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

一、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华,侯国强,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王晓东[1](2021)在《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1例可疑消化道畸形新生儿,采用碘海醇消化道造影进行检查,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显示阳性56例患儿中除1例患儿由超声检查证实为幽门痉挛未手术外,其余55例疑诊患儿均经外科手术并取得术中诊断结果,分析造影结果和术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造影前后24 h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值,观察患儿有无过敏反应。结果术中诊断结果显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54例;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显示阳性56例,假阳性2例(幽门痉挛1例,胎粪性肠梗阻1例),阴性35例;碘海醇造影诊断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97.1%,与术中诊断结果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952)。所有患儿未见皮疹、皮肤发红等皮肤反应,未见患儿寒战、高热等症状,也未发生喉头水肿、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无造影剂肾病发生。38例患儿造影前血清肌酐值(55.19±21.05)μmol/L,24 h后血清肌酐值(55.38±20.35)μmol/L,造影前后比较,P>0.05;造影前血尿素氮值(4.54±2.35)mmol/L,24 h后血尿素氮值(4.67±2.15)mmol/L,造影前后比较,P>0.05。结论碘海醇造影用于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诊断效果较好,并与术中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患儿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曹洁玉,李叶明[2](2021)在《上消化道碘克沙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上消化道碘克沙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间收治的经手术确诊为消化道畸形新生儿49例,采用多次少量注入碘克沙醇造影剂的方法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分析患儿上消化道造影阳性结果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上消化造影检查符合消化道畸形者29例,其中食道闭锁11人,十二指肠隔膜3人,幽门梗阻7人,中肠旋转不良6人,胃扭转2人,阳性率为59.18%;存在1例轻微恶心,其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儿造影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碘克沙醇造影应用于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可弥补钡剂造影引起不良反应的缺点,具备一定的安全可行性。

陈玲[3](2021)在《鞣酸软膏对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鞣酸软膏在预防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患儿23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11例和实验组12例。对照组将凝胶垫置于新生儿骶尾部,研究组在应用凝胶垫之前,先将鞣酸软膏均匀涂抹于患儿骶尾部。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即刻、2小时、72小时骶尾部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例数、部位、分期。结果对照组中有3例患儿骶尾部发生了Ⅰ期压力性损伤,1例患儿臀部发生了Ⅰ期压力性损伤,而实验组无一例发生压力性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胶垫联合鞣酸软膏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吴碧君,崔楠,邱含飞,冷丽丽,王珍,黄洁华[4](2021)在《床旁超声对新生儿反复呕吐病因诊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对新生儿反复呕吐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存在器质性消化道疾病反复呕吐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均进行了床旁超声及腹平片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结果。结果:在60例患儿反复呕吐的病因中,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占60.00%(36/60),后天性胃肠道疾病占40.00%(24/60)。上消化道畸形占先天性畸形的88.89%(32/36)。1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经内科对症治疗后恢复,4例肠套叠空气灌肠成功复位,余4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超声检查阳性患儿54例,且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及临床诊断相符;腹平片检查阳性24例,病因诊断10例,均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0.00%(54/60)高于腹平片的40.00%(2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8,P<0.05)。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腹平片阳性的诊断率为27.78%(10/36)低于超声的100%(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96,P<0.05)。后天性胃肠道疾病中,腹平片阳性的诊断率为58.33%(14/24),低于超声的75.00%(1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0,P>0.05)。结论:床旁超声检查具有快速、方便、安全、动态的特点,在新生儿反复呕吐病因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黄丽丽[5](2021)在《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后诊断日龄、伴发畸形、食管闭锁分型、食管盲端间距、术前肺部感染、术前通气方式、手术时日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术后镇静镇痛、术后白蛋白、术后是否输血、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合并症、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等,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结果: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外科由同一术者施行一期手术治疗的先天性食管闭锁共91例,手术方式均为胸腔镜手术,排除延期一期手术15例,术后放弃治疗4例,术后死亡1例,71例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男43例,女28例。