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止痛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

脑止痛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

一、脑智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1](2012)在《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①通过对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试验和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②探讨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方法: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生物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2001年~2011年),两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1软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建立合格文献的方药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对复方进行统计。结果:①从中医药治疗VCI的569篇文献中,按照纳入标准筛出97篇RCT合格文献,18篇属高质量文献;②补肾化痰祛瘀法干预的治疗组在总体疗效、MMSE、HDS、ADL、BBS及SDSVD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在CDR和Barther指数评分方面两组相似(P>0.05);④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经卡方检验,χ2=10.095,P=0.001;⑤在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VCI97个合格文献的84个处方中,涉及94种药物,使用频次为896次;⑥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位药物可聚为5类。结论:①Meta分析结果初步表明,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VCI有较好疗效且药物安全性高;②由药物频次可认为,补肾化痰祛瘀为VCI的治疗大法。聚类分析结果初步表明,活血、补肾益精、化痰三法并举,其中活血为治疗所必需;补肾和活血相辅相成;③鉴于高质量的研究较少,应该推动开展更多的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④基于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价方面的问题,中医临床系统评价应根据中医自身特点,以证候为契机,建立病证结合的循证医学体系。

秦秀德,康立源,黄燕,王硕,朱金墙,贾晓旭,刘辉,刘玉[2](2011)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临床常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药的使用情况。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1979-2010年10月中成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共得285篇。对其使用的中成药及组成中药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研究频次较高的中成药有石杉碱甲、脑心通胶囊、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片等;组成中成药的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石菖蒲58次、丹参48次、川芎47次、何首乌45次、黄芪38次、人参33次;将组成中成药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类型为补虚药。结论: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成药较少,提取物类中成药在临床使用较多,但组分明确的中成药的种类较少。

李春伟[3](2010)在《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临床研究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文献撰写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该类临床研究水平和文献质量提供参考;对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为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辩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检索词交叉检索,并辅以文献追溯、文献链接等方法补充,对1999-2009年在CNKI和PubMed网上公开发表的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根据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中医药研究的特色,采用Jadad评分和设计制作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使用频率统计的方法总结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文献质量评价共对128篇RCT文献进行Jadad评分,结果表明Jadad评分≥3分的高质量文献共有19篇,占RCT文献总数的15%。对45篇Jadad评分≥2分文献的质量分析表明目前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RCT文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文献中没有提供随机方法:只有25%的RCT文献提供了随机方法。绝大部分文献没有对随机方案的隐藏情况进行描述;(2)没有采用双盲法及对盲法进行具体描述:仅有11%的文献采用双盲法;仅有9%的文献对盲法进行了描述;(3)缺少对脱落或剔除病例的记录:仅有7%的文献对脱落或剔除病例进行了记录;(4)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11种国际认可的标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撰写不规范;(5)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有8种;(6)缺少中医诊断和中医证型的描述,在Jadad评分≥2分的文献中,只有49%的研究进行了中医诊断,29%的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型的描述。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7)样本量小,缺乏对样本量的估算,仅20%的研究病例数大于100,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很少;(8)缺少安全性评价:只有51%的文献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9)绝大多数文献没有进行随访报告;(10)中药处方提供不全。2中医证型、治法和用药分析由于Jadad评分≥2分的AD文献数目仅5篇且没有全部提供中医证型和处方,本文仅对34篇VD文献进行总结:(1)中医证型:髓海不足(肝肾亏损)、痰浊阻窍和气滞血瘀是VD患者最常见的三种中医证型;(2)中医治法: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是中医治疗VD主要方法。与VD常见的中医证型相符;(3)用药:使用频率前10位的中药为石菖蒲、川芎、何首乌、黄芪、枸杞子、丹参、人参、当归、远志、水蛭和地龙。结论: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以VD的文献最多,质量最高。但与临床试验标准相比,文献质量仍存在较大差距,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大部分RcT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文献撰写质量有待提高。中医治疗VD主要采用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等治法,使用的中药主要有开窍,活血,补肾,补气和安神类,使用频率前10位的中药为石菖蒲、川芎、何首乌、黄芪、枸杞子、丹参、人参、当归、远志、水蛭和地龙。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的疗效与机理提供参考。

