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场模拟器的改进

静电场模拟器的改进

一、静电场模拟仪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翟立朋,常凯歌,程琳,张俊武,童童[1](2021)在《数值差分算法在静电场模拟实验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在普通物理实验中,一般先测出空间电势的分布或等势线,再根据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和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的原理,画出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分布。但这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无法得到电场强度的具体数值。将数值差分算法引入到静电场模拟实验中,基于MATLAB计算得到空间电场强度的具体数值,进一步还可以得到空间电荷的具体数值,这样可以得到更更富的静电场信息。该方法可以拓展静电场模拟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训练同学们利用计算机编程方法处理数据的能力。

王军[2](2021)在《原位高压静电辅助熔喷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顾晓奕[3](2021)在《新型线板式静电除尘器颗粒脱除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静电除尘器作为重要的除尘设备被广泛用于燃煤烟气的净化,但随着新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静电除尘器的性能需要不断提升。静电场、流场、颗粒荷电以及颗粒轨迹等是影响和表征颗粒脱除性能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的研究集中在对静电除尘器放电极和收集极结构的改进,而对两者之间的配合性能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收集极和放电极在不同配合方式下的颗粒脱除特性展开研究,揭示其对静电场、流场、颗粒轨迹以及除尘率之间的影响规律,由此获取一种性能良好的配合方式,实现对静电除尘器性能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文设计了一种带有扩缩板的静电除尘器,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三种不同排布形式的扩缩板(M1-ESP、M2-ESP、M3-ESP)对静电除尘器内静电场、流场、颗粒轨迹和收尘率的影响,并与常规平行板式静电除尘器进行了对比。发现M3-ESP具有较好的收尘性能。增设扩缩板有利于强化收集极附近区域的电场,有效增强颗粒的荷电能力,提高收尘率。该优势在高电压、低流速下更加突出。同时,设置扩缩板增大了收集极表面积,有助于颗粒的收集。此外,扩缩板的布置方式与收尘率密切相关,高低交替等间距布置更有助于提高颗粒脱除效果。扩缩板的高度需合理设定,避免因高度过高引起主气流通道变窄,抑制颗粒脱除的现象。2.本文提出一种星型放电极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三种不同的电极排布(E0-ESP、E1-ESP、E2-ESP)对带有扩缩板的静电除尘器内静电场、流场、颗粒轨迹和收尘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圆柱型放电极相比,星型放电极促进了电晕放电,强化了电场,放电极附近的高电场强度区域扩大。放电极布置方式同时对颗粒脱除性能具有重要影响。E2-ESP有效增强了进口区域内的电场,颗粒在通道前段,远离放电极的区域便具有较强的荷电能力,增加了细颗粒的荷电量,弥补了细颗粒因表面积较小造成的荷电能力较弱,在不占用Y方向的通道空间的情况下,缓解了因增设扩缩板造成的通道狭窄引起的主流加速现象,有助于提升颗粒收尘效率,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3.本文设计并建立了静电除尘器收尘率实验台,通过实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得出采用M3-ESP型收集极与E3-ESP型放电极配合使用的静电除尘器综合性能较好。

刘垚[4](2021)在《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场强模拟及结构参数优化》文中提出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因其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目前规模化静电纺丝技术一般分为两种:毛细管式与非毛细管式。针对现有非毛细管式静电纺丝技术存在的纤维粗细不均匀、能耗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二级分形螺线静电纺丝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分形理论与液体自由表面重组理论的静电纺丝技术发展而来。本文利用分形几何迭代的思想,以传统的螺旋曲线为轨迹线通过改变坐标系的方式进行二次扰动,得到二级分形螺线的参数方程。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建模,利用COMSOL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分形结构进行电场分析。发现各结构参数对纺丝电极的场强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为:电场强度与场强CV值随着一级半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一级螺距的增大可以提升电场强度但CV值会降低,二级半径、二级扰动圈数、金属丝半径的增加会降低场强值,对场强CV值的影响不大;最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分形结构的最佳参数:一级半径为80 mm、一级螺距为60 mm、二级半径为10 mm、二级扰动圈数为40、金属丝半径为0.2 mm。为了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对具有半径差的纺丝电极与带有辅助电极的纺丝电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施加电压为30 k V,接收距离为100 mm时,半径差9 mm的纺丝电极的平均电场强度为25.85 k V/cm,场强CV值为4.25%;当辅助电极为逐渐缩小2圈的分形螺旋结构时,辅助电极式的纺丝电极平均电场强度为26.5 k V/cm,场强CV值为5.72%。结合实际选择第二种纺丝电极作为最佳优化模型。以质量分数为12%的PAN溶液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发射射流所需的临界场强为20.6 k V/cm,证明优化后的电极上绝大多数的纺丝位点均可形成射流,且各纺丝单元的平均射流间距分别为5.30 mm、6.79 mm、6.68 mm、5.25 mm。最后,根据分数维的定义计算得到最佳分形结构的维度为1.79。

谢黄骏[5](2021)在《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两相流反演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低温推进剂加注、低温空分、氢液化及液化天然气生产等过程都涉及低温流体的输运,监控相含率及相分布对于这些工业过程有重要意义,也是低温两相流换热及流动特性研究的基本参数之一。低温流体与室温流体如水、乙醇等相比,密度、导热系数及液相介电常数等物性有数量级的差别,在这些物理测量过程中,测量算法的准确度及抗噪性要求更高,对信号采集硬件系统的分辨率及精度要求更严格。另外,低温空化、低温热管等两相流动及换热测量要求减少对流场的干扰。因此理想的低温流体两相流相含率及相分布测量手段应具备如下特点:1)非接触、非侵入;2)可同时测量相含率及相分布;3)硬件对复杂环境的兼容性较高,成本可控;4)环境友好,对人无害。传统的低温流体两相流测量技术中,很难在上述四点需求中做到较好的均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流体两相流相含率及相分布测量方案,研究将多电极电容传感器测得的电容向量分别与空泡率及相分布信息相关联的测量算法。本文在电容式传感器的电场特性,相含率测量算法、相分布反演算法等方面,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究了电容式传感器测量区域的电场分布特性,得到电容变化与测量区域中两相流流场内任意微元介电常数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将流体管路截面网格(微元)化,获得传感器边界电容变化量(dCp,q)与每个网格介电常数变化(dεe)的一阶线性关系,从而得到对应于不同电极对的灵敏场(Sp,qe=dCp,q/dεe)。