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豚”和“河豚”的名称

关于“河豚”和“河豚”的名称

一、关于“河豚”和“河鲀”名称的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蕾[1](2021)在《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建立河鲀鱼物种溯源鉴定的方法,建立河鲀毒素(TTX)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UPLC-MS/MS),对所收集河鲀鱼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以期实现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食物中毒快速溯源、鉴定与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河鲀鱼样品收集及形态学鉴定:委托海洋生物学专家在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于中国黄海、东海及南海海域收集河鲀鱼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河鲀鱼物种鉴定。2.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物种鉴定中的应用:对所收集样品进行充分清洗,将鱼体分解成皮肤、肌肉、肝脏和卵巢等部分,各组织充分均质后装入清洁容器内,编码标记分装储存以备用。取50 mg河鲀鱼肌肉组织样品,利用试剂盒法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COI基因,产物纯化并测序。利用MUSCLE算法进行序列比对,人工删减后得到该基因5’端655bp的序列,使用BLASTN工具进行序列比对以确定鱼种。将所得序列利用K2P替代模型构建邻接树,进行初步的系统发育分析以确定科属。制备模拟胃液,取均质肌肉组织1.0 g于5.0 m L模拟胃液中并置于37℃水浴恒温环境中反应,考察该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毒物溯源中的实用性。3.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参照国家标准(GB 5009.206-2016)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并结合实验室条件对色谱柱进行调整。3.1仪器检测方法:选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100 mm×2.1 mm,1.7μm)亲水色谱柱作为分离柱,流动相分别为乙腈及含5 mmol/L乙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8 min,以电离子喷雾源、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进行监测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3.2 TTX分离提取方法:准确称取3.00 g均质组织样品,利用乙酸甲醇(1:99,v/v)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在50℃水浴超声环境中提取2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重复操作一次。调节所得上清液酸碱度为p H 6.5~7.5,过TTX免疫亲和柱净化,一级水淋洗,乙酸甲醇(2:98,v/v)溶液洗脱。洗脱液经氮气吹干后,用0.1%甲酸水-乙腈溶液(1:1,v/v)复溶,超声,过0.22μm有机相微孔滤膜后上机分析。3.3方法学评价: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稳定性、出峰时间和重现性验证,确定方法的检测限,计算TTX的回收率与精密度。3.4样品检测:采用上述所建方法对所有河鲀鱼样品的TTX含量进行检测。结果:1通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共收集到3科6属18种46尾河鲀鱼样品。2利用DNA条形码对样品物种进行鉴定,确定了所收集46尾河鲀鱼分属于3科7属19种。所有河鲀鱼样品在邻接树上按物种名称聚类,属内形成的分支具有较高支持率,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大部分一致。经模拟胃液消化的河鲀鱼肌肉组织残渣中均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在对该基因进行纯化及测序后,其物种比对结果与未消化样品基因序列的物种比对结果完全一致。3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对于TTX检测的检出限为1μg/kg,定量限为3μg/kg,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1,精密度为0.16%~9.52%,加标回收率为86.72%~104.39%。所有河鲀鱼样品中均有TTX检出,皮肤毒素含量以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6277.51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101.46μg/kg)最低;肌肉毒素含量以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104335.80μg/kg)最高,蓝带箱鲀O.solorensis(87.45μg/kg)最低;肝脏毒素含量以铅点东方鲀T.alboplumbeus(75107.21μg/kg)最高,无斑箱鲀O.immaculatus(45.31μg/kg)最低;卵巢毒素含量以纹幅叉鼻鲀A.hispidus(88335.30μg/kg)最高,暗纹东方鲀T.obscurus(73.55μg/kg)最低。东方鲀属(Takifugu)属内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81904.41μg/kg),而黄鳍东方鲀T.xanthopterus(2115.38μg/kg)的毒素含量相对最低;扁背鲀属(Canthigaster)3种河鲀鱼的平均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的是巴布亚尖鼻鲀C.papua(81874.89μg/kg);箱鲀属(Ostracion)属内4种河鲀鱼体内毒素的平均含量以粒突箱鲀O.cubicus(5733.74μg/kg)相对最高;叉鼻鲀属(Arothron)属内3种河鲀鱼的毒素平均含量以纹腹叉鼻鲀A.hispidus(73996.97μg/kg)毒素含量相对最高。结论: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以线粒体COI基因5’端655bp序列建立溯源鉴定常见河鲀鱼物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痕量、高效和准确等优点。所建立的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信噪比、灵敏度较高,可以实现高通量分析和痕量检测。用两种方法对所收集常见河鲀鱼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及TTX含量、分布检测分析,实现了基因-鱼种-毒素的有效链接,为河鲀鱼物种信息及毒素含量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铭丽[2](2021)在《用于河豚毒素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豚鱼是我国各大海区的常见鲀科鱼类,品种众多,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为小分子非蛋白神经毒素,是海洋毒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该毒素毒性极强,中毒潜伏期短,发作迅速,目前缺乏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河豚鱼肉营养价值高,同时味道鲜美,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TTX的作用机制,纯提取物正在尝试应用于临床,在医学方面前景广阔。河豚鱼等水产品内残留的TTX对公共食品安全存在威胁,目前我国只允许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2种养殖河豚鱼的加工经营,市场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河豚鱼实行质量把控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对河豚鱼养殖、加工和贮藏和流通等阶段进行实时监管十分必要。目前对于河豚毒素已有多种检测技术,如何进一步实现河豚毒素的快速定性定量是促进新型检测方法开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电化学检测理论和免疫学分析为基础,构建了3种类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同时优化反应条件,并分析了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及回收率等可行性指标。