肠套叠72例超声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仪器和方法
2 结果
    2.1 超声影像特征
    2.2 肠套叠发生部位及随访情况
    2.3治疗情况
3 讨论

(9)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60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对照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四、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肠套叠超声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胡烈榛,夏焙,刘婷婷,丁婷婷,于薇,邓锦龙,李佳,林洲,陶宏伟,范舒旻,冯霞,刘磊,许娜,毛建雄,张翅,肖东,王斌,麻晓鹏.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09)
  • [2]小儿肠套叠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J]. 孙伟. 当代医学, 2021(20)
  • [3]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分析[J]. 李红莲. 中国疗养医学, 2020(11)
  • [5]儿童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失败、复发及发生肠坏死的相关因素研究[D]. 董露露. 郑州大学, 2020(02)
  • [6]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杨秀录,金伟敏,杨松玉,虞希祥. 浙江医学, 2017(22)
  • [7]自我改良的多向剪草机式超声扫查诊断小儿急诊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 吴杭,罗孝勇,陈宇,向彦霖,蒋桂英,刘海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09)
  • [8]小儿急性肠套叠72例超声诊断分析[J]. 连心,晋娟. 中国校医, 2017(04)
  • [9]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60例效果分析[J]. 陈颖.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22)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对照评定[J]. 刘松青,刘晓燕,黄展坤.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32)

标签:;  ;  ;  ;  

小儿急性肠套叠42例超声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