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桂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

香桂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

一、香桂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何万存,陈梦义,冯艳[1](2020)在《珍贵香料树种少花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少花桂(Cinnamomum pauciflorum Nees)又名岩桂、香桂,是樟科樟属常绿小乔木,兼备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被多地引种栽培,其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黄樟素极具开发潜力,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少花桂的资源分布、生理特性、精油研究、引种栽培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涂燕茹[2](2020)在《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文中指出近年来,贵州省园林绿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贵州省内丰富的乡土木本园林绿化植物开发较少,品种缺乏,且有些常见品种频繁使用,导致百城一面的景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随着“乡土热”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求乡野情怀、渴望回归自然,为避免贵州省木本园林植物应用的同质化现象,进一步提高省内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堪踏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区域区划进行研究,提出各区划区木本园林植物推荐应用策略。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贵州省有乡土木本植物136科、638属、2837种,分别有乔木1380种,灌木902种,半灌木59种,木质藤本496种。而贵州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所应用的木本植物共496种,分属93科、245属,已用种类仅占资源总种数的17.26%,其中乔木304种,灌木141种,半灌木6种,木质藤本45种。2)根据现有各种自然和社会人文区划,结合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确定了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域区划原则,以自然因素主导一级区划、人文因素主导二级区划,分别将各区划依据要素叠加处理,通过自然与人文区划指标的系统耦合,将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划分为23个三级地方特色景观区划体系。3)构建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园林应用筛选的AHP结构模型体系。该体系包含C1观赏价值、C2生态价值、C3适应能力、C4应用潜力4个准则层及F1株型、F2枝干、F3叶等28个指标层。应用该体系优选出贵州省乡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共计803种,分别有乔木467种,灌木226种,半灌木10种,木质藤本100种。4)对贵州省23个三级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园林植物分别进行筛选推荐。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立足各区划区自然条件及园林植物现状,根据其生长类型(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季节景观(春、夏、秋、冬)、区域特色和经济利用4个方面推荐有应用潜力的植物种类,并对区划区所辖市县进行市(县)树市(县)花推荐参考。

陆婷[3](2017)在《四季桂不同季节成花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根据开花时间分为秋桂与四季桂,四季桂一年内多个季节开花。为了研究四季桂不同季节的成花机制,本文以四季桂品种‘四季桂’、‘日香桂’和‘ZAFU-S1’为研究材料,利用显微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比较分析了三个品种不同季节的花芽分化及开花特性;同时,克隆、分离和比较FT与TFL1基因,并分析不同季节成花过程的表达模式,探讨FT与TFL1与桂花不同季节成花的关系。1.四季桂不同季节花芽分化和开花特性比较:‘四季桂’与‘日香桂’一年能成花3次,分别于3月初、6月上旬和10月底开始进行花芽分化,于4月下旬、8月底和11月底12月初完成花芽分化,分别历时约二个月、二个半月或三个月和一个月。‘ZAFU-S1’则一年成花2次,同样于3月初、6月上旬开始花芽分化,于4月下旬、8月底完成花芽分化。三个品种秋季花的花芽分化和开花过程与秋桂基本相似,而其他季的成花和开花过程明显不同。秋季花的花芽分化经历花序分化期、小花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心皮分化期六个时期,完成分化后需要环境低温才能开花,最终形成的花序为聚伞花序,无总梗,花粉发育正常。‘四季桂’与‘日香桂’10月底分化的花芽在完成分化后随即开花,形成的花序有总梗,且有伸长与未伸长之分,长度分别为0.8±0.11 cm、1.03±0.12 cm和3.5±0.71 cm、2.98±0.41 cm。3月分化的花芽与新梢同时生长发育,分化完成后随即开花。春季和冬季的两次分化形成的均是圆锥状花序,具总梗,花粉均败育。综上表明四季桂不同季节的成花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其中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四季桂与秋桂中FT与TFL1同源基因的分离及序列分析:根据桂花转录组数据序列信息,设计FT和TFL1引物,从3个四季桂品种‘四季桂’、‘日香桂’和‘ZAFU-S1’及秋桂品种‘堰虹桂’中分别分离得到一个OfFT的cDNA全长以及两个TFL1同源基因OfTFL1A和OfTFL1B的cDNA全长和DNA全长。经过序列比对发现,桂花FT与TFL1基因序列中包含4个外显子与3个内含子;3个四季桂品种的OfTFL1A、OfTFL1B与秋桂‘堰虹桂’的在DNA水平上同源性分别达到99.3%和97.85%以上,cDNA水平达到99.86%和97.69%以上,OfFT在cDNA水平上与‘堰虹桂’同源性达90.48%以上;3个基因均与秋桂‘堰虹桂’具有相同的功能位点。表明四季桂品种的OfFT、OfTFL1A和OfTFL1B的序列与秋桂并无显着差异。因此排除由于OfFT、OfTFL1A和OfTFL1B序列差异导致多季节成花的因素。3.四季桂中FT与TFL1同源基因的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桂花花瓣中表达相对稳定的ACT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分析了3种四季桂品种中OfFT、OfTFL1A和OfTFL1B在一年多次成花转变以及花发育整个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OfTFL1A和OfTFL1B抑制桂花的成花转变,冬春两季FT表达量在成花转变前后变化不明显,且花发育过程中表达量低于秋季,表明OfFT主要参与秋季成花转变,而不参与冬春季节成花转变。因此冬春季明显存在不同于秋季的成花途径,可排除开花信号最终作用到FT上的途径,因此可能是赤霉素途径。综上所述,四季桂冬春季节的花发育过程不同于秋季,且形成的花序不同;四季桂的成花基因OfFT、OfTFL1A和OfTFL1B的序列与关键功能位点与秋桂相似;冬春两季FT表达量在成花转变前后变化不明显,且花发育过程中表达量低于秋季,这些结果表明四季桂自身存在不同成花机制以及不同的成花途径。