另外,本研究中河豚鱼实际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检测耗时较短,准确率较高,检出限符合国家标准,可以适应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研究以开发TTX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为主要目的,以期为TTX等小分子电化学免疫检测及痕量分析提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实际研究中以玻碳电极(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参比电极)和铂丝对电极(辅助电极)建立三电极系统,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检测过程在此电化学体系下进行。1.以戊二醛为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评价以竞争型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为基础,在玻碳电极界面上,以戊二醛为修饰基底,通过逐级修饰构建GCE/Glutaraldehyde/BSA-TTX/BSA传感器,修饰界面在溶液体系中与游离TTX竞争结合TTX抗体(anti-TTX),完成TTX检测过程。经条件优化得到的BSA最佳封闭浓度为2%,最佳孵育时间为90 min(37℃孵育)。TTX在2 ng/mL~1250 ng/mL内呈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0),检出限(LOD,S/N>3)低至2.0 ng/mL,加标回收率为81.36%~96.96%,方法稳定性良好(RSD=5.27%,n=3)。以此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基础构建方法,在后续研究中选择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增强检测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速率并放大电信号,提高方法灵敏度。2.以壳聚糖为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评价壳聚糖(Chitosan,CS)分子结构中的氨基基团表面携带正电荷,可以与表征液中的阴离子[Fe(CN)6]3-/4-产生静电吸附,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极界面氧化还原电流强度,起到信号放大作用。在玻碳电极界面修饰壳聚糖,再经过逐级修饰构建GCE/CS/AuNPs-BSA-TTX/BSA传感器,通过竞争免疫检测不同浓度的TTX,最终修饰界面对anti-TTX的捕获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GCE/CS/AuNPs-BSA-TTX/BSA/anti-TTX的表征效果。该传感器经条件优化后BSA的最适封闭浓度为2%,最佳孵育时间为60 min(37℃),TTX浓度的自然对数(Ln(c))与DPV峰电流变化量(Δ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55),检出限(LOD,S/N>3)同样为2.0ng/mL,加标回收率介于78.4%~105.74%之间,检出结果较稳定(RSD=5.06%,n=3)。3.以全氟磺酸为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评价全氟磺酸(Nafion)成膜性良好,稳定性强,作为一种聚阴离子全氟磺酸盐离聚物,可选择性透过电活性物质Ru(bpy)32+,增强电极界面传导效率。构建GCE/Nafion/AuNPs-BSA-TTX/BSA传感器后,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影响界面信号响应,并进行检测分析。反应条件优化后得到BSA封闭浓度为1%,最佳孵育时间为60 min(37℃),TTX浓度的自然对数(Ln(c))与ACV峰电流变化量(ΔI)在2 ng/mL~1250 ng/mL内表现为负相关关系(r2>0.990),LOD(S/N>3)=2.0 ng/mL,加标回收率为80.33%~115.44%,方法整体较稳定(RSD=4.24%,n=3)。

庞飞扬[3](2021)在《《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是一部载有丰富饮食词汇的笔记。本文对饮食词汇进行考释探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宋代食品语言的构词理据。考释陌生疑难的饮食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也有裨益。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梦粱录》饮食词汇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梦粱录》饮品词汇进行探究。将《梦粱录》饮品类词汇分为茶、酒、养生汤剂和其他饮料几类。对于茶类,分析了茶的产地、得名之由。对于饮料,主要考释了其构词理据、成分口感,以及在后世的流传等方面。酒类部分,重点考释一些酒名由来以及其文化内涵。《梦粱录》所载的养生汤剂,多将食品与一些养生中药材同煮,互相搭配以达到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的效用。针对养生汤剂,多探索其配方成分、制作方法和饮用禁忌。第二部分,对《梦粱录》食品词汇进行探究。按照门类将其分为主食、菜肴和点心等类。主食主要有面、粥等类,是最普通的食物。主食类词汇,主要分析其形制、得名之由、配料、制作方法和文化意蕴。点心,按照其形制形态大致分为糕、饼、包、团、酥等类。对于点心类词汇,主要从其外形特点与命名理据、配料、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菜肴类词汇,按照菜肴烹饪方法分为炸制、熝制、煮制类菜品;按照食材加工方法分为腌制糟制、灌制、酿制等类菜品。对于各类菜肴,主要依据其配料、烹饪方式探讨其得名之由,对一些疑难词汇进行重点考释,探求其口感和评价。第三部分,从《梦粱录》饮食词汇管窥宋代饮食文化。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重视家庭的思想,多表现在饮食种类和名称上。二为养生保健的思想,表现于配方和制作方式方法上。三为趋吉避凶的思想,表现于饮食的命名、使用场合及方式上。

王毓阳[4](2020)在《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享誉中外,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宝典,更是一本语言学着作,书中的释名部分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角度,以《本草纲目》中的鳞部鱼类释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释名的原则、方法、语言特点、语言表达方式以及释名的错误表现和错误原因。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部分。首先从《本草纲目》的释名研究和汉语动物鱼类命名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本草纲目》的释名研究现状和汉语动物鱼类命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其次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二、第一章《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原则与方法。在深入分析《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分正名与异名”“标明正名与异名来源”“辨析同实异名与同名异实”三条释名原则,以及“辨鱼类特征以释名”“推音以释名”“引历史故事和传说以释名”“引各家之解以释名”四种释名方法。三、第二章《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通过对《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语言的分析,总结出其具有精简性、譬喻性、对比性和评价性的特点,归纳出“运用说明性词语直接释名”“运用描述性词语间接释名”和“运用判断性词语表明观点”三种表达方式。四、第三章《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错误分析。主要运用汉语词汇学、训诂学、词源学以及生物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鳞部》鱼类的错误释名进行分析和考证,归纳出其存在的错误表现和错误原因。五、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与期冀。

