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enzie Mechanics 诊断和治疗技术(续四):McKenzie 治疗腰痛的方法

McKenzie Mechanics 诊断和治疗技术(续四):McKenzie 治疗腰痛的方法

一、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龙一飞,刘阳,刘晓林[1](2022)在《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浙江医院收治的CNLBP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麦肯基手法组(A组)、美式整脊手法组(B组)、联合治疗组(C组)和常规治疗组(D组)4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常规采用超短波疗法和背伸肌肌力训练,A组加用麦肯基手法,B组加用美式整脊手法,C组加用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D组仅进行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躯干前屈主动活动度(AROM)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其中C组均明显低于A、B、D组(均P<0.05)。4组患者治疗前躯干前屈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均P<0.01),其中C组均明显大于A、B、D组(均P<0.01)。4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其中C组均明显高于A、B、D组(均P<0.05)。结论采用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对CNLBP患者进行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张洽淳[2](2021)在《改良麦肯基结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与现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为下一步循证医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组和常规综合疗法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接受红外线照射及大中药封包的治疗方案。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连续4次。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连续7次。两组疗程时长均为7天。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的目测类比量表法评分(即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临床疗效等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及治疗前下腰痛JO A评分等的差异经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首次治疗后相比,两组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首次治疗后相比,两组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4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6.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与常规综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治疗后即能起效,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疗效果较首次治疗后进一步提高。但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首次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综合疗法,其临床疗效亦优于常规综合疗法。说明采用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可以更快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临床体征、功能障碍等,让患者对后续的治疗拥有足够的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该疗法鼓励患者主动积极的参与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与主动参与度,能达到良好的医患合作,易于为患者所接受。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可以为现行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综合疗法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与治疗理念,既有益于临床管理,也能够提高疗效,为下一步循证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周子平[3](2021)在《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与单纯使用靳三针(腰、坐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来得出靳三针(腰、坐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评价。方法:收录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门诊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气滞证)的患者,将60例患者入组并按入院顺序用数字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穴位选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治疗组采用择腰三针、坐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坐骨点、昆仑)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2周治疗结束后均采用门诊随访方式进行评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的综合评分,分别评价两种疗法在治疗2周结束后的疗效差异,对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指数、治疗前JOA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00);3.JOA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对照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显着(P=0.000);两组间治疗后比较,JOA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27);4.临床疗效:两组均有临床症状、腰椎功能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9)。结论:单独使用靳三针和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均具有显着疗效。但使用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比单纯使用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更好。

何雯霞[4](2021)在《基于“运动系统损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类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进行运动系统损害(Movement System Impairment,MSI)分类系统的治疗,探讨基于运动系统损害分类系统的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作用及影响,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类系统的康复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经评定与筛选,本研究确定以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75名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5名患者随机分为MSI治疗组(38名)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组(CST,37名)。两组患者均结合医院常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超短波+磁疗)。在此基础上,MSI治疗组依据MSI分类系统规则,分别对其进行分类后,匹配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CST训练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均遵循训练时间从短到长、训练强度从低到高的训练原则,时间和强度均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个体化制定。治疗周期均为8周。其中,MSI治疗组采用超短波15min、磁疗20min加分类系统康复治疗方案30~45min,3次/周,共1周;后采用基于运动系统损害分类系统的治疗方案30~45min,3次/周,共7周。CST训练组采用超短波15min、磁疗20min加核心稳定性训练30~45min,3次/周,共1周;后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30~45min,3次/周,共7周。其中,基于运动系统损害分类系统的康复治疗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均可经详细讲解和指导后,由患者自行练习。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有:11点数字疼痛评分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恐惧-回避信念问卷,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当p<0.05时,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ODI得分:MSI治疗组治疗前得分为29.76±6.06,治疗后得分为11.18±3.13,CST训练组治疗前得分为28.46±5.45,治疗后得分为13.46±2.51。治疗前,两组患者ODI得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ODI得分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得分分别与同组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NRS得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RS得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治疗组治疗前得分为5.97±1.08,治疗后得分为2.82±1.23,CST训练组治疗前评分为5.89±1.22,治疗后评分为3.38±1.11。治疗8周后,NRS得分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分别与同组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FABQ得分:两组患者治疗前FABQ得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治疗组治疗前得分为37.90±11.87,治疗后得分为33.58±8.87,CST训练组治疗前得分为37.19±8.07,治疗后得分为35.49±9.49。治疗8周后,FABQ得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分别与同组治疗前组内比较,MSI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ST训练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基于MSI分类系统的治疗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均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并减轻患者疼痛程度。(2)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状况、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恐惧-回避信念严重程度等方面,基于MSI分类系统的治疗明显优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治疗效果。(3)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依据MSI分类系统治疗后,其在临床康复实践中的临床效果明显,能对康复实践和研究有良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金筱妤,邓蓉蓉,孔佳星,谢林,康然[5](2021)在《McKenzie疗法治疗下腰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McKenzie疗法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Chinese biomedical service system, CBM)、EMbase、PubMed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McKenzie""腰痛""MDT"等为关键词收集McKenzie疗法治疗下腰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间为从数据库建立至2020-10月。由2~3位评估员独立检索文献,完成质量评估、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若遇到分歧,则由研究小组集体评议表决。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共纳入33项RCT研究,其中11篇英文文献,22篇中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WMD=-1.09,95%CI:-1.44~-0.74,P<0.001)、疼痛数值评分量表(pain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WMD=-0.63,95%CI:-0.71~-0.54,P<0.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WMD=-4.83,95%CI:-5.06~-4.59,P<0.001)、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问卷(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 RDQ)(WMD=-0.98,95%CI:-1.18~-0.78,P<0.00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WMD=5.04,95%CI:4.45~5.62,P<0.001)方面改善效果更优,复发率更低(WMD=0.28,95%CI:0.17~0.45,P<0.001)。但两者在总体感知效果(global perceived effect, GPE)(WMD=0.14,95%CI:-0.19~0.48,P=0.40)、病人自评功能量表(patient-specific functional scale, PSFS)(WMD=0.27,95%CI:-0.21~0.75,P=0.2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Kenzie疗法可有效缓解下腰痛患者腰痛程度,改善腰部功能,降低下腰痛复发率。

