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选举作为台湾总统兼台湾政治局势的发展分析

陈水扁选举作为台湾总统兼台湾政治局势的发展分析

一、试析陈水扁当选台湾总统及台湾政局的走(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1](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刘兰炜[2](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然而,也正是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有国际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同时,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台湾从幕后走向台前,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方都希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最大的外部条件。在国内,随着中国综合国显着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备了更多更充分的条件。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现实转变,这也要求回应人民诉求,将祖国统一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在台湾岛内,新旧因素也交织存在,其中既有历史地缘因素导致的认同差异逐渐强化,又有岛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岸联系日益紧密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又有台湾社情民意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又与时俱进,深刻洞悉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述,这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广泛而深刻对台工作实践,在复杂局势中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保持了台海局势稳定,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层次,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凸显了极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又防范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更在新时代探索和丰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使得祖国统一事业迈向了新的更高层次。

牛之林[3](2019)在《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国民党退台后,台湾问题即成为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如何处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两岸之间的难题。于大陆而言,抱着极大的善意期望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对台湾社会来说,经历从威权体制的解体到形成现行的“二元化多党制”,出现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立场。国民党在岛内民粹主义的裹挟之下,其“大陆政策”逐渐偏离了党章的实质精神。两蒋时期反攻大陆,统一中国的“大陆政策”使两岸关系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李登辉时期将台湾带向“台独”之路,让两岸的政治关系异常糟糕;到连战时期以党际交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大陆政策”,虽使国共两党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当时“执政”的民进党推行“台独”路线让两岸关系跌至冰点。直到马英九以历史高票重新帮助国民党夺回“执政权”,两岸关系才稍有起色。马英九八年“执政”,不断调整其“大陆政策”,不遗余力的推动两岸关系向好发展,甚至达到自国民党退台后的最好状态。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是什么,其有什么特点以及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对此有何看法与评价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黄小勤[4](2013)在《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但民进党仍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大变数。民进党未来是否调整乃至放弃其“台独”主张,关系到两岸同胞的福祉,也攸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政治系统论的视角描述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输入、转换与输出三个主要环节,厘清影响其政策产出的各项因素,并对其未来走向作出比较合理的预估。2008年以前民进党大陆政策经历了升级化、务实化、激进化三个发展阶段,在政策演变过程中,“台独”已成为民进党的“神主牌”,成为该党的意识形态。随着形势的发展,民进党的“台独”意识形态越来越成为其调整大陆政策的障碍。从系统输入端来看,可以分为国际、两岸、台湾内部三个层面,从要求和支持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从要求的视角来分析,三个层次因素的共同要求是“稳定”,要求民进党大陆政策不要造成台海局势紧张,保持两岸的稳定。从支持的视角来分析,美国的支持取决于哪个政党的政策更符合其利益;大陆对民进党是“否定的支持”;台湾内部对民进党表示“高度的、肯定的”支持群体在减少。从系统转换端来看,分为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结构机制来看,民进党的正式结构机制只起着政策合法化的作用,真正扮演利益整合作用的是非正式结构机制,即民进党内的派系。派系的积极意义是使民进党路线保持中间,党内权力不过于集中;消极意义则是使决策易陷入僵局,而且应对能力迟缓。从文化机制来看,民进党政治文化的特点是:认知取向是走向狭隘的“台湾意识”;情感取向是悲情意识、亲美媚日;评价取向是民粹主义。这种政治文化对大陆政策的影响是曲解国际层面的输入、敌化两岸层面的输入、异化台湾内部的输入。从系统输出端来看,分为权威性陈述和权威性执行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其权威性陈述从认同层面看,仍是坚持“台独”;从具体政策层面看,仅有一些策略性的变化。其权威性执行遵循反对党的活动规律,可以分为四种:街头运动、发起“公投”、阻挠“立法院”议事、投入“选举”。其政策特点是:“台独”主张隐蔽化、政策具有滞后性、个人色彩浓厚。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输入端是要求民进党改变其大陆政策,而输出端的结果是民进党并没有对其政策进行本质性的调整。出现落差的主要原因是转换环节的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国际、两岸、台湾内部三个层面的输入在民进党政治文化的影响下,都与其原始输入要求有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结构层面的党内派系的负面作用,使得大陆政策的调整在操作上更不可行。其未来走向是“短空长多”,即基于其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性和内在条件的不满足,其政策短期内难有实质性调整;但基于两岸关系和政党发展两大外在趋势,从长远来看民进党调整乃至放弃“台独”主张是大势所趋。

