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与肝硬化患者的研究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与肝硬化患者的研究

一、医院感染与肝硬化患者易感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21)在《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常见真菌感染部位及病原体,并探讨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以期有效降低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并为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提供根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继而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并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常见感染部位、常见病原体以及相关易患因素。结果共收集终末期肝病住院患者698例,其中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患者137例,真菌感染发生率19.63%,真菌感染发生次数151次,两部位及以上部位真菌感染病例14例,占真菌感染总例数10.22%。常见部位感染:根据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呼吸道真菌感染者67例(44.37%),口腔真菌感染者43例(28.47%),肠道真菌感染者27例(17.88%),泌尿道真菌感染者7例(4.64%),腹腔真菌感染者3例(1.99%),血液真菌感染者1例(0.66%),未明确部位真菌感染3例(1.99%)。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共分离真菌株103株。分离出念珠菌属80株(77.67%),霉菌属23株(22.33%)。念珠菌属类占比高,其中白色念珠菌45株,占43.69%,未分类念珠菌28株,占27.19%,光滑念珠菌4株,占3.88%,热带念珠菌2株,占1.94%,葡萄牙念珠菌1株,占0.97%。霉菌属中明确培养出曲霉菌17株,占16.50%,未分类霉菌6例,占5.83%;曲霉菌中黑曲菌3株,占2.91%,烟曲菌7株,占6.80%,黄曲菌2株,占1.94%,其他未分类曲霉菌5例,占4.85%。单因素统计结果分析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诊疗过程中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时长、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以及腹水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实验数据中TBIL、AST、ALT、PTA、INR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明确显示:患者的住院时间、诊疗过程中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时长、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及腹水是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独立易患因素。在预后分析中,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在终末期肝病亚组分析中显示:⑴晚期肝癌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较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⑵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预后差(P<0.05);⑶肝衰竭患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组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无差别(P>0.05)。肝衰竭分期分层预后分析中,结果显示,早期肝衰竭真菌感染组患者预后与非真菌感染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晚期肝衰竭真菌感染组患者比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19.63%。呼吸道为最易受累部位,其次为肠道及口腔。一共获得真菌菌株103株,以念珠菌属居多,其次为霉菌属,念珠菌属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霉菌属中以曲霉菌为主。住院时长、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联用抗菌药物、激素使用、MELD评分及腹水是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独立易患因素,晚期肝癌、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院内真菌感染预后差。肝衰竭分期分析,真菌感染组中晚期肝衰竭患者预后比非真菌感染组预后差(P<0.05)。

