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红木贸易条例生效

国际红木贸易条例生效

一、国际桃花心木交易管理条例生效(论文文献综述)

刘菲[1](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袁继安[2](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罗春茂[3](2019)在《关于我国濒危木材物种进口贸易管理的思考》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对珍贵硬木特别是红木类木材需求旺盛,而我国是一个木材资源稀缺的国家,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和加工业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我国木材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木材大量进口活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履行国际义务和维护产业健康发展的双重压力,使我们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完善进出口管理工作,加强与木材出口国CITES管理机构的联系,发挥部门间濒危物种履约执法工作协调机制等措施,应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孟昳然[4](2018)在《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鼓浪屿,是一座位于距厦门岛西南海岸600余米,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海岛。2017年,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鼓浪屿岛上独特的地貌条件、多元化的建筑形式、宅园景观、历史道路与自然景观及文化遗迹等完整的多样性的遗产构成,共同见证着其作为世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鼓浪屿在近代化历程中,先后经历了本土文化积淀期、外来文化传播期以及多元文化融合期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近百年中,鼓浪屿近代园林由最早的关于明末建于日光岩寺脚下的私家园林“晃园”的传说及闽南传统聚落中具有传统风格及景观意向的传统园林,到19世纪中叶作为西方人居留地而形成的西方人建筑附属庭院园林,再到20世纪上半叶,由华侨群体主导、多元文化交流下孕育而生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华侨园林以及其他园林建设,鼓浪屿近代园林在鼓浪屿世界遗产地的近代化历程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园林类别,并奠定了其园林设计及营造上中西合璧的基调,成为鼓浪屿世界遗产地占有重要地位的遗产构成之一。在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国际古迹理事会作为咨询机构就曾建议对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及其价值进行进一步研究挖掘,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定了本论文的选题,在对鼓浪屿近代园林进行全面调研,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论文对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概况、发展演变、园林类别及造园意匠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所具有的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对其价值进行了总结与论证;最后基于园林遗产的价值论证,对价值载体的保护与利用、展示与阐释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针对性建议。鼓浪屿近代园林的营造充分体现了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下,其受到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与融合的影响,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园林类别以及中西合璧又独具创造性的园林风格。特别是由华侨群体主导并营造的近代华侨宅园,既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意境的继承,园中堆叠假山并设亭榭点缀其中,同时又呈现出对西方园林的几何式布局的借鉴,并引入了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喷泉池营造水景,在园林设计及营造上体现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审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鼓浪屿近代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典型特征。鼓浪屿近代园林作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构成之一,其同样也是鼓浪屿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支撑。鼓浪屿近代园林的发展历程,不仅显现出不同园林类别的主导群体的特质,还清晰地展示了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于园林发展的影响,鼓浪屿近代园林多元化的类别及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格的基调共同见证了鼓浪屿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和融合的历史进程。其中以华侨群体为主的闽南移民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华侨群体在侨居地吸收、借鉴多元文化的精华,回到鼓浪屿与闽南本土工匠一同对鼓浪屿近代华侨宅园进行设计与营造,园林中对于传统造园意匠与工艺做法的传承以及对西方园林要素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移植与再创造,正是他们传统观念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借鉴的体现,揭示了闽南移民文化始终基于本土文化发展的同时独具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灵活创新精神的文化特质。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不仅见证了鼓浪屿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闽南移民文化,同时也作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之一,与鼓浪屿多元化的代表性历史建筑、历史道路体系、完整的海岛自然景观和相关文化遗迹等多层次的遗产构成,共同完善了并见证了鼓浪屿堪称典范的高品质的近代国际社区的形态。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也为其保护提供依据。在确立了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保护原则下,通过多层次的划分,从整体性角度到具体的园林遗产要素,在《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统领下的“多规合一”的平台中具体相关规划的指导以及各层级部门间的协作,共同对园林遗产进行保护与管理,以对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核心价值为主题的园林遗产的展示与阐释工作提供前提,从而实现对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完整的真实的保护与利用。

