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络宁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80例

脑络宁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80例

一、脑络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0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伟渠[1](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和“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以“调任通督”针刺法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刺法,疗程共为6周,留存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招募非中风志愿者,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样本库中抽取30份粪便样本,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抽取中医证型所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治疗前后针刺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前针刺组(n=127)与对照组(n=5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SS-QO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SS-QOL评分、SS-QOL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平均秩和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n=30)与非中风人群(n=30)肠道菌群优势菌门构成一致,但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构成不一致,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共有5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缺血性中风患者53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构成一致,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两个罕见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菌属共有1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气虚血瘀证7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痰瘀阻络证2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门共有2种、菌属共有18种。应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着下调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4个菌门;显着上调氨基酸球菌属、巨球型菌属、巨单胞菌属等17个菌属,显着下调放线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0个菌属。治疗后针刺组(n=18)与对照组(n=18)组间比较,显着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未分类的拟杆菌门,显着下调霍尔德曼氏菌。应用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共有353个蛋白基因存在显着差异,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溶酶体、糖胺聚糖降解、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细胞抗原、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能显着降低中风患者的残障残疾水平,且安全性良好。2、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非中风人群,如Blautia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存在区别缺血性中风患者和非中风人群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缺血性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存在区别不同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4、“调任通督”针刺法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和抑制溶酶体代谢可能是“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吴晓清[2](2021)在《加味四逆汤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汤对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恢复期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借助质谱检测方法初步揭示本方疗效机制。方法:(1)收集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或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四逆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MRS评分,并根据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及相关监测指标进行安全性分析。(2)分别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中随机抽取各10名患者,在治疗的第28天凌晨空腹抽取的经肝素钠抗凝的静脉血5ml,对其进行血浆的质谱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PCA、OPLS-DA、显着差异内源代谢物的分析、通路分析的结果。结果:(1)对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临床观察治疗效果主要有以下评估:(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NIHS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MR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临床不良反应:使用加味四逆汤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耐受性良好。(2)通过质谱检测对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的内源代谢物变化进行检测并对其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加味四逆汤可引起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患者22种内源代谢物的表达变化,其中有8种内源代谢物有显着差异,其中甘氨酸、谷氨酸、富马酸、1N-乙酰基-5-羟基色胺、环亮氨酸、2-葡糖-β-葡糖苷和正十二烷醇在给予加味四逆汤后表达量显着降低,而(2R)-2-氨基-3-膦酸丙酸1的表达量则显着升高。结论:在单纯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加味四逆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MRS评分,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谷氨酸等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纠正患者代谢紊乱相关。

王兆忻[3](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杨中京[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整理近10年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文献,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用药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相关治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优化诊疗方案。资料与方法:检索时间为2009-2019年,查阅中文三大数据库关于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文献,并借助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数、频率分析,SPSS22.0、SPSS Modeler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索其用药趋向性和核心药物。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44篇,获得处方151个,共涉及中药161味,全部中药出现的总频次为1677次,使用频次最多的10味中药为:川芎、地龙、当归、黄芪、赤芍、红花、丹参、桃仁、石菖蒲、甘草。本次研究排名靠前的中药按功效分类分别为活血化瘀药(446次)、补虚药(387次)、平肝熄风药(198次)、清热药(121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12次);在补虚药中,运用最多的为补气药(51.94%),其次为补血药(32.56%)、补阳药(8.78%)、补阴药(6.72%)。2.性味归经:四气中,最多为温(45.14%),其次为寒(26.36%)、平(23.40%)、凉(4.27%)、热(0.83%)。中药五味中,甘最多,占比约为1/3,苦、辛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咸、酸、淡、涩均较少应用。中药归经中,主要为肝(27.26%)、脾(15.93%)、心(14.13%),其它为肺(9.63%)、胃(8.70%),肾(7.44%)、心包(4.91%)、胆(4.38%)、膀胱(3.72%)、大肠(3.23%)、三焦(0.41%)、小肠(0.27%)。3.聚类分析:第1类: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黄芪、牛膝、鸡血藤、桂枝、党参、地龙、三七、僵蚕、葛根;第2类:杜仲、钩藤;第3类:白芍、生地黄;第4类:天麻、半夏、胆南星、白术、茯苓、陈皮、竹茹、甘草、石菖蒲、远志、郁金、丹参;第5类:熟地黄、何首乌、水蛭、全蝎、大黄。4.关联分析:(1)桃仁→红花;(2)赤芍and红花→桃仁;(3)红花and当归and川芎→桃仁;(4)红花and黄芪and地龙and川芎→赤芍。结论:1.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药物主要是川芎、地龙、当归、黄芪,药类主要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最常用补虚药是补气药。2.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常用药中,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3.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但以补阳还五汤为主要方剂,常用方剂、核心药对和核心药物组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4.吾师以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并配合使用藤类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而且针对本病并发症的用药有其独到经验。5.综合文献研究结果和吾师临床治验: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则是标本兼治,治标有活血通络、化痰,尤以活血通络为主,治本有补脾益气、补血养阴、补肝肾,尤以补脾益气为主。

