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西部大开发水资源的命脉

黄河是西部大开发水资源的命脉

一、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论文文献综述)

赵美玲[1](2014)在《长江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面临着愈加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其中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长江上游素来有绿色生态屏障之称,是三峡水库的汇水区,跨越重庆、四川等9个省区,地形变化复杂,土壤侵蚀严重,农业畜牧业发展占重要地位,它的非点源污染对长江水质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该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收集整理了长江上游流域的气象、土壤、土地利用、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排放等基础数据,建立了长江上游流域的水量水质耦合模型GBNP;利用典型断面的19611970年的实测日径流量及20072008年的实测月泥沙含量及TN(总氮)、TP(总磷)、NH3-N(氨氮)负荷量,率定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并对率定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GBN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长江上游流域的水文、泥沙及水质过程。利用率定验证后的GBNP模型模拟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8年的径流、泥沙和水质变化过程,分析了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各流域出口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同时对影响河道水质的污染源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08年期间,年均TN负荷量为134.55万t/a,TP负荷量为25.00万t/a,TN负荷强度1.37t/(km2·a),TP负荷强度0.26t/(km2·a)。TN和TP负荷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东部、重庆市的北部、贵州省的西南部和云南省的东南部。总氮和总磷负荷的大小与土地利用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农田比例的增多和森林比例的减小都会增大总氮和总磷负荷。总氮和总磷负荷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年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与径流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长江上游流域干流出口断面的水质整体处于良好水平,TN是影响该断面水质的主要因子;支流嘉陵江和沱江的水质状况较差,TN浓度属于劣V类,为严重污染,TP浓度属于IV类,为轻度污染。长江上游流域主要以非点源污染为主,TN负荷中非点源占91.28%,TP负荷中非点源占95.99%,因此对长江上游流域来说,控制河道水质的重点在于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排放。通过施肥管理降低施肥量可以达到控制非点源污染状况的效果,退耕还林措施将旱田变为森林也可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状况,且退耕还林比减少施肥量对控制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效果更为显着。

苏小玲[2](2013)在《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自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来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这两者是生态经济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在地处三江源的青海牧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间顾此失彼的问题、两者间关系的平衡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够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是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逐渐从传统的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是当今生态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青海牧区应从生态经济两主体要素间耦合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入手,具体开展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并配以黑土滩的综合治理、盐碱地合理开发、草原面积的严格控制等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目前,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已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的层面。要想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政治方面,要适当地进行政策扶持;在经济上,一方面要改变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发展特色经济,适度控制开采力度;在文化方面,要增强当地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意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互相耦合作用在任何地方都存在,但是在各个地方的存在意义和方式各不相同。在青海牧区,三江源头和西部边沿、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生态经济的独特的战略意义。而于本文的研究,无论是概念探析,还是问题的着眼点、分析,还是问题的解决对策都有着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中的除人以外的生物群落保护问题以及牧民的生活方式地改进、生活质量地提高等社会问题研究甚少,还有待本课题的扩展研究。总而言之,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的发展,必须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下去。并且,青海的几大牧区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合理的发展方式来控制住草原面积沙化、黑土滩化和盐碱化的程度。以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青海牧区的环境质量的加速恶化是必然的,在青海牧区的存在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才能让青海牧区的生态经济常规化发展。否则只能是短暂的、当代的发展是一种不持续的发展方式。

孟彩萍,延军平,吴成基[3](2012)在《超大型地质公园旅游管理运作模式研究——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文中认为文章针对目前出现的规模巨大的世界地质公园存在的管理难题及未来后续发展的问题,探讨此类型世界地质公园如何协同运作的对策,并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提出了"1+5+1"式旅游管理运作的模式,即一个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统领五个独立园区管理机构与一个旅游交通运营公司,以期指导同类型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设。

