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因素权重分析在影响能力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动态因素权重分析在影响能力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一、动态因素权重分析法在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娜[1](2021)在《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增储建产资源未落实,有利建产方向不明。本论文以地质学科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认识,根据现有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岩芯、薄片及压汞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筛选了有利产建区,科学指导安塞油田下一步的建产。取得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研究区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可细分为叠置河道与单河道。长611-2、长612、长631、长632小层为砂体主要发育期,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和分布范围都较大。2、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以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分选性比较好,砂岩颗粒为次棱角状,常见绿泥石、碳酸盐胶结发育,胶结作用强烈。长6储层广泛发育残余粒间孔,其次发育浊沸石、长石和岩屑次生溶蚀孔隙。3、长石溶蚀成岩相在研究区长6发育最广,其次是绿泥石薄膜状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同时明确研究沿河湾区长6层储层砂岩处于中期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的晚期阶段。4、综合分类评价了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同时提出岩性油藏为沿河湾地区长6主要的油藏类型,其主要受控于岩性和物性。水下分流叠置河道微相和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为研究区含油性最好的优势沉积相和成岩相。5、最终预测研究区长6的有利生产区,其中长611-2层最好,有利区范围大。

赵红兵[2](2021)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评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X区长7储层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油藏,以体积压裂水平井作为主体开发技术。历经多年开发实践,研究区压裂水平井存在开发效果差异大和产能主控因素不明的问题,油田稳产形势严峻。因此,划分研究区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模式,明确各种因素与产能之间的关系,评判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的产能主控因素并建立适应的产能预测方法,对研究区后期的新井部署和开发调整具有指导意义。论文根据X区的地质、开发和工程等方面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手段,依据初产水平和累产水平两个参数,建立研究区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模式划分标准,据此将研究区准自然能量开发的压裂水平井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中高初产稳产型、中高初产递减型、持续低产型。针对上述三种生产动态模式,分别拟合出产量随时间的递减曲线,研究区准自然能量开发水平井产能符合双曲递减规律,油田产量递减较快。进一步结合典型压裂水平井的生产动态剖析,从地质、工程和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优选出15项产能影响因素,建立起一套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X区66口压裂水平井,依次运用偏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等统计分析方法,落实出研究区初产水平和累产水平的主控因素,形成了有效的产能主控因素综合评判方法。X区初产水平主控因素的评判排序结果为:裂缝密度>水平段长>加砂强度>用液强度>返排率。基于产能主控因素评判结果,结合三种生产动态模式的递减规律,建立起了研究区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模型,可控制初产水平预测误差在7.8%以下。论文实现对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有效预测,解决了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不明,产能预测困难的问题,为后续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的新井部署和开发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翼[3](2020)在《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低碳绿色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应用于相关行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转型发展中,寻求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间的和谐平衡业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今煤炭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之一,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双重压力下,迫切寻求转型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为其指明了向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煤炭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如何通过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实现碳排放约束目标,从而实现行业低碳转型发展。通过研究提出的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与调控过程可为实现行业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提供有益助力。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与评述分析,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分析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煤炭行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进而明确了应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别对煤炭行业规模及行业能源强度的控制要素进行分析;其后依据分析得到的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关系构建仿真分析模型,通过比较仿真模拟输出结果与碳排放约束目标以判断模拟结果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如果满足条件,则证明在各控制要素共同作用下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模拟变化过程是有效的,并据此提出能够实现行业碳排放约束目标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调控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基于脱钩原理,分析煤炭行业发展与行业碳排放间的耦合关系。通过构造煤炭行业发展水平与行业碳排放脱钩指数,运用指数分析发现近期二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并不理想,表明行业碳排放控制面临较大压力。