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深网调整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海洋测深网调整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一、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续超[1](2019)在《井下导线网逐级平差的精度损失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矿山测量数据的精度直接决定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对矿山测量数据精度方面的研究。鉴于井下测量工作受地下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的影响,测量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布设导线的方式控制整个井下工作,无法做到整体控制,而是随着巷道的不断推进逐步布设的,整体呈现出同级扩展、逐级分布的特征,加之目前大多矿山测量工作人员通常采用近似平差方法逐级平差各级导线,这在理论上存在精度损失。为了确定以逐级平差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计算成果是否能够满足井下工作的要求。论文以间接平差和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数学模型为基础,结合实际中矿山测量数据处理的特点,以C语言开发了能够平差井下加测陀螺边的导线网程序,并围绕井下两类典型的逐级分布式导线网逐级平差、加测陀螺边的整网平差、整网平差点位中误差和相对点位差值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井下导线网逐级平差精度损失的相关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目前井下实际导线网数据处理中均视陀螺边为坚强边为前提,对导线网平差近似坐标的推算算法进行了补充,并依据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模型实现了井下加测陀螺边的导线网平差程序。(2)根据逐级平差与整网平差点位坐标对比结果的规律分析,发现交错式导线网逐级平差时相对点位差值与各级导线逐级平差时的角度闭合差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网型扭曲变形不会逐级累积,而阶梯式导线网逐级平差与之相反。(3)根据逐级平差与整网平差点位中误差对比结果的规律分析,总结出交错式导线网逐级平差(I-V级)精度损失率分别为:2.1%、15.5%、29.3%、37.8%,阶梯式导线网逐级平差精度损失率分别为:20.9%、27.2%、13.6%、19.3%。综合对比证明井下导线采用逐级平差时交错式导线网较阶梯式导线网更优越,希望能对实际井下测量工作的布网形式和精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蔡琅[2](2019)在《GPS在线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改进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GP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旨在通过网络平台向用户提供高精度GPS数据自动解算服务,让用户在不需要掌握GPS原理与计算方法的情况下,能够得到高精度的解算结果。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机构纷纷尝试并建立起一系列的在线处理GPS数据服务,国外已有多个较成熟的GP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上线并提供服务,国内却迟迟未有相关服务正式上线。然而国内用户使用现有GP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时存在坐标框架与国内不一致、网络访问延时高、解算国内数据精度下降等问题。因此基于国内参考站数据搭建GPS在线数据处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江西省CORS网络观测站,设计了GPS在线数据处理服务系统,实现了GPS数据自动快速计算,改进了区域参考站的选取以及天宝接收机数据转换方法,提高了观测数据解算精度。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用江西省CORS站点作参考站,搭建GP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对江西省内质量合格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在X、Y、Z三个方向上可分别达到3mm、6mm、4mm的精度。(2)针对江西省所处经纬度范围,采用基于Delaunay三角形的参考站点选取方法,比就近选站方法计算结果精度提高了1.8倍。(3)针对天宝接收机数据批量转换方法造成的数据丢失现象,提出新的RT-T转换方式,有效观测量转换率达到100%。研究表明该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采用Delaunay构网的站点选取方式能够提高计算结果精度,在江西省区域内,GPS在线数据处理系统Auto-EGG所使用的数据转换方式能完整保留原始观测量。

孟凡修[3](2019)在《基于联合定位算法的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联合定位算法自身拥有的近似特性,被许多研究者用来分析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问题。提出了联合定位算法的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分析时不同算法的多元性,建立了海洋测深网质量、海洋测深网模式和模型可靠性分析效率。使用联合定位算法来表征海洋测深网平差多元性的差距,可靠性分析得到的结论将有助于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使用联合定位算法时达到最优化分析的目的。

曹岳飞[4](2018)在《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安置误差标定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定位精度是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计算分析表明,安置误差是决定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可靠的安置误差标定模型、设计对应的安置误差标定方案,对于提高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的定位精度十分必要。本文以国产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国内外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安置误差标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产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的特点,采用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安置误差平差解算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对地几何定位模型推导。分析了国产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构成,定义了各传感器坐标系,针对系统特有卵形扫描结构推导了扫描仪测距定位公式,基于各传感器空间转换关系推导了激光脚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对地几何定位模型。(2)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系统误差源理论分析与定性定量计算。研究了系统主要误差源,定量分析了扫描仪测距、测角误差,集成安置角误差,IMU测姿误差,定位误差对激光脚点定位精度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安置角误差对点、线、面特征地物的影响规律,为安置误差标定方案提供理论基础。(3)采用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安置误差标定算法。从机载点云和地面高精度测绘数据中提取不同朝向的平面地物,建立平面连接关系,基于激光脚点的坐标计算公式和共面约束条件,利用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解算安置误差。算法优化了基于特征值法的平面拟合算法,提高了平面的抗差性。根据提出的标定方法,给出建立标定场的原则和方法,设计飞行航线,进行了安置误差解算。(4)基于二类高差产生机制,利用平面和斜坡面特征地物评价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对地定位精度。实验表明:本文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安置误差标定算法可以有效的解算安置误差;经过误差改正,国产机载激光测深雷达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精度指标。