平均胎龄38.06±1.94周,早产13例。平均出生体重2.70±0.49kg。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94.85±57.04h。经统计得出术后镇静镇痛、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合并症、食管盲端间距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能解释所有因素的49.2%。结论:术后镇静镇痛、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合并症、食管盲端间距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

吴月娥[6](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新生儿群体已经成为超说明书用药的“重灾区”,大多数研究表明住院新生儿至少有一次超说明书用药的比例超过90%。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最常见的处方,70%以上的住院新生儿出生后3天内接受了抗感染药物治疗,同时抗感染药物也是最容易发生超说明书用药的品种。败血症是新生儿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主要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超说明用药不仅无法保证药物疗效,更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超说明用药的直接原因是药品说明书中新生儿“用药信息”不足,而根本原因是新生儿难以开展临床试验导致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在药物报批和审评中的缺席。为加速儿童药物的研发,规范儿童药物的应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20年发布了文件《真实世界证据支持儿童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等,鼓励应用真实世界数据、模型技术等促进儿童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并开展了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的规范与增补工作。本研究旨在开展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模型引导的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补充新生儿数据,为疾病治疗提供药物剂量方案,明确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和PK/PD模型引导的给药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为儿童药品说明书增补合理剂量用法,完善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提供思路,从而改善儿科常用药物的超说明书使用现状。第一部分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优化研究目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sepsis,EOS)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被定义为发生于出生后72h内的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出生后机体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因而EOS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实验室指标不灵敏、不特异,缺乏特异的诊断标志物,此外血培养出结果慢、阳性率低,这些特殊性共同增加了其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对于EOS的治疗,国际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为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然而我国EOS病原菌和药敏情况与其他国家地区存在差异,且我国6岁以下患儿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这导致了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普遍应用。然而大多数抗感染药物属于超说明书用药,缺乏安全有效的EOS剂量方案。因此本部分研究以临床实践中抗感染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数据为切入点,系统分析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其在EOS患者中的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研究。纳入临床使用阿洛西林或阿莫西林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新生儿,采用机会采血法进行样本采集,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药浓度的测定,以及通过NONMEM软件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剂量方案的优化。另外应用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文献中报道的成熟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技术得到优化剂量方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使用阿洛西林治疗的患儿95名,共167个血药浓度被用来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阿洛西林浓度范围从低于定量下限到397.2μg/mL。具有一级消除特征,协变量为当前体重、出生体重和日龄的一室模型可以最好地描述阿洛西林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阿洛西林清除率中位值为0.13 L/h/kg。研究共纳入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患儿187名,共224个血药浓度被用来建立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浓度范围从低于定量下限到73.6 μg/mL。具有一级消除特征,协变量为当前体重、日龄和胎龄的二室模型可以最好地描述阿莫西林在新生儿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阿洛西林清除率中位值为0.25L/h/kg。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对阿洛西林和阿莫西林进行剂量模拟,已发表的模型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进行剂量模拟,得到的优化剂量方案为:阿洛西林,100 mg/kg,q8h;哌拉西林,80 mg/kg,q8h;头孢噻肟,50 mg/kg,q12h;阿莫西林,25 mg/kg,q12h。