第二,基于Kaya等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析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发现煤炭行业规模是促进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行业能源强度是抑制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据此确立了煤炭行业规模控制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是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的主要控制方式。第三,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煤炭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影响分析模型,从总体影响、区域差异影响以及时间差异影响等方面分析不同情形下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从行业总体控制角度考虑,煤炭行业规模应主要通过对行业产出、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出口以及行业研发投入等行业自身要素的有效控制以实现控制目标。在区域差异控制中,对资源禀赋较好的A类区域应主要通过控制区域内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对资源禀赋适中的B类区域应主要通过控制区域内行业产出、行业成本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对资源禀赋一般的C类区域应主要控制区域内行业产出以实现控制目标。从时间差异角度考虑,在行业规模连续增长时期应通过控制行业产出、行业成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出口以及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在连续下降时期应主要通过控制行业产出、行业成本与行业研发投入以实现控制目标。根据以上不同情况下各控制要素与行业规模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行业规模控制策略。第四,通过基于成本函数和谢泼德引理的理论推导发现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价格会对行业能源强度产生重要影响。进而运用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计算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考虑直接影响和交互影响下的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影响分析模型。研究发现,考虑直接影响情况下,长期控制中应主要通过控制能源价格、行业技术进步水平、行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以及行业规模效率水平以实现控制目标;短期控制中应主要通过控制能源价格与纯技术效率水平以实现控制目标。考虑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应主要在控制能源价格、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水平的同时,亦应注重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对能源价格的调节作用以加强能源价格对行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根据上述不同情况下的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第五,根据上述相关控制要素对行业规模及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分析的结论,结合各控制要素预测模型以及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模型,运用Simulink模拟仿真平台分别构建基于总体控制、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视角下的仿真分析模型。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发现,运算输出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模拟值满足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碳排放约束目标值,因此可依据模拟出的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变动情况提出不同视角下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的调控过程。最后,本文在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以继续拓展的研究内容,以期为煤炭行业碳排放控制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助力。

李巍[4](2020)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电力系统以及电力电子高速发展的今天,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凭借其更高的运行效率、更好的机动性、更强的隐蔽性等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舰船电力系统,成为未来水面舰船的主要研究方向。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电、推一体,因此舰船电力系统与舰船生命力的关联也越来越大,能够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成为了舰船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论文以美国DDG-1000驱逐舰为研究对象,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开展有针对性验证性研究。风险评估方法是以元件失效模型为基础,通过元件连接关系和动态模糊层次分析法(FDAHP),搭建出单元失效模型,并通过简化系统整体的电气结构,搭建出便于分析和计算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节点-支路模型,结合所给出的节点和支路电气参数与风险参数,利用最优潮流分析和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完成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风险评估。现将本文的关键研究内容小结如下:(1)通过深入研究陆地电力风险评估和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确定了“元件-单元-系统”的研究思路,开展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2)对构成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元件、单元和系统的风险评估建模方法展开深入且细致地探讨。通过将元件和单元失效类型、连接方式以及对系统影响后果分类,分别讨论了不同场景下的元件、单元失效模型搭建方式;利用对状态枚举法、序贯蒙特卡洛模拟和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的研究与讨论,选择了适合本文思路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状态模拟方案。(3)搭建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元件失效模型,结合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系统架构,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拆分成合适的单元,借助元件失效模型和各单元内关键器件的连接方式,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加权计算,分别搭建出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发电、储能、负载和推进单元的单元失效模型。(4)结合DDG-1000驱逐舰的电力系统的实际架构,将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进行合理简化,通过结合单元失效模型,将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结构简化成适合进行电气分析计算的节点-支路模型,分别计算出节点、支路的电气参数和风险参数。