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一、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媛媛[1](2021)在《湖北省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时空耦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闫韶花[2](2021)在《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已有相关临床研究,但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无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其次,以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为研究人群,分析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导师经验方—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在动物实验中进行验证和探索。第一部分: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研究目的:评价口服中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方法:在8个电子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范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20日。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合成。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7篇文献,全部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涉及受试者2705名。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7,95%CI[0.61,0.75],P<0.00001)、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风险(RR=0.75,95%CI[0.63,0.89],P<0.0009)、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RR=0.71,95%CI[0.60,0.82],P<0.000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60,95%CI[0.46,0.79],P=0.0003)、≥3 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21,0.64],P=0.04)、≥ 3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13,0.95],P=0.04)、≥ 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RR=0.38,95%CI[0.16,0.89],P=0.03);在降低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 3级红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方面,没有疗效;在提高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方面,没有疗效。结论:口服中药可降低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也可降低≥3级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风险。临床实践中,可推荐口服中药用于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以补肾健脾方药为主。第二部分: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研究目的:探索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方法: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等收治的Ⅱ期(高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拟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分别收集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共纳入受试者32人,其中脾肾阳虚证组11人,非脾肾阳虚证组21人,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脾肾阳虚证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无显着差异;脾肾阳虚证组和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但两组的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存在差异;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结论:(1)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与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没有显着差异。(2)脾肾阳虚证组与非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比拟杆菌的比例可能存在差异。(3)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肠杆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而非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萨特菌科细菌数目较多;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肠道黄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细菌丰度升高。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初探研究目的:探索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和中药百科全书数据平台检索芪菟二至方组成药物的主要成分。(2)将检索到的药物成分,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3)借助药物靶点数据库、人类基因数据库、药物银行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等检索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4)利用韦恩分析获得芪菟二至方与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有效成分-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5)借助Metascape对候选基因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将富集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筛选出黄芪潜在活性成分15个、当归潜在活性成分6个、墨旱莲潜在活性成分10个、女贞子潜在活性成分10个、菟丝子潜在活性成分11个、补骨脂潜在活性成分49个;最终获得芪菟二至方潜在作用靶点575个。检索到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疾病相关靶点3205个。通过韦恩图,最终获得交集靶点347个。PPI网络结果提示芪菟二至方-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潜在靶点主要涉及PIK3CA、PIK3R1、MAPK1、SRC、MAPK3、AKT1、STAT3 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这些靶点主要涉及细胞衰老、PI3K-Akt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PI3K-Akt途径、细胞衰老、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芪菟二至方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第四部分: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研究目的:确定5-Fu诱导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最佳给药剂量,探索 5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诱导骨髓抑制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方法:10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具体给药方案:单药高剂量组5-Fu 180 mg/kg,单药低剂量组5-Fu 150 mg/kg,双药高剂量组 5-Fu 150 mg/kg+L-OHP 7.2 mg/kg,双药低剂量组 5-Fu 112.5 mg/kg+L-OHP 5.4 mg/kg,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给药方式均为一次给药、腹腔注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变化,体重、外周血象的变化。