周平[5](2017)在《多波束测深条带拼接区误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条带拼接区测深数据的质量控制是多波束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多波束测深精度和获取整体区域真实海底地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波束条带拼接区测深数据误差削弱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内容涵盖:测深点的归算理论推导及分布特征的分析、海底地形的最优空间构建方法的选择、测深误差影响分类及相应的处理手段、基于中位参数的多面函数抗差估计自动滤波测深异常值的研究、以及地形频谱分析的系统性残余误差削弱方法研究等。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⑴推导了海底波束脚印点的归位计算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测深点坐标。将获得的测深点大地坐标转换为空间直角坐标,以避免后期以经纬度为坐标数据处理时产生扭曲变形大的问题。此外,分析在不同的信号发射模式下,等角和等距波束的分布特征。⑵根据所得的测深点空间直角坐标,采用各类空间内插方法来构建海底地形,根据时间损耗、DEM可视化效果以及残余误差各项评估值等指标综合选取最优的内插方法。实例表明:实际应用过程中,海底地形DEM的构建要综合测区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和测深点分布特征来选取自身最优方法。⑶对多波束测深误差的影响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类,并根据测量过程中各类型误差是否共同作用深度值,分析了声速剖面测量和姿态测量误差对条带拼接的影响。此外,阐述了误差性质类型中异常值和系统误差的研究方法,为后续本文处理方法的提出提供指引方向。⑷针对多项式曲面拟合进行测深滤波不彻底且逼近真实的海底地形能力有限,以及将最小二乘求得的残余误差作为抗差初始值严重干扰抗差性能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中位参数的多面函数抗差估计法来自动滤波测深异常值。该方法在多面函数已知节点的选取上进行了改进,结合角度-弦高联合准则和点的离散度进行抽稀处理,此外,综合了多元参数的中位参数具有很强抗差能力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上提取区域的特征点,DEM效果图中可以看出基本没有异常突出的起伏点,同时又保证海底地形连续变化的特征。⑸尽管一些系统性测深误差在数据处理中有所改正,但多波束测深系统自身测量误差及其诱导性的残余误差依然存在,严重影响测深的精度,导致条带拼接区出现哭笑脸现象。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地形频谱分析的方法来削弱系统性残余误差的影响,并与DFT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区多条带分割处理,通过适当的稀释多面函数中已知节点的间隔,合理地降低拟合精度来达到快速处理整个测区系统性残余误差削弱的目的。相比DFT方法的处理,地形频谱分析法所处理后的测深数据残余误差的削弱影响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吴永亭[6](2013)在《LBL精密定位理论方法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制》文中认为水下定位技术为海洋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保障作用,缺少空间定位的海洋属性信息毫无价值。相对海面定位,水下定位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尤其在高精度长基线LBL (Long Baseline)水下定位技术方法。与国外相比,我国虽开展了相关系统研究,但远不及国外相对成熟的LBL系统;受商业封锁,少有相关技术输入,目前我国的LBL技术研究尚停留在对国外昂贵的商业LBL系统及软件的消化吸收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LBL精密跟踪定位理论和方法体系,我国的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任重道远。为此,论文在分析国内外LBL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其定位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LBL高精度水下定位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BL定位数据处理软件原型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新型LBL系统研制、海洋资源勘查、科学研究、精密工程等海洋开发和利用服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LBL系统及工作原理在分析LBL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给出了LBL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提炼并系统的给出了LBL跟踪定位作业流程及数据处理流程。2.声线修正、声速剖面反演及声速场构建(1)基于声波射线理论,研究给出了声线修正算法,实现了声线的快速跟踪,降低了声线跟踪复杂度,显着提高了计算效率。(2)给出了一种采用历史声速剖面、附加水深约束,基于EOF的声速剖面反演算法,解决了现场无实测声速剖面情况下声速的精确获取问题。(3)基于有限声速剖面,提出了基于EOF系数空间曲面内插的局域声速场构建方法,达到了优于0.5m/s的建模精度,相对基于声速剖面直接空间内插的传统建模方法,具有较大优势。3.海底基准传递及海底基阵网综合数据处理方法研究(1)研究了船体坐标系和地理坐标系关系,给出了二者间的转换模型,实现了GNSS高精度定位解向船载收发器转换,为三维坐标基准向海底基阵网传递以及海底和陆地测量基准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研究了海底基阵校准技术,提出了圆校准方法,证明并给出了圆半径等于水深时校准精度最高的结论,无需顾及声速变化即实现了厘米级阵元位置的精确确定以及海底基准的精确传递。(3)研究了海底基阵网平差问题,给出了适合不同情况下的基阵网平差模型。基于测边网,给出了基阵网三维无约束平差模型;基于已知水深,提出了基阵网二维平差模型及附有水深约束的基阵网三维平差模型。基于测边网平差,引入圆校准绝对点位,给出了附加部分校准阵元绝对坐标的二维/三维平差方法和模型。以上研究实现了基阵网阵元相对/绝对点位的精确确定。4.海底基阵阵形因子对LBL定位精度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海底基阵网形、阵元高度差、基阵网精度对LBL跟踪定位精度影响问题,认为基本网形为正四边形时覆盖面积折衷,但阵元点位精度最高,且能够实现整个基阵网无缝拼接;各阵元布设在平坦、无遮挡海床上,对提高阵元点位精度有益;同时建议海床不平坦时,在温跃层和季节跃变层布设阵元高度差应控制在10m以内,而深海声道层和正梯度层应控制在50m以内。给出了满足最佳定位精度下的基阵网边长计算模型,并认为基阵阵元点位精度应高出跟踪定位精度一个数量级。研究了LBL最佳走航跟踪定位路径问题,认为在正三边形和正四边形内、500m以浅水深下跟踪定位时,目标投影点越接近阵元,定位精度越高;而500m以深时,越接近中心,定位精度越高。对于正五边形和六边形,上述水深可减小到200m。5.LBL跟踪定位模型(1)针对不同测量定位情况,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位模型。对于单一测距观测值,给出了空间交会定位模型:具备压力传感器情况下,提出了平面交会定位思想和数据处理模型;对于具备部分水深值情况,给出了附有深度差约束的空间交会模型;联合基阵网相对校准结果,给出了独立坐标系下的空间交会定位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给出了各定位方法的精度评估模型及误差椭圆计算模型。(2)对空间交会、平面交会、附有水深约束的空间交会及独立坐标系下的空间交会四种定位方法进行了试验及对比分析,给出了不同方法适用范围,并认为空间交会法因阵元与收发器存在不对称分布,易导致垂直解不稳定,建议增加压力传感器,提出了基于深度差约束获取高精度跟踪定位解的方法。(3)针对测区无声速剖面或声速误差影响相对显着问题,提出了一种差分定位方法,即根据相邻测距值中声速误差影响的相关性,基于一次差(单差)实现精确定位方法,并给出了定位模型,显着提高了跟踪定位精度,并得到了实验验证。(4)将INS及抗差Kalman滤波引入LBL跟踪定位中,构建了滤波模型,实现了INS信息对LBL定位信息补充及相互检校和修正,提高了LBL跟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6.LBL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研制基于LBL理论研究,结合软件需求分析,搭建了软件框架,研制了软件系统,形成了我国首套LBL综合定位数据处理软件。7.试验及数据处理分析在松花湖水域开展了LBL定位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与GPS RTK定位结果比较,其中湖盆基阵网精度达到了厘米级精度,基阵内跟踪定位精度达到了分米级,基阵网外跟踪定位精度达到了米级,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定位结果,同时也验证了论文研究给出的理论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研制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

