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中的网桥

局域网中的网桥

一、在局域网中搭起的网桥(论文文献综述)

徐诗文[1](2020)在《基于TTE的SpaceWire网桥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下一代航天综合电子系统对以网络为核心的电子平台在带宽、实时性、容错性、兼容性、经济成本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我国航天电子系统内总线类型繁多复杂,综合化程度低,可扩展性较差,导致速率较低,性能受限,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功能高度综合、资源高度共享的未来航天应用需求。TTE(Time-Triggered Ethernet时间触发以太网)兼具实时性与抗突发性的优点,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能够满足多种类型业务综合传输的要求,实现实时应用与非实时性应用的统一,并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能力,目前已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车载电子等控制场景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目前航天电子系统设备大多使用传统航空数据总线标准,无法直接应用在基于TTE的航天综合电子系统中,因此,研究基于TTE的航天综合电子系统以及TTE对现有航天总线网络的兼容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论文结合项目“基于时间触发以太网的综合航天电子系统研究”,首先对航天电子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说明了传统航天电子系统总线的局限性以及TTE作为新型航天综合电子系统总线的优势;其次,对TTE网络兼容SpaceWire总线的实现原理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建立TTE网络与SpaceWire总线之间的寻址映射机制和专用协议转换网桥是实现TTE兼容SpaceWire总线的关键;第三,针对具体需求对TTE-SpaceWire网桥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并介绍网桥内部各个模块的结构、功能和工作流程;第四,对TTE-SpaceWire网桥的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进行阐述,设计了专用的仿真验证平台,对网桥的功能进行仿真与验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了一种TTE网络与SpaceWire总线之间的寻址映射机制;第二,设计了一种内嵌TTE交换机的专用TTE-SpaceWire协议转换网桥,用于航电系统中各类业务流的跨网传输,实现TTE端系统与SpaceWire终端之间的信息互通;第三,搭建专用仿真验证平台,对TTE-SpaceWire协议转换网桥的功能进行验证,网桥方案设计正确,达到预期目标。

张青[2](2016)在《面向Docker容器的覆盖网络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Docker作为一款便捷的开源容器引擎的出现,为云计算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Docker具有的轻量级资源消耗、强大可移植性和便捷自动化开发等优点使得Docker不仅在PaaS领域,而且在自动化运维、测试等方向上被广泛使用。然而在复杂多变的云环境下,Docker也有不足之处,现代架构的后台系统越来越复杂,单个服务的提供需要多个容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而Docker容器本身的独立性,特别是容器跨主机网络互联障碍使得多容器之间的协作变得困难。为了解决上述困难,本文所研究的覆盖网络就是以Docker容器作为基础,在已有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一层虚拟网络,它旨在跨越不同机器,让同一个应用下的各个容器处于同一虚拟链路中,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不同机器上容器的互相可达。本文首先克服了 Docker容器处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命令空间而导致的通信障碍,通过新建网卡和网桥将宿主机上不同的容器连接在一起。然后利用隧道机制(MAC-in-UDP),将以太网帧封装进UDP的数据部分进行传输,使得通过高层协议来传输链路层数据帧成为可能。最后借助于开源覆盖网络Spines的原理(Hello协议和State Flood协议)搭建起了本文中覆盖网络的网络拓扑,它不仅能准确地对数据包进行路由,还能够对自身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自我管理和维护。覆盖网络从底层网络的角度来解决Docker容器的网络互联问题,不需要任何的编程接口,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容器中应用程序的编码侵入性,保持了容器镜像的通用性。同时它在不破坏Docker本身的网络结构的前提下,实现了网络数据包在容器之间的可靠送达,使得覆盖网络不依赖于Docker,保证了其独立性。

李路[3](2015)在《基于OPNET与HLA战术通信网OLSR路由协议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提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现代的军事战争领域计算机互联网占有的地位如同古时的冷兵器,世界大战时的飞机坦克等,甚至起作用还要远大于这些实在的武器装备。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以来,它从未停止甚至减慢过对计算机互联网在军事作战方面的应用,从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甚至美军对萨达姆、拉登等恐怖分子的追捕,无一不运用现代的战术通信互联网将实时的作战信息或恐怖分子的藏匿信息数据传送到美军司令部,美军正是运用这准确的消息实施了正确地军事动作,从而打击了恐怖组织,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在战术通信网仿真中,战斗目标的移动速度、方位等状态都是时刻改变的,为了满足仿真的要求,如果在网络建模阶段将作战对象的所有状态值都设定好是不可取的,不能形象的模拟网络场景,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其显着的“动中通”,因此网络仿真软件需要有与用户交互的接口,从而可以通过与仿真用户的交互通信更好的模拟拓扑变化、参数修改、进行接近真实网络的仿真场景。