周瑞[5](2020)在《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暗纹东方鲀营养丰富,皮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随着控毒技术进步,养殖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市场逐步开放,目前对它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肌肉、性腺和毒素方面的研究,单独对于暗纹东方鲀鱼皮的研究较少,为增加暗纹东方鲀利用值和丰富市场,对暗纹东方鲀鱼皮中含量丰富的胶原蛋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发高品质的河豚相关产品。本研究以暗纹东方鲀鱼皮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水法、酸法和酶法(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无花果蛋白酶)处理鱼皮提取胶原蛋白。对不同胶原蛋白的提取率、氨基酸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扫描电镜进行研究,对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特性进行表征和比较。结果显示,用胃蛋白酶得到的胶原蛋白提取率最高;氨基酸含量不同组成相似,3种酶制备的胶原蛋白中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酸和热水制备的胶原蛋白;FTIR扫描结果表明,5种处理方法得到的胶原蛋白都存在Amide A、Amide B、AmideⅠ、AmideⅡ和Ⅲ,均保持了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紫外光谱显示在235 nm左右有强吸收峰,结合FTIR确定其为典型的胶原蛋白,经过SDS-PAGE分析确定暗纹东方鲀皮中的胶原蛋白为I型胶原蛋白,酸法和胃蛋白酶较好的保留了胶原蛋白的β、α1和α2链,木瓜蛋白酶作用化学键比其他酶广泛,得到小分子量的胶原蛋白分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酸法提取的胶原蛋白最适合应用在生物医学材料上运载药物。由此可见,不同处理方法提取的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酶制备胶原蛋白分子量分布会产生明显差别,可根据研究需要选用不同处理方法开发胶原蛋白产品。采用热水提取熬胶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产品,减弱暗纹东方鲀鱼皮上鳍刺对口感的影响,充分利用暗纹东方鲀营养价值。研究确定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加工工艺参数,在单因素的实验基础上,以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为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参数,并对其进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温度和料液比对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影响显着。以胶原蛋白提取率和凝胶强度为响应值,得到两个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97、0.8863,失拟项的P值大于0.05,显示两个模型均建立有效,最优的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1℃、料液比1∶3.5、提取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胶原蛋白提取率为47.62%,凝胶强度为175.25g,与拟合效果一致。研究表明,鱼冻富含甘氨酸和特征氨基酸,能有效利用鱼皮和保留鱼皮营养成分,初步得到一种富含胶原蛋白和凝胶性能好的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为下一步开发暗纹东方鲀鱼皮产品提供理论参考。为进一步提高暗纹东方鲀鱼皮冻质量,对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胶液进行脱腥,选用茉莉花茶、乌龙茶、柠檬酸-Ca Cl2、白醋-白酒分别对胶液脱腥,对腥味值进行感官评定,分别得到的较佳脱腥条件为:茉莉花茶添加量为3%,处理时间为50min,处理温度为50℃;乌龙茶添加量为1.5%,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温度为40℃;0.5%柠檬酸、0.1%Ca Cl2的添加量、处理时间为30min、温度为30℃;白醋-白酒添加量为1.5%,处理时间为20min,处理温度为40℃。应用SPME-GC-MS对脱腥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脱腥前、茉莉花茶脱腥、乌龙茶脱腥、柠檬酸-Ca Cl2脱腥及白醋-白酒脱腥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检测出40、56、58、41和51种,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6.08、2.16、3.60、8.61和6.64%,腥味物质可能是正己醛、庚醛、壬醛、反-2-辛烯醛、2,5-辛二酮。通过感官评定腥味值和GC-MS分析,脱腥的腥味明显减弱,主要的醛类刺激性物质明显减少,同时茶处理增加了鱼冻特有的茶风味,综合比较可知,3种方法均有一定的脱腥效果,其中茶叶的脱腥效果比柠檬酸-Ca Cl2和白醋-白酒的脱腥效果好,可根据此研究结果制作茉莉花茶味或者乌龙茶味的类似龟苓膏的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特色产品,也可利用另两种脱腥方法脱腥后,进行调味研究制作多种多样的胶冻产品。通过本文的研究,初探了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的理化特性,利用暗纹东方鲀鱼皮研究开发出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一种富含胶原蛋白,凝胶特性强的产品,得出制备暗纹东方鲀鱼皮冻的加工工艺参数,进行脱腥的研究,对暗纹东方鲀鱼皮冻产品进行优化。

赖晓慧[6](2020)在《双斑东方鲀体内TTX分布规律及其蓄积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最早发现于河鲀卵巢,后来在陆生、水生等多种无亲缘关系的动物及海洋和淡水环境的沉积物中都发现了TTX。福建河鲀养殖以本地特色物种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和菊黄东方鲀(T.flavidus)为主,但不同养殖区域养殖水质不同、饲喂形式多样,同时这两个种类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季节中TTX的分布规律不明,河鲀个体间TTX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给食用者带来中毒的危险,限制了福建河鲀产业链的发展。明确TTX的分布规律和建立稳定的低毒或无毒河鲀的养殖方法和遗传育种至关重要。由于目前TTX生物合成过程与起源尚未明了,进行TTX合成的干预以降低TTX的合成量存在着极大的难度,这成为低毒或无毒河鲀的养殖方法和新品种培育研究的瓶颈。为此,我们以双斑东方鲀为研究材料,一方面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手段,了解TTX在其体内的分布规律,另一方面从TTX蓄积途径的调控入手,建立其蓄毒型动物模型,了解外源性TTX在模型体内蓄积的分布、消减及组织细胞显微定位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模型转录组的分析,初步探讨外源性TTX在双斑东方鲀体内的蓄积机制,筛选TTX蓄积相关基因,为将来基因干预,开发低毒或无毒双斑东方鲀可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LC-MS/MS检测方法,(1)对养殖双斑东方鲀各生长阶段(精液、未受精卵、胚胎期、幼鱼期成体和成鱼期各组织)所含TTX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明确养殖双斑东方鲀不同发育时期TTX的分布规律;(2)对野生双斑东方鲀成鱼各组织中TTX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养殖双斑东方鲀相应组织中TTX含量分布进行比较,以了解养殖双斑东方鲀体内TTX的分布特点;(3)对养殖双斑东方鲀的养殖用水进行TTX的检测,以判断双斑东方鲀的养殖环境中是否存在外源性TTX。结果表明:(1)养殖双斑东方鲀精液、未受精卵、胚胎期、幼鱼期中存在TTX,但其TTX含量低于最小定量限;TTX在18月龄(未性成熟)成体中的分布规律为:皮肤>肝脏>(肾脏、肠、肌肉、脾脏、血液、眼睛中TTX含量低于最小定量限,不能精确进行TTX含量比较);TTX在36月龄(性成熟,雌性)成体中的分布规律为:卵巢>血液>肝脏>皮肤>肠>脾脏>肾脏>眼睛>肌肉。TTX在36月龄成体肝脏中的含量高于皮肤,表明:在养殖双斑东方鲀生长过程中,TTX进行了重新分布。(2)TTX在野生双斑东方鲀成体中的分布规律为:卵巢>肝脏>皮肤>眼睛>肠>脾脏>肾脏>肌肉>血液。养殖双斑东方鲀成鱼肝脏中TTX的含量比野生成鱼低171倍,卵巢比野生低137倍,皮肤比野生低155倍,而血液却比野生高4.51倍,提示养殖双斑东方鲀与野生双斑东方鲀体内TTX的来源可能不同。(3)在养殖双斑东方鲀的养殖用水中能检测到TTX的存在,表明双斑东方鲀的养殖环境中具有外源性TTX的存在。2.采用灌胃给药的方法,建立外源性TTX蓄积的18月龄双斑东方鲀模型,结合LC-MS/MS法对蓄毒动物模型各组织的TTX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比较不同蓄毒时间模型中TTX含量的变化来追踪外源性TTX在双斑东方鲀体内消减的规律。结果显示:灌胃给药后24 h,蓄毒动物模型各组织中的TTX含量都显着升高;外源性TTX进入体内,血液中TTX含量增加明显,表明外源性TTX经血液进入各组织。灌胃给药后72 h,各组织TTX的含量均比24 h蓄毒动物模型相应组织明显降低,表明外源性TTX在各组织中蓄积后随时间推移发生消减,但仍然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4 h蓄毒动物模型的肝脏、卵巢、皮肤细胞中TTX蓄积的位置进行组织细胞显微定位观察分析。