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性第一个独自划船

美国女性第一个独自划船

一、U.S. Woman First to Row Ocean Alone(论文文献综述)

易可[1](2021)在《叙事类文本The Wild Ones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源文本《荒野之地》取自于《阿塔维斯特杂志》。叙事性作品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可敬的人物,阐释人生哲理,分享人生智慧。叙事类文本中多长难句,因此,在翻译叙事类文本的过程中,根据其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技巧对源文本进行翻译。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含义,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反馈。本报告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语义三个层面对《荒野之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增译、减译、分句译法、顺译法等翻译方法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报告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有效指导下,努力实现词汇、句法、语义层面的对等,意在对叙事类文本翻译这一领域进行细化研究。通过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总结出针对叙事类文本的翻译方法,以期对此后的外刊叙事类文本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廖诗奇[2](2021)在《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健康问题凸显、颜值经济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智能健身场景备受关注。基于心流理论对年轻女性群体的家庭健身行为及相关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挖掘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潜在发展机会。课题围绕“家庭智能健身女性”群体展开研究。首先对理论研究背景、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现状进行梳理,经案例分析提出了:轻量与专业、多模态交互与社交属性、信息管控与价值延展三条主要设计趋势。然后通过典型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对比分析,在功能、系统服务、操作交互及产品感知四个方面提出了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了问题的研究方向。然后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了用户调研,提出13条心流体验要素及其用户需求层级,在原来的9个要素基础上新增家庭健身场景下的4个特征要素:造型符合审美、时空自由、持续的监督与鼓励以及场景关联。在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中,代入VIP设计法则及心流理论的PAT设计模型,提出了设计愿景及设计原则,并通过构建心智模型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应用阶段,基于设计原则,提出“轻松陪伴”、“沉浸高效”、“适能多元”的核心设计价值,完成了“REDO智能弹力绳”的设计探索。本课题将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的设计侧重点从健身效果转移至心流体验的发生与维持,让大部分具有长期健身述求而难以坚持的“中间人群”直接转变为高频健身人群。希望在多元包容的女性审美趋势下,健身产品设计也能更多地关注、引导女性进行“健康”健身行为。

陈抒言[3](2021)在《泰国短篇小说《咖媞的幸福》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泰语笔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由翻译实践和翻译报告两部分组成。翻译材料是安潘·维乍集瓦((?))创作的短篇小说《咖媞的幸福》((?))。该小说于2003年第一次出版,2006年获得泰国东盟文学奖(S.E.A.Write Award)。小说讲述了一个九岁小女孩在母亲离世前后的心路历程,哀而不伤的氛围中蕴含着乐观生活的态度。截至2020年,这部小说已印刷了 110次,并被译介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由该小说翻拍的同名电影在泰国上映,并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可见这部小说一直深受泰国国内外读者的喜爱。笔者将《咖媞的幸福》(2020版)的正文及副文本都翻译成中文。正文部分包括三大章节,分别是《河畔之家》((?))、《海岸之家》((?))以及《都市之家》((?))。副文本部分包括2006年泰国东盟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告、出版社序言、作者寄语、作者简介以及插图配语。笔者根据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采用金堤的等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等效翻译理论旨在让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效果与原文读者获得的效果尽可能对等,在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个方面实现传神达意。笔者运用等效翻译理论,结合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具体译例,分析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本篇翻译报告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言部分,主要内容有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作者简介以及翻译目的。第二章是文本对照部分,笔者先按照原书内容的顺序编排译文,之后按照相同的顺序展示原文。第三章是等效翻译理论概要,从接收者概念、效果概念和对等概念三方面大致介绍了金堤的等效翻译理论,紧接着从等效与传神、等效与语义调整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等效原则。第四章是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笔者将翻译实践中运用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原文语言特色的保留和对原文语言的调整。笔者保留了原文的特殊词汇短语以及修辞手法,同时调整了不符合中文习惯的阿语序和语义。第五章是总结与启示,其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笔者从本次翻译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孙孟珂[4](2021)在《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玛丽·卡萨特是美国人,也是法国印象派中最重要的女画家之一。