何柳[5](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李秘[6](2010)在《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的民主进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台湾的民主政治为研究对象,分析为什么台湾平顺的民主转型却无法带来有效的民主运作?为回答这个问题,本论文分析1949年以后台湾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结构变化对于民主转型过程和后转型期民主运作的影响。1945年台湾光复后,便进入了中国“国家建设”的大逻辑之中,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台湾在光复之初经历了“二二八”、土地改革和地方自治这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二二八”事件和土地改革使得传统台湾社会的中间结构——地主士绅阶级彻底瓦解。在地方自治中,一些热衷于地方选举的人士依靠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选票动员,国民党对这些地方精英采取既拉拢又限制的策略,由此形成地方派系。同时,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民间资本日益壮大,并逐渐发展成为财团。由于国民党向下扎根的努力始终无法竟其功,使得地方派系和财团形成为台湾社会新的中间结构,其实力不断增大,并日益结合在一起,本论文将其称为“中间权力网络”。中间权力网络是国民党政权和民间社会之外的第三种权力结构,其与国民党政权以及与民间社会的互动机制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经纪机制(broker),中间权力网络一方面是国民党政权动员民间社会的经纪,另一方面是民间社会保护自身利益的经纪,所以它在国民党政权和民间社会之间扮演一种“双重经纪”的角色,并从“双重经纪”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个是“非正式政治”机制,即“关系”机制,中间权力网络无论是与国民党政权的互动,还是与“民间社会”的互动都不是制度性的,而是按照非制度性的直接人际互动模式来运作。1980年代,台湾内外政经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迫使“党国体制”向宪政民主回归。台湾的民主转型实际上要完成两个艰巨任务,实现“双重转型”,首先是党国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再者是国民党这一按照列宁主义改组的革命型政党向民主选举的大众型政党转型。台湾之所以顺利完成这两大任务,实现政治转型的“软着陆”,中间权力网络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中间权力网络凭借其“经纪”机制和“关系”机制,有效抑制和化解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让中产阶级(中小企业主和白领阶层)成为台湾1980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的领导力量。台湾的中产阶级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这给国民党驾驭民主转型留下了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中间权力网络帮助国民党持续赢得地方和“中央”层级的选举,降低了国民党与公权力相分离的阻力,实现从“公权力”向“社会”的移动,从而促成了台湾的平顺民主转型。同时,在这一移动过程中,国民党逐步从革命型政党转变为大众选举型政党。但是中问权力网络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不断坐大,并对后转型期的民主运作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中间权力网络主要是通过“经纪”机制和“关系”机制来进行选举动员,为了最大程度动员选票,就通过金钱甚至黑恶势力来巩固、强化和扩大其动员网络,让贿选买票现象日益普遍。其次,中间权力网络由于其“经纪”地位,必然要牺牲公权力的利益以谋取自己的利益,但是其与公权力的互动并不是制度性的,而是通过“私下交易”的方式,由此形成政商勾结和金权政治。第三,台湾社会存在“阶级动员”与“族群动员”这两种相互竞争的社会动员模式。为了缓解阶级动员,缓解民间社会对于金权政治的不满,中间权力网络直接推动了“族群动员”,让台湾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以省籍一族群动员为特征的民粹式民主。第四,通过中间权力网络的作用,台湾的金权政治和民粹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诉诸省籍-族群的民粹动员,另一方面则是金权政治,由此台湾的公权力的治理能力大幅下降。所以,台湾在后转型期出现的民主困境,与其说是民主不成熟的现象,毋宁是中间权力网络的必然产物。台湾要走出民主困境,实现民主深化,必须加强公权力建设和公民社会建设。就前者而言,中间权力网络一方面通过“经纪”机制让公权力出现了“内卷化”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通过“关系”机制侵蚀了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就后者而言,中间权力网络一方面不断强化其与民间社会的“感情”和“关系”,另一方面侵蚀民间社会朝向“合理化”组织的方向发展。虽然社会中不断形成各种社团组织,但是它们更多的是按照“经纪”机制和“关系”机制来运作的,而不是真正的公民社会团体。从这两个方面讲,中间权力网络将对台湾的民主深化形成抑制作用。而且由于台湾选举非常频繁,迫使政党必须不断进行基层动员,但是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其基层组织非常薄弱,这就使得政党必须继续依靠中间权力网络进行基层动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对中间权力网络的有效替换。从这一意义上讲,台湾的民主困境可能长期化,并可能形成低质民主体制。

孙俐俐[7](2009)在《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体制就是以政党相互作用、并以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系为特征的政治体制。主要是指有机会赢得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政党之间的关系。国民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党退台后,长期实行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垄断着政治资源和政治权力。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开始政治转型。伴随着在野势力的崛起,以及国民党实行“党务革新”和推动“宪政改革”,以选举竞争和政治制衡为主要内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的政党政治,开始成为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形态,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格局,也促使朝野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后的台湾政党体制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从没有反对党存在的一党专制,到主要反对党民进党挑战国民党一党独大,再到没有任何一党能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占绝对对数的多党竞争时代,再到2001年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形成,尤其“立法院”选举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台湾政党有走向两党制的趋向。