郭玉煜[4](2016)在《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植物景观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盲目引种、植物种类偏少,以及景观雷同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树种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及抗污染能力研究等几方面,试图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着手,通过树种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植物在绿化中的生态效应,更科学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化水平。本研究以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引种驯化理论、生境因子分析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论及学科为指导,从植物的生态习性、抗污染能力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三个方面,对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适生园林植物进行归纳分类,最后得出C区园林树种规划结果:(1)将C区适生树种按照生态习性进行分类,包括对光的适应性、水的适应性、土壤的适应性,为C区树种规划提供依据。(2)依据不同植物抗污染类型,抗污染能力强弱,将C区抗污染树种进行整理分类,更科学合理的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植物的选择搭配,根据污染物的类型科学配置抗污染树种,为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情况,使树种发挥最大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作用。(3)综合以上研究内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及当地自然植被现状资料分析,确定本区树种的比例关系,可以加快城市绿地建设、丰富城市植物景观、体现城市个性,也为园林树种的选择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4)在江苏省园林树种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园林树种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包括观花树种、观果树种、观叶树种)、行道树树种。

张雪华[5](2016)在《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树种规划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功能被越来越强调,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园林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的主体部分,是城市软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唯一有生命的物质基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特色,所以对树种的应用和规划不仅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同时还关系到城市绿化景观的生态功能。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地处长江沿岸,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地带性植物物种较为丰富。近年来江苏省园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园林绿化树种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现有城市树种规划没有完善的资料,绿化中存在绿化形式单调、缺乏城市景观特色、树种应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本文在生态功能的基对上对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做树种规划研究。在引种驯化理论、生境因子分析法、污染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出适合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生长的树种。这类树种要能适应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体现城市景观多样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1.研究了国内和国外树种规划现状及其进展,对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的树种规划的意义进行分析。2.从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自然植被资源等方面对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的基本概况进行了论述,以便更好地进行该区域树种规划。3.阐述了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规划、基于抗污染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树种规划,为不同类型绿地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4.总结出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应用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5.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的建议,以及推荐了该区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6.对文章进行总结与讨论,在较为全面地了解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树种种类的基础上,掌握了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现有绿化树种的应用情况,做出讨论,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郑涛[6](2015)在《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木犀属的代表种---桂花(Osmanthus frangrans L.)的发源地,自2500年以前就有栽培文字记载。目前,全球木犀属植物共有32种,中国则有27种,约占世界的84.5%。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福建是桂花的适生区,古桂花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对福建的古桂花资源及桂花的园林应用作了较大范围的研究探讨,包括调查福建古桂花资源,引种栽培37个全国各地的桂花优良品种,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模型,规划营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主题园等。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福建古桂花开展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福建古桂花在各地的分布及生长情况,填补了福建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调查结果表明,福建古桂花数量多达348株,古桂花资源丰富。2、从各地引种37个优良桂花品种均栽培成功,丰富了福建桂花品种资源,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福建开发桂花的层次和深度,同时也表明福建的自然地理条件很适合桂花生长。3、首次通过3个准则13个指标构建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为桂花引种栽培选择和园林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该体系,对引种的37个桂花栽培品种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并选出了5个桂花品种开展大规模栽植推广应用。4、以营建福建最大桂花主题园为实际案例,运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手法,从项目概况、规划设计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景观设计思路,为类似桂花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曹婷[7](2012)在《深圳地区桂花引种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深圳地区引种栽培的14个桂花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量、物候期等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并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桂花引种后的生长情况,不同季节、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桂花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等,综合分析比较,初步发现‘天女散花’、‘日香桂’、‘小叶佛顶珠’、‘天香台阁’、‘橙黄四季桂’、‘晚银桂’、‘万点金’、‘垂枝黄’、‘平脉红’9个品种较适应深圳地区的气候环境,生长正常。其中‘天女散花’、‘小叶佛顶珠’、‘橙黄四季桂’、‘晚银桂’、‘垂枝黄’5个品种的引种适应性更优于其他4个品种,适合在深圳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成活率统计发现,除‘丛中笑’成活率只有50%外,其他品种的成活率均≥60%;其中‘天女散花’、‘小叶佛顶珠’等7个品种成活率均大于80%。从每月的生长规律分析表明,‘天女散花’、‘小叶佛顶珠’、‘橙黄四季桂’、‘晚银桂’、‘万点金’、‘垂枝黄’、‘平脉红’长势较快。2、从桂花的生长物候期及气候环境方面的初步资料发现,温度对于桂花的枝芽萌动期起到了主要作用,湿度和光照对于桂花的展叶有一定的影响。3、对夏冬季桂花光-光响应曲线的分析结果表明,夏冬季‘小叶佛顶珠’的光饱和点分别为966μmol·m-2·s-1、1028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38μmol·m-2·s-1、30μmol·m-2·s-1。可知,‘小叶佛顶珠’在冬季通过增大光的适应区间来抵抗低温等不利环境,说明桂花具有较好的光适应性。4、在自然状态下,桂花在四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有两种类型,夏季、秋季和春季呈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冬季呈单峰曲线。通过回归分析表明,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Ta)是影响桂花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但在不同季节各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5、对原产地金华和引种地深圳桂花光合日变化分析表明,天女散花、垂枝黄和状元红均能够克服引种地深圳夏季高温环境,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它们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原产地金华的变化趋势均一致,在正午都进行“休眠”,来抵抗外界的不利环境。‘天香台阁’和‘丛中笑’光合日变化呈不规则曲线,代谢发生紊乱,对深圳的环境适应性较弱。6、不同光照条件桂花光合日变化分析表明,在深圳秋季全光照条件下桂花净光合速率曲线为双峰曲线,60%光照条件下为单峰曲线;60%光照条件下桂花最大净光合速率为5.12μmol·m-2·s-1,明显大于全光照下4.6μmol·m-2·s-1。因此在深圳的夏季和秋季种植桂花时,应当给予适当的遮阳处理,促进桂花的生长。7、不同季节4个桂花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季节变化为夏>春>秋>冬,除了‘晚银桂’叶绿素b含量为夏>秋>春>冬,且‘晚银桂’叶绿素a/b最低,具有最强的耐阴性。4个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均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万点金’相关系数最高,为0.9979。