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印象派和古典主义,自身坚毅的性格让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扞卫女性的权力,绘画中塑造了有尊严的女性形象,同时画面中的女性是可以与男性享有同样的自由。卡萨特作为一位未婚女画家,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描绘她从未拥有过的母子间亲密的情感,又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独立女性。本文从四个章节来阐述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第一章阐述了卡萨特的人生经历和绘画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观念对女性画家到巴黎求学的苛求,同时也提及了在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下,使艺术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二章是从卡萨特的绘画题材进行研究,首先从母子题材,画面中了呈现的亲密母子情,以及选择此题材的缘由;其次从不同视角下的女性题材来展现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女性视角来表现沐浴的女性,在画面中表现出女性独立的意识,以及表现了代表中产阶级时尚的巴黎女郎;第三章分析了卡萨特的绘画语言及其形成原因,从印象派画家的启发和古典主义的影响来分析绘画语言的形成因素,再从不同角度的构图,印象与古典融合的造型以及装饰性的色彩来逐步分析其绘画语言;第四章发掘了卡萨特艺术中印象与古典的融合,对女性画家的启迪以及促进印象派艺术传播的影响。本文的重点是研究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对卡萨特绘画主题中最能代表其思想的母子题材和女性题材进行着重研究,从主题系列的绘画中探究她的艺术理念。造型中印象与古典的结合、构图的不同视角度以及装饰性的色彩都是她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些独特的绘画语言造就了她不同的艺术风格,使她成为印象派中不一样的风采。

王琴[5](2020)在《《在小龙虾欢唱的地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原文节选自美国野生动物科学家和作家迪莉娅·欧文斯的作品《在小龙虾欢唱的地方》(第20章至第30章)。结合翻译文本的特点,译者采用明晰化策略指导翻译实践,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为目标读者服务,便于读者理解;基于文学表达的需要,达到更好的美学效果。明晰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共性现象,指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或含糊表达的信息在译文中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明晰化的译作由于添加了原作隐含的信息,因而常常比原作篇幅更长、逻辑关系更清楚、更容易理解。本报告从语义、文学形象和情感三个层面分析了小说翻译中的明晰化策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其中“文学形象明晰化”和“情感明晰化”是本报告的创新点,因为到目前为止,鲜有学者对人物情感的明晰化做详细研究,也鲜有人深入探讨文学形象的明晰化。译者采取的明晰化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译文效果服务的手段。原文隐含的信息被译者进行了适度的明晰化,是为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变通手段。

刘梦颖[6](2020)在《太原市女性参与马拉松的限制性因素研究 ——以2019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有更高、更深层的追求。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投入到运动中的女性人数日益增多,随着越来越多女性的参与,在运动过程中与身体相结合的自我竞争,使社会上的陈旧习俗和观念被击破,实现了高度的自我价值感及意识。在我国,社会经济虽然都在不断的进步,但仍有许多女性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认识度不够,传统观念与现代角色的矛盾冲突等因素都导致了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对于当下炙热的马拉松运动,女性的参与度依旧较低。然而,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和学者们对女性研究的不断深化,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女性主义的认知水平以及竞争的不断加剧,仍然使很多女性正在经历着来自家庭、工作及社会中的各种压力。这些因素,使女性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认识到休闲体育运动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重新审视如何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增强幸福感,提升生命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参与2019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的女性为调查对象,研究女性参与马拉松运动的限制性因素,为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保障和支持,更好的促进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2019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女性参赛者进行调查,运用休闲限制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女性主义认知度为辅助支撑,在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出制约女性参与马拉松运动的因素,通过问卷对2019年参与太原马拉松的部分女性进行调查,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太原市有着良好的马拉松举办基础及参与氛围,虽然女性普遍拥有健康意识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但太原市女性在马拉松的参与度对比男性仍然较低。2、太原马拉松女性参与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以21-30岁的人群为主;多数参与者业余时间较为充裕;月收入状况较为理想,处于中等水平;未婚女性是参与马拉松的主要群体。3、太原市女性参与马拉松跑步运动的基本情况,女性多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及个性化发展、增强体力和身体健康程度、休闲娱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为主要动机,参与动机呈现出女性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运动选择上多以简单、趣味以及对抗性小危险系数低的项目为主。4、太原市女性的女性主义认知度较高,紧跟时代的潮流,注重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是从限制性因素来看,女性存在自身限制和结构性限制的影响,从而导致体育参与度较低。5、太原市女性参与马拉松运动限制性因素在收入水平、职业、婚姻状况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学历方面并没有显着差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1、提升女性的自我观念的更新和性别角色的转变,增强女性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2、继续加强女性体育参与扶植力度,着力打造女性体育运动品牌赛事。3、多渠道增加投入力度,做好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满足女性参与体育运动需求。4、“线上”自媒体与“线下”进社区相结合,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5、加强法律监督力度,维护、保障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权益。