台湾政党体制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过程,受到“宪政”改革、国家认同、省籍矛盾、族群政治等影响,有着强烈的特殊性。同时,台湾政党政治虽然源于西方政党政治,但毕竟推动了台湾民主的发展。在政党体制的演变过程中,有许多政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民众民主意识提高,引起政治参与扩大,经济基础的变革对政治体制的冲击,等等,作为一个执政党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从政党文化角度看,台湾历史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同属于东亚的儒家文化圈,政党发展有教训需要汲取,也有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台湾政党体制是个值得深入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阐述了政党、政党体制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提出选题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对台湾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台湾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充分研究了国民党迁台后在台湾的独裁统治,总结了国民党“以党领政”的体制特点。按照萨托利的理论分析,明确了党国体制的特征,认为此阶段的政治体制属于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国民党在台湾实行“党国体制”的历史根源。第二章:“党国体制”的转型。主要从台湾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和国民党的本土化等几个方面介绍“党国体制”转型的背景,“政治革新”的启动及民进党的成立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影响。第三章:国民党一党主导体制。本章主要从三个角度梳理了国民党在1986年“政治革新”到2000年政党轮替期间的政党体制演变过程。一是通过政党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的政治博弈来观察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对政党体制的影响;二是历史地梳理了“宪政”改革中政党之间的博弈和互动,及历次“宪政”改革对台湾政治和政党体制的影响;三是国民党内部发生的变化对台湾政党体制演变的影响。第四章:两次政党轮替——走向两党制?本章主要通过20004年和2008年台湾“总统”大选,“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的形成,探讨台湾政党体制走向两党制的趋势。第五章: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特点。主要探讨国家认同、省籍矛盾、选举制度等几个因素对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几点启示。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并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发展趋向作出预测。

付平[8](2009)在《台湾“总统”选举研究 ——从基本规则、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三个研究视角切入》文中研究表明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必定与民主相联系。自台湾实行“民主化”以来,“总统”大选一直是台湾最高级别的选举,其结果也最接近于台湾的主流民意。由于台湾不同政党的两岸政策差异明显,“总统”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影响甚大,为准确把握两岸关系走向,有必要认识台湾的“总统”选举制度,熟悉台湾“蓝”、“绿”各方的游戏规则,以便在制定两岸政策时做出正确判断。鉴于台湾“总统”选举的影响,本文选择台湾“总统”选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在制度层面对台湾“总统”选举进行梳理;其次,再通过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分析,理清主要政党的民意基础和竞选策略;最后,再进一步分析台湾“总统”选举的本质特征。这三个层次的分析,构成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首先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台湾“总统”选举的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总统”选举的诸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阐述现阶段影响台湾“总统”选举的政党因素、媒体因素、议题因素,以及候选人的个人因素对“总统”选举的不同影响。最后,综合了规则分析和因素归纳,对台湾“总统”选举发展的趋势做了概要性的分析。

王英[9](2008)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这种阻碍的基础是缘于台湾民众与大陆分开已久,两岸民众在文化与政治存在着认知差异,加上民进党的有意识“绿化”所造成。因此,如何突破民进党为两岸传播交流设置的障碍,让台湾人民了解祖国大陆,让全国人民了解台湾的要求就变得特别迫切。本文期望通过对民进党执政后台湾媒体形态的变化,对两岸传播交流造成的新问题,地域、意识形态与文化异同等对两岸传播交流的影响,以及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岸传播政策的比较等;来找寻消弥两岸民众认知差异的关节点,建构两岸非政治性传播交流空间,找出促进两岸传播交流的最有效的对策与基本原则,以此促进两岸传播交流与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

