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萍[1](2021)在《基于温室气体核算的碳交易审计体系构建 ——以宝钢股份为例》文中认为

张玉玲[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段维佳[3](2021)在《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强化及其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是在中华苏维埃时期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上继承与发展而来的,同时又根据边区的形势政策不断调整与变化,最终进入了系统化建设和发展时期。在边区审计工作强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积累了许多审计工作经验,形成了很多有关审计工作的思想,这些在当今看来依然有空前的借鉴意义和较强的思辨性,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导新时代完善审计工作的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陕甘宁边区审计史的研究,还停留在史料收集整理阶段,急需深入地、系统地探究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用以指导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建设,达到修史、育人、资政的目的。本文从陕甘宁边区加强审计工作的原因入手进行剖析,着重对陕甘宁边区如何强化审计工作进行历史分期并围绕时间线加以介绍,一是从1937年至1939年,由于这一时期边区审计建设处于恢复时期,审计人员力量薄弱,初步探索过程中对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之间关系认识不清,边区党政机关及领导人前期忽视,导致机构设置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均制约着这段时期审计工作的开展;二是从1940年到1945年,由于大生产运动过度强调自给自足,暴露出许多财经管理方面的问题,边区开始对审计工作的设立、职能和前景一直进行反思总结;三是从1946年到1948年,审计工作进入系统化建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审计工作的机制法制都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建立;四是从1949年至1950年,老一辈审计人员针对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对审计工作今后在国家政权机构里的地位、前景等其他方面产生的一些有益的思考,同时通过提炼出边区在加强审计工作逻辑路径和历史经验,总结边区加强审计工作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启示。文章创新点主要是运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全面深入的搜集了边区加强审计工作的史料,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边区强化审计工作的逻辑进程。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领导革命的核心根据地,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在政局较为稳定的边区,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获得了一定时期内充分的发展,体现了边区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逐步认识及强化。每一个历史时期与历史事件都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加强,从历史时期和事件运行规律的角度出发再次发掘陕甘宁边区如何认识并强化审计工作的思想与实践,探讨其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历史启示。

王伟[4](2021)在《D企业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价值增值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宗旨。伴随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使企业经营环境竞争性显着增强,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也是越来越大。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因为能加强企业管理经营、预防重大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显得格外重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地位迎来重大提升并根据实际需要发展出增值型内部审计新模式。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许多企业还没有较好的认识增值型内部审计,以至于在企业内部审计模式革新上还没有找到思路与方案。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利用内部审计帮助企业现实价值增值为目标,梳理国内外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阐述委托代理、风险管理与成本收益等理论,总结D集团内部审计目标不完整、审计时效性差、审计范围不全、审计配合不顺、审计力量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等问题,分析其内部审计认识片面、审计地位不高、审计创新不足等原因,从文化认识、业务构建、保障支持三个维度建立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架构体系,并将该体系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中,取得良好增值效果。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和丰富,它很好的解决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维护自身地位与价值的问题,使内部审计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有力于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本研究还证实了利用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在D集团构建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是可行的,它通过文化体系、业务体系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大大提升D集团内部审计增值能力。一是,文化体系通过促进业务体系功能的发挥与保障体系的加强来发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本文总结出教育培训、业务总结、增加沟通、积极宣传四条具体措施来增强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文化体系建设。二是,业务体系是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核心体系,D集团内部审计将集团占比最高的广告收入与支付金额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单独划归广告统计科室与工程审计科室,并从D集团内部审计综合审计、广告审查、工程审计三大业务入手提出:确立价值增值的审计目标,理清审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扩大审计领域使审计范围包含母公司与子公司,采用专项审计、任中审计、离任审计相互融通的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审计职能包含确认与咨询增加审计力度;审前按照集团战略目标与集团业务的风险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提高审计科学性与审计效率;审中进行审计取证制度与多级复核制度,确保审计质量;对集团董事会与被审单位进行双向审计报告,确保审计独立性;通过跟踪整改审计与自查自纠落实与扩大审计成果;建立广告刊后审体系,将审计关口前移提升审计效果;督导广告欠款催收突出审计咨询价值;扩大工程审计范围并进行全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集团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保障体系是D集团审计业务开展的基础,是发挥内部审计价值的前提,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需要更多审计资源的支持才能发挥价值增值能力,D集团保障体系从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增值效率的专业人才、审计地位、审计权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