季灵运[7](2012)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文中指出位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具有潜在灾害性喷发的大型近代活动火山。长白山天池火山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喷发事件,曾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发生在公元946年的大喷发,就规模和猛烈程度而言,属于全球近2000年以来最大的爆炸喷发之一。鉴于此,“九五”和“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等几家单位对长白山天池火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并进行了以地震活动、形变、地球化学变化为主的固定、流动台网监测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这些常规的监测方法由于受到天池火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跨国境)、工作条件的复杂性(原始森林、天池湖水)等限制,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至今天池火山区下部的浅层岩浆统在什么位置、如何展布等问题,一直没有探测认识清楚。也有学者基于GPS、水准的形变监测资料进行了岩浆房参数的反演工作,但由于点距的稀疏性,各个学者给出的岩浆房参数不尽一致,存在争议。常规手段的监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2002‐2006年发生了较明显的岩浆异常扰动事件,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另外,我国缺少现今正在喷发的活动火山,火山岩浆系统的存储、供给与运移动力机制研究方面比较薄弱。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全新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能够以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对地表实现大范围监测,具有其他大地测量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作为遥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以其安全、有效、宏观、周期性地远距离对地观测的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地表热变化监测。基于InSAR技术和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的优势,本文以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技术在火山领域的应用与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背景:收集了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地区1999‐2007年的GPS水平速度场,以及日本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的GPS速度场;从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收集了我国东北地区上世纪70、90年代两期一等水准测量资料,采用以水准点间高差变化速率即速率差为观测值、以观测点速率为未知参数的垂直形变网整体平差方法,计算得到了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地壳垂直形变速率;2.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近年来的形变演化:本文基于18景ENVISAT ASAR影像资料,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了天池火山2004‐2010年的形变时间序列,结果与同期的水准测量结果吻合的较好,表明PSInSAR可以以毫米级的精度监测火山区地表形变。然后基于考虑地形影响的Mogi模型模拟了PSInSAR获取的累积形变场,确定了浅层岩浆房的空间位置;3.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热异常:建立了基于Landsat TM/ETM和ASTER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监测火山热活动的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分别利用单窗算法和温度/比辐射率分离算法反演基于Landsat TM/ETM和ASTER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的区域地表温度,然后分别计算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温度平均值,去除地表环境因素导致的温度差异影响,最后通过减去天池气象站当日的平均气温,去除气象因素的影响,得到了由火山活动引起的温度异常;4.从地震目录以及GPS基准站位移时间序列资料分析长白山天池火山2002‐2006年岩浆扰动事件的机理:2002年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速度有所加快,在日本岛弧地区表现为强震频发,而我国东北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活动也明显增多,是板块俯冲加速导致应力调整在地表的体现。在此应力背景下,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地幔岩浆房受到较大的应力触发,使得地壳岩浆房与地幔岩浆房的通道打开,引发一次小规模的岩浆补给,造成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的混染,即触发岩浆扰动事件;5.利用InSAR技术研究长周期休眠火山的岩浆系统存储、运移机制:位于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Kizimen火山历史上仅喷发过一次,是典型的监测能力较低的长周期休眠火山。本文基于ENVISAT ASAR(C波段)和ALOS PALSAR(L波段)两种影像资料(共6个航迹),共得到16个相干性较好的干涉图,结果显示Kizimen火山在2010年喷发前约两年开始发生大范围的地表隆升。形变场在升、降轨道的干涉图上表现迥异,本文采用升、降轨道干涉图联合反演,约束获得了岩浆源的几何参数。根据16幅干涉图得到的体积变化,本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计算了体积变化时间序列。最后,结合火山地震目录资料,还原了喷发触发机制。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结论与认识:1.相对于华北华南块体,我国东北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比较活跃,整体趋势性明显;相对于长春基岩点,我国东北地区整体表现为西升东降的差异性垂直运动形变特征。在长期地壳垂直形变意义上,长白山天池火山并无明显的形变异常;2.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房位于天池下方西北侧,深度约9km,与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监测资料一致。另外,由于岩浆上涌触发天池火山区分布的部分断裂两侧活动差异性明显;3.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02‐2006年火山活动产生的温度热异常逐年升高,每年上升约3‐7°C;到2005年,热异常达到了27.5°C,比2002年高出约10°C;自2005年开始,温度热异常明显下降,2006年下降了近10°C,以后温度场保持平稳的趋势,恢复到2002年以前的正常水平。与其他常规监测手段(测震、地表形变、流体地球化学)的趋势一致。由岩石变形与温度变化的弹性热力学关系,本文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在2002‐2006年发生了明显的岩浆扰动事件,导致岩浆房以及周围围岩受压,引起大范围的异常升温现象;4.长白山天池火山2002‐2006年的岩浆扰动事件,与同时间段内我国东北地区频发的5级以上中强深、浅源地震一样,都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方加速俯冲造成的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结果,而非2002年吉林汪清mb7.2深源地震触发;5.Kizimen火山的2010年喷发属于典型的裂隙侵入式喷发模式。喷发前,岩浆从深处上侵到7‐18km深处并开始累积存储,侵入始于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的某个时间。区域应力场的逐渐增加促进了Kizimen火山下方裂隙的拉张破裂,使得上侵的岩浆在裂隙内存储而形成狭长的存储区。裂隙破裂的开始阶段,伴随着区域内零星的地震活动,地表表现为微小的形变,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裂隙的逐渐破裂,区域地震活动增加,表现为小震震群活动,以及地表的大范围较大形变。2010年1月前后,裂隙破裂向上传递接近地表,小震震群活动表现为震源深度逐渐变浅。逐渐补给的岩浆使得裂隙内的压力逐渐增大,最终超过了围岩的强度,岩浆从地壳最薄弱处冲出地表,形成了2010年11月中旬的喷发事件。总之,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现今形变背景,确定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方的岩浆房的空间位置,建立了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热异常的技术体系,探讨了长白山天池火山2002‐2006年岩浆扰动事件的机理,并研究了利用InSAR技术推断确定火山岩浆系统的存储、供给与运移动力机制的方法。