当传感器在测量区域内形成匀强场时,灵敏场处处相等,流体空泡率与任意位置电容变化量呈等斜率的线性关系,此时电容与测量区域相分布无关,然而这也导致了相分布信息的丢失,只能对相含率进行测量。当测量区域内电场不均匀时,在电场线密度较大的位置灵敏度较高,此时相分布将会显着影响电容值,空泡率与电容间的关系高度非线性。2)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在高维空间拟合电容向量与空泡率的映射关系,并针对带噪样本开发模糊回归算法(FLSSVR),利用数值实验初步验证了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结合该算法进行低温流体空泡率计算的可行性。以LN2-VN2作为工质对,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利用LSSVR在高维空间中寻找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电容与低温流体空泡率之间映射关系的可行性。给出了六种典型相分布做为训练样本生成的模板,其中对于无规则相分布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训练样本对各流型的覆盖度。研究了不同归一化方法所得输入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线性归一化电容向量作为输入能够获得准确度最高的空泡率计算结果,其相对误差在10%以内,绝对误差在0.020以内。针对有噪训练数据,计算高维空间中样本点到一次拟合超平面的距离,依此定义模糊隶属度导出FLSSVR算法。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训练样本带噪情况下相较于LSSVR所获结果平均相对误差降低7.41%,均方根误差减小9.80%。3)基于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反演得到低温流体相分布图像,提出一种考虑线性化误差的改进算法,基于数值模拟和常温替代工质实验验证了测量准确性。ECT利用反演算法,对已知独立电容测值求介电分布的反问题进行求解,得到测量区域内的相分布信息并以图像的形式将结果输出。以LN2-VN2作为两相工质对,通过数值实验筛选了适用于8电极电容传感器在低温流体两相流反演时的传统反演算法。利用LSSVR拟合归一化电容向量与线性化误差的关系,并结合传统算法,得到LSSVR耦合的反演算法。数值实验表明,LSSVR耦合的反演算法能够消除传统迭代算法的半收敛现象,极大程度改善反演质量,将图像误差减小27.95%~63.77%,相关性系数提升4.63%~106.39%。搭建了类比于液态甲烷-气态甲烷介电特性的常温介电工质对反演成像实验装置并进行静态实验,结果表明LSSVR耦合的反演算法能够有效提升反演精度,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孔佳[6](2020)在《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而被淘汰下来的电子产品被称之为电子废弃物。众所周知,电子废弃物在我国是最大的固体垃圾之一,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体的健康造成破坏和影响。而且电子废弃物里面的印刷电路板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印刷电路板里含有大量的金属铜、少量的贵金属以及一些有害有毒的物质,成吨的印刷电路板里这些金属的含量相当的惊人,甚至比自然矿藏的含量还要多几十乃至几百倍,这些资源不能白白浪费,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其提炼出来再利用。本文在传统的高压静电分选的基础上加入气流,利用自制的气流静电分选设备对废电路板破碎后的混合物料进行分选研究。首先对物料进入的荷电区域、静电区域以及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其次运用电场仿真软件Ansoft对电晕电场和静电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电晕电极数量m=3,电晕电压U1=25kv、电晕电极到接地电极的距离L=55mm时电晕场强达到最大。同时得到正负极尺寸的大小、形状对静电场强没有影响。在此参数下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与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耦合对颗粒在分选仓里的运动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初步得出当施加的电晕电压U1=20kv、正负极电压U2=25kv、气流流速V=1.0m/s-1.5m/s时为最佳气流静电分选参数。最后对废电路板进行破碎,发现物料在被破碎至粒径为-5+1mm的时候,金属与非金属颗粒已经完全解离,在此粒径下不会出现非金属颗粒的过破碎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非金属粉末破坏分选行为,这也是和传统的辊式高压静电分选机的不同之处。运用正交实验法对自制的高压静电分选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在实验室水平下研究发现并确定当电晕电压U1=20kv-25kv,正负极电压U2=30kv时为最佳静电分选参数,这与仿真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且物料的综合分选效率也差不多。以高压静电分选参数为基础添加一道垂直向上的气流,通过实验可知,对于小粒径的颗粒而言,当气流流速小于1.0m/s时,物料能够顺利进入分选仓进行分选,对于粒径较大的颗粒而言,当气流流速小于1.5m/s时,物料能够顺利的进入分选仓进行分选。不论是小粒径颗粒还是大粒径的颗粒其综合分选效率都比纯静电分选效率要高,而且在相同参数下,小粒径颗粒的综合分选效率要优于大粒径颗粒。

翁凯[7](2020)在《离心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材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纳米纤维因为尺寸小和易功能改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能源存储、组织工程和空气过滤等领域。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具有多样性,但是其低产量的缺点已不能满足对纳米纤维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离心纺丝虽纺丝效率高,但制备的纤维直径粗,多在微米级以上,纤维的性能欠佳。针对这两种纺丝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负压吸附作用下的离心静电纺丝方法,采用多针头旋转喷丝器作为批量制备纳米纤维的供源,基于离心力和静电力的共同作用对纺丝射流进行牵伸,再通过负压吸附的接收装置改善纤维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喷丝器进行升级,制备了一种高效低阻的复合纳米纤维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离心纺丝技术和静电纺丝技术,设计了一种负压吸附作用下的离心静电纺丝装置,对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改善,并对装置的纺丝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加工的离心静电纺丝装置在施加高压静电场后依然能长时间稳定的运行。以聚丙烯腈(PAN)作为试纺材料,制备的PAN纳米纤维匀整连续,相较没有施加负压的离心静电纺,其纤维直径更细,纤维产量更高(6.38 g/h)。此外,利用本装置还成功制备了不同纺丝溶剂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证明本装置适合多种聚合物纺丝。(2)对离心静电纺丝装置在纺丝过程中的电场和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高速摄影机对聚合物射流从针口挤出后的运动轨迹进行拍摄,研究纤维的成形过程。以PAN为模型聚合物,研究了不同纺丝条件对纳米纤维成形的影响。结果显示:a)静电场的加入,使得纺丝液在从喷丝口挤出时形成带电射流,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劈裂形成细小液滴,伴随惯性力的作用牵伸细化向接收装置方向运动。b)接收装置中负压气流的引入,使得纺丝过程中,涡形气流现象明显减弱,在收集装置附近形成一股指向环形接收装置的旋转气流,使纤维快速沉积在接收板上,纤维不易飘散。c)采用单因素变量的实验方法对工艺参数的研究发现,当纺丝电压为30 kV时、纺丝喷头转速为3500 r/min,负压抽气量为20 L/min时,纳米纤维的直径最细为140.5 nm,纳米纤维产量可以达到7.96 g/h。(3)利用本文设计的装置,对纺丝喷头进行改进,制备PAN/PU&PS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其过滤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纺丝液PAN/PU:PS=1:1的情况下,制备的PAN/PU&PS纳米纤维膜拥有蓬松结构,粗纤维PS为细纤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纤维膜克重为1.95 g/m2时,在32 L/min的空气流速下,过滤效率达到88.81%,滤阻仅为27.46 Pa,QF值达到0.07662 Pa-1。进一步在纺丝液中添加驻极粒子Si3N4,发现在Si3N4浓度为2%时,PAN/PU&PS-Si3N4纳米纤维膜的平均孔径为1.41μm,孔隙率最大86.42%。此时的纤维膜电荷储存能力最佳,在5天之后纤维膜的表面电荷的衰减仅为20%,复合纤维膜过滤效率达到98.05%,过滤阻力为34.55 Pa,QF值高达0.11209 Pa-1。在此基础上,探究PAN/PU&PS-Si3N4(2%)纤维膜实用性能。随着纤维膜基重不断增加,过滤效率和压降逐渐增大。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加(22 L/min~102 L/min),复合纤维膜滤效逐渐降低。但其在92 L/min的风速下,依然能保持95%以上的过滤性能,过滤阻力在102 Pa,证明蓬松结构和驻极体效应能够有效提高过滤性能。