d6每组处死8只小鼠、d13处死剩余小鼠,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研究结果:(1)死亡情况:d7-d13,双药高剂量组死亡4只,单药高剂量组死亡6只。(2)体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均先下降、后上升,以双药高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3)外周血: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下降(P<0.01);d13,单药高剂量组小鼠白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低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血红蛋白呈持续下降趋势。(4)骨髓有核细胞计数: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13,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d6(P<0.01),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药低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高剂量组(P<0.01)。结论:(1)四种化疗方案均可诱导小鼠骨髓抑制;(2)单药高剂量组、双药高剂量组给药剂量过大。(3)单药低剂量组和双药低剂量组在骨髓抑制的程度、体重和生存率方面无差异。第五部分: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研究目的:评价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提前7天给予相应的中药灌胃;d0,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予 5-Fu 150mg/kg,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诱导骨髓抑制。中药高、中、低剂量组d0-d13继续给予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于造模次日(d1)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腹腔注射,每日1次。d-6、d0及造模后隔日分别对小鼠称重、取尾尖血测血常规;d6、d13各处死半数小鼠、取材。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周期,血浆TNF-α、IL-6、ROS、INF-γ、SCF含量。d6,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各取3只小鼠的骨髓组织,Western blot、qPCR法分别检测骨髓组织中p38、E2F、c-myc等的表达。研究结果:(1)血常规:①白细胞: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白细胞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剂量组白细胞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模型组小鼠白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红细胞、血红蛋白:d6、d13模型组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小板:d6,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3,模型组小鼠血小板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小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骨髓有核细胞:d6,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d1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下降(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1)。(3)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1)。d13,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胸腺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芪菟二至方治疗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d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显着升高(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PI降低(P<0.01);芪菟二至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骨髓中G0/G1期细胞比例均降低(P<0.01或P<0.05),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均升高(P<0.05或P<0.01),PI升高(P<0.05或P<0.01)。(5)细胞因子:d6,模型组小鼠血浆TNF-α、IL-6、ROS、SCF含量升高(P<0.01),INF-γ含量降低(P<0.05)。芪菟二至方可能逆转这种变化。(6)Western blot:d6,模型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小鼠骨髓组织p38、E2F2表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qPCR:d6,模型组骨髓E2F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治疗组较模型组小鼠骨髓E2F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骨髓c-myc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菟二至方治疗组小鼠骨髓c-myc相对表达下降(P<0.01)。结论:(1)芪菟二至方能缓解5-Fu诱导的骨髓有核细胞减少;高、中剂量可有效防治造模小鼠的白细胞减少;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存在剂量效应。(2)芪菟二至方高剂量组可改善骨髓抑制实验小鼠的免疫功能。(3)芪菟二至方可调节骨髓抑制小鼠骨髓中G0/G1期、S期、G2/M期细胞比例,提高骨髓细胞增殖指数。(4)芪菟二至方可能通过调节骨髓抑制小鼠血浆中的TNF-α、IL-6、SCF、ROS、INF-γ发挥作用。(5)芪菟二至方中剂量可下调5-Fu造模小鼠骨髓组织c-myc mRNA的表达,对骨髓组织p38、E2F2有下调的趋势。

苏闫兵[3](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舒晴[4](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干预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评价干预方案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可行性和可推广性。方法:本研究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阶段性干预方案。通过文献研究法,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患者出院准备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中间过渡/转变理论,初步拟定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并通过专家咨询对干预方案进行论证,然后选取10名患者进行预实验,深入了解患者出院准备各阶段需求,使方案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第二阶段:应用阶段。以2019年6月~2020年9月在十堰市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接受住院并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4个阶段(出院前1天,出院前4h,出院后1周,出院后2周)的出院准备度评估,并在四个阶段分别使用结直肠癌患者特异性支持照护需求量表了解患者需求,针对患者在不同阶段的个人状态、家庭状况及社会适应等问题,使用结直肠癌患者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最后比较患者基线和四个阶段干预后的出院准备度评分,出院前后的心理弹性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构建“肠路有我”——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1)干预次数:共4次,即出院前1天、出院前4h、出院后1周,出院后两周.(2)干预内容及人员:干预内容分为4个主题:第1次为“肠”所欲言阶段,寓意鼓励患者自由表达对出院的看法和需求,建立多模式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情感支持;调节自我情绪,为患者出院做好心建理设,由管床医护、“阳光天使”团队、造口伤口师完成。