结论:本研究分别建立了阿洛西林和阿莫西林在新生儿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得到了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第二部分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优化剂量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在药品说明书中,EOS给药方案的缺失归咎于抗感染药物在EOS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缺失。第一部分研究通过对抗感染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补充了药代动力学数据,并得到了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然而对于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治疗EOS的有效性却不得而知。因此本部分研究旨在对基于PK/PD模型的抗感染药物优化剂量方案进行临床有效性研究,评估其有效性,明确基于PK/PD模型的给药方案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EOS患儿,应用基于PK/PD模型的剂量方案:阿洛西林,100 mg/kg,q8h;呱拉西林,80mg/kg,q8h;头孢噻肟,50mg/kg,q12h;阿莫西林,25 mg/kg,q12h。有效性指标包括临床治疗失败率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达标率。同时本研究也评估患儿抗感染药物治疗周期、出生后开始抗感染治疗的时间等。结果:本研究分别有45、75、49和51名患儿完成了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的治疗,被纳入有效性分析。从临床角度看,阿洛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的临床治疗失败率分别为2.2%(n=l)、10.7%(n=8)、16.3%(n=8)和2.0%(n=1);从药代动力学角度看,PD达标率分别为95.6%(n=43)、85.3%(n=64)、95.9%(n=47)和 100.0%(n=51),均高于85%。药物平均治疗周期为98-180小时,且均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抗感染治疗。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PK/PD模型引导的给药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抗感染药物基于PK/PD模型的优化剂量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EOS。第三部分 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大数据研究目的:新生儿超说明书用药不仅难以保证药物治疗效果,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据研究报道,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是成人的4倍,而新生儿最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大多数都缺乏安全性信息,这给临床安全用药埋下了隐患。临床试验往往由于样本量小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安全性数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在新生儿中开展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分析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使用情况,补充其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数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大数据研究,通过山东省云健康大数据平台,获取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2-2019年日龄≤91天、进行抗感染治疗的住院患儿的电子医疗记录,排除严重先天畸形、经历手术的患儿数据。抓取人口统计学数据、用药数据以及用药期间的安全性数据,分析新生儿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现状和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分析了新生儿中10种常见抗感染药物(阿莫西林、头孢他啶、美洛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美罗培南、青霉素、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的使用情况,包含了 6家医疗单位,8232名患儿。使用阿莫西林的患儿最多,占31.1%,其次是头孢他啶(23.0%)和美洛西林(18.1%);青霉素、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使用不足2%。根据WHO《儿童基本药物清单》分级标准,Access组、Watch组和Reserve组的抗感染药物总比例分别为43%、56%和1%。Watch组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近三年其比例均超过70%。此外本研究完成了 10种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评估,补充了安全性数据。结果发现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8.23%-24.7%,均列于10种抗感染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的首位。其他药物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如皮疹、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也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89%-7.86%、0.86%-13.94%、0.37%-2.22%、0.37%-1.29%和 0.29%-5.92%。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补充了 10种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数据,为临床新生儿抗感染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官思锐[7](2021)在《大理地区某医院近10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提高医疗质量及降低住院患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搜集2011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0~14岁39005例患儿及同期69例死亡患儿的病史资料。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1.01.01~2020.12.31,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儿童总死亡率为1.77‰,后5年死亡率(1.27‰)低于前5年(2.6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儿童死亡率季节分布、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中位数为0.70(0.27,3.00)天。