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葡萄新品系“96-26”的选育

新鲜葡萄新品系“96-26”的选育

一、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茹[1](2019)在《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的油料作物,油菜籽油的使用量占我国食用油总量的13-16%。甘蓝型油菜可用于观赏、蔬菜、饲料和绿肥等,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根肿病在我国甘蓝型油菜的主要产区大面积爆发。根肿菌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都难以有效防治根肿病,致使我国油菜产量严重下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3亿元。如何有效降低根肿病的危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抗根肿病育种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大白菜、芜菁等材料中定位到多个抗病基因,并且成功应用于大白菜抗病育种工作中。但甘蓝型油菜缺乏抗病基因,因此快速引入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利用传统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将大白菜自交系‘85-74’中显性抗病基因CRd转育到具有优异性状的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W3’和‘中双11’中,获得‘W3R’和‘中双11R’新品系,得到的结果如下:1.以‘85-74’为抗源与‘W3’,‘中双11’为轮回亲本分别构建获得BC1、BC2、BC3等群体。利用3对CRd侧翼标记和平均分布在A基因组上的70对背景标记,在各个世代中筛选出含有CRd抗病基因,且恢复率最高的单株。其中BC1代最高恢复率分别为76.1%,78.3%,BC2代最高恢复率为92.8%,93.8%,BC3代中获得了最高恢复率为98.3%,97.8%的单株。2.试验过程中选取BC3代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改良‘W3’品种抗病植株121棵,感病植株108棵,抗病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1:1;改良‘中双11’品种抗病植株127棵,感病植株112棵,抗病与感病之比为1:1。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12棵单株基因型为杂合抗病基因型,说明虽然个别单株含有CRd基因但表型却出现感病,这可能是由于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化的原因造成的。对BC3F2代品系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鉴定,‘W3’群体中抗病植株93棵,感病植株39棵,经过卡方检测(X2W3=1.87≤X20.05=3.86,df=1)抗病与感病之比符合3:1分离;‘中双11’中抗病植株84棵,感病植株34棵,将卡方检验(X2中双11=0.42≤X20.05=3.86,df=1;)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3:1分离。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2棵基因型为杂合,这可能与上述原因一致。3.对改良株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发现改良后的‘W3-104’,‘W3-28’在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W3’无显着性差异;其中‘W3-28’与‘W3-104’和‘W3’在有效分枝数上分别多1.32个、2.12个,有显着差异,但是‘W3-104’与‘W3’无显着性差异。改良的‘ZS-919’,‘ZS-649’在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中双11’无显着差异;在单株角果数及每果粒数中‘ZS-649’,‘ZS-919’比‘中双11’分别高33.6个、14.67个、1.64粒、1.94粒,有显着性差异。4.试验过程中选取BC3F2代品系进行营养品质测量,改良‘W3’的总含油量为37.45%,与轮回亲本‘W3’无显着性差异,蛋白、芥酸、硫苷、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各组分含量同样无显着差异,改良后的‘W3’中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升高了0.93%有显着性差异。改良‘中双11’的含油量为48.46%,与其轮回亲本‘中双11’显着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二十碳烯酸的含量分别为升高了4.62%,3.23%,有显着性差异,亚油酸和油酸无显着性差异;饱和脂肪酸中硬脂酸含量升高了0.53%有显着性差异,棕榈酸无显着性差异。5.在菜薹的营养品质中,改良‘W3’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6.47 mg/g,同菜心无显着性差异,与红菜薹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改良‘中双11’的可溶性糖为15.13 mg/g,与菜心无显着差异,比红菜薹中的含量显着增加。改良‘W3’中的Ca含量为817.3 mg/kg,Fe的含量为25.39 mg/kg,与白菜薹无显着性差异,Mg的含量为285.47 mg/kg,Zn的含量为5.63 mg/kg,与白菜薹显着下降;改良‘中双11’中的Ca含量为1264.16 mg/kg,Fe的含量为31.69 mg/kg,与白菜薹无显着性差异,Mg的含量为319.13 mg/kg,Zn的含量为6.31 mg/kg,同白菜薹中显着下降。