崔琳[7](2020)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活”为问题导向,以身份角色为分类依据,在学习与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扩大史料范围,广泛征引话本小说、文人笔记、方志、诗歌(尤以竹枝词为主)等文献材料,并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婴戏图等图像材料相结合,重点考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中下层儿童的游戏生活、生活技能学习与劳作,以及边缘儿童群体的生活与命运。具体内容如下:游戏是儿童幼年阶段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更是儿童接受日常生活世界、逐渐社会化的开始。本文第一章结合图像及文献材料,以游戏互动对象为划分依据,将明清江南儿童常见的几种游戏活动划分为“自然类游戏”与“社会类游戏”,在“自然类游戏”中,儿童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学会运用自然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存经验。“社会类游戏”则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关系,儿童通过游戏活动逐渐社会化,学习与锻炼思维、人际交往等能力。总体来看,儿童游戏提供的不仅是娱乐的作用,更是从各个层面上培养个体未来生活的能力。本文第二章分析与研究明清江南地区中下阶层儿童的生活技能学习与劳动生活。儿童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学者们通常都将关注点放到社会中上层的精英教育中,而很少关注社会中下阶层的大众教育,然而大众文化教育的普及恰是明清江南儿童教育的特色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与前代及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儿童基本文化知识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此外,明清江南中下阶层社会的父母多从小便注重对儿女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且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与劳动活动紧密结合的,通过劳动,儿童学习到各种日后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如农业耕作技能、纺织技能、渔业技能及商业技能,最终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个体。同时,儿童参与劳动的行为,起到了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生活压力的作用。本文第三章则研究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边缘儿童群体,分析儿童被溺杀、被抛弃或贩卖成为童养媳、奴仆、乞丐、优伶、娼妓等几种边缘儿童的命运,发现民间实际运行与官方法律规定相脱节,他们中的许多人像牲口一样被父母贩卖或被人贩子拐卖,早早地脱离父母的庇护步入社会,独自一人完全承担起了生活的压力,成为了缩小版的“成人”。通过研究他们的生活以增进对当时社会情状的认识,探寻一个看似稳固的社会中存在的缝隙,还原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

侯雅璐[8](2020)在《《绅士礼仪手册及礼貌指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引言、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塞西尔·哈特利所着《绅士礼仪手册及礼貌指南》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本次翻译任务选取了该书的引言、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源语文本字数约32,000个英语单词,译文为62,000余汉字。其中,引言部分讲述了19世纪60年代美国绅士遵守礼仪准则的重要性,其余的六章则详细罗列并解释了在该时代背景下美国绅士在谈话、拜访等社交场合中的有关礼仪细节。原着为说明文,内容充实细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19世纪的美国广为流传。目前该原着尚未正式出版中文译本,因此鲜有中国读者了解这本礼仪之书。基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译者精读了现行通用的多本高校英汉翻译教材,并从中总结出十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分别为词汇层面的词义选择、转换法、增词法、重复法,以及句子层面的缩译法、拆译法、视角转移、否定结构译法、状语从句译法以及英语习语译法。这份翻译报告以40个译例为示例阐述了前述的十种常用翻译技巧处理源语文本的具体翻译过程。由于译者恰当地将十种常用的翻译技巧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中,本次翻译实践的绝大部分任务都已顺利完成。然而,鉴于英汉篇章组织结构存在差异,译者发现如果只倚仗常用的翻译技巧,有时仍然无法解决一些所谓“乖戾”的语言现象,诸如一个围绕同一话题展开的英语复杂句(即话题链)中,话题原形或其衍生代词总是重复地出现在各分句中充当其主语或宾语,以维持话题在整个句子中的延续性。此类长句若是按照字字对应的汉译方式进行处理,译文定会显得繁琐臃肿,十分不顺。考虑到上述常用的翻译技巧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译者转向认知语言学理论,并运用其中的话题链理论作为辅佐工具来应对该难题。根据该理论,在以形合为主要特征的英语话题链中,话题通常以原形或代词形式投射到各分句中作为该句的主语或宾语;而以意合为主要特征的汉语话题链多采用零形回指词及少数反身代词作为话题在其它分句上的投射形式,以使句子更加简洁连贯,符合中文的语篇构建规则。这一理论尤其适合处理冗长、繁琐的英语复杂句的汉译问题。因此,基于该理论,在处理本次翻译任务中的上述特殊语言结构时,同一英语话题链内作为各分句主语或宾语而频繁出现的重复话题原形及代词在汉语译文中必须适当地用零形回指词及少数反身代词代之,以使译文变得更加简洁、流畅,符合汉语的行文表达习惯。本篇翻译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概述,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基本信息、源语文本及作者、翻译任务的动机以及翻译报告的结构。第二章是对翻译过程的记叙。在第三章中,通过运用十种常用翻译技巧对文中的部分例句进行了译巧分析。第四章介绍了话题链理论并阐述了该理论作为辅佐工具解决源语文本中众多“乖戾”语言结构的汉译问题的具体过程,同时佐以数个实例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不足以及对未来翻译实践的建议。