1天内死亡人数所占构成比最高(56.52%)。4、29天~5岁组死亡人数所占构成比最高(46.38%),其次是≤28天组(27.54%),再次是>5岁组(26.09%)。≤28天组死亡率最高(3.24‰),29天~5岁组次之(1.80‰),最低为>5岁组(1.1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天~5岁组后5年死亡率(1.23‰)低于前5年(2.7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个年龄组前5年与后5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前5位死亡原因分别是:新生儿疾病(23.19%)、呼吸系统疾病(18.84%)、意外伤害(14.49%)、先天性畸形(13.04%)、消化系统疾病(10.15%)。不同年龄段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是:≤28天组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1.58%)、窒息(15.79%)、消化道畸形(15.79%),29天~5岁组为肺炎(25.00%)、意外伤害(12.50%)、先天性心脏病(12.50%),>5岁组为意外伤害(33.33%)、肺炎(27.7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11.11%)。不同居住环境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是:城市地区为意外伤害(33.33%)、肺炎(22.22%)、窒息(22.22%),农村地区为肺炎(21.67%)、意外伤害(11.67%)、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0.00%)。6、病死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瑞氏综合征(60.00%)、肺出血(33.33%)、过敏性休克(20.00%)、慢性肾炎(14.29%)、脑肿瘤(12.50%)。结论1、住院儿童后5年死亡率明显低于前5年。2、29天~5岁组死亡构成比最高。≤28天组死亡率最高。3、前5位死亡原因是: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先天性畸形、消化系统疾病。4、病死率居前5位的疾病是:瑞氏综合征、肺出血、过敏性休克、慢性肾炎、脑肿瘤。

王新国[8](2021)在《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观察孕中、晚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等结构的超声形态特点,测量肛管长度、肛门面积、子宫长径和前后径,绘制上述结构与孕周关系的散点图,获得与孕周相关的回归方程,初步建立其正常值参考范围。总结肛管、肛门、子宫的正常超声表现、相互位置关系。同时观察肛管、子宫的生理活动。胎儿肛管、子宫为潜在性腔隙器官,相互之间边界不易界定,当胎儿盆腔出现异常声像表现时,如果能够分辨与盆腔脏器之间的关系,将为异常表现的性质、来源、发展及临床的预后提供更多的判断信息。【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452例单胎孕妇(孕20-38周),孕妇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8.51±1.47)岁。顺序观察胎儿各系统器官、羊水、胎盘,进行生物学测量。在胎儿骶尾部呈正常姿势时,使用高频超声观察胎儿骶尾部,取样深度10cm,放大倍数为1.70倍,避开骶尾骨,经背侧矢状面扫查胎儿盆腔脏器,观察直肠壶腹、肛管形态,两者延续情况,直肠壶腹前壁与膀胱后壁间隙,间隙内子宫形态;冠状面观察直肠壶腹与肛管延续情况;横切面会阴部观察肛门形态。采集动态图像保存,在回放过程中选取标准切面分别测量肛管长度、肛门面积、子宫长径(uterine length,UL)、子宫前后径(the antero-posterior thickness of the uterine fundus,FT)、肛管-尿道距离(D1),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距离(D2)。胎儿出生后进行随访。肛管长度的测量方法:经胎儿背侧矢状面扫查,连续完整显示肛门隐窝、肛管及直肠壶腹,测量肛门隐窝与直肠壶腹之间稍高条索状回声(肛管粘膜层)的长度。肛门面积的测量方法:测量完肛管长度后,旋转探头90°,逐渐向胎儿骶尾侧移动,显示肛门“靶环征”后用电子轨迹球测量内环稍高回声(肛门粘膜层)的面积。子宫长径(UL)的测量方法:测量宫底最高点至子宫颈最低点的距离。子宫底前后径(FT)的测量方法:在子宫最厚处测量子宫前后径。子宫形态的测量方法:测量子宫宫体处最大厚度和宫颈处最大厚度,如子宫有明显峡部,则加测量子宫的峡部厚度。肛管-尿道距离(D1)的测量方法:取肛管中点,测量其与尿道的垂直距离。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距离(D2)的测量方法:测量直肠壶腹前壁与膀胱后壁间的最短距离。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建立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与孕周的回归方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D1、D2与孕周的关系。【结果】1.图像显示率及形态特点在孕中晚期胎儿直肠壶腹、肛管、肛门显示率91.20%,子宫显示率94.91%。胎儿肛管矢状面呈“等号状”,肛门横截面呈“靶环征”,胎儿子宫表现出心形、圆柱形、沙漏形三种形态。2.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与孕周的相关性正常胎儿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均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P<0.05),建立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以上测量值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且UL增长速度高于FT增长速度。3.D1、D2与孕周的关系正常胎儿D1、D2与孕周呈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正常胎儿的肛管-尿道间的距离(D1),直肠壶腹前壁-膀胱后壁间的距离(D2)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运用高频超声能够提高孕中期、晚孕早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等结构的图像显示率,尤其是提高胎儿子宫的图像显示率。2.胎儿期子宫形态即表现出心形、圆柱形、沙漏形三种形态,随孕周的进展子宫位置在盆腔内逐渐下降,子宫内膜可被观察到。3.胎儿肛管长度、肛门面积、UL、FT均与孕周呈线性正相关,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评价相关结构的发育。4.胎儿D1、D2与孕周呈正相关,女性因子宫和阴道的发育,D1、D2大于男性。5.通过研究中晚孕期胎儿肛管、肛门、子宫的形态学,识别相邻结构边界,以及孕周相关的变化规律,对胎儿盆腔异常的筛查提供参考价值,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张晗[9](202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的腹部仰卧位X片影像学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疾病,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道穿孔。