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一、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坡[1](2021)在《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感悟到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环境持续恶化,传统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构建一种清洁、安全、可靠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系统。众所周知,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风能、波浪能、潮流能等多种清洁可再生资源。我国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不仅资源潜力巨大,而且开发利用市场条件良好,更靠近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海风与海浪的天然相关性,风能丰富水域的波浪能资源也非常可观。相比于海上风力发电系统,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单位发电成本较高,能量转化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推广。但如果将海上风能与波浪能发电装置进行科学集成,使二者共享支撑平台结构和配套电力传输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发电成本,其顺应构建清洁、安全、可靠、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重大战略需求。本论文将5 MW Braceless半潜浮式风机与垂荡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进行科学集成,通过ANSYS/AQWA软件基于势流理论对该集成系统进行数值分析。首先从波浪能输出功率、波浪能成本和集成系统安全性三个方面对波浪能装置的尺寸和吃水深度进行了初步优化,并详细讨论了典型海况下PTO系统的刚度系数、阻尼系数以及波浪周期等对波浪能性能的影响。其次,将非线性的锚链系统线性化,对该集成系统进行水动力频域分析。为了探究波浪能装置的引入对半潜浮式风机平台的影响,详细讨论了集成系统状态下的半潜浮式风机与单独的半潜浮式风机的水动力系数(如附加质量系数、辐射阻尼系数和激振力)及运动响应特性(如纵荡、垂荡和纵摇的幅值响应算子)。同时,为了探究水动力耦合对该集成系统的影响,分别对比分析了考虑水动力耦合和不考虑水动力耦合时半潜浮式平台和波浪能装置的水动力特性。最后,基于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提出的5 MW风机设计参数对风力机叶片受到的风速进行等效载荷简化,并考虑半潜浮式风机平台运动对风机所受风载荷的影响,借助ANSYS/AQWA软件中的User-force接口对该风-浪能集成系统进行了风-浪时域耦合分析分析。重点探究了典型海况和极端海况下该风浪能集成系统的动力响应特性,同时,针对极端海况,提出了自存优化策略,并进行了相应的动力响应分析。

张志平[2](2020)在《基于BIM与RFID的某公共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公共建筑运维管理中存在图纸、数据存储共享困难等缺点,造成运维管理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本文围绕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水平展开研究,引入BIM和RFID技术,建立公共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运维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框架模型,本文首先以公共建筑的运行维护管理为研究对象,概述公共建筑的运行维护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目前我国公共建筑运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比传统运维管理和BIM+RFID管理模式,结合现代建筑运维管理概念,分析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设计基于BIM与RFID的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框架模型。(2)构建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结合运维管理框架模型,在PyQt5中进行运维管理系统的原型开发、界面和管理软件流程设计,使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构建建筑运维信息MySQL数据库,进而为构建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其中包含系统的模块组成、功能分布和动态实施过程,实现了运维过程的直接管理和控制效果的提升,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运维水平。(3)结合公共建筑科技展厅的实际案例,依靠底层MySQL运维信息数据库和Revit二次开发插件,在运维集成管理系统中展示巡检管理、设备报警、疏散模拟三个关键功能,进而分析运维系统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系统应用提出针对性建议,实现了基于BIM和RFID集成应用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维集成管理。综上所述,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运维管理系统旨在提升建筑运维管理的效率问题,对建筑运维管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集成、管理和应用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运维管理信息数据库和运维管理系统,为相关企业、人员提供理论支撑,可有效提高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水平。