第2次为“肠”伴左右阶段,旨在让患者能较熟练掌握出院相关知识和技能。强调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也有专业的医护资源相伴左右,消除患者出院后“没人管”的顾虑,由管床护士、“阳光天使”团队、造口伤口师、营养师完成;第3次为“肠”通无阻阶段,旨在提供学习资源,患者能够识别术后并发症并得到相应帮助,寓意患者从医院过渡至居家一路畅通,没有阻碍,由管床医护完成;第4次为“肠”来“肠”往阶段,旨在提供后续治疗和活动信息,并提供相关转介服务,与患者积极互动,友好往来,帮助患者彻底从医院顺利过渡到居家,由出院准备服务小组团队完成。(3)干预方式:前2次采取一对一和团体指导方式,出院后两次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如延伸服务平台(电话随访)、微信互动以及网上授课等。2、将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干预方案应用于临床,样本量流失6例(失联3例,拒绝配合2例,病情变化退出1例),最终获取有效样本量为91例。将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在不同阶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基线调查,干预前1天、干预当天4h、干预后1周,干预后2周的RHD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个人状态维度除第二次干预与第三次干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适应能力维度和预期性支持维度5个时间点差异比较均有统计意义。干预后的患者CD-RISC评分和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QLQ-C30的功能领域、领症状域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量表里干预后的呼吸困难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出院前后特定各阶段评估结直肠癌患者实际需求,并基于文献和理论依据制定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

邢容[5](2021)在《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为降低本病的复发及癌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在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纳入门诊的160例大肠息肉患者,并纳入同期的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1)对于大肠息肉患者相关因素的筛查,利用卡方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并将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因素参与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大肠息肉危险因素。(2)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研究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3)对大肠息肉患者发病位置和性质用频数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组临床资料分布:正常对照组纳入健康受试者160例,性别:男性74例(46.25%),女性86例(53.75%),年龄中位数48(36-57.75)岁,(下四分位数是36,上四分位数是57.75,中位数48)。(2)大肠息肉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统计,性别:男性109例(68.13%),女性51例(31.88%),年龄中位数59(50-65)岁,(下四分位数50,上四分位数65,中位数59)。男性患病年龄61-70岁的35例(32.11%),51-60岁的33例(30.28%)。女性患病年龄61-70岁的19例(37.25%),51-60岁的17例(33.33%)。研究纳入大肠息肉患者160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肠息肉患者发病共有9个危险因素,年龄(P=0.003)、大肠息肉家族史(P=0.009)、HP(阳性)(P=0.029)、吸烟(P<0.001)、高脂肪饮食偏好(P=0.037)、高盐与腌制食品饮食偏好(P=0.014)、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P<0.001)、口服抗生素(P<0.001)、情绪(P<0.001)、高血压(P=0.02),以上为大肠息肉病的相关危险因素。(3)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探讨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160例大肠息肉患者,应用频数分析,常见的中医症状为烦躁易怒(63.10%),小便短黄(61.30%),口味异常(56.90%),口干(52.50%),胸胁胀满(50.60%),便溏不爽(50.00%),里急后重(41.90%),倦怠乏力(41.30%,),喜太息(40.00%),肠鸣矢气(39.40%),腹胀(37.50%),腹部刺痛(36.30%),畏寒肢冷(22.50%)等。舌象方面:齿痕(79.40%),舌红(52.50%),舌淡红(48.10%),苔白(39.40%),苔黄(33.80%),苔薄(45.00%),苔腻(39.40%),苔厚(38.80%),舌胖大(25.00%)。脉象方面:脉滑(49.40%),脉弦(37.50%),脉沉(31.30%)。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常见为8个证候类型:大肠湿热证(31.25%)最为多见,血瘀内停证(11.25%),脾气亏虚、湿蕴大肠证(10.63%),肝胃不和证(10.63%),脾胃虚弱证(10.63%),肝郁脾虚证(10.00%),肝郁化火证(8.13%),寒邪内阻证(7.50%)。病性证素为:湿(26.17%)、热(火)(24.60%)、气虚(19.53%)、气滞(17.97%)、血瘀(7.03%)、寒(4.69%)。病位证素为:大肠(42.70%)、脾(22.00%)、肝(20.30%)、胃(15.00%)。(4)大肠息肉位置分析:乙状结肠(27.70%)、直肠(20.40%)、横结肠(13.10%)、升结肠(11.80%)、降结肠(10.00%)、结肠肝区(9.70%)、回盲部(4.80%)、结肠脾区(2.40%)。(5)息肉性质分析:患者病理报告管状腺瘤息肉(78.13%)、绒毛管状腺瘤(18.75%)、慢性炎性息肉(3.13%)。[结论](1)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9个,分别是年龄、大肠息肉家族史、HP感染情况、吸烟、饮食偏嗜、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情绪、高血压。(2)中医四诊多表现为湿、热(火)、气虚、气滞、血瘀、寒。主要证候类型为8个。大肠湿热、血瘀内停、脾气亏虚湿蕴大肠、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郁化火、寒邪内阻。病性证素为湿、热(火)、气虚、气滞、血瘀、寒。病位为:大肠、脾、胃、肝。(3)大肠息肉发病位置及息肉性质:乙状结肠多发,直肠次之。患者病理报告以管状腺瘤最多见。

程丹[6](2021)在《PLT、MPV、PDW、RDW和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筛查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糖类抗原125(CAl25)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诊断价值,为EC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患者143例(EC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9例(子宫内膜息肉组)和体检中心健康女性103例(正常对照组);三组患者均行血清CA125及全血细胞计数检查。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三组全血细胞计数中的PLT、PDW、MPV、RDW及血清CA125表达水平,用Spearman分析EC组各指标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5项指标单独和联合诊断EC的效能。结果:1.EC组、子宫内膜息肉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C组的年龄明显偏大(P<0.05),子宫内膜息肉组无明显差别(P>0.05);EC组的PDW和MPV显着降低(P<0.05),RDW、PLT、CA125显着升高(P<0.05),但这五个指标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与EC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EC组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出CA125与EC的FIGO分期相关;PDW与MPV相关;PDW与PLT相关;MPV与PLT相关。3.通过ROC曲线对EC组的PLT、PDW、MPV、RDW及血清CA125诊断EC的效能进行分析:得出CA125最佳截断值为28.42U/ml,灵敏度0.22,特异度0.66,曲线下面积(AUC)为0.588(P=0.026);PLT最佳截断值为226×109g/L,灵敏度0.55,特异度0.75,AUC为0.649(P=0.001);PDW最佳截断值为15.6f L,灵敏度0.65,特异度0.75,AUC为0.651(P<0.001);RDW最佳截断值为43.25f L,灵敏度0.65,特异度0.63,AUC为0.649(P<0.001);MPV的AUC为0.69,无统计学意义(P=0.229)。