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积、后羲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电针夹积、后羲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电针夹脊配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1](2021)在《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观察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有效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风府穴、C4颈夹脊穴、C7颈夹脊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风门穴,穴位均取双侧,均取一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针,将同侧C4、C7颈夹脊穴为一组连电针,予以疏密波,具体刺激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度。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灸治疗,双侧C4、C7颈夹脊穴均取两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握住针体中部,同时平行并排快速直刺0.8-1寸,其余穴位针刺方法均同对照组,行轻插重提手法,以得气为甚。取双侧C4、C7颈夹脊穴加灸法,连续温针灸3壮。两组留针时间均为30分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VAS评分、NDI量表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VAS评分和NDI量表评分和TNF-α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临床疗效: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20.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VAS疼痛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颈部的疼痛优于对照组。4.NDI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5.TNF-α水平: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监测各项安全指标未见异常,也未见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1.改良温针灸和电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2.改良温针灸在缓解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相关的临床症状方面、降低TNF-α水平更优于电针疗法。3.研究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无出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许闻泽[2](2021)在《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采用正交设计法观察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不同组合方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筛选出基于以上不同因素水平的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优化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计算机、手工检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三大数据库中所有公开发表的(截止到2020年4月15日)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建立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的Excel数据库,分析总结取穴规律。2采用预先设计的远端取穴(后溪穴、中渚穴)、局部手法(阻力针法、平补平泻法)、针刺时机(<4周、4-12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方案L8(27),将符合纳排标准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8组,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一致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治疗。治疗后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NPQ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简称NPQ%量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1)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涉及腧穴32个,其中十四经穴30个,经外奇穴2个,应用总频次59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两个腧穴分别是后溪穴(12次)和中渚穴(9次)。(2)所选腧穴共涉及13条经脉,包括12条正经和1条奇经(督脉),其中手太阳小肠经(13%),手太阴肺经(13%)、手少阳三焦经(10%)、手阳明大肠经(10%)选用频率较高。(3)腧穴选用多以特定穴为主,使用频数达36个,其中以输穴使用频率最高(31%),其次是八脉交会穴(17%)。2临床试验(1)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周后,各组在VAS评分、NPQ%评分和20分法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VAS评分结果看,整个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为:针刺时机>远端取穴>局部手法,针刺时机是影响疼痛强度的最显着因素,且小于4周的临床效果最佳。针刺远端取后溪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4周时,对改善疼痛强度效果最好。(3)从NPQ%评分结果看,针刺时机是影响NPQ%评分的最显着因素,小于4周优于4-12周。阻力针法在早期治疗中影响较大,治疗1周后远端取穴的影响大于局部手法。(4)从20分法结果看,影响20分法评分的最优组合为远端选取后溪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4周。从整体来看,局部手法对20分法评分的的影响最为显着,且阻力针法优于平补平泻法。结论1文献研究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循经取穴的原则,以特定穴为主,输穴为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后溪穴和中渚穴。2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为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远端选取后溪穴或中渚穴,局部采用阻力针法,针刺时机在4周以内。

孟洁[3](2020)在《“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从临床观察的角度,通过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定“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性,为临床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一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照组(普通针刺),两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及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VAS评分表及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并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数据均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共收集70例患者,最终完成66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分析后得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VAS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VA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和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程度;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的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3.在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都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4.在临床疗效方面,“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率为91.2%,普通针刺的有效率为78.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论:1.“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2.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引入“神”,重视“神”对疼痛的影响,可以将“调神止痛”的理论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且简便易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谭慧颖[4](2020)在《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观察,以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证实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组(补母泻子法取穴)、常规电针组(同穴位异时辰)、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组30例。每日治疗l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20分法量表、VAS评定法、疗效进行疗效判定,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病例完成实验。有效率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7%。在三组间经两两比较,纳子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跟西药组对比,常规组疗效同样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临床疗效上,子午流注纳子法取穴电针的总有效率更显着。在VAS前后及三组间组间评分的对比上,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互对比,在改善疼痛方面,纳子组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更优。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症状较前均得到缓解(P<0.0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对比,纳子组评分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常规组评分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在症状的改善上,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对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症状改善情况效果显着,优于非时辰同穴位电针和口服止痛药,非时辰同穴位电针的效果又优于口服西药。结论: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疗效优于非时辰常规电针治疗和口服止痛药方法。