龚集响[3](2019)在《阵列式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中工件定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柔性夹具和工业机器人是柔性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将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能有效降低工件装夹的成本和减少生产准备的时间。然而,保证集成系统的生产质量,关键是要实现工件的准确定位。一方面,柔性夹具要准确可靠地定位工件。另一方面,机器人要准确获取工件的位置和姿态。因此,论文将设计的阵列式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提出了可靠定位方案的生成方法,建立了定位方案准确性分析的模型,给出了机器人与工件相对位置标定的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给出了阵列式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的集成方案。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曲面定位的阵列式柔性夹具,设计了夹具的气路系统。通过机器人的通用输出信号控制气路系统,实现对工件的夹紧和放松。设计了机器人的安装平台,将夹具与机器人集成,并探讨了夹具在手和夹具在侧的两种不同集成方案。2、提出了阵列式柔性夹具定位方案的生成方法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采用投影法将工件和阵列式柔性夹具定位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之间定位问题,将定位支柱看做阵列点,通过工件最大投影面与点的包含关系生成多组定位方案。建立了定位原理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定位正确性判定的流程。阐述了定位方案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对密胺餐具盘模型和果盘盖模型进行了定位方案的可靠性实验。3、建立了柔性夹具定位方案准确性分析的模型与计算步骤。建立了工件制造误差,定位元件安装和制造误差到工件定位误差的传递模型。基于可靠的定位方案计算定位误差,按照定位最大偏差最小化准则选择最准确的定位方案。在密胺餐具盘和果盘盖的可靠定位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了定位方案准确性的实验。4、给出了机器人与工件相对位置的标定方法。在夹具在侧的机器人集成系统中,根据五点法进行了工具坐标系的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点法进行了夹具坐标系的标定。接着开展了工具坐标系和夹具坐标系的标定实验,最后在集成系统中测试了工件的定位精度。文中设计了阵列式柔性夹具,探讨了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的方案。研究了夹具定位方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表明夹具能准确可靠地定位工件。接着在夹具在侧的机器人集成系统中,对工具和夹具进行了联合标定,实验表明机器人能准确获取工件的位置和姿态。

张强[4](2019)在《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冷端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火电机组向着大型化、高参数方向快速发展,新建了一大批超临界机组,有效降低了燃煤发电平均煤耗水平。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超临界机组中,蒸汽参数提高,回热抽汽参数也会随之提高,回热抽汽过热度也随之提高。这就会导致回热系统换热温差增大,能量利用不合理。因此,如何降低回热抽汽过热度是超临界机组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在锅炉尾部受热面,空气预热过程中,锅炉排烟温度一般在120-140℃,而环境温度一般在20-30℃,烟气与空气的换热温差也达到了 100℃以上,能量利用亦不合理。因此,有效地利用锅炉尾部烟道的烟气热量也是提高机组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在抽汽进入回热加热器之前,加热CO2,抽汽过热度作为热源,驱动超临界CO2循环,抽汽过热度得到显着降低,另外,CO2透平的排气可用于加热部分环境温度的空气。而锅炉尾部烟道中,空气预热器分为两级,低温空气预热器加热部分环境温度的空气,空气进一步在高温空气预热器中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在两级空气预热器之间布置低温省煤器,加热给水/凝结水,节省汽轮机抽汽。本文以某典型10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为案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提出的集成系统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绘制了图像(火用),对空气预热过程及给水/凝结水回热加热过程的节能效果进行了热力学评估。同时,还分析了集成系统在余热利用情况下的节能效果。最后对提出的集成系统进行了系统负荷和CO2透平进口压力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简要地对该集成系统作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集成系统总发电可达1007.79 MW,系统效率可达46.0%,比案例电站提高了 0.4个百分点,供电煤耗降低了 2.6 g/kWh,节能效果显着。

阳志典[5](2019)在《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火电厂的循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到煤炭在中国未来近三十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燃煤火电厂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为了降低煤炭消耗,达到高参数运行工况,引入塔式太阳能超临界蒸汽系统,研究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发电系统中太阳能的影响,并分析超临界状况下的集成系统运行性能。本文中的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采用双罐储热系统增加塔式太阳能系统的稳定性,并利用双换热器进行熔盐和水/水蒸汽之间的热传递,完成系统之间能量流的耦合。本文以TRNSYS软件为平台,建立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模型。运用中国敦煌当地天气参数验证集成方案后,采用当地一整年天气数据,模拟出设计工况与变工况下系统在特征日与特征年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集成系统中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向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传热量,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做功功率,太阳能热能占比、集成系统循环热效率和太阳能发电份额。结果表明,系统集成后,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会提升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做功功率,降低集成系统循环热效率。当锅炉蒸汽流量维持在少于参考流量的数值,引入太阳能蒸汽流量后,总蒸汽流量超过参考流量数值,太阳能蒸汽流量增加,集成系统循环热效率有上升趋势,但不会超过参考机组的循环热效率。