樊家和[10](2008)在《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创立兴中会,经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致力推翻满清政府,以至于先期的中国国民党创立了中华民国并居于执政地位,并在1946年制订「中华民国宪法」之前,当时国内的政党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后更名)、“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新政权成立,在中国的领土上,再一次的政党政权转换,由中国共产党合法掌握执政地位。现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体制执政下的八个参政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二学社”、“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的体制下,国家还有希望地带领着人民迈向自由、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而中国国民党1950年,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进入动员戡乱时期,仅有跟随中国国民党到达台湾的中国青年党及中国民主社会党,三个政党。直至1986年9月28日,仍处于戒严下的台湾地区,在130多位社会人士发起组织的「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宣布正式成立。1989年1月,台湾立法院修正「动员戡乱时期人民团体法」,增列「政治团体」一章,规定政党与政治团体之成立要件;自此,台湾人民可以依法组党,文录(2006年10月)为止,已向台湾地区内政部申请核(获)准备案之合法政党有120个,政治团体有41个。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高举着“清廉”、“民主”、“本土”的旗帜进行政治动员。但是二十年的党务发展历程展现出与民进党道德宣誓截然不同的结果。民进党的各个核心价值经常因派系的冲突、事务官职卡位元战及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的种种因素而不断地流失,过程中不断出现相当大程度的异化。民进党的民主诉求也已经和民主的终极价值与关怀变得南辕北辙。民进党组党初期,其诉求主要是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改变“本省人”在整个权力分配体制中边缘化的局面,所以其民主诉求在当时尚具有普遍关怀的意涵。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局面就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大权在握的民进党并没有将“价值民主”向“实践民主”转化,即实践选举时的政见承诺,加强对“人民”的关照,却反而利用“民主”维护党的自主权力。最典型的例子是:最近民间因陈水扁的贪腐问题而要求其下台的呼声甚高,但阿扁却坚持一定要做到底,并以“阿扁是台湾过半数人选出来的总统”作为挡箭牌。2000年以前,民进党鼓吹“政治清廉”最为卖力,只因持有未曾执政过的记述来对台湾选民与国民党大放厥辞,其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更是将“反黑金”作为竞选文宣的主打议题,极力突显“清廉改革”的形象以清新政党压制性的比较方式打击国民党传统老旧又腐败的刻板印象。但是在民进党上台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阿扁当局的“黑金化”程度比起国民党时期也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贪官污吏腐败的速度则远远超过了国民党。从近期爆出的弊案来看,所牵涉的金额颇令人触目惊心,显示民进党政府所谓的“清廉”诉求已经完全破产,其所蕴含的道德约束力在陈水扁及其一妻二秘三师与家庭成员身上也已经荡然无存。民进党的另外两个核心价值“民主”和“本土”则纠结在一起,以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民进党一贯以“本土政党”自居,族群动员、乡里动员是其政治动员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胜选的目的,民进党割裂台湾社会划清两岸民族关系,扩大膨胀原本并不明显的族群隔阂,挑衅外省人、本省人族群仇恨,区隔客家人、原住民的族群诱发力,鼓噪工人、农人的抗争性,不停制造族群的对立与对抗。结果,本土化的价值被狭隘的族群意识所取代,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民进党核心价值的流失在客观上对民进党形成了筛选机制,一批坚持基本价值的核心人物,如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等先后退出民进党,从而凸显了民进党异己腐化的速度及民主价值远离了早期组党时的诉求宗旨。这一趋势又反向加速了民进党的核心价值流失。派系共治局面的形成是由民进党内的政治生态所凝定的。民进党刚组建时,仅是一个反国民党统治的约盟之众,内部各种政治观点交错杂陈,即使是同一政治思潮,也会导致不同路线的争执。另外,民进党内部的政治势力从党外时代发展而成为山头派系林立,需要一个能够缓冲矛盾的机制,派系共治结构由此产生,才能发挥一点一滴的段落式整合功能。民进党经过“本土性建构”之长期的、有差别的价值观念引导,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已经被刻意地筛选和过滤。同时,经过无数次选举的政治社会分化作用,岛内人民,特别是泛绿民众对若干政治问题已经造成不懂反省的刻板认知。于是在民进党与基本支持者之间形成了互相绑架的局面,进而形成了共犯结构。对泛绿阵营而言,陈水扁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执政者,而是本土政治的一个先驱领导者,也是已经超越了政治道德而必须维护的政治图腾。这种结构是影响民进党自身反省和内部政治生态调整的最大阻碍力量。然而,民主进步党能够在短短十四年间,运用民主选举制度,推翻了执政五十年的中国国民党,于2000年在多数民意的选票支持下,以及能在军、宪、警的政治中立体制下,和平转移台湾政权,取得执政地位,其成长过程与党内外的形成力量,是不容忽视,应该有足够理由以实现理性的研究态度,深入加以探讨。本文主体是以台湾民主进步党的草创期、在野期、执政期及重回到在野立命的可能性,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从党内派系、党外关系、社会动脉的关键性其它政党的冲击比较,再则从街头运动至竞选参政至地方政府执政进而成为执政党,分析该党的未来趋势及带动或影响到台湾的民主问题及国际地位的优劣环境,两岸的关系又是否因为该党的本土主张与台独意识而牵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假像共识。并以实际发生的政党政治题材作研究对象,追查真人真事、实质采访记录,取材于各党派以当代发生的实事求是的政局发展或变化加以探讨分析。

二、试析陈水扁当选台湾总统及台湾政局的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陈水扁当选台湾总统及台湾政局的走(论文提纲范文)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历史背景
    一、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由来
        (一)1895年前台湾的历史沿革
        (二)1895——1945年日据台湾与“皇民化”
        (三)1945——1949年台湾回归祖国
        (四)1949年蒋介石集团兵败退据台湾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沿革
        (一)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成型时期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持续巩固时期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稳步深化时期
    三、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重大历史成就
        (一)形成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二)确立了“九二共识”并不断巩固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三)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四)取得了一系列反“台独”及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现实背景
    一、国际方面: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风险与挑战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二)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