廖蒙岳[8](2012)在《桂北桂花树的栽培技术》文中认为我国种植桂花的历史悠久,除原有的观赏价值以外,桂花的药用以及食疗价值逐步被世人所发现,对桂花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本文从桂花树的生长习性入手,重点是结合桂北地区的气候总结了桂花树的栽培技术。

谢云[9](2011)在《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文中指出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是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省山区的特有树种,集观赏、油用、药用等价值于一身,是山茶新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和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浙江红山茶冬春开花,花大色艳,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园林观赏植物珍品。在木本食用油和花卉生产中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比对发现,浙江红山茶野生的分布区、面积及资源总量正在迅速减少,生存状况恶化,接近濒危。因此,急需对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的现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以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其分布区内资源的实地调查、群落结构调查、表型性状分析、分子标记、叶绿体基因测序、观赏特性评价等研究,初步查明了浙江红山茶的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濒危状况、致濒因素、资源遗传多样性特点、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北纬25°50′31°,东径113°52′121°2′,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600m之间。人工林和半野生林资源数量较少,仅存2266.67hm2,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丽水地区的缙云、庆元、松阳、景宁、遂昌和青田,有2153.33 hm2,重点分布在浙西南山区和浙中丘陵盆地。福建霞浦有200年栽培历史的人工林,半野生林主要位于江西的德兴。2、浙江红山茶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显示:在5个种源地群落样地中的维管束植物共有86科202属363种,群落的表征科为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不同种源地群落的区系特征显示群落成分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中热带成分比例稍低于温带成分比例。植被均具有温带向热带的过渡性,群落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5个种源地的群落中常绿阔叶树种均占绝对优势,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大致可以分为5层,大乔木较少,乔木层树冠不连续,灌木层与乔木层的中下层个体数量占较大优势。物种的重要值计算结果显示,人工林中浙江红山茶占优势;野生林中浙江红山茶不占优势。各个种源地的生境南北差异不大,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计算结果显示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都显着大于乔木层,在乔木中层以中下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总体上5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都较高。3、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种内存在丰富的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表型变异,其10个居群的叶、花、果、种子等22个表型性状差异显着,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变异程度最高的是柱裂深度,变异系数为55.11%,其次是花瓣宽和花径,均为30.95%。变异程度最低的是叶片厚度,变异系数为3.91%。主成份分析提取出了3个主要的变异因子,占到总变异的66.36%,虽然没有达到80%以上,但包含了大部分浙江红山茶表型性状信息。2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2.62%,说明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在居群间的贡献占12.62%,居群内个体间的贡献占87.38%,表明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个体间的多样性高于居群间的多样性。居群内个体间变异是浙江红山茶形态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1.7187,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0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划分为3大组群,组群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地理位置相近的如浙江开化、天台和缙云居群表型性状更为相似,聚在了一起,而距离较远的如岳西、永新、霞浦在15阈值处还各自独立,说明这三个居群与其他居群表型性状差距较大。4、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全分布区内的7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共2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个引物共扩增到38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72个。分析结果表明:⑴浙江红山茶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达96.88%,物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6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31;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P%平均为59.79%,I平均为0.3106,h平均为0.2077;⑵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3758。AMOVA分子差异分析显示12.0%的变异存在于地区间,28.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为0.8304。⑶210份个体的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PGMA)结果显示,7个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86。开化居群和天台居群组成一组,再与缙云居群组成另一组,其次是霞浦、岳西和南丰,最远的是江西的永新。⑷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安徽岳西和福建霞浦的浙江红山茶居群可能早期引种于浙江境内。5、叶绿体psbA-trnH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山茶、厚叶红山茶、离蕊红山茶和闪光红山茶四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相同,与前人的ITS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四者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厚叶红山茶与其他三个近缘种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其亲缘关系相对要远些。我们认为浙江红山茶、离蕊红山茶、闪光红山茶可视为同一物种,而厚叶红山茶还需更进一步研究。6、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从观赏山茶的观赏特性和生长势方面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出了生长势、株型、花色、花期、果色、开花季节、生长习性、嫩梢颜色、花的显示度、单位面积花量、花香、果量、果形、叶稠密度、花瓣着色类型、果径等16个权重较大的指标。