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及ROC曲线分析得到:PDW、CA125联合诊断EC的AUC为0.759(P=0.002),灵敏度0.87,特异度0.58;PLT、CA125联合诊断EC的AUC为0.663(P=0.004),灵敏度0.59,特异度0.75;RDW、CA125联合诊断EC的AUC为0.725(P=0.002),灵敏度0.76,特异度0.59;PDW、PLT联合CA125诊断EC的AUC为0.780(P=0.001),灵敏度0.86,特异度0.57;RDW、PLT联合CA125诊断EC的AUC为0.749(P<0.001),灵敏度0.82,特异度0.70;RDW、PDW联合CA125诊断EC的AUC为0.779(P<0.001),灵敏度0.82,特异度0.65;RDW、PDW、PLT联合CA125诊断EC的AUC为0.796(P<0.001),灵敏度0.83,特异度0.71。结论:1.血清CA125、PLT、PDW、RDW对EC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联合筛查的效能高于单一值的筛查,四者联合筛查效能最强。2.CA125、PLT、PDW、RDW诊断EC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8.42U/ml、226×109g/L、15.6f L和43.25f L。3.EC组中CA125与FIGO分期呈正相关;PDW与MPV呈正相关;PDW与PLT呈负相关;PLT与MPV呈负相关。

周锦玲[7](2021)在《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大肠癌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之间的联系,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1年01月于普外科就诊后临床诊断大肠癌的患者,在术前收集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医体质判定等相关量表,术后收集患者病理资料,经过病理确诊后,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数据分析,结合SPSS 26.0软件及EXCEL表格的运用,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大肠癌TNM分期、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联系。结果:1.共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131例,平均发病年龄67.39±11.96岁,男女比例1.91:1。本研究样本的平均年龄为67.39±11.96岁。主要年龄段为(60-74)岁,其中老年前期组占49.62%,老年组占26.72%。2.本病例人群分布以老年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3.病理TNM分期分布情况:大肠癌患者TNM分期构成比分布是不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TNMⅢ期多见。0期患者的占比3.1%,Ⅰ期、Ⅱ期、Ⅲ期的占比各为18.3%,29.0%,43.5%。0期集中在青中年及老年前期,Ⅰ期集中在老年前期,Ⅱ期在老年前期及老年及长寿老年人居多。4.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证型分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肠癌患者中,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为常见证型,且虚实夹杂证较多。其中脾虚气滞证占34.35%,湿热蕴结证为34.35%,肝肾阴虚证为13.74%。5.中医证型在不同TNM分期中存在差异(P<0.05);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的病理TNM分期的分布有差异;脾虚气滞证与肝肾阴虚证的病理TNM分期的分布有差异。Ⅰ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Ⅱ期以湿热内蕴证为主,Ⅲ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即大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均以虚实夹杂证为主。6.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得出(P<0.01)。根据统计结果提示:在大肠癌观察对象中常见体质为: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痰湿质、阳虚质。本研究多为兼夹体质。非气虚质、非阳虚质、非淤血质、非痰湿质的兼夹体质随着病程的迁延发展对人体的负相关性越强。非气虚质为最主要的负相关因素,阴虚质对整体的相关性影响最大,但由于样本例数及兼夹体质的复杂性,未能取得有意义的结果。7.湿热质为本研究主要体质类型,其次为气虚质。Ⅰ期气虚质为主,Ⅱ期湿热质为主,Ⅲ期气虚质为主,Ⅳ期痰湿质、湿热质为主。8.脾虚气滞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均影响脾虚气滞证的产生。9.湿热内蕴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阴虚质是湿热内蕴的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大肠癌患者以老年人多见,高发年龄段为69岁。男性多于女性。2.大肠癌TNM分期以Ⅱ、Ⅲ期为多,其中以Ⅲ期为主。3.在大肠癌患者中,脾虚气滞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为常见证型,且虚实夹杂证较多。4.中医证型与TNM分期中存在相关性:Ⅰ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Ⅱ期以湿热内蕴证为主,III期以脾虚气滞证为主。5.大肠癌TNM分期与体质具有相关性:Ⅰ期气虚质为主,Ⅱ期湿热质为主,III期V气虚质为主,Ⅳ期痰湿质、湿热质为主。6.大肠癌中医证型与体质具有相关性:脾虚气滞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均影响脾虚气滞证的产生;湿热内蕴证与中医体质具有关系,阴虚质与湿热内蕴关系密切。

曹志丹[8](2021)在《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了解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2探讨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3明确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对创伤后成长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26名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医疗社会支持量表、痛苦表露指数量表、中文版癌症后生育忧虑量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应用Amos 24.0对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1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医疗社会支持总分为(57.58±9.74)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排列为实际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社会互动性支持与讯息与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包含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辅助治疗方式、癌症分期、病程、家族史等。2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自我表露总分为(36.10±10.29)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3.6%的患者自我表露处于中低水平,26.4%的患者高水平;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癌症种类、癌症分期和家族史等。3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总分为(58.34±9.38)分,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依次排列为子女健康、自身健康、不孕接受度、备孕、配偶知情和怀孕能力;生育忧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癌症种类、辅助治疗方式、患者生育意愿、家属生育意愿、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和家族史等。