刘广林[2](2007)在《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遗传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原产于我国,在广西野生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随着广西葡萄酿酒业的发展,其人工栽培面积也在迅速增加。但毛葡萄雌雄异株,人工栽培后营养生长过旺,开花多、生理落果严重,丰产稳产性差。因此,培育出具有两性花、适应南方气候条件栽培、抗病虫害能力强、丰产稳产、酿造性状优良的毛葡萄改良新品种对促进广西毛葡萄的人工栽培以及葡萄酿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为材料,从形态学、果实品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与对照的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比较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在叶片、嫩梢、枝条、花型等外观形态方面与对照差异显着,特别是花型由雄花突变为两性花。坐果率、果实出汁率和扦插成活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8%、34.6%和171%,物候期比对照提前大约一个月(其中果实成熟期提前2个月),从开花到浆果充分成熟只需约75d,远少于对照的约105d。2.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与对照(雌株)的果实品质比较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果实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都明显优于对照,平均单果重和平均单穗重分别为3.6g、144.3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7.1%和109.1%;可滴定酸含量降为对照的27.4%,而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游离态Vc、单宁含量则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5.5%、26.4%、47.3%、320.1%、192.6%。从果实品质看,此芽变单株为一优良变异。3.花粉形态特征及其育性研究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两性花的花粉形态特征与雌能花的相差很大,而与雄花的相近,特别是具有萌发沟和萌发孔这两个特征;再加上其花粉萌发率达52.4%,接近雄花的57.4%,说明此芽变单株两性花的花粉具有较强的可育性。芽变单株的花粉粒与母株(雄株)的在大小、外形、纹饰特征、萌发器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此芽变单株的遗传物质已经发生了变异。4.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染色体倍性分析用根尖压片法对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根尖分裂中期相的细胞进行详细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仍为38条,没有发生倍性变异,其外观形态的变异并不是由染色体倍性变异所引起的。5.葡萄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对影响ISSR扩增反应的主要因子采用单因素递进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葡萄基因组DNA最佳ISSR反应体系,即在20μL反应液中,含80ng DNA模板,0.5~1.0U Taq DNA聚合酶,1×buffer(不含Mg2+),2.0mmol/L MgCl2,200μmol/L dNTP,0.25μmol/L引物。6.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及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ISSR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6个多态性引物807、810、812、815、822、825、826、828、835、845、848、851、855、856、857、859,在芽变单株及对照(母株)间共扩增出243条带,其中43条具有多态性,占20.2%,相似系数为0.7981。这些结果表明此芽变单株外观形态的变化与遗传物质的改变密切相关,也说明芽变单株基因组DNA序列发生了较大变异,可能是多次基因突变的积累或是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7.部分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分析将由引物807所扩增得的三条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及测序分析,在核苷酸序列数据库中未找到已知功能的并与这些片段有较高相似性的基因或片段。这些片段与芽变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潘学军[3](2005)在《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优化及新品系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核葡萄是当今世界葡萄消费和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无核葡萄的合子胚在发育过程中败育而不能发育成正常的种子,因而常规育种只能以无核品种作父本杂交选育无核葡萄品种,但后代中无核几率低(0~15.9%),育种效率低下。胚挽救技术可用于无核葡萄作母本的品种间杂交,后代无核性状比率高(45%~82%),育种效率高,但选育的欧洲葡萄无核品种的突出缺点是缺乏抗病性。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于无核葡萄与圆叶葡萄育种中,但又存在杂交障碍,成苗率极低的问题。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强,与欧亚种无核品种杂交亲合性强。因此,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欧洲葡萄无核品种与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交后代,以培育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种(系)是完全可行的。 本研究田间人工杂交38 个葡萄种间杂交组合和13 个种内杂交组合。在前期胚挽救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用19 个以无核葡萄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为试材,进行了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的进一步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 1. 通过田间杂交和胚挽救获得了51 个杂交组合的葡萄新种质2998 份。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19 个杂交组合幼苗814 株,其中13 个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组合成苗257 株;常规田间杂交组合32 个,成苗2184 株,其中20 个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无核品种组合成苗1606 株; 2. 获得了适宜无核抗病葡萄即将败育的幼胚继续发育的最佳培养基:MM3+10mmol/L 甘氨酸;建立了其最优培养方式:固液双层培养;筛选到了适宜作胚挽救母本的欧洲葡萄无核品种是爱莫无核(Olmo Seedless)、底来特(Delight)和火焰无核(Flame Seedless)。适宜培养基、培养方式和胚挽救母本的最佳搭配使无核抗病葡萄胚发育率高达66.67%,成苗率达64.58%。获得了一种适宜诱导合子胚胚状体再生的培养基配方:ER 固体+1.0umol/L BA。利用该培养基对底来特×北醇的合子胚诱导率达82.61%。 3. 建立了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技术体系:春季选择壮苗→强光锻炼1 周→无菌条件