现临床工作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腹部X片中的膈下游离气体诊断新生儿肠穿孔。但临床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进行了气管插管或其他有创操作,不适宜将其搬运至放射科进行检查,往往只能进行旁床腹部仰卧位片的检查。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腹部仰卧位X片中一些影像学征象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肠穿孔。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确诊为NEC的患儿。所有患儿依据Bell’s标准确诊NEC。将所有纳入研究的NEC患儿依据有无肠穿孔分为穿孔组和非穿孔组。纳入的患儿住院期间均进行腹部立位及仰卧位X线检查。该研究收集、分析比较两组患儿腹部仰卧位X片中影像学征象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598名确诊NEC的患儿,其中113名患儿发生了肠穿孔。在穿孔组患儿的腹部仰卧位X片中,肝区透光度、肝镰状韧带显影、足球征,铅笔征和三角征的敏感性分别为64.60%,45.13%,37.17%,30.97%和15.93%,且以上穿孔患儿中,约87%的患儿可以观察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上述特异征象。非穿孔组患儿中,在腹部立位或腹部仰卧位X片中均未见任何以上征象。以上所有特异影像学征象的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腹部仰卧位X片中,肝脏透光度、肝镰状韧带显影、铅笔征、足球征和三角征等特殊影像学征象可用于确诊NEC穿孔,它们的灵敏度分别为64.60%,45.13%,30.97%,37.17%和15.93%%。以上征象中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灵敏度为86.73%。且具有100%的特异性。

杨芳[10](2021)在《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探讨消化系统畸形的遗传学病因、各类型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联性及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临床预后,以期为产前超声提示消化系统畸形的临床处理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20年12月因超声提示胎儿消化系统畸形,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三级甲等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知情同意后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样本137例。所选病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超声指标异常分为:A组单纯性消化系统畸形、B组消化系统畸形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和C组消化系统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分析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分类、遗传学检测结果、产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以及各组胎儿的妊娠结局及活产儿的预后情况。90例活产儿排除3例新生儿期死亡及2例手术失败死亡,剩余85例婴幼儿根据生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观察组1与观察组2,同时按照1:3的比例进行配比,随机选取255例胎儿期正常发育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通过儿童体格发育Z评分法分别比较三组婴幼儿的体格生长发育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胎儿消化系统畸形的病例137例,涉及18种病种,前十位病种依次是:无胆囊、胃泡异常、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肝胆管异常、小肠梗阻、肠重复、食管梗阻、肝血管瘤、肝内钙化灶,占本研究病例的81.75%(112/137)。34例(24.82%,34/137)胎儿消化系统合并其他系统结构畸形,其中多系统畸形及合并心血管畸形最常见,占比61.76%(21/34)。2.137例胎儿样本均进行常规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核型12例(8.76%,12/137),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1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A组、B组和C组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9%(1/63)、5.00%(2/40)和26.47%(9/34)。122例胎儿样本进一步行CMA检测,检出CNV 18例(14.75%,18/122)。A组、B组和C组的致病性CNV检出率分别为1.92%(1/52)、5.41%(2/37)和27.27%(9/33)。三组相比,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致病性CNV检出率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MA在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胎儿中额外检出染色体微结构变异8例,排除1例可能良性CNV,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提高5.74%(7/122)。2例超声提示胎儿多发畸形而CMA及常规核型检测结果正常,进一步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JAG1、CHD7基因变异。4.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异常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36.26%(8/22);在各类型消化道梗阻的胎儿中,十二指肠梗阻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05%(4/19)。5、127例完成妊娠结局随访,随访率为92.70%(127/137),其中,引产率为25.98%(33/127),胎死宫内率为3.15%(4/127),活产率为70.87%(90/127);早产率11.11%(10/90),儿科住院率52.22%(47/90)。A组、B组和C组的活产率分别为:89.66%(52/58)、77.78%(28/36)和30.30%(10/33),依次降低,引产率分别为:8.62%(5/58)、16.67%(6/36)和66.67%(22/33),依次升高。C组的引产率高于A、B两组(P<0.0001),A组和B组的引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8例新生儿于生后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存活26例,手术后死亡2例,手术成功率达92.86%(26/28),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2/28)。