张海燕[5](2021)在《中国移动NX分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跃[6](2020)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下,通过督促各级行政主官严格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职责,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探索实施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制度的刚性约束,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职。这项制度在中国是一项崭新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该项制度在其推行过程中存在怎样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为何?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这项制度促使领导干部认真履职?这些问题都尚待研究。本文试图以近年来的真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本和对审计机关人员的访谈为基础,深入研究上述问题,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主要以受托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一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阐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找出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二是采取文本内容分析法,对涉及的河南、湖南、山东等9个省的相关审计资料进行分析,阐释审计实施结果反映的领导干部履职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访谈,从基本框架、组织实施、数据基础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审计成效发挥的核心因素。最后,从“健全审计框架”、“完善审计实施”、“充实审计数据”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这一审计模式的实操性和效用性,通过负向约束提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徐吟萍[7](2020)在《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它们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要而由政府投资建成的,因而公立医院应具有服务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其中公益性最为关键。医院绩效审计是在对医院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医院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职能的审计监督,对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益性、环境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它能够促进医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经营管理效能,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改善现有的医疗体系,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学者对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后,针对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工作做出了现状分析,认为该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未体现公立医院特征,2.相关指标偏重于经济指标,3.指标体系过于简单,4.未进行审计的后续跟踪,5.未使用科学的评分方法;随后针对X公立医院原先拥有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进行了原因分析,剖析现阶段该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绩效审计未跟上医改政策变化,2.医院未统一建立绩效审计标准,3.审计人员局限于行政部门,4.未认识到后续审计跟踪的重要性,5.医疗行业的独特性;之后,以“5E”为原则,以实现医院公益性服务为目标,改进了原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审计当中,并发现该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以后能够顺利的实施,即:1.构建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3.完善科学实施的指标体系,4.建立绩效审计后续跟踪反馈机制,5.推动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时,本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因为能力有限,在参考资料时,许多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未得到深入理解,因此,对国外医院的绩效审计研究理解的也不够透彻,对于X公立医院的绩效审计能够借鉴的经验也十分有限;其次,由于范围的受限,在针对2019年绩效审计数据应用时,没有与该医院相同等级的医院进行比较,若能全面地对比两所相同处境的医院的绩效,那么就能够得出更加客观、合理的改进意见;第三,文章针对医院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一些体现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指标未能纳入指标体系中,例如,更多考虑医院以后发展前景的指标、更细化考虑医院管理水平的指标等等。本文希望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到市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当中,发挥审计监督和建议职能,为今后公立医院的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对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公立医院运行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意义。

刘彦均[8](2020)在《整合审计重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弘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近几年正式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文件中明确提出,对于内部控制审计而言,其可以独立开展,也可以和财务报表审计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即整合审计。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减小企业的财务负担。但是,该文件中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所有的企业家实行整合审计。之后,我国注会协会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整合审计的重要意义,该文件认为整合审计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他们的成本。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仍然没有颁布明确的整合审计准则。因此,对于注会来说,他们在整合审计的过程中,并无能够进行参考的详细的操作程序,大部分会计事务所在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和整合审计当中的财务报表审计,出现一定的偏差,对于整合审计和审计效率带来的影响并不清晰,其重要性尚未得到重视。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总结整合审计与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指出了现今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整合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论文具体选择了广弘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委托代理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审计风险理论,对广弘集团审计案例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具体的整合审计体系重构方法以及措施。并针对广弘集团使用整合审计以增强审计效率开展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思考他们实施的后果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广弘集团在开展了整合审计工作,引入整合审计以后发现存在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然而,依然有着其它的问题需要解决,具体为: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程度不足,缺乏具体的流程规范,项目组缺乏综合素质的人才,现场审计过于仓促等。最后,广弘集团结合实际情况,对整合审计体系进行了重构。结果表明,其可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优化审计流程,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重复劳动,降低了审计成本与风险。论文研究从广弘集团整合审计工作的引入,与其对于审计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思考与分析,从中获得启示,对于各个集团企业进行整合审计给予了借鉴与参考。