因此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将其看作是现代战争的取胜之匙,并投入巨资进行研究。本文开始先介绍了计算机互联网和计算机仿真的原理和发展现状,然后又参照经典的无线互联网模式的特点研究新的无线自组网即战术通信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并详细对比了它的五层结构与经典的OSI七层结构之间的区别于联系;之后研究了战术通信网的数据链路层主要采用的协议—时分复用技术(TDMA),并对新设计的战术通信网的通信时隙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又研究了适应无线组网而生的网络层路由协议OLSR路由协议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然后,介绍了新型战术通信网的联合仿真的HLA(高级体系结构)技术和仿真平台OPNET软件,之后将运用HLA的规则建立了OPNET仿真邦员和控制台仿真邦员,之后研究了半实物仿真的原理方法以及OPNET的HLA接口模块的工作原理,为实现原有的仿真系统加入到HLA体系结构下进行新老联合仿真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编程实现了多个OPNET的仿真邦员在网络层里配置的OLSR路由协议的节点与控制台实行的联合仿真,能实现控制台控制仿真邦员的仿真,能够查看仿真结果并采集仿真数据。

潘哲[4](2014)在《基于C-DOCSIS的物联网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联网应用需求不断增加,通过互联网络用户可以远程实时地对监测对象进行信息共享和交互操作,如何让物联网应用方便地、低成本地实现,将是应用是否能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如今C-DOCSIS标准的颁布发行,在大幅度增加入户带宽的同时,实现了上下行带宽对等,同时也减少了回传噪声对上行链路的影响,这为物联网应用实现提供带宽、QOS等技术支持。同时广电网络覆盖面广,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再结合具有强需求优势的Wi-Fi网络,这就为用户不需要改变原有网络的前提下方便低成本的实现物联网应用。本文分析了广电网络的优点与物联网应用的诸多特点,说明基于C-DOCSIS接入技术的广电网络作为应用承载网是可行的。可以利用用户Wi-Fi网络,将ZigBee物联网应用通过该Wi-Fi网络接入到互联网。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广电网络最新宽带接入标准C-DOCSIS,并将DOCSIS系列标准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C-DOCSIS在继承DOCSIS系列标准的优点外的很多创新之处。论证了采用C-DOCSIS接入网络实现物联网业务的可行性。其次,将Wi-Fi技术与ZigBee技术相结合,Wi-Fi技术作为用户侧接入网,完成用户最后100米距离的宽带接入,本文设计了一种双MCU模式的ZigBee网关节点,完成两种网络技术间协议转换,接口适配等功能。最后,本文以广电C-DOCSIS技术作为互联网接入平台,给出了物联网应用实现的整体网络架构,通过分析了在实现应用的过程中所需带宽容量,IP地址分配,不同技术之间协议转换,Wi-Fi无线网络覆盖的现场勘查,干扰分析,频率规划,覆盖方式等,最后通过ZigBee技术实现具体应用。研究主要以应用的互联网接入方法为重点,不对具体应用的实现做详细说明,并对不同网络技术别分进行探讨,给出网络建设实现方案。

舒晟[5](2014)在《多功能区无线校园网的设计与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各高校均对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展示出了十分迫切需求,然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有线网络只能够提供地点固定、数量有限的网络节点给用户使用,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应用的飞速发展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飞速普及,校园内的的广大师生们均需要能够随心所欲的获取由网络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丰富多彩的资源。需要在WIFI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类用户共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可管理强而且能够和现有的有线网络用户实现互联互通等,有较强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提出一个校园无线网络整体解决方案。从另一角度来说,信息化发展要求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接入和使用,校内师生也需要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来进行教学、科研和学习。无线网络所能够提供的高效、便捷、快速的接入的特性与我们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成为了推动无线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动力。在现有传统的校园网络基础之上,利用无线技术构建能无死角覆盖整个校园的校园网,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这应该是目前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论文中,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简单阐述了常见无线网络技术中的IEEE802.11系列标准和关键技术,着重对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技术的在网络综合布线和系统集成中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各校的校园无线局域网络部署的模式和原则进行了讨论,最后结合实际,对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的校园无线局域网络建设提出了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如何来实现多链路负载均衡,并对关键性功能模块的相关配置进行了阐述和测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整个校园的无线网运行一切正常,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姚萱萱[6](2013)在《基于无线网络的油田注水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油田注水是保持地层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确保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考虑到陕北油田注水井点多面广,比较分散,为了便于对油田注水井的集中管理和满足“可控注水”的理念,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油田远程注水监控系统,对实现油田注水流量的自动监测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油田注水系统的注水工艺流程,确立了油田注水系统的控制要求。