徐东君[6](2018)在《基于2.5D互连的众核与片上存储器集成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满足现代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通量和传输能效的性能要求,高度集成的众核处理器得到广泛应用。受到端口数量、连线损耗等因素的制约,众核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基于PCB板级的2D互连集成方式,已不能满足通信带宽和传输能耗的要求。采用硅通孔(TSV)技术的3D集成和采用硅转接板(TSI)技术的2.5D集成,为众核处理器与存储器集成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方案。众核集成系统的性能与结构热可靠性、I/O传输能效及低误码率、高带宽下通信效率等问题密切相关,研究众核系统在不同集成结构下的热量分布、I/O传输能效、通信效率等问题,对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本文围绕提高2.5D众核集成系统的数据处理效率及降低传输功耗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为了分析系统性能与热分布的关系,在研究众核与存储集成系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 3D、2.5D众核存储集成系统功能仿真及功耗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执行标准测试程序,分析了系统配置不同时的功耗分布。进一步将功耗分布带入系统热量模型,进行了热失控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钟工作频率大于1G、系统堆叠层数大于5层时,2.5D结构的热稳定性优于3D结构。2.为了提升2.5D系统中大量互连I/O的通道利用率和处理器存储访问的响应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访存频度的空时复用的I/O通道调度策略。通过对各小核中程序访存频度的分析,根据访存量将小核在空间上分组并连接到内存控制器的对应端口。每个端口内小核根据优先级实现I/O通道时间上复用。空时复用调度机制配置在内存控制器中。系统级仿真结果显示,16核系统中提出的空时复用管理策略,访存带宽平衡性可以获得约41.67%的提升,访存I/O通道的服务质量提高了 24.52%。而64核系统中,访存带宽平衡性获得约51.85%的提升,访存I/O通道的服务质量提高了 25.16%。3.为了平衡传输功耗与误码率,分别设计了应用于2.5D集成互连I/O的输出电压可调节电路和接收端可配置补偿电路,并给出了基于Q学习算法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基于Global Foundries 65nm CMOS工艺搭建了 2.5D互连的众核与存储集成电路平台,分析了I/O传输功耗和传输电压对误码率的影响。采用Matlab进行Q学习算法离线对功耗样本进行训练,并验证和分析了调节结果。当MIPS处理器和SRAM存储器个数分别为8个、TSI中的T-line传输线设置为长3mm,宽为10μm时,只采用基于Q学习的I/O输出电压调度机制时,平均可减少12.95%的通信功耗,而接收端增加可配置补偿电路后,平均可减少15.61%的通信功耗。4.设计了面向大数据处理的2.5D集成就近计算FPGA原型系统。通过对应用于大数据处理的Hadoop中MapReduce计算框架数据流的分析,选取重复性高且操作简单的核心运算模块作为基本加速单元,根据大数据就近计算的性能要求,确定了系统加速结构,搭建了软硬件协同的原型系统。系统主机配置6核12线程Intel Xeon处理器,配置16GB内存。硬件加速板采用集成了Xilinx Virtex-7 690T FPGA芯片和PCIe3x8接口的ALPHA DATA开发板。采用Terasort基准程序测试,对就近计算原型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对比了多种配置中的执行速度和功耗,结果表明,Map任务执行时间平均减少14%,执行能耗减少42%。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2.5D/3D众核存储集成功耗分析模型,通过对2.5D/3D众核存储集成系统的功耗分布及热失效的分析,为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本文提出的空时复用访存I/O占用调度机制,可有效地提高2.5D众核存储集成系统的存储访问服务质量;设计的基于Q学习自适应调节的I/O电路,可以减少2.5D众核存储集成的通信功耗;设计的2.5D集成就近计算加速原型系统,可以提高大数据处理效率,减少处理功耗。

孙莉[7](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王东[8](2016)在《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与复杂事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集成度不断提高,集成系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复杂业务活动需要多个信息系统协同处理完成,急需新的系统集成体系和系统事件处理手段方法。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目前已成为实时事件处理领域中研究热点,利用该技术提升集成信息系统中事件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集成信息系统存在集成架构复杂、事件处理能力差、数据分析性能低的三方面问题,本文针对信息系统集成提出门户及云服务集成架构,针对系统事件处理提出基于状态机的增量事件处理方法,针对系统的海量数据分析提出了轻量型智能数据分析方法,设计实现了事件处理引擎和智能数据分析引擎,进行了相关实验分析比较,相关方法可有效提升效率、改进性能。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SOA的SOAE集成架构,SOAE是以模块化的企业信息门户EIP为核心,以企业服务总线ESB为信息中枢的信息系统集成架构,解决集成系统架构复杂、门户工作效率低、权限认证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支撑多用户并发访问集成系统的权限认证方法。通过高性能的门户平台实现信息系统的集成,可在集成系统中支撑大量用户并发访问请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基于SOAE架构的EIP,实现集成系统对用户权限请求的快速处理。(2)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服务门户CSP的云服务集成架构,解决云服务集成平台架构复杂、认证机制效率低的问题。CSP是具有分层架构的模块化集成门户,支持用户运行时数据模型的不同存储模式。为提高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提出基于CSP的认证机制,可在云服务集成平台中高效处理大量用户的并发访问请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基于CSP的云服务集成架构,不仅实现云服务对用户访问请求的快速响应,而且实现对云服务权限认证请求的快速处理。(3)提出一种基于状态机的复杂事件增量处理方法LAIP,可适应集成信息系统中事件多源异构的特点。对集成系统的事件建模过程中,采用面向集成系统的事件代数,通过事件模型、运算符和表达式,定义系统事件运算关系和表示方法。基于事件代数,提出事件处理语言LAIPL以及事件处理规则的基本结构,以此定义LAIP方法处理的复杂事件。