周英子[9](2020)在《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现代化、城市化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时间大量乡村人口蜂拥进城,投入这场关乎民族复兴的“国家行动”之中,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阶层——农民工悄然登上历史舞台。在“权力”话语的演绎下,农村和农民被降级、被放逐,因此进城当上农民工便意味着要与权力对抗,也意味着要置换掉被矮化的农民身份,并重新建构起作为农民工主体的认同。其中,作为女性的“进城女工”还要直接挑战父权制文化,她们摆脱了家庭的控制和对男性的依附,进城就是她们实现自我个体化的开始,成为“进城女工”是一个新的主体建构的过程。(1)然而这个主体在城市没有生根的土壤,没有言说的空间,她们的主体性被模糊在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身份认同之中,因此成为“进城女工”也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斗争。新时期以来,反映“进城女工”生存场景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它们用影视镜头艺术再现了“进城女工”这个新兴主体的认同建构过程。本文选取相关影视文本,先从空间角度探析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生存和身份的空间呈现及空间书写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由此得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认同空间化,“进城女工”在城市的生存、文化、消费、性别等空间被挤压、被边缘化,她们的主体认同也随之处于危机之中;其次,本文结合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探析形象背后的身份书写,从而发现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出现定型化倾向,“进城女工”身上的“他者性”通过形象再现被夸大、简化并固定下来,而且影视作品通过对形象的分类塑造,树立了符合理想的“进城女工”形象和与之相对的形象,由此寄寓了意识形态的隐形书写;然后,本文从“进城女工”扞卫主体完整性,重塑身份认同的意图和实践入手,梳理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认同重建模式,她们或争做“城市人”,或重归农民身份等,“进城女工”在既有的条件之下,努力寻求身份的意义;最后本文分别从本文内和本文外角度,鸟瞰影像再现中“进城女工”认同的代际流变和光影流变,在本文内,“进城女工”的身份认同随着代际的转变和时代的流变而悄然改变,而在本文外,影视作品对“进城女工”的光影书写也随着时代的改变的不断改变。

邢雯[10](2020)在《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 ——以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为例》文中指出海盗故事在儿童文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作用、意义和艺术表达。在“燕子号与亚马逊号”系列、“彼得·潘”系列以及《牙买加飓风》这些发表于20世纪初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首先,20世纪初的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呈现为儿童与海盗的诸多对应关系。海盗的恶对应儿童的海盗性;海盗的脆弱对应儿童的天真;海盗故事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文本中时,兼具喜剧性和幻想性两大特点;海盗故事以儿童航海历险的形式呈现时则险象环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次,20世纪初的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在秉承英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与儿童的心理需求相契合。在文学中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传统的海盗,表达了在现实中的儿童摆脱父母权威、获得自主权的渴望;作品中的海盗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释放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野性。英国儿童文学中海盗故事的繁荣,与英国悠久的海洋文化、20世纪初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丧失、儿童文学家对英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对英国社会现状的反思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的艺术表达进一步展现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儿童与成人两个空间的对立与交叠,海盗船作为特殊场所承载的儿童对空间的想象,以及成人叙述者采用的导师型叙述、旁观式叙述和朋友式叙述对儿童读者的操控作用,展示了作家以期儿童文学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的愿望。总之,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不仅为儿童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还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释放反叛情绪的途径。作家们深入挖掘儿童的心理需求与海盗故事的特殊联系,才创作出了这些不仅受英国而且受全球的儿童读者、还有不少成人读者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U.S. Woman First to Row Ocean Alo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 Woman First to Row Ocean Alone(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类文本The Wild Ones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CHAPTER Ⅱ TASK DESCRIPTION
    2.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2.2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2.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Text
CHAPTER Ⅲ LITERATURE REVIEW
    3.1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Studies on Narrative Texts
    3.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Ⅳ PROCESS DESCRIPTION
    4.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4.2 Translation Process
    4.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Ⅴ CASE ANALYSIS