根据油田注水井流量的特点,通过对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符合系统要求的模糊PID控制策略,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根据现场情况,在实验室利用仿真软件对控制器效果进行仿真。根据陕北油田生产环境的特点,采用无线网桥作为系统的网络平台,结合工业控制机和智能仪表,构成了IPC+无线网桥+智能仪表的油田远程注水监控系统,并通过力控组态软件开发了监控系统人机界面,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记录以及重要参数的报警和查询等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通过系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为油田注水生产管理实时提供注水工作状况分析,实现了注水过程中动态参数的实时监控和注水量的远程配注,解决了高压注水中不能实现的平稳注水、定量注水和准确注水的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张娟音[7](2012)在《基于企业无线局域网的OA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传统的办公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考勤领域,传统的纸质手工统计的考勤方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考勤管理系统。目前国内的考勤机、考勤管理软件都有一些成型产品,实践证明,考勤机的硬件产品基本上达到了各个单位的考勤要求,但软件产品却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存在适应性比较差、资源无法共享、无法做到OA考勤的缺点。本文以A厂(军事保密单位)为背景,设计一套基于企业无线局域网的OA考勤系统,实现系统为工厂制度量身订做,面向全体员工的开放性的OA考勤(考勤自动化)系统。本文采用指纹机作为考勤采集设备,对指纹识别技术做了详细讲述;通过无线网络的设计来实现无线考勤机系统的联机。通过对考勤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确立了系统目标,提出了B/S三层数据处理结构的系统实施方案。以实现工作流服务以及各种信息的维护查询和权限管理作为出发点,将考勤系统和业务系统有效地集成。以ASP.NET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用C﹟作为前台网页设计开发工具,以SQL 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构建一个适用于该厂的OA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依托在无线局域网,网站架设在Windows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下。论文共五章。主要对系统软件部分的表单模块进行分析,并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各层设计的实现,包括实体类实现、数据访问层实现、逻辑层和表面层的实现等。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基础知识及技术第三章系统网络设计第四章系统软件设计第五章系统测试结论

李原[8](2012)在《基于Web的远程油田监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经济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工业依赖于石油的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管理也愈加复杂,且人工管理成本也较高,为了缓解这类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油田的数字化监控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推荐。由于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分布式计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为了数字化油田监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针对国内油田生产部门较为分散、管理较为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基于WEB网站管理(B/S结构和C/S结构组合)的监控模式,将组态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有机融合,设计了一种适合油田生产管理的分布式的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ASP.NET、XML、AJAX-FTP、OPC、ActiveX、工业以太网等技术,对生产线远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视频采集,通过工业总线技术把数据汇总到WEB服务器端,从而构建了视频监控及仪器仪表监控为一体的综合性监控系统。该系统使用微软公司的C#语言在visual studio2010环境下开发的基于三层网络体系结构,B/S架构模式的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大量实验室验证及工业现场验证,该系统具有跨平台、实时、高效、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管理便捷、经济效益显着等诸多优点,可以满足数字化油田的监控需求。由于采用开放式的网络接口和通讯协议接口为后续的系统升级和扩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徐春勇[9](2012)在《无线Mesh网络在铁路客专建设远程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铁路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期,客运专线的建设、扩能和更新改造项目非常之多,但其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很大。