彭富清[8](2009)在《海洋重力辅助导航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界定为利用海洋重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惯性导航精度,修正或限定惯性导航系统误差积累的无源自主导航方法。其技术途径有三条:一是惯性导航系统重力补偿,用于提高惯性导航系统中矢量重力参数的精度,改善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从而改进惯性导航系统本身的精度;二是重力匹配,即以重力场的空间特征作为导航信标,通过与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修正或限定惯性导航误差积累,延长惯性导航系统在水下的有效工作时间并减少其对GPS等的依赖,增强水下导航系统的隐蔽性;三是制图与定位同步技术(SLAM),用于事先没有绘制重力基准图或重力基准图精度不足海域,它在航行器航行过程中创建增量式重力基准图,同时依据该基准图确定航行器位置。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系统主要由惯性导航系统(INS)、实时重力测量系统、重力基准图和辅助导航算法等组成。本文以上述各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系统提出了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理论方法并论证其技术可行性,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了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特征及其修正方法;(2)提出了重力辅助导航基本原理,即通过重力补偿提高惯性导航精度,在重力基准图预先已制作区域通过重力匹配限定惯性导航的误差积累,在缺少重力基准图区域将SLAM作为重力匹配的补充;(3)研究了海洋重力仪和重力梯度仪的技术特点及其测量方法,分析了二者用作实时重力测量系统的技术可行性;(4)研究了卫星测高反演海洋重力场的理论方法,包括卫星测高交叉点平差、共线平差、测高垂线偏差推估、海洋重力场反演等,分析了卫星测高等现代海洋重力技术绘制海洋重力基准图的技术可行性;(5)系统提出了惯性导航系统重力补偿技术,包括基于海洋重力基准图的重力补偿方法和基于重力梯度仪的重力补偿方法;(6)依据重力场空间分布特性提出组合匹配方法,阐明了组合匹配的工作流程,分析了惯性导航误差、基准图误差、实时重力测量误差等对重力匹配的影响,研究了评估重力场适配性的理论方法;(7)探索了基于SLAM的海洋重力辅助导航方法,阐述了利用地图增强卡尔曼滤波(MAK)实现同时定位与重力基准图创建的理论技术; (8)在10 o S 10oN, 160 o E 180oE海域开展了海洋重力辅助导航仿真验证,包括基于重力基准图INS重力补偿仿真、基于重力梯度仪的INS重力补偿仿真、基于海洋重力仪的重力匹配仿真、基于重力梯度仪的重力匹配仿真;(9)依照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系统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其应用需求,开展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应用设计。本文研究结果和结论及技术创新点如下。(1)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可直接确定相对于基准参考坐标系的位置和速度,其精度不随航行时间或航行距离而改变,无需浮出水面或使用外部坐标,也不需要来自地球的导航和通信信号,有望在水下实现惯性导航系统综合校正从而最终解决水下导航隐蔽性问题。(2)海洋重力仪用作海洋重力辅助导航中的实时重力测量系统时需顾及滞后效应和厄特弗斯效应的影响;而海洋重力梯度仪不受滞后效应或厄特弗斯效应的影响,是海洋重力辅助导航中较理想的实时重力测量系统。(3)本文提出了精确、快速计算卫星测高交叉点和正常点及其平均海面高的理论方法,从而改进了卫星测高的交叉点平差和共线平差技术;另外,卫星测高等现代海洋重力探测技术所绘制的海洋重力基准图的空间分辨率高于2′×2′,精度优于7毫伽,为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的工程实现提供了条件。(4)本文推导了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重力参数误差影响惯性导航精度的严密理论公式,阐明了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重力参数误差每小时可产生数百米的惯性导航误差,已成为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误差源之一。(5)在实验海域,基于重力基准图的INS重力补偿技术在100小时内可提高惯性导航精度约16000米;基于重力梯度仪的INS重力补偿可有效改进惯性导航精度;基于海洋重力仪的重力匹配可将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限定在3000米以内;基于重力梯度仪的重力匹配可将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限定在2000米左右。

王乐洋[9](2008)在《大地测量反演解非唯一性的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地球物理场的等效性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的局限性,大地测量反演解的非唯一性是反演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能否求得问题的最优解是关系到反演结果能否成功进行相关地学解释的关键,因此当今反演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就是如何求得反演问题的最优解。本文主要从非线性反演问题的求解方法、反演模型检验以及反演模型建立(先验信息即不等式约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大地测量反演解非唯一性的处理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从反演解的存在性、反演模型构制、解的非唯一性和解的评价四个方面将大地测量反演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统一,给出了大地测量反演解的存在性、大地测量反演模型构制、大地测量非线性反演以及反演解的评价问题的定义;(2)从定义、理论组成及求解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回归分析、测量平差与大地测量反演,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3)研究了目前常用的非线性反演问题的解算方法,将量子退火法引入到大地测量反演中来,提出了基于三次样条的大地测量半线性反演方法;(4)给出了大地测量反演模型的准外部检验方法,提出了观测数据的划分方法以及准外部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5)提出了利用先验信息处理反演解非唯一性问题的附不等式约束的大地测量反演理论,讨论利用该理论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提出该反演方法的分类和实施,给出了其应用前景。

