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地区下第三系形成规律研究

孤东地区下第三系形成规律研究

一、孤东地区下第三系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慧[1](2021)在《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油气地球化学领域,描述地学信息的参数种类多样,各种参数相互影响、关联,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兼顾各类参数。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可以从大量数据集中挖掘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地球化学信息,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球化学意义,为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提供可靠依据。在研究中,要根据地质背景、原油特征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济阳坳陷是一个多期多源成藏的复杂含油气系统,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油气最为丰富,它们具有相似的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同时各自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点和油气富集规律。本论文是在总结前人对济阳坳陷中部凹陷油气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分别进行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原油特征,采用不同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和混源解析。东营凹陷主要有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套烃源岩。其中,沙四上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较高、密度分层稳定,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经历了多期生烃过程,可产生大量低熟至成熟的原油。而沙三下段烃源岩沉积时期湖水盐度降低,还原条件变弱,但水体深度较大、湖泊的生产率较高;且生烃过程单一,仅产生成熟原油。对来自东营凹陷不同油田的57个原油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选取了原油的18个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东营凹陷的原油可以分为四组。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南部缓坡带王家岗油田孔店组储层,其烃源岩较为特殊,沉积于还原性咸水分层水体环境,有机质中有大量经微生物改造的陆源高等植物或特殊藻类输入,能产生大量蜡质,目前未发现与之对应的烃源岩,该组可能为来自于沙四上段和东营组烃源岩的混源油。II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附近和南部斜坡带东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于强还原分层的咸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真核生物(主要是藻类)多于原核生物(细菌),成熟度低于其他组,是典型的低熟油;根据地质背景和油源分析结果,推测该组原油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III组原油主要来自于东营凹陷西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淡水、次氧化-氧化的湖相环境,生源为藻类物质和原核生物或者是微生物改造过的陆源有机质,与沙三下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V组原油分布范围较广,原油中与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相关的参数变化较大,在生物标志物参数散点图上较为分散,成熟度相关的参数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属于混原油;利用交替最小二乘法计算发现,该组混源油有三个端元,分别对应于沙四上段低熟烃源岩、沙四上段成熟烃源岩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混原油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46%和43%。沾化凹陷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内的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对来自沾化凹陷中部和南部不同构造单元的65个原油进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通过交替最小二乘法对原油进行混源解析发现,沙四上段和沙三下段烃源岩对渤南洼陷中部原油的贡献比例接近于1:1,渤南洼陷南部、西部和孤北洼陷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下段烃源岩;义和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两套烃源岩对该地区原油的贡献率接近于1:1;孤岛凸起的原油多处于成熟阶段,但来源变化较大;罗家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原油埋藏深度浅,成熟度较低,主要来自于沙四上段烃源岩。孤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边缘地区,油气来源复杂。在孤东油田选取了31个样品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原油进行分类,发现该地区原油可分为四类,I类原油处于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微咸水还原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与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相一致;II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中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与黄河口洼陷东三段烃源岩呈现相似特征;III组原油的分布最广,已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且经历过细菌改造,对应于黄河口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IV组原油属于低熟油,烃源岩沉积于咸水弱氧化环境中,有机质主要为藻类,可能是黄河口洼陷沙一段烃源岩。