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完工、提高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拟在全线建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和综合调度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远程可视化管理。视频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施工现场的有序可控,对铁路系统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意义重大。以往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依靠有线网络或点对点(PTP)无线网络及点对多点(PTMP)无线网络进行组网,实施后均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对于视频监控通信系统也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设计了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并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综合调度系统。鉴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铁路工程建设的需要,根据项目施工环境的特殊性,结合现有成熟技术,将先进的无线Mesh网络用于铁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中,并将最新提出的榕树型拓扑的概念应用其中,设计了一套基于有线与无线混合组网的视频监控系统架构。系统前端监控点设计主要设计每个监控点的系统构成,功能需求及设备连接情况;网络通信方案设计主要针对项目施工环境的特殊性,铁路施工场地通常分布于荒郊野外,通信设施缺乏,为了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本系统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租用运营商的有线网络,在其通信铁塔安装无线Mesh收发设备与监控现场的无线Mesh网络通信,实现一套易组装、易移动、重用性强的无线监控系统;视频存贮系统设计主要分析系统采集的大量视频信息如何存贮以备调用,鉴于视频数据规模巨大,为了提高存贮效率、容错性及易用性,采用专用磁盘存贮阵列。按照哈齐客运专线施工建设管理的需要,设计并实现了综合调度系统。系统包括视频监控模块、视频存储及回放模块、联网系统的主热备份模块、报警联动模块、电子地图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通过这些模块提供的功能,用户可以灵活的控制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运行,获得高效、便利、易用的用户体验。目前该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得到应用,并通过了严格的系统测试,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系统充分利用有线网高带宽、高稳定性的特点,及无线网部署快捷、灵活的特点,有效提高了铁路工程建设的管理能力。

周元,徐斌,田向娟[10](2011)在《关于变电所建设初期移动通信的实现方式》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个新的变电所建设初期,有线通信网络系统尚未建成,但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并且各类数据资料的传送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新的思路推出一套高度机动灵活的移动无线通信的方式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二、在局域网中搭起的网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局域网中搭起的网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TE的SpaceWire网桥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传统航天数据总线
    1.3 TTE简介
    1.4 本文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TTE-SpaceWire网桥工作原理
    2.1 TTE网络系统构成与交换原理
        2.1.1 TTE网络构成
        2.1.2 TTE网络交换原理
    2.2 SpaceWire网络构成与交换原理
        2.2.1 SpaceWire网络构成
        2.2.2 SpaceWire网络交换原理
    2.3 TTE-SpaceWire网桥工作原理
        2.3.1 网桥类型
        2.3.2 网桥功能
        2.3.3 TTE网络与SpaceWire的寻址映射机制
        2.3.4 TTE-SpaceWire网桥设计需求
第三章 TTE-SpaceWire网桥方案设计
    3.1 TTE-SpaceWire网桥总体结构
    3.2 SpaceWire网桥子模块介绍
        3.2.1 SpaceWire接口
        3.2.2 SpaceWire-TTE协议转换模块
        3.2.3 TTE-SpaceWire协议转换模块
    3.3 跨网传输的数据处理流程
        3.3.1 SpaceWire-TTE协议转换处理流程
        3.3.2 TTE-SpaceWire协议转换处理流程
第四章 TTE-SpaceWire网桥关键模块设计与仿真验证
    4.1 仿真环境设计
    4.2 SpaceWire接口设计
        4.2.1 交互信号
        4.2.2 模块设计
        4.2.3 仿真验证
    4.3 SpaceWire-TTE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3.1 交互信号
        4.3.2 模块设计
        4.3.3 仿真验证
    4.4 TTE-SpaceWire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4.4.1 交互信号
        4.4.2 模块设计