消化系统畸形患儿术后总体预后良好,观察组1、2与对照组体格生长发育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手术组术后诊断结果与未手术组生后超声结果显示,产前超声对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小肠梗阻、肠重复、食道梗阻、肝内钙化灶和肝血管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均达75%以上。结论:1.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达13.87%,当合并其他系统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常规核型分析联合CMA检测可显着提高超声异常胎儿的致病检出率。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CMA提高胎儿结构异常的分子诊断率。当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多发畸形,而染色体核型和(或)CMA结果阴性时,建议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2.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畸形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不同,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异常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3.在排除染色体致病性异常及严重结构畸形后,单纯性消化系统畸形和合并超声软指标异常的胎儿,新生儿期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尤其是十二指肠梗阻,不建议盲目终止妊娠。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胎儿,预后差别较大,应个体化分析,慎重决定胎儿去留。4.产前超声对于消化系统畸形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其对十二指肠梗阻、胎粪性腹膜炎、小肠梗阻、肠重复、食道梗阻、肝血管瘤和肝内钙化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当发现胎儿存在消化系统畸形的异常征象时,应反复仔细检查其他系统,对于不能确诊的异常发现,需动态观察。

二、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碘海醇造影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碘海醇造影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2.2 碘海醇造影后患儿不良反应
    2.3 碘海醇造影前后患儿肾功能比较
3 讨论

(2)上消化道碘克沙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患儿上消化道造影阳性结果情况
    2.2 分析患儿行上消化道造影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2.3 比较患儿造影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值水平
3 讨论

(3)鞣酸软膏对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床旁超声对新生儿反复呕吐病因诊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儿呕吐病因及影像学结果比较
    2.2 不同类型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其相应声像图表现
    2.3 后天性胃肠道疾病及其相应声像图表现
3 讨论

(5)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先天性食管闭锁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围术期管理
        2.2.2 机械通气
        2.2.3 呼吸机撤离
    2.3 观察指标
    2.4 相关定义
        2.4.1 食管盲端间距
        2.4.2 先天性心脏病
        2.4.3 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合并症
        2.4.4 吻合口狭窄
        2.4.5 吻合口漏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术后镇静镇痛对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4.2 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合并症对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4.3 食管盲端间距对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食管闭锁的术前诊治、术后管理
    参考文献

(6)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新生儿患者广泛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现象
    2 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助力新生儿药物研发与合理应用
        2.1 真实世界数据扩大新生儿群体数据源
        2.2 PK/PD模型引导的设计减少新生儿临床试验阻力
    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意义
第一章 抗感染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献综述
    1 背景介绍
    2 群体药代动力学
    3 有效性
    4 安全性
    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与剂量优化研究
    1 背景介绍
        1.1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概述
        1.2 抗感染药物的经验性治疗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纳入排除标准
        3.3 药物剂量方案
        3.4 生物样本采集与信息记录
        3.5 血药浓度的测定
        3.6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7 剂量模拟与优化
    4 研究结果
        4.1 阿洛西林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剂量优化
        4.2 阿莫西林群体药代动力学和剂量优化
        4.3 哌拉西林和头孢噻肟基于文献数据的剂量优化
    5 讨论
第三章 基于PK/PD模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优化剂量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
    1 背景介绍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纳入排除标准
        3.3 药物剂量方案
        3.4 生物样本采集与信息记录
        3.5 血药浓度的测定
        3.6 PD达标率计算
        3.7 临床有效性
    4 研究结果