本研究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油进行分类或混源解析,为济阳坳陷中部油气勘探提供更多资料,对研究区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李涵[2](2020)在《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火山岩时空演化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和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火山岩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因此火山岩油气藏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论文涉及的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西洼组、蒙阴组火山岩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程度低大大制约了下一步勘探方向,如何正确的在研究区开展火山岩地层层序的划分对比,建立火山岩地层格架,是进行本区火山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论文基于岩心、薄片、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首先对研究区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进行识别分类,不同喷发时期岩性纵向变化是划分火山喷发旋回、期次的重要基础。其次基于单井旋回期次的划分及骨架连井剖面的对比闭合,确定全区各旋回期次的平面分布特征,最后对研究区火山喷发时间及喷发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等方法,依据火山岩成岩方式和火山碎屑物质含量,在埕岛-桩海地区火山岩中确定出5大类共35种岩石类型。根据TAS图解分析,研究区火山熔岩亚碱性和碱性两个系列均发育,以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英安岩、玄武岩为主,火山碎屑熔岩以角砾熔岩和凝灰熔岩为主,火山碎屑岩以玄武质/安山质角砾岩、凝灰岩为主,沉火山碎屑岩在研究区以沉凝灰岩为主,次火山岩类中有少量次安山玢岩发育。火山岩岩相划分主要基于火山喷发方式、岩石类型和火山岩产出形态及特征。结合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论文将埕岛-桩海地区火山岩主要发育爆发相、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四大类。此外各相又进行了细分,爆发相进一步分为空落亚相和热碎屑流亚相,溢流相分为上部亚相和下部亚相,次火山岩相中包括次火山岩亚相,火山沉积相包括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因此研究区火山岩岩相共分为4个相和6个亚相。平面分布特征与岩性相似,断层在本区对于岩相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溢流相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爆发相在断层结合部位更容易发育。火山沉积相主要分布于西北区和东南区的结合部位以及溢流相外围区域。火山岩旋回期次划分的基础是岩性岩相变化及界面的识别。其次,基于岩性岩相划分结果及旋回期次界面的识别,结合测井曲线及地震反射特征开展本区旋回期次的划分。研究区西洼组、蒙阴组共划分为2个旋回6个期次,自下而上第一旋回细分为两个期次,第二旋回分为四个期次。第一旋回分布主要集中在凹陷带,在本区起到填平补齐的作用。到第二旋回时全区开始接受沉积,自下而上各期次厚度较大区均位于西北区老30井一带以及东南区的垦东11至垦东231一带,反映了研究区火山岩分布主要分为西北和东南两个主要的发育区,可能代表该地区两个火山喷发部位,此外边界主要断层在本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厚度较大区一般位于断层附近或者断层交叉的位置。为了确定该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环境,采集了样品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主微量元素分析。在安山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4±1)Ma。通过主量元素TAS图版、微量元素的分析化验结果及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图版,确定研究区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岛-造山带环境。

陈亮[3](2019)在《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认为济阳坳陷新生代发育于走滑-伸展背景之下,区内断层同时具有伸展和走滑活动,各时期应力场的变化对继承性断层也会产生影响,但目前对断层走滑活动的特征、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和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几何学和运动学角度出发对断层活动性质进行判别,分析其活动特征,对比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分析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据此得到以下认识:首先,从地震资料和前人成果入手,分析了研究区断层静态特征,发现盆地主要存在NW、NE、近EW向三组断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在坳陷西部临南洼陷、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发育伸展-走滑构造样式。其次,通过断层活动性的计算对不同凹陷控凹、控洼断层伸展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将断层分为早断早衰型、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三类,其中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各又可分为2类,整体上由西南向北东活动高峰期和衰退期后移。认为存在斜向拉张和单剪两种走滑机制,将济阳坳陷分为三个走滑区域,并通过计算断层走滑量,分析地震剖面、平衡剖面认为:西部临南洼陷主要走滑时期为沙二、东营期,西强东弱;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自沙四期开始发生走滑活动,主要走滑时期为新近系;工区其余地区长期发育的断层主要受斜滑拉张,走滑强弱与断层走向和区域应力有关。最后,分析了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断层活动控制凹陷由NW向反转盆地过渡为NE向张扭盆地;斜滑运动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位置、相态类型、展布形态和沉积厚度;油源断层是工区4种输导体系的主要通道,走滑活动促进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沿走向输导可对油气运移方式进行补充;按照断层活动特征总结了上部富油和中部富油两大类4小类富油模式。整体而言,伸展运动影响生储盖的垂向组合,决定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横向展布和储量规模;走滑运动对油气的分布起改造作用,走滑强烈区段油气比较富集;油气环绕洼陷以断裂为主体呈带状分布,由西南向北东油气富集层系变新。