谭文华[5](2020)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以及针刺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选穴依据。2.观察针刺力敏腧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思路。2方法:本次研究将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力敏腧穴的探查,比较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对比针刺力敏腧穴与针刺传统腧穴的疗效差异。第一部分:将符合纳入标准条件的2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体表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力敏腧穴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和敏化特征,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及敏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中存在力敏腧穴208者随机抽取8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力敏针刺组(40例)和普通针刺组(40例)。两组患者干预措施如下:(1)力敏针刺组:选择适宜环境,嘱患者选取合适体位,暴露施术部位,选择华佗牌毫针(0.3mm×40mm),常规消毒后,针刺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予平补平泻法行针5min,留针30min;(2)普通针刺组:依据《针灸治疗学》中项痹病的针灸治疗方案,选择适宜环境,嘱患者选取合适体位,暴露施术部位,选择华佗牌毫针(0.3mm×40mm),常规消毒后,针刺颈夹脊、肩井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及阿是穴,双侧针刺,予平补平泻法行针5min,留针30min。以上两组治疗周期均为每日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试验选取国际公认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功能评分系统(JOA)、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经干预措施后的临床疗效差异。3结果(1)力敏腧穴的分布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关;我们可以发现2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出现力敏腧穴的患者高达208人,出现率高达95%。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受试者体表有力敏腧穴出现。(2)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与传统经络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完全重合的。通过探查在受试者体表总共探查到661个力敏腧穴其中594个力敏腧穴分布在传统腧穴上,占89.9%,有67个力敏腧穴不在传统腧穴上,这说明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部分与经穴位置重合,部分腧穴分布在经穴附近。(3)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与经络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力敏腧穴分布最多的前五条经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督脉。腧穴高发的前十五位腧穴是力敏腧穴分布前15位频次依次为风池穴、大椎穴、曲池穴、后溪穴、外关穴、肩井穴、合谷穴、天柱穴、大杼外1寸、天宗穴、手三里、风门穴、风府穴、肩髃穴、巨骨穴内1寸。(4)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力敏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是上肢部,其次是头颈部、胸部背部,分布在下肢部和腰腹部的力敏腧穴最少,上肢力敏腧穴腧穴分布最多上肢部(337,48.77%)和头颈部(167,24,17%),其次为胸肩背部(95,13.75%),腰腹部(7,1.23%)下肢最少(6,1.06%)。(5)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普通针刺组与力敏针刺组两者VAS平均评分相比较其P>0.05,说明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后相比,普通针刺组与力敏针刺组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比之下针刺力敏腧穴治疗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力敏腧穴治疗CSR在改善疼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的方法。(6)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普通针刺组与力敏针刺组两者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其P>0.05,说明治疗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后相比,普通针刺组与力敏针刺组治疗后两组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比之下针刺力敏腧穴治疗后患者的颈椎病症状20分法量表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力敏腧穴治疗CSR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的方法。(7)分析比较力敏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针刺后颈椎功能JOA评分。力敏针刺组和普通针刺均可以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但力敏针刺疗效更显着,说明针刺力敏腧穴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优于普通针刺。(8)通过对两组针灸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针刺力敏腧穴治疗神经根型病愈显率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力敏腧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9)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研究表明力敏腧穴针刺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P<0.05),说明针刺力敏腧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率低。4结论:(1)神经根颈椎病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且主要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督脉;在部位上主要分布在上肢部,其次是头颈部、胸部背部,分布在腰腹部和下肢的力敏腧穴最少。(2)针刺力敏腧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并且针刺力敏腧穴治疗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更好。

杜啸旻[6](2019)在《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内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现代期刊类文献进行分析,探索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方法:检索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期刊类临床研究类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符合条件的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录入整理。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经络、部位、特定穴优选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经过筛除和整理,共录入文献269篇,涉及132个腧穴,总频次为1912次,涵盖14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颈部夹脊穴、风池穴、合谷穴、曲池穴、后溪穴、外关穴等居多;经脉频次分析结果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部位使用频次分析结果:集中在上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优选五输穴、经外奇穴、八脉交会穴、原穴、络穴;配伍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优选夹脊穴,风池;合谷,夹脊穴;夹脊穴,后溪;夹脊穴,外关;合谷,风池。配伍模式中局部配伍应用最广,其他多为远近配伍、随证取穴和特定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腧穴优选具有局部选穴、远端选穴、循经选穴和特定穴选穴的规律。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配伍具有局部配穴法、远近配穴法、随证取穴和特定穴配穴法的规律。

