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

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

一、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刁守中[1](2019)在《我国火山地震事例》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我国1597年10月6日吉林长白县望天鹅火山地震、 1720—1721年黑龙江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地震,以及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7级地震与海底火山喷发的事例。分析了1597年10月6日渤海7级地震与同日望天鹅火山喷发的关系等有关问题。分析表明:我国火山喷发现场考察的历史上溯至1720年,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火山现场调查的国家之一。

顾亚宁[2](2019)在《基于遥感技术的五大连池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及喷发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山喷发是一种普遍的地质自然现象,火山作用基本参与了地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的生成和演化。火山喷发也是伴随着地球形成和演化的一种基本的地质作用,为古代和近现代物质生产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提供的物质基础包括火山的喷发物资源、地热能源和旅游资源等。对火山喷发过程的原理和成因以及其灾害和预防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探索意义,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火山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区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五大连池火烧山,其处于中国东北多火山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比较重要的火山研究地区。火烧山熔岩流是国内火山喷发形成的最新熔岩流之一,熔岩流总量占其总喷发量的90%,而且该熔岩流保存完好且上方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此外,五大连池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性相对比较强烈,因此仍然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里爆发。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其他火山锥相比,火烧山火山锥相对较低,在中国所有火山群的新期火山地貌现象中,火烧山熔岩流北部出现的大量喷气锥和喷气碟是火烧山的特征景观,此外,熔岩隧道也同样广泛分布在该地区。作为国内最新喷发形成的熔岩流,火烧山熔岩流为国内火山学研究提供了优质的资源。由于本项研究需要火烧山地区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和数字高程模型图(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本次研究的野外工作(分别是2017年10月和2018年6、7月)包括了无人机拍摄和实地探勘两个阶段,然后使用photoscan和ArcGIS软件拼接和集成所得的无人机照片两种方式,并生成表面照片。以数据处理流程和喷发过程反演为研究思路,利用ArcGIS软件对火烧山熔岩流进行了地表粗糙度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对表壳类型进行了数字化快速划分,得到了不同的熔岩流表壳类型以及与之对应的熔岩流流动单元边界。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的熔岩流单元进行室内ArcGIS测量面积和野外厚度测量,以恢复喷发体积。最后,参考火山喷发历史记录,估计了熔岩平均溢出率、平均速度等喷发动力学参数。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前人已有的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地质图基础上(白志达等,1999),利用遥感数据解译结果将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划分为结壳熔岩、渣块熔岩和渣状熔岩,绘制了火烧山熔岩流期次图以及熔岩流流动路线;(2)利用高精度火烧山DEM数据和ArcGIS属性表提供的数学工具计算得出了火烧山熔岩流地区面积约为21.1km2;熔岩流平均厚度22.4m(其中火烧山北部部分熔岩流厚度约为12.6m);喷发物总体积约为0.47km3;(3)依据前人对五大连池火山相关的满文档案研究,估算得出五大连池火烧山喷发时间发生在公元1721年4月26日至6月21日(康熙六十年四月一日到五月二十八日),总计约持续56天;(4)依据结壳熔岩的熔岩流长度与平均溢出率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出火烧山地区1721年爆发时熔岩流的平均溢出率和流速分别为11.52-26.36m3/s和3.5m/s,并对结果进行了检验。最后,依据火山喷发的破坏指数(Destructiveness Index)计算方法估算了1721年火烧山爆发时的破坏情况。五大连池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的遥感研究作为本次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成果,不仅对火烧山熔岩流喷发过程提供了遥感学依据,也为以后该地区和其他火山区野外地质调查提供了遥感技术储备。

王璐瑶[3](2018)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站也日益成为人们了解和获取信息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也选择用网站的形式向公众发布近期活动、新闻动态和各类基本信息。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一篇关于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汉译英翻译的实践报告。对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站内网页的英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国读者科普当地独特的地质知识、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外国游客以此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国际范围内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间相互沟通,还可以为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委员会对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资格再评估的考核加分。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选取网站内新闻动态和科研科普栏目下的部分网页内容,大约14000字,可以满足本次实践翻译和论文写作的要求。译者从中英表达方式和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关联理论中明示—推理过程,根据译者自身的认知语境推理原文作者的认知语境,从原文网页明示的信息中推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即找到原文信息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同时译者也需要推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找到原文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选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采取具有最佳关联的译法,使译文读者用有效的推理努力获取与原文读者一样的语境效果,以此实现交际目的。通过对此次翻译项目的研究,译者发现:1)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中的网页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即让目标语受众了解五大连池近期的活动动态及相关特色地质、文化、风俗等相关内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中英语言在表达、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等相关差异,尊重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此达到网站外宣的目的;2)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目的就是让目标语受众通过正常的推理努力就能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和语境效果,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将原文信息和语境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此项目可以为英语受众者、地质爱好者和想要了解五大连池特色文化的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五大连池的信息,也期望能为更多的网页翻译工作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陈頔[4](2017)在《浅析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文化价值》文中认为黑龙江地区自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设置将军衙门以来,形成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即成为《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档案是黑龙江地区现存最早的档案,其丰富的内容不仅反映了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清代黑龙江的真实面貌,而且蕴含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对清史、满族史、黑龙江地区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满文档案的概况,对满文档案在各领域的文化研究价值进行了分析。