    5.1 Lexical Equivalence
        5.1.1 Amplification
        5.1.2 Omission
        5.1.3 Conversion
    5.2 Syntactic Equivalence
        5.2.1 Division
        5.2.2 Voice changes
        5.2.3 Recombination
    5.3 Textual Equivalence
        5.3.1 Free translation
        5.3.2 Sequential translation
CHAPTER Ⅵ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SOURCE AND TARGET TEXT

(2)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科学运动健身
        1.1.2 智能健身产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实研究
        1.2.2 学术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2.1 心流体验研究综述
        2.1.1 心流理论概念
        2.1.2 心流理论模型发展
        2.1.3 心流体验要素
        2.1.4 心流体验的测量方法
    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概述
        2.2.1 女性健身
        2.2.2 智能健身产品
    2.3 心流理论与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
        2.3.1 心流理论下的家庭智能健身
        2.3.2 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趋势与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研究与心流体验要素提取
    3.1 家庭健身人群特征与需求分析
        3.1.1 家庭健身人群基本特征
        3.1.2 家庭健身人群需求分析
        3.1.3 家庭健身特殊需求分析
    3.2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分析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方法设定
        3.2.3 定性研究
        3.2.4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概述
    3.3 家庭健身心流体验要素验证
        3.3.1 调研目的
        3.3.2 调研方法设定
        3.3.3 定量研究
        3.3.4 心流体验要素需求层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4.1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4.1.1 提出设计声明
        4.1.2 家庭智能健身人群画像
        4.1.3 家庭智能健身心流体验模型
        4.1.4 家庭智能健身设计原则
    4.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策略
        4.2.1 构建心智模型
        4.2.2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用户画像
        4.2.3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设计策略
    4.3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4.3.1 设计策略评估
        4.3.2 设计策略需求层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应用设计实践
    5.1 产品设计定位
        5.1.1 设计理念与核心价值
        5.1.2 智能弹力绳设计实践概述
        5.1.3 产品功能架构
    5.2 概念发散与评估
        5.2.1 概念发散
        5.2.2 方案的评估与筛选
    5.3 “REDO”智能弹力绳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产品服务系统构建
        5.3.3 “REDO”智能弹力绳产品设计探索
        5.3.4 服务信息设计
        5.3.5 产品使用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家庭智能健身产品使用情况与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 B:《家庭健身深访提纲》
附录 C:《家庭健身深入访谈关键声音与洞察》
附录 D:《健身心流体验量表问卷调查》(二次问卷)
附录 E:《女性家庭智能健身心智模型图》
附录 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泰国短篇小说《咖媞的幸福》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泰文摘要
第一章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作者简介
    三、翻译目的
第二章 文本对照
    一、译文
        2006年泰国东盟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告
        出版社序言
        作者寄语(首次印刷)
        作者寄语(第5次印刷)
        作者寄语(第100次印刷)
        河畔之家
        1.平底锅与锅铲
        2.便当盒
        3.脸盆和衣夹
        4.伊贝舟
        5.水边的亭子
        6.水坛和水缸
        7.兔子刨椰凳
        8.闩锅木条
        9.香炉
        海岸之家
        10.凤凰花
        11.沙蟹
        12.马鞍藤
        13.水母
        14.鸡蛋花
        15.沙蚊
        16.松树
        17.蝉
        18.蓝雪花
        都市之家
        19.钥匙串
        20.抽屉
        21.旅行箱
        22.镜子
        23.彩色铅笔
        24.秋千
        25.邮筒
        26.泰式房屋
        尾声
        关于作者
    二、原文
第三章 等效翻译理论概要
    一、金堤的等效翻译理论
        1.接受者概念
        2.效果概念
        3.对等概念
    二、文学翻译中的等效原则
        1.等效与传神
        2.等效与语义调整
第四章 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
    一、对原作语言特色的保留
        1.特殊词汇或短语
        1.1 文化空白词汇
        1.2 特殊语境下的动植物词汇
        2.修辞手法
    二、对原作语言的调整
        1.语序调整
        2.语义调整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
参考文献