张强领[8](2020)在《PTR-MS多反应离子和灵敏度增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mass spectrometry,PTR-MS)检测技术具有直接进样(无需样品前处理)、响应时间短(秒量级)等特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健康等领域。传统PTR-MS仅以H3O+为反应离子,无法检测与H3O+不发生反应的物质,这限制了 PTR-MS的检测物质种类,而发展多种反应离子技术可以扩展PTR-MS的应用范围。此外,一些应用领域对PTR-MS的灵敏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如痕量炸药检测、呼气成分检测等,待测物质浓度会在ppb甚至ppt量级,因此,需要发展高灵敏PTR-MS 技术。本论文在自主研制的PTR-MS装置基础上,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需求,开展了多反应离子技术和灵敏度增强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氨掺杂PTR-MS研究。PTR-MS通常借助改变离子源放电气体来产生不同的反应离子,以适应不同种类物质的检测需要。本文创新地提出了一种氨掺杂PTR-MS方法,在自主研制的以常规H3O+为反应离子的PTR-MS装置上,通过在进样口旁路加入氨气,将反应离子H3O+完全转化为NH4+,简单快捷地实现了反应离子的转换。利用此方法开展了固体炸药三过氧化三丙酮(Triacetone triperoxide,TATP)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与常规PTR-MS相比,氨掺杂PTR-MS方法将TATP的检测灵敏度提高41倍,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达到 1.3ppb。2、双极性PTR-MS研究。传统的PTR-MS只有单一反应离子H3O+,无法检测与H3O+不反应的有机物。为此,研制了一套双极性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器(Dipolar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mass spectrometry,DP-PTR-MS),具有 3 种反应离子可选:H3O+、OH-以及质子化丙酮离子(CH3)2COH+。(1)在H3O+模式下,检测灵敏度达到105.2cps/ppb(丙酮),检测限达到7ppt(甲苯),清洁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浓度通常在ppb量级,这表明新研制质谱仪可用于大气痕量VOCs的监测。通过对空气进行78小时不间断监测的验证实验,得到空气中ppb-ppt浓度范围内VOCs的变化趋势,证明了新研制质谱仪具有对大气痕量VOCs实时在线监测的能力;(2)在OH-模式下,成功实现对NO2、SO2的离子化与检测,拓展了常规PTR-MS的检测范围;(3)利用(CH3)2COH+作为新的反应离子,专用于检测NH3,反应离子从m/z 19转换为m/z 59,避开了以H3O+作为反应离子检测NH3时,m/z 18的产物离子会受到m/z 19处H3O+反应离子强信号的干扰问题。3、射频电场双离子漏斗PTR-MS新技术研究。射频电场离子漏斗技术是一种新型离子聚焦技术,可应用于离子的高效聚焦引导。实验室早期开展了离子漏斗反应管的相关研究,将PTR-MS灵敏度提升近一个数量级。为进一步提高PTR-MS的灵敏度,首次将离子漏斗技术引入到离子源,提出了一种离子源和反应管均为离子漏斗结构的双离子漏斗PTR-MS新技术。结合电场模拟软件中的离子-分子碰撞模型和自行构建的射频电场模型,通过离子运动轨迹模拟研究,设计加工了一套离子源和反应管双离子漏斗的PTR-MS。实验结果显示:双离子漏斗PTR-MS在射频模式时,相比于单离子漏斗反应管PTR-MS的直流模式(传统PTR-MS工作模式),检测苯、甲苯、乙腈、对二甲苯、丙酮的灵敏度增强了 5~15倍;相比于单离子漏斗反应管PTR-MS的射频模式,检测甲苯、对二甲苯的灵敏度提高了20%~34%,同时可以减少进样空气返流离子源,降低反应离子中杂质峰NO+和O2+的占比。4、静电场聚焦PTR-MS新技术研究。发展了一种不需要射频电源,适用于PTR-MS反应管的静电场离子聚焦技术。通过离子运动轨迹模拟发现,仅在直流静电场情况下,一种球面结构电极具有离子聚焦作用,设计加工了一套基于球面结构电极的新型反应管,利用此结构的PTR-MS开展有机物的检测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反应管相比,新型静电场聚焦反应管仍然具有软电离特性,灵敏度增强了 3~5倍。

冒海文[9](2020)在《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环境危机,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大力推广及排放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开发具有高过滤效率和长使用寿命的高性能过滤材料是当代空气过滤行业的研究重点。传统滤袋由空气过滤材料缝制而成,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滤袋在使用过程中其缝制处由于脉冲气流的作用,易产生破裂;其次,缝制处材料重叠、针迹过大造成的粉尘堆积降低了空气过滤材料的有效过滤面积,由此降低整个滤袋的过滤效率。本课题制备了静电增强型聚四氟乙烯单丝,并以此作为结构增强原料,研发的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可以有效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针对以上新型纬编双轴向结构,本课题研发了专用的双轴向圆纬机和圆筒针刺机,实现了新型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成功制备。针对空气过滤材料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性能,将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与传统空气过滤材料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揭示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上的优势。(1)本课题采用挤出法纺丝制备了新型聚四氟乙烯单丝,利用其力学性能和静电性能的优势提高无缝过滤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在预处理时加入不同粒径和不同含量的电气石颗粒进行混合,纺制含电气石颗粒的聚四氟乙烯单丝,电气石颗粒含量的变化对聚四氟乙烯静电增强体单丝的表面形态、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电气石的含量和粒径增大,单丝表面沟槽数目越多且越深,导致力学性能下降,但由于电气石自带静电,单丝表面的静电压明显提升且呈指数分布,综合考虑单丝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对无缝结构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的提升作用,确定了电气石的最佳含量为5 wt%,最佳粒径为5μm,为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研发提供原料支撑。(2)设计了新型纬编双轴向结构,以双面罗纹组织为地组织,加入衬经和衬纬纱,针对该新型无缝织物结构,设计研发了新型纬编双轴向圆纬机和圆筒针刺机。其中,新型双轴向圆纬机配备专用的成圈机构、给纱机构和传动机构,通过不断地解决纱嘴相对位置、纱线张力与织物牵拉力、机构之间的配合等问题,实现了纬编无缝双轴向织物的编织。基于无缝管状的结构特性,本课题开发了针对不同筒径圆筒织物的针刺机,对其织物结构进行进一步增强,改善其孔隙率,最终获得纬编无缝双轴向空气过滤材料。