赵彦昌,苏亚云[5](2017)在《21世纪以来满文档案整理与研究述评》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满文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满文档案的整理,不仅有系统的汇编,还有零散的公布,均为学术界注入新鲜的史料。对于满文档案的研究,多围绕满文档案的概况、编译、编纂、开发和利用及民族和军政问题等探讨,多方面展示了满文档案整理、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等。但是,研究成果数量不够多,主题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需要学者们继续努力。

谢艳[6](2016)在《五大连池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分布研究》文中提出丛藓科(Pottiaceae)为世界广布科,是苔藓植物门藓纲顶蒴藓类中含有属数最多的一个科,主要分布在温带和高寒带地区。目前已知世界丛藓科植物共87属,中国共记录丛藓科植物39属、179种及变种。丛藓科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经历过曲折的过程,但目前多数学者接受Zander的分类系统,本文遵循此系统。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由14座火山和堰塞湖组成,其特殊的成因和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是研究植被演替过程和物种对恶劣环境适应的理想胜地。该科的大多数种适应干燥的环境,且在干燥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在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属于优势科,分布占相当的优势,在苔藓植物区系组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五大连池火山群丛藓科植物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采自五大连池火山群3000余份标本的鉴定,发现丛藓科植物15属31种和变种。其中中国新记录一种,为厚边对齿藓Didmodon bartramii。里龙江省新记录4属,新记录20种和变种。新记录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黑龙江省丛藓科植物的多样性。本区共有6种地理成分,分别为北温带成分、东亚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东亚-北美成分、泛热带成分和旧大陆温带成份。其中北温带成分(36%)为主,其次是东亚成分(28%),说明五大连池丛藓科植物是北温带成分为主,且伴有东亚成分。对丛藓科植物在14座火山的分布研究发现,丛藓科植物在火烧山和黑龙山的分布最多,在尾山分布最少,从新期火山到老期火山,分布数量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五大连池火山群基质和水分等条件将丛藓科植物的生境分为7种生境,相对频度统计和物种多样性排序结果均表明:土生>石缝生>石生>树生>火山渣生>腐木生>沼泽生。本文主要是对五大连池丛藓科植物物种进行鉴定,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且配有彩色图片,给出了属、种检索表,为黑龙江五大连池丛藓科植物的物种信息、区系组成及特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中国丛藓科研究提供新资料。

陆其国[7](2010)在《见证黑土地山水奇观——关于《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文献》》文中认为《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文献》今天能够幸存,并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曾经历了一番劫后回归并被发掘认识的过程,而劫掠者就是沙皇时期的俄国入侵者。2002年,《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文献》(以下简称

李永生[8](2009)在《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分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山作用是一种基础的地质作用,是地球演化和岩浆分异的重要原因,是塑造地球表面地貌的重要营力。前人很多研究都集中于火山喷发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的分形性质。通过观察和实地测量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熔岩流,发现该区熔岩地貌十分丰富,其熔岩流主要分为结壳熔岩和渣状熔岩两种类型。结壳熔岩流边界比较弯曲,渣状熔岩边界较平直。熔岩流剖面气孔特征呈层状分布,越接近顶部气孔越大越多,变形越明显;越往熔岩内部气孔越小,变形越不明显。根据GPS测得的熔岩流边界数据和数字照片,通过计算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边界的分形维数和熔岩气孔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熔岩流边界和熔岩气孔是分形的,所计算的5条熔岩流边界分形维数分别为1.040、1.100、1.110、1.135、1.289;26个熔岩流剖面气孔分形维数是从1.22到1.68。熔岩流边界的分形特征在一定尺度范围(5米-80米)内成立,熔岩流边界越弯曲分形维数越大;气孔的分形特征说明越靠近熔岩流顶部气孔越大变形越明显,分形维数越低。熔岩流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在熔岩流流动过程中受到非线性力量的控制,因为通常情况下非线性系统产生分形。边界的高分维值与其低粘度是分不开的,而气孔的分形维数则与熔岩流内部的剪切应力有关。