通过对传统增量事件处理方法AlP的改进,事件处理过程中将LAIPL规则转换为状态机实例,利用基于状态机的轻量级事件处理LAIP算法,实现了大规模输入事件的实时高效处理。(4)针对复杂事件处理引擎的性能问题,提出一种采用LAIP方法的事件处理引擎LAIPE。利用LAIP在集成系统事件处理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规则转换算法将LAIPL规则翻译为事件状态机模型,另一方面采用LAIP算法维护每一个状态机实例,实时处理每一个到达引擎的输入事件。ⅠLAIPE引擎的分层架构,描述LAIPE引擎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与传统CEP引擎Esper的性能实验比较分析,LAIPE引擎对于处理集成系统海量输入事件具有更大的吞吐量和更强的事件处理能力。(5)针对集成环境中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智能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智能数据分析算法LIDA为核心,通过对LAIPE引擎的改进,构建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智能数据分析引擎LIDA-E,实现数据的智能处理。基于智能数据分析方法,提出轻量级智能数据分析系统LIDAS的架构,用于集成系统中海量事件的实时智能分析。LIDAS架构采用事件传输组件Agent与Filter,可实现集成系统中的数据实时采集和事件高速传输。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LIDAS系统中采用LIDA-E引擎,比传统CEP引擎具有更高的数据分析效率。

程锐[9](2016)在《信息集成系统中透明数据交换的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集成应用的环境中,需要从多个信息源进行增量提取或数据查询,这些信息源是分布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上的计算机的,所以应用要适应多种环境下的数据交换,已完成的信息集成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扩充了应用与通信环境相分离的数据通信网关。并没有考虑系统因此而产生的不安全风险,本论文将从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等方面,使数据交换平台在原有透明数据交换的基础上,增加防止非信任站点对系统的访问、保证数据私密性和防止数据被篡改的安全模块。首先分析Ⅱ-Service透明数据交换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为了防止系统中的站点可能遭到来自外网或内网的恶意用户的注册,从资源管理中心获取到系统内站点的通信资源,从而使得系统中的重要数据有被泄漏的风险,本文在交换平台中增加了安全层保证安全的数据传输。对于已注册的站点,由资源管理中心的认证服务为他们分发证书,用于在数据交换时,确保数据是来自正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数据传输时,为防止在网络中被窃听、篡改和其他攻击,需要对重要数据经行加密和签名。最后,将上述几个安全需求实现整合成安全层应用到Ⅱ-Service数据交换平台中,为集成系统提供透明数据交换基础上的安全传输。

张媛[10](2016)在《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管理信息综合集成系统》文中指出某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构建了种类繁多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开发时期和采用的技术不同等历史原因,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间往往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的存在,给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独立维护各自的组织用户信息,系统的运维成本及运维难度加大。二、业务流程分散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给流程的整合和改造带来不便。三、各管理部门局部实施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信息系统,使得集团内部各信息系统间彼此独立,业务信息无法共享。为了解决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的实际困难,本文以民用飞机研制集团业务运营集成平台建设的实际项目为背景,针对实现管理类系统的统一规划、规范建设、集中管理的实际需求,将业务流程管理(Bus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和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简称SOA)和两种技术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管理信息综合集成系统。该系统以Cordys公司的业务运营平台(Business Operation Platform)(简称BOP)作为基础中间件软件,实现了民用飞机研制集团各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用户数据的同步管理,业务流程的整合和业务系统功能的集成。测试及应用情况表明,该系统可以解决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其他同类系统相比,本文工作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民用飞机研制集团内各应用系统独立维护组织用户数据的问题,本文基于Web Service数据传递技术,在民用飞机研制集团建立了组织用户数据中心,实现各信息系统组织用户数据的同步。通过该功能的实现,民用飞机研制集团公司内部实现了应用系统的组织用户数据同步,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2)针对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流程的实现方法和采用的技术各不相同的问题,本文对BPM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和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的业务流程整合方案,并详细阐述了业务流程整合的具体设计与实现。该方案的实施过程较方便、快捷,不但解决了集团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还为企业实现管理类流程的统一审批提供了可行之路。(3)针对各系统间彼此功能独立,业务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本文通过对SOA技术进行研究,指出在民用飞机研制集团中各专业之间的业务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同时,基于SOA架构的服务集成技术实现了系统业务信息的集成。通过该功能的成功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公司技术出版物更改的问题,同时,为业务信息集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