姜开昌[6](2021)在《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CNLBP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运用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的方法,治疗淤血痹阻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接诊的患者中,筛选出72例符合淤血痹阻型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患者,随机等分组为试验组(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及对照组(塞来昔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实验结束后,实际观察病例为试验组31例,对照组患者30例。在每个治疗节点(治疗前、1周、2周、4周),记录每个患者的VAS、ODI评分;在治疗前和2周后评价中医症候积分;计算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的改善率,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结果统计如下:1.VAS评分比较,第1周、第2周,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2.ODI评分比较,第1周,P>0.05,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治疗4周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疼痛、压痛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屈伸不利、舌,脉及总积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疗效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3个月后随访复发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腰部疼痛的缓解: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腰部的疼痛,1-2周无明显差异,4周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腰部功能障碍的改善: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功能障碍,1周无明显差异,第2周试验组开始优于对照组,4周后试验组同样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积分的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3月后复发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试验组治疗方法即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于治疗淤血痹阻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着、简单方便、经济适宜,对于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使用。

杨俊超,陈君颖,许春艳,邱俊强[7](2021)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的效果,为探讨精准化运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搜集运动疗法治疗C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5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9个RCT,包括5 782例CLBP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瑜伽[SMD=-1.25,95%CI(-1.87,-0.64),P<0.000 1]治疗CLBP患者疼痛最有效,其次为健身气功/太极[SMD=-1.12,95%CI(-1.87,-0.64),P=0.002]、悬吊训练[SMD=-1.07,95%CI(-1.64,-0.50),P<0.000 1]、麦肯基疗法[SMD=-1.05,95%CI(-1.68,-0.42),P=0.001]、普拉提[SMD=-0.96,95%CI(-1.74,-1.78),P=0.016]、综合训练[SMD=-0.80,95%CI(-1.33,-0.27),P=0.003]和核心稳定性/运动控制训练[SMD=-0.62,95%CI(-1.03,-0.21),P=0.003];麦肯基疗法[SMD=-0.96,95%CI(-1.82,-0.11),P=0.027]改善CLBP患者功能最有效,其次为瑜伽[SMD=-0.88,95%CI(-1.51,-0.25),P=0.007]。聚类分层结果显示:麦肯基疗法、瑜伽、普拉提、悬吊训练和综合训练是改善CLBP患者症状的最优疗法。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瑜伽、麦肯基疗法、普拉提、悬吊训练和综合训练都可能是改善CLBP症状的最有效方式。健身气功/太极在改善CLBP患者疼痛方面仅次于瑜伽,具有推广价值。

杨楠,许岩[8](2020)在《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患者依从性高,值得推广。