姜帅[4](2019)在《济阳坳陷断裂年龄阶段判别及控藏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断裂年龄阶段和活动方式是影响沉积盆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解析构造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地质资料,采用资料分析与室内物理模拟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判别济阳坳陷断裂所处的年龄阶段,研究断裂活动方式,并选取了“断距/切割深度”、“深度/长度”、“断面形态”、“派生构造”、“断裂带结构”等参数指标建立了断裂年龄阶段的判别标准。在分析济阳坳陷及其断层(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基础上,选取部分断裂进行年龄阶段判别,探讨断裂年龄阶段及活动方式与盆地构造、沉积储层、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关系。根据济阳坳陷地质特征,建立了水平均匀伸展模型和曲折基底断裂伸展模型,对断裂的发育过程进行物理模拟,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表现出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多阶段变化过程。通过离散元模型对断裂的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断裂带内部结构经历了裂缝、局部破裂、裂缝贯通、产生断距和派生构造的过程。在物理和数值模拟基础上,结合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平衡剖面资料,分析了陈南断裂演化过程中断裂带结构、地层、沉积等的关系,并依据上述研究将断裂发育的生命阶段划分为胚胎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消亡期,其中胚胎期和幼年期为隐性期(主断面未形成),将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消亡期视为显性期(主断面形成并有断距)。分别建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断裂结构模式。通过多指标综合评判方法建立判别标准,对45条断裂(含分段断层)进行判别。判别出王家港、垦东南段、孤东等3条胚胎期断裂,八面河、垦东北段、埕东中段等3条幼年期断裂,这些断裂均为隐性断裂,是断裂发育的早期阶段;罗西、孤西等14条青年期断裂;石村、齐广等17条壮年期断裂,宁南、陈南西段等6条老年期断裂;陈南东段、高青等2两条消亡期断裂。东营凹陷陡坡带边界断层处于老年期和消亡期,惠民凹陷陡坡带边界断层处于老年期,车镇凹陷陡坡带边界断层处于壮年期,沾化凹陷陡坡带边界断层处于青年期。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所处年龄不同,如东营凹陷陈南断层西段处于老年期,东段处于消亡期。断裂各年龄段的特征明显,胚胎期无断面和断距;幼年期无断距,断面断续出现;青年期断面呈板状,断裂带结构简单(以诱导裂缝带为主);壮年期断面呈铲状,断裂带结构复杂(以诱导裂缝带和滑动破碎带为主),派生断裂出现;老年期断面呈铲状和坡坪状,断裂带内部出现断层泥和胶结现象,派生构造出现多级切割;消亡期断裂停止活动,被水平地层覆盖,或者发生反转。通过断层生长指数、活动速率、断层落差三个指标分析了断层的活动方式,济阳坳陷断裂的活动方式主要有:(1)增速式、(2)匀速式、(2)衰减式、(4)稳定式、(5)先增后衰式(增速>降速、增速=降速、增速<降速)、(6)双峰式(连续型双峰式、间歇型双峰式)、(7)三峰式(连续型三峰式、间歇型三峰式)等7类11种。对比分析断层年龄特征和活动方式特征,认为张扭性断层的活动方式影响了断层年龄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稳定、持续、高强度的断层活动方式利于断层向老年期发展。在济阳坳陷断裂发育年龄与断层活动方式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年龄断层的控烃能力、控储层能力、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和封闭能力、控藏作用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提出了8种控藏模式,总体上随着断裂年龄变大,断裂的控藏作用类型越来越复杂,控制的圈闭类型越来越多,圈闭规模越来越大:(1)胚胎期裂缝-近源控藏模式,以裂缝聚集带或串珠状小断块油气藏为主;(2)幼年期调节型控藏模式,局部破碎间出现以调节不均匀应力为主的调节带,发育横向背斜和侧向斜坡,控制沉积砂体的形成和展布,油气聚集形成调节型复合油气藏;(3)青年期断-砂匹配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受青年期断裂控制形成沉降中心和沉积物重力卸载区,断裂为垂向运移通道,形成岩性构造油气藏;(4)青壮年期断-砂匹配阶梯式侧向运聚模式,由断层和砂体共同组成输导体系,油气首先通过断层进行垂向运移,再穿过断层通过砂体侧向运移,聚集成藏;(5)青壮年期断-砂匹配脊式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输导体系为断层、砂体与不整合复式输导,油气通过油源断层向砂体运移,并通过砂体与不整合沿古构造脊的方向运移至斜坡带圈闭中;(6)壮年期断坡控砂控藏模式,在壮年期断坡上发育了丰富的近岸深水浊积扇、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沿断坡垂向排列形成圈闭,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7)壮年期派生断裂复合控藏模式,上盘派生的滚动背斜和正、反向断层,可以提供良好的构造圈闭,派生断裂作为油源断层,结合不整合和砂体油气垂向和横向运移,聚集成藏;(8)老年期复合型控藏模式,以大型滚动背斜油藏为主,下部发育砂砾岩体岩性油藏;外带主要发育砂砾岩体岩性油藏、断块山—披覆油藏,局部还有火成岩油藏。

侯腱膨[5](2018)在《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地震资料、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分析、地震相分析、地震反演等技术,对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进行地层对比与构造解释,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沉积体系模式,明确砂体分布,进行储层评价,对隐蔽圈闭目标进行识别预测。开展以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类型的隐蔽油气藏的成藏解剖研究,明确其成藏关键因素,总结隐蔽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和主控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孤南洼陷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其古近纪基底经历了中生代裂陷、地台演化、地台形成三个阶段,其中裂陷作用包括新近纪至第四纪坳陷作用与古近纪的断陷作用,烃源岩和油气储集岩主要在盆地断陷阶段形成。本文研究的目的层段沙三中下亚段可划分为六个砂层组,发育有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六种亚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以及滩坝等是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通过波阻抗反演,主要是伽马和声波拟构建似声波曲线约束测井反演,来刻画复杂的储层分布,最终通过储层物性参数将孤南洼陷储层分为中孔中渗、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三类,其中沙三中亚段3砂组和2砂组是研究区主要的储层发育层。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以及与不整合有关的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是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隐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其中烃源岩的异常高压是岩性尖灭以及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活动的断层既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也可使油气发生二次运移成藏;而源内透镜体成藏,毛管压力差和异常地层压力是其主要动力,对油气向临近储层中充注有着决定作用,异常高压弥补了运移通道的不足,是该类型隐蔽油气藏的主要动力机制;不整合面则主要起疏导和遮挡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孤南洼陷陡坡带地层不整合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缓坡带构造-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洼槽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等。研究发现,断层-岩性油气藏多发育在滨浅湖亚相的滩坝砂体以及三角洲前缘;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多集中在分流河道的两侧或者滨浅湖滩坝、浊积岩和三角洲前端的席状砂的边缘;地层油气藏则倾向于在孤南断层附近的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区分布。