二、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漂浮式海上风机及波浪能装置的介绍
        1.2.1 漂浮式海上风机简介
        1.2.2 波浪能装置简介
        1.2.3 集成系统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漂浮式海上风机的研究
        1.3.2 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究
        1.3.3 漂浮式风-浪能集成系统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2 基于半潜浮式风机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坐标系的定义及运动方程的建立
        2.1.1 坐标系的定义
        2.1.2 集成系统的运动方程
    2.2 水动力载荷计算理论
        2.2.1 波浪理论
        2.2.2 波浪载荷
    2.3 空气动力载荷计算理论
        2.3.1 风的特性
        2.3.2 叶素-动量理论
        2.3.3 广义动态尾流理论
    2.4 锚泊系统载荷计算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的优化分析
    3.1 集成系统结构概述
        3.1.1 NREL5MW半潜浮式风机简介
        3.1.2 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简介
    3.2 ANSYS/AQWA水动力软件介绍
    3.3 集成系统数值模型的创建
    3.4 波浪能发电装置参数初步设定
        3.4.1 波浪能发电装置几何参数初步设定
        3.4.2 PTO系统的刚度阻尼系数初步设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的水动力频域分析
    4.1 水动力耦合对集成系统的影响
        4.1.1 水动力耦合对集成系统中半潜浮式风机的影响
        4.1.2 水动力耦合对集成系统中波浪能装置的影响
    4.2 PTO阻尼对集成系统的影响
        4.2.1 PTO阻尼对集成系统中半潜浮式风机的影响
        4.2.2 PTO阻尼对集成系统中波浪能装置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
    5.1 规则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2 风浪联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3 集成系统在极端海况下的动力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BIM与RFID的某公共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与 RFID技术应用现状
        1.2.2 BIM与 RFID技术在建筑中使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公共建筑
        2.1.1 公共建筑的定义
        2.1.2 公共建筑的特点
    2.2 建筑运维管理
        2.2.1 建筑运维管理的定义
        2.2.2 建筑运维管理的特点
    2.3 BIM技术及应用分析
        2.3.1 BIM技术定义
        2.3.2 BIM技术特点
    2.4 RFID技术及应用分析
        2.4.1 RFID技术定义
        2.4.2 RFID技术特点
        2.4.3 RFID技术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和 RFID技术的公共建筑运维管理模型构建
    3.1 公共建筑运维管理
        3.1.1 我国公共建筑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3.1.2 传统运维管理模式与新管理模式对比
    3.2 BIM、RFID技术结合的运维管理分析
    3.3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的功能需求分析
    3.4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框架搭建
        3.4.1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设计原则
        3.4.2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总体框架
        3.4.3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结构分析
        3.4.4 运维集成管理模型运行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与 RFID的公共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
    4.1 系统开发工具
    4.2 集成系统的应用模块分析
        4.2.1 系统主界面
        4.2.2 设备维护管理
        4.2.3 人员管理
        4.2.4 能耗管理
        4.2.5 可视化管理
        4.2.6 应急管理
        4.2.7 资产管理
    4.3 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数据库需求
        4.3.3 BIM、RFID系统与数据库互联
        4.3.4 数据库管理与查询
    4.4 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系统数据
        4.4.1 数据处理流程
        4.4.2 BIM数据集成
        4.4.3 RFID数据集成
    4.5 系统构建关键技术
        4.5.1 数据信息采集
        4.5.2 信息交互
        4.5.3 基于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科技展厅基本概况
    5.2 基于BIM和 RFID的科技展厅运维集成管理
        5.2.1 巡检管理
        5.2.2 设备报警
        5.2.3 疏散模拟
    5.3 运维集成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5.4 运维集成管理系统应用建议
        5.4.1 外部因素
        5.4.2 企业内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3)阵列式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中工件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采源、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夹具