新型结构及设备的研发为纺织领域新产品研发和新应用的拓展带来机遇,也为空气过滤材料新产品的开发提供设计思路。(3)对不同结构的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和传统空气过滤材料组成的六种样品进行拉伸强度、顶破强度、静电压、透气率、孔径分布、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测试,并对这些性能指标进行模糊综合分析。在拉伸和顶破的过程中,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横纵向增强结构有利于材料在拉伸和顶破强度上的提高,且由拉伸和顶破曲线可得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拉伸和顶破性能较稳定;在过滤性能中,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透气性和平均孔径均低于传统材料,但由于静电增强材料和无缝结构的使用其过滤效率有效提升。最终通过六种空气过滤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过滤性能模糊综合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由于其静电增强聚四氟乙烯和无缝结构的应用,本文研发的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上均有明显提升,为其在过滤行业的应用提供性能参考。(4)通过ANSYS建立了空气过滤材料物理模型,理论分析了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在过滤性能上的优势。将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和有缝过滤材料、不同PTFE单丝含量的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形成两组对比,从过滤过程、过滤机理和过滤效率三个方面揭示了无缝结构对该材料的过滤效率有提升作用,将入PTFE后的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对细小颗粒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且与实验数据相匹配,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5)利用MATLAB建立了除尘系统广义模型,通过无缝结构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的提高,改变模型中对应参数,结果显示无缝结构过滤材料的使用使除尘系统的稳定型明显提高。利用袋式除尘系统各种因素的分析,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组,建立除尘系统模型的广义系统模型。利用广义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得到相关参数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除尘模型可以达到稳定,利用除尘模型达到稳定的时间作为衡量系统稳定性性能的标准时间越短,系统稳定性越高。通过改变系统中力学性能和初始除尘效率的参数值,计算系统稳定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提升,除尘系统的稳定性明显提升。袋式除尘器广义系统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分析为不同规格参数的滤袋提供选择依据。上述五个方面均针对目前传统过滤材料力学性能和过滤效率不足的问题,以研发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为目的,从原料、结构、设备、性能和模拟五个方面出发,以无缝结构和制造设备为研究重点,以性能研究对比为最终目的,配合数值模拟,最终得出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较优越的新型无缝结构空气过滤材料,为该类具备优异力学和过滤性能的新型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徐雅倩[10](2019)在《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沿线国家能源的开发、输送和利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作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相继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800 kV、±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相应地线路附近静电场强度屡创新高,静电场潜在的健康影响备受公众关注。然而,目前尚无静电场暴露限值的国际标准,我国除电力行业标准外,也尚无相关国家标准,造成处理相关环境投诉困难重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工委、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局等均指出当前关于静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特别是动物实验研究亟需加强,以便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进而制定暴露限值。中国作为国际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的领先者,应为静电场标准制定开展更多系统研究。神经系统作为电磁场的重要靶位,是静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的重点。考虑到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附近电磁环境特点,本研究分别在已投运的±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和实验室静电场模拟装置中开展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暴露强度和剂量静电场对小鼠行为表现、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尼式体含量、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索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运用转录组深度测序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一步探寻静电场暴露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及其机理。最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采用国际上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静电场暴露限值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室研究中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结果显示,理论值为80 kV/m(实际值55.3±2.7 kV/m)静电场短期(7 d)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潜伏期显着延长,穿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着降低;更长时期(14 d、21 d、35 d和49 d)暴露后,上述行为指标均无显着差异。可见,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可造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更长时期暴露,通过生物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学习记忆能力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后,海马区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含量的比值显着降低,五羟色胺含量显着升高;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后,海马区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降低。可见,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及海马区氧化损伤是导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理论值为50 kV/m和40 kV/m(实际值分别为34.1±1.7 kV/m、27.1±1.4 kV/m)的静电场暴露则对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行为表现、海马区各神经递质含量等相关检测指标均无显着影响。