(5)概括出用于分析整个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的合理流程,并就部分节点或支路失效模式下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潮流分析方式进行验证性研究,给出最优潮流分析模型及其在正常和失效状态下的潮流分析结果。在依据目标运行方式基础上,利用潮流分析结果和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系统风险评估分级策略和评估指标进行模拟计算和风险评估。论文所提出的方法主要依赖于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的元件可靠性数据,并不只囿于特定电力系统结构。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利用本文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根据实际电力系统的连接方式,进行单元失效模型和系统节点-支路模型的搭建。获得简化、清晰的系统模型结构,再结合潮流分析和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可以较为方便地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失效状态进行模拟和计算,进而给出风险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顾瑞涛[5](2020)在《考虑多指标的系列风险投资组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主要关注于金融产品价格以达到投资组合选择的最优点,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机构更多关注于投资对象的多指标和投资者的风险态度,由此看来,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和多类指标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应用型方面来说,首先做好投资组合多指标的选择和投资者风险态度的测量有助于投资者根据自身偏好做出更好的投资组合选择,其次有助于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一些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相应的金融产品市场,最后也有助于银行和证券等金融类机构为投资者们推出符合投资者自身风险偏好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宏观控制经济稳定和微观个体经济的资产增值保值及减少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考虑多指标和风险态度结合的投资组合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精确地对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进行衡量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引用了问卷研究法、风险情景拟合法、权重分析法、本利分析法研究模型对风险态度系数的进行求解。问卷研究法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投资者风险态度的分析,风险情景拟合法主要通过投资者的历史选择数据,分析其排序再进行一个风险偏好的测量,权重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投资者选择的权重来进行风险偏好的测量,而本利分析法主要是以最小风险下的资金分配研究并以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引入GARCH模型的设定对资金分配和风险态度的假设提炼了模型的约束条件,最终形成一个最优资金分配和风险最小约束规划形式的风险态度求解模型。最后,以深圳上市股票的风险和盈利分析,分析了投资者即时的风险态度,结合了考量投资对象的多指标,对我们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了例证。本文的结构如下:第2部分介绍了目前对投资组合模型和风险态度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3部分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的相关理论,风险测度与性质分析,多指标与风险态度结合计算模型的理论依据和算法公式,阐述了多指标投资组合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同时分析了投资组合过程中不同的风险态度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多指标与风险态度引入的必要性。第4部分构建考虑多指标的投资组合理论模型并介绍多类别风险态度测算。第5部分介绍了多类别风险态度测算下的双层次投资组合模型,以及分析新模型的相关性质,具体也建立了四种风险测度下的投资组合模型,并对问卷研究、风险情景拟合法、权重分析法和本利分析法与投资组合模型结合分析。第6部分介绍四种不同的投资组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对其进行应用、比较和分析,并给予对应的优缺点比较分析。文章在第7部分得到了相应的结论,同时具体分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将来要关注和研究的方向。文章之所以采用深证上市满一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是因为现代投资组合研究方法侧重于太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而本文构建的模型是解决当前投资对象历史数据少,很多难以按照传统投资组合理论进行分析的投资对象,案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一部分风险,说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对风险态度的计算和多指标选取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冯逸伟[6](2020)在《基于风险更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动态风险判别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愈发严峻,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78.8%。提前判别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风险,是防止交通危险事件发生的关键一步,也是交通安全研究由被动安全改善转变为主动安全防控的重要一环。交通事故一般来源于风险因素的发展,本研究将风险因素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主要包括道路环境和线形条件等,动态因素主要包括交通流条件等。为了加强高速公路主动安全防控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对高速公路上存在的动态风险进行了深入的量化分析。首先,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及其他相关领域动态风险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后,提出了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风险研究指标选取、数据获取以及建立风险指标与风险后果的对应关系三个主要环节;然后,本文通过Fisher判别分析算法得到了风险量化指标R值,并以R值作为本文动态风险研究的量化分析标准,利用R值对实际交通流状况下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果进行了判别,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完成了R值与动态风险之间量化分析。通过研究事故发生前后R值的变化情况,与实际情景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以R值为定量判别标准的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等级划分;最后,本文对形态发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提出了在建立交通流参数与风险值的多维线性函数关系后,应采用形态发生估计中的线性估计模型还原高速公路动态风险形态,考虑到动态风险时变性强的特点,为了使判别函数随着时间不断更新,提出了动态风险更新算法,通过构建背景、构建形态发生系统以及相似性度量,完成对高速公路动态风险判别模型的更新。为了进一步阐述本文构建的动态风险研究体系,本文在第五章结合实际数据和情景实现了整套风险判别流程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风险判别方法和理论体系,可以有效地完成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的判别和风险判别模型的更新。