刘娜[6](2015)在《孤南洼陷周缘沙河街组岩性油藏成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孤南洼陷周缘地区包括孤南洼陷东部、南部及红柳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自油田发现以来,孤南洼陷附近相继发现几个亿吨级大油田,储量丰富,但基本上全部为构造油藏。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藏研究开发方向随之逐渐向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方向发展:由于该区块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大量发育扇三角洲砂体,且砂体横向展布连续,具备岩性油藏圈闭的发育条件。因此,本论文开展了孤南洼陷周缘沙河街组的岩性油藏成藏分析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对从工区构造、沉积、储层特征入手来进行岩性油藏成藏分析。利用蚂蚁追踪技术对重点对工区沙河街组斜坡带和断鼻带进行精细小断层解释。通过对KD52典型岩性油气藏的解剖和“六点四面”主控因素对工区岩性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总结分析地震剖面上反应的岩性尖灭层位,来圈定岩性油藏发育的垂向和横向有利层位和区域。工区广泛发育扇三角洲相,以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主,工区地层沙河街组从沙四段开始经历了三次沉积旋回,在相序过渡期间砂体的平面展布存在岩相变化,形成岩性遮挡。故此次研究将岩性油藏重点勘探目标垂向层位确定为沙三中下段,平面区域确定为沿洼陷中心到东部垦东断裂带之间依次包括断阶带、斜坡带、断鼻构造带这一宽缓斜坡区域。

顾琳[7](2012)在《孤东一区成藏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孤东一区新近纪具明显油水过渡带油藏特征,丰度低、纵横向分布规律性差;古近纪具很好的圈闭条件和很好的油气显示,但均高产水。根本原因是:孤东油田侧翼半独立的油水过渡带成藏背景;油气长距离缓坡侧向运移、二次成藏的背景下,油气运移期主断层活动弱而次级断层活动强导致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与优势运移通道匹配差;很不稳定的储盖组合;决定一区非常特殊的油藏形成和分布规律。

兖鹏[8](2009)在《济阳坳陷孤东地区沙二~沙四段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孤东地区位于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孤东潜山构造带的南端。区内油气藏主要是新近系的馆陶组,而在济阳坳陷多个第三系断陷湖盆内发现了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油气藏,揭示了本地区深层的良好勘探前景。对比周围地区的勘探开发成果表明:该区带内古近系沙河街组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限于实钻等资料的不足,缺乏结合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孤东地区古近系沙二~沙四段的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进行系统整一的研究。这对指导孤东地区的进一步勘探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应用3D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生长断层分析技术、单井沉积相分析技术以及平面沉积相分析技术,开展了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根据对断层实际断距及断层生长指数研究,分析了孤东地区各断裂带发育特点及其演化过程;并结合区内两大主干断裂—孤东断裂带、垦东断裂带的典型几何学特征研究,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背景中分析了孤东地区的构造演化史。(2)通过对NNE-NE向及NEE-NWW向两大断裂体系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断层形成原因及活动特点的新认识;并认为整个研究区域在东西向上处于走滑与调节拉张过渡带,南北向上处于区域构造翘倾反转的过渡带。(3)分析了研究区古近系沙二~沙四段地层的发育及展布规律,明确了区内孤南洼陷处于翘倾反转的过渡带,沙四段仅保留局限薄层沙四下亚段、沙二段仅保留沙二下亚段及其形成原因。(4)确定了孤东地区沙河街组广泛发育的缓坡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的亚相及微相类型;描绘了主力储集层段一沙三段地层的沉积相图,深入分析了沙四段~沙二段地层的沉积演化过程。(5)将孤东地区油气藏划分为断鼻、断块、岩性断块三种类型,并认为孤东地区是在自生自储或近距离运聚型成藏子系统、油源大断层运聚型成藏子系统、缓坡运聚型成藏子系统四种类型的成藏子系统的控制下,形成了不同的含油层系及油气分布区带;系统评价了孤东地区的成藏主控因素。

杨志伟[9](2008)在《孤东油气田三、四区浅层气藏精细地质描述研究》文中指出胜利油田孤东区块天然气藏主要是以浅层岩性气藏为主,其主力开发层系为上第三系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上段,目前已经进入递减阶段,天然气开发具体呈现出“五低一少”的特点,即采收率低、采气速度低、采出程度低、产能低、气井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有必要对孤东油气田逐步开展浅层气藏精细描述,本课题通过测井、岩心等静态资料和生产数据、测试等动态资料建立气藏地质模型,阐明气藏的构造面貌、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类型与分布规律,描述储集体参数分布规律、储层非均质性,进而计算储量,进行气藏综合评价,落实油、水井控制储量,挖潜增效,提高孤东油气田浅层气的采收率。

罗霞[10](2008)在《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文中认为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位于沾化和桩东2个富生油凹陷之间、由多个潜山披覆构造组成近北西走向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带油气分布非常复杂。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带油气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受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纪"幕式"裂陷演化的影响,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自北向南形成不同位序的潜山披覆构造。油源条件、有效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方式,决定了由南向北含油层系增多、油藏类型逐渐复杂的油气分布特点。