潘艳[10](2011)在《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尝试以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至6000年间(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考古材料为研究对象,以植物考古学方法为主,结合古环境复原和聚落形态分析,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早期农业发生的过程。研究目的有两个:(1)为探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至6000年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性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2)通过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实例研究来反思与商榷近十年来欧美学者提出的有关农业起源的新视角与理论。围绕人类生态位构建的核心概念,古环境、植物与聚落形态提供了从物种到区域不同水平上人类进行环境改造和资源管理的生态信息。研究结果显示,该时空范畴内的人类生计形态属于“资源生产”,农业的形式已经萌芽并有相当的发展。人类对物种和环境主动而持久的干涉(共同进化的过程)是导致物种驯化、农业发生的主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社群外部物质性压力、社会内部结构性压力和能动性等多种因素作为动力机制变量作用于农业发生的强度可以得到初步的合理评估。

二、香桂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桂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珍贵香料树种少花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2 生理特性研究
3 开发利用研究
    3.1 生态保护研究
    3.2 精油研究
        3.2.1 精油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
        3.2.2 精油优良品种选择
        3.2.3 精油含量变化
4 引种与繁育研究
    4.1 引种研究
    4.2 人工繁殖
        4.2.1 种子繁殖研究
        4.2.2 扦插繁殖研究
        4.2.3 组织培养研究
    4.3 少花桂的人工经营管理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2)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植物区系和植物区划研究
        1.2.2 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贵州省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贵州省绿化发展概况
    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
        2.2.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储量
        2.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生长习性
        2.2.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观赏特性
        2.2.4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的应用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划
    3.1 区划原则
    3.2 区划依据
        3.2.1 自然地理区划
        3.2.2 生态系统
        3.2.3 植被区系
        3.2.4 林业发展区划
        3.2.5 行政区划
        3.2.6 民族聚落分布
        3.2.7 旅游资源分布
        3.2.8 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3.2.9 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发展状况
    3.3 区划方法
    3.4 区划结果
第四章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4.1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4.2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生活型组成
    4.3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第五章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5.1 筛选原则
        5.1.1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5.1.2 引种培育的可行性原则
        5.1.3 植物种类的价值性原则
        5.1.4 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2 筛选方法
        5.2.1 确定筛选指标
        5.2.2 建立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判断矩阵群的平均权重向量
        5.2.5 制定评分标准
        5.2.6 计算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
    5.3 结构模型
    5.4 权重确定
    5.5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分析
    5.6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筛选结果
第六章 基于区划结果的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策略
    6.1 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配置原则
    6.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建议
        6.2.1 贵州省城市(县城)市(县)树市(县)花分析
        6.2.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
    6.3 乡土木本植物开发应用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现状
        7.1.2 划分贵州地方特色景观区划
        7.1.3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7.1.4 各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推荐
    7.2 讨论与展望
        7.2.1 讨论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组成
附录2 贵州省地方特色木本植物调查问卷
附录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综合指数