张再舟[7](2020)在《古龙南地区古693-敖18井区葡Ⅰ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分类评价分析》文中认为目前对研究区(古693井区、茂15-1井区、大146井区和敖18井区)的储层非均质性及储层储集性能的认识不足,研究区下一步油气精细开发难以开展。因此,本文在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理论技术指导下,综合利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通过对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及压汞资料等的解释分析,对研究区目的层葡Ⅰ油层组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葡Ⅰ油层组整体孔隙结构较差,顺物源方向其孔隙结构具有变差的趋势。(2)储层层内非均质性有正、反韵律两种,主要以正韵律为主。顺物源方向,层内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大146井区由于受双物源影响,层内非均质性最强。(3)古693井区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最强,敖18井区储层层间非均值性最弱,其余井区储层层间非均值性介于二者之间。顺物源方向,隔层分布越来越稳定。(4)顺物源方向,砂体钻遇率逐渐减小,各井区孔渗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高孔高渗区域主要发育在河道中心部位。(5)研究区储层可以分为I、II、III类,三类储层比例各占1/3左右,茂15-1井区I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大,为39.1%,敖18井区I类储层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3.1%。主力层位主要为PⅠ1-2和PⅠ3,茂15-1井区储层较好,其次为古693井区及大146井区储层,敖18井区储层最差,储层具有距离物源越近储集性能越好的趋势。

焦钰嘉[8](2019)在《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十区东部1971年投入开发,2003年进入特高含水期,继2010年进行补孔为主的精细挖潜调整后,2016年开始实施以精控压裂和大位移井开发为主的控水提效调整,历经两次开发调整后,基本实现产量不降含水不升,开发指标变化规律较调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分析开发指标变化主控因素,明确水驱开发合理技术界限。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产量递减规律和含水上升规律,通过单因素和灰色关联多因素分析,给出了递减率和含水上升率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杏十区东部地质模型建立和水驱历史拟合基础上,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砂体动用程度差异大,河道砂体采出程度48.2%,河间砂采出程度44.2%,表外储层采出程度仅25.4%。对研究区和不同井网分阶段递减情况研究表明,精细挖潜前不同井网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二、三次井网>一次加密井网>基础井网,精细挖潜后二、三次井对递减率的贡献超过50%,全区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全区递减率由精细挖潜阶段的8.4%降到控水提效阶段的4.3%,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递减率的变化主要受采液速度、含水及生产压差影响。应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含水上升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水上升率由精细挖潜前2.19%下降到控水提效阶段-0.04%,含水上升率主要受存水率、注水量和产液量的影响。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合理生产压差研究认为,应维持在6.0MPa,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开发指标主控因素注水量和采液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基础井网、一次加密井网和二三次井网的合理年注水量分别为39.7×104t、52.7×104t和150.2×104t,合理年产液量分别为71.6×104t、32.8×104t和93.6×104t。注采参数优化后,可累积增油12.1×104t,提高采收率0.51个百分点。

丁继超[9](2019)在《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振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机械设备常见的振动问题,本文研究一种能实现主动控制的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应用于故障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机床的颤振控制和复杂管道的受迫振动控制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针对石化企业常见的管道振动问题,应用阻尼减振技术研究其振动抑制效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一种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并对其惯性作动器原理和直接速度反馈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其振动抑制原理,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特点。(2)探讨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故障转子振动。搭建Jeffcott转子振动实验台,模拟转子不平衡故障和不对中故障,将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安装在轴承座上,实验研究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转子系统的转轴振动和轴承座振动的抑制规律。实验表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能很好抑制转子过临界振动,并且在不对中转子振动抑制实验中,振动降幅最大达到54%。(3)探究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机床颤振。搭建数控机床振动实验台、平面磨床振动实验台和台钻振动实验台,将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安装在机床振源位置即数控机床的主轴箱、平面磨床的磨头和台钻的钻头处,实验研究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数控机床、平面磨床和台钻的振动抑制规律,并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安装后对零件加工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的影响。(4)探究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管道振动。搭建复杂管道受迫振动实验台,将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安装在管道模型不同位置,通过模拟和实验分析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管道振动的抑制规律。模拟和实验表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安装方向是最重要因素。(5)探究阻尼减振技术在管道上的实际应用。以某石化企业加氢分馏塔出口管线为例,分析管道振动原因,设计减振改造方案,并将阻尼减振技术应用于实际管道中解决管道振动问题。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安装阻尼器成功解决现场管道振动问题。