        4.4.3 仿真验证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向Docker容器的覆盖网络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技术及需求分析
    2.1 Docker技术
        2.1.1 Docker简介
        2.1.2 Docker网络结构
    2.2 Spines介绍
    2.3 需求分析
        2.3.1 Docker网络需求概述
        2.3.2 覆盖网络需求分析
    2.4 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章 覆盖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3.1 系统结构设计
    3.2 网络隧道设计
        3.2.1 GRE隧道
        3.2.2 Vxlan
        3.2.3 隧道设计
    3.3 网络拓扑设计
        3.3.1 网络拓扑选型
        3.3.2 网络维护协议
        3.3.3 路由算法
第四章 覆盖网络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流程设计
    4.2 结构搭建实现
        4.2.1 功能设计
        4.2.2 代码实现
    4.3 网络隧道实现
        4.3.1 功能设计
        4.3.2 Gopacket工具包
        4.3.3 代码实现
    4.4 网络拓扑实现
        4.4.1 功能设计
        4.4.2 代码实现
第五章 网络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网络结构搭建测试
        5.2.2 容器互联测试
        5.2.3 网络拓扑测试
        5.2.4 应用程序测试
    5.3 性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3)基于OPNET与HLA战术通信网OLSR路由协议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战术通信网关键技术研究
    2.1 五层战术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2.2 战术通信网数据链路层协议研究
        2.2.1 TDMA协议简介
        2.2.2 TDMA协议优点
    2.3 战术通信网OLSR路由协议研究
    2.4 OLSR协议数据结构与算法描述
        2.4.1 协议数据部分格式
        2.4.2 链路感知
        2.4.3 邻居侦听
        2.4.4 MPR选择
3 HLA关键技术与网络仿真平台
    3.1 HLA及其关键技术
        3.1.1 HLA简介
        3.1.2 HLA的组成部分及其体系结构
    3.2 HLA规则
        3.2.1 联邦管理
        3.2.2 声明管理
        3.2.3 对象管理
        3.2.4 所有权管理
        3.2.5 时间管理
        3.2.6 数据分发管理
    3.3 运行支撑环境RTI
        3.3.1 RTI体系结构
        3.3.2 RTI配置文件
    3.4 网络仿真平台
        3.4.1 网络仿真原理与方法
        3.4.2 OPNET Modeler概述
        3.4.3 OPNET Modeler的架构
        3.4.4 仿真数据采集与分析
4 战术通信网通信协议设计与仿真实现
    4.1 标准MPR选择算法的实现
    4.2 OLSR协议功能算法描述
    4.3 战术通信网TDMA协议设计
    4.4 战术通信网主体框架模型的设计
        4.4.1 战术通信网的建模
        4.4.2 仿真数据的统计与收集
5 基于HLA的OPNET仿真邦员的建模与设计
    5.1 OPNET modeler HLA模块说明
    5.2 modeler邦员开发
        5.2.1 定义类映射文件
        5.2.2 定义类型
        5.2.3 对象和属性映射
        5.2.4 交互和参数映射
        5.2.5 PM模块接口约束
    5.3 OPNET仿真邦员的建模与实现
        5.3.1 OPNET邦员的组成
        5.3.2 OPNET建模仿真
        5.3.3 控制台程序设计
        5.3.4 联邦集成运行实验
6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C-DOCSIS的物联网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广电网络 C-DOCSIS 技术概述
    2.1 C-DOCSIS 技术产生的背景
        2.1.1 技术与业务的驱动力
        2.1.2 现存宽带接入技术的优缺点
        2.1.3 C-DOCSIS 在关键技术上的创新
    2.2 C-DOCSIS 宽带接入技术要点概述
        2.2.1 C-DOCSIS 系统架构
        2.2.2 C-DOCSIS 典型系统基本原理
        2.2.3 C-DOCSIS 系统主要模块及其功能
        2.2.4 C-DOCSIS 系统数据包处理流程
        2.2.5 CMC 与 CM 之间的数据转发协议栈
    2.3 C-DOCSIS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 ZIGBEE 和 WI-FI 的物联网组网原理
    3.1 无线传感器体系结构简介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3.1.2 传感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
    3.2 ZigBee 网桥和网关简介
        3.2.1 ZigBee 网桥基本原理
        3.2.2 ZigBee 网关基本原理
    3.3 Wi-Fi 技术基本原理简介绍
        3.3.1 IEEE 802.11 系列标准
        3.3.2 Wi-Fi 组成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C-DOCSIS 技术的物联网方案设计
    4.1 网络总体结构设计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 ZigBee-Wi-Fi 网关设计
        4.2.1 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4.2.2 ZigBee-Wi-Fi 无线网关硬件设计
        4.2.3 ZigBee-Wi-Fi 无线网关协议转换
        4.2.4 ZigBee-Wi-Fi 网关中干扰的解决