    二、大陆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一)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三、台湾方面:新旧因素交织存在
        (一)历史原因及地缘因素导致长期的认同差异日益强化
        (二)岛内政治力量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发展再次面临阻碍
        (三)岛内社情民意发生转变,青年政治认同“去中国化”明显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深化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
        (一)提出“民族复兴论”
        (二)提出“大陆发展决定论”
        (三)提出“融合发展论”
        (四)提出“心灵契合论”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实践深化
        (一)以“惠台三十一条”为蓝本的惠台政策全面落地
        (二)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抓手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谋划工作
        (四)福建先行先试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人民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
        (三)战略意识: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时代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
        (二)防范和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
        (三)探索和推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
        (四)争取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论文研究方案
第一章:“大陆政策”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涵
    一、“大陆政策”的几层涵义
    二、“大陆政策”:台湾当局绕不开的重大政治议题
第二章 马英九之前的国民党“大陆政策”
    一、国民党“两蒋”时期的“大陆政策”
    二、李登辉时期的国民党“大陆政策”
    三、连战时期的国民党“大陆政策”
第三章 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一、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历史形成
    二、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对两岸关系的推动
    一、政治上密切沟通
    二、经贸上务实协商
    三、文化上融合发展
    四、国际上与大陆互动形成新默契
第五章 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大陆的态度及政策
    二、成长背景
    三、在野党制衡
    四、民意裹挟
    五、美国掣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一、大陆地区文献回顾
        二、台湾地区文献回顾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架构
        一、研究范围与材料
        二、研究架构
        三、创新与局限
第二章 2008年之前的民进党大陆政策
    第一节 “台独”主张升级化时期
        一、外部环境
        二、两个层面的大陆政策
        三、主要特征
    第二节 “台独”主张务实化时期
        一、外部环境
        二、两个层面的大陆政策
        三、主要特征
    第三节 “台独”主张激进化时期
        一、外部环境
        二、两个层面的大陆政策
        三、主要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输入端分析
    第一节 国际层面的要求与支持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二、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海政策的两面性
        三、美国对民进党的要求与支持
    第二节 两岸层面的要求与支持
        一、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
        二、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
        三、大陆对民进党的要求与支持
    第三节 台湾内部层面的要求与支持
        一、选举制度的要求
        二、国民党的竞争压力
        三、台湾内部对民进党的要求与支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进党大陆政策转换端分析:结构机制
    第一节 正式的结构机制与大陆政策的决策
        一、正式结构机制:民进党组织结构
        二、正式结构机制:大陆事务专责机构
        三、正式结构机制在大陆政策决策中的角色及功能
    第二节 非正式的结构机制与大陆政策的决策
        一、非正式的结构机制:派系
        二、民进党派系权力结构的现状
        三、派系在大陆政策决策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进党大陆政策转换端分析:文化机制
    第一节 民进党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认知取向:走向狭隘的台湾意识
        二、情感取向:悲情意识、亲美媚日
        三、评价取向:民粹主义
    第二节 民进党政治文化对其大陆政策的影响
        一、曲解国际层面的输入
        二、敌化两岸层面的输入
        三、异化台湾内部层面的输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输出端分析
    第一节 权威性陈述
        一、认同层面
        二、具体政策层面
    第二节 权威性执行
        一、诉诸街头运动
        二、发起“公投”
        三、阻挠“立法院”议事
        四、投入选举
    第三节 政策特征
        一、“台独”主张隐蔽化
        二、政策具有滞后性
        三、个人色彩浓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综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的民主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第三波"的潮起潮落
        二、台湾平顺的民主转型
        三、台湾后转型期的民主困境
        四、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关于台湾民主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民主化与民主转型:概念辨析
        二、台湾民主转型的研究
        三、台湾后转型时期民主质量研究