4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50±11.44)分,条目均分为(2.93±0.57)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创伤后成长各维度条目均分排序为个人力量、人生感悟、自我转变、与他人的关系、新的可能性;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包含: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癌症种类、癌症分期、辅助治疗方式、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家族史;其中,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职业、癌症种类、辅助治疗、社会支持、生育忧虑、自我表露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提示着8个因素会对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造成影响,共同解释创伤后成长变异的77.5%。5 Pearson分析显示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生育忧虑呈负相关(r=-0.810,P<0.01);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r=0.567,P<0.01);自我表露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r=0.596,P<0.01);社会支持与生育忧虑感呈负相关(r=-0.427,P<0.01);自我表露与生育忧虑呈负相关(r=-0.507,P<0.01);社会支持与自我表露呈正相关(r=0.454,P<0.01)。6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对创伤后成长的直接效应0.3246、间接效应0.5611,总效应0.8856。生育忧虑在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63.36%。研究结论1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处于中等水平,生育忧虑处于较高水平,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越高,创伤后成长越高;生育忧虑越高,创伤后成长越低;社会支持和自我表露越高,生育忧虑越低,创伤后成长越高。3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在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和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职业、癌症种类、辅助治疗、社会支持、生育忧虑和自我表露对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起到预测作用。

雷蕊[9](2021)在《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分析恩施地区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硒的含量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硒的含量,从而探讨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恩施州中心医院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经内镜下组织活检证实为结直肠癌并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癌组织的患者共6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清晨空腹全血、术后经病理科确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病理资料。另随机抽取同期恩施州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行结肠镜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人员7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全血,并收集对照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在本研究中,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人员全血硒含量以及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硒含量,用于研究硒元素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和意义。结果:本研究测得结直肠癌患者的血硒含量(85.61±13.26μg/L)较健康对照人员(109.87±31.40μg/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硒含量(70.26±9.76μg/L)较癌旁正常组织(86.43±6.08μg/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期、II期、III期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含量分别为101.21±7.53μg/L、88.17±6.17μg/L、71.52±6.69μg/L,I期、II期、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硒含量分别为82.03±6.73μg/L、70.87±5.73μg/L、61.49±5.90μg/L,较I、II期患者相比III期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含量均略低于中分化结直肠癌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硒及癌组织硒含量与肿瘤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对血硒水平与是否患有结直肠癌做ROC工作曲线分析,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高硒组和低硒组,校正吸烟、饮酒、年龄等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硒组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低硒组的0.333倍(95%CI:0.0120.091,P<0.05)。结论:硒水平降低可能与恩施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高血硒是结直肠癌的保护性因素,血硒水平可能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分期高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硒及组织硒含量明显降低,推测硒水平降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呈负相关关系。

赵伟[10](2020)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的年死亡率在10/100万左右。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发病年龄日益趋于年轻化,且远期预后差,已经成为我国亟需面对的公共卫生难题。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大肠癌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胆囊切除后机体胆汁酸动力学的改变导致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刺激肠上皮增生,从而构成大肠肿瘤的发生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上大肠癌的病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通过选取咸阳市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在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收治的447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病人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462例非肿瘤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拟的统一调查表格,调查入选人群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胆囊切除史、阑尾切除史等,调查表格经过专家审核后具有一定时效性。