王玉振[10](2007)在《河道水库测量精度评估与质量控制》文中指出黄河下游河道、水库测量及容积、冲淤量的计算是黄河水文测量业务的重要部分,它作为黄河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河道和水库上布设河道、水库监测断面,可以了解河道、水库形态及其变化,所以断面法使用起来简明方便。但由于黄河下游河道、水库地形非常复杂,加之长期以来系统的理论研究不够,在具体的工程实施与成果评估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造成成果的精度与质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河流、水库治理的实际需要,都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分析。本文以冲淤量、库容的计算误差为研究对象,结合断面法测量的特点,重点讨论了DGPS和测深仪组合系统工作原理、误差来源;提出了GPS高程在河道水库测量中的处理方法;分析了断面法测量的误差来源和大小;讨论了冲淤量、库容计算中常用公式的适用性,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冲淤量和库容计算较为合理的公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精度评估;利用误差匹配原理,并结合实测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了黄河下游冲淤测量断面的布设密度问题,提出了黄河下游淤积测量断面密度调整的具体意见;分析介绍了水深测量中测深数据粗差判别和剔除问题。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解决了黄河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讨论的方法和提出的理论不仅拓宽了河道水库测量的研究领域,而且得出的这些方法和理论也适用于其它河流和流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井下导线网逐级平差的精度损失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矿山及矿山测量工作概述
        1.1.2 矿山测量数据处理的特点
        1.1.3 矿山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1.2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的创新点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3 文章章节安排
2 井下导线网整网平差及逐级平差方法研究
    2.1 井下一般导线的布设形式及平差方法
        2.1.1 复测支导线平差方法研究
        2.1.2 加测陀螺边的单一附合导线平差方法研究
        2.1.3 交叉双导线网及空间交叉闭合导线
        2.1.4 逐级导线近似平差精度评估方法
    2.2 井下导线网间接平差方法研究
        2.2.1 间接平差原理及函数模型
        2.2.2 间接平差精度评定
    2.3 间接平差法观测值误差方程
        2.3.1 测边误差方程及线性化
        2.3.2 测角误差方程及线性化
        2.3.3 导线网间接平差方法总结
    2.4 附有限制条件的导线网间接平差方法研究
        2.4.1 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原理及函数模型
        2.4.2 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精度评定
        2.4.3 井下加测陀螺边的导线网的限制条件方程
        2.4.4 附有基线条件的限制条件方程
3 井下加测陀螺边的导线网平差程序设计与实现
    3.1 程序设计的必要性
    3.2 程序设计的准备工作及构想
        3.2.1 程序开发语言及开发平台简介
        3.2.2 程序的整体构想
        3.2.3 导线网近似坐标推算算法设计
    3.3 程序的模块设计及设计流程
        3.3.1 数据组织模块
        3.3.2 数据读取和数据计算模块
        3.3.3 数据输出模块
        3.3.4 程序设计流程
    3.4 程序的实现
        3.4.1 程序界面及功能
        3.4.2 程序计算流程
        3.4.3 实例验证
4 井下导线网逐级平差特点及精度分析
    4.1 井下导线网逐级分布形式及其数据处理
    4.2 导线网整网平差精度分析
        4.2.1 加测陀螺边对整网平差精度影响分析
        4.2.2 整网平差点位中误差分布特征规律研究
    4.3 逐级导线近似平差精度分析
        4.3.1 逐级平差与整网平差相对点位差值对比分析
        4.3.2 逐级平差与整网平差点位中误差对比分析
    4.4 加测陀螺边的逐级平差精度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GPS在线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改进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PS在线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2.2 参考站选取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2 系统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2.1 在线处理系统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2.1.2 系统优点
    2.2 在线处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2.2.1 技术可行性
        2.2.2 操作可行性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构架设计
        3.1.1 设计原则
        3.1.2 总体构架
    3.2 功能设计
        3.2.1 界面交互设计
        3.2.2 数据库设计
        3.2.3 数据批处理设计
        3.2.4 文件下载模块设计
        3.2.5 数据处理方法设计
        3.2.6 数据传输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与相关技术改进
    4.1 系统实现
        4.1.1 系统交互界面
        4.1.2 数据库搭建
        4.1.3 数据批处理
        4.1.4 准备文件下载
        4.1.5 数据解算服务
        4.1.6 数据传输服务
    4.2 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改进
        4.2.1 参考站选取方法的改进
        4.2.2 批量转换方法的改进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可靠性测试与精度评定
    5.1 测试环境
    5.2 参考站更新测试
    5.3 在线处理服务测试及精度评定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联合定位算法的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联合定位算法
2 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
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 结论

(4)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安置误差标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国产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对地定位几何原理
    2.1 系统组成
    2.2 坐标系定义
    2.3 对地定位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误差来源与分析
    3.1 误差来源
    3.2 误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3 安置角误差对点、线、面状地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平面约束模型标定方法与标定方案设计
    4.1 具有抗差性的平面方程求解
    4.2 基于平面约束的安置误差平差解算模型
    4.3 标定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标定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和系统精度评定
    5.1 标定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5.2 精度评定
    5.3 精度评定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情况

(5)多波束测深条带拼接区误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进程及测深原理
        1.1.1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2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组成
        1.1.3 多波束测深的原理
    1.2 多波束条带拼接问题分析及研究现状
        1.2.1 条带拼接的问题分析
        1.2.2 条带拼接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测深点特征分析及海底地形的构建