    4.3 802.11 无线覆盖网络
        4.3.1 Wi-Fi 无线网络覆盖初步勘查及干扰分析
        4.3.2 Wi-Fi 无线网络覆盖规划
        4.3.3 Wi-Fi 网络 4 种拓扑方式覆盖规划
        4.3.4 Wi-Fi 无线网络频率规划
        4.3.5 Wi-Fi 无线网络 IP 地址分配
    4.4 C-DOCSIS 网络设计规划
        4.4.1 C-DOCSIS 网络容量需求规划
        4.4.2 C-DOCSIS 网络 IP 地址分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多功能区无线校园网的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和安排
第二章 设计无线网络方案
    2.1 网络设计与建设原则
    2.2 无线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
    2.3 802.11 无线以太网标准
    2.4 无线校园网的综合布线设计
        2.4.1 设计依据
        2.4.2 无线校园网在应用上的特点
    2.5 布线系统组成
    2.6 子网及 VLAN 的划分
    2.7 路由器判断 IP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链路负载均衡及网络安全设计
    3.1 面临的挑战
    3.2 多链路负载均衡器
    3.3 无线网络安全的配置
        3.3.1 局域网管理
        3.3.2 网络配置
        3.3.3 秘钥的配置
    3.4 防火墙技术
        3.4.1 产品及功能
        3.4.2 常见的防火墙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校园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4.1 青年职业学院校园的网络状况
    4.2 无线网建设的必要性
    4.3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的无线校园网络的设计需求分析
    4.4 无线网络建设方案分析
        4.4.1 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建设
        4.4.2 方案的稳定性
        4.4.3 方案的安全性
        4.4.4 网络建设方案的可扩展性
    4.5 无线网主要模块分析与设计
    4.6 工程实施内容及布线维护管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无线网络的油田注水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1.2 油田注水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油田注水系统工艺流程
    2.1 油田注水系统的工艺流程
    2.2 油田注水系统的构成
    2.3 注水工艺参数
        2.3.1 压力
        2.3.2 流量
    2.4 油田注水系统控制需求分析
        2.4.1 系统控制需求
        2.4.2 系统功能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田注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1 常规 PID 控制策略
        3.1.1 PID 控制原理
        3.1.2 PID 控制特点及局限性
    3.2 模糊控制
        3.2.1 模糊控制概述
        3.2.2 模糊控制组成及原理
        3.2.3 模糊控制特点及局限性
    3.3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
        3.3.1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概述
        3.3.2 模糊自适应 PID 参数整定原理
        3.3.3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3.4 注水量调节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设计
    3.5 系统仿真研究
        3.5.1 常规 PID 的控制仿真
        3.5.2 模糊自适应 PID 的控制仿真
        3.5.3 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田注水远程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4.1 系统设计要求
    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1 注水现场数据采集系统
        4.2.2 无线通信网络
        4.2.3 监控中心
    4.3 系统硬件实现
        4.3.1 注水现场硬件实现
        4.3.2 通信网络硬件实现
        4.3.3 监控中心硬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田远程注水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监控中心人机界面设计
        5.1.1 人机界面的概念
        5.1.2 注水监控界面设计
    5.2 流量控制程序流程设计
        5.2.1 初始化程序模块设计
        5.2.2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设计
        5.2.3 通信程序模块设计
        5.2.4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程序模块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6.1 调试目的
    6.2 调试要求
    6.3 调试步骤
        6.3.1 网桥调试
        6.3.2 磨砂调试
        6.3.3 RTU 调试
    6.4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6.4.1 系统运行结果
        6.4.2 运行结果分析
    6.5 误差解决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基于企业无线局域网的OA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项目解决的问题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知识及技术