张国海,林芳立,张益民[4](2004)在《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文中提出

陆国权[5](2002)在《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筛选和确定与甘薯食味和粉丝品质有关的重要品质性状,明确其基因型与主要生态和栽培因子效应,明确不同品种在不同产地、不同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探明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不同生态区优质甘薯生产筛选适宜品种类型、区划不同用途的甘薯生产基地及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1998~2000年采用NIRS、RVA等多项技术分析了450多个甘薯基因型,测定了6个产地、2种激素、5个钾肥水平、10个收获期试验的样品以及2000年全国区试样品,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 1.改进并完善了甘薯淀粉盐酸水解DNS测定法,提出了相应的最佳取样和制样方法。 2.首次提出了甘薯蛋白质含量直接蒸馏测定法(DD0法),实现速测。 3.提出了结晶度、大粒率、小粒率等一些与甘薯科研和利用密切相关的新品质指标。 4.建立了一套能够测定数十项甘薯块根品质和淀粉品质指标的NIRS定标模型,定标和预测决定系数分别大于0.90和0.85,具有实用价值。其中20多项品质指标,包括RVA和DSC等参数以及食用品质和粉丝品质指标的NIRS定标模型属国内外首创。 5.首次提出筛选甘薯重要品质指标的多元方差分析法。应用该法,确定了干率、直链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β淀粉酶活性、食味总评、最高粘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为影响块根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直链淀粉含量、含磷量、大粒率、小粒率、最高粘度、回复值、结晶度、极差温度、热焓变化、膨润度、煮沸损失和耐煮性为影响粉丝品质的重要指标。 6.明确了甘薯品质的基因型差异以及我国现有主要品种(系)的品质类型和特点。明确了不同薯区育成品种、不同育种年代育成品种以及地方种与育成种间块根品质的差异。并筛选出一批优质专用品种(系)。 7.明确了甘薯全粉和淀粉品质的主要差异。明确全粉RVA谱有A、B和C三种曲线,而淀粉只有A型曲线。淀粉的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低于相应的全粉,其它主要RVA参数则比全粉高,故不能用全粉样品来预测淀粉糊化特性。 8.首次区分了甘薯块根品质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品种的品质特点。其中,高于品种可溶性糖含量低,食味好,其它重要品质指标高等特点。食味优质品种除具有高干品种特点外,其块根含磷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和B淀粉酶活性强,淀粉小粒率低和极差温度高等特点。 9.首次区分了甘薯粉丝品质类型,明确了不同粉丝类型品种的品质特点。指出了优质粉丝需要高膨润度与低煮沸损失和低耐煮性的协调统一。明确了高膨润度品种具有煮沸损失和耐煮性高、最高粘度和回复值高、大粒率低、小粒率高、结晶度和热焓变化低等特点;低煮沸损失品种具有膨润度、耐煮性和小粒率均低,大粒率、中粒率和极差温度均高等特点;低耐煮性品种具有回复值、直链淀粉含量和小粒率低,膨润度和煮沸损失中等、糊化温度、结晶度、起始温度、终结温度、含磷量和大粒率均高等特点。; 10.建立了应用RVA、DSC等分析技术评价和预测甘薯食用品质和粉丝品质的实用分析体系,获得了相应的回归方程。 11.首次采用非平衡数据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了甘薯块根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明确了干率、直链淀粉含量、食味总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以基因型效应为主,可溶性糖含量。和回复值以年度效应为主,a淀粉酶活性以年度和试点效应为主。建立了优质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8个重要性状的系统聚类,将品种划分为优质型、劣质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结合品质稳定性分析,进一步区分为优质稳定型、优质不稳定型、劣质稳定型和劣质不稳定型四种类型。‘ 12.首次采用 AMMI模型分折了甘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明确了主要品质 多的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都达到极显着,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除直链淀粉含量、小粒率、极差温度和膨润度外,也都达到显着。其中,含磷量、大粒率、小粒率、回复值、极差温度和耐煮性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直链淀粉含量、最高粘度、膨润度和煮沸损失以试点效应为主:结晶度和热烩变化则以基因型与试点互作效应为主。建立了淀粉和粉丝优质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将品种区分为耐煮性优质型、膨润度优质型等不同粉 I丝类型。 13.研究了甘薯块根品质的收获期效应,明确了块根主要品质的基因型、收获期以及基因型与收获期互作的效应均达到极显着。甘薯可溶性糖含量和日淀粉酶活性随生育期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其它重要品质指标和食味总评则有所增加。但品种间差异很大。 14.首次根据甘薯块根品质对生态环境敏感性不同,通过对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的聚类分析,把品质性状区分成生态稳定性状、生态敏感性状和中间型性

二、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甘蓝型油菜的栽培现状
    1.2 甘蓝型油菜的多功能利用
    1.3 甘蓝型油菜根肿病危害
    1.4 根肿菌的生物学特征
    1.5 根肿病防治方法
        1.5.1 物理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抗病育种