张文博[9](2020)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不断拓展,一国政府绩效审计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政府绩效审计逐渐参与到经济建设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各国经济陆续开始转型,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为了保障转型期经济发展的质量,政府绩效审计除了要坚守防线,还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美国作为经济大国,政府绩效审计对经济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扩展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贯通经济决策、经济运行和经济监督。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美国国会加强立法以明确GAO的职责,《2004年审计总署人力资源改革法案》标志GAO更名“政府责任总署”,GAO逐步参与经济决策。GAO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从创新绩效审计方法到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再到加强员工和经费的评估和管理。从20世纪中叶正式开始绩效审计以来,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绩效评估体系。GAO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也为其他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为了有效化解经济转型的风险,我国要加强建设政府绩效审计,完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从政策学习的角度出发,一国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先进的经验来完善制度建设,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可以积极学习GAO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体制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以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为主题,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总结经验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提出修改建议,使得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概述基础建设和快速发展两个时期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史,从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立法、机构与职能、经费来源与结构三个方面分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机制,从美国政府绩效程序、方法和评价标准阐述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程序,并以多德弗兰克法案审计、小额贷款计划审计以及洪水风险管理项目审计三个案例分析GAO实施绩效审计的一般过程。最后通过分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发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信息公开、人才培养以及评价标准还要不断改善,为此我国要借鉴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健全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系统、创新绩效审计的方法、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及引进和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高晓霞[10](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强化及其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陕甘宁边区强化审计工作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初期起就重视审计工作建设
    (二)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需要
    (三)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陕甘宁边区强化审计工作的过程
    (一)1937 年-1939 年:被边缘化的边区审计工作
    (二)1940 年-1945 年:从“反思”到“总结”,再次重视审计工作时期
    (三)1946 年-1949 年:从“局部”到“全面”,系统化建设审计工作时期
    (四)1948 年-1950 年:从“回顾”到“展望”,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尾音
三、陕甘宁边区强化审计工作的历史经验
    (一)边区领导人重视审计工作
    (二)逐步完善审计法制工作
    (三)渗透全面审计的工作思想
四、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强化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与历史传统下的双向选择
    (二)完善审计法制建设,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法制保障
    (三)建立全方位的审计体系,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
    (四)传承边区审计工作优良作风,将其融入新时代的审计工作之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D企业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2.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含义
        1.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1.2.3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路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成本收益理论
第3章 D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D集团情况概述
        3.1.1 D集团行业特点
        3.1.2 D集团情况介绍
        3.1.3 D集团的组织架构
    3.2 D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3.2.1 D集团内部审计发展历程
        3.2.2 D集团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3.3 D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3.1 内部审计目标未包含社会效益增值目标
        3.3.2 事后内部审计时效性差
        3.3.3 内部审计范围未能涵盖集团职能部门
        3.3.4 内部审计工作未得到有效配合
        3.3.5 内部审计力量不足
        3.3.6 审计内容较少涉及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3.4 D集团内部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3.4.1 内部审计价值未被广泛理解
        3.4.2 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不高
        3.4.3 内部审计业务创新不足
第4章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构建
    4.1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4.1.1 适用性
        4.1.2 可行性
    4.2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框架构建
        4.2.1 构建思路
        4.2.2 构建原则
        4.2.3 整体框架
    4.3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关键要素解析
        4.3.1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文化体系解析
        4.3.2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业务体系解析
    4.4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架构体系的应用
        4.4.1 综合审计业务
        4.4.2 广告审查业务
        4.4.3 工程审计业务
    4.5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保障机制
        4.5.1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框架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
        4.5.2 D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保障体系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对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建议
        5.2.2 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5.2.3 对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源环境审计定义
        1.2.2 资源环境审计体系
        1.2.3 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指标
        1.2.4 国内外文献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概念、框架及理论
    2.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
    2.2 相关概念
        2.2.1 概念界定
        2.2.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模式的关系
    2.3 审计框架
        2.3.1 审计类型
        2.3.2 审计程序
        2.3.3 审计报告
    2.4 相关理论研究
        2.4.1 受托责任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2.4.4 综述