    2.1 指纹识别技术
        2.1.1 指纹采集技术
        2.1.2 指纹识别过程
        2.1.3 指纹考勤的依据
    2.2 无线局域网概述
        2.2.1 概述
        2.2.2 优缺点
        2.2.3 载体
        2.2.4 协议
    2.3 WIFI 技术
    2.4 办公自动化(OA)
        2.4.1 OA 概述
        2.4.2 工作流概述
        2.4.3 OA 与工作流之间的关系
        2.4.4 公文流转的介绍
        2.4.5 公文流转模式
    2.5 软件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网络设计
    3.1 总体设计
        3.1.1 系统物理架构
        3.1.2 系统的网络架构
    3.2 无线局域网硬件设备
    3.3 工厂无线网络的设计
        3.3.1 厂区布局
        3.3.2 室内外无线信号覆盖解决方案
    3.4 无线网络安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采用的技术
    4.2 系统的技术架构
    4.3 系统的需求分析
        4.3.1 工厂考勤制度
        4.3.2 功能目标
    4.4 表单模块的系统设计
        4.4.1 工作流模块结构图
        4.4.2 表单模块结构图
        4.4.3 实序图的绘制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5.2 数据库设计要求
        4.5.3 数据库需求分析
        4.5.4 数据实体关系
        4.5.5 与 Membership 系统表建立关联
        4.5.6 数据库表的设计
    4.6 与工作流相关的存储过程
    4.7 表单模块的系统实现
        4.7.1 申请过程分析
        4.7.2 系统架构
        4.7.3 创建系统整体结构
        4.7.4 设计中间业务层
        4.7.5 规划表示层结构
        4.7.6 配置 web.config 文件
        4.7.7 类库的编写
    4.8 表示层编写
        4.8.1 登录和主界面
        4.8.2 部门管理
        4.8.3 用户管理
        4.8.4 用户信息计算设置
        4.8.5 企业日历查询
        4.8.6 出退勤查询
        4.8.7 个人信息查询
        4.8.8 假类查询
        4.8.9 待办事项
        4.8.10 已办事项
        4.8.11 个人设定
        4.8.12 表单
        4.8.13 考勤统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安全性
    5.2 系统测试目标
    5.3 系统测试模式
    5.4 系统测试环境
        5.4.1 SERVER
        5.4.2 CLIENT
        5.4.3 WIFI 指纹考勤机
    5.5 系统测试项目
    5.6 系统测试过程
    5.7 本章小结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基于Web的远程油田监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化油田远程监控方案研究
    2.1 油田需求分析
        2.1.1 视频监控分析
        2.1.2 仪器仪表状态监控分析
        2.1.3 系统性能分析
        2.1.4 系统环境需求
        2.1.5 扩展与升级需求分析
    2.2 基于 WEB 的监控系统规划原则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设计思想
    2.3 基于 WEB 监控系统开发
        2.3.1 C/S 和 B/S 模式比较
        2.3.2 系统架构研究
        2.3.3 系统框架选择
        2.3.4 系统模式选择
        2.3.5 系统数据库选择
    2.4 Web 程序开发技术
        2.4.1 CGI 技术
        2.4.2 ASP.NET 技术
        2.4.3 AJAX 技术
        2.4.4 XML 技术
        2.4.5 数据库技术
        2.4.6 C#技术
    2.5 系统可行性分析研究
        2.5.1 技术可行性
        2.5.2 经济可行性
        2.5.3 操作可行性
        2.5.4 调度可行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1.2 系统结构设计
        3.1.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3.1.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3.1.5 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3.1.6 远程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3.1.7 UML 建模
    3.2 系统开发平台
        3.2.1 Visual Studio 2010 /C#
        3.2.2 SQL 数据库
        3.2.3 组态软件
    3.3 系统分布式架构选择
        3.3.1 C/S 结构模式
        3.3.2 B/S 结构模式
        3.3.3 总体设计
    3.4 动态信息采集协议与内容选择
        3.4.1 信息采集设备
        3.4.2 现场总线
        3.4.3 传输网络
    3.5 系统数据管理
        3.5.1 数据库安全管理
        3.5.2 实时数据库
        3.5.3 关系型数据库
    3.6 监控系统网站设计
        3.6.1 规划网站设计主题
        3.6.2 监控系统网站栏目规划
        3.6.3 监控系统网站页面功能规划
    3.7 系统集成
        3.7.1 设备状态监控子系统
        3.7.2 视频监控子系统
        3.7.3 系统集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视监控系统硬件实现
    4.1 系统硬件构成
    4.2 井场系统的硬件实现
        4.2.1 现场仪表
        4.2.2 数据采集单元
        4.2.3 辅助设备
    4.3 通信网络的硬件实现