吴雪娟[9](2008)在《五大连池满语地名考释》文中研究表明在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历史和语言的共同影响下,五大连池地名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五大连池火山旧名"和尔冬吉山",意为"烽火山";五大连池湖泊旧名"乌德林池",源于"乌云德林倭和",意为"九磐石"。考证五大连池地名的发展演变,探讨其词源和语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满语地名特征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魏正一[10](2008)在《五大连池火山探秘(上)》文中研究说明五大连池火山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南距哈尔滨380公里。这里是我国着名的国家地质公园,素有"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称。火山,是地壳以下炽热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从地壳薄弱部位喷出地表的产物。全球陆地上有活火

二、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火山地震事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1597年10月6日望天鹅火山喷发和火山地震及其与渤海7级大震关系
    1.1 对渤海7级大震及望天鹅火山喷发的不同认识
    1.2 火山活动基本史料
    1.3 对史料的再分析
    1.4 渤海大震与火山喷发及边境地震对比
    1.5 基本认识和讨论
        1.5.1 基本认识
        1.5.2 1597年渤海大震是否为深震的讨论
2 1720—1721年黑龙江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火山喷发与火山地震
    2.1 有关古籍记载
        2.1.1《宁古塔记略》记载
        2.1.2《清实录·雍正朝实录》等记载
        2.1.3《盛京通志》等记载
        2.1.4《后出塞录》记载
        2.1.5《达呼尔索伦源流考》记载
    2.2《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
        2.2.1《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坎坷经历
        2.2.2《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
    2.3 史料的火山地震学历史价值
        2.3.1 标志性历史意义
        2.3.2 火山喷发与火山地震情况
3 1867年12月18日台湾基隆7级大震与火山喷发
4 讨论

(2)基于遥感技术的五大连池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及喷发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介绍
        2.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火山地质现象
    2.2 无人机介绍及飞行区域规划
        2.2.1 无人机系统和相机参数设置
        2.2.2 飞行区域规划
    2.3 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
第3章 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研究
    3.1 常见熔岩流表壳类型
    3.2 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
    3.3 火烧山地区熔岩流粗糙度计算
    3.4 火烧山地区熔岩流类型分析
    3.5 不同区域坡度、粗糙度数据数据分析
第4章 火烧山历史喷发过程恢复
    4.1 火烧山熔岩流体积计算
    4.2 火烧山喷发时间恢复
    4.3 火烧山熔岩流流速和溢出速率
    4.4 火烧山熔岩流流速和溢出率检验
    4.5 火烧山熔岩流流动过程讨论
    4.6 火烧山1721年喷发灾害恢复
        4.6.1 火烧山火山灾害类型
        4.6.2 火烧山1721年火山灾害评估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成果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古文文献部分
附录2 工作量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
    2.2 翻译任务选择目的与意义
    2.3 翻译项目内容和委托方要求
第3章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平行文本的准备
        3.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3.1.3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3.2 翻译流程
        3.2.1 翻译流程的设计
        3.2.2 术语表的制定
    3.3 译后事项
        3.3.1 翻译质量检查
        3.3.2 译后审查
第4章 翻译理论、技巧及案例分析
    4.1 关联理论简介及应用
    4.2 词汇翻译技巧
        4.2.1 直译法
        4.2.2 音译法
        4.2.3 增译法
        4.2.4 词性转换
    4.3 句子翻译技巧
        4.3.1 合理增减
        4.3.2 调整翻译顺序
        4.3.3 改译法
        4.3.4 明确主谓
    4.4 语篇翻译技巧
        4.4.1 语义衔接
        4.4.2 结构衔接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人员的职业素养
    5.2 翻译经验总结
    5.3 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4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所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致谢

(4)浅析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形成
二、《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概况
三、《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文化价值
    (一) 满文档案对东北少数民族关系史的文化研究价值
    (二) 满文档案对军事史的文化研究价值
    (三) 满文档案对地理学的文化研究价值
    (四) 满文档案流人史的文化研究价值
    (五) 满文档案对民俗学的文化研究价值
    (六) 满文档案对语言学的文化研究价值

(5)21世纪以来满文档案整理与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公布
二、满文档案的研究主题
    (一) 满文档案概述
    (二) 满文档案的编译
        1. 满文档案编译的理论和方法
        2. 满文档案译文的公布
    (三) 满文档案的编纂
    (四) 满文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五) 民族问题
    (六) 军政问题
    (七) 其他
三、结语