实验结果符合剂量-效应关系。(2)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可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使80 kV/m静电场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得到修复。具体表现为静电场暴露可提高海马区胞核中Nrf2蛋白水平,上调该信号通路下游GSH-PX1和SOD2等抗氧化基因表达,从而提高GSH-PX和SOD活力,以对抗短期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该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可阻断静电场暴露下海马区中该信号通路被激活,使海马区抗氧化能力下降,学习记忆能力无法恢复正常。(3)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值为80 kV/m的静电场暴露49 d可引起小鼠大脑组织73个基因表达显着变化。结合本课题组该强度静电场暴露实验中其他器官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有6个基因在大脑、肝脏和睾丸中表达均显着上调,表明这6个基因为对静电场敏感基因。KEGG生物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静电场暴露后小鼠大脑中差异基因所富集的8条生物学通路均涉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 I)分子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鉴于MHC I分子介导的免疫异常参与了帕金森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静电场长期暴露对上述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4)实际输电线下实验结果显示,线下电场强度随天气变化波动较大,9.2021.85 kV/m静电场暴露35 d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区五羟色胺含量异常、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由于实际输电线下自然环境复杂多变,难以满足实验动物合适的饲养条件,实验结果除受电场暴露影响外,还受蚊虫叮咬等其他偏移性因素影响,因此该结果仅可作为参考,应以实验室结果为准。(5)静电场暴露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宜将30 kV/m作为静电场暴露限值。鉴于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25 kV/m静电场暴露会产生确定的健康危害,建议在制定国家或国际标准时,将我国现有电力行业标准中线路临近民房处地面合成场强限值25 kV/m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

二、静电场模拟仪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电场模拟仪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3)新型线板式静电除尘器颗粒脱除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除尘技术
        1.2.1 袋式除尘技术
        1.2.2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1.2.3 双区电除尘技术
        1.2.4 电凝并技术
        1.2.5 静电除尘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放电极型式对颗粒脱除性能的影响
        1.3.2 收集极型式对颗粒脱除特性的影响
        1.3.3 荷电特性的研究
        1.3.4 新型电除尘器研究
        1.3.5 电除尘器数值模拟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静电除尘器数值模拟方法
    2.1 假设与简化
    2.2 电场放电模型
        2.2.1 电场模拟方法
        2.2.2 电场计算方法
    2.3 流场模型
        2.3.1 流场模拟方法
        2.3.2 流场计算模型
        2.3.3 流场离散化方法
        2.3.4 流场计算方法
    2.4 颗粒荷电模型
    2.5 颗粒动力学模型
        2.5.1 颗粒受力分析
        2.5.2 颗粒相计算方法
    2.6 分级效率计算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带有扩缩板的静电除尘器对颗粒脱除性能的影响
    3.1 物理模型
    3.2 网格划分
    3.3 边界条件
        3.3.1 连续相边界条件
        3.3.2 离散相边界条件
    3.4 计算步骤
    3.5 网格独立性
    3.6 模型有效性
    3.7 结果与讨论
        3.7.1 电势分布
        3.7.2 电场分布
        3.7.3 流场分布
        3.7.4 颗粒轨迹
        3.7.5 收尘率
    3.8 本章小结
4 星型放电极对颗粒脱除性能的影响
    4.1 星型放电极对电场的影响
        4.1.1 电势分布
        4.1.2 电场强度分布
    4.2 星型放电极对颗粒轨迹的影响
    4.3 星型放电极对颗粒迁移速度的影响
    4.4 星型放电极对收尘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新型静电除尘器颗粒脱除性能试验研究
    5.1 试验装置
        5.1.1 颗粒发生装置
        5.1.2 静电除尘器本体
        5.1.3 高压供电系统
        5.1.4 低压冲击仪
    5.2 试验步骤
    5.3 收集极对收尘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5.3.1 电压对收尘率的影响
        5.3.2 颗粒粒径对收尘率的影响
        5.3.3 进口气流速度对收尘率的影响
        5.3.4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5.4 放电极对收尘率的试验研究
        5.4.1 放电极型式对收尘率的影响
        5.4.2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场强模拟及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静电纺丝技术
        1.2.1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1.2.2 自由表面液体重组理论
        1.2.3 静电纺丝的过程参数
    1.3 静电纺丝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静电纺丝研究现状
        1.3.2 现有静电纺丝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设计与模拟
    2.1 引言
    2.2 分形理论与二级分形螺线
        2.2.1 分形理论
        2.2.2 二级分形螺线
    2.3 静电场有限元分析原理
    2.4 分形结构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场强及其分布
    3.1 引言
    3.2 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结构参数优化
        3.2.1 一级分形螺线半径
        3.2.2 一级分形螺线螺距
        3.2.3 二级分形螺线半径
        3.2.4 二级分形螺线扰动圈数
        3.2.5 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金属丝半径
    3.3 本章小结
4 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场强均匀性优化
    4.1 引言
    4.2 具有半径差的分形结构纺丝电极
        4.2.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2.2 结果与分析
    4.3 辅助电极式的分形结构纺丝电极
        4.3.1 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3.2 结果与分析