(3)四季桂不同季节成花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开花途径及调控机制
        1.1.1 自主途径
        1.1.2 春化途径
        1.1.3 光周期途径
        1.1.4 赤霉素途径
        1.1.5 环境温度途径
        1.1.6 年龄途径
    1.2 一年多次成花机制
    1.3 FT/TFL1基因家族
        1.3.1 FT/TFL1基因家族与编码的序列特征
        1.3.2 FT基因功能
        1.3.3 TFL1基因的功能
        1.3.4 FT与TFL1的作用机制
        1.3.4.1 FT的作用机制
        1.3.4.2 TFL1的作用机制
    1.4 桂花的成花过程
        1.4.1 秋桂成花过程
        1.4.2 四季桂成花过程
2 四季桂不同季节花芽分化与发育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2 指标测定
        2.1.2.3 花芽分化的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季桂开花特性
        2.2.2 不同开花季的花芽分化和发育
        2.2.2.1 ‘四季桂’不同开花季花芽外部形态变化
        2.2.2.2 ‘日香桂’不同开花季花芽外部形态变化
        2.2.2.3 ‘ZAFU-S1’不同开花季花芽外部形态变化
        2.2.3 不同季节的花芽分化
        2.2.4 不同季节的花药发育
    2.3 讨论
        2.3.1 花芽分化类型差异
        2.3.2 花序分化过程的差异
3 四季桂和秋桂OfFT与OfTFL1的分离和比较
    3.1 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引物设计
        3.1.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1.2.3 总RNA的提取
        3.1.2.4 cDNA的合成
        3.1.2.5 DNA的提取
        3.1.2.6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3.1.2.7 目的片段的回收
        3.1.2.8 pMD18-T载体连接
        3.1.2.9 LB培养基配置
        3.1.2.10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3.1.2.11 挑菌及公司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目的基因片段获得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1 亚细胞定位预测
        3.2.2.2 编码蛋白质信号肽分析
        3.2.2.3 编码蛋白质亲疏水性分析
    3.3 讨论
        3.3.1 FT与TFL1同源基因序列分析
        3.3.2 FT与TFL1在调控多季节成花中的作用
4 四季桂不同成花季成花过程OfFT与OfTFL1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引物设计
        4.1.2.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1.2.3 总RNA的提取
        4.1.2.4 cDNA的提取
        4.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FT与TFL1组织特异性表达
        4.2.2 不同季节花芽分化过程中FT与TFL1的表达
        4.2.3 一年中FT与TFL1的表达
    4.3 讨论
        4.3.1 FT与TFL1同源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4.3.2 FT与TFL1同源基因在不同开花季节的表达模式
        4.3.3 FT与TFL1基因的全年表达模式与多次成花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园林植物树种规划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及学科
        1.3.1 引种驯化理论
        1.3.2 生境因子分析法
        1.3.3 污染生态学
        1.3.4 植物群落学
        1.3.5 园林生态学
        1.3.6 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和抗污染适应能力研究
        1.4.1 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研究
        1.4.2 抗污染树种规划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划分依据
    2.2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自然环境概述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文条件
        2.2.6 自然植被资源
    2.3 经济、社会与人文概况
        2.3.1 城市发展现状
        2.3.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3.3 人文历史概况
    2.4 总结
第三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规划
    3.1 生态习性概念
    3.2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光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2.1 耐光树种
        3.2.2 阳性树种
        3.2.3 中性树种
        3.2.4 阴性树种
        3.2.5 耐荫树种
    3.3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水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3.1 耐旱树种
        3.3.2 旱生树种
        3.3.3 中生树种
        3.3.4 湿生树种
        3.3.5 水生植物
    3.4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对土壤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4.1 耐盐碱树种
        3.4.2 耐瘠薄树种
        3.4.3 喜氮树种
        3.4.4 喜酸树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抗污染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4.1 抗无机气体污染树种
        4.1.1 抗SO_2污染树种
        4.1.2 抗CL_2污染树种
        4.1.3 抗H_2S污染树种
    4.2 抗有机物污染树种
        4.2.1 抗苯污染树种
        4.2.2 抗酚类污染树种
        4.2.3 其他抗污染树种
    4.3 抗重金属污染树种
        4.3.1 抗汞污染树种
        4.3.2 抗铅污染树种
        4.3.3 抗镉污染树种
        4.3.4 抗铜污染树种
        4.3.5 抗锌污染树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树种规划
    5.1 生物多样性的树种规划研究
    5.2 规划内容
        5.2.1 树种比例关系的确定
        5.2.2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
    6.2 存在问题
    6.3 发展对策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乔木部分)
附录2: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小乔木和灌木部分)
附录3: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藤本部分)
附录4: 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名录(竹类)