        1.2.2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方法
        1.2.3 工件坐标系的标定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的集成
    2.1 阵列式柔性夹具的结构设计
    2.2 气路系统的设计
    2.3 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夹具的集成方案
        2.3.1 GP7安装平台的设计
        2.3.2 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的两种方案
        2.3.3 电主轴的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靠定位方案的生成
    3.1 阵列式柔性夹具的可选定位方案
        3.1.1 可选定位支柱的确定
        3.1.2 基于3-2-1的定位方案的生成
    3.2 定位原理与定位方案的可靠性
        3.2.1 定位原理的数学模型
        3.2.2 定位正确性判定
        3.2.3 定位方案可靠性的判别
    3.3 实验
        3.3.1 密胺餐具盘的可靠定位方案
        3.3.2 果盘盖的可靠定位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位方案准确性分析
    4.1 定位误差传递模型的建立
        4.1.1 定位误差源分析
        4.1.2 定位误差传递模型
    4.2 基于可靠定位方案的准确性分析
    4.3 实验
        4.3.1 密胺餐具盘的准确定位方案
        4.3.2 果盘盖的准确定位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器人与工件相对位置的标定
    5.1 工具和夹具坐标系的建立
    5.2 工具和夹具坐标系的标定
    5.3 工件与机器人相对位置的确定
    5.4 实验
        5.4.1 工具和夹具坐标系的标定
        5.4.2 工件与机器人的定位精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冷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锅炉尾部受热面烟气热量利用研究
        1.2.2 汽轮机回热抽汽热量利用研究
        1.2.3 超临界CO_2循环发电的研究现状
        1.2.4 超临界CO_2循环发电系统与燃煤电站集成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耦合超临界CO_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
    2.1 案例电站简介
    2.2 耦合超临界CO_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提出
    2.3 系统模拟与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模拟及计算结果与热力学分析
    3.1 集成系统主要热力学参数及分析讨论
        3.1.1 超临界CO_2循环的主要参数及分析讨论
        3.1.2 回热系统主要参数及分析讨论
        3.1.3 锅炉尾部烟道主要参数及分析讨论
    3.2 集成系统热力学性能分析讨论
    3.3 回热过程及空气预热过程图像(火用)分析
        3.3.1 回热加热过程图像(火用)分析
        3.3.2 空气预热过程图像(火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烟气余热利用机组热力性能
    4.1 案例电站常规余热利用系统简介
    4.2 主要参数及分析
        4.2.1 蒸汽侧主要参数
        4.2.2 锅炉侧主要参数
    4.3 集成系统余热利用的回热过程及空气预热过程EUD分析
    4.4 电站效率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的进一步讨论
    5.1 敏感性分析
        5.1.1 对电站负荷的敏感性分析
        5.1.2 对CO_2透平进口压力的敏感性分析
    5.2 技术经济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5)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火电厂的循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超临界燃煤火电厂的发展与现状
        1.2.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展与研究
        1.2.3 太阳能与燃煤结合利用的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的循环组成与热力性能
    2.1 塔式太阳能热能转换系统的循环组成
        2.1.1 定日镜场工作原理及建模
        2.1.2 接收器工作原理及建模
    2.2 塔式太阳能换热系统
        2.2.1 储热罐工作原理及热损失模型
        2.2.2 换热器工作原理及传热模型
        2.2.3 泵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循环组成与工作原理
    3.1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循环组成
        3.1.1 主蒸汽系统的组成
        3.1.2 再热蒸汽系统的组成
        3.1.3 回热抽汽系统的组成
    3.2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的重要部件工作原理
        3.2.1 锅炉工作原理及其模型
        3.2.2 汽轮机工作原理及模型
        3.2.3 凝汽器工作原理及模型
        3.2.4 加热器工作原理及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集成方案与建模
    4.1 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集成方案
    4.2 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性建模
        4.2.1 集热系统建模
        4.2.2 换热系统建模
        4.2.3 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效率
    4.3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性建模
        4.3.1 蒸汽产生与加热系统建模
        4.3.2 汽轮机做功系统建模
        4.3.3 抽汽回热建模
        4.3.4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集成运行特性分析