柏培源[10](2019)在《闽东南沿海耕地质量定级与级别折算系数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文中认为耕地质量级别是指耕地自然、经济和区位等综合质量状况。全面掌握我国耕地的质量状况,完善土地等级体系,有利于耕地资源保护以及科学管理和合理运用。在我国的耕地质量评价过程中,耕地质量分等工作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评价系统,但在耕地质量定级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耕地级别的运用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文章以闽东南沿海为对象,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经济等条件对耕地质量定级和级别折算系数的指标体进行探讨。在耕地质量定级方面,结合研究区特征选择基于国家自然等指数的修正法进行定级。在耕作便利条件修正因素中加入田块平整度、田块大小、形状、集中连片程度等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决策层、目标层来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量化过程中,借助Arcgis工具使用路网分析、空间分析、叠加分析、近邻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方法上的优化。同时,采用中值法对指标值进行分级赋分,与客观区间值划定相比更能准确反映定级区域内各指标的优劣差异,更符合实际情况。探索使用“自然断点法”划分区域的耕地质量级别,与传统的数轴法、等分频率曲线法、等间距法相比,级别间的界限更加显着。经过福清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定级的结果准确、符合实际情况,定级方法科学可靠。在级别折算系数方面,以耕地经济效益来代替耕地产出能力来衡量耕地综合质量更为准确。在耕地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研究中,直接以所有定级单元的数据总结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结果不理想。但是,以分组后的平均水平进行回归分析能更好的反映两者间的变化情况。经计算,福清市耕地综合收益水平随着耕地质量的上升呈幂函数的形式增长,并依据此方式进行级别折算系数的计算和折算系数表的编制准确程度更理想。

二、动态因素权重分析法在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因素权重分析法在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关键技术现状
        1.2.5 工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取得主要认识
第二章 基础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标志层选取
        2.2.2 微构造特征
    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2.3.1 区域沉积背景
        2.3.2 沉积微相研究
        2.3.3 沉积微相划分
        2.3.4 沉积相分析
        2.3.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2.3.6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碎屑组分及特征
        3.1.2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2.1 孔隙类型
        3.2.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3 储层裂缝特征
        3.3.1 岩心裂缝特征
        3.3.2 镜下微裂缝特征
        3.3.3 微裂缝识别
        3.3.4 微裂缝分布特征
    3.4 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3.4.1 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
        3.4.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
        3.4.3 成岩相类型
        3.4.4 成岩相分布特征
        3.4.5 成岩相与产能分布的关系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5.1 层内非均质性
        3.5.2 层间非均质性
    3.6 储层渗流特征
        3.6.1 储层润湿性
        3.6.2 相对渗透率特征
        3.6.3 水驱油特征
        3.6.4 储层敏感性
    3.7 储层综合评价
        3.7.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3.7.2 储层评价结果
第四章 含油性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4.1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4.1.1 油藏类型
        4.1.2 油藏分布特征
    4.2 含油性控制因素分析
        4.2.1 沉积微相是研究区含油性分布的主要宏观控制因素
        4.2.2 成岩相带对研究区含油性分布起相对微观调整作用
    4.3 探评井产能高低的影响因素
        4.3.1 成藏模式
        4.3.2 沉积微相与成岩相差异
        4.3.3 储层特征差异
    4.4 有利区预测
        4.4.1 预测依据
        4.4.2 有利区分类标准
        4.4.3 有利区优选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评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认识
第二章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1 地质背景概况
    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2.2.1 勘探状况
        2.2.2 开发现状
    2.3 储层特征分析
        2.3.1 岩石学特征
        2.3.2 物性特征
        2.3.3 孔隙结构特征
        2.3.4 天然裂缝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水平井生产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致密油藏水平井生产动态模式划分
        3.1.1 产能评价参数优选
        3.1.2 生产动态模式划分
    3.2 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递减规律分析
    3.3 生产动态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3.1 研究区典型井剖析
        3.3.2 研究区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评判及产能预测
    4.1 产能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基于偏相关分析法的产能主控因素评判
        4.2.1 偏相关分析法评判技术
        4.2.2 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偏相关分析结果
    4.3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产能主控因素评判
        4.3.1 灰色关联法评判技术
        4.3.2 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灰色关联法分析结果
    4.4 产能综合评判模型研究
        4.4.1 产能综合评判模型建立
        4.4.2 研究区产能综合评判
    4.5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
        4.5.1 初产水平预测方法研究
        4.5.2 研究区三种生产动态模式产能预测模型建立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研究创新点
2 碳排放约束与煤炭行业发展关系分析
    2.1 煤炭行业与碳排放约束目标的内涵
    2.2 煤炭行业发展与行业碳排放耦合关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1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构建碳排放测度模型