朱顺昌[9](2020)在《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运用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锻炼飞燕式、易筋经卧虎扑食式两种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两种传统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今后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正确的锻炼动作、干扰时间以及动作强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提供依据,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设计方案,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飞燕式组和卧虎扑食式组,每组各为30例。记录和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表现等,让患者填写JOA评分和VAS评分表并指导功能锻炼。两组均给予常规推拿放松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技术。除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飞燕式组加用飞燕式锻练,卧虎扑食式组加用卧虎扑食式锻炼。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每周一次,功能锻炼每日两次,4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JOA及VAS评分等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评价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性。结果:本次共搜集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飞燕式组33例,脱落3例,有效30例;卧虎扑食式组31例,脱落1例,有效30例。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JOA评分、VAS评分、腰椎前屈度数、患侧直腿抬高度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JOA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JOA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VAS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腰椎前屈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腰椎前屈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前屈度数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患侧直腿抬高度数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明显改善。5.临床疗效:飞燕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卧虎扑食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其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方案间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比飞燕式组疗效显着。结论:1.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飞燕式、卧虎扑食式运动疗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两者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对腰椎前屈活动度均有所改善,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卧虎扑食式比飞燕式能更好地改善患侧直腿高度数,对下肢活动障碍改善,疗效较飞燕式更显着,有效率更高,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冯晓楠[10](2020)在《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与传统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疗效对比,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广州体育学院20-30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23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第16周时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腰椎活动度。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95%的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疗效:实验组,第4周,总有效率达87.5%;第16周,总有效率达75%;而对照组,第4周,总有效率达75%;第16周,总有效率达8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析,p<0.05,即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VAS评分:实验组4周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16周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周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后VAS评分组间比较,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两组4周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6周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各个时间节点的ODI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评分:两组4周焦虑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6周焦虑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16周焦虑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各个时间节点的焦虑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两组4周压力疼痛阈值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阈值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阈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6周压力疼痛阈值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阈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阈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各个时间节点的压力疼痛阈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关节活动度:4周腰椎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腰椎右侧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后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6周腰椎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腰椎后伸关节活动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在各个时间节点的活动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及传统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于CNLBP的症状缓解(包括疼痛感、腰椎功能、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均有明显的疗效;2.4周时,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于疼痛的缓解见效更快,可以使活跃的MTrP(Myofascial trigger point,肌筋膜激痛点)变成隐匿性的MTrP;3.16周时,传统电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在疼痛的缓解方面更具有优势。

二、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1.2 治疗方法
        1.2.1超短波疗法
        1.2.2 背伸肌肌力训练
        1.2.3 麦肯基手法
        1.2.4 美式整脊手法
    1.3 评定方法
        1.3.1 VAS评分测定
        1.3.2 躯干前屈AROM测定
        1.3.3 JOA评分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4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4组患者治疗前后躯干前屈AROM比较
    2.3 4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 讨论