夏堃堡[5](2016)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42年》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野生动植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以来,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攫取和利用造成了许多物种的减少和灭绝。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是造成对物种过度利用、使世界范围内许多物种迅速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196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始组织一项谈判,以起草一项管制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出口、过境和进口,以保护这些物种的国际公约。但是,经过

刘红[6](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杨红强[7](2011)在《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依赖于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的资源安全保障。中国作为木材生产、消费及贸易大国,木材资源的安全保障水平严重影响着整体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系统归纳了资源经济学理论、产业安全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及贸易安全理论,建立了资源经济学框架下的资源安全评价理论体系,对于系统诠释资源安全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问题以及资源利用的生态外部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针对木材资源安全导致的产业安全问题、资源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资源获取的贸易安全问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资源-产业-生态-贸易”综合评价模式——RIET (Resource-Industry-Ecology-Trade),运用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木材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1)自然禀赋条件下的资源安全状况表明,中国天然林及人工林的投入增加动态上促进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净增面积稳步提高,但存在的问题是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刚性需求依然远远大于国内资源的增长水平。同时,由于森林质量的缺陷及资源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对于木材资源的需求则远远不能依靠国内供给来满足,资源安全状况堪忧。(2)资源供给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基于资源短缺导致的中国木材产业安全状况表明,现有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严重受制于资源禀赋水平,木材加工、家具、造纸等主导产业由于资源短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中国木材产业的比较优势水平正在逐步降低,依赖国际市场的产业发展形成了资源密集及劳动力密集的中低层次水平,资源紧张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对调整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提出迫切要求。(3)木材资源由于国内供给能力有限,进口国际资源则成为重要的补给手段。但加工贸易大量需要的资源进口面临着“中国是世界森林破坏的源头”的国际舆论压力。中国对国际木材资源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表明,就全球范围看,中国从洲际问进口木材资源的影响导致的森林生态足迹都未超过森林生态承载力,中国并没有全面严重威胁到世界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就具体进口国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加蓬和新西兰的原木资源进口影响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数均处于安全等级内。但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木材进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森林资源的生态压力,从负责任地利用国际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国木材资源生态安全值得予以重视。(4)进口资源的贸易安全问题,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林产品出口国及木材资源进口国,“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贸易安全问题。林产品出口贸易安全风险不断加大,表现在产品单一性问题严重、出口比较优势地位弱化、产业工人福利损失加大及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等方面,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摩擦常态化及风险规避困难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林产品出口的贸易安全风险。资源进口方面,对重要进口国的资源依赖及对重要品种的进口偏好问题日趋严重,结合国际环境保护及重要国家对战略资源的出口限制,木材资源的国际获取能力严重下降,资源进口的贸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本研究结合中国木材资源短缺衍生的上述安全问题,对后续研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及资源利用中节材代木战略的推进等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

徐斌[8](2010)在《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渐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森林认证得到了各方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已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中国,森林认证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促进中国林业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工具。国家林业局已建立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而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了国际体系森林管理委员会(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的认证。森林认证是作为解决世界森林问题,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机制提出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完善,但森林认证对世界和中国现有森林可持续经营作用的有效性,有无实现预期的目标,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中国林业建设服务,值得研究与探索。