    3.3 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数分解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煤炭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分析与控制策略
    4.1 行业规模控制分析思路
    4.2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总体影响分析
    4.3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区域差异影响分析
    4.4 行业规模控制要素时间差异影响分析
    4.5 煤炭行业规模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分析与控制策略
    5.1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分析思路与方法选择
    5.2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3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直接影响分析
    5.4 行业能源强度控制要素交互影响分析
    5.5 煤炭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仿真调控分析
    6.1 仿真分析思路
    6.2 变量预测模型分析
    6.3 总体控制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4 区域差异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5 时间差异视角下仿真调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发展现状
        1.2.1 美国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发展现状
        1.2.2 英国皇家海军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发展现状
        1.2.3 国内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发展现状
    1.3 陆地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发展现状
    1.4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发展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2.1 元件风险评估方法
        2.1.1 独立元件失效建模方法
        2.1.2 非独立元件失效建模方法
    2.2 单元风险评估方法
        2.2.1 概率卷积法
        2.2.2 串并联网络法
        2.2.3 马尔科夫方程法
    2.3 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2.3.1 状态枚举法
        2.3.2 蒙特卡洛模拟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建模
    3.1 元件风险评估建模
        3.1.1 独立元件失效模型
        3.1.2 非独立元件失效模型
    3.2 单元风险评估建模
        3.2.1 单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权重分析
        3.2.2 发电单元失效模型
        3.2.3 储能单元失效模型
        3.2.4 非脉冲负载单元失效模型
        3.2.5 脉冲负载单元失效模型
        3.2.6 推进单元失效模型
    3.3 系统风险评估建模
        3.3.1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结构
        3.3.2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模型搭建
        3.3.3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失效模型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算例分析
    4.1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概述
        4.1.1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流程
        4.1.2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指标
    4.2 满负荷且无故障时的潮流算例分析
    4.3 满负荷且单元失效时的潮流算例分析
        4.3.1 基于直流潮流的故障分析方法
        4.3.2 基于直流潮流分析的最优解潮模型
        4.3.3 单元失效时潮流算例分析及其结果
    4.4 满负荷运行风险评估指标算例分析
        4.4.1 仿真工具介绍
        4.4.2 风险评估指标算例分析及其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5)考虑多指标的系列风险投资组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投资组合模型及应用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多指标投资组合模型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投资者风险态度影响与测度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态度测度
    第一节 投资组合模型的概念、定义和方法
        一、投资组合模型的相关概念
        二、投资组合构建方法
    第二节 风险态度内涵与测度
        一、风险态度内涵与界定
        二、风险态度的一般测度方法
    第三节 风险态度与投资组合融合的必要性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多指标的投资组合模型构建与风险态度测算
    第一节 考虑多指标的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一、数据包络模型及其效率交叉化处理
        二、基于交叉效率的多指标投资组合模型构建
        三、多指标投资组合模型性质分析
    第二节 风险态度测算的四类新方法研究
        一、问卷研究法计算风险态度
        二、风险情景模拟测量风险态度
        三、权重分析法测量风险态度
        四、本利分析法计算风险态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多指标的风险投资组合模型构建与分析
    第一节 不同风险态度测算下的多指标风险投资组合模型
        一、基于问卷研究法的多指标风险投资组合模型
        二、基于风险情景模拟法的多指标风险投资组合模型
        三、基于权重分析法的多指标风险投资组合模型
        四、基于本利分析法的多指标风险投资组合模型
    第二节 模型比较与适用性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型应用、比较与分析
    第一节 案例背景与分析
    第二节 模型计算与投资组合构建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6)基于风险更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动态风险判别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道路风险状况
        1.1.2 动态风险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态风险研究领域文献分析
        1.2.2 多领域动态风险研究现状评述
        1.2.3 道路动态风险判别方法评述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动态风险研究基础
    2.2 主要风险问题和常用分析方法
        2.2.1 环境危害中的风险问题
        2.2.2 项目投资中的风险问题
        2.2.3 自然灾害中的风险问题
        2.2.4 基本方法和共同点
    2.3 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理论
        2.3.1 风险与事故的关系
        2.3.2 动态风险定义
        2.3.3 基于五基本要素的动态风险研究理论
    2.4 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4.1 动态风险研究指标选取