    2.1 测深点特征分析
        2.1.1 测深点的归算过程
        2.1.2 测深点的分布特征
    2.2 坐标转换与地图投影
        2.2.1 大地坐标与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
        2.2.2 UTM投影
    2.3 海底地形构建
        2.3.1 空间插值方法概述
        2.3.2 海底地形构建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测深的误差影响分类及条带拼接区误差的处理
    3.1 测深误差影响分类
    3.2 条带拼接区误差处理分析
        3.2.1 单一化测量误差作用影响
        3.2.2 测深综合影响及其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多波束测深异常值的自动滤波
    4.1 一般的滤波方法
        4.1.1 趋势面滤波法
        4.1.2 抗差M估计
    4.2 基于中位参数的多面函数抗差估计水深异常值检测
        4.2.1 基函数的构建
        4.2.2 已知节点的选取
        4.2.3 中位参数法的初值求取
        4.2.4 等价权抗差迭代估计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条带拼接区系统性残余误差削弱方法研究
    5.1 系统误差削弱方法—两步滤波法
    5.2 地形频谱分析的残余误差削弱方法
        5.2.1 前期测深质量控制
        5.2.2 短波项信号的提取
        5.2.3 长波项信号的提取
        5.2.4 残余误差的效果评估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两相邻条带局部区域实验
        5.3.2 测区多条带大区域综合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成果

(6)LBL精密定位理论方法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声学定位系统及LBL应用
        1.2.1 声学定位技术及系统
        1.2.2 LBL定位技术应用
    1.3 LBL定位技术国内外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状分析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2 LBL系统定位原理及作业流程
    2.1 LBL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1.1 LBL定位系统
        2.1.2 LBL工作原理
        2.1.3 影响LBL定位的误差源
    2.2 LBL水下定位作业流程
        2.2.1 海底基阵的设计与布放
        2.2.2 海底基阵校准
        2.2.3 LBL跟踪定位实施
    2.3 LBL数据处理流程
        2.3.1 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2.3.2 海底基阵网平差计算
        2.3.3 LBL跟踪定位
    2.4 小结
3 声线修正、声速剖面反演及声速场构建
    3.1 声线弯曲修正理论
        3.1.1 海水中的声速变化
        3.1.2 Snell折射定律及层内常声速声线跟踪
        3.1.3 声线修正
    3.2 声速剖面反演
        3.2.1 基本思想
        3.2.2 反演模型
        3.2.3 试验及分析
    3.3 声速空间场模型构建
        3.3.1 构建方法
        3.3.2 模型精度评定
        3.3.3 模拟实验
        3.3.4 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海底基准传递及海底基阵网数据处理
    4.1 坐标系及船载收发器坐标归算
        4.1.1 坐标系
        4.1.2 船载收发器地理坐标归算
    4.2 LBL绝对校准及基准传递
        4.2.1 基于USBL/SBL绝对校准方法
        4.2.2 无声线修正的圆走航阵元绝对校准
    4.3 海底基阵网平差
        4.3.1 基于测边网的三维基阵网无约束平差
        4.3.2 顾及深度差△Z的基阵网二维平差
        4.3.3 附加深度观测值的基阵网三维平差
        4.3.4 附加部分阵元绝对坐标约束的二维及三维基阵网平差
        4.3.5 基阵网平差方法分析
    4.4 小结
5 海底基阵阵形因子对LBL定位影响
    5.1 基阵网形结构对LBL的影响
    5.2 阵元高度差对LBL测距精度影响及实验
        5.2.1 阵元高度差对LBL测距精度影响
        5.2.2 仿真实验及分析
    5.3 阵元点位精度对LBL定位精度影响及实验
        5.3.1 阵元点位精度对LBL定位精度影响
        5.3.2 仿真实验及分析
    5.4 基阵网对走航路径影响及实验
        5.4.1 基阵网对走航路径影响
        5.4.2 仿真实验及分析
    5.5 海底基阵最优布设
    5.6 小结
6 LBL跟踪定位模型
    6.1 LBL跟踪定位模型
        6.1.1 三维空间交会
        6.1.2 平面交会
        6.1.3 附加Z约束的空间交会
        6.1.4 交会方法对比
    6.2 差分定位
        6.2.1 距离观测方程
        6.2.2 差分定位原理
        6.2.3 仿真实验及分析
    6.3 组合定位及Kalman滤波
        6.3.1 Kalman滤波
        6.3.2 LBL跟踪定位数据滤波
        6.3.3 滤波及分析
    6.4 小结
7 LBL综合数据处理软件研制
    7.1 软件需求分析
        7.1.1 软件目标分析
        7.1.2 用户特点分析
        7.1.3 软件功能分析
        7.1.4 系统需求
    7.2 软件框架设计
        7.2.1 界面设计
        7.2.2 模块设计
        7.2.3 模块功能
    7.3 软件系统研制
        7.3.1 界面设计具体实现
        7.3.2 圆走航校准
        7.3.3 基阵网平差
        7.3.4 跟踪定位模块
        7.3.5 其它相关算法
    7.4 软件验证
    7.5 小结
8 松花湖试验及数据处理分析
    8.1 松花湖LBL试验
        8.1.1 试验概况
        8.1.2 试验过程
        8.1.3 试验数据
    8.2 基阵网数据处理及比对分析
        8.2.1 圆校准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8.2.2 基阵网平差及结果分析
        8.2.3 附加部分校准基阵元绝对坐标约束的三维基阵网平差
    8.3 跟踪定位解算和结果分析
    8.4 小结
9 总结及展望
    9.1 论文总结
    9.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利用 InSAR 技术监测火山区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
        1.3.2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区热异常的研究现状
        1.3.3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监测研究现状
        1.3.3.1 地表形变监测现状
        1.3.3.2 深部岩浆系统探测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2 InSAR 误差源分析与多干涉图 InSAR 技术
    2.1 InSAR 成像的几何模型
    2.2 InSAR 提取地表形变的误差源与削弱措施
        2.2.1 大气相位延迟
        2.2.2 轨道误差
        2.2.3 外部 DEM 误差
        2.2.4 时间失相干
        2.2.5 空间失相干
        2.2.6 其他噪声
        2.2.6.1 热噪声失相干
        2.2.6.2 InSAR 配准误差
    2.3 多干涉图 InSAR 技术
        2.3.1 干涉图堆叠技术
        2.3.2 PSInSAR 技术
        2.3.3 SBAS 技术
        2.3.3.1 SBAS 技术的原理
        2.3.3.2 SBAS 技术腾冲火山区的应用
        2.3.4 组合 PS、DS 的 InSAR 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背景与长白山天池火山的近期活动特征
    3.1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背景
        3.1.1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水平形变特征