本论文在对森林认证的理论、动力和推广机制,以及森林认证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影响的内涵、影响因子和影响领域,并选择国际体系FSC开展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和方法,通过认证报告不符合项分析、问卷调查、重要利益方访谈和对认证林业企业的实地考察,对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森林认证的实地影响、宏观林业政策影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估、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发展森林认证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认证市场的发展和各方的支持对森林认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森林认证的成功至关重要,而其它各方的支持、相关鼓励和推动政策对认证产品市场的培育和森林认证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森林认证,特别是全球体系FSC,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森林认证已经促使森林经营产生了很多实质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验证已经营良好森林的一种工具。为了满足森林认证的要求,森林经营者需做出很大的改变。这种影响体现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另外,认证还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认证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认证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因素制约了认证的发展,认证作用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方面差别很大。认证的影响或效果受到森林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机构的审核质量和可信性、平等性、成本效益、认证产品市场的发展程度、政府的作用及国家法律法规框架等因素的影响。(4)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实地影响。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认证促进林业企业提高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改进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在社会方面,认证促进了当地社区和其它利益方的传统和法定权利的保护,改善了认证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保障了企业内部职工和劳动者权益;在环境方面,认证降低了森林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了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加强了化学药品使用、林区垃圾与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外来物种的引进、转基因树种的使用和森林与林地转化的管理;在经济方面,认证企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稳定了产品市场,促进了下游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形象等。(5)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森林认证推动了中国国家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提高各方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识和能力,促进中国林业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推动各方对林业政策和可持续经营的讨论,促进相关林业科研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等。(6)各方对森林认证的作用和效益的认识仍存在差异。通过对森林经营者与其它利益方对森林认证作用和效益看法的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作为森林认证的直接参与者,森林经营者在开展森林认证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改进比其它利益方所认识到的更多,森林认证的影响和成效更为显着。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森林认证对中国的森林经营无实质性地推动,而仅仅是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而开展的一种商业运作。另外,由于森林经营的不同利益方,如当地社区和原住民、政府管理部门、非政府环保组织、采伐公司等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有不同的理解、对森林经营技术模式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和利益预期,也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森林经营或森林认证。(7)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中国森林认证的有效性和发展,包括认证动力不足、能力限制、社会信用水平的制约、认证的可信度、认证体系的多元化和认证标准的应用、与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协调、国家体系的动力和推广机制等。最后,本文根据中国森林认证已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加强认证的宣传和推广、国家出台森林认证鼓励政策和绿色林产品采购政策、加快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进程、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持、培育国内认证产品市场、加强森林认证能力建设、加强认证的监管以及修订认证标准和国家有关技术规程等。

颜晶晶[9](2010)在《遗传资源的专利法保护 ——中国与欧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遗传资源是有别于一般自然资源的一种资源形式。它的对象具有复合性,自身及所携带的“遗传功能单位”均具有可复制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遗传资源最核心的价值是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这与知识产权的权利客体具有一致性,因此具备了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前提条件。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赋予了权利人排他性使用的权利,带来了对遗传资源的垄断利益;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使各国遗传资源保护水平参差不齐。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法立法的重点在于专利法,焦点是专利申请中的来源披露问题。最近一二十年来,发达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遗传资源“生物剽窃”的现象愈发严重,进行遗传资源国际立法协调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发展中国家呼吁,对国际专利法进行改造。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标志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入了全球化和法律化的轨道。