廖鹏洲[4](2011)在《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中的生态补偿与政府作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西部、北部等欠发达山区承接了不少来自中南部的工业项目,在各地大力建设工业园区中引进了许多高污染企业。这种转移,虽然有利于发达地区的生态建设与促进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对山区县域的生态环境必然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自然环境,山区县域迫切需要由于工业转移而享受生态成果的经济发达地区做出相应的生态补偿,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尽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以生态补偿促进受“双转移”影响的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八分山地一分田,半分河道半分村”的粤西山区县——郁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补偿与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问题。根据郁南“生态名县”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其生态环境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规划,对郁南县在建设“生态名县”实践中生态补偿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山区县域生态补偿与经济发展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以求在流域内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前提下,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山区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外来的“输血”与内在的“造血”兼修,谋求找到一条适合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本文在介绍生态补偿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郁南县建设“生态名县”与生态补偿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涉及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利益主体、补偿机制、补偿标准与制度环境等,最后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郁南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名县的建设,而且可以为其他山区县域政府解决生态补偿问题,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龚祺[5](2003)在《南水北调架起“空中桥梁”》文中研究说明空中南水北调是作者对应陆路南水北调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跨区域调水方案,所谓“空中”是指自然水汽的人工引导。因为“南水北调”泛指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而不仅仅指南方的水向北方调。实际上,这是一种气象水利工程,也可称为大气环流导向工程,是将人类古老的“呼风唤雨”愿望变成现实的“引风送雨”科学工程。由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已成制约上述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加上空中南水北调方案具有向上述地区输送数以百亿吨计的水资源前景,因此让南水北调架起“空中桥梁”是一项实用的技术。当然,出于工程的浩瀚,作为个人的研究很难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论证。因此,希望能引起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重视,并建议能对此课题展开延伸研究。

王红旗[6](2002)在《横断山脉:中国水资源的命脉》文中认为

李连祥,韦中兴[7](2001)在《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文中认为

赵绘宇[8](2001)在《论我国环境法律与自然资源法律之整合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自然资源法与环境法之整合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两法群各自发展的缺陷诊断导出整合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整合理论的可能与障碍,结合我国目前具体国情,探讨本文整合之价值目标与“度”的把握。第三部分是整合理论篇,包括两法整合的理论基石与理论进路。第四部分是整合实践篇,针对法制实践中的两法理性整合所引出的立法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整合,以及特别立法中的两法整合。