张笑男[5](2020)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总结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经验,并整理近20年关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临床文献,运用现代统计学进行统计,深入探讨该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与方向。材料与方法:1.整理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有效病例,深入探讨导师对运用该法治疗此病的辨证思路、组方经验。2.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199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以“缺血性中风+中医”、“脑卒中+中医”、“脑梗死+中医”、“缺血性中风+中西医”、“脑卒中+中西医”、“脑梗死+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得初筛文献后,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初筛文献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文献123篇。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25.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导师运用益气活血法医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明确。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3篇,共收录证型28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气虚血瘀证29次、风痰瘀阻证23次、痰热腑实证17次、痰瘀阻窍证12次、风痰入络证9次。3.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73篇,纳入症状99种,共计频次为904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舌质暗淡、脉弦滑、痰多而粘、气短乏力。4.本文纳入中药155种,共计频次1268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川芎、地龙、丹参、甘草、桃仁。通过对频次≥7的高频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1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对上述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可获得13组小药方,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具体如下:(1)大黄、胆南星、当归、瓜蒌、芒硝、枳实、黄芪、川芎;(2)桃仁、赤芍、黄芪、地龙、红花、川芎、当归;(3)白术、半夏、天麻、茯苓、陈皮、郁金;(4)半夏、茯苓、竹茹、陈皮、枳实、郁金;(5)芒硝、半夏、党参、黄芩、甘草;(6)郁金、天竺黄、石菖蒲、枳壳;(7)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8)牛膝、桑寄生、钩藤、地龙;(9)黄芩、丹参、地龙、生地、黄芪;(10)赤芍、枳壳、麦冬、甘草、水蛭;(11)玄参、生地、鸡血藤;(12)钩藤、白芍、鸡血藤、黄芪;(13)石菖蒲、甘草、三七、水蛭。结论:1.益气活血法为医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方法。2.在该病中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较为多见。3.活血化瘀药为治疗本病的最常用药类,其次为补虚药,再次为平肝熄风药。川芎、地龙、桃仁、丹参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芪、当归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补虚药。地龙、天麻为治疗该病最常用的平肝熄风药。

李玉[6](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气血—脑髓”相关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课题组前期SCF/c-kit信号通路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之上,对具有差异的结果深入探究;选用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给药后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动态检测,模型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及GRB7、VEGFR2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实验一与实验二。共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300±20g,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假手术组(J组)、模型组(M组)、通心络组(T组)和脑络欣通组(N组),每组共24只,再分设3d、7d、14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了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并从局部脑血流量、神经功能体征等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造模成功结束2h后拔鱼线行脑缺血再灌注,根据Zea Longa评价标准,选用2分或3分者。以脑络欣通5.04g/kg及通心络0.50g/kg剂量每天灌胃2次,第3d、7d、14d后?进行4%多聚甲醛心脏内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实验一: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法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及治疗后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r CBF变化。实验结果,显微镜400倍视野下皮质区选4个相近区域摄片,采用南京捷达DP801形态学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Mean±S表示,每个时间点各组之间比较用多变量方差分析,P<0.05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实验一1.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位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胞核及胞浆中。J组有少量表达,与J组相比较,M组GRB7阳性表达量增加,且表达的阳性面积有差异(P<0.05);与M组相比较,N组GRB7表达增多,阳性表达面积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T组比较,N组GRB7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及神经元细胞胞浆和突起中。J组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均有少量阳性表达,与J组相比,M组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N组VEGFR2蛋白相应时间点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与T组比,N组VEGFR2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与J组比较,M组、T组、N组相应的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均P<0.01);而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AO/R大鼠治疗干预后,J组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均较前轻微升高,而M组、T组、N组较治疗前三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治疗后M组仍显着低于J组,而J组与T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组相应三个时间点均显着升高(P<0.01);与T组相比,N组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可以通过上调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蛋白的表达,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提高脑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脑血流量,抗脑缺血损伤。