结果显示:(1)蓄毒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中,肝细胞的细胞质、静脉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及静脉管中的部分血细胞、小叶间胆管管腔内侧呈现褐色阳性免疫反应。表明外源性TTX可能通过静脉运输至肝细胞质并通过胆管与其它组织联系。(2)蓄毒动物模型的卵巢组织中,卵巢壁及卵巢内结缔组织呈现褐色阳性免疫反应;卵母细胞卵黄囊及核物质具褐色阳性免疫反应,但皮层小泡与核仁为阴性反应。表明外源性TTX可能通过卵巢壁及卵巢结缔组织传送至卵母细胞的卵黄囊及细胞核中。(3)蓄毒动物模型的皮肤组织中,表皮层的扁平上皮细胞、囊状细胞、基底细胞显示为褐色阳性免疫反应,其中基底细胞层免疫反应强烈,提示外源性TTX可能由基底细胞,通过囊状细胞送达扁平上皮细胞层。4.对蓄毒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挑选部分差异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以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满足筛选条件的差异基因共32条,其中上调基因24条,下调基因8条。基因生物进程的功能主要集中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途径、精氨酸酶活性及N-末端肽基精氨酸乙酰化、糖蛋白合成与转运、与泛素样蛋白结合、卵黄蛋白原活性及卵黄膜形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酶活性、血小板合成与分泌、血管相关平滑肌细胞迁移、透明质酸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器官生长、与瘦素刺激的细胞反应、中介复合体装配的调控等方面。表明外源性TTX的蓄积可能与蓄毒动物模型肝脏中微生物的大量存在、肝脏中精氨酸的结构、TTX在肝脏血管中的运输等密切相关。挑选了3条蓄毒相关基因进行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的变化趋势吻合,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

刘铭丽,孔聪,杨光昕,沈晓盛[7](2020)在《河鲀中河鲀毒素检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天然小分子生物碱,无特效解毒剂,中毒潜伏期短,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受到极大关注。本文总结了河鲀毒素的毒性、相关法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并对河鲀毒素检测过程中样品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河鲀毒素常用的生物检测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和免疫及电化学检测方法应用情况,尤其对免疫检测与电化学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本文分析了免疫分析过程中竞争型和非竞争型免疫的区别与优缺点,并对新型电化学免疫快速检测的方法开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检测TTX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新型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

马杰[8](2020)在《琥珀酸二钠呈鲜特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鲜味作为第五种基本味觉,通过鲜味物质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而产生。鲜味物质可分为氨基酸类、核苷酸类、其他有机酸类、有机碱类和肽类等。其中,琥珀酸二钠(Disodium Succinate,WSA)是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中规定唯一可使用的有机酸类鲜味剂,因其是干贝中主要的呈鲜物质,具有独特的贝类滋味,又被称为干贝素。WSA的鲜味主要作用在人的口腔中段,可以将食品鲜味的先觉感和后觉感连在一起,使食品各部分滋味感知更加协调。虽然WSA在我国肉制品、水产品、酱类等食品领域已有较为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WSA的具体呈鲜特性及其与其他鲜味物质的相互作用缺乏科学的认知,WSA尚未大规模地应用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人工感官评定的科学手段,探究WSA的呈鲜特性以及WSA与其他鲜味物质的二元相互作用,借此充分、科学地了解WSA的呈鲜特性及其互作规律。本课题通过运用2点强迫选择性检验法(2-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2-AFC)对WSA在不同条件(包括p H、温度与钠离子浓度)下的鲜味强度进行了测定,同时结合动态感官方法,即时间-强度法(Time Intensity,TI),对WSA与其他鲜味物质(呈味核苷酸二钠(I+G)、酵母抽提物(YE))的二元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河豚鱼副产物为原料制备开发呈味基料,并进一步研究WSA对该基料中鲜味的影响。该课题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招募、筛选、培训,建立了专业感官员评价小组,运用2-AFC法对不同条件(包括不同浓度、p H、温度与钠离子浓度)下的WSA进行鲜味强度测定。结果表明,WSA浓度与鲜味强度符合心理物理曲线,即随着浓度升高,鲜味强度增强(R2=0.9612)。0.35 g/100m L WSA能提供适宜鲜味强度,并且该浓度的WSA在25°C、0.1%(w/v)Na+、p H=7.5条件下分别具有最强的鲜味强度。WSA热处理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以WSA和其他鲜味物质I+G和YE为对象,研究其之间的二元相互作用。通过2-AFC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浓度复配的WSA和I+G、WSA和YE混合溶液的鲜味强度,结果表明WSA-I+G与WSA-YE混合溶液分别在0.35%:0.4%,0.35%:0.5%的比例下表现出较高的鲜味强度。TI法结果表明,在感官评定员吐出溶液前(即0~30 s内,即时鲜味感知),0.35%WSA和0.4%(I+G)可以相互增强鲜味强度,但在溶液被吐出后(即45~100 s内,口腔残留鲜味感知),I+G的加入,可以增强WSA的残留鲜味强度,而WSA的加入不能增强I+G的残留鲜味强度。WSA和YE的TI结果显示,WSA的加入可以对YE的即时鲜味感知有显着性提升,但对于残留鲜味强度,二者并没有提升效果。(3)以养殖暗纹东方鲀副产物-鱼头、鱼骨为原料,通过复合蛋白酶酶解及美拉德反应制备富含鱼类香气与鲜美滋味的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并结合上两部分实验结论,对MRPs与WSA、I+G、YE混合溶液的鲜味强度及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SA和I+G的混合物对MRPs的鲜味有显着提升,相比混合溶液(WSA+YE)或对照组(MSG)来说,对鲜味提升最大(p<0.0001,p<0.0001)。而不同混合溶液本身的流变特性没有明显差异,不是造成鲜味强度差异的原因。因此,WSA和I+G可作为提升MRPs鲜味的重要手段,并且该混合物可作为制备鲜味呈味基料的配方,为开发新型增鲜剂提供理论依据。

郭萌萌[9](2019)在《食用河鲀有讲究》文中认为"拼死吃河鲀"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常使一些食客对鲜美的河鲀望而却步,但古往今来,也涌现了许多嗜好河鲀美味的食客。那么,食用河鲀真的有这么危险吗?河鲀河鲀俗称河豚,其肉色晶莹,肉质鲜美,富含DHA、EPA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河鲀之鲜可谓"鲜冠天下",但其内脏,血液等部位却含剧毒,在食用不当的情况下极易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高莹莹[10](2019)在《性别相关基因(Sex-Related Gene)在暗纹东方鲀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暗纹东方鲀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淡水养殖种类之一。暗纹东方鲀精巢营养价值很高,规模化养殖全雄暗纹东方鲀,能够显着提高我国养殖暗纹东方鲀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初步探究了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暗纹东方鲀幼鱼遗传性别的鉴定采用ARMS-PCR技术快速检测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性别。根据暗纹东方鲀amhr2激酶结构域内存在一个与性别连锁的错义突变SNP位点,设计特异等位基因引物,即在下游PCR引物3’末端不同碱基位点设计不同种类的错配碱基,进行特异性引物的筛选,并通过优化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建立暗纹东方鲀幼鱼遗传性别差异鉴定的ARMS-PCR方法。此外,为了判断ARMS-PCR方法鉴定暗纹东方鲀幼鱼遗传性别的可行性,我们同时利用直接测序法和组织切片法分别鉴定样品的遗传性别和表型性别。