陶丽琴,苏冠群[9](2000)在《周文智在包头市水务局成立揭牌仪式上强调 理顺体制 把水资源统管落到实处》文中指出 8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水务局成立,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在揭牌仪式上强调,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使之与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相配套,从而把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在区域管理上落到实处。他说,包头市成立水务局,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包头市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包头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包头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经济强市的重大决策,也是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2.1 国外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2.2 国内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3 长江上游流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GBNP 模型的结构及原理
    2.1 GBNP 模型结构
    2.2 GBNP 模型原理
        2.2.1 降雨径流模块
        2.2.2 土壤侵蚀及泥沙输移模块
        2.2.3 污染物质迁移转化模块
第3章 模型在长江上游流域的率定及验证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模型构建
        3.2.1 基础数据处理
        3.2.2 模型的构建
    3.3 模型参数的率定及验证
        3.3.1 水文参数的率定及验证
        3.3.2 泥沙参数的率定及验证
        3.3.3 水质参数的率定及验证
        3.3.4 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
    4.1 降雨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4.1.1 径流年际变化
        4.1.2 径流年内变化
    4.2 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
        4.2.1 空间分布规律
        4.2.2 时间分布规律
    4.3 重点断面水质评价
    4.4 污染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化情景下的水环境分析
    5.1 情景设置
    5.2 变化情景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思路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1章 生态经济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1.1 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系统概述
        1.1.1 生态经济基本涵义及发展
        1.1.2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涵义及功能
        1.1.3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2 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背景原理概述
        1.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环境发展经济理论
    1.3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界定
        1.3.1 草原生态经济
        1.3.2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
第2章 青海牧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现状
    2.1 青海牧区的基本情况概述
        2.1.1 自然环境恶劣且生态脆弱
        2.1.2 自然资源丰富
        2.1.3 地缘位置显要
        2.1.4 人文环境良好
    2.2 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2.2.1 生态环境现状
        2.2.2 经济发展现状特点
    2.3 青海牧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均衡问题突出
        2.3.1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无法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2.3.2 经济的快速增长无法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第3章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主体因素关系分析
        3.1.1 生态经济主体因素间互相融合的关系
        3.1.2 生态经济主体因素间互相影响制约的关系
    3.2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政治因素影响
        3.2.2 经济因素影响
        3.2.3 文化因素影响
    3.3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及发展的影响因素小结
        3.3.1 青海牧区生态经济主体因素间关系小结
        3.3.2 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影响因素小结
第4章 青海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4.1 国内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4.1.1 我国已有的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4.1.2 国内发展草原生态经济的可借鉴做法
    4.2 国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
        4.2.1 现代草地畜牧业
        4.2.2 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
        4.2.3 适度规模经营畜牧业
        4.2.4 集约化经营畜牧业
    4.3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4.3.1 传统经济模式分析
        4.3.2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第5章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5.1 青海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
        5.1.1 营造青海牧区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5.1.2 创造青海牧区草原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机会
    5.2 发展青海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合适的经济方式
        5.2.1 发展特色畜牧业——培育特色草种和牲畜品种
        5.2.2 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主题生态旅游
        5.2.3 发展特色产业——体现矿产和风电等能源工业的价值
    5.3 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调适
        5.3.1 发扬民族宗教意识中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意识
        5.3.2 向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中的生态补偿与政府作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
        1.2.1 生态补偿
        1.2.2 生态名县建设
        1.2.3 政府作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文本逻辑
第二章 区域间生态补偿:问题、理论与探索
    2.1 区域间发展生态补偿的问题提出
    2.2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2.3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
        2.3.1 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
        2.3.2 国内生态补偿的实践与经验
    2.4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实践探索
        2.4.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2.4.2 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与生态补偿
    3.1 郁南县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
        3.1.1 自然生态环境
        3.1.2 经济发展概况
    3.2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的意义
    3.3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与生态补偿关系
    3.4 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3.5 生态补偿的可行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郁南“生态名县”建设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探讨
    4.1 利益主体
    4.2 制约因素
    4.3 补偿标准
    4.4 制度建设与完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郁南县“生态名县”建设中的生态补偿的政府作为
    5.1 理念与规划
    5.2 具体作为
        5.2.1 提升县域生态补偿的自我“造血”功能
        5.2.2 提升县域生态补偿的外在“输血”功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横断山脉:中国水资源的命脉(论文提纲范文)

油轮漏油令企鹅丧失繁殖能力

(7)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论文提纲范文)

现状
对策

(8)论我国环境法律与自然资源法律之整合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第一部分 环境法法群与自然资源法法群各自发展状况
    一、 环境法律制度的评价与诊断
    二、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和评估与诊断
    三、 由两法之缺陷论及整合之必要
第二部分 两法整合的价值目标及“度”的把握
    一、 学界对整合的不同观点
    二、 针对学界不同的整合观解析本文之整合理论及其基础
    三、 本文整合之形态与整合之“度”
第三部分 两法整合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进路
    一、 资源与环境法整合的理论基石——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资源与环境法整合的研究进路
第四部分 两法整合下的资源环境法制新演进
    一、 两种理性的渗透对两法制度体系构建的完善
    二、 行政管理体制的在整合中嬗变
    三、 区域立法、流域立法与自然保护区立法中资源环境立法的实质整合
结束语

四、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上游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分析[D]. 赵美玲. 清华大学, 2014(09)
  • [2]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D]. 苏小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3]超大型地质公园旅游管理运作模式研究——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A]. 孟彩萍,延军平,吴成基.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7届年会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4]郁南“生态名县”建设中的生态补偿与政府作为研究[D]. 廖鹏洲.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5]南水北调架起“空中桥梁”[J]. 龚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 2003(01)
  • [6]横断山脉:中国水资源的命脉[J]. 王红旗. 沿海环境, 2002(06)
  • [7]黄河是西部大开发的水资源命脉[J]. 李连祥,韦中兴. 陕西水利, 2001(06)
  • [8]论我国环境法律与自然资源法律之整合与发展[D]. 赵绘宇. 郑州大学, 2001(01)
  • [9]周文智在包头市水务局成立揭牌仪式上强调 理顺体制 把水资源统管落到实处[J]. 陶丽琴,苏冠群. 中国水利, 2000(10)

标签:;  ;  ;  ;  ;  

黄河是西部大开发水资源的命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