二、孤东地区下第三系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东地区下第三系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纲要及工作量
        1.3.1 论文纲要
        1.3.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进展
    2.1 济阳坳陷构造发育和烃源岩特征
    2.2 化学计量学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
    3.1 谱系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
    3.2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3.3 多维标度(MDS)
    3.4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3.5 Circos
    3.6 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计算的注意事项
        3.6.1 样品选择和数量要求
        3.6.2 参数的选择
        3.6.3 数据预处理方法
第4章 东营凹陷原油分类与解析
    4.1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4.1.1 东营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4.1.2 东营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4.2 样品与实验
        4.2.1 研究目的
        4.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4.2.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3.1 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4.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4.3.3 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分布
        4.3.4 芳烃化合物分布与组成
        4.3.5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
    4.4 东营凹陷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4.4.1 不同组原油热成熟度
        4.4.2 从原油组成预测烃源岩特征
    4.5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4.6 地质模型推测
    4.7 小结
第5章 沾化凹陷中南部原油解析
    5.1 沾化凹陷石油地质背景
        5.1.1 沾化凹陷构造形成与演化
        5.1.2 沾化凹陷油藏地质特征
    5.2 样品与实验
        5.2.1 研究目的
        5.2.2 样品来源与分布
        5.2.3 实验分析方法
        5.2.4 地球化学计量学方法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稳定碳同位素
        5.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5.3.3 生物降解程度
        5.3.4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5.3.5 小结
    5.4 混原油化学计量学解析
        5.4.1 ALS反褶积
        5.4.2 多维标度(MDS)
        5.4.3 Circos
    5.5 原油成熟度分析
    5.6 地质模型推测
    5.7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原油分类解析
    6.1 孤东油田石油地质背景
        6.1.1 主要构造单元
        6.1.2 构造演化
        6.1.3 地层沉积序列
        6.1.4 油气来源
        6.1.5 油气成藏条件
        6.1.6 烃源岩特征
    6.2 样品与实验
        6.2.1 样品收集
        6.2.2 实验方法
        6.2.3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3.1 稳定碳同位素
        6.3.2 原油链烷烃组成和分布
        6.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6.3.4 芳烃化合物对的组成和分布
    6.4 基于油气地球化学计量学的油-油对比
        6.4.1 不同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6.4.2 油-源对比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认识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火山岩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题目来源及选题意义
        0.1.1 题目来源
        0.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0.2.3 研究区存在问题
    0.3 研究内容与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0.4 完成工作量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
    1.2 构造特征
    1.3 地层特征
第2章 火山岩岩性特征
    2.1 火山岩类型
    2.2 火山熔岩类
        2.2.1 苦橄玄武岩
        2.2.2 玄武岩
        2.2.3 玄武粗安岩
        2.2.4 粗安岩
        2.2.5 安山岩
        2.2.6 粗面岩
    2.3 次火山岩类
    2.4 火山碎屑熔岩
        2.4.1 角砾熔岩
        2.4.2 凝灰熔岩
    2.5 火山碎屑岩
        2.5.1 火山角砾岩
        2.5.2 凝灰岩
    2.6 沉火山碎屑岩
        2.6.1 沉凝灰岩
    2.7 火山岩岩性识别
    2.8 火山岩岩性分布特征
        2.8.1 单井火山岩分布特征
        2.8.2 火山岩岩性剖面展布特征
        2.8.3 火山岩岩性平面分布特征
第3章 火山岩岩相特征
    3.1 火山岩岩相类型及模式
    3.2 火山岩岩相识别标志
        3.2.1 爆发相
        3.2.2 溢流相
        3.2.3 火山沉积相
        3.2.4 次火山岩相
    3.3 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
        3.3.1 火山岩单井岩相分析
        3.3.2 火山岩岩相剖面展布
        3.3.3 火山岩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火山岩喷发旋回及期次的划分
    4.1 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定义
        4.1.1 火山岩旋回的定义