        4.1 阿洛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4.2 阿莫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4.3 哌拉西林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4.4 头孢噻肟优化剂量方案治疗EOS的有效性
    5 讨论
第四章 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安全性大数据研究
    1 背景介绍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数据源和数据脱敏
        2.4 数据抓取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
        3.2 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3.3 不良事件发生率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7)大理地区某医院近10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死亡病例临床特征分布
第4章 讨论
    4.1 各年份住院儿童死亡率分析
    4.2 月份及季节
    4.3 住院时间
    4.4 性别构成
    4.5 民族构成
    4.6 居住地及其不同居住环境死亡原因分析
    4.7 死亡原因分布及变化
    4.8 年龄及其各年龄段中死亡原因分析
    4.9 病死率居前5 位的疾病分析
    4.10 本研究的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瑞氏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肛管长度与肛门面积组
        1.1.2 子宫大小和D1、D2组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1.2.2 操作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图像显示
        2.1.1 图像显示率及形态特点
        2.1.2 图像特点
        2.1.3 胎儿宫内排便现象
    2.2 肛管长度、肛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
        2.2.1 不同孕周肛管长度、肛门面积的测量
        2.2.2 肛管长度、肛门面积与孕周的线性关系
    2.3 UL、FT与孕周的关系
        2.3.1 不同孕周UL、FT的测量
        2.3.2 UL、FT与孕周的线性关系
        2.3.3 妊娠期子宫位置
    2.4 D1、D2 与孕周的关系
        2.4.1 不同孕周男性组和女性组D1、D2 的测量
        2.4.2 D1、D2 与孕周的相关性分析
    2.5 胎儿肛门、肛管超声表现异常及随访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影响肛管、肛门、子宫显示率的因素
        3.1.1 孕周
        3.1.2 胎位
        3.1.3 羊水
        3.1.4 骶尾骨遮挡
    3.2 肛门、肛管、直肠壶腹的超声表现及异常声像的意义
    3.3 胎儿子宫形态和位置
    3.4 胎儿宫内排便现象
    3.5 肛管长度和肛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
    3.6 UL、FT与孕周的关系
    3.7 D1、D2 与孕周的关系
第4章 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胎儿肛管及子宫观察的必要性
    5.2 高频超声对胎儿肛管、肛门和子宫的研究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胎儿肛管及子宫研究的研究进展和期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产前诊断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的腹部仰卧位X片影像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腹部X线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病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产前超声诊断结果
    2.3 遗传学分析
    2.4 妊娠结局
    2.5 出生后情况
    2.6 胎儿消化系统畸形产前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讨论
    3.1 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3.2 各类型的消化系统畸形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3.3 产前超声对消化系统畸形诊断的符合率
    3.4 胎儿消化系统畸形妊娠结局及外科手术治疗进展
    3.5 典型的微缺失/微重复病例详细说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胎儿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 王少华,侯国强,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王晓东. 山东医药, 2021(36)
  • [2]上消化道碘克沙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J]. 曹洁玉,李叶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10)
  • [3]鞣酸软膏对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矫治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J]. 陈玲.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10)
  • [4]床旁超声对新生儿反复呕吐病因诊断的价值[J]. 吴碧君,崔楠,邱含飞,冷丽丽,王珍,黄洁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8)
  • [5]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D]. 黄丽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6]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PK/PD模型引导的β-内酰胺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吴月娥. 山东大学, 2021(10)
  • [7]大理地区某医院近10年住院儿童死亡病例临床分析[D]. 官思锐. 大理大学, 2021(09)
  • [8]高频超声在胎儿肛门、肛管、子宫显像及毗邻关系的研究[D]. 王新国. 大理大学, 2021(09)
  •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穿孔的腹部仰卧位X片影像学特征[D]. 张晗.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10]消化系统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研究[D]. 杨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