(5)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树种规划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及学科
        1.3.1 引种驯化理论
        1.3.2 生境因子分析法
        1.3.3 污染生态学
        1.3.4 植物群落学
        1.3.5 景观生态学
        1.3.6 生物多样性保护
        1.3.7 区划相关理论
        1.3.8 植物地理学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适应能力研究
        1.5.1 生物多样性的树种规划研究
        1.5.2 抗污染树种规划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区域基本概况
    2.1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区域划分依据
    2.2 地理位置
    2.3 地质地貌条件
    2.4 气候条件
    2.5 土壤条件
    2.6 水文条件
    2.7 自然植被资源
第三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规划
    3.1 生态习性概念
    3.2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光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2.1 喜光树种
        3.2.2 阳性树种
        3.2.3 中性树种
        3.2.4 荫性树种
        3.2.5 耐荫树种
    3.3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水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3.1 耐旱树种
        3.3.2 旱生树种
        3.3.3 中生树种
        3.3.4 湿生树种
        3.3.5 水生植物
    3.4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土壤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3.4.1 喜酸树种
        3.4.2 耐盐碱树种
        3.4.3 耐瘠薄树种
        3.4.4 喜氮树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抗污染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4.1 抗无机气体污染树种
        4.1.1 抗SO_2污染树种
        4.1.2 抗Cl_2污染树种
        4.1.3 抗H_2S污染树种
    4.2 抗有机物污染树种
        4.2.1 抗苯污染树种
        4.2.2 抗酚污染树种
    4.3 抗重金属污染树种
        4.3.1 抗汞污染树种
        4.3.2 抗铅污染树种
        4.3.3 抗镉污染树种
        4.3.4 抗铜污染树种
        4.3.5 抗锌污染树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树种规划
    5.1 规划内容
        5.1.1 树种比例建议
        5.1.2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建议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6.1 存在问题
        6.1.1 树种资源虽丰富,特色并不明显
        6.1.2 外来树种居多,乡土树种利用少
        6.1.3 树种开发利用度不高,生物多样性不足
        6.1.4 树种应用相关工作力度不够
    6.2 发展对策
        6.2.1 发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景观
        6.2.2 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加大乡土树种应用
        6.2.3 加强树种开发利用,提高生物多样性
        6.2.4 做好绿化树种应用相关工作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7.3.1 注重树种规划与海绵型城市建设的关系
        7.3.2 树种规划应注重树种对PM2.5的吸附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乔木类)
    附录2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小乔木和灌木类)
    附录3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藤本类)
    附录4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竹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桂花研究进展
        1.2.1 桂花品种分类研究
        1.2.2 桂花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1.2.3 桂花栽培技术研究
        1.2.4 桂花园林应用研究
第二章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
    2.1 我国古桂花资源概况
    2.2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1.1 普查
        2.2.1.2 重点调查
        2.2.2 调查结果
        2.2.3 分析与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桂花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3.1 桂花资源调查及引种品种筛选
        3.1.1 桂花资源调查
        3.1.2 引种桂花品种筛选
    3.2 引种桂花栽培技术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4.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其结果
        4.2.1 AHP计算步骤
        4.2.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结果
    4.3 桂花栽培品种园林应用价值综合评价
    4.4 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引种的桂花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及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桂花主题园的营建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条件
        5.1.2 桂花主题园区位
        5.1.3 地形地貌
        5.1.4 水体景观资源
        5.1.5 土壤条件
        5.1.6 植物资源
        5.1.7 人文资源
    5.2 规划设计原则
    5.3 规划布局
        5.3.1 四季桂溢彩景区
        5.3.2 银桂戏水区
        5.3.3 金桂流芳区
        5.3.4 丹桂赏石区
        5.3.5 桂花文化体验区
        5.3.6 湿生植物观赏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福建省古桂花资源调查情况表
致谢

(7)深圳地区桂花引种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桂花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桂花的品种分类研究
        1.1.2 桂花的生物学特性
        1.1.3 桂花的花期物候研究
        1.1.4 桂花的移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
        1.1.5 桂花的地理分布
        1.1.6 桂花引种及生理特性研究
    1.2 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1.2.1 光合日变化与光合作用
        1.2.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3 遮阴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引言
3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桂花生长情况的调查
        3.3.2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3.3.3 光合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3.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4 数据分析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桂花生长情况的调查
        4.1.1 引进桂花品种成活率调查及分析
        4.1.2 引进桂花品种生长量的测定分析
        4.1.3 引进桂花品种抽稍情况记录分析
        4.1.4 部分桂花品种生长物候期的分析对比
        4.1.5 桂花生长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探讨
        4.1.6 引进桂花品种开花情况
    4.2 引进桂花品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4.2.1 不同桂花品种四季光响应曲线分析比较
        4.2.2 不同桂花品种四季光合日变化的比较
        4.2.2.1 四季环境因子日变化动态比较
        4.2.2.2 夏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4.2.2.3 秋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4.2.2.4 冬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4.2.2.5 春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
        4.2.3 不同桂花品种在原产地和引种地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4.2.4 桂花在全光照和遮阳(60%光照)条件下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4.2.5 桂花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
        4.2.5.1 光合有效辐射
        4.2.5.2 大气温度
        4.2.5.3 空气相对湿度
        4.2.5.4 气孔导度和胞间 CO2浓度
        4.2.6 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回归分析
        4.2.7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桂花引种筛选及推广
        5.2.2 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5.2.3 桂花引种后的栽培管理
        5.2.4 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6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摘要
Abstract