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采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分析比较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及其他因素(包括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采用Mantal-Haenszel检测方法分层分析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等)对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关联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胆囊切除史、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史)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总结胆囊切除及其他相关因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联强度,探讨大肠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病例组共447例大肠癌,包含右半结肠癌105例,左半结肠癌95例,直肠癌247例,其中男性234例,女性213例,平均年龄64.66±13.16岁;对照组共462例,其中男性242例,女性220例,平均年龄64.56±13.49岁,两组病例之间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病例组447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76例(17.00%),对照组462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27例(5.84%),两组胆囊切除百分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囊切除可能与大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3.对两组病例分别从高血脂、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进行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除高血脂以外,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高血压、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阑尾切除等因素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4.最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大肠癌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分析,结果发胆囊切除、吸烟、糖尿病、年龄等均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通过相关性研究及统计学推断发现胆囊切除可能会导致大肠癌发病风险升高;同时本研究还证实吸烟、糖尿病、年龄也可能是影响大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筛选出影响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暴露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尽早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

二、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一、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二、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口服中药改善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Ⅱ期(高危)/Ⅲ期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脾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
    1 研究背景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芪菟二至方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5-Fu/5-Fu+L-OHP诱导骨髓抑制小鼠的模型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
    实验一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小鼠骨髓抑制的疗效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芪菟二至方防治5-Fu诱导的骨髓抑制的疗效机制探索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和讨论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2.3 讨论和小结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分析方法
        3.1.3 相关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3.3 讨论和小结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4.1.2 合作类型
    4.2 结果分析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4.2.2 合作规模分析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4.3 讨论和小结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预处理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5.2 结果分析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6.3 讨论和小结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7.3 讨论和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干预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2.出院准备度的研究现状
        2.1 出院准备度的概念
        2.2 出院准备度的干预现状
        2.3 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3.小结
    4.理论框架
    5.研究目的
    6.研究意义
    7.技术路线图
二、第1 阶段: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的构建
    1.干预方案草案的制定
        1.1 组建多学科合作团队
        1.2 分工内容
        1.3 干预时间的确定
        1.4 文献支持
    2.专家咨询
        2.1 专家选择标准
        2.2 专家咨询流程
        2.3 专家资料统计和分析
        2.4 研究结果
        2.5 专家咨询意见分析
    3.预试验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研究过程
        3.4 研究结果
    4.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定稿
    5.讨论
三、第2 阶段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主题干预方案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伦理原则
    2.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3 RHDS不同阶段评分结果
        2.4 SSCNS-CR需求结果
        2.5 CD-RISC结果
        2.6 QLQ-C30 结果
    3.讨论
        3.1 阶段性干预可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
        3.2 阶段性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3.3 阶段性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3.4 阶段性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四、结论
    1.研究主要结论
    2.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展望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
        2.3 展望
五、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患者出院准备度的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大肠息肉中医证候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 大肠息肉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2 大肠息肉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生化及病理指标关系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3 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4 导师学术思想
        5 小结
    大肠息肉西医学研究进展
        1 大肠息肉现代流行病学综述
        2 大肠息肉诊断、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3 大肠息肉发病与结直肠癌病变机制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1 大肠息肉正常对照组研究
        2 大肠息肉组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