        2.4.2 数据获取方法
        2.4.3 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研究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法的高速公路动态风险判别
    3.1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动态风险判别函数
        3.1.1 Fisher判别分析概述
        3.1.2 动态风险判别函数建立
        3.1.3 动态风险值R的初步应用
    3.2 动态风险值R与事故风险关系研究
        3.2.1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概述
        3.2.2 基于logistic回归的R值量化分析
        3.2.3 风险值R变化过程研究
    3.3 基于R值的高速公路动态风险等级划分
        3.3.1 传统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3.3.2 基于R值的动态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3.3.3 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形态发生理论的高速公路动态风险更新研究
    4.1 形态发生系统理论
        4.1.1 概述
        4.1.2 引例
        4.1.3 动态风险形态发生系统中的基本元素
        4.1.4 动态风险形态发生系统建立
    4.2 形态发生估计方法
        4.2.1 估计原理
        4.2.2 背景构建原则
    4.3 风险更新算法
        4.3.1 风险更新原理
        4.3.2 风险更新算法
        4.3.3 风险更新在动态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构建风险研究场景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1 项目位置
        5.2.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5.2.3 计算流程
    5.3 风险判别函数构建
    5.4 基于R值的高速公路动态风险分析
    5.5 动态风险更新
    5.6 精度验证对比
    5.7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主要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古龙南地区古693-敖18井区葡Ⅰ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分类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0.2.2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区域地质概况
        1.1.1 构造特征
        1.1.2 地层特征
    1.2 葡Ⅰ油层组小层划分方案
第二章 储集层沉积特征及物性特征
    2.1 葡Ⅰ油层组沉积特征
    2.2 物性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2.2.1 测井曲线标准化
        2.2.2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2.2.3 孔隙度解释模型
        2.2.4 渗透率解释模型
    2.3 葡Ⅰ油层组物性特征
第三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1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参数及标准
    3.2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3.2.1 层内韵律特征
        3.2.2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3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3.3.1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3.3.2 隔层分布特征
    3.4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第四章 储层分类评价
    4.1 储层分类评价方法
        4.1.1 累计概率曲线原理
        4.1.2 单因素分类
        4.1.3 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及参数筛选
    4.2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
        4.2.1 储层分类步骤
        4.2.2 储层分类结果
        4.2.3 储层分类评价合理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1.2.2 开发指标影响因素研究
        1.2.3 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杏十区东部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2.1 油藏概况
        2.1.1 油藏地质概况
        2.1.2 开发历程
    2.2 地质模型建立
    2.3 水驱历史拟合
        2.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3.2 历史拟合
    2.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第三章 产量递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3.1.1 自然递减率研究
        3.1.2 综合递减率研究
        3.1.3 不同井网对产量递减贡献研究
        3.1.4 杏十区东部水驱递减规律研究
    3.2 产量递减影响因素研究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含水上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含水上升规律研究
        4.1.1 含水率变化研究
        4.1.2 含水上升率变化规律研究
    4.2 含水上升率影响因素研究
        4.2.1 单因素分析法
        4.2.2 多因素分析法
第五章 杏十区东部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5.1 合理生产压差研究
    5.2 合理注采参数研究
        5.2.1 正交方案设计
        5.2.2 结果分析
    5.3 经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旋转机械转子减振研究概述
    1.3 机床加工过程减振研究概述
        1.3.1 机床发展现状
        1.3.2 机床加工振动控制方法
    1.4 管道系统减振研究概述
        1.4.1 石化企业常见事故案例
        1.4.2 管道系统振动原因及控制方法
    1.5 主动减振技术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原理及其设计
    2.1 引言
    2.2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原理
        2.2.1 惯性作动器原理
        2.2.2 惯性作动器
        2.2.3 两种控制策略
    2.3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转子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转子振动实验台及振动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 不平衡转子仿真分析
    3.4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不平衡转子振动实验
        3.4.1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转轴振动的抑制规律
        3.4.2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轴承座振动的抑制规律
        3.4.3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在不同安装位置的抑制规律