张传慧[4](2008)在《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标准选择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喜德镇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以补肾祛痰活血立法的中药汤剂(由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麦冬,石菖蒲,远志,巴戟,桃仁,红花,半夏,茯苓,枳实,陈皮,甘草等药物组成)治疗。结束一疗程(30天)的治疗后,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MMSE积分、ADL积分及中医证候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0.3%)和(90.9%);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4.2%)和(63.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两组治疗后MMSE积分、ADL积分及证候积分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表明补肾祛痰活血法有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中医症状的作用。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亦有显着性意义,表明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优于西药喜德镇。用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显着,且优于西药喜德镇,无明显不良反应。

邵瑛[5](2008)在《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相对于其他痴呆来讲,VD预后相对较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预防。目前现代医学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VD整个病程,对VD无特效的治疗与预防药物。针灸治疗VD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双向调节异常的神经功能,并具有特异性和整体性的双重特点。长期以来VD模型建立以其难度大、重复性较差、尤其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其内在病理本质,成为VD研究之瓶颈,且目前所复制的VD模型大多不具备中医证型,影响了中医研究VD的可靠性。针灸治疗VD虽然疗效肯定,但针灸治疗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及组穴处方方面还缺乏有效和深入的研究。V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临床发病机制为先有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和微循环障碍,继而发生脑组织低灌注和缺血性损害,形成痴呆。而目前大多使用健康大鼠行脑缺血再灌注复制痴呆模型,与临床发病机制不符。本人导师首开先河,首先复制了高血压复合VD模型。此模型考虑到了VD的危险诱发因素,较好地模拟了人类VD的发病过程,模型的病理改变也更贴近临床。但相对脑血管病的众多危险因素,高血压仅为单因素诱发的VD,只反映了人类VD发病的一个侧面,与临床实际有一定差距,尚需不断完善。高血压大多同时伴有高血脂,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二者是VD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二者还相互影响,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促使痴呆的进行性加重。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拟以临床多因素诱发VD的病理机制为依据,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动物模型。并结合前人对于高血压与中医肾虚的相关性,高血脂与中医痰瘀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探讨此模型的中医证候特点。针灸治疗VD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了充分肯定,其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多,且较全面,从临床到机理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导师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以百会、大椎为主的针灸处方,并在大鼠的脑神经元保护和修复、抗氧化酶系统、改善脑血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继承导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VD的中医证候特点,通过文献总结和Meta分析,对前一针灸处方进行优化,拟定“通督调神固本”优化处方,并就此优化处方对复合VD新模型进行干预。本研究选取能反映中医肾虚/痰瘀,又与痴呆密切相关的HAP轴/血脂为研究量化指标。还通过观察大鼠日常行为、脑、肾组织病理学、行为学等测试,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并与旧模型对比,以此反证和检验该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和客观性、科学性。同时证实此模型具有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型特点。研究中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治疗,并通过与西药治疗、其他针灸处方的对比,及上述相关指标的观察,从“通督调神”以益智,“固本”以补肾化痰方面探讨其治疗机理,并进行疗效对比评价,以此证实优化处方的特色与优势,为临床推广提供有力依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两大部分。文献研究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报道、文献,从中西医方面综述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成果,对血管性痴呆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近十年来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处方选穴进行了Meta分析和规律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实验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动物分组。造模首先用双肾一夹法复制高血压模型,再喂食高脂饲料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模型,最后对高血压—高血脂模型大鼠行改良的二血管阻断法,使模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出现痴呆,从而复制出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并将新模型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进行比较,证实新模型在生理、病理层面上的成熟度。运用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进行干预研究,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通督调神固本”电针组、“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组、西药组。