《生物多样性公约》对“遗传资源”等概念作出了权威界定,赋予各缔约国采取立法、行政或政策性手段,规范遗传资源获取及惠益分享的权利,确立了“国家主权”(State Sovereignty)、“事先知情同意”(Prior Informed Consent)和“惠益分享”(Benefit Sharing)三大原则。我国是遗传资源大国,同时也是遭受“生物剽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负有对《公约》进行国内法转化的义务。2008年底,我国修订《专利法》,将遗传资源保护纳入专利法的范畴,将遗传资源来源披露规定为专利申请时的强制性义务;2010年初,我国修改了《专利法实施细则》,界定了“遗传资源”的概念和“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的含义,规定了披露遗传资源来源信息的方式;同时,修订了《专利审查指南》。修订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于2010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三个层次的法律相互衔接,完成了我国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制度的“三部曲”。欧洲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技术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欧盟于1998年发布的《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1998年7月6日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的第98/44/EG号指令》是迄今为止欧盟唯一直接调整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文件。98/44/EG号指令在各成员国的转化情况不一。遗传资源法律保护在欧盟的现状是:理论界讨论深入而激烈,立法谨慎而保守。但目前我国法学界对于欧盟遗传资源立法的研究尚有限。本文试图对中国与欧盟的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遗传资源的概念、特征及价值。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将介绍关于遗传资源的国际立法,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和《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波恩准则》(简称《波恩准则》)这三个国际法律文件。第四部分论述我国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情况,尤其是我国对于《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的新近修订。第五部分重点介绍欧盟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情况,特别是欧盟98/44/EG号指令及其在各成员国的转化。第六部分将对中国与欧盟的遗传资源立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欧盟遗传资源保护的可借鉴之处,对我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沈红芳[10](2006)在《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亚8个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即亚洲“四小”(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导论、结束语、参考文献之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篇,下篇为案例篇。综合篇共四章。涉及以下四大主题:第一章论及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分析了东亚8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所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之后,得出东亚地区不存在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论。第二章讨论对东亚发展中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理论。东亚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而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当局)对经济理论的选择与取舍则采取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态度。因此,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过程中,理论的混合运用尤为明显。第三章分析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地区多样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东亚各经济体金融危机的生成与爆发原因不尽相同。本章介绍了各种不同或对立的经济学派对东亚金融危机生成渊源的纷争,并对东亚危机重灾国的危机生成与爆发缘由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性探索。第四章研究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以比较的方法,本章介绍了东亚遭受危机打击的重灾国所采取各种经济与金融改革措施,评价经济改革成效。同时,展望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案例篇也为四章。第五章介绍明特——拉尔和石川茨的发展总过程理论模型,为研究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分析框架。第六章探索亚洲“四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比较。从经济增长源要素出发,探索亚洲“四小”经济飞速增长的不同奥秘。比较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

二、国际桃花心木交易管理条例生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桃花心木交易管理条例生效(论文提纲范文)

(1)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森林资源核算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 研究区概况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8.1.4 研究展望
    8.2 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关于我国濒危木材物种进口贸易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对木材物种的管制
二、红木概况及其贸易特点
三、我国对濒危木材物种进口的管制政策
四、我国执行木材物种列入CITES附录所面临的挑战
五、做好濒危木材物种进口贸易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4)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相关研究
        1.3.2 鼓浪屿近代历史与近代建筑相关研究
        1.3.3 鼓浪屿世界遗产地的价值与保护相关研究
        1.3.4 闽台园林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鼓浪屿近代园林的概况
    2.1 鼓浪屿近代园林的源与流
        2.1.1 鼓浪屿近代园林探源
        2.1.2 19世纪中叶以后鼓浪屿园林景观变迁
        2.1.3 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近代园林发展历程
    2.2 鼓浪屿近代园林的类别