结果表明,利用ARMS-PCR方法可以快速区分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性别,并且ARMS-PCR方法的鉴定结果与直接测序结果相同,同时也与组织切片鉴定的表型性别一致。2.暗纹东方鲀早期发育阶段性腺组织的转录组分析对孵化后60150日龄的暗纹东方鲀进行性腺差异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卵巢和精巢分别获得clean reads 54229278条和52089726条,其中分别有43588138和43837845条定位到参考基因组中,经过拼接组装后获得33247条unigenes,包含9890个新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相邻发育时期卵巢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普遍高于精巢,且性别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远远高于性别内差异表达基因的个数。进一步对其显着性富集的Pathway进行筛选,共获得24条参与性别分化与性腺发育的代谢通路,其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等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富集较多。从代谢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筛选出cyp19a、cyp19b和hsd17b1等8个卵巢高表达基因以及dmrt1、cyp11a1和hsd3b等15个精巢高表达基因。上述候选基因为暗纹东方鲀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以及性别标记基因的开发提供重要的信息。3.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根据转录组数据和已知河豚属鱼类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amhr2、cyp19a、dmrt1、sox9a和sox9b基因的简并引物,克隆了这5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了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的序列结构及相关生物信息学特征。暗纹东方鲀amhr2全长cDNA为1868bp(NCBI登录号:MH218814),编码513个氨基酸。cyp19a全长cDNA为1786bp(NCBI登录号:MH218815),编码514个氨基酸。dmrt1全长cDNA为1620bp(NCBI登录号:MH218816),编码294个氨基酸。Sox9a全长cDNA为1274bp(NCBI登录号:MH218818),编码227个氨基酸,Sox9b全长cDNA为1943bp(NCBI登录号:MH218819),编码489个氨基酸。基本理化性质结果显示,Amhr2、Dmrt1、Sox9a和Sox9b均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仅Cyp19a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同源性和系统发育结果显示,Cyp19a和Dmrt1均与红鳍东方鲀和星点东方鲀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而Amhr2和两个Sox9均与红鳍东方鲀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4.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对在暗纹东方鲀Ⅰ龄鱼不同组织和孵化后60150日龄幼鱼性腺组织中amhr2、cyp19a、dmrt1、sox9a和sox9b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mhr2仅在性腺中表达,且卵巢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精巢;cyp19a主要在肌肉和卵巢中表达,其次在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dmrt1主要在雄鱼中表达,且其表达模式具有精巢特异性;sox9a和sox9b均在雌鱼下丘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脑、垂体、肝和眼等其他组织中也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早期发育阶段性腺组织的表达结果显示,在90日龄雄鱼精巢中sox9a和sox9b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在120日龄雌鱼卵巢中cyp19a表达量显着升高,而在120日龄雄鱼精巢中dmrt1表达量显着升高;在150日龄雌鱼卵巢和雄鱼精巢中amhr2表达量均显着升高。以上定量结果说明,这5个基因均参与暗纹东方鲀的性腺发育过程,其中cyp19a与卵巢发育相关,dmrt1与精巢发育相关,sox9a和sox9b与神经调控有关。

二、关于“河豚”和“河鲀”名称的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河豚”和“河鲀”名称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形态学鉴定
        2.2 河鲀鱼基因组DNA提取
        2.3 线粒体COI基因扩增
        2.4 线粒体COI基因纯化
        2.5 线粒体COI基因测序
        2.6 种属确认
        2.7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溯源鉴定中的模拟应用
    3 结果
        3.1 形态学方法对种属的确认
        3.2 DNA条形码技术对物种的确认
        3.3 属的确认
        3.4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鲀鱼中毒溯源鉴定中的应用
    4 讨论
第二部分 河鲀毒素UP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收集及前处理
        2.2 仪器条件
        2.3 方法学研究
        2.4 样品检测
    3 结果
        3.1 标准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3.2 准确度和精密度
        3.3 各鱼种同组织毒素含量水平
        3.4 同鱼种各组织平均毒素含量水平
        3.5 各鱼种平均毒素含量水平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河鲀毒素中毒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用于河豚毒素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河豚毒素概述
        1.1.1 河豚毒素来源及分布
        1.1.2 河豚毒素的结构及性质
        1.1.3 河豚毒素作用机理
    1.2 河豚毒素检测研究进展
        1.2.1 常用前处理方法
        1.2.2 理化检测技术
        1.2.2.1 生物检测法
        1.2.2.2 薄层色谱法
        1.2.2.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2.2.4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1.2.2.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2.3 免疫检测技术
        1.2.3.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1.2.3.2 胶体金试纸条
        1.2.4 电化学检测技术
        1.2.4.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2.4.2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2.4.3 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戊二醛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及应用评价
    2.1 前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试剂与材料
    2.3 溶液的配制及材料的预处理
    2.4 实验方法
        2.4.1 BSA-HCHO-TTX的制备
        2.4.2 BSA-HCHO-TTX免疫原性测定
        2.4.3 样品前处理
        2.4.4 戊二醛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
        2.4.4.1 GCE界面修饰流程
        2.4.4.2 河豚毒素的检测过程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人工抗原的紫外扫描及免疫原性鉴定
        2.5.1.1 BSA-HCHO-TTX的紫外扫描
        2.5.1.2 BSA-HCHO-TTX的免疫原性测定
        2.5.2 反应条件优化
        2.5.2.1 封闭浓度的优化
        2.5.2.2 孵育时间的优化