        4.1.2 火山岩喷发期次的定义
    4.2 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的划分
        4.2.1 火山岩喷发旋回的划分
        4.2.2 火山岩喷发期次的划分
    4.3 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期次分布特征
        4.3.1 火山岩喷发旋回连井对比
        4.3.2 火山岩喷发旋回平面分布特征
        4.3.3 火山岩喷发期次连井对比
        4.3.4 火山岩喷发期次平面分布特征
第5章 火山岩年代学及大地构造环境特征
    5.1 火山岩U-Pb锆石年代学特征
        5.1.1 U-Pb锆石测年方法
        5.1.2 埕岛-桩海地区U-Pb测年结果
    5.2 大地构造环境分析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元素特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1.2.2 断层活动对成藏影响研究现状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分区及演化特征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古近系
        2.3.2 新近系
        2.3.3 生储盖特征
第三章 断层几何特征
    3.1 断层级别
    3.2 断层空间分布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剖面分布特征
        3.2.3 断层组合样式及分布
第四章 断层活动特征
    4.1 断层活动背景分析
    4.2 断层活动定性定量分析
        4.2.1 断层活动性研究方法
        4.2.2 断层伸展活动分析
        4.2.3 断层走滑活动分析
    4.3 断层间的关系
第五章 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5.1 研究区油气藏分布特征
    5.2 断层活动对沉积体系的影响
        5.2.1 断层活动影响凹陷、洼陷发育
        5.2.2 断层活动影响沉降中心迁移
        5.2.3 断层活动影响泥岩层发育
        5.2.4 断层活动影响砂砾岩扇体发育
        5.2.5 断层活动改善储层物性
    5.3 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5.3.1 断层构成输导体系主要通道
        5.3.2 派生应力促进优势运移方向
        5.3.3 沿走向运移对油气输导进行补充
    5.4 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5.4.1 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
        5.4.2 对圈闭的影响
        5.4.3 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济阳坳陷断裂年龄阶段判别及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断层年龄阶段、活动方式及控藏能力的内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断裂年龄阶段的研究现状
        1.2.2 断裂控藏能力研究现状
        1.2.3 济阳坳陷断裂及控藏作用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断裂年龄阶段划分及依据
    2.1 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断裂年龄阶段分析
        2.1.1 水平均匀伸展模型
        2.1.2 曲折基底断裂伸展模型
    2.2 基于离散元(DEM)数值模拟实验的断裂年龄阶段分析
        2.2.1 断层演化的模拟离散元模拟材料满足的线性弹性定律
        2.2.2 离散元模拟模型建立
        2.2.3 离散元模拟结果
    2.3 基于平衡剖面的断裂显性期年龄阶段分析
        2.3.1 盆地演化过程中断层特征变化
        2.3.2 陈南断层年龄演化特征
        2.3.3 陈南断层年龄变化过程中的沉积、成岩响应
    2.4 断裂年龄阶段划分
        2.4.1 断层隐性期和显性期划分
        2.4.2 隐性期年龄阶段划分
        2.4.3 显性期年龄阶段划分
    小结
第三章 济阳坳陷断裂活动方式
    3.1 活动速率法揭示的断层活动方式
    3.2 断层生长指数反映活动方式
    3.3 断层落差反映活动方式
    3.4 断层活动方式及其对断层年龄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济阳坳陷断裂年龄阶段判别
    4.1 济阳坳陷断裂分布特征
    4.2 济阳坳陷典型断裂年龄阶段识别及活动方式分析
        4.2.1 识别标准建立及参数分析
        4.2.2 胚胎期断裂特征
        4.2.3 幼年期断裂特征
        4.2.4 青年期断裂特征
        4.2.5 壮年期断裂特征
        4.2.6 老年期断裂特征
        4.2.7 消亡期断裂特征
    4.3 济阳坳陷主要断裂年龄特征差异性分析
        4.3.1 不同断裂生命周期完整性不同
        4.3.2 同一断裂不同部位年龄不同
        4.3.3 断裂年龄阶段差异性原因分析
        4.3.4 断裂年龄转化模式
        4.3.5 济阳坳陷断层活动方式对断裂年龄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断裂年龄与活动方式对成藏要素的影响
    5.1 胚胎期和幼年期断裂主控圈闭
    5.2 青年期断裂对烃源岩、储集层影响
        5.2.1 青年期断裂影响控烃能力
        5.2.2 青年期断主控砂体
    5.3 壮年期断裂对烃源岩、储集层和油气输导的影响
        5.3.1 壮年期断裂主控烃源岩
        5.3.2 壮年期断裂对储层的影响
        5.3.3 壮年期断裂对油气输导的影响
    5.4 老年期和消亡期断裂对成藏要素的影响
        5.4.1 老年期和消亡期断裂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
        5.4.2 老年期和消亡期断裂对储层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
        5.4.3 老年期和消亡期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5.5 断裂活动方式对成藏要素的影响
        5.5.1 断层活动方式对成藏动力的影响
        5.5.2 断裂活动方式对成藏期次的影响
        5.5.3 断裂活动方式对主要生储盖组合的控制作用
    小结
第六章 济阳坳陷各年龄断裂的控藏模式
    6.1 济阳坳陷断裂控藏作用类型及圈闭油气藏类型
        6.1.1 不同年龄断层的控藏作用类型
        6.1.2 不同年龄断层控制的圈闭类型
        6.1.3 各年龄阶段断控油气藏类型实例
    6.2 济阳坳陷断裂成藏模式
        6.2.1 胚胎期:裂缝型-近源成藏模式
        6.2.2 幼年期:调节型成藏模式
        6.2.3 青年期:断砂匹配-垂向运移成藏模式
        6.2.4 青年期-壮年期:断-砂匹配侧向运聚模式
        6.2.5 壮年期:断坡控砂成藏模式和派生断裂复合成藏模式
        6.2.6 老年期:复合型成藏模式
    6.3 断裂年龄及活动方式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6.4 断裂控藏能力试评价