        2.2.1 传统园林
        2.2.2 西方人建筑附属庭院园林
        2.2.3 近代华侨宅园
        2.2.4 大型华侨私家园林
        2.2.5 其他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鼓浪屿近代园林的造园意匠分析
    3.1 传统园林的园林景观意匠分析
        3.1.1 日光岩寺及其空间格局
        3.1.2 作为传统园林景观要素的摩崖题刻
    3.2 西方人建筑附属庭院园林的造园意匠分析
        3.2.1 总说
        3.2.2 近代西方景观思想影响下的建筑选址
        3.2.3 西方人建筑附属庭院的空间格局
        3.2.4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庭院景观种植
    3.3 近代华侨宅园的造园意匠分析
        3.3.1 总说
        3.3.2 近代华侨宅园的选址
        3.3.3 近代华侨宅园的空间格局
        3.3.4 近代华侨宅园的假山营造
        3.3.5 近代华侨宅园的理水
        3.3.6 近代华侨宅园的花木小品
        3.3.7 近代华侨宅园的装饰艺术
        3.3.8 鼓浪屿近代华侨宅园意匠在闽南地区的传播
    3.4 大型华侨私家园林(菽庄花园)的造园意匠分析
        3.4.1 总说
        3.4.2 菽庄花园的选址
        3.4.3 菽庄花园的空间格局
        3.4.4 菽庄花园的掇山理水
        3.4.5 菽庄花园的建筑与园林小品
        3.4.6 菽庄吟社与题名景观
        3.4.7 菽庄花园与故园——台湾板桥林家花园
        3.4.8 独特的近代海上园林
    3.5 其他园林的造园意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研究
    4.1 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
    4.2 闽南移民文化的见证
    4.3 近代国际社区典范的见证
第五章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载体
    5.2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保护原则
    5.3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5.4 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展示与阐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2.1 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分类
        2.1.1 资源的经济属性与资源安全
        2.1.2 资源安全的内涵及特征
    2.2 木材资源的界定
        2.2.1 木材与森林资源
        2.2.2 木材资源构成界定
        2.2.3 统计数据来源标准及技术处理
    2.3 木材资源安全研究的初步构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材资源安全理论框架(上)
    3.1 资源经济学理论
        3.1.1 古典自由市场资源理论
        3.1.2 资源经济学原理
        3.1.3 可耗竭性资源理论
    3.2 生态安全理论
        3.2.1 生态安全模型理论
        3.2.2 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理论
        3.2.3 生态安全国家利益理论
    3.3 本章小结
        3.3.1 资源经济学理论评价
        3.3.2 生态安全理论的评价
第四章 木材资源安全理论框架(下)
    4.1 产业安全理论
        4.1.1 传统产业安全理论沿袭
        4.1.2 现代产业安全理论应用
        4.1.3 产业安全理论在中国实践
    4.2 贸易安全理论
        4.2.1 贸易依存度问题
        4.2.2 贸易结构问题
        4.2.3 贸易价格弹性问题
        4.2.4 贸易救济机制问题
    4.3 本章小结
        4.3.1 产业安全理论的评价
        4.3.2 贸易安全理论的评价
第五章 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框架—RIET模式
    5.1 RIET模式的研究目标
    5.2 RIET模式的评价指标
    5.3 RIET模式的研究逻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外木材资源利用政策变迁
    6.1 国际木材资源利用政策变迁及资源评估
        6.1.1 国际木材资源利用思想变迁
        6.1.2 国际木材资源评估及政策倾向
        6.1.3 国际区域木材资源及贸易政策调整
    6.2 中国木材资源利用与贸易政策沿袭
        6.2.1 中国木材加工产业政策
        6.2.2 中国木材资源贸易政策
        6.2.3 中国木材资源利用其它优惠政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林业产业与资源禀赋现状
    7.1 中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7.1.1 经济发展及产业构成概况
        7.1.2 经济发展中三大产业的贡献
    7.2 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7.2.1 林业产业结构现状
        7.2.2 经济发展与林业发展的特殊性要求
    7.3 中国森林资源禀赋
        7.3.1 森林资源现状
        7.3.2 森林资源禀赋水平
        7.3.3 森林资源增长潜力
        7.3.4 木材资源短缺趋势判断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木材加工产业安全研究(上)
    8.1 中国木材加工产业安全子体系-WISI
    8.2 木材加工产业安全的国内条件评价
        8.2.1 生产要素条件
        8.2.2 产业供需环境
        8.2.3 产业布局及政策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木材加工产业安全研究(下)
    9.1 木材加工产业安全的国际条件评价
        9.1.1 出口竞争力
        9.1.2 结构竞争力
        9.1.3 市场竞争力
    9.2 木材加工产业安全的产业控制能力评价
        9.2.1 外资控制力
        9.2.2 国际竞争规制
        9.2.3 能源与生态环境
    9.3 木材加工产业安全模型及核算
        9.3.1 模型遵循原则
        9.3.2 评价模型
        9.3.3 赋值与赋权
        9.3.4 区间设定
        9.3.5 产业安全度核算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国木材资源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
    10.1 中国木材利用生态安全子体系-WUESI
        10.1.1 生态安全涵义拓展
        10.1.2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趋势
        10.1.3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
        10.1.4 中国木材利用生态安全子体系诠释
    10.2 中国木材资源国内利用的生态安全分析
        10.2.1 木材资源数量安全
        10.2.2 木材资源质量安全
        10.2.3 木材资源与生态安全保障
        10.2.4 木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0.2.5 简单结论
    10.3 中国木材资源国际进口的生态安全评价