        2.5.3 电化学行为表征
        2.5.4 方法学验证
        2.5.4.1 线性关系的建立
        2.5.4.2 方法可行性分析
        2.5.4.3 实际样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及应用评价
    3.1 前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试剂与材料
    3.3 溶液的配制及材料的预处理
    3.4 实验方法
        3.4.1 AuNPs的制备
        3.4.2 AuNPs-BSA-TTX复合物的制备
        3.4.3 样品前处理
        3.4.4 壳聚糖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
        3.4.4.1 GCE界面修饰流程
        3.4.4.2 河豚毒素的检测过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条件优化
        3.5.1.1 封闭浓度的优化
        3.5.1.2 孵育时间的优化
        3.5.2 电化学行为表征
        3.5.3 方法学验证
        3.5.3.1 线性关系的建立
        3.5.3.2 方法可行性分析
        3.5.3.3 实际样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fion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及应用评价
    4.1 前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仪器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3 溶液的配制及材料的预处理
    4.4 实验方法
        4.4.1 AuNPs-BSA-TTX复合物的制备
        4.4.2 样品前处理
        4.4.3 Nafion修饰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
        4.4.3.1 GCE界面修饰流程
        4.4.3.2 河豚毒素的检测过程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反应条件优化
        4.5.1.1 封闭浓度的优化
        4.5.1.2 孵育时间的优化
        4.5.2 电化学行为表征
        4.5.3 方法学验证
        4.5.3.1 线性关系的建立
        4.5.3.2 方法可行性分析
        4.5.3.3 实际样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3)《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 《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梦粱录》饮品类词汇研究
    第一节 茶
    第二节 酒
    第三节 养生汤剂
        一 中药汤剂
        二 药膳汤饮
    第四节 其他饮料
    小结
第二章 《梦粱录》食品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主食
        一 面
        二 粥
    第二节 点心
        一 糕类
        二 饼类
        三 包类
        四 团类
        五 酥类
        六 其它类
    第三节 菜肴
        一 炸制类
        二 熝制类
        三 煮制类
        四 腌制糟制类
        五 灌制类
        六 酿制类
    小结
第三章 《梦粱录》饮食词汇与文化研究
    第一节 重视家庭的思想
        一 家庭团聚
        二 尊老爱幼
    第二节 养生保健的思想
        一 延年益寿
        二 药食同源
    第三节 趋吉避凶的思想
        一 趋吉
        二 避凶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本草纲目》的释名研究现状
        (二)汉语动物鱼类命名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原则与方法
    一、《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原则
        (一)区分正名与异名
        (二)标明正名与异名来源
        (三)辨析同实异名与同名异实
    二、《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方法
        (一)辨鱼类特征以释名
        (二)推音以释名
        (三)引历史故事和传说以释名
        (四)引各家之解以释名
第二章 《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
    一、《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语言特点
        (一)精简性
        (二)譬喻性
        (三)对比性
        (四)评价性
    二、《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运用说明性词语直接释名
        (二)运用描述性词语间接释名
        (三)运用判断性词语表明观点
第三章 《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错误分析
    一、《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错误表现
        (一)释词和鱼类特征不符
        (二)释词不准,过于牵强
        (三)意义阐释不正确
        (四)采用多种命名缘由
    二、《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错误原因
        (一)滥用声训
        (二)误释词义
        (三)缺乏实证
        (四)沿袭旧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草纲目·鳞部》鱼类正名与异名
附录二 《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暗纹东方鲀概述
    1.2 胶原蛋白的概述
        1.2.1 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
        1.2.2 鱼皮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1.2.3 胶原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鱼皮胶原蛋白的脱腥研究
        1.3.1 产生腥味的原因
        1.3.2 脱腥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鱼皮的预处理
        2.1.4 胶原蛋白的提取
        2.1.5 胶原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2.1.6 胶原蛋白理化性质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胶原蛋白的提取效果
        2.2.2 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2.2.3 胶原蛋白的红外分析
        2.2.4 胶原蛋白的紫外分析
        2.2.5 胶原蛋白的SDS-PAGE分析
        2.2.6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制品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暗纹东方鲀鱼皮的基本组成成分
        3.2.2 提取参数的选择与初步确定
        3.2.3 提取参数的优化(响应面法)
        3.2.4 响应值优化参数验证
        3.2.5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和鱼皮氨基酸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暗纹东方鲀鱼皮冻脱腥方法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叶脱腥
        4.2.2 柠檬酸-CaCl_2脱腥
        4.2.3 白醋-白酒脱腥
        4.2.4 脱腥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双斑东方鲀体内TTX分布规律及其蓄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东方鲀的概述
    1.2 TTX的简介
        1.2.1 TTX的发现
        1.2.2 TTX的结构和性质
        1.2.3 TTX的作用
        1.2.3.1 TTX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2.3.2 TTX的药理作用
        1.2.4 TTX的来源