        四、台湾民主化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第三节 传统中国语境下社会精英群体的研究
        一、从士绅到地方精英
        二、"公共领域"与"第三领域"
        三、"权力的文化网络"与"经纪模式"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一、理论框架
        二、章节安排
        三、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台湾的中间权力网络
    第一节 战后台湾士绅阶层的瓦解
        一、"二二八事件"
        二、土地改革
    第二节 二元政治体制与地方派系的兴起
        一、党务改造
        二、地方自治
        三、二元政治体制
        四、地方选举与地方派系
    第三节 二元经济体制与财团的兴起
        一、二元经济体制
        二、财团的兴起
    第四节 中间权力网络的形成
        一、地方派系的自主性
        二、财团自主性的提高
        三、地方派系与财团的结合
        四、中间权力网络的形成
    第五节 中间权力网络的"经纪"机制
        一、关于中间权力网络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
        二、中间权力网络的"经纪模式"
        三、地方派系的双重经纪角色
        四、财团的双重经纪角色
    第六节 中间权力网络的"非正式政治"机制
        一、"非正式政治"的机制
        二、"非正式政治"的来源
        三、非正式政治与正式政治的关系
第三章 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平顺的民主转型
    第一节 台湾内外情势的变化
        一、国民党政权"外部合法性"的危机
        二、民间力量的壮大
        三、政治反对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国民党对台湾民主转型进程的驾驭
        一、主动开启民主转型
        二、通过"修法"方式进行渐进转型
        三、驯服民进党
        四、有效驾驭民主化与台湾顺利民主转型
    第三节 中间权力网络对社会动员结构的"优化"
        一、中间权力网络对农民运动的化解
        二、抑制劳工运动
        三、中小企业主和部分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运动的主体性力量
    第四节 中间权力网络与国民党从公权力向社会的移动
        一、党国体系的双重转型
        二、国民党的地方派系化
        三、国民党的财团化
        四、国民党组织结构的调整
        五、"党"、"国"分际
    第五节 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的政党轮替
        一、地方派系自主性的进一步提高
        二、财团自主性的提高
        三、中间权力网络的利益取向及其与国民党结盟关系的松动
        四、中间权力网络的关系取向与政党轮替
第四章 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民主困境
    第一节 中间权力网络与黑金政治
        一、买票贿选
        二、黑道介入选举
        三、中间权力网络与黑金政治
    第二节 中间权力网络与金权政治
        一、政治转型时期的金权政治
        二、后转型时期的金权政治
        三、中间权力网络与金权政治
    第三节 台湾民主过程中的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
        二、台湾民粹主义的特点
        三、民粹主义对台湾民主的伤害
    第四节 中间权力网络与民粹主义
        一、相互竞争的两种社会动员机制
        二、中间权力网络与省籍-族群动员
        三、"省籍-族群"范式被普遍接受
        四、族群议题与民粹式动员
    第五节 金权民粹主义与"政府能力"的下降
        一、金权民粹主义
        二、行政技术官僚自主性日益下降
        三、中间权力网络对公权力的侵蚀
第五章 中间权力网络对台湾民主深化的制约
    第一节 民主深化的两个关键
        一、国家建设
        二、公民社会建设
    第二节 中间权力网络对民主深化的抑制
        一、中间权力网络对公权力建设的抑制
        二、中间权力网络对公民社会的抑制
    第三节 台湾中间权力网络的发展
        一、中间权力网络自身实力的变化
        二、中间权力网络对草根社会的影响力
        三、中间权力网络的中介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框架
        (一) 政党的概念和功能
        (二) 政党政治的概念和基本框架
        (三) 政党体制的概念、功能及分类
        (四) 政党体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五) 台湾地区政党体制演变的分期标准
        (六) 研究框架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中的不足
    四、论文创新
        (一) 以逐步开放和竞争性的选举来透视台湾政党体制的演变
        (二) 以“宪政”改革为线索来梳理台湾政党体制的发展
        (三) 对台湾民主进程时间跨度的比较完整的描述
        (四) 政党体制演变中的党政关系问题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 唯物辩证研究法
        (二) 系统研究法
第一章 台湾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1949 年-1970 年)
    一、党国体制特征
    二、国民党迁台后的“党国体制”
        (一) 迁台后国民党的组织改造
        (二) “党国体制”的确立
        (三) “党国体制”下的独裁统治
        (四) 国民党在台湾一党专制的历史由来
    小结
第二章 转型的发端:“党国体制”初步变化(1971 年-1986 年3月政治革新)
    一、“党国体制”转型的背景
        (一) 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兴起
        (二) 政治参与的扩大
        (三) 国民党“本土化”
        (四) 外部环境影响
    二、“党国体制”的转型
        (一) “政治革新”
        (二) “党国体制”转型对政党体制的影响
    三、民进党成立
    小结
第三章 转型过程:国民党一党主导体制(1986 年-2000 年)
    一、民进党与国民党在选举中博弈
        (一) 1986 年民进党首次参选举竞争性政党体制开始成形
        (二) 1989 年选举竞争性政党体制初步确立
        (三) “中央民意代表”全面直选制度上确立竞争性体制
        (四) 1996 年“总统”直接选举国民党仍主导政局
        (五) 2000 年政党轮替
    二、“宪政”改革对政党体制的影响
        (一) 第一次“修宪”对政党体制的影响
        (二) 第二次“修宪”对政党体制的影响
        (三) 第三次“修宪”对政党体制的影响
        (四) 第四次“修宪”对政党体制影响
        (五) 第五次和第六次“修宪”
    三、国民党的“本土化”与分裂
        (一) 国民党进一步“本土化”
        (二) 新党诞生
        (三) 亲民党成立
    小结
第四章 转型后:两次政党轮替——两党制趋势?