    1.6 抗根肿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7 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分子标记的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1.4 亲本间前景标记及背景标记筛选
        2.1.5 亲本间低芥酸标记的筛选
    2.2 根肿病接菌鉴定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测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亲本多态性分子标记
        3.1.1 前景多态性分子标记
        3.1.2 背景多态性分子标记
        3.1.3 低芥酸连锁标记的选择
        3.1.4 各世代前景选择
        3.1.5 BC3F1 代低芥酸连锁标记
        3.1.6 各世代背景选择
    3.2 根肿病抗病性鉴定
        3.2.1 BC3F1 代植株表型与基因型鉴定
        3.2.2 BC3F2 代新品系田间鉴定
    3.3 抗根肿病油菜的农艺性状分析
    3.4 抗根肿病油菜的品质性状分析
        3.4.1 油菜籽品质性状分析
        3.4.2 油菜薹品质性状分析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种质资源创新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4.1.2 各世代间背景选择效率比较
        4.1.3 农艺性状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遗传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果树芽变及芽变选种
    二、关于果树芽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立论依据及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花粉特性研究
        1.3.1 材料
        1.3.2 花粉粒的大小与形态观察
        1.3.3 花粉萌发试验
    1.4 染色体倍性变异研究
        1.4.1 材料
        1.4.2 方法
    1.5 ISSR(锚定简单重复序列)分析
        1.5.1 材料
        1.5.1.1 实验材料
        1.5.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1.5.1.3 主要仪器设备
        1.5.2 试剂的配制
        1.5.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1.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3.2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1.5.4 最佳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1.5.5 引物的筛选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1.5.6 差异带的回收
        1.5.7 大肠杆菌JM109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5.8 目标片段与载体连接
        1.5.9 DNA转化感受态细胞
        1.5.10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1.5.11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
        2.1.1 植物学性状
        2.1.2 生物学特性
    2.2 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2.3 花粉特性研究
        2.3.1 花粉粒大小及形态特征
        2.3.1.1 花粉大小
        2.3.1.2 花粉外形
        2.3.1.3 纹饰特征
        2.3.1.4 萌发沟、孔
        2.3.2 花粉萌发试验
    2.4 染色体形态及倍性变异分析
    2.5 ISSR分析结果
        2.5.1 DNA的质量及纯度鉴定结果
        2.5.2 ISSR分子标记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2.5.2.1 模板DNA适宜浓度的确定
        2.5.2.2 Mg~(2+)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2.5.2.3 引物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2.5.2.4 dNTP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2.5.2.5 TaqDNA聚合酶对PCR结果的影响
        2.5.2.6 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2.5.2.7 葡萄属植物ISSR-PCR分析最佳反应条件
        2.5.3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5.4 芽变单株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2.5.5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检测
        2.5.6 目标片段的克隆测序
        2.5.7 目标片段的测序结果分析
        2.5.7.1 目标片段的测序结果
        2.5.7.2 目标片段测序结果与核苷酸序列数据库比对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与对照的某些性状差异
    3.2 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和对照果实品质的比较
    3.3 花型遗传问题
    3.4 花粉特征与变异以及可育性
    3.5 染色体倍性与核型
    3.6 ISSR引物的规律性研究
    3.7 特异性片段与变异
    3.8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优化及新品系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 言
    1 问题的提出
    2 前人研究进展
        2.1 胚挽救的影响因素
        2.1.1 基因型
        2.1.2 接种时期
        2.1.3 培养基
        2.1.3.1 胚发育培养基
        2.1.3.2 胚萌发及成苗培养基
        2.2 胚挽救技术的应用