        10.3.1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10.3.2 数据获取与整理
        10.3.3 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指数测度
        10.3.4 中国木材资源国际进口的生态安全结论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中国木材资源进口的贸易安全研究
    11.1 中国木材资源贸易安全子体系-WPITI
        11.1.1 贸易安全问题的发展阶段
        11.1.2 贸易安全研究的本质
        11.1.3 贸易安全研究的趋势
        11.1.4 中国木材资源贸易安全子体系构成
    11.2 中国木材资源贸易安全的整体评价
        11.2.1 林产品贸易安全问题的研究动态
        11.2.2 贸易大国与贸易安全
        11.2.3 WPITI体系的林产品贸易安全水平测算
    11.3 中国林产品出口及贸易安全
        11.3.1 林产品出口的国际地位
        11.3.2 林产品出口结构及问题
        11.3.3 林产品出口贸易安全问题小结
    11.4 中国木材资源进口及贸易安全
        11.4.1 木材资源的进口地位
        11.4.2 木材资源的进口结构
        11.4.3 木材资源进口弹性
        11.4.4 木材资源进口贸易安全小结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12.1 研究结论
    12.2 研究创新所在
    12.3 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着作文献
    期刊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成果
    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情况
详细摘要

(8)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理论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认证的机制
    2.1 森林认证的机制
        2.1.1 森林认证的起源
        2.1.2 森林认证的概念
        2.1.3 森林认证的要素
        2.1.4 森林认证的目标
        2.1.5 森林认证的审核
        2.1.6 森林认证的费用
        2.1.7 森林认证的特点
        2.1.8 森林认证的模式
    2.2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与推动措施
        2.2.1 森林认证的动力机制
        2.2.2 企业开展森林认证的动力
        2.2.3 各方的推动政策与措施
第三章 国内外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世界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1.1 发展现状
        3.1.2 发展趋势
    3.2 中国森林认证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国家森林认证进程
        3.2.2 发展现状
        3.2.3 发展趋势
第四章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4.1 森林认证影响的概念
        4.1.1 森林认证影响的内涵
        4.1.2 森林认证影响的途径
        4.1.3 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
    4.2 影响因子
        4.2.1 直接影响因子
        4.2.2 间接影响因子
    4.3 森林认证的影响领域
        4.3.1 经济影响
        4.3.2 环境影响
        4.3.3 社会影响
    4.4 森林认证的限制
第五章 森林管理委员会体系认证影响研究
    5.1 FSC 体系介绍
        5.1.1 组织结构
        5.1.2 体系运作
        5.1.3 认证标准
        5.1.4 认证方法与认证过程
        5.1.5 认证机构
        5.1.6 产销监管链认证和认证标志
    5.2 认证进展:影响的范围
        5.2.1 认证进展
        5.2.2 认证产品市场
    5.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
        5.3.1 FSC 认证影响的范畴和界定
        5.3.2 FSC 森林经营认证的预期目标
        5.3.3 FSC 认证影响的评估研究
    5.4 对FSC 体系的评价
    5.5 FSC 认证的影响
        5.5.1 社会影响
        5.5.2 环境影响
        5.5.3 经济影响
        5.5.4 对人工林经营的影响
        5.5.5 对宏观林业政策和社会政治的影响
    5.6 FSC 认证机构影响研究:雨林联盟SMARTWOOD 认证
    5.7 FSC 认证影响区域或国别研究
        5.7.1 欧洲
        5.7.2 美国
        5.7.3 危地马拉
        5.7.4 玻利维亚
        5.7.5 巴西
        5.7.6 热带地区
    5.8 小结
第六章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6.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与方法
        6.1.1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界定及范畴
        6.1.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评价指标模型
        6.1.3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6.1.4 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6.2 中国森林认证影响的范围:认证进展
    6.3 中国林业企业开展认证的动力
    6.4 森林认证对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6.4.1 认证企业“CAR”分析
        6.4.2 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地影响
        6.4.3 森林认证对中国宏观林业政策的影响
        6.4.4 总体评价
    6.5 影响因素:问题与挑战
    6.6 小结
第七章 森林经营单位案例研究
    7.1 东北国有天然林: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
        7.1.1 企业概况
        7.1.2 认证基本情况
        7.1.3 森林认证的效益或影响
        7.1.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1.5 小结
    7.2 东北国有天然林: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7.2.1 企业概况
        7.2.2 认证基本情况
        7.2.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7.2.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2.5 小结
    7.3 南方人工林:福建永安林业有限公司
        7.3.1 企业概况
        7.3.2 认证基本情况
        7.3.3 森林认证的影响或效益
        7.3.4 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7.3.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8.2 发展政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之处