    一、2000 年政党轮替后的政党政治
        (一) 政党轮替后暂时出现“三党鼎立”格局
        (二) 国民党的改造
        (三) “北蓝南绿”格局形成两党制初现雏形
        (四) “泛蓝”与“泛绿”
    二、2004 年“总统”大选奠定两党制的力量基础
        (一) 2004 年“总统”大选
        (二) 民进党继续“执政”下的选举“绿”消“蓝”涨
    三、2008 年政党再度轮替台湾政党体制的走向
        (一) 政党再次轮替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可能
        (二) 国民党党政关系调整
        (三) 民进党改革
    小结
第五章 台湾地区政党体制形成的若干特点
    一、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若干特点
        (一) 台湾政党体制演变在现有体制框架内由国民党主导进行
        (二) 台湾政党体制形成过程中受到台湾独有的政治文化影响
        (三) 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中受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四) 台湾政党体制目前属于不稳定的两党制
    二、台湾政党体制的转型演变的几点启示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台湾“总统”选举研究 ——从基本规则、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三个研究视角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台湾"总统"选举的基本规则
    第一节 台湾"总统"选举的起始
        一、戒严时期的"总统"选举——"间接选举"产生"总统"
        二、解严后的"总统"选举——"直选"的全面进行
    第二节 台湾"总统"选举的显性规则
        一、对"总统"候选人参选资格与选举人资格的规定
        二、"总统"选举方式的规定
        三、"总统"任期之规定
        四、"总统"罢免程序之规定
    第三节 台湾"总统"选举的潜规则
        一、金钱买票——"桩脚"政治
        二、提名候选人策略
        三、选举中的具体策略
第二章 台湾"总统"选举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政党因素的影响
        一、台湾政党制度的演变及基本特点
        二、政党影响"总统"选举的若干层面
        三、蓝绿阵营对抗的影响
    第二节 媒体因素的影响
        一、媒体对候选人形象的影响
        二、民调的影响力
        三、媒体设置选举议题的影响
    第三节 选举议题的影响
        一、"统独"议题
        二、改革与经济发展议题
        三、其他的议题
    第四节 政治人物的影响
        一、陈水扁的正负效应
        二、马英九的正面魅力
第三章 台湾"总统"选举的未来趋势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恒定趋势
        一、媒体的影响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政党将向"两党政治"生态过渡
    第二节 显性规则增强潜规则弱化
        一、正当的手段规则日益被认同
        二、潜规则减弱——以"桩脚政治"为例
    第三节 民众成熟与选举议题的关系趋于稳定
        一、经济议题将成为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二、以2008年的"总统"选举为例进行分析
    第四节 政党因素与经济因素联系密切
        一、民进党下台——经济的沉沦
        二、马当局的挑战——经济的振兴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正视认知上的差异
    1.2 台湾不同政党认知异同
    1.3 非政治性互动空间
    1.4 研究方向与思路
第2章 “绿化”后的台湾媒体
    2.1 “官营媒体”的全面绿化
    2.2 扶持亲绿媒体
    2.3 从“新闻自由”到“新闻管制”
    2.4 “台独党纲”的管控
    2.5 “两颗子弹”的“传播学”问题
    2.6 打压异见媒体
    2.7 地下电台与“黑报纸”
第3章 敌对性开放
    3.1 “主权对峙”与两岸传播
    3.2 传播交流政策
    3.3 “八年对抗”:新一轮的传播战争
    3.4 视同“007”:人员规限
    3.5 窄播符码:内容管控
    3.6 纯政治化的官方往来
    3.7 网络传播的冷战态势
第4章 差异转化为问题
    4.1 “大陆威胁台湾”的信息迷失
    4.2 值得关注的“五百四十四万票”
    4.3 焦点差异:关注点解构
    4.4 政治扭曲文化环境
    4.5 “去中国化”的观念误导
    4.6 各自表述差异:交流的“白开水”
第5章 以交流推进传播
    5.1 国、民两党的政策异同
    5.2 分化中的“台独铁板”
    5.3 从全球化格局看“九二共识”
    5.4 从“特洛伊木马”到“文成公主”
    5.5 反“台独”策略的“性价比”
    5.6 台湾媒体:交流的“说服者”
    5.7 分区分众宣导
    5.8 中国文化的台湾传承
    5.9 “小三通”的“罗马大道”
    5.10 “底层交流”的传播价值
第6章 信息的有效性
    6.1 以“媒介理论”重塑两岸交流
    6.2 文化的同质化共鸣现象
    6.3 媒体商业化:新冲击力
    6.4 增强信息的说服力
    6.5 “大陆禁忌”与“反共禁忌”
    6.6 “主体模糊,具体务实”的信息战
    6.7 接触、磨合、合作与发展
    6.8 效果检测体系的建构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第壹章 台湾民进党创立及其社会背景
    第一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的两岸关系
        一、两岸政治互动
        二、两岸民间交流
    第三节 台湾民进党创立时岛内政治生态