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离任审计试点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保护离任审计试点现状
    3.2 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
    3.3 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3.4 重大决策方面的问题
    3.5 目标未完成方面的问题
    3.6 监管不到位方面的问题
    3.7 工程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3.8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离任审计试点情况的整体评价
4 制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效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4.1 审计框架存在缺陷
        4.1.1 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1.2 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保障
        4.1.3 责任认定缺乏依据和支撑
    4.2 组织实施存在困难
        4.2.1 实施方案不够完整和具体
        4.2.2 对各责任主体的要求不够清晰
        4.2.3 审计力量相对薄弱
    4.3 数据获取存在障碍
        4.3.1 基础数据不够完整
        4.3.2 数据整合存在难度
5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5.1 健全审计的整体框架
        5.1.1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法和配套法规
        5.1.2 重新构建独立、完整的实施体系
        5.1.3 完善责任认定的支撑及相关配套
    5.2 完善审计的组织实施
        5.2.1 制定完整、具体的审计方案
        5.2.2 明确对各责任主体的任务和要求
        5.2.3 不断补齐审计队伍的力量和素质缺口
    5.3 破除数据的获取障碍
        5.3.1 组织开展基础数据摸查
        5.3.2 科学整合基础数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 B 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 C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件一览表
    附录 D 审计发现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E 审计发现遵守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F 审计发现重大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G 审计发现目标未完成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H 审计发现监管不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I 审计发现工程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致谢

(7)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2.1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概念及相关内容
        2.1.1 公立医院的含义及相关政策
        2.1.2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2.1.3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目标
        2.1.4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程序
        2.1.5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方法
    2.2 公立医院绩效审计概述
        2.2.1 “3E”的含义
        2.2.2 公立医院“3E”绩效审计体系
        2.2.3 “5E”的含义及特征
        2.2.4 公立医院“5E”审计的原则
        2.2.5 公立医院“3E”及“5E”体系的对比
第三章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3.1 X公立医院的基本情况
    3.2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基本情况
        3.2.1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目标
        3.2.2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程序
        3.2.3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3.3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的问题
        3.3.1 未体现公立医院特征
        3.3.2 相关指标偏重于经济指标
        3.3.3 指标体系过于简单
        3.3.4 未进行审计的后续跟踪
        3.3.5 未使用科学的评分方法
    3.4 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医院绩效审计未跟上医改政策变化
        3.4.2 医院未统一建立绩效审计标准
        3.4.3 审计人员局限于行政部门
        3.4.4 未认识到后续审计跟踪的重要性
        3.4.5 医疗行业的独特性
第四章 基于“5E”的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体系构建
    4.1 建立完善的医院绩效审计程序
        4.1.1 绩效审计准备阶段
        4.1.2 绩效审计计划阶段
        4.1.3 绩效审计实施阶段
        4.1.4 绩效审计报告阶段
    4.2 提供有效的医院绩效审计指标权重及审计方法
        4.2.1 权重设置
        4.2.2 方法选取
    4.3 选取科学的医院绩效审计指标
        4.3.1 指标的选取
        4.3.2 各项指标说明
    4.4 权衡医院绩效审计体系指标权重
        4.4.1 构建体系的层次模型
        4.4.2 构造矩阵并确定指标权重
    4.5 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
第五章 基于“5E”的X医院绩效审计体系应用
    5.1 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5.2 基于“5E”的X医院绩效审计的相关建议
        5.2.1 构建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5.2.2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构
        5.2.3 完善科学实施的指标体系
        5.2.4 建立绩效审计后续跟踪反馈机制
        5.2.5 推动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整合审计重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弘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整合审计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1.3.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整合审计的概念
        2.1.2 审计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1.3 实施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的可行性分析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范围经济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2.2.4 审计风险理论
    2.3 整合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2.3.1 权衡与权变理论与整合审计的选择
        2.3.2 协同效应理论与整合审计的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案例介绍
    3.1 广弘集团基本情况
    3.2 广弘集团整合审计前现状
    3.3 广弘集团组织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弘集团整合审计前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广弘集团整合审计前存在问题
        4.1.1 审计成本相对高
        4.1.2 公司审计效率相对低
        4.1.3 审计风险相对更高
    4.2 广弘集团整合审计后存在的问题
        4.2.1 内部控制审计关注程度不足
        4.2.2 缺乏具体的流程规范
        4.2.3 项目组缺乏综合素质人才
        4.2.4 现场审计过于仓促
    4.3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内部控制审计的追责机制尚待优化
        4.3.2 整合审计体系框架不全
        4.3.3 审计人员的培训不到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弘集团整合审计体系的重构
    5.1 明确目标
        5.1.1 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5.1.2 加强对内部控制审计关注
        5.1.3 降低审计风险
    5.2 重构的原则
        5.2.1 合法性原则
        5.2.2 客观性原则
        5.2.3 独立性原则