        2.2.1 培育无核葡萄新品种
        2.2.2 培育早熟葡萄品种
        2.2.3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2.2.4 培育葡萄三倍体品种
        2.2.5 无性胚状体诱导及转基因植株获得
        2.3 胚挽救技术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处理
        1.2.1 胚挽救影响因素试验
        1.2.1.1 无核葡萄浆果内大量元素测定及胚挽救培养基的搭配
        1.2.1.2 基本培养基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1.2.1.3 氨基酸组分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1.2.1.4 培养方式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1.2.1.5 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试验
        1.2.2 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试验
        1.2.2.1 不同培养基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1.2.2.2 基因型差异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1.2.2.3 合子胚长度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试验
        1.2.3 葡萄胚挽救苗移栽试验
        1.2.3.1 不同移栽时期
        1.2.3.2 胚挽救苗不同质量
        1.2.3.3 不同移栽方法
        1.2.3.4 不同移栽基质
        1.2.4 结果统计
        1.3 具体操作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挽救影响因素研究
        2.1.1 无核葡萄浆果内大量元素测定及胚挽救培养基的比较
        2.1.2 无核葡萄胚挽救适宜培养基的获得
        2.1.3 氨基酸组分对胚挽救的影响
        2.1.4 培养方式对胚挽救的影响
        2.1.5 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2.2 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研究
        2.2.1 不同培养基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2.2.2 基因型差异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2.2.3 合子胚长度对胚状体再生的影响
        2.3 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技术研究
        2.3.1 不同移栽时期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3.2 胚挽救苗质量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3.3 不同移栽方法对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3.4 不同移栽基质对葡萄胚挽救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 讨 论
        3.1 一种无核品种×中国野生葡萄胚挽救胚发育培养基配方获得的新思路
        3.2 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的优化
        3.3 无核葡萄合子胚胚状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3.4 胚挽救苗移栽技术的优化及应用
第三章 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的创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葡萄花粉的采集及花粉萌发力测定
        1.2.2 葡萄田间杂交
        1.2.3 葡萄杂交种子的采集、沙藏与播种成苗
        1.2.4 葡萄胚挽救成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葡萄品种的花粉萌发率
        2.2 常规田间杂交获得新种质
        2.3 胚挽救技术创新的新种质
    3 讨 论
第四章 葡萄胚挽救杂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葡萄材料
        1.1.2 生化试剂
        1.1.3 仪器
        1.2 方法
        1.2.1 田间形态学鉴定
        1.2.2 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田间自然鉴定
        1.2.3 RAPD 分析鉴定种间杂种
        1.2.3.1 葡萄杂种 DNA 提取
        1.2.3.2 RAPD 反应体系
        1.2.3.3 RAPD 引物的筛选
        1.2.4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和无核基因分子探针辅助苗期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胚挽救苗植物学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欧洲葡萄品种及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与综合分析
        2.2.1 欧洲葡萄品种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
        2.2.2 葡萄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与综合分析
        2.2.2.1 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组合胚挽救苗对葡萄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综合分析
        2.2.2.2 欧洲葡萄品种间杂交组合胚挽救苗对黑痘病、霜霉病的抗性评价
        2.3 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胚挽救杂种的鉴定
        2.3.1 利用葡萄形态特征鉴别种间杂种
        2.3.2 RAPD 分析鉴定葡萄种间杂种
        2.3.2.1 适于 RAPD 鉴定引物的筛选