实验中运用放射免疫、组织形态学、行为学测试等方法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电针治疗的机理。统计方法: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采用其中的Dunnett’s C法。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3研究结果3.1针灸优化处方的拟定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处方选穴的规律总结和Meta分析,拟定了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取穴为百会、大椎、肾俞、脾俞。并通过对国际公认的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的VD模型的治疗,证实了此优化处方能调节VD大鼠的脑神经肽、内皮素,减轻脑神经的损害,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3.2建立了高血压-高血脂复合VD模型新模型通过与高血压复合VD模型、2-VO法模型、4-VO法模型比较,有如下特点:①行为学测试成绩最差;②脑、肾的损害更为明显,尤其是脑小血管病变明显;③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持续存在;④日常行为具有中医肾虚之表现,加HPA轴功能低下、脂质异常,说明新模型具备了肾虚痰瘀的中医证候特点。3.3针灸优化处方对新模型的初步干预研究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调节HPA轴功能,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西药组效果无显着差异。此优化处方还可增加模型大鼠海马的神经突触数量和活性,改善模型大鼠的肾虚痰瘀的症状,减轻高血压对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非经穴针灸治疗组。4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在高血压复合高血脂的基础上行二血管阻断法建立的复合VD模型的造模方法是可行的。所建立的复合模型具有痴呆的病理表现,且在脑缺血前后均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持续存在,与临床大多数VD患者的基础发病机制极为相似。新模型HPA轴功能低下,血脂质成分异常,及日常行为表现为小便次数多等,符合中医肾虚痰瘀的证型特点。(2)针灸优化处方“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可正向调节模型大鼠的HPA轴、脑神经肽、内皮素,以减轻脑缺血对脑神经的损害;可激活海马突触,增加其数目和活性,提高VD大鼠的水迷宫、Y迷宫测试成绩。此外,此优化处方不仅能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还可整体改善模型大鼠肾虚痰瘀的一些症状,达到标本同治之功,最终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此作用优于西药组和“通督调神”电针组,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观的优势。今后的研究尚应进一步结合高血压、高血脂对脑血管的损害机制,从脑细、小血管变化与神经元受损及神经再生的关系方面进一步探讨VD的发病机制和针灸获效机理。并通过拆方、对比和配伍,研究针灸优化处方中各穴位的特异性及配伍效果,为临床推广及针对性的应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方面可结合中医多种疗法的优势,并形成明确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姜岩[6](2008)在《通络类中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氧化损伤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简称VD)属于老年痴呆病的范畴。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V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因此,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研发防治VD的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从抗氧化角度来探讨通络类中药治疗V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V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复制VD大鼠模型。将48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normal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尼莫地平对照组(简称对照组,control group)、中药治疗组(简称治疗组,treatment group),12只/组。四组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对照组、治疗组、模型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复制VD动物模型。正常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对照组、治疗组于手术后第二天开始,给予尼莫地平悬浊液及中通络类中药复方制剂的混悬液(水蛭、地龙、僵蚕、土鳖虫)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均于灌胃两周后断头取血,并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的含量,比色分析法测定血清中的MDA的含量,黄嘌呤及黄嘌呤酶反应法测定血清中SOD的活性。并取右侧脑组织固定后切片,常规HE染色和尼氏染色制作病理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核团排列整齐,胞体大小正常,核仁明显。模型组:大鼠皮层神经核团形状极不规则,间质疏松,核固缩成三角形或多角形,胞核染色深或消失,细胞水肿明显。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核团排列较整齐,细胞脱失少,仅有少数细胞核固缩成三角形或多角形,细胞水肿不明显。对照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核团排列不整齐,细胞脱失较少,有多数细胞核固缩成三角形或多角形,细胞水肿较明显。2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血清中MDA、SOD、NO的影响2.1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2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血清中SOD活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SOD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且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血清中SOD的含量均明显增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 3通络类中药对VD大鼠血清中NO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均显着增高(P<0.01),且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1通络类中药可明显降低VD大鼠血清中MDA、NO含量,提高SOD的活性,说明通络类中药能明显减轻自由基连锁反应引起的氧化损伤及其对神经功能的迟发性损害。2通络类中药能够明显改善VD大鼠大脑皮层的损伤。