    8.4 仍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森林认证缩略语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遗传资源的专利法保护 ——中国与欧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遗传资源的概念、特征及价值
    (一) “遗传资源”的概念
        1. 《生物多样性公约》对于“遗传资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 “遗传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遗传资源”概念与近似概念之比较
        4. 人类遗传资源
    (二) 遗传资源的特征
        1. 对象的复合性
        2. 兼具有形性与无形性
        3. 自身及“遗传功能单位”的可复制性
        4. 分布不均衡及地域性
    (三) 遗传资源的价值与“生物剽窃”(Biopiracy)现象
        1. 遗传资源的价值
        2. “生物剽窃”现象
二、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的可行性
    (一) 遗传资源公法、私法保护的可行性
        1. 公法保护遗传资源的局限
        2. 物权法保护遗传资源的局限
        3. 债法保护遗传资源的局限
    (二) 知识产权保护遗传资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 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权利客体的一致性
        2. 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国际立法协调的必要性
        3. 专利法保护遗传资源的可行性
三、遗传资源国际立法
    (一) 相关立法一览
    (二) 《生物多样性公约》
        1. 产生背景
        2. 目标及调整对象
        3. 《生物多样性公约》三原则
        4. 积极意义与不足之处
    (三)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1. 遗传资源与TRIPs 协议的联系
        2.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TRIPs 协议的冲突
    (四)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TRIPs 协议之比较
        1. 目标不同
        2. 手段不同
        3. 规定的执行力不同
        4. 争端解决机制不同
    (五) 《波恩准则》
        1. 制订背景
        2. 主要内容
四、我国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
    (一) 我国遗传资源的基本情况
    (二) 我国加强遗传资源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1. 我国遗传资源遭受“生物剽窃”情况
        2. 我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三) 《专利法》第三次修订前我国的遗传资源立法
        1. 我国遗传资源立法情况
        2. 我国遗传资源立法情况评价
    (四) 我国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制度的构建
        1. 《专利法》第三次修订
        2. 《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的相应修改
        3. 《专利审查指南》的相应修改
五、欧盟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
    (一) 欧盟遗传资源的基本情况
    (二) 欧盟及其成员国遗传资源立法发展
        1. 欧洲生物技术的发展
        2. 欧盟遗传资源立法的发展
        3. 欧洲法学界对遗传资源立法的分歧
    (三) 欧盟遗传资源立法现状
        1. 欧盟《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的第98/44/EG 号指令》
        2. 98/44/EG 号指令在各成员国的转化
    (四) 欧盟成员国遗传资源立法发展——以德国为例
        1. 德国遗传资源立法的发展历史
        2. 德国的遗传资源专利法保护
        3. 德国对98/44/EG 号指令的转化
    (五) 欧盟对于《生物多样性公约》与TRIPs 协议的关系的看法
        1.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TRIPs 协议的联系
        2. 确保两者顺利实施的方式方法
        3. 对遗传资源来源披露的要求
        4. 遗传资源来源披露作为“独立的公开条件”的可行性
        5. 《生物多样性公约》、TRIPs 协议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的关系
    (六) 欧盟对遗传资源来源披露的态度转化
    (七) 欧盟及其成员国遗传资源保护的其他措施
        1. 公共宣传
        2. 政府支持与行业自治
        3. 企业自治与惠益分享合同模式
六、中国与欧盟遗传资源立法之比较
    (一) 中国与欧盟遗传资源立法的区别
        1. 立法背景
        2. 立法层次
        3. 立法技术
    (二) 欧盟遗传资源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1. 专利法与其他法律相互配合
        2. 惠益分享的多元模式
        3. 公共引导与行业自治良好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10)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简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文献综述
上篇 综合篇
    第一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第一节 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二、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三、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化的东亚模式
        四、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
        第二节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一、东亚三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一、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二、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第四节 东亚一些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逆向嬗变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逆向嬗变的诱因
        二、模式逆向嬗变后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 对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对早期东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二战后至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