    6.5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国内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
        1.2.3 隐蔽油气藏研究发展综述
    1.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及认识
第二章 工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构造特征及演化
        2.3.1 孤南洼陷主要断裂带特征
        2.3.2 孤南洼陷构造带特征
        2.3.3 孤南洼陷构造演化
    2.4 生储盖组合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方法及依据
    3.2 各亚段分界面特征及砂组层划分
        3.2.1 沙三下亚段底界
        3.2.2 沙三中亚段底界
        3.2.3 沙三中亚段顶界
    3.3 砂层组划分
        3.3.1 沙三下亚段砂层组划分
        3.3.2 沙三中亚段砂层组划分
    3.4 地层格架建立
第四章 沉积相与储层特征
    4.1 相标志识别
        4.1.1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1.2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4.2.1 单井相分析
        4.2.2 剖面相分析
        4.2.3 平面相分析
        4.2.4 沉积环境特征及演化
    4.3 波阻抗反演及储层预测
        4.3.1 反演方法选取
        4.3.2 属性提取与分析
    4.4 储层特征
        4.4.1 储层岩性特征
        4.4.2 储层物性特征
    4.5 储层综合评价
        4.5.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4.5.2 储层评价
第五章 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5.1 烃源岩条件
    5.2 储层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运移条件
    5.5 圈闭条件
    5.6 现今油气藏分布特征
        5.6.1 陡坡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2 缓坡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3 洼槽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5.6.4 油气藏垂向分布特征
        5.6.5 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
        5.6.6 典型油气藏成藏解剖
    5.7 隐蔽油气藏主控因素
        5.7.1 断裂活动
        5.7.2 沉积相带
        5.7.3 油气源
    5.8 隐蔽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5.8.1 陡坡带地层不整合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5.8.2 缓坡带构造-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
        5.8.3 中部洼槽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孤南洼陷周缘沙河街组岩性油藏成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工区现状
        1.2.1 孤南洼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岩性油藏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精细构造解释
        1.3.2 沉积特征及储层特征研究
        1.3.3 成藏规律研究
        1.3.4 勘探目标评价
    1.4 关键技术
        1.4.1 精细构造解释
        1.4.2 储层特征研究及预测描述
        1.4.3 油气分布及成藏控制因素研究
        1.4.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精细构造解释与地层划分对比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特征分析
        2.2.1 蚂蚁追踪技术的应用
        2.2.2 地震解释及成图
        2.2.3 构造样式分析
    2.3 精细地层划分对比
        2.3.1 连井对比剖面的选择
        2.3.2 地层划分方法
        2.3.3 地层对比剖面分析
    2.4 地层发育特征
        2.4.1 沙四段(Es4)地层发育特征
        2.4.2 沙三段(Es3)地层发育特征
        2.4.3 沙二段(Es2)地层发育特征
        2.4.4 沙一段(Es1)地层发育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沉积体系研究
    3.1 沉积背景分析
    3.2 微相分析
        3.2.1 扇三角洲相之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3.2.2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远砂坝微相
        3.2.3 浅湖滩坝砂体
        3.2.4 浊积扇砂体
    3.3 沉积剖面相和平面相分析
        3.3.1 剖面相分析
        3.3.2 砂层组平面相展布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4.1.2 成分成熟度
        4.1.3 结构成熟度
    4.2 成岩作用
        4.2.1 压实与压溶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交代作用
        4.2.4 溶蚀作用
    4.3 储层孔渗性特征
        4.3.1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纵向变化
        4.3.2 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成藏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5.1 典型油藏解剖
        5.1.1 垦东52岩性油藏
    5.2 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5.2.1 油气源条件
        5.2.2 储盖组合
        5.2.3 圈闭条件
        5.2.4 输导条件
    5.3 成藏规律研究
        5.3.1 源内成藏组合规律
        5.3.2 源上成藏组合油气分布规律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功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孤东一区成藏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特征
2 储层发育特征
    2.1 馆上段沉积特征
    2.2 古近系储层特征
3 油藏分布规律
    3.1 油藏类型
    3.2 油藏分布特征
4 成藏主控因素
5 结论

(8)济阳坳陷孤东地区沙二~沙四段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长断层的相关研究方法