        一、岛内政治制度嬗变
        二、岛内政党关系变化
        三、民进党内派系关系发展
第贰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
    第二节 社会基础
        一、社团关系
        二、劳工关系
        三、政商关系
        四、海外关系
    第三节 经济基础
        一、农业方面
        二、城市制造业方面
        三、工商金融业方面
第叁章 民进党初创时期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 民进党街头政治运动社会反应
    第二节 谋取政党竞选优势的基本政治策略
        一、选战实力发展
        二、党员人数稳步上升
        三、政党认同度起伏不定
    第三节 民进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地位变迁
第肆章 民进党政治地位变迁后台湾政党关系新特点
    第一节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政党关系的新特点
        一、民进党执政的三个阶段
        二、民进党对于台湾民主之路的影响
        三、民进党执政后的政治评估
    第二节 民进党内派系争斗新动向
        一、民进党内现阶段的政治争斗具有选举文化的某些特征
        二、民进党选前协调共治候选期党内势力整合与抗衡
        三、民进党在防范内部分裂的机制设计
        四、陈水扁的权力欲望
    第三节 民进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一、"国会"内的竞争关系
        二、地方政府中的政党关系
        三、在社会舆论上的竞争关系
        四、民间团体内的对峙关系
    第四节 泛蓝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第五节 泛绿阵营的基本构成和政党基本主张
第伍章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与政绩评估
    第一节 政府再造计划的提出
    第二节 民进党执政后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一、意识形态下摇摆不定的公共政策
        二、文官体系与专业人员的公共政策
        三、缺乏稳定的财经政策
        四、僵化的两岸政策
    第三节 民进党拓展国际空间的基本路径与特点
        一、务实"外交"
        二、南向政策
        打开南向政策的最后一扇大门—缅甸
        三、荣邦专案
    第四节 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思维与策略
    第五节 台湾社会的新问题
    第六节 民进党政绩评估
    第七节 值得关注的政局个案分析
        一、民进党2004年"二二八事件资料勘对"
        二、陈水扁"机要费"司法审判结果
        三、2008年"立委"和"台湾总统"大选选情
第陆章 民进党的历史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台湾民主意识"的演变
        一、两蒋政权时代(1949~1988年)
        二、李登辉时代(1988~2000年)
        三、陈水扁时代(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依赖评估
        一、两岸市场经济规律化
        二、大陆扩大两岸交流的优惠政策与措施
        三、两岸经济政策被迫性调整
    第三节 台湾地位边缘化与民进党的历史价值评估
    第四节 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选战结果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二、褪色的"民主"、"改革"光环与民进党社会基础
        三、台独意识形态的结构与民进党思想基础
        四、难以维护的清廉形象与民进党政治基础
        五、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与民进党的执政能力
结论:台湾政局的"共治"蕴含了"权力分享"、"权力共享"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析陈水扁当选台湾总统及台湾政局的走(论文参考文献)

  • [1]“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D]. 刘兰炜. 武汉大学, 2020(05)
  • [3]马英九时期国民党“大陆政策”研究[D]. 牛之林. 外交学院, 2019(01)
  • [4]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研究[D]. 黄小勤. 厦门大学, 2013(05)
  •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6]中间权力网络与台湾的民主进程[D]. 李秘. 复旦大学, 2010(12)
  • [7]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演变[D]. 孙俐俐. 中共中央党校, 2009(03)
  • [8]台湾“总统”选举研究 ——从基本规则、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三个研究视角切入[D]. 付平. 暨南大学, 2009(07)
  • [9]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D]. 王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3)
  • [10]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地位变迁研究[D]. 樊家和.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陈水扁选举作为台湾总统兼台湾政治局势的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