        3.1.2 我国东北地区的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3.1.2.1 我国东北地区一等水准资料情况
        3.1.2.2 水准资料处理方法
        3.1.2.3 我国东北地区长期垂直形变速率场特征分析
        3.1.2.4 垂直形变速率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2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近期异常与活动性
        3.2.1 地震活动性异常
        3.2.2 地表形变异常
        3.2.3 流体地球化学异常
    3.3 本章小结
4 利用 PSInSAR 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表形变
    4.1 SAR 影像介绍
    4.2 PSInSAR 数据处理与结果
        4.2.1 PSInSAR 数据处理软件简介
        4.2.2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4.3 PSInSAR、水准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4.4 基于 PSInSAR 形变场的岩浆房参数反演
        4.4.1 Mogi 点源模型简介
        4.4.2 基于 Mogi 模型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房参数反演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
    5.1 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原理
    5.2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活动的可行性
    5.3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用于火山活动性监测的可用数据源
    5.4 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火山活动性的技术手段的建立
        5.4.1 基于 TM/ETM 卫星影像的覃志豪单窗算法
        5.4.2 基于 ADE 的温度/比辐射率分离算法(ASTER)
        5.4.3 两种算法的精度与可靠性分析
    5.5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的活动性
        5.5.1 遥感数据处理
        5.5.2 热红外遥感监测结果与分析
        5.5.2.1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地表温度场分布特征
        5.5.2.2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火山活动热异常引起的温度提取与分析
        5.5.3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长白山天池火山 2002‐2006 年岩浆扰动机理探讨
    6.1 汪清 m_b7.2 深震触发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异常扰动?
    6.2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活动加剧?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 InSAR 技术研究火山喷发前岩浆存储与运移过程
    7.1 Kizimen 火山构造背景与喷发历史简介
    7.2 Kizimen 火山 2010 年喷发前 InSAR 形变场分析
    7.3 InSAR 形变场模拟与岩浆源参数反演
    7.4 Kizimen 火山 2010 年喷发事件的岩浆动力机制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在学期间参加与论文有关的科研项目
附录

(8)海洋重力辅助导航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基本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本文研究目的
        1.3.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惯性导航与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基本原理
    2.1 前言
    2.2 惯性导航原理
        2.2.1 惯性导航系统常用坐标系
        2.2.2 常用重力场参数
        2.2.3 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
        2.2.4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及其校正
    2.3 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原理
        2.3.1 海洋重力辅助导航的技术内涵
        2.3.2 惯性导航系统重力补偿原理
        2.3.3 重力匹配原理
        2.3.4 基于SLAM的重力辅助导航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洋实时重力测量系统
    3.1 引言
    3.2 海洋重力仪
        3.2.1 海洋重力仪误差特征
        3.2.2 海洋重力仪数据处理
    3.3 重力梯度仪
        3.3.1 二维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
        3.3.2 三维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重力基准图
    4.1 引言
    4.2 卫星测高简介
    4.3 交叉点平差
        4.3.1 计算交叉点位置
        4.3.2 构建平差模型
    4.4 共线平差
        4.4.1 计算测高卫星正常点
        4.4.2 Stacking处理
    4.5 计算测高垂线偏差
    4.6 反演海洋重力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惯性导航系统重力补偿
    5.1 引言
    5.2 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重力场参数误差的影响
        5.2.1 扰动重力影响惯性导航的数学机理
        5.2.2 扰动重力对惯性导航位置的影响
        5.2.3 扰动重力对惯性导航速度的影响
    5.3 基于重力基准图的INS重力补偿
        5.3.1 推估重力扰动向量
        5.3.2 改进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
    5.4 基于重力梯度仪的INS重力补偿
        5.4.1 卡尔曼滤波理论
        5.4.2 组建误差状态方程
        5.4.3 建立重力梯度仪量测方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力匹配
    6.1 引言
    6.2 经典匹配方法
        6.2.1 TERCOM方法
        6.2.2 SITAN方法
        6.2.3 ICCP方法
    6.3 组合匹配方法
        6.3.1 组合匹配原理
        6.3.2 组合匹配参数
        6.3.3 组合匹配流程
    6.4 重力匹配误差分析
        6.4.1 惯导误差的影响
        6.4.2 重力基准图误差的影响
        6.4.3 实时重力测量系统误差的影响
    6.5 重力场适配性分析
        6.5.1 重力场特征参数
        6.5.2 选择重力适配区
    6.6 基于SLAM的海洋重力辅助导航方法
        6.6.1 SLAM方法
        6.6.2 MAK滤波
    6.7 小结
第七章 海洋重力辅助导航实验仿真
    7.1 前言
    7.2 惯性导航系统重力补偿仿真
        7.2.1 基于重力基准图的INS重力补偿仿真
        7.2.2 基于重力梯度仪的INS重力补偿仿真
    7.3 重力匹配仿真
        7.3.1 基于海洋重力仪的重力匹配仿真
        7.3.2 基于重力梯度仪的重力匹配仿真
    7.4 仿真结果分析
第八章 应用设计
    8.1 引言
    8.2 海洋重力基准图绘制方案
    8.3 基于重力基准图的INS重力补偿应用设计
        8.3.1 实时推估惯导位置的扰动重力向量
        8.3.2 利用扰动重力矢量改善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
    8.4 基于海洋重力仪的重力匹配应用设计
        8.4.1 粗略匹配阶段
        8.4.2 精确匹配阶段
    8.5 本章小节
第九章 主要工作及结论
    9.1 主要工作及结论