陈首江[7](2019)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探讨现代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及穴位配伍规律,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以“颈椎病”、“神经根型”、“针刺”、“针灸”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近五年(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相关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结果获取文献833篇,根据本研究的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本课题相关文献229篇,对纳入文献中的针刺方法、穴位处方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1.在选穴方面,65.9%的文献将颈夹脊穴作为选择,共出现151次,其次为风池穴,共出现94次;穴位归经方面,阳经的使用频率高达87.6%,其中手阳明大肠经的使用频次最高,共14穴257次,其次为手太阳小肠经,共16穴247次。腧穴所在部位方面,上肢穴位选用频次最高,共52穴711次,其次为颈项部,共15穴416次。特定穴方面,五输穴的使用频率最高,共29穴285次,其次为八脉交会穴,共6穴192次。2.关联分析按照支持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后溪-风池、合谷-曲池、合谷-后溪、合谷-外关、合谷-风池。3.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组,第一类:肾俞、肝俞、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百会、膈俞、风门、风府、大杼、颈百劳、天柱、列缺。第二类:后溪、大椎、风池、养老、天宗、肩贞、肩髃、肩髎、中渚、手三里、合谷、外关、曲池、肩井、颈夹脊。第三类:肩中俞、肩外俞。第四类:阿是。4.主成分分析得出存在5种可能的分经取穴原则。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选穴中,颈夹脊、风池、曲池、后溪、合谷使用最为频繁。经络使用中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使用频率最高。体表部位的选择以上肢部和颈项部为主。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较高,之后为八脉交会穴及络穴。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的穴位组合分别是:后溪-风池、合谷-曲池、合谷-后溪、合谷-外关、合谷-风池。聚类分析得出四个聚类组,聚类一多具有滋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聚类二多具有祛风解表、振奋阳气、舒筋通络的作用;聚类三以缓解局部肩胛区疼痛为主;聚类四为局部治疗或对症治疗配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归纳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五个分经处方,对应证型分别为:肝肾亏虚型、风寒痹阻型、心神失养型、气血不足型、阳气内郁型。本次研究所得出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处方特点和规律,与中医针灸理论基本一致,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其疗效仍有待在临床中进一步证实。

钱晓忠[8](2019)在《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诊治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并建立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招募符合研究方案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在0、2、4、6、12、26、52周进行访视,采集患者基线情况和各访视点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建立千例以上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通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观察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采用药物外治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至少一种)、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基线眩晕症状和疼痛程度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评估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练功和药物内治疗法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大小和预后。结果:(1)1014例病例基线数据中女性病例705例,占比达到69.53%;平均年龄46.43±12.49岁,男≥40岁(五八)和女≥35岁(五七)761例,占比达到75.05%,女≥35岁(五七)536例,占比达到52.86%;神经根型颈椎病765例,占比达到75.44%;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483例,占比达到47.60%;中度疼痛患者649例,占比达到64.00%;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轻度眩晕197例,占比达到79.12%;993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占比达到97.93%;901例患者采用外治疗法,占比达到88.86%;695例患者采用药物疗法,占比达到68.54%;658例患者采用导引练功,占比达到64.89%;634例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占比达到62.52%;594例患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占比达到58.58%;425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占比达到41.91%;364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占比达到35.90%;245例患者采用药物内治疗法,占比达到24.16%。很可能或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38例。(2)组内比较提示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可能有显着疗效(P<0.001)。(3)组间比较提示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精神健康疗效显着。针灸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疗效显着。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P<0.05)(4)分层分析提示药物外用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轻度疼痛;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26-52周对混合型;4周后对病程3-6个月、中度疼痛;对4周时和12周后对重度疼痛;12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椎动脉型;26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6个月-1年;52周时对男性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52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4周后对男性、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椎动脉型;4周时和12周后对混合型;6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轻度疼痛;5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4周后对女性、病程0-3个月、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神经根型;6周后对男性、病程≥1年;6周后对椎动脉型;12-26周对病程6个月-1年。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6周后对男性;12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12-26周对女性、中度疼痛;26周后对轻度眩晕、0-3个月病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导引练功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6周对神经根型、中度疼痛;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轻度疼痛;4-12周对病程0-3个月;4-6周对椎动脉型;4周时对病程3-6个月和≥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2-12周对中度疼痛;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神经根型、病程3-6个月;2周时对椎动脉型、病程0-3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0-3个月;4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药物内治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2-26周对重度疼痛、2周时对轻度疼痛、12-52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6-52周对混合型、52周时对女性、神经根型、病程0-3个月、中度疼痛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12周后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可能2-4周和12-26周对中度疼痛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2-4周和12周时对女性、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周时对轻度眩晕、4-12周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少、有效减少复发等特点,可供临床应用和推广。通过本课题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以下结论:(1)颈椎病多见于女性,病程1年以上,好发于男性五八、女性五七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表现为中度疼痛、轻度眩晕,采用的治疗依次为健康教育、外治疗法、药物疗法、导引练功、物理疗法、药物外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内治疗法等。(2)药物疗法、药物内治、药物外用、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等不同保守疗法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不同疗法对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病程、基线疼痛、基线眩晕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大小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3)神经根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导引练功、药物内治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和药物内治疗法。(4)药物外用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合用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可以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且能承受治疗期间不适症状颈椎病患者,可考虑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