        2.3.2.2 葡萄胚挽救种间杂种的 RAPD 鉴定
        2.4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苗期辅助选择
        2.4.1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在中国野生葡萄及欧洲葡萄中的检测
        2.4.2 葡萄抗黑痘病基因 RAPD 标记 S183-1300 在胚挽救杂种中的检测
        2.5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苗期选择
        2.5.1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中国野生葡萄及欧洲葡萄品种中的检测
        2.5.2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
        2.5.2.1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结果
        2.5.2.2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欧洲葡萄品种间杂交胚挽救后代中的检测结果
        2.5.3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在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无核品种种间杂种中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葡萄胚挽救苗对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表现
        3.2 利用胚挽救技术获得无核品种×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杂种)种间杂种
        3.3 利用 RAPD 分析鉴定胚挽救技术获得的种间杂种
        3.4 关于利用胚挽救技术提高无核葡萄育种效率
        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第五章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和无核葡萄新品系 00-2-7 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葡萄材料
        1.2 方法
        1.2.1 葡萄结果植株田间植物形状和经济生物学性状调查
        1.2.2 葡萄新品系 00-3-1 无核性状的鉴定
        1.2.2.1 胚珠和浆果重量测定
        1.2.2.2 胚挽救及种子萌发试验
        1.2.2.3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检测
        1.2.3 葡萄新品系 00-3-1 抗病性鉴定
        1.2.4 葡萄新品系 00-3-1 种间杂种鉴定
        1.2.5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的区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胚挽救苗结果植株田间植物学形状和经济生物学性状鉴定
        2.2 葡萄新品系 00-3-1 无核性状的鉴定
        2.2.1 胚珠和浆果重量测定
        2.2.2 胚挽救及种子萌发试验
        2.2.3 葡萄无核基因分子探针 GSLP1 辅助无核性状的检测
        2.3 葡萄新品系 00-3-1 种间杂种鉴定
        2.3.1 葡萄新品系 00-3-1 形态学鉴定分析
        2.3.2 葡萄新品系00-3-1的RAPD鉴定分析
        2.4 无核抗病葡萄新品系 00-3-1 的区域试验
    3 讨论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5)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薯品质的概念
    2.2 甘薯品质性状及其分析方法去
        2.2.1 甘薯块根品质及其分析方法
        2.2.2 甘薯淀粉品质及其分析方法
        2.2.3 甘薯品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2.3 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方法
    2.4 甘薯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2.4.1 甘薯块根品质的基因型差异
        2.4.2 甘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差异
        2.4.3 甘薯品种的品质类型和特点
    2.5 甘薯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
        2.5.1 产地
        2.5.2 年份
        2.5.3 栽插和收获期
        2.5.4 栽培条件
        2.5.5 气候
        2.5.6 土壤
    2.6 甘薯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其品种品质稳定性分析
        2.6.1 甘薯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2.6.2 甘薯品种品质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2.7 甘薯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7.1 甘薯块根理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2.7.2 甘薯食用品质与块根理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2.7.3 甘薯淀粉品质及其粉丝品质间的相关性
        2.7.4 甘薯块根品质与淀粉和粉丝品质间的相关性
        2.7.5 甘薯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2.8 甘薯品质研究的问题及其展望
第三章 甘薯重要品质性状测定方法研究
    3.1 甘薯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标准化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与结论
    3.2 甘薯蛋白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和分析
        3.2.3 讨论与结论
    3.3 甘薯品质的NIRS分析方法研究
        3.3.1 材料
        3.3.2 方法
        3.3.3 结果和分析