    5.1 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参数设置与运行方案
        5.1.1 塔式太阳能蒸汽发生系统设计运行参数设置
        5.1.2 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设计运行参数设置
    5.2 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蒸汽热力系统模拟结果与分析
        5.2.1 特征日内集成系统设计工况模拟结果
        5.2.2 特征日内集成系统变工况模拟结果
        5.2.3 设计工况与变工况下集成系统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2.5D互连的众核与片上存储器集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片上多核系统
        1.1.2 芯片3D与2.5D集成意义
        1.1.3 片上存储集成的意义
        1.1.4 就近计算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片上多核现状
        1.2.2 众核与存储的2.5D/3D集成
        1.2.3 大数据时代的就近计算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芯片3D集成与2.5D集成互连介绍
    2.1 芯片3D集成
        2.1.1 TSV集成结构
        2.1.2 TSV功耗模型及散热问题
    2.2 芯片的2.5D集成
        2.2.1 TSI集成结构
        2.2.2 TSI功耗模型及互连I/O管理
    2.3 基于存储集成的就近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众核存储器集成系统空时复用互连带宽管理机制
    3.1 集成系统热失效分析
        3.1.1 2.5D/3D众核存储集成模型构建
        3.1.2 众核与存储集成系统功耗
        3.1.3 系统热失效分析
    3.2 基于内存访问数据模式的空时复用带宽管理
        3.2.1 系统结构
        3.2.2 访存数据模式
        3.2.3 可配置内存控制器
    3.3 基于QoS的带宽管理及结果分析
        3.3.1 系统平台
        3.3.2 自适应多核集群化分析
        3.3.3 平衡带宽分析
        3.3.4 基于Qos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Q学习的2.5D I/O输出电压幅值自适应调节机制
    4.1 输出电压幅值可调I/O的TSI互连集成系统
        4.1.1 系统传输功耗与误码率的关系
        4.1.2 系统平台
    4.2 基于Q学习算法的调节机理
        4.2.1 Q-学习算法
        4.2.2 电路抽象及调节流程
    4.3 可调节I/O电路结构
        4.3.1 输出电压可调节I/O发射器
        4.3.2 输入信号补偿控制I/O接收器
        4.3.3 端数据校验
    4.4 自适应I/O管理
        4.4.1 状态向量模型
        4.4.2 自适应I/O输出电压幅值调节
        4.4.3 增加补偿机制的I/O输出电压幅值调节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FPGA的就近计算加速原型系统
    5.1 大数据处理及就近计算
        5.1.1 Hadoop分布式系统
        5.1.2 就近计算加速
    5.2 Hadoop加速系统
        5.2.1 系统架构
        5.2.2 系统通信
    5.3 Map Reduce计算框架硬件加速
        5.3.1 硬件加速单元
        5.3.2 硬件结构
        5.3.3 软件接口及地址映射
    5.4 加速平台结果
        5.4.1 环境设置
        5.4.2 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1.1 主要完成工作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7)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与复杂事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信息系统集成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
        1.1.3 分布式环境中海量数据分析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集成
        1.2.2 事件处理方法
        1.2.3 基于CEP的数据分析系统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关键问题
        1.3.3 主要工作
    1.4 主要贡献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信息系统集成与复杂事件处理相关问题综述
    2.1 引言
    2.2 信息系统集成
        2.2.1 SOA集成架构
        2.2.2 门户技术
        2.2.3 权限认证
    2.3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
        2.3.1 事件等级
        2.3.2 CEP语言
        2.3.3 CEP系统
    2.4 集成环境中的复杂事件处理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集成中SOAE架构与云服务集成架构
    3.1 引言
    3.2 基于SOA与EIP的系统集成方法
        3.2.1 技术架构
        3.2.2 基于EIP的系统集成架构
        3.2.3 基于EIP的认证管理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SOAE集成架构的系统集成与用户认证方法
        3.3.1 SOAE集成架构
        3.3.2 EIP结构
        3.3.3 权限认证方法
        3.3.4 用户状态模型
        3.3.5 EIP算法
        3.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基于CSP的云服务集成方法与权限认证机制
        3.4.1 基于CSP的云服务集成架构
        3.4.2 CSP分层结构
        3.4.3 基于CSP的认证机制
        3.4.4 CSP算法
        3.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状态机的集成系统复杂事件增量处理LAIP方法
    4.1 引言
    4.2 面向集成系统的事件代数
        4.2.1 事件模型
        4.2.2 事件运算
        4.2.3 事件表达