        二、20 世纪50 年代初至20 世纪60 年代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对东亚地区中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对东亚地区近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五节 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
        第一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的理论争辩
        第二节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
        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第三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两种对立的看法
        第四节 从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角度探索东亚重灾国危机生成的不同原因
        一、东盟三国金融危机生成原因
        二、菲律宾货币危机突发的原因
        三、韩国的金融危机生成的缘由
    第四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
        第一节 寻求IMF 援助经济体的经济改革与成效
        一、泰国政府的金融改革、重组及其成效
        二、印尼政府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举措
        三、韩国政府的经济改革与金融重组
        第二节 马来西亚金融改革举措与成效
        一、实行短期选择性资本管制及其绩效评估
        二、金融改革与重组
        三、企业重组及其进展
        第三节 菲律宾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体制改革
        一、菲律宾新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二、新中央银行领导下的银行体制改革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下篇 案例篇
    第五章 比较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明特——拉尔因果关系发展模型
        第二节 石川滋发展总过程分析模型
    第六章 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战后亚洲“四小”经济快速增长轨迹
        一、亚洲“四小”的经济起飞
        二、亚洲“四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节 亚洲“四小”产业结构变化与政策比较
        一、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
        二、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实力的壮大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实力的壮大
        第四节 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假设的例外
        二、亚洲“四小”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五节 亚洲“四小”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轨迹
        一、东盟三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东盟三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东盟三国的产业结构变化
        二、东盟三国的就业结构变化
        第三节 东盟三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一、有关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观点
        二、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
        一、东盟三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二、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与机制
        第五节 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
        二、东盟三国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八章 菲律宾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第一节 菲律宾经济增长轨迹
        一、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菲律宾经济增长由盛转衰
        三、阻滞战后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要因
        第二节 菲律宾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一、经济改革的背景
        二、主要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三、菲律宾经济改革成效
        第三节 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特点
        第四节 菲律宾农业发展与农村土地关系变迁
        一、农业发展轨迹
        二、不同时期的农业开发战略
        三、农村土地改革与土地关系变迁
        第五节 菲律宾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
        一、菲律宾的收入分配
        二、菲律宾人民的生活水平
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期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四、国际桃花心木交易管理条例生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2]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3]关于我国濒危木材物种进口贸易管理的思考[J]. 罗春茂.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
  • [4]鼓浪屿近代园林遗产的价值与保护研究[D]. 孟昳然. 北方工业大学, 2018(11)
  •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42年[J]. 夏堃堡. 世界环境, 2016(01)
  • [6]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 杨红强.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8]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D]. 徐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9]遗传资源的专利法保护 ——中国与欧盟的比较研究[D]. 颜晶晶. 中国政法大学, 2010(01)
  • [10]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沈红芳. 厦门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国际红木贸易条例生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