(4)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玛丽·卡萨特绘画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玛丽·卡萨特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玛丽·卡萨特绘画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玛丽·卡萨特的绘画主题
    第一节 母子主题
    第二节 不同视角下的女性主题
第三章 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语言
    第一节 玛丽·卡萨特绘画语言的形成因素
    第二节 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语言
第四章 玛丽·卡萨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印象与古典的融合
    第二节 对女性画家的启迪
    第三节 艺术桥梁的传达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在小龙虾欢唱的地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Author
    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ng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Definition of Explicitation
    3.2 Classification of Explicitation
    3.3 Three Levels of Explicitation
        3.3.1 Explicitation of Contextual Meaning
        3.3.2 Explicitation of Literary Image
        3.3.3 Explicitation of Emo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6)太原市女性参与马拉松的限制性因素研究 ——以2019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女性主义
        2.1.1 女性主义的概念界定
        2.1.2 女性主义的研究概述
    2.2 国内外女性体育参与现状
    2.3 国内外马拉松的研究概述
        2.3.1 国外马拉松发展现状
        2.3.2 国内马拉松发展现状
        2.3.3 国内外马拉松的研究现状
    2.4 休闲限制理论
        2.4.1 休闲限制理论的概念界定
        2.4.2 休闲限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2.4.3 女性休闲制约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事基本情况分析
        4.1.1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事级别
        4.1.2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概述
        4.1.3 太原国际马拉松历届报名及参赛人数分析
        4.1.4 2019 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事情况分析
    4.2 太原市参与马拉松赛事女性的基本情况分析
        4.2.1 参与马拉松女性的年龄及常住地情况
        4.2.2 参与马拉松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情况
        4.2.3 参与马拉松女性的收入及婚姻情况
    4.3 被调查女性参与马拉松的基本情况分析
        4.3.1 参与马拉松的频率
        4.3.2 参与马拉松的动机
        4.3.3 参与马拉松的途径
        4.3.4 参与跑步的时段
        4.3.5 被调查女性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情况
    4.4 女性主义认知度和限制性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4.4.1 女性主义认知度量表描述性统计
        4.4.2 限制性因素量表描述性统计
    4.5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限制性因素的影响研究
        4.5.1 学历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4.5.2 收入水平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4.5.3 职业状况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4.5.4 婚姻情况对各大因子制约评价的方差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儿童的游戏生活
    第一节 自然类游戏
    第二节 社会类游戏
    小结 生活、自然与社会
第二章 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劳作
    第一节 明清时代的生活背景
    第二节 儿童的启蒙教育
    第三节 儿童的生活技能教育
    小结
第三章 边缘儿童群体的生活与命运
    第一节 贩卖、抛弃或被拐卖的儿童命运
    第二节 生子不举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绅士礼仪手册及礼貌指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引言、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Account of the Author
    1.3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4 Motivation for the Task
    1.5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Designing the Glossary
        2.1.2 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Source Text
        2.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4 The Task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2.2 Solutions to General Translation Problems
        2.2.3 Ado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y
    2.3 Proofreading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by Commonly-used Skills:Case Analysis
    3.1 Lexical Translation
        3.1.1 Skills with Diction
        3.1.2 Skills with Conversion
        3.1.3 Skills with Amplification
        3.1.4 Skills with Repetition
    3.2.Syntactic Translation
        3.2.1 Skills with Condensation
        3.2.2 Skills with Division