(8)桂北桂花树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桂花树的生长习性
    1.1 桂花综述
    1.2 桂花适宜的生长习性
2 桂北气候的特点
3 桂花树的栽培技术
    3.1 选择适宜的品种
    3.2 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
    3.3 适时采摘, 合理保存
    3.4 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
4 总结

(9)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浙江红山茶概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浙江红山茶研究现状
        1.2.2 山茶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4 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红山茶的生态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
    2.1 浙江红山茶自然资源地理分布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内容
        2.1.3 结果及分析
    2.2 浙江红山茶栽培资源现状
        2.2.1 调查地点、内容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浙江红山茶的群落结构特征
    3.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1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3.1.2 安徽岳西横河村
        3.1.3 江西南丰军峰山
        3.1.4 福建霞浦八斗丘村
        3.1.5 浙江缙云大洋山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和研究方法
        3.2.2 调查样地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3.3.2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垂直结构
        3.3.3 群落的外貌特征
        3.3.4 乔木种群数量特征
        3.3.5 群落物种多样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浙江红山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的采集
        4.1.2 性状的选取和测定方法
        4.1.3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浙江红山茶居群内个体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2 浙江红山茶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3 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4.2.4 浙江红山茶居群表型分化
        4.2.5 浙江红山茶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比较
        4.2.6 居群间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4.2.7 主成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浙江红山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基因组DNA 提取和检测
        5.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5.2.3 引物的筛选
        5.2.4 遗传多样性的ISSR-PCR 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 质量检测
        5.3.2 反应体系优化的结果及分析
        5.3.3 不同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及其筛选
        5.3.4 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浙江红山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及分析
        6.2.1 四个近缘种的表型差异与分类
        6.2.2 叶绿体DNA 基因片段序列比较
        6.2.3 ISSR 分子标记比较
    6.3 小结
第七章 浙江红山茶观赏价值评价
    7.1 观赏山茶的定性评价
        7.1.1 树型的观赏特性
        7.1.2 叶的观赏特性
        7.1.3 花的观赏特性
        7.1.4 人文意境的观赏特性
        7.1.5 观赏山茶的经济价值评价
    7.2 观赏山茶评价方法及内容
        7.2.1 AHP 评价原理和方法
        7.2.2 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
        7.2.3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7.2.4 计算方法及过程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观赏山茶各个评价因素的得分值
        7.3.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7.3.3 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7.3.4 浙江红山茶与其他观赏山茶的评分比较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
    8.2 结论
        8.2.1 主要研究成果
        8.2.2 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红山茶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2 ISSR 电泳图片
附录3 浙江红山茶野外调查照片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第一部分:导言
    第一章 简介:科学问题与假设
        1.1 问题的性质与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假设与内容
        1.3 基本材料
        1.4 基本术语
        1.4.1 生计
        1.4.2 狩猎采集、农业、驯化、栽培
        1.4.2.1 狩猎采集
        1.4.2.2 农业
        1.4.2.3 驯化
        1.4.2.4 栽培
        1.4.3 低水平食物生产或资源生产
        1.5 论文结构
    注释
第二部分:研究史、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传统与理论视角
        2.1 考古学的研究传统
        2.2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2.2.1 外部压力模型
        2.2.2 社会内部动因模型
        2.2.3 象征性与后过程模型
        2.3 生命科学的研究传统
        2.3.1 从植物育种到分子遗传学
        2.3.2 进化理论
        2.3.3 人类生态学与民族志"活化石"
        2.4 长江下游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及评述
        2.4.1 古水稻种类的鉴定
        2.4.2 长江下游与稻作农业起源地的关系
        2.4.3 水稻在长江下游生计经济中的地位