        3.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和确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的征集和选用
        4.1.2 试验设计与种植安排
        4.1.3 甘薯收获和样品制备
        4.1.4 甘薯块根和淀粉品质分析
        4.1.5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方法研究
        4.2.2 甘薯块根重要品质性状的筛选和确定
        4.2.3 甘薯淀粉主要品质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4.3 讨论和结论
        4.3.1 甘薯参试品质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4.3.2 甘薯重要品质指标筛选和确定的统计方法
        4.3.3 甘薯重要品质显着筛选中的有关问题
        4.3.4 甘薯重要品质指标筛选的育种学、栽培学和加工学意义
第五章 甘薯品种品质的特点及其差异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的征集和选用
        5.1.2 试验设计与种植安排
        5.1.3 甘薯收获和样品制备
        5.1.4 甘薯品质分析
        5.1.5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甘薯品种块根品质的差异
        5.2.2 甘薯品种淀粉品质的差异
        5.2.3 甘薯品种块根和淀粉重要品质的差异
        5.2.4 甘薯不同薯区育成品种块根品质的差异
        5.2.5 甘薯不同年代育成品种块根品质的差异
        5.2.6 甘薯品种的品质类型和特点
        5.2.7 甘薯优质专用品种的筛选和确定
    5.3 讨论
        5.3.1 关于甘薯若干重要品质特性的鉴定和评价
        5.3.2 甘薯不同质地和食味类型品种的品质特点
        5.3.3 关于专用优质品种的筛选和确定
        5.3.4 甘薯品质鉴定技术的发展与优质专用品种的筛选
        5.3.5 甘薯品种品质及其改良潜力
        5.3.6 甘薯品种品质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第六章 甘薯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的筛选
        6.1.2 试验设计与种植安排
        6.1.3 甘薯收获和样品制备
        6.1.4 土壤样品制备和分析
        6.1.5 气候资料收集和分析
        6.1.6 甘薯品质分析
        6.1.7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甘薯块根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分析
        6.2.2 甘薯淀粉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分析
        6.2.3 甘薯块根品质的收获期效应
        6.2.4 甘薯块根品质的激素效应
        6.2.5 甘薯块根品质的肥料效应
        6.2.6 甘薯品质的气候效应
        6.2.7 甘薯品质的土壤效应
        6.2.8 甘薯品质气候和土壤效应的差异
    6.3 讨论
        6.3.1 关于甘薯品质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6.3.2 关于甘薯块根品质的收获期效应
        6.3.3 关于甘薯块根品质的激素效应
        6.3.4 关于甘薯块根品质的肥料效应
        6.3.5 关于甘薯品质的气候和土壤效应
        6.3.6 关于甘薯品质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 甘薯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关系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甘薯块根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7.2.2 甘薯淀粉品质间的相关性
        7.2.3 甘薯块根主要品质与淀粉主要品质间的相关性
        7.2.4 甘薯块根主要品质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7.2.5 甘薯淀粉主要品质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7.2.6 甘薯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变化
    7.3 讨论
        7.3.1 甘薯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7.3.2 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及其相关性
        7.3.3 甘薯粉丝品质及其相关性
        7.3.4 甘薯高淀粉育种与抗褐变育种策略
        7.3.5 甘薯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变化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与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成果和论着

四、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蓝型油菜品种‘W3’和‘中双11’抗根肿病改良及评价[D]. 贾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2]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遗传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D]. 刘广林. 广西大学, 2007(05)
  • [3]无核抗病葡萄胚挽救技术体系优化及新品系培育[D]. 潘学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4]鲜食早熟葡萄新品系“96-26”选育研究[J]. 张国海,林芳立,张益民. 山西果树, 2004(01)
  • [5]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陆国权. 浙江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新鲜葡萄新品系“96-26”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