    4.4 纺丝射流间距的研究
    4.5 分形结构的分数维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两相流反演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低温流体两相流相分布及相含率测量研究的意义
    1.2 现有两相流相含率及相分布检测方法
        1.2.1 相分离直接测量法
        1.2.2 照相法
        1.2.2.1 非侵入式照相法
        1.2.2.2 内窥式照相法
        1.2.3 光学法
        1.2.3.1 非接触式激光测量法
        1.2.3.2 光纤探针法
        1.2.3.3 Schlieren成像技术
        1.2.3.4 激光干涉法
        1.2.4 声学法
        1.2.5 辐射衰减法
        1.2.6 核磁共振技术
        1.2.7 示踪粒子法
        1.2.8 电学法
        1.2.8.1 射频法
        1.2.8.2 弧面双电极结构电容传感器
        1.2.8.3 非对称双电极结构电容传感器
        1.2.8.4 同心环结构电容传感器
        1.2.8.5 多电极结构电容传感器
    1.3 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流体测量关键技术及主要问题
        1.3.1 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流体测量关键技术
        1.3.2 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流体测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正问题计算
    2.1 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电场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2.2 电容计算
    2.3 传感器静电场的有限元计算
    2.4 灵敏场
        2.4.1 灵敏度计算
        2.4.2 弧形双电极及8电极电容传感器灵敏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低温流体空泡率计算方法
    3.1 模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
        3.1.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
        3.1.2 核函数的构建
        3.1.3 LSSVR的模糊化及基于高维空间距离的模糊隶属度
    3.2 基于FLSSVR的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空泡率测量方法
        3.2.1 训练样本的获取
        3.2.2 测量噪声的添加
        3.2.3 训练样本数量、参数取值及输入/输出的数据归一化
        3.2.4 空泡率拟合结果
    3.3 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空间滤波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CT的低温流体相分布测量方法
    4.1 反问题灵敏场及ECT线性近似方程的导出
    4.2 经典反演算法的导出
        4.2.1 线性反投影算法(LBP)
        4.2.2 Tikhonov正则化算法(TR)
        4.2.3 Landweber迭代
        4.2.4 迭代的Tikhonov正则化(ITR)
        4.2.5 同步迭代重建技术(SIRT)
        4.2.6 全变分1范数正则化算法(TV L1-norm)
        4.2.7 迭代与正则化的关系
    4.3 各算法应用于低温流体两相流的反演成像数值实验
    4.4 改进的反演算法
        4.4.1 改进的Tikhonov正则化算法
        4.4.2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线性化误差计算及改进反演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相分布测量验证性实验
    5.1 常温替代工质的相对介电常数测量
    5.2 常温替代工质对的ECT测量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致谢

(6)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废电路板分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流静电分选的原理分析
    2.1 气流静电分选的工作原理
    2.2 物料在荷电区域的受力分析
        2.2.1 电晕起晕原理
        2.2.2 颗粒荷电原理
    2.3 物料在静电区域的受力分析
        2.3.1 物料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2.3.2 静电区域的电场强度分析
        2.3.3 粒子轨迹分析
    2.4 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2.4.1 颗粒在流体中受力情况
        2.4.2 通式求解球形颗粒自由沉降末速
        2.4.3 精确计算球型颗粒自由沉降末速
        2.4.4 非球型沉降末速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电气流分选过程的计算机仿真
    3.1 基于Ansoft Maxwell起晕电场仿真
        3.1.1 软件介绍
        3.1.2 Ansoft仿真求解方法
        3.1.3 模型属性的设置
        3.1.4 求解参数的设置
    3.2 仿真结果分析
        3.2.1 距离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3.2.2 电晕电极数量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3.2.3 电压对电晕场强的影响
    3.3 静电场仿真分析
        3.3.1 电极大小的影响
        3.3.2 电极形状的影响
    3.4 基于EDEM和 Fluent的废线路板颗粒气流静电分选仿真研究
        3.4.1 仿真软件与方法的介绍
        3.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3 Fluent参数的设置
        3.4.4 EDEM参数的设置
        3.4.5 EDEM-Fluent耦合参数设置
    3.5 气流静电仿真结果分析
        3.5.1 气流仿真结果分析
        3.5.2 气流静电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流静电分选机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4.3 破碎与筛分
        4.3.1 破碎设备的选择
        4.3.2 筛分
        4.3.3 破碎后物料特性分析
    4.4 静电分选实验研究
        4.4.1 实验方案设计
        4.4.2 实验结果和因素值得确定
        4.4.3 物料特性对静电分选得影响
    4.5 气流静电实验研究
        4.5.1 气流静电实验方案设计
        4.5.2 气流静电分选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离心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纳米纤维
        1.1.2 静电纺丝
        1.1.3 离心纺丝
    1.2 离心静电纺丝的发展现状
        1.2.1 离心静电纺丝
        1.2.2 离心静电纺丝装置的研究现状
        1.2.3 离心静电纺丝纤维成形的理论研究
    1.3 离心静电纺丝特点与应用
        1.3.1 离心电纺的纤维特点
        1.3.2 离心电纺纤维的应用领域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2.离心静电纺丝装置的设计及实验验证
    2.1 引言
    2.2 负压吸附的离心静电纺丝装置的设计
        2.2.1 纳米纤维成纤装置的设计
        2.2.2 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与功能的实现