冯鹏硕[7](2019)在《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的新思路,亦为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对患者进行体质判定,根据最终判定结果分为血瘀质与非血瘀质两组。制作患者统一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等;并收集患者理化检查资料:糖代谢、血脂常规、凝血常规等。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到Excel表中,运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瘀质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索体质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男性116例,女性86例。最小年龄为18,最大为90。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经卡方检验无差异。2.收集的患者其中高血压13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0例,糖尿病74例,此3种危险因素发病率为前三位。HHcy患者男性56例,女性24例,经X2检验,HHcy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38例,非血瘀组有吸烟史患者97例;血瘀组缺乏锻炼43例,非血瘀组缺乏锻炼83例。经X2检验显示两组患者在吸烟与缺乏锻炼上均存在差异。3.体质判定结果:血瘀质56例,气虚质40例,阳虚质33例,痰湿质25例,平和质20例,阴虚质13例,湿热质10例,气郁质5例,特异禀质0例。经X2检验HHcy与高尿酸血症在患病率上,两组存在差异。理化指标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分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将TC、LDL-C、Hcy、DD-2、吸烟史、缺乏锻炼作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Hcy、D-二聚体、缺乏锻炼、吸烟史上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且OR值均大于1,提示此四项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具有正相关性。结论:1.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以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较为常见。男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阳虚质、气虚质。女性患者体质多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2.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房颤。其中HHcy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差异,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HHcy、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两组具有显着差异,血瘀质组高于非血瘀质组。Hcy、DD-2、缺乏锻炼、吸烟史均为血瘀质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性。