王雪冰,蔡晶[7](2008)在《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王立军,李倜,鲁国强,张雅丽,刘金武[8](2007)在《补肾益髓醒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管性痴呆(VD)在欧洲和北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管性痴呆(VD)在欧洲和北美,阿尔茨海默病(AD)与VD的病例数之比约为2:1,

郭明冬[9](2007)在《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人类衰老过程中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而中西医均缺乏理想的治疗效果。积极开展对本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治疗该病的补肾益气活血法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1临床研究目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观察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原则,将入选病例70例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参芎补肾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吡拉西坦胶囊(由吡拉西坦片经重新包装而成),每次5粒,每天3次。两组均观察用药2个月,1/3病例随访1个月。主要观察患者的认知能力(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FDS)、中医证候、生存质量(WHOQOL-SF36)、脑电图、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VaD患者在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三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46%、80.85%和85.11%,其中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以上三方面的模糊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还显示:该治法对患者总体认知能力及除语言外的各项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对总积分及计算积分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IADL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中对PSMS积分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总体生存质量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P<0.01),对生存质量各维度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对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活力(VT)诸维度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对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改善明显,且对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脑电图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安全观测显示该治法所用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宜患者长期服用。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VaD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神经功能缺损、脑电图、脑神经递质诸方面都有较好改善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脑内部分神经递质水平有关。2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血管性痴呆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bEnd.3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制作缺氧复氧VaD病理模型。取换培养液后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分别加上适量事先制备的正常大鼠血清或含药血清(参芎补肾含药血清或吡拉西坦含药血清),孵育24小时后,PBS冲洗一遍,再换上新的培养液,分别加上述含药血清,放置于自制的缺氧袋中,缺氧7小时后复氧1小时,然后取上清检测NO、ET和VEGF的含量。结果:对NO、ET的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的NO较正常对照组减少,而ET则增多,NO/ET比值变小,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参芎补肾组和吡拉西坦组对缺氧复氧造成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缩血管功能增强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1或0.05),能够促进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NO,而减少ET的分泌,提高NO/ET比值,其中参芎补肾A、B、C三个剂量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吡拉西坦(P<0.01或0.05)。对VEGF的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的VEG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芎补肾与吡拉西坦含药血清均有明显促进缺氧bEnd.3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分泌VEGF的作用(P<0.01);但参芎补肾各剂量组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吡拉西坦(P<0.01)。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能够促进缺氧复氧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VEGF,同时减少释放ET,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状态、促进血管再生,并直接和间接地保护脑神经。这可能是该治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周文泉,郭明冬[10](2006)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二、脑智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智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VCI中西医研究现状
    1 中医药研究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1.4 临床辨证论治
        1.5 益智中药研究
    2 西医学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试验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质量
        2.3 干预措施统计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2.6 敏感性分析
        2.7 偏倚分析
合格文献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规范数据
        1.2 统计数据
    2.研究结果
        2.1 高频药物
        2.2 聚类分析
讨论
    1 系统评价与中医临床决策
    2 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3 用药规律分析与临床意义
        3.1 单味药物使用频次
        3.2 各类药物聚类分析
    4 中医临床评价问题及展望
        4.1 中医临床试验
        4.2 临床疗效评价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文章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2)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方 法
    1 文献筛选方法
    2 药物分析方法
结 果
    1 中成药使用情况
    2 临床治疗VD的中成药的中药组成情况
    3 组成中成药的中药类别归属情况
    4 临床研究设计情况
讨 论

(3)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老年痴呆的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的研究
        2 中医研究
    综述二 改善老年痴呆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文献质量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Jadad评分结果
        2.3 文献质量评价表评价结果
        3 讨论
        中药复方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法和用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
        2.2 中医治法
        2.3 用药规律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 VD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病理性研究
        2.2 西医现代治疗研究
临床研究
    1. 临床一般资料
        1.1 样本含量
        1.2 性别
        1.3 病程
        1.4 年龄
        1.5 病情程度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证候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讨论
    1. 补肾祛痰活血法的提出依据
    2. 临床疗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痴呆诊断标准
    附表2 临床痴呆分级(CDR)
    附表3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附表4 中医症状等级积分量表(单位:分)
    附表5 Hachinski 缺血量表(HIS)
    附表6 血管性痴呆实验室检查观察表
    附表7 Cornell抑郁量表(CSDD)
    附表8 Folstein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附表9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
简历