        1.2.4.1 外因说
        1.2.4.2 内因说
        1.2.5 TTX的生物合成
        1.2.6 TTX的检测方法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双斑东方鲀体内TTX的分布情况
    1.1 实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试剂配制
        1.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的收集和分组
        1.2.2 样品的处理及TTX的分离纯化
        1.2.3 TTX的定性定量分析
        1.2.3.1 色谱条件
        1.2.3.2 质谱条件
        1.2.3.3 标准曲线制作
        1.2.4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TTX标准曲线的绘制
        1.3.2 养殖双斑东方鲀各生长阶段中TTX的分布情况
        1.3.2.1 各生长阶段中TTX的色谱分析
        1.3.2.2 各生长阶段中TTX的含量分析
        1.3.3 野生双斑东方鲀成鱼期各组织中TTX的分布情况
        1.3.3.1 成鱼期各组织中TTX的色谱分析
        1.3.3.2 成鱼期各组织中TTX的含量分析
        1.3.4 养殖和野生双斑东方鲀成鱼期不同组织中TTX含量的比较
        1.3.5 养殖双斑东方鲀养殖用水中TTX的检测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外源性TTX在双斑东方鲀体内的蓄积和消减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配制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的驯化和分组情况
        2.2.2 蓄毒型双斑东方鲀模型的建立
        2.2.2.1 含TTX饲料匀浆的制备
        2.2.2.2 外源性TTX给药实验
        2.2.3 TTX的检测
        2.2.4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外源性TTX在双斑东方鲀体内的分布规律
        2.3.1.1 TTX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2 外源性TTX在各组织中的色谱检测结果
        2.3.1.3 外源性TTX在各组织中的分布
        2.3.2 外源性TTX在组织中的消减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外源性TTX在双斑东方鲀中的显微定位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采集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配制
        3.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蓄毒型双斑东方鲀模型的建立
        3.2.2 组织切片的制作
        3.2.3 HE染色及显微结构
        3.2.4 免疫组化及外源性TTX的显微定位
        3.2.5 蓄毒模型肝脏、卵巢的生长情况
    3.3 实验结果
        3.3.1 蓄毒模型肝脏、卵巢的生长情况
        3.3.2 蓄毒模型不同组织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
        3.3.2.1 肝脏组织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
        3.3.2.2 卵巢组织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
        3.3.2.3 皮肤组织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蓄毒模型肝脏的转录组分析及蓄毒相关基因的筛选
    4.1 实验材料
        4.1.1 试验分组情况及样本的处理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肝脏总RNA提取和检测
        4.2.2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4.2.3 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和处理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4.2.5.1 RNA逆转录
        4.2.5.2 RT-PCR的验证
        4.2.5.3 差异表达基因的序列验证
    4.3 实验结果
        4.3.1 总RNA提取检测结果
        4.3.2 转录组测序数据和质量评估
        4.3.3 碱基组成与质量值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鉴定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序列验证
        4.3.6.1 差异基因的序列分析
        4.3.6.2 相似性比对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附录1 养殖双斑东方鲀胚胎及幼鱼阶段中TTX色谱图
附录2 18月龄养殖双斑东方鲀各组织中TTX色谱图
附录3 36月龄养殖双斑东方鲀各组织中TTX色谱图
附录4 野生双斑东方鲀成鱼期各组织中TTX色谱图
附录5 24h蓄毒模型各组织中TTX色谱图
附录6 72h蓄毒模型各组织中TTX色谱图
附录7 Agilent2100 RNA检测结果
附录8 过滤后序列的碱基分布图
附录9 测序质量分布图
附录10 上调基因功能和信息
附录11 下调基因功能和信息
附录12 RT-PCR溶解曲线图
附录13 LOC101069348测序峰图(正向)
附录14 LOC101069348测序峰图(反向)
附录15 LOC105418744测序峰图(正向)
附录16 LOC105418744测序峰图(反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河鲀中河鲀毒素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TTX性质及结构
3 样品前处理技术
4 TTX检测技术
    4.1 生物检测法
    4.2 色谱法
        4.2.1 薄层色谱法
        4.2.2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4.2.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4.2.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3 免疫快速检测法
        4.3.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4.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
    4.4 电化学检测技术
        4.4.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4.4.2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4.5 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5 TTX检测方法的总结与展望

(8)琥珀酸二钠呈鲜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鲜味
    1.2 影响鲜味成分呈鲜的因素
    1.3 鲜味物质间相互作用
    1.4 鲜味物质间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4.1 理化分析法
        1.4.2 人工感官评价法
        1.4.3 智能感官分析法
    1.5 暗纹东方鲀及美拉德反应制备呈味基料
    1.6 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琥珀酸二钠(WSA)溶液呈鲜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设备
        2.1.2 感官评价员选拔和培训
        2.1.3 WSA浓度-鲜味强度曲线的建立
        2.1.4 不同pH条件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1.5 不同温度条件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1.6 不同浓度Na~+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1.7 不同pH条件下热处理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WSA浓度-鲜味强度曲线的建立