徐再宁[8](2019)在《循环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循环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探讨循环灸治疗的可能机制,为推广循环灸在治疗脑病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证据,进而丰富此领域的研究。方法:选取的病例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住院的90例符合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30例,予以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对照B组30例,予西医常规药物联合普通艾灸治疗;治疗组30例,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循环灸治疗。治疗疗程为14天。3组患者入院当天及疗程结束1-2天内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经治疗后,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A组级对照B组。提示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临床疗效最为显着。(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经治疗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B组及对照A组更为明显,提示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效果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经治疗后,3组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对照A组、对照B组及治疗组Barthel指数(BI)评分均有提高,说明3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但治疗组Barthel指数(BI)评分提高最为明显,说明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显着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显着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提示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通过观察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案更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且此治疗方案明显优于普通艾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及单纯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案。且本研究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证实循环灸疗法的安全性。综上可见,循环灸联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楚灿星[9](2019)在《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疏血通脉方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进行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NHIS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NHISS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2)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3)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且用药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情况。结论:益气疏血通脉方用于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效果确切,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张才如[10](2019)在《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文中认为背景:张崇泉教授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的名老中医专家,在缺血性中风的辨证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前期课题组利用Spss.16.0for windows统计软件,总结分析了张崇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辨证论治规律。本研究再次将张崇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经验应用于临床,全面评价其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目的:观察张崇泉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治方法的临床疗效,为推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湖南省中医药院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150例,按照张崇泉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证治方法(选自“张崇泉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张崇泉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方案》)辨证治疗,疗程4周,观察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证型分布规律(1)气虚血瘀,脾胃虚弱型为12%(2)气虚肝风,风邪痹阻型为24%(3)脾肾亏虚,痰瘀阻络型为30%(4)肝肾亏虚,风阳上扰型为13%(5)肝风上扰,瘀血阻络型为21%。2.总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5%;Fugl-Meyer运动功能得到改善;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5%;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63%。结论: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证候,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脑络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络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概况
        1.1.3 小结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1.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
        1.2.4 小结
    1.3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联系
        1.3.1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1.3.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1.3.3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1.3.4 肠道菌群与吸烟
        1.3.5 肠道菌群与酒精摄入
        1.3.6 肠道菌群与不合理膳食
        1.3.7 小结
    1.4 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4.1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的中医基础理论
        1.4.2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1.4.3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4.4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1.4.5 小结
第二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设计
        2.2.2 受试者选择及分组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偏倚控制
        2.2.5 病例选择
        2.2.6 干预措施
        2.2.7 观察指标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学要求
    2.5 结果
        2.5.1 研究入组、脱落及研究完成情况
        2.5.2 基线情况
        2.5.3 疗效评价
        2.5.4 安全性指标及基础治疗情况
    2.6 讨论
        2.6.1 队列研究在中风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2.6.2 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2.6.3 “调任通督”针刺法在中风的运用
        2.6.4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针刺对肠道菌群影响
    3.1 病例选择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样本要求及采集
        3.1.5 技术路线图
        3.1.6 实验步骤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8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一般信息
        3.2.2 菌群物种注释、菌群分类学分析及组别注释
        3.2.3 缺血性中风组与非中风组肠道菌群差异
        3.2.4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肠道菌群差异
        3.2.5 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3.2.6 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差异
        3.2.7 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3.2.8 针刺组、对照组肠道菌群DESeq2差异表达分析
    3.3 讨论
        3.3.1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3.3.2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3.3.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加味四逆汤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溯
    1 缺血性中风的概述
        1.1 病名的源流探析
        1.2 古代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论治
    2 代谢组学的应用概略
        2.1 代谢组学简述
        2.2 代谢组学在IS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研究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测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一般基线情况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代谢组学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研究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样品采集和处理
        2.4 原始数据的处理
        2.5 主成分分析(PCA)
        2.6 OPLS-DA分析条件及验证模型建立
        2.7 GC-TOF-MS分析条件
        2.8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2.9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质量控制
        3.2 GC-TOF-MS分析结果
        3.3 生物代谢产物(PCA分析结果)
        3.4 OPLS-DA及对模型的验证比较
        3.5 差异性代谢物的研究
        3.6 差异性代谢物的通路
第四部分 讨论
    1 从扶阳思想探讨缺血性中风
        1.1 扶阳思想源流论论述
        1.2 阴阳本体结构与中风病的认识
        1.3 对中风病“阳虚为本”的认识
        1.4 加味四逆汤立方之论
    2 加味四逆汤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2.1 加味四逆汤之方义
        2.2 加味四逆汤的药物分析
        2.3 加味四逆汤的药理作用
    3 临床评价结果分析
    4 IS的代谢组学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筛选
        2.2 选择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文献整理
        2.5 创建数据库
研究结果
    1 文献统计结果
    2 高频中药情况
    3 功效分类情况
    4 性味归经情况
    5 药物聚类结果
    6 药物关联结果
讨论
    1 高频中药分析
    2 功效分类分析
    3 性味归经分析
    4 聚类结果分析
    5 关联结果分析
    6 导师临床治验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总结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总结
    1 从气虚血瘀论治该病的理论基础
    2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
    3 益气活血法治疗该病
    4 经典病案
    小结
第二部分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文献证治规律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诊疗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实验一、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和分组
        2.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2.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2.2.2 组织取材
        2.2.3 组织处理
        2.2.4 免疫组化检测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表达的影响
        2.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实验二、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与分组
        3.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3.2.2 rBCF检测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 r CBF结果
        3.3.2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治疗后rCBF结果
4 讨论
    4.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理生理机制
    4.2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治疗
    4.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4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治法
    4.5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病机
    4.6 益气活血通络法
    4.7 脑络欣通中药复方
    4.8 SCF/C-kit信号通络与脑缺血血管再生
    4.9 实验结果分析
5 总结
6 存在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病名的源流
    2 病因病机
        2.1 气虚血瘀
        2.2 痰瘀阻络,痹阻脑脉
        2.3 肾气亏虚
        2.4 毒邪理论
    3 中医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5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
    6 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7 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关系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筛选
    4 研究内容
    5 病例分组情况
    6 建立数据库
    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体质调查情况
    3 行为性危险因素
    4 血管性危险因素
    5 血瘀质与危险因素分析
    6 两组危险因素理化指标比较情况
    7 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1 突出中医治未病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缺血性中风患者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循环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历资料
    2 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对照组方案
        3.2 治疗组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检测
        4.2 NIHSS 评分及 Barthel 指数(BI)评分
        4.3 中医症候积分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
    8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1.1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1.3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1.4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2.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沿革
        2.2 对中风病位的认识
        2.3 中风分期的认识
        2.4 中风中医治疗
    3 艾灸的研究
    4 循环灸的认识
    5 穴位选择
    6 治疗结果分析
    7 结论
    8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治现状
    2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病名的沿革
        2.2 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1 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
        3.2 缺血性中风的分型
        3.3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
        3.4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干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一般资料比较
        1.8 研究方法
        1.9 观察指标
        1.10 疗效评定标准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比较
        2.5 安全性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治疗效果分析
        3.2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组方依据
        3.3 益气疏血通脉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
        3.4 益气疏血通脉方的方义剖析
    4 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
        1.2.2 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
        1.2.4 中风病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纳入证候标准
        1.4.1 辨证方法
        1.4.2 各证型核心症状及舌脉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研究方案
        1.8.1 病历来源
        1.8.2 治疗方法
        1.8.2.1 一般基础治疗
        1.8.2.2 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2.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规律
    2.2 各证型疗效
        2.2.1 气虚血瘀,脾胃虚弱型
        2.2.2 气虚肝风,风邪痹阻型
        2.2.3 脾肾亏虚,痰瘀阻络型
        2.2.4 肝肾亏虚,风阳上扰型
        2.2.5 肝风上扰,瘀血阻络型
    2.3 总疗效分析
        2.3.1 神经功能缺损总疗效分析
        2.3.2 运动功能总疗效分析
        2.3.3 日常生活能力总疗效分析
        2.3.4 中医证候总疗效分析
3.讨论
    3.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3.2 张崇泉教授学术思想及缺血性中风诊治经验
    3.3 立题依据
    3.4 研究结果分析
    3.5 各证型用药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脑络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袁伟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加味四逆汤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阳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D]. 吴晓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用药规律研究[D]. 杨中京.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总结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 张笑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缺血性中风血瘀质患者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冯鹏硕.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循环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徐再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益气疏血通脉方对气虚痰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楚灿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张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D]. 张才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脑络宁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