        3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4 大肠息肉位置分析
        5 息肉性质分析
    讨论
        1 大肠息肉患者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探讨
        2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大肠息肉位置与性质分布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PLT、MPV、PDW、RDW和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筛查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癌早期血清学筛查及高危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病例来源
        2.2 大肠癌西医诊断标准
        2.3 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
        2.5 病例筛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信息采集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及年龄分组情况
        1.2 性别分布情况
        1.3 各年龄组性别的构成比的比较
    2 病理TNM分期分布规律
    3 中医证型的分析
    4 大肠癌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5 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6 大肠癌观察对象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讨论与分析
    1 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2 不同年龄分组性别的构成比的比较
    3 大肠癌病理分期的研究
    4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析
    5 大肠癌患者辨证的虚实构成比比较
    6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7 大肠癌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
    8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病理TNM分期的关系
    9 大肠癌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0 大肠癌的临床观察研究的探讨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结直肠癌TNM分期标准
    附录B
    附录C 中医体质辨识量表
    附录D 中医体质量表各尺度的计分方法
    附录E 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大肠癌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界定
    5 理论基础
    6 概念框架
    7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一般特征
    2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创伤后成长现状
    3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创伤后成长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4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5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结构方程模型
讨论
    1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分析
    2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分析
    3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自我表露分析
    4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分析
    5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分析
    6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
    7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回归分析
    8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9 建议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1 创新点
    2 局限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硒与硒蛋白P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10)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
    2.1 年龄与性别
    2.2 家族史
    2.3 饮食因素
        2.3.1 膳食纤维
        2.3.2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2.3.3 高脂饮食
    2.4 生活方式
        2.4.1 吸烟与饮酒
        2.4.2 体力活动与体重指数
    2.5 相关疾病
        2.5.1 肠道疾病
        2.5.2 糖尿病
        2.5.3 阑尾疾病
    2.6 寄生虫及血吸虫病
    2.7 相关药物
    2.8 精神心理因素
    2.9 其他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人群与对象
        3.2.1 研究人群
        3.2.2 样本量估计
        3.2.3 抽样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社会人口学资料
        3.3.2 研究相关定义的界定
    3.4 研究步骤
        3.4.1 研究前准备
        3.4.2 研究实施
    3.5 资料收集
    3.6 资料分析
    3.7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两组基线数据的比较
    4.2 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4.3 大肠癌组内不同位置肿瘤与对照组合并胆囊切除的比较
    4.4 大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5 大肠癌相关因素对合并胆囊切除与原发性大肠癌发病关系的影响
        4.5.1 性别因素的影响
        4.5.2 年龄因素的影响
        4.5.3 体重指数因素的影响
        4.5.4 吸烟因素的影响
        4.5.5 饮酒因素的影响
        4.5.6 糖尿病因素的影响
        4.5.7 阑尾切除史因素的影响
    4.6 原发性大肠癌危险因素的经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时空耦合研究[D]. 侯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补肾健脾法防治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及机制探索[D]. 闫韶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阶段性干预与评估研究[D]. 舒晴.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5]1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D]. 邢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PLT、MPV、PDW、RDW和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筛查价值[D]. 程丹.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7]大肠癌TNM分期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周锦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D]. 曹志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恩施地区硒与结直肠癌的关系[D]. 雷蕊.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10]胆囊切除与大肠癌发病关系初步探讨[D]. 赵伟. 西安医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湖北地区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