(2)改良麦肯基结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临床表现
        1.1.3 辨证分型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1 定义
        1.2.2 病因
        1.2.3 发病机制
        1.2.4 临床表现
        1.2.5 分型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1.3.1 中医治疗方法
        1.3.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3.3 综合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分组方法
        2.2.3 盲法的设计
        2.2.4 治疗方案
        2.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2.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3.2 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麦肯基疗法的概况
        3.1.1 麦肯基疗法的历史源流
        3.1.2 麦肯基疗法在我国的临床应用现状
    3.2 八髎穴的概况
        3.2.1 八髎穴的定位
        3.2.2 选穴依据
        3.2.3 针刺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3.3 改良麦肯基疗法结合针刺八髎穴的作用分析
        3.3.1 麦肯基疗法结合中医外治法在我国的临床实践
        3.3.2 改良麦肯基疗法的设计与作用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两组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VAS评分结果分析
        3.4.3 两组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结果分析
        3.4.4 两组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治疗
        1.1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名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1.4 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以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分型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病例脱落和终止
        2.6 数据处理
        2.7 临床质控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3.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3.2 实验结果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3.2.3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VAS评分比较
        3.2.4 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5 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JOA评分比较
        3.2.6 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JOA评分比较
        3.2.7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2.8 不良反应比较
        3.2.9 病例脱落和中止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一般情况分析
        4.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4.1.3 JOA评分比较分析
        4.1.4 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对比分析
        4.2 讨论
        4.2.1 靳三针疗法概述
        4.2.2 靳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2.3 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4 脊柱生物力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
        4.2.5 麦肯基疗法概述
        4.2.6 麦肯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
        4.3 评价指标的应用依据
        4.4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分析
        4.5 靳三针结合麦肯基疗法的安全性分析
        4.6 注意事项以及不足
        4.7 运用前景
        4.8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运动系统损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类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
        1.4.2 运动系统损害(MSI)分类系统相关研究
        1.4.3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康复治疗相关研究
        1.4.4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与核心稳定性关系
        1.4.5 下腰痛功能评估相关指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招募研究对象
        2.1.2 确定研究对象并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专家咨询法
        2.2.4 临床实验法
        2.2.5 数据统计法
    2.3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MSI治疗组分类情况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结果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RS得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ODI得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ABQ得分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MSI分类系统的治疗对CNLBP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4.2 基于MSI分类系统的治疗对CNLBP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的影响
    4.3 基于MSI分类系统的治疗对CNLBP患者恐惧-回避信念的影响
5 结论
6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McKenzie疗法治疗下腰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估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腰痛程度
        2.3.2 腰部功能
        2.3.3 GPE
        2.3.4 复发率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McKenzie疗法对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3.2 McKenzie疗法对下腰痛患者腰部功能的影响
    3.3 McKenzie疗法对下腰痛患者GPE与复发率的影响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6)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CNLBP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病例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察记录内容
    4 疗效观察
    5 疗效评定
    6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1 基本资料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两组患者3月后随访复发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CNLBP发病机理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于CNLBP发病机理认识
        1.2 传统中医对于CNLBP发病机理认识
    2.核心稳定训练治疗CNLBP的依据
    3.活络效灵丹治疗淤血痹阻型CNLBP的依据
    4.两组患者研究数据统计学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统计学结果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学结果
    5.试验结果及分析
        5.1 试验结果
        5.2 结果分析
    6.不足及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保守治疗临床进展
        1.西医保守治疗方法
        1.1 卧床休息
        1.2 运动疗法
        1.3 物理治疗
        1.4 西医药物治疗
        2.中医保守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2.2 推拿治疗
        2.3 拔罐治疗
        2.4 刮痧疗法
        2.5 中药治疗
        2.6 牵引治疗
        3.结语
    文献综述2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进展
        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机理研究
        1.1 肌肉因素
        1.2 韧带因素
        1.3 椎间盘因素
        1.4 小关节因素
        1.5 骨盆及腰骶因素
        1.6 其他因素
        2.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机理分析
        3.常用核心稳定训练
        3.1 悬吊训练
        3.2 麦肯基疗法
        3.3 普拉提疗法
        3.4 瑜伽锻炼
        4.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腰痛ODI评分标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附录三 中医症候积分评价表
    附录四 临床试验患者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4 讨论

(9)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辅助器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及盲法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应用
        2.3 飞燕式组
        2.4 卧虎扑食式组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胡有谷区域定位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分析
        1.1 病例脱落分析
        1.2 一般情况分析
        1.3 飞燕式组与卧虎扑食式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1 腰椎间盘的解剖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1.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案确立依据
        2.1 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临床应用
        2.3 飞燕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2.4 卧虎扑食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4 临床优势性分析
        4.1 手法与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4.2 安全性及创新性优势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胡有谷区域定位对运动疗法疗效影响的探讨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2.1.1 概述
        2.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3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评估
        2.1.4 治疗方法
    2.2 浮针疗法
        2.2.1 概念
        2.2.2 机制
        2.2.3 临床应用
    2.3 麦肯基疗法
        2.3.1 简介
        2.3.2 诊断
        2.3.3 在下腰痛中的应用
    2.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诊断标准:
        3.1.2 受试人员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1.5 病例终止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技术路线
        3.2.2 分组方法
        3.2.3 治疗方法
        3.2.4 疗程及评估周期
        3.2.5 评估方法
        3.2.6 疗效判定标准
        3.2.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剔除情况
    4.2 临床疗效比较
    4.3 VAS评分结果
    4.4 ODI评分结果
    4.5 焦虑评分结果
    4.6 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结果
    4.7 腰部活动范围评估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5.2 ODI评分
    5.3 焦虑评分
    5.4 激痛点压力疼痛阈值评分
    5.5 腰部活动度评分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技术(续四):麦肯基对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麦肯基手法联合美式整脊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 龙一飞,刘阳,刘晓林. 浙江医学, 2022(03)
  • [2]改良麦肯基结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D]. 张洽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麦肯基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周子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运动系统损害”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分类系统的应用研究[D]. 何雯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0)
  • [5]McKenzie疗法治疗下腰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金筱妤,邓蓉蓉,孔佳星,谢林,康然.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1(04)
  • [6]活络效灵丹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CNLBP的疗效观察[D]. 姜开昌.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 杨俊超,陈君颖,许春艳,邱俊强.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01)
  • [8]麦肯基技术配合针刺、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杨楠,许岩.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6)
  • [9]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朱顺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浮针结合麦肯基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D]. 冯晓楠. 广州体育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McKenzie Mechanics 诊断和治疗技术(续四):McKenzie 治疗腰痛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