    2.3 常规纳米纤维的制备可行性验证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离心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成形机理与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双场数值模拟
        3.2.1 电场数值模拟
        3.2.2 气流场数值模拟
    3.3 负压吸附的离心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工艺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纺丝液的配制
        3.3.3 制备纳米纤维的参数设置
        3.3.4 测试与表征
        3.3.5 工艺参数对纳米纤维成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离心静电纺制备高效低阻的空气过滤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蓬松驻极复合滤材的结构设计:
        4.3.2 PAN/PU&PS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的研究
        4.3.3 PAN/PU&PS-Si_3N_4驻极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奖励
致谢

(8)PTR-MS多反应离子和灵敏度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光谱技术
        1.1.1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1.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1.2 传感器技术
        1.2.1 传感器
        1.2.2 离子迁移谱
    1.3 色质联用技术
        1.3.1 色谱分离
        1.3.2 色质联用
    1.4 在线质谱技术
        1.4.1 光电离质谱
        1.4.2 化学电离质谱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技术研究进展
    2.1 PTR-MS基本原理
        2.1.1 质子转移反应原理
        2.1.2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装置
    2.2 PTR-MS的检测应用
        2.2.1 气态样品中VOCs检测
        2.2.2 液态样品中VOCs检测
        2.2.3 固态样品中VOCs检测
    2.3 多反应离子技术
    2.4 灵敏度增强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反应离子PTR-MS检测技术研究
    3.1 氨掺杂PTR-MS研究
        3.1.1 常规PTR-MS与炸药TATP检测
        3.1.2 掺杂制备NH_4~+离子
        3.1.3 氨掺杂PTR-MS检测炸药TATP
    3.2 双极性PTR-MS研究
        3.2.1 双极性反应离子制备方法
        3.2.2 双极性PTR-MS研制
        3.2.3 双极性PTR-MS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电场双离子漏斗P.TR-MS新技术研究
    4.1 理论模拟与结构设计
        4.1.1 分子-离子碰撞模型及算法
        4.1.2 模拟软件介绍
        4.1.3 离子轨迹模拟与结构设计
    4.2 实验研究
        4.2.1 单离子漏斗
        4.2.2 双离子漏斗
        4.2.3 两种结构的比对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静电场聚焦PTR-MS新技术研究
    5.1 理论模拟与结构设计
        5.1.1 传统反应管结构
        5.1.2 Skimmer结构
        5.1.3 球面结构
        5.1.4 三种结构的比对评价
    5.2 实验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聚四氟乙烯过滤材料研究
        1.2.2 纬编双轴向结构及设备研究
        1.2.3 圆筒针刺研究
        1.2.4 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研究
        1.2.5 除尘系统模型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静电增强体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其静电增强体制备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生产工艺
        2.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2.3 聚四氟乙烯单丝及静电增强体性能研究
        2.3.1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形貌的影响
        2.3.2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强力的影响
        2.3.3 电气石含量及粒径对单丝静电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
    3.1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结构设计
    3.2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编织用圆纬机研发
        3.2.1 成圈机构
        3.2.2 给纱机构
        3.2.3 传动机构
        3.2.4 牵拉卷取机构
    3.3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编织方法
    3.4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织造
        3.4.1 导纱器配置
        3.4.2 纱线张力控制
        3.4.3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试织中存在的问题
    3.5 无缝织物针刺机设计及研发
        3.5.1 无缝织物针刺机要求
        3.5.2 喂入机构
        3.5.3 针刺机构
        3.5.4 控制机构
        3.5.5 纬编双轴向无缝针织物针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准备
    4.3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拉伸性能研究
        4.3.1 拉伸测试
        4.3.2 拉伸测试结果与讨论
    4.4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顶破性能研究
        4.4.1 顶破测试
        4.4.2 顶破测试结果与讨论
    4.5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静电性能研究
    4.6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性能研究
        4.6.1 过滤性能测试
        4.6.2 测试结果与讨论
    4.7 纬编无缝空气过滤材料性能综合评价
        4.7.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7.2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4.7.3 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过滤材料性能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空气过滤材料静电吸附性能数值分析
        5.2.1 基本原理
        5.2.2 静电模型建立
        5.2.3 网格划分
        5.2.4 加载电场
        5.2.5 结果与讨论
    5.3 基于CFD的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效率数值分析
        5.3.1 基本理论方程
        5.3.2 多孔介质模型
        5.3.3 过滤模型建立
        5.3.4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缝滤袋除尘系统模型建立与分析
    6.1 引言