夏文恬,彭丽清,李建红,翁方中,严骏[2](2020)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收集382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依据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无感染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结果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感染16例,占4.19%(16/382)。感染组出血程度为中重度、肝硬化分期为失代偿期占比较无感染组高,住院时间较无感染组长(P<0.05)。出血严重程度、失代偿期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16例并发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30株,革兰阴性菌19株(63.33%),革兰阳性菌9株(30.00%),真菌2株(6.67%)。结论失代偿期、出血严重程度、住院时间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易感因素,依据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患者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周文玉[3](2020)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是加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但是对感染引起出血的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肝硬化合并感染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探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07月01日至2019年07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病例资料完整的185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89例)、未出血组(96例);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73例)、未感染组(112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病因、出血、感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中,除感染与红色征外(P<0.05),年龄、性别、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总胆红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60.3%(44/73),感染合并出血者为64.4%(47/73),未感染合并出血者为37.5%(42/112)。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延长,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感染合并出血时更加明显(P<0.05)。感染组中Child-Pugh B+C级患者比例达53.4%(39/73),与未感染组21.4%(24/1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总胆红素、红色征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感染及红色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感染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2.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白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增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刘甲野,孙丽琴,周泱,何云,王嗣予,张纪元,徐六妹,张路坤,赵方,郑祎,王辉,王福生[4](2020)在《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特征及HBV易感率。方法以2015—2018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纳入对象合并HBV的感染率、合并感染者特征及HBV易感率。结果共纳入4666例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为10.46%(488/4666);合并感染率随年龄升高、CD4细胞计数的降低和WHO HIV临床分期的加重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P均<0.05)。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间HIV RNA的差异以及不同HIV RNA水平分组间HBV DN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HIV/HBV共感染者以HBeAg阴性所占比例较高(76.2%),但HBeAg阳性者ALT异常率高于HBeAg阴性者(31.03%vs. 15.86%, P <0.05)。深圳市HIV感染者HBV易感率为24.73%(1154/4666),女性高于男性(31.56%vs. 24.16%, P <0.05),15~24岁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为29.00%(P <0.05)。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和HBV易感率均较高。年龄较大和病程较重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最高。建议对HIV感染者常规进行治疗前HBV的筛查、临床状态的评估及用药后的监测。对乙型肝炎(乙肝)五项检测均为阴性的HBV易感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朱婉[5](2019)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于首次公布的急需新型抗生素的一级“critical”重点病原体清单中。在获得明确的临床微生物学结果前,对于感染患者早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是依据经验或感染的严重程度,尚无任何早期识别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理论依据。而由于其耐药性较高,在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经验用药对于后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及避免诱导耐药的产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探索本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预先判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潜在“感染组”,进一步明确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滞后效应,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鲍曼不动杆感染的合理性,以达到优化初始用药方案、延长现有抗菌药物使用寿命的效果,进而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耐药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筛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据亚胺培南是否耐药,将满足纳入标准的全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并收集全部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2、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时,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SPSS,Inc,Chicago,IL)、SAS 9.4(SAS Institute Inc.,Cary,NC)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定量变量(年龄)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院日期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训练集(training set)和测试集(testing set)。在训练集,利用10折交叉验证和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立风险评分体系,进行ROC曲线分析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截断值(cut-off值)条件下所对应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s指数,通过比较获得最优截断点及精确度较高的风险预测模型,再以此为基础在测试集中进行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程度的分组,进行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3、根据细菌耐药延后于抗菌药物应用的规则,提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药敏监测结果。采用WHO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汇总,耐药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通过HIS信息系统中的医嘱项(包括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查询每例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剂型、给药方式、用药方法以及用药时间)。4、Cox-Staurt趋势检验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变化趋势。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查感染前72h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易感的影响;并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5、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在掌握四种药物敏感性基础上,结合各种药物的PK/PD参数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最终获得各种给药方案的目标概率及累计反应分数。结果:1、本研究共计筛选了74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是61.37±17.04(岁),其中男性患者494例(66.2%),女性患者252例(33.8%)。根据鲍曼不动杆菌是否对亚胺培南耐药(来源于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所有纳入患者被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593例,79.5%)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153例,2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36个变量中,共计23个单因素变量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显着相关。2、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全部入组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共计包括571例患者,测试集中包括175例患者。在训练集中通过10折交叉验证分组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出8个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男性),既往ICU住院,入院前肺炎,呼吸衰竭,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72h内使用过抗菌药物以及90天内联合抗菌药物使用,AuROC为0.845(95%CI:0.802-0.889)。采用风险评分体系对746例患者重新进行评分,训练集的571例患者风险评分均数为15.14±4.46。综合衡量准确性和Youden’s指数,将11分设定为是否存在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根据风险评分和诊断效能,将测试集的175例患者(分数范围为0到25)分为三组: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最终使用该评分体系,共计有78.3%的患者被正确分类为有或无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3、746例患者感染前72h的用药种类包括二代头孢、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和喹诺酮类等,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的DDDs排在首位。各类抗菌药物DDDs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感染前72h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阳性球菌类的暴露均是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74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三年期间累计DDDs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使用量最多,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Cox-Staurt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5、传递函数模型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DDDs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861、0.580、0.613和0.613,滞后阶数分别为1、1、0、0和0个季度;抗阳性球菌类DDDs与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0.823和0.846,滞后阶数分别为1个季度和0个季度。6、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对于亚胺培南4种剂量水平和2种输注时间的组合,当MIC值≤8μg/ml时,除了0.5g q8h的给药方案外,其余都能获得>90%的PTA,2h和0.5h输注条件下PTA几乎无区别,没有一种给药方案可以获得>90%的CFR;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8种给药方案在0.5h输注时间下:当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MICs升高至64μg/ml时,两种大剂量给药方案(4.5g q6h和6g q6h)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PTA,而当给药方案从1.5g q8h增加到6g q6h时,CFR仅从26.97%提高到67.34%;对于替加环素的不同给药剂量,当MICs≤1μg/ml时,50mg q12h的给药剂量均能获得有效的PTA,现有最大给药方案100mg q12h的CFR仅能到达66.22%;对于多粘菌素3种给药方案在不同肾功能水平下(CLCr)的组合:不同耐药程度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给药方案的PTA变化程度,除与剂量呈正相关外,还与患者的肾功能呈负相关,而只有最大剂量的给药方式(3MU q8h)可以在各种CLCr水平下全部获得较好的CFR(超过86.94%)。结论:本研究基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把握耐药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现预先判断患者出现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前72h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药物的暴露均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药物对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抗阳性球菌药物对哌拉西林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综合比较了四种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提示应结合地区PK/PD参数进行初始经验用药选择、疗效判断和目标性治疗,在密切观察和合理评估基础上,实现最佳药物暴露水平,并对耐药水平较高的感染患者建议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可能对早期经验性抗菌治疗效果和减少诱导耐药的产生非常有价值。

王柳青[6](2019)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0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弘慈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14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出血组)168例和对照组(非出血组)446例。将168例出血组患者根据患者预后(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分为病例组(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5例和对照组(非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0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家族史、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脾切除病史)等;实验室化验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Hb、WBC、PLT;肝功能:ALT、AST、ALB、CHE、TBIL、CTP评分;肾功能:Cr;GLU;血脂:TC、TG;电解质:K+、Na+;凝血功能:PT、APTT、FIB、TT;休克指数;肝硬化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感染、胆石症等。影像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家族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感染、Hb、PLT、ALB、CHE、TBIL、CTP评分、BUN、Na+、PT、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休克指数、Hb、PLT、PT、ALB、TBIL、CTP评分、Cr、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有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休克指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1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腹水量越多、出现门静脉血栓,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当休克指数升高、出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分期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风险增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图0幅;表26个;参255篇。