蔡若琳[9](2019)在《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颈椎病以颈椎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为基础,以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的继发病理改变为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现已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故及早诊断并及时治疗颈椎病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电针或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评价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病例共计8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电针治疗组与推拿对照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推拿组采用颈椎微调手法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均隔日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1月。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随访2月、4月的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月的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随访2月较治疗1月持续明显降低,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4月较随访2月小幅回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月及随访2月、4月的症状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月后,推拿组较电针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随访2月、4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97.37%相同。治疗1月后,电针组愈显率44.74%,推拿组50.00%(P>0.05);随访2月两组患者愈显率皆为57.89%;随访4月电针组愈显率维持,推拿组小幅下降至55.26%(P>0.05)。患者评价比较,末次随访电针组患者评价症状消失0例、明显改善12例、稍有改善23例、没有变化3例,推拿组患者评价症状消失1例、明显改善11例、稍有改善24例、没有变化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或推拿治疗颈椎病均疗效显着,总有效率、愈显率与患者评价相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相当,但在缓解颈性疼痛方面推拿组即时疗效更优,展现了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殷松娜[10](2019)在《“十字颈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十字颈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临床疗效,为临床取穴提供一种疗效显着可行的新方案,同时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病例选取符合标准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十字颈部针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取穴针刺法,经过治疗2个疗程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通过疼痛评分表(VAS),颈椎病20分法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NDI)进行评分,疗效判定的比较,对搜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VAS、颈椎病20分法量及NDI方面,用统计学软件将“十字颈部针法”和传统取穴针刺法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积分数据进行分析,(1)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VAS、颈椎病20分法量表及NDI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十字颈部针法”和传统取穴针刺法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颈肩痛、肢麻等症状以及改善日常生活;(2)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VAS、颈椎病20分法量表及NDI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颈肩痛、肢麻等临床症状方面“十字颈部针法”疗效要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法;(3)在腱反射方面,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临床疗效方面,“十字颈部针法”的总有效率为94%,传统取穴针刺法总有效率为86%,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在8周后的随访发现,“十字颈部针法”的远期疗效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结论:1.“十字颈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传统取穴针刺更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2.“十字颈部针法”在改善颈肩部疼痛、手指疼痛和麻木、减轻上肢疼痛与麻木、改善感觉障碍、上肢肌力方面较传统取穴针刺疗效更突出;而在改善工作生活能力、手的功能、椎间孔挤压试验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3.安全性方面,在整个针刺治疗过程中,无晕针、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

二、电针夹脊配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夹脊配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设计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统计处理
        2.6 伦理学要求
        2.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NDI指数比较
        2.4 治疗前 TNF-α水平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 NDI 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观察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1 西医的病因病机
        2.2 西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3 选择风寒湿型的依据
    4 穴位选择的依据
    5 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CSR的理论探讨
        5.1 改良温针灸的优势
        5.2 改良温针灸的中医学理论探讨
        5.3 改良温针灸的西医机理探讨
    6 电针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7 疗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7.1 TNF-α水平
        7.2 VAS疼痛评分
        7.3 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的分析
        8.2 两组NDI评分比较的分析
        8.3 两组TNF-α水平比较的分析
        8.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的分析
    9 安全性分析
    10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的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排除标准
    2 数据处理
        2.1 数据库建立
        2.2 统计学方法
        2.3 纳入标准
    3 检索结果
        3.1 文献信息统计
        3.2 腧穴频次分析
        3.3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3.4 特定穴频数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试验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研究指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水平比较
        3.2 临床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 正交设计是研究针刺疗法的有效途径
    4 运动针法的探讨及主穴的选取
    5 神经根型颈椎病因素水平的选择依据
        5.1 远端取穴
        5.2 局部手法
        5.3 针刺时机
    6 结果分析
        6.1 VAS评分结果分析
        6.2 NPQ%评分结果分析
        6.3 20 分法评分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调神止痛”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3.1 “调神”何以“止痛”?
        3.2 重视“以神调神”,将“以神调神”与“以针调神”相结合
        3.3 选穴依据
    4.“调神止痛”针刺法对 CSR 临床症状的改善
    5.“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 CSR 的优势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介