        2.2.2 pH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2.3 温度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2.4 Na~+浓度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2.5 不同pH条件下的热处理对WSA鲜味强度感知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琥珀酸二钠与酵母抽提物(YE)、呈味核苷酸二钠(I+G)相互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2-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2-AFC)法培训
        3.1.3 正式实验系列浓度的确定
        3.1.4 2-AFC正式实验
        3.1.5 时间-强度法(TI)培训及正式实验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G)与 WSA二元互作的2-AFC结果讨论
        3.3.2 YE与 WSA二元互作的2-AFC结果讨论
        3.3.3 混合溶液及单一溶液TI结果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琥珀酸二钠互作河鲀鱼副产物酶解物呈味基料的开发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和设备
        4.1.2 河鲀鱼副产物制备
        4.1.3 蛋白水解物制备
        4.1.4 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制备
        4.1.5 MRPs适宜浓度的选取
        4.1.6 MRPs与 WSA混合溶液鲜味强度的评价
        4.1.7 流变特性测定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RPs适宜浓度的选取
        4.3.2 MRPs与 WSA混合溶液鲜味强度的测定
        4.3.3 流变特性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1.1 主要工作
        5.1.2 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食用河鲀有讲究(论文提纲范文)

河鲀
    那河鲀是不是就不能食用了呢?
    那么应该怎样安全食用河鲀呢?
        首先是要掌握食用河鲀的量
        其次是要食用从正规渠道购买的河鲀

(10)性别相关基因(Sex-Related Gene)在暗纹东方鲀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暗纹东方鲀
    1.2 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
        1.2.1 性腺的分化
        1.2.2 性染色类型
        1.2.3 性别决定机制
    1.3 性别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雄性分化相关基因
        1.3.2 雌性分化相关基因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暗纹东方鲀幼鱼遗传性别的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型性别鉴定
        2.2.2 引物设计
        2.2.3 等位基因片段的PCR反应
        2.2.4 ARMS-PCR 引物特异性鉴定及反应条件优化
    2.3 结果
        2.3.1 表型性别的鉴定
        2.3.2 性别差异等位基因序列片段的PCR扩增
        2.3.3 ARMS-PCR引物特异性的鉴定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暗纹东方鲀早期发育阶段的性腺转录组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DNA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2.2 测序数据处理
        3.2.3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结果
        3.3.1 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估
        3.3.2 测序序列与参考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分析
        3.3.3 unigene功能注释
        3.3.4 新转录本预测
        3.3.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3.4 讨论
        3.4.1 转录组数据分析
        3.4.2 与性腺发育相关的通路
        3.4.3 性腺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第四章 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用鱼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cDNA的合成
        4.2.2 cDNA保守片段扩增
        4.2.3 5 ˊ-RACE和3ˊ-RACE cDNA的克隆
        4.2.4 序列分析
    4.3 结果
        4.3.1 amhr2的c DNA克隆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4.3.2 cyp19a的 c DNA克隆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4.3.3 dmrt1的c DNA克隆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4.3.4 sox9a和 sox9b的 c DNA克隆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4.4 讨论
        4.4.1 暗纹东方鲀Amhr2 蛋白的功能域分析
        4.4.2 暗纹东方鲀Cyp19a蛋白信号肽的结构预测及功能分析
        4.4.3 暗纹东方鲀DM结构域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4.4.4 暗纹东方鲀Sox9 蛋白的功能域分析
第五章 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引物设计
        5.2.2 cDNA合成
        5.2.3 Real-Time PCR扩增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暗纹东方鲀amhr2 基因的表达特征
        5.3.2 暗纹东方鲀cyp19a基因的表达特征
        5.3.3 暗纹东方鲀dmrt1 基因的表达特征
        5.3.4 暗纹东方鲀sox9a基因的表达特征
        5.3.5 暗纹东方鲀sox9b基因的表达特征
    5.4 讨论
        5.4.1 暗纹东方鲀amhr2 基因的表达分析
        5.4.2 暗纹东方鲀cyp19a基因的表达模式
        5.4.3 暗纹东方鲀dmrt1 基因的表达分析
        5.4.4 暗纹东方鲀sox9a和 sox9b的组织表达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成果

四、关于“河豚”和“河鲀”名称的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河鲀鱼中毒快速溯源鉴定及其毒素含量测定的技术研究[D]. 李春蕾. 青岛大学, 2021(02)
  • [2]用于河豚毒素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D]. 刘铭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3]《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D]. 庞飞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鱼类释名研究[D]. 王毓阳.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5]暗纹东方鲀鱼皮胶原蛋白理化特性及胶冻加工工艺的研究[D]. 周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双斑东方鲀体内TTX分布规律及其蓄积机制的研究[D]. 赖晓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河鲀中河鲀毒素检测研究进展[J]. 刘铭丽,孔聪,杨光昕,沈晓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5)
  • [8]琥珀酸二钠呈鲜特性初探[D]. 马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食用河鲀有讲究[J]. 郭萌萌. 农产品市场, 2019(20)
  • [10]性别相关基因(Sex-Related Gene)在暗纹东方鲀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理研究[D]. 高莹莹.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关于“河豚”和“河豚”的名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