(5)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与研究
    第三节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第四节 针灸治疗痴呆的选穴规律探讨及处方选穴的Meta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依据与思路
    第二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4-VO"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肽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及其中医证型分析
    第四节 "通督调神固本"电针法对HH-VD模型大鼠干预的初步研究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附图
致谢

(6)通络类中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氧化损伤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通络类中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7)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肾中药调节舒血管物质
    1.1 促进NO合成含量的增加
    1.2 促进前列环素增加
    1.3 增加CGRP的释放
    1.4 促进血浆ANP的合成与释放
2 补肾中药抑制缩血管物质的功能
    2.1 抑制ET的合成
    2.2 降低AngⅡ的水平
    2.3 抑制血栓素TXA2的产生
3 抑制VSMC增殖
4 小 结

(9)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与思考
    综述二、血管性痴呆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对象选择
        1.1 健康人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则
        2.2 随机方法
        2.3 药物选择
        2.4 样本含量
        2.5 盲法设计
        2.6 给药方法及疗程
        2.7 试验要求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性观测
        3.2 疗效性观测
        3.3 疗效判定
        3.4 安全性评价
        3.5 临床试验记录
        3.6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3.7 资料收集及统计方法
        3.8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4.4 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质量的模糊综合疗效评价
        4.5 安全性检测
        5 讨论
        5.1 肾亏气虚血瘀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之一
        5.2 补肾益气活血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5.3 参芎补肾胶囊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5.4 补肾益气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
        5.5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5.6 SET技术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测量价值
        5.7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神经递质的影响
        5.8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5.9 模糊综合评价在本研究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补肾益气活血法对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制备含药血清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实验二、确定给药剂量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补肾益气活血法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特点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研究
    1.1 气虚邪实:
    1.2 肾虚邪实:
    1.3 肾虚气弱邪实:
    1.4 肝虚邪实:
2 证候研究
3 临床治疗研究
    3.1 专方专药研究:
        3.1.1 补肾活血类方:
        3.1.2 补肾化痰类方:
        3.1.3 补肾活血化痰类方:
        3.1.4 补肾益气活血类方:
        3.1.5 补肾益气化痰法:
        3.1.6 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法:
        3.1.7 补肾益气,理气活血化痰类方:
        3.1.8 益气活血类方:
        3.1.9 益气活血化痰类方:
    3.2 辨证论治研究:
4 问题与思考
    4.1 VD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4.2 VD前期及其早期干预问题:
    4.3 VD防与治的辨证关系问题:
    4.4 VD防治中“病的人”与“人的病”的关系问题:
    4.5 VD的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治疗研究问题:
    4.6 VD特效中药的研究与开发问题:
    4.7 VD针灸等非药物治疗的研究与推广问题:
    4.8 VD研究中的技术问题:
学习提纲
试题

四、脑智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化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和用药规律研究[D]. 王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2]治疗血管性痴呆中成药的临床分析[J]. 秦秀德,康立源,黄燕,王硕,朱金墙,贾晓旭,刘辉,刘玉. 中国新药杂志, 2011(20)
  • [3]中药复方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春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4]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张传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5]高血压—高血脂复合血管性痴呆模型的建立及针刺干预的初步研究[D]. 邵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6]通络类中药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氧化损伤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 姜岩.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7]补肾中药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研究进展[J]. 王雪冰,蔡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2)
  • [8]补肾益髓醒脑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 王立军,李倜,鲁国强,张雅丽,刘金武. 中国伤残医学, 2007(05)
  • [9]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郭明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5)
  • [10]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现状与思考[J]. 周文泉,郭明冬. 继续医学教育, 2006(19)

标签:;  ;  ;  ;  ;  

脑止痛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