    4.3 事件处理语言和规则
    4.4 基于状态机的增量事件处理算法
        4.4.1 事件状态机模型
        4.4.2 规则转换算法
        4.4.3 LAIP算法
    4.5 LAIPE引擎架构与实现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事件处理能力
        4.6.2 事件选择能力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杂事件处理的集成系统数据分析LIDA方法
    5.1 引言
    5.2 应用场景
    5.3 面向数据处理的复杂事件处理
        5.3.1 事件模型
        5.3.2 事件操作符
        5.3.3 规则表达
    5.4 智能数据分析系统设计及架构
        5.4.1 LIDAS系统架构
        5.4.2 事件传输组件
        5.4.3 LIDA-E引擎
        5.4.4 智能数据分析算法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事件传输
        5.5.2 事件提取
        5.5.3 数据分析
        5.5.4 事件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9)信息集成系统中透明数据交换的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 相关领域研究工作
    1.4 论文主要结构
第二章 Ⅱ-Service透明数据交换平台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交换平台结构
    2.2 通信协议
    2.3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和面临的问题
    2.4 透明数据交换下的安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Service透明数据交换平台安全层的引入和设计
    3.1 相关原理
    3.2 安全层的结构设计和部署
    3.3 站点的注册和证书获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Ⅱ-Service透明数据交换平台安全层的具体实现
    4.1 证书管理与分发
    4.2 站点认证和安全连接
    4.3 认证协议的改进
    4.4 数据的加密传输
    4.5 认证服务层的实现
    4.6 服务支撑层的实现
    4.7 安全层在数据传输时的处理过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测试
    5.1 实验环境
    5.2 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管理信息综合集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本文结构
2 相关技术综述
    2.1 SOA技术
        2.1.1 SOA概述
        2.1.2 Web Service
        2.1.3 企业服务总线
    2.2 BPM技术
        2.2.1 BPM的生命周期
        2.2.2 BPM存在的优势
    2.3 Cordys BOP中间件平台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3.1 业务分析
        3.1.1 组织结构
        3.1.2 民用飞机研制业务
        3.1.3 组织用户数据同步
        3.1.4 业务流程整合
        3.1.5 业务信息集成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的目标和语境
        3.2.2 系统功能
        3.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系统架构设计
        3.3.1 总体设计目标
        3.3.2 逻辑架构
        3.3.3 技术架构
        3.3.4 部署视图
    3.4 本章小结
4 核心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组织用户数据同步
        4.1.1 设计思路
        4.1.2 数据模型设计
        4.1.3 组织用户数据同步机制
    4.2 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流程整合
        4.2.1 设计思路
        4.2.2 BPM模型
        4.2.3 业务流程整合示例
    4.3 与PDM系统、技术出版物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
        4.3.1 设计思路
        4.3.2 数据模型设计
        4.3.3 与PDM系统的信息集成
        4.3.4 与技术出版物系统的信息集成
    4.4 本章小结
5 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测试
        5.1.1 功能性测试
        5.1.2 性能测试
    5.2 系统应用
        5.2.1 运行实例
        5.2.2 应用效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半潜浮式平台的风-浪能集成系统研究[D]. 王亚坡.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BIM与RFID的某公共建筑运维集成管理研究[D]. 张志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阵列式柔性夹具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中工件定位的研究[D]. 龚集响. 厦门大学, 2019(09)
  • [4]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燃煤发电系统冷端优化研究[D]. 张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5]太阳能燃煤混合超临界火电厂的循环分析[D]. 阳志典.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基于2.5D互连的众核与片上存储器集成系统的研究[D]. 徐东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7]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信息系统集成方法与复杂事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王东. 西北大学, 2016(04)
  • [9]信息集成系统中透明数据交换的安全性[D]. 程锐. 暨南大学, 2016(02)
  • [10]民用飞机研制集团管理信息综合集成系统[D]. 张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集成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