    6.2 Matlab广义系统
        6.2.1 Matlab介绍
        6.2.2 广义系统介绍
    6.3 模型稳定性分析
        6.3.1 模型假设
        6.3.2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6.3.3 除尘系统模型建立
        6.3.4 除尘系统稳定性分析
        6.3.5 无缝空气滤袋应用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二 :设备实物图
附录三 :有限元模拟代码
附录四 :应用模拟程序代码

(10)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及相关标准概述
        1.1.1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
        1.1.2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相关标准
    1.2 工频电场和磁场神经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实验室研究
    1.3 静态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3.1 静磁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3.2 静电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静电场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进程安排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际直流输电线下电场暴露
        2.3.2 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静电场暴露
        2.3.3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
        2.3.4 海马组织准备
        2.3.5 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测定
        2.3.6 海马区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2.3.7 海马区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2.3.8 海马区尼式体含量测定
        2.3.9 海马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3.10 海马区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3.11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结果
        2.4.2 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
        2.4.3 海马区氧化应激水平
        2.4.4 海马区蛋白表达水平
        2.4.5 海马区尼式体含量
        2.4.6 海马区组织形态
        2.4.7 海马区细胞超微结构
    2.5 分析与讨论
        2.5.1 不同环境下电场暴露动物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5.2 静电场暴露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2.5.3 静电场暴露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rf2-Keap1 信号通路的静电场暴露下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3.1.4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
        3.1.5 海马区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3.1.6 海马区Nrf2 蛋白水平测定
        3.1.7 海马区Nrf2-Keap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3.1.8 统计学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静电场暴露激活Nrf2-Keap1 信号通路
        3.2.2 INH阻断静电场暴露下Nrf2-Keap1 信号通路的激活
        3.2.3 INH引起海马区抗氧化能力下降
        3.2.4 INH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无法恢复正常
    3.3 分析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脑组织样品准备
        4.1.2 RNA提取和质检
        4.1.3 RNA-seq文库构建
        4.1.4 测序
        4.1.5 生物信息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提取的总RNA质检结果
        4.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4.2.3 基因表达量分析
        4.2.4 样本的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4.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4.2.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分析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静电场暴露限值研究
    5.1 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依据及其权重
    5.2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5.3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需考虑的因素和准则
        5.3.1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5.3.2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相关准则
    5.4 静电场暴露限值建议
        5.4.1 选择科学依据
        5.4.2 完成健康风险评估
        5.4.3 确定阈值水平
        5.4.4 选择安全因子
        5.4.5 设定暴露限值
        5.4.6 保证总体可行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静电场模拟仪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值差分算法在静电场模拟实验中的设计与应用[J]. 翟立朋,常凯歌,程琳,张俊武,童童. 大学物理实验, 2021
  • [2]原位高压静电辅助熔喷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新型线板式静电除尘器颗粒脱除特性研究[D]. 顾晓奕. 常州大学, 2021
  • [4]二级分形螺线纺丝电极的场强模拟及结构参数优化[D]. 刘垚.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电极电容传感器的低温两相流反演理论和实验研究[D]. 谢黄骏. 浙江大学, 2021
  • [6]废电路板破碎料气流静电复合分选技术[D]. 孔佳. 江苏理工学院, 2020(01)
  • [7]离心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材料中的应用[D]. 翁凯.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8]PTR-MS多反应离子和灵敏度增强技术研究[D]. 张强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纬编双轴向无缝空气过滤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冒海文. 江南大学, 2020(01)
  • [10]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D]. 徐雅倩. 浙江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静电场模拟器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