(6)五大连池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丛藓科植物的研究历史
    1.3 近年来丛藓科植物研究概况
    1.4 火山苔藓植物的研究现状
    1.5 丛藓科植物形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1.5.1 叶特征
        1.5.2 孢蒴和蒴齿
        1.5.3 孢子
        1.5.4 疣
        1.5.5 原丝体
    1.6 丛藓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1.6.1 生长型
        1.6.2 配子体特征
        1.6.3 孢子体特征
        1.6.4 繁殖方式
    1.7 五大连池自然地理概况
二 五大连池丛藓科的分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采集、整理和鉴定
        2.1.2 新记录的标识
    2.2 分类与讨论
        2.2.1 丛本藓属
        2.2.2 扭口藓属
        2.2.3 红叶藓属
        2.2.4 陈氏藓属
        2.2.5 对齿藓属
        2.2.6 净口藓属
        2.2.7 湿地藓属
        2.2.8 薄齿藓属
        2.2.9 大丛藓属
        2.2.10 赤藓属
        2.2.11 反扭藓属
        2.2.12 纽藓属
        2.2.13 墙藓属
        2.2.14 毛口藓属
        2.2.15 小石藓属
    2.3 小结
三 五大连池火山群丛藓科植物区系及地理分布组成
    3.1 属、种组成及优势属分析
    3.2 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记录种
    3.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4 与其它山地丛藓科植物区系比较
    3.5 丛藓科植物在五大连池各火山中的分布
        3.5.1 新期火山(黑龙山和火烧山)
        3.5.2 东、西龙门山,笔架山和小孤山
        3.5.3 东、西焦得布,南、北格拉球山和卧虎山
        3.5.4 莫拉布山和尾山
        3.5.5 药泉山
        3.5.6 关于丛藓科植物在新期火山和老期火山分布的讨论
四 五大连池丛藓科植物生境多样性研究
    4.1 丛藓科植物生境组成统计
    4.2 丛藓科植物物种在7种生境的频度统计
    4.3 七种生境中丛藓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五 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8)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分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五大连池火山群地质地理概况
    1.2 五大连池火山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五大连池老黑山概况
    1.4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研究现状
    1.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形态特征
    2.1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野外地质考察工作
    2.2 玄武质熔岩流表面形态基本类型
        2.2.1 结壳熔岩
        2.2.2 渣状熔岩
    2.3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形态
        2.3.1 熔岩被
        2.3.2 熔岩河
        2.3.3 熔岩趾
        2.3.4 馒头状熔岩
        2.3.5 熔岩瀑布
        2.3.6 熔岩隧道
        2.3.7 圆筒状塌坑
        2.3.8 熔岩塌陷
        2.3.9 喷气锥与喷气碟
        2.3.10 熔岩渣丘
    2.4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边界
    2.5 小结
第3章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剖面结构特征
    3.1 熔岩流单元内部剖面结构的研究
    3.2 老黑山火烧山熔岩流剖面分层特征
    3.3 熔岩剖面上气孔的形态特征
    3.4 小结
第4章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分形特征
    4.1 分形理论发展概况
        4.1.1 分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4.1.2 分形的定义
        4.1.3 分形维数方法
    4.2 熔岩流分形研究进展
        4.2.1 熔岩流边界形态
        4.2.2 气孔分布
        4.2.3 断裂分布
    4.3 熔岩流边界分形研究的方法
        4.3.1 点状要素分形维数
        4.3.2 线状要素分形维数
        4.3.3 面状要素分形维数
    4.4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分形特征
        4.4.1 熔岩剖面气泡分形特征
        4.4.2 熔岩流边界分形维数
        4.4.3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边界分形特征的形成机制
    5.1 影响熔岩流的因素
    5.2 熔岩流的形态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5.3 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形成机制
    5.4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五大连池满语地名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五大连池火山名称
二、“和尔冬吉”的词源
三、“五大连池”湖名的演变
结 语

四、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火山地震事例[J]. 刁守中. 华南地震, 2019(S1)
  • [2]基于遥感技术的五大连池火烧山熔岩流表壳类型及喷发过程研究[D]. 顾亚宁.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02)
  • [3]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网页翻译实践报告[D]. 王璐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3)
  • [4]浅析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的文化价值[J]. 陈頔. 黑龙江档案, 2017(05)
  • [5]21世纪以来满文档案整理与研究述评[J]. 赵彦昌,苏亚云. 满族研究, 2017(03)
  • [6]五大连池丛藓科(Pot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及区系地理分布研究[D]. 谢艳.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7]见证黑土地山水奇观——关于《清代五大连池火山喷发满文档案文献》[J]. 陆其国. 档案春秋, 2010(03)
  • [8]五大连池老黑山熔岩流分形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李永生. 首都师范大学, 2009(09)
  • [9]五大连池满语地名考释[J]. 吴雪娟. 满语研究, 2008(01)
  • [10]五大连池火山探秘(上)[J]. 魏正一. 大自然, 2008(03)

标签:;  ;  ;  ;  ;  

满文档案与五大连池火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