        5.2.4 重要性原则
    5.3 整合审计体系重构的方法
        5.3.1 因果分析法
        5.3.2 风险因素分析法
    5.4 整合审计体系重构的内容
        5.4.1 审计准备阶段
        5.4.2 审计计划阶段
        5.4.3 审计实施阶段
        5.4.4 审计报告阶段
    5.5 整合审计重构后效果评价
        5.5.1 提升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5.5.2 优化审计流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5.5.3 有效减少重复劳动降低了审计成本与风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对整合审计体系实施的引导
        6.2.2 加强对整合审计的监督
        6.2.3 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整合审计执业水平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目的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政府审计的研究
        1.3.1.1 政府审计的概念
        1.3.1.2 政府审计的作用
        1.3.2 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3.2.1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1.3.2.2 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
        1.3.2.3 政府绩效审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3.3 关于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
        1.3.3.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原因
        1.3.3.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1.3.3.3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范围
        1.3.3.4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
        1.3.3.5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作用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绩效审计
        2.1.2 政府审计、政府绩效审计
    2.2 西方经济学理论
        2.2.1 成本收益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4.1 契约理论
        2.2.4.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第3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发展
    3.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基础建设时期
        3.1.1 二战前的美国政府审计
        3.1.2 二战后的美国政府审计
        3.1.3 大危机催生美国政府绩效审计
    3.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快速发展时期
        3.2.1 经济转型为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提供机遇
        3.2.2 项目评估的推广拓宽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范畴
        3.2.3 政府财政管理改革提高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
        3.2.4 GAO的员工组织管理创新完善了政府绩效审计系统
第4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
    4.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立法
        4.1.1 《1921 年预算和会计法案》
        4.1.2 《1950 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案》
        4.1.3 《1974 年国会预算和扣押法案》
        4.1.4 《1980 年审计总署法案》
        4.1.5 《2004 年审计总署人力资源改革法案》
    4.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机构与职能
        4.2.1 GAO的成立与职责变更
        4.2.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机构的人员构成
    4.3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经费来源与结构
第5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估体系
    5.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
        5.1.1 美国外部绩效审计程序
        5.1.2 GAO内部绩效评估机制
    5.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方法
        5.2.1 发票检查方法
        5.2.2 综合审计方法
        5.2.3 项目评估方法
        5.2.4 综合项目评估与财政方法
        5.2.5 科技评估机制
    5.3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5.3.1 以公认的法律准则为评价标准
        5.3.2 以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目标为评价标准
        5.3.3 以被审计单位自身制订的制度和规则作为评价标准
        5.3.4 将被审计单位内部不同渠道或相同渠道形成数据进行比较
    5.4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5.4.1 多德弗兰克法案审计
        5.4.1.1 多德弗兰克法案审计概况
        5.4.1.2 多德弗兰克法案审计采用的方法
        5.4.1.3 多德弗兰克法案审计的效果
        5.4.2 小额贷款计划审计
        5.4.2.1 小额贷款计划审计概况
        5.4.2.2 小额贷款计划审计的具体过程
        5.4.2.3 小额贷款计划审计的效果评价
        5.4.3 洪水风险管理项目审计
        5.4.3.1 洪水风险管理项目审计概况
        5.4.3.2 洪水风险管理项目审计具体过程
        5.4.3.3 洪水风险管理项目审计的结果
        5.4.4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第6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6.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6.1.1 审计范围覆盖不全面
        6.1.2 审计部门缺少处置权
    6.2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与问题
        6.2.1 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落后
        6.2.2 政府绩效审计的信息纰漏不健全
        6.2.3 政府绩效审计的人才缺乏
        6.2.4 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6.3 对中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建议
        6.3.1 健全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系统
        6.3.2 创新绩效审计的方法
        6.3.3 完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6.3.4 引进和培养审计专业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温室气体核算的碳交易审计体系构建 ——以宝钢股份为例[D]. 张瑞萍.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陕甘宁边区审计工作的强化及其对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启示[D]. 段维佳. 延安大学, 2021(12)
  • [4]D企业集团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研究[D]. 王伟. 山东大学, 2021
  • [5]中国移动NX分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海燕. 宁夏大学, 2021
  • [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晓跃. 暨南大学, 2020(07)
  • [7]X公立医院绩效审计研究[D]. 徐吟萍.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8]整合审计重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广弘集团的案例研究[D]. 刘彦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9]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研究[D]. 张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审计制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