        1.2.2 走滑断裂形成的相关构造
        1.2.3 沉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法
        1.2.4 构造、沉积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1.2.5 孤东地区古近系勘探开发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
        2.1.1 构造格局
        2.1.2 构造样式
    2.2 沙河街组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2.1 区域地层划分
        2.2.2 沙河街组地层沉积特征
    2.3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构造特征分析
    3.1 断裂系统划分
    3.2 各断裂系统分析
        3.2.1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系统
        3.2.2 北东东~北西西向断裂系统
    3.3 区内主干断裂几何特征分析
        3.3.1 垦东断裂带
        3.3.2 孤东断裂带
    3.4 孤东地区构造演化分析
        3.4.1 东西向上处于走滑与拉张调节的过渡带
        3.4.2 南北向上处于区域性翘倾反转的过渡带
第四章 沙二~沙四段地层分布规律
    4.1 沙四段(Es_4)地层分布规律
        4.1.1 沙四段地层发育特征
        4.1.2 沙四下亚段(Es_4~下)划分依据
    4.2 沙三段(Es_3)地层分布规律
        4.2.1 沙三下亚段(Es_3~下)
        4.2.2 沙三中亚段(Es_3~中)
        4.2.3 沙三上亚段(Es_3~上)
    4.3 沙二段(Es_2)地层分布规律
        4.3.1 沙二段地层发育特征
        4.3.2 沙二下亚段(Es_2~下)划分依据
第五章 沙二~沙四段沉积特征研究
    5.1 层序地层演化
    5.2 沉积相类型分析
        5.2.1 冲积扇相
        5.2.2 近岸水下冲积扇相
        5.2.3 缓坡扇三角洲相
        5.2.4 辫状河三角洲相
        5.2.5 半深湖~深湖相
    5.3 沉积演化分析
第六章 油气分布及成藏规律
    6.1 油气分布
        6.1.1 含油层系及油藏类型
        6.1.2 油气分布区带
    6.2 油气成藏模式
        6.2.1 自生自储或近距离侧向运聚型
        6.2.2 大断层运聚型
        6.2.3 缓坡运聚型
    6.3 成藏主控因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孤东油气田三、四区浅层气藏精细地质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况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构造特征
    1.3 储层特征
    1.4 流体性质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与构造研究
    2.1 地层划分对比
        2.1.1 地层特征
        2.1.2 地层划分原则和方法
        2.1.3 孤东三、四区地层划分对比
        2.1.4 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认识
    2.2 构造研究
        2.2.1 构造特征
        2.2.2 微构造研究
        2.2.3 断层与天然气运移关系
第三章 沉积相与储层砂体非均质研究
    3.1 沉积相研究
        3.1.1 区域沉积特征
        3.1.2 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
        3.1.3 沉积微相制图、分布规律研究
    3.2 储层砂体非均质评价
        3.2.1 储层微观非均质研究
        3.2.2 储层砂体宏观非均质研究
第四章 气藏测井二次解释与储量计算
    4.1 测井数据标准化与数值的读取
        4.1.1 测井数据标准化
        4.1.2 测井数据读取
    4.2 气、水层识别
    4.3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4.3.1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4.3.3 含气饱和度模型的建立
        4.3.4 测井解释成果检验
    4.4 储量计算
        4.4.1 参数确定
        4.4.2 储量计算
第五章 浅层天然气藏分布规律研究与综合评价
    5.1 孤东气藏浅层天然气分布规律研究
    5.2 孤东三、四区浅层天然气藏综合评价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的展布
    1.1 构造带演化特征
    1.2 构造带周围凹陷变迁规律
    1.3 多位序潜山披覆构造的展布
2 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
    1) 平面展布
    2) 纵向展布
    3) 油气分布的构造位置
3 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
    1) 油源
    2) 储盖组合
    3) 储盖组合构造位置
    4) 输导体系
    5) 成藏组合的展布
4 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四、孤东地区下第三系成藏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油地球化学计量学解析 ——以济阳坳陷中部凹陷为例[D]. 林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
  • [2]埕岛-桩海地区中生界火山岩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 李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 陈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济阳坳陷断裂年龄阶段判别及控藏作用研究[D]. 姜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孤南洼陷沙三中下亚段储层发育与隐蔽油气藏形成[D]. 侯腱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6]孤南洼陷周缘沙河街组岩性油藏成藏分析[D]. 刘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5)
  • [7]孤东一区成藏规律分析[J]. 顾琳. 内江科技, 2012(05)
  • [8]济阳坳陷孤东地区沙二~沙四段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兖鹏.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9]孤东油气田三、四区浅层气藏精细地质描述研究[D]. 杨志伟.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2)
  • [10]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J]. 罗霞.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孤东地区下第三系形成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