        3.2.3 Skills with Shift of Perspective
        3.2.4 Skills with Negative Structures
        3.2.5 Skills with Adverbial Clauses
        3.2.6 Skills with Set Phrases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by Special Skills:Case Analysis
    4.1 Theoretical Basis
    4.2 Case Analysis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Achievement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9)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社会学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1.3.2 文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
        1.3.3 影视文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
    小结
第二章 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空间构建与认同危机
    2.1 夹缝中的生存空间:徘徊于都市底边的外来人
        2.1.1 局限于社会边缘的“外来者”
        2.1.2 游荡在城市底端的打工女孩
    2.2 歧视下的文化空间:故乡与异域的双重“边缘人”
        2.2.1 城市“过客”:闯入城市空间的“陌生人”
        2.2.2 故乡“浮萍”:脱离乡村家园的“漂泊者”
    2.3 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空间
        2.3.1 嵌入时间之流的身体
        2.3.2 整合进空间的符码身体
        2.3.3 微观机制下“驯顺的肉体”
    2.4 逼仄的性别空间:“边缘”中的“边缘”
        2.4.1 家庭空间的束缚:男权中心对“女性”的挤压
        2.4.2 阶层外部的剥夺:男性领导对“下层”的欺辱
        2.4.3 性别内部的排斥:“姐妹”的漠视
    2.5 异化的消费空间:迷失在“都市梦”中身份符码
        2.5.1 商品流布的都市景观
        2.5.2 身份区隔的消费社会
    小结
第三章 影视视域下“进城女工”的形象塑造与认同再现
    3.1 “进城女工”的群像构建
        3.1.1 装扮老土的“乡下土妞”
        3.1.2 表征“他者”的名字
        3.1.3 孤陋寡闻的乡民
        3.1.4 渴望城市的异乡人
    3.2 “进城女工”个体形象构建
        3.2.1 自尊自强的“奋斗者”
        3.2.2 以爱渡厄的苦情者
        3.2.3 惨遭淘汰的“呆笨懒惰者”
        3.2.4 迷失自我的道德沦丧者
    3.3 “进城女工”影视形象的性别构建
        3.3.1 “类母亲”的“姐姐”和顺从的“妹妹”
        3.3.2 城市/男性加持下成功的“他者”
        3.3.3 不幸不争的“第二性”
    小结
第四章 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重建模式
    4.1 扎根城市:重建“城里人”的身份认同
        4.1.1 重塑自己形象
        4.1.2 重估自我价值
        4.1.3 皈依族群认同
        4.1.4 用“爱情”换取未来
    4.2 重返乡村:回归乡下人的身份认同
        4.2.1 突显乡土身份:对抗“他者”的“自我”强化
        4.2.2 重述身份意图:消解“异化”的乡村“取经人”
        4.2.3 归途是故乡:抚慰“游子”伤痛的最终港湾
    4.3 国家认同叙事的主体建构
        4.3.1 附会于国家叙事的“弄潮儿”
        4.3.2 消隐于宏大历史的小人物
第五章 影视再现中“进城女工”身份叙事的嬗变
    5.1 本文内嬗变:“进城女工”身份认同的代际分层
        5.1.1 进城动机:从谋求生存到享受生活
        5.1.2 城市认同:从消极抗拒到积极迎合
        5.1.3 身份归宿:从回归乡土到游荡在城市
    5.2 本文外嬗变:影视作品的身份叙事流变
        5.2.1 空间流变:从农村—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新农村
        5.2.2 形象流变:从农民—农民工/“城里人”—(农民)到农民—农民工—新农民
        5.2.3 叙事方式的流变:从苦难叙事到励志书写
        5.2.4 认同的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 ——以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作品及框架
第一章 儿童文学中海盗故事的呈现
    第一节 儿童形象与海盗角色
    第二节 儿童游戏与海盗故事
    第三节 儿童历险与海盗故事
第二章 儿童文学中海盗故事的成因
    第一节 海盗的破坏与儿童的反抗
    第二节 海盗的自由与儿童的野性
    第三节 海盗故事与英国儿童文学
第三章 儿童文学中海盗故事的艺术表达
    第一节 儿童与成人两个空间的呈现
    第二节 “海盗船”与儿童的空间想象
    第三节 给儿童讲海盗故事的成人叙述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U.S. Woman First to Row Ocean Alone(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类文本The Wild Ones汉译实践报告[D]. 易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D]. 廖诗奇. 江南大学, 2021(01)
  • [3]泰国短篇小说《咖媞的幸福》翻译实践及翻译报告[D]. 陈抒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玛丽·卡萨特的绘画艺术风格研究[D]. 孙孟珂. 扬州大学, 2021(09)
  • [5]《在小龙虾欢唱的地方》(节选)翻译报告[D]. 王琴. 暨南大学, 2020(04)
  • [6]太原市女性参与马拉松的限制性因素研究 ——以2019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D]. 刘梦颖.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D]. 崔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绅士礼仪手册及礼貌指南》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引言、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D]. 侯雅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新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中“进城女工”的身份困境与认同构建研究[D]. 周英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10]儿童文学中的海盗故事 ——以20世纪初英国儿童文学为例[D]. 邢雯.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美国女性第一个独自划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