    9.2 主要技术创新点
    9.3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9)大地测量反演解非唯一性的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地测量反演问题的统一
    2.1 大地测量反演问题统一综述
        2.1.1 大地测量反演解的存在性
        2.1.2 大地测量反演模型构制
        2.1.3 解的非唯一性
        2.1.4 大地测量反演解的评价
    2.2 回归分析、测量平差与大地测量反演
        2.2.1 三者的不同定义
        2.2.2 三者的理论组成及求解方法
        2.2.3 应用领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地测量非线性反演问题的解法
    3.1 线性化解法
    3.2 常见的非线性解法
        3.2.1 传统的蒙特卡洛算法
        3.2.2 模拟退火算法
        3.2.3 遗传算法
        3.2.4 神经网络方法
        3.2.5 区间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退火反演方法
    4.1 量子退火基本原理
        4.1.1 模拟退火基本原理
        4.1.2 量子退火基本原理
    4.2 量子退火反演模型构制
    4.3 解算方法
    4.4 算例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地测量半线性反演方法
    5.1 半线性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5.1.1 半线性反演方法的提出
        5.1.2 基本原理
    5.2 基于五节点的半线性反演方法
        5.2.1 “抛物线”数值微分法
        5.2.2 五节点半线性反演公式
    5.3 基于三次样条的半线性反演方法
        5.3.1 基于三次样条的数值微分线性化方法
        5.3.2 基于三次样条的抗差半线性反演
        5.3.3 线性模型求解及评价
    5.4 三次样条半线性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5.4.1 与五节点法的对比分析
        5.4.2 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处理解非唯一性的其他方法
    6.1 引言
    6.2 反演模型的准外部检验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观测数据的划分方法
        6.2.3 准外部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
        6.2.4 准外部检验法
        6.2.5 算例及分析
    6.3 附不等式约束的大地测量反演
        6.3.1 传统先验信息的应用
        6.3.2 附不等式约束的大地测量反演
        6.3.3 算例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二、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10)河道水库测量精度评估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道水库测量目的和意义
    1.3 河道、水库测量的方法
        1.3.1 几种常用水上定位方法
        1.3.2 测深技术
        1.3.3 河道、水库测量技术发展动态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DGPS、测深仪组合系统原理、误差分析及GPS高程
    2.1 GPS简介
    2.2 差分GPS和测深仪组合系统
        2.2.1 无验潮模式河道水库测量
        2.2.2 无验潮模式测量原理
    2.3 DGPS和测深仪组合系统误差分析
        2.3.1 外部测量因素造成的误差
        2.3.2 各种测量环境效应引起的误差
    2.4 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分析
        2.4.1 平面定位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2.4.2 测深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2.5 河道水库测量中的GPS高程问题
        2.5.1 GPS高程拟合
        2.5.2 GPS高程在河道水库测量中的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淤量、库容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及误差分析
    3.1 断面及断面法简介
    3.2 河道、水库冲淤量的计算
        3.2.1 冲淤断面间距与等容积条件下断面间距的确定
        3.2.2 等容积条件下确定断面间距的分析思路
        3.2.3 等容积条件下所确定断面间距的推算
        3.2.4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断面间距的量算
    3.3 断面间几何体体积计算公式的选择
        3.3.1 截锥公式
        3.3.2 梯形公式
        3.3.3 截头方锥公式
        3.3.4 面积插值法
    3.4 断面法冲淤量计算模式
        3.4.1 断面面积差法(以梯形公式和截锥公式为例说明)
        3.4.2 空间体积差法(以梯形公式和截锥公式为例说明)
    3.5 断面法库容计算模式
        3.5.1 库容测量及计算
        3.5.2 断面法冲淤量及库容计算模式的探讨
    3.6 冲淤量及库容误差分析
        3.6.1 断面法主要误差来源
        3.6.2 弯曲性河道断面布设对冲淤量计算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冲淤监测断面合理布设
    4.1 断面布设密度研究的意义
    4.2 误差匹配原理
    4.3 断面测量误差来源分析
        4.3.1 断面测量误差
        4.3.2 冲淤量测量误差与冲淤厚度关系
        4.3.3 冲淤断面代表性误差
    4.4 合理断面密度的探讨
        4.4.1 断面代表性误差与断面测量误差的匹配问题
        4.4.2 允许最大断面间距(允许最小断面密度)
        4.4.3 允许最小断面间距(允许最大断面密度)
    4.5 黄河下游断面法测量精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测深数据处理
    5.1 引言
    5.2 测深数据粗差检测
    5.3 从粗差定位到系统误差补偿
    5.4 基于统计假设理论的统计检验方法
        5.4.1 趋势面法
        5.4.2 基于M估计抗差法
    5.5 水深测量数据采集抗干扰技术
        5.5.1 水深测量数据采集常见干扰
        5.5.3 常用抗干扰技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及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井下导线网逐级平差的精度损失规律研究[D]. 任续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GPS在线数据处理相关技术改进及系统实现[D]. 蔡琅.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联合定位算法的海洋测深网平差模型可靠性分析[J]. 孟凡修.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9(04)
  • [4]基于平面约束模型的机载激光测深雷达安置误差标定技术研究[D]. 曹岳飞.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多波束测深条带拼接区误差处理方法研究[D]. 周平.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
  • [6]LBL精密定位理论方法研究及软件系统研制[D]. 吴永亭. 武汉大学, 2013(02)
  • [7]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D]. 季灵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2(05)
  • [8]海洋重力辅助导航方法及应用[D]. 彭富清.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12)
  • [9]大地测量反演解非唯一性的处理方法研究[D]. 王乐洋. 中南大学, 2008(01)
  • [10]河道水库测量精度评估与质量控制[D]. 王玉振.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海洋测深网调整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