(4)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分组设置
        1.4.2 操作注意事项
        1.4.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1.6.1 一般资料分析
        1.6.2 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1.6.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20分量表各评分比较
        1.6.4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总分比较
        1.6.5 疗效比较
    1.7 安全性指标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1 颈椎病的定义
        2.1.2 颈椎病流行病学
        2.1.3 颈椎病的分型
        2.1.4 颈椎病发病机制
        2.1.5 西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2.2.1 颈椎病的病名
        2.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2.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2.2.4 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
    2.3 电针治疗的机制研究
    2.4 子午流注开穴法
        2.4.1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
        2.4.2 子午流注针法的治疗
    2.5 子午流注纳子针法治疗痰湿阻络型颈椎病神经根型理论探讨
        2.5.1 湿邪致病
        2.5.2 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病机和治则
        2.5.3 选穴依据
        2.5.4 针刺时间的选择及分组设置
    2.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7 不足与展望
    2.8 研究的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以及针刺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CSR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CSR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CSR的方法
        2.2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3 讨论
    4 力敏腧穴的起源
    5 敏化腧穴的研究
        5.1 敏化腧穴的特征研究
        5.2 敏化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
    6 小结
第一部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设计方案
    3 研究对象
        3.1 样本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剔除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力敏腧穴探查
        4.2 观察指标
        4.3 偏倚控制
        4.4 数据管理
        4.5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CSR患者一般情况
        5.2 CSR患者力敏腧穴与传统经穴位置对照
        5.3 力敏腧穴归经及部位分布
        5.4 力敏腧穴敏化特征
    6 结论
第二部分 :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的针刺疗效观察
    1.研究目的
    2.试验设计
    3 研究人群
        3.1 样本来源
        3.2 样本选择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案
        4.3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评价
        4.6 随访患者复发情
        4.7 偏倚控制
        4.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6 讨论
        6.1 立题依据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力敏腧穴与疾病的关系
        7.2 CSR力敏腧穴与传统经络的关系
        7.3 CSR力敏腧穴与腧穴的关系
        7.4 CSR力敏腧穴与人体部位之间的关系
        7.5 力敏腧穴针刺效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 20 分法
附表3 日本骨科协会颈椎功能 JOA 评分表
附表4
附表5
个人简介

(6)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流行病学
    2 中西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4 数据挖据技术在针灸领域中的研究与发展
    5 小结
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 数据采集
    2 数据规范化
    3 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
    4 数据分析
    5 结果及分析
讨论
    1 选穴规律探析
    2 配伍规律探析
    3 不足之处
    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线情况
        2.2 按中医年龄分段病例分布情况
        2.3 安全性评价
        2.4 疗效评价
    3.分析与讨论
        3.1 颈椎病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3.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3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4 颈椎的解剖及重要结构
        3.5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
        3.6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3.7 定点定位定性与全面调整
        3.8 中医手法整骨与正骨
        3.9 针灸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10 穴位治疗的作用
        3.11 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
        3.1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2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3 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4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汇总
        2.5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总结
    3.分析与讨论
        3.1 对于筋骨病损诊治的理解
        3.2 对于治筋的理解
        3.3 药物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4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
        3.6 疗效比较中优劣与等效的关系
        3.7 器质性改变与官能性感受的关系
        3.8 主观指标客观化与客观指标主观混杂
        3.9 局部障碍与整体健康的统一
        3.10 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11 真实世界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的关系
        3.12 组内、组间与分组分析的关系
        3.13 问题与展望
创新点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授权或受理的专利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5 伦理证明

(9)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统计分析
    2.3 视觉模拟VAS评分统计分析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不良事件及脱落记录
3 讨论
    3.1 颈椎病的发病危险因素
    3.2 颈椎病的中医外治法
    3.3 统计结果分析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电针颈夹脊穴配合行为干预治疗颈椎病的研究
    近五年颈椎病中医外治法概述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10)“十字颈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电针夹脊配后溪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正交设计运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化方案研究[D]. 许闻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孟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D]. 谭慧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神经根型颈椎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以及针刺疗效研究[D]. 谭文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基于期刊类文献数据挖掘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腧穴优选与配伍规律谱研究[D]. 杜啸旻.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规律研究[D]. 陈首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D]. 钱晓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电针颈夹脊穴与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D]. 蔡若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十字颈部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殷松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电针夹积、后羲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