        2.4.4 水稻驯化的动力机制
        注释
    第三章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3.1 人类生态系统、生态位构建与农业生态
        3.1.1 考古学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认识
        3.1.2 农业生态与生态位构建理论
        3.2 中程理论
        3.2.1 谁是"资源管理者"?
        3.2.2 植物驯化的标志与人类行为
        3.3 材料鉴定分析技术
        3.3.1 大型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
        3.3.2 微型植物遗存的提取与分析
        3.3.3 实验考古与植物鉴定参照系的建立
        3.4 研究步骤
        注释
第三部分:材料分析:环境、聚落与植物遗存
    第四章 地质、环境和测年
        4.1 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现代地理概况
        4.2 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考古地质记录
        4.2.1 上山文化
        4.2.2 跨湖桥文化
        4.2.3 河姆渡文化
        4.2.4 马家浜文化
        4.3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聚落形态
        5.1 上山文化
        5.2 跨湖桥文化
        5.3 河姆渡文化
        5.4 马家浜文化
        5.5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植物遗存
        6.1 植物材料的背景信息
        6.2 植物遗存的鉴定与生态意义
        6.2.1 水生草本
        6.2.1.1 菱科
        6.2.1.2 睡莲科
        6.2.1.3 禾本科(非稻属)
        6.2.1.4 莎草科
        6.2.1.5 眼子菜科
        6.2.1.6 莲科
        6.2.1.7 泽泻科
        6.2.1.8 香蒲科
        6.2.1.9 灯芯草科
        6.2.1.10 其他沉水植物
        6.2.2 陆生草本/藤本
        6.2.2.1 葫芦科
        6.2.2.2 豆科
        6.2.2.3 大麻科
        6.2.2.4 葡萄科
        6.2.2.5 唇形科
        6.2.2.6 其它陆生草本
        6.2.3 结肉果/浆果的乔木
        6.2.3.1 蔷薇科
        6.2.3.2 漆树科
        6.2.3.3 桑科
        6.2.3.4 柿科
        6.2.3.5 楝科
        6.2.3.6 其它结肉果/浆果的乔木
        6.2.4 结坚果的乔木
        6.2.4.1 壳斗科
        6.2.4.2 七叶树科
        6.2.4.3 胡桃科
        6.2.4.4 樟科
        6.2.4.5 茶科
        6.2.5 用材类乔木
        6.2.6 其它及未知科属
        注释
    第七章 古水稻的鉴定与研究
        7.1 稻的形态特征与稻属的鉴定
        7.2 古稻标本的属性鉴定
        7.2.1 稻粒形态
        7.2.2 植硅石形态
        7.2.3 芒的有无
        7.2.4 小穗轴形态
        7.2.5 实验考古:水稻小穗轴基盘形态与落粒性及其对古稻遗存鉴定的意义
        7.2.5.1 实验目的与内容
        7.2.5.2 实验材料与模拟脱粒
        7.2.5.3 数据分析
        7.2.5.4 实验结论
        7.3 研究区域内古水稻的性质和分布
        注释
第四部分:阐释与讨论
    第八章 植物遗存的量化分析
        8.1 跨湖桥遗址
        8.1.1 植食结构与历时变迁
        8.1.2 不同类型生境开拓变化的分析
        8.2 田螺山遗址
        8.2.1 植物资源结构与历时变迁
        8.2.2 各类生境开拓的历时变化
        8.2.3 植物材料的处理与遗址内部功能区初析
        8.3 小结
        注释
    第九章 人类生态位构建及其对农业起源的意义
        9.1 土地利用与环境的人源影响
        9.2 湿地维护与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9.3 人类:生态系统的主动力
        9.4 农业起源动力机制阐释模型的探讨
        9.4.1 气候变化
        9.4.2 人口增长
        9.4.3 资源压力
        9.4.4 竞争宴享
        9.4.5 风险抵御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
附录
    附录1 各遗址碳14断代数据总表
    附录2 河姆渡文化聚落基本信息表
    附录3 马家浜文化聚落遗迹信息综合表
    附录4 植物遗存出土信息表
    附录5 小穗轴样品采样分组清单
    附录6 小穗轴形态分类计数表
    附录7 研究区域古水稻遗存鉴定资料表
    附录8 跨湖桥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鉴定表
    附录9 田螺山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2010年前鉴定表
    附录10 田螺山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2010年鉴定表
    附录11 田螺山遗址植物遗存在各探方各地层的密度
    附录12 马家浜文化遗址面积分布数据的分析
致谢

四、香桂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珍贵香料树种少花桂研究进展[J]. 何万存,陈梦义,冯艳. 生物灾害科学, 2020(02)
  • [2]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D]. 涂燕茹. 贵州大学, 2020(03)
  • [3]四季桂不同季节成花机制比较研究[D]. 陆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4]江苏省苏中滨海平原城镇区(C区)树种初步规划研究[D]. 郭玉煜.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5]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树种规划初步研究[D]. 张雪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2)
  • [6]福建省桂花古树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D]. 郑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3)
  • [7]深圳地区桂花引种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 曹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2)
  • [8]桂北桂花树的栽培技术[J]. 廖蒙岳. 吉林农业, 2012(04)
  • [9]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D]. 谢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10]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 潘艳.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香桂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