    3.5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不对中转子振动实验
        3.5.1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不对中振动的实验规律
        3.5.2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在不同不对中量下振动的抑制规律
        3.5.3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在不同转速下振动的抑制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机床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机床振动学分析
        4.2.1 颤振的定义
        4.2.2 动态切削过程及颤振形成原因
    4.3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数控车床振动实验
        4.3.1 不同切削深度的减振效果研究
        4.3.2 不同切削速度的减振效果研究
        4.3.3 不同切削参数的正交实验研究
    4.4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平面磨床振动实验
        4.4.1 不同磨削参数的减振效果研究
        4.4.2 粗糙度对比
    4.5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抑制台钻振动实验
        4.5.1 不同钻削参数的减振效果研究
        4.5.2 不同钻削参数的正交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复杂管道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复杂管道振动控制实验台设计
    5.3 复杂管道振动控制模拟计算
    5.4 复杂管道振动控制实验研究
        5.4.1 各工况下主动阻尼减振装置对复杂管道振动的抑制规律
        5.4.2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不同安装方向的抑振规律
        5.4.3 主动阻尼减振装置不同安装位置的抑振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阻尼减振技术在加氢分馏管线上的应用
    6.1 引言
    6.2 加氢分馏塔进料管线振动情况
    6.3 某加氢管线振动原因
        6.3.1 振动原因分析
        6.3.2 管道模态分析
    6.4 管道阻尼减振技术
        6.4.1 阻尼减振技术分析
        6.4.2 阻尼减振模拟仿真
    6.5 安装结构方案
    6.6 改造效果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闽东南沿海耕地质量定级与级别折算系数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2 耕地级别折算系数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相关概念介绍
        1.6.1 耕地质量
        1.6.2 耕地质量分等
        1.6.3 耕地质量定级
        1.6.4 级别折算系数
第二章 现耕地质量定级体系及折算系数问题探讨
    2.1 闽东南沿海地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的问题分析
        2.2.1 耕地质量定级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2.2 耕地质量级别划定方法对比
    2.3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体系问题分析
        2.3.1 耕地质量定级因素选择及权重的合理性分析
        2.3.2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量化问题分析
        2.3.3 确定指标权重方法选择
    2.4 耕地质量定级与级别折算系数的联系
        2.4.1 定级与级别折算系数逻辑关系
        2.4.2 耕地产出能力与亩均纯收益对比分析
        2.4.3 级别折算系数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体系优化
    3.1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调整
    3.2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影响因素量化方法优化
        3.3.1 扩散型因素及其量化方法
        3.3.2 非扩散型因素及其量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清市耕地质量定级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特征
        4.1.1 福清自然经济特征
        4.1.2 土地资源特征
        4.1.3 福清市代表性与代表性
    4.2 数据来源
    4.3 耕地质量定级指标的测算
        4.3.1 计算因子分值
        4.3.2 计算修正系数
        4.3.3 计算定级指数
    4.4 耕地质量级别的划定
    4.5 耕地质量定级结果准确性检验
        4.5.1 与上轮成果对比检验
        4.5.2 与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对比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清市级别折算系数研究
    5.1 级别折算指标分析
        5.1.1 准确度分析
        5.1.2 数据变换
    5.2 级别折算系数测算
        5.2.1 级别折算系数模型确定
        5.2.2 级别经济收益比系数计算
    5.3 级别折算系数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5.3.1 级别折算系数表的编制
        5.3.2 级别折算系数表的使用方法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实际价值
    6.4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动态因素权重分析法在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 王力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2]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评判技术研究[D]. 赵红兵.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碳排放约束下煤炭行业规模与行业能源强度控制研究[D]. 张翼.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舰船综合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D]. 李巍.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考虑多指标的系列风险投资组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顾瑞涛.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基于风险更新的高速公路运营期动态风险判别与评价方法研究[D]. 冯逸伟. 长安大学, 2020(06)
  • [7]古龙南地区古693-敖18井区葡Ⅰ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分类评价分析[D]. 张再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杏十区东部开发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焦钰嘉.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9]基于主动阻尼减振装置的振动控制研究[D]. 丁继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闽东南沿海耕地质量定级与级别折算系数研究 ——以福清市为例[D]. 柏培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动态因素权重分析在影响能力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