    4.4 监控中心的硬件实现
    4.5 系统主要传输协议
        4.5.1 TCP/IP 协议
        4.5.2 Modbus 协议
        4.5.3 UDP 协议和 RTP 协议
        4.5.4 PELCO-P 协议
        4.5.5 系统协议对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控系统调试及分析
    5.1 系统综合调试及设置
        5.1.1 服务器配置
        5.1.2 客户页面实时刷新
        5.1.3 服务器端响应处理
    5.2 WEB 发布的构建
        5.2.1 IIS 配置
        5.2.2 IP 配置及登录设置
        5.2.3 ActiveX 控件的部署
        5.2.4 服务器设置
    5.3 视频监控调试
        5.3.1 静态调试
        5.3.2 动态调试
    5.4 仪器监控调试
        5.4.1 实时刷新测试
        5.4.2 历史数据回放
    5.5 系统预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及完成成果
        6.1.1 创新点
        6.1.2 论文主要完成成果
    6.2 测试结论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9)无线Mesh网络在铁路客专建设远程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4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综述
    2.1 无线MESH网络
        2.1.1 无线Mesh网络的组成
        2.1.2 无线Mesh网络的优势
        2.1.3 无线Mesh网络应用现状
        2.1.4 无线Mesh网络的关键技术
    2.2 视频编码标准
        2.2.1 VCEG制定的标准
        2.2.2 MPEG制定的标准
        2.2.3 联合标准——H.264
    2.3 IP SAN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结构
    3.3 网络通信方案设计
        3.3.1 网络通信方案的关键问题
        3.3.2 榕树型拓扑
        3.3.3 网络通信方案的设计
        3.3.4 多模Mesh节点
    3.4 前端监控点设计
    3.5 视频存储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综合调度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综合调度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 系统环境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系统运行环境
    4.3 视频监控模块
    4.4 视频存储及回放模块
        4.4.1 视频存储子模块
        4.4.2 视频回放子模块
    4.5 报警联动模块
    4.6 系统管理模块
        4.6.1 用户管理模块
        4.6.2 认证管理模块
        4.6.3 设备管理模块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总体测试
    5.1 视频监控系统测试环境概述
    5.2 网络测试工具概述
    5.3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测试
    5.4 视频监控系统性能测试
        5.4.1 无线Mesh网络时延性能测试
        5.4.2 无线Mesh网络吞吐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关于变电所建设初期移动通信的实现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主要研究内容及性能指标要求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2.3 现有的几种无线传输方式
    2.4 UWB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无线通信技术
    2.5 WiMAX是IEEE802.16d/e技术标准
    2.6 WLAN
3 关键技术分析
    3.1 应用WiMAX组网方案
    3.2 应用无线网桥组网方案
        3.2.1 无线网桥的连接方式
        3.2.2 点对点型
        3.2.3 桥接中继型
4 系统组网方式

四、在局域网中搭起的网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TE的SpaceWire网桥设计与实现[D]. 徐诗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面向Docker容器的覆盖网络研究与实现[D]. 张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3]基于OPNET与HLA战术通信网OLSR路由协议仿真研究[D]. 李路. 西安工业大学, 2015(02)
  • [4]基于C-DOCSIS的物联网方案设计[D]. 潘哲. 燕山大学, 2014(05)
  • [5]多功能区无线校园网的设计与构建[D]. 舒晟.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1)
  • [6]基于无线网络的油田注水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姚萱萱.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7]基于企业无线局域网的OA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娟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基于Web的远程油田监控系统开发[D]. 李原.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9]无线Mesh网络在铁路客专建设远程可视化管理中的应用[D]. 徐春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2)
  • [10]关于变电所建设初期移动通信的实现方式[J]. 周元,徐斌,田向娟.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09)

标签:;  ;  ;  ;  ;  

局域网中的网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