申洋,邓家征[7](2015)在《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34例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64.9%);易感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具有消化道肿瘤、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在呼吸系统,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87.2%),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感染患者的原发病,有助于预防控制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白波[8](2015)在《临床消化内科感染病例浅析》文中提出目的:针对消化内科临床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较深入地探讨,结合感染因素提出有关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的100例消化内科临床感染患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患者中易感人群为老年患者,感染率与年龄成正相关关系,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都是易感因素,上呼吸道为主要易感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在临床中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制度,对易感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患者的原发疾病积极进行治疗,以及抗生素的正确应用等措施对于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有效防控具有重要作用。

李永伟,杨凤彩,张德葵,滕立春[9](2015)在《综合性医院中医肝病专科1564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病种复杂的中医肝病专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医肝病专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结果:两年半内中医科住院患者共1 564例,其中肝硬化783例,包括原发性肝癌(PLC)613例,医院感染59例次,例次感染率3.8%,医院感染患者55例,医院感染率3.5%,42例医院感染患者原发病为肝硬化,其中34例并发PLC,PLC院感患者占总医院感染率的65.5%,明显高于其它病种的医院感染率(P=0.000)。感染部位以腹膜感染为主(33.9%),其次为消化系统(25.4%)和呼吸系统(20.3%)(P=0.000)。感染病原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白念珠菌较为常见(35.0%)。影响PLC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为TNM分期和Child-Pugh分级(P=0.000)。结论:以多病种为特征的综合医院中医肝病专科医院感染患者其原发病以肝硬化和PLC为主,感染部位以腹膜感染为主,白念珠菌为常见病原体;中晚期PLC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因素仍与肿瘤本身情况和肝脏功能有关。

彭华军,唐丹丹[10](2014)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62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26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49例(18.7%);易感部位主要是腹膜、呼吸道、肠道及泌尿道;发生医院感染的时间为(20.1±0.7)d;病原学标本检查: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导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60岁,Child-Pugh分级C级,有并发症,有侵入性操作史,住院时间≥15 d,采用2种或以上的抗生素。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入侵性操作等帮助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提高其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二、医院感染与肝硬化患者易感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感染与肝硬化患者易感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感染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
    2.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 讨 论

(3)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交叉验证
        2.3.2 ROC曲线
        2.3.3 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2.3.4 外部验证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
        3.1.2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3.2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3.2.1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3.2.2 风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3.2.3 风险评分体系诊断效能
        3.3 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耐药性滞后效应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内容和方法
        2.2.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2 收集感染患者的菌株信息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2.2.3 细菌耐药率统计
        2.2.4 主要用药评价指标(DDDs)
        2.3 统计方法
        2.3.1 二元Logistic回归
        2.3.2 Cox-Staurt趋势检验
        2.3.3 时间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基线情况
        3.2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
        3.2.1 感染前72h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3.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3 四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
        3.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四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3.2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
        3.3.3 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与耐药率的传递函数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常用给药方案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统计软件
        2.3 方法
        2.3.1 琼脂二倍稀释法
        2.3.2 蒙特卡洛模拟
    3 结果
        3.1 标本的分布情况
        3.2 四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3.3.1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PTA
        3.3.2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因素
        1.1.3 资料收集方法
        1.1.4 资料分析
    1.2 结果
        1.2.1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单因素分析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 肝硬化门脉高压
        2.1.2 肝功能受损
    2.2 诊断研究
    2.3 治疗研究
    2.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临床消化内科感染病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患者资料
    2.2研究方法
    2.3统计分析
3结果
    3.1医院感染情况
    3.2医院感染与患者原发疾病之间的关系
    3.3发生感染部位
    3.4住院时间
    3.5病原菌
4讨论
5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9)综合性医院中医肝病专科1564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2.2 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关系
    2.3 感染部位
    2.4 病原学检查
    2.5 PLC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10)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发生感染的时间
    2.2 病原菌分布
    2.3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医院感染与肝硬化患者易感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终末期肝病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患因素的研究[D]. 李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J]. 夏文恬,彭丽清,李建红,翁方中,严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22)
  • [3]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D]. 周文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及特征分析[J]. 刘甲野,孙丽琴,周泱,何云,王嗣予,张纪元,徐六妹,张路坤,赵方,郑祎,王辉,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0(02)
  • [5]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D]. 朱婉.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6]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王柳青.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消化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 申洋,邓家征. 当代医学, 2015(36)
  • [8]临床消化内科感染病例浅析[J]. 白波. 中国保健营养, 2015(06)
  • [9]综合性医院中医肝病专科1564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 李永伟,杨凤彩,张德葵,滕立春. 亚太传统医药, 2015(09)
  • [10]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 彭华军,唐丹丹.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11)

标签:;  ;  ;  ;  ;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与肝硬化患者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