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污泥处置利用

农林污泥处置利用

一、污泥的农林处置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诚[1](2021)在《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仅影响环境卫生,甚至危害到人类健康。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应选择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可接受的技术。随着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发展,膜生物反应器(MBR)逐渐优势突显。膜生物反应器将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相结合,具有出水水质优、污泥膨胀率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本研究选择某村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并构建了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采用液位计和时间继电器控制进出水,实现MBR完全自动化运行。试验用水为人工模拟生活污水,选用不同材质膜探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运行效果和膜组件通量变化情况,从缓解膜污染的角度得出膜生物反应器最佳运行工况。研究表明,膜生物反应器在次临界膜通量、最佳曝气量和最优抽停比下运行,显着缓解膜污染。膜生物反应器在最佳工况下运行,有机膜对COD、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8%、95%、62%,陶瓷膜对COD、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0%、98%、43%,有机膜出水浊度0.4~0.7NTU,陶瓷膜出水浊度0.1~0.4 NTU。出水水质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质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分析膜污染机理,拟合滤饼层模型具良好的相关性,证明主要发生滤饼层堵塞,对比不同清洗方式的差异,最终采用物理和0.3%过氧化氢试剂组合方式清洗膜组件。研究中对比有机膜和陶瓷膜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陶瓷膜的稳定运行通量大于有机膜,产水量多,且相同处理水量下,陶瓷膜膜组件有效面积小。在最佳工况下运行,陶瓷膜的出水水质优于有机膜,出水浊度小,有良好的过滤性能。

周媛[2](2020)在《秸秆生物炭改良土壤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效能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秸秆作为一种常见的农林废弃物,以其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用于改良沙化土壤和修复土壤污染是常见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但是由于秸秆生物炭本身存在营养物质缺乏、吸附性能相对较差等缺点,在土壤应用中的实际效能仍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分别添加高浓度发酵废液和城市污泥制备出高浓度发酵废液增强型秸秆生物炭(FMB)和污泥秸秆生物炭(SMB),对比考察了两种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了FMB改良沙土和SMB修复重金属(铅、镉)污染的效能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废液添加量的增加,FMB的产率、固定碳、含氮量、氮碳比(N/C)和阳离子交换容量(CEC)逐渐增大,这与高浓度发酵废液中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有关,有利于沙化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随着废液添加量的增加,FMB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明显增加;添加发酵废液增加了FMB中芳香族C-H和C-N官能团的生成。盆栽实验结果表明,FMB的施用可以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促进植物生长,而且随着发酵废液添加量和FMB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p H、CEC值、有机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也相应提高。当FMB施用比例为5%,废液添加量为2 m L/g时,FMB生物炭对土壤改良效能最佳,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分别达到34.50 g/kg和1.32 g/kg,提高了57.46%和78.38%。通过高浓度发酵废液与秸秆进行共热解可以将C和N固定在生物炭中,进而提高沙土中CEC、有机质、氮磷钾的含量,促进植物生长,实现土壤改良目的。对于SMB来说,当制备温度从350°C上升到600°C时,SMB中含碳量和含氮量增加,比表面积以及微孔体积增大,-COOH、-OH和P-H等表面基团增多,这些变化均有助于SMB对铅、镉离子的吸附。在SMB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实验中,SMB能够有效钝化土壤中的铅和镉,使其由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转变为稳定的残渣态,同时能够增加具备固定重金属能力的菌群丰度,进而降低植株内铅镉含量。随着SMB施用比例从1%增加到5%(w/w),SMB对铅和镉的钝化能力逐渐增强。复合铅镉污染土壤的试验结果表明,SMB对复合污染土壤中的铅和镉均有固定的作用,且复合污染土壤中,镉的存在促进了铅的钝化以及可交换态转变为稳定的残渣态,而土壤中的铅则会促进镉转化为可交换态等活化的状态。SMB对土壤中铅离子和镉离子的吸附钝化作用,一方面与SMB表面官能团(-COOH、-OH等)的络合作用、共沉淀作用以及离子交换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土壤p H和CEC的增加显着相关。综上可见,本研究为改性秸秆生物炭改良沙化土壤以及修复铅、镉污染的土壤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实现高浓度发酵废液、农业废弃物和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杜娟[3](2020)在《重金属富集植物后处理及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植物修复法因其环境友好、效果永久,并可实现大范围原位修复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然而,土壤修复后产生的大量重金属富集植物若得不到合理处置,势必会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等产生二次污染,进而对农产品安全及人类健康等造成危害。因此,如何安全并高效地处理重金属富集植物,且尽可能地对其加以回收利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典型铅锌污染场地内采集的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 L.)、串叶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L.)及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Lour.)Merr.et Sherff)为试验原料,采用热处理技术及固化/稳定化技术作为重金属富集植物的后处理方法,分别研究了热解温度和添加剂(粘土矿物和磷酸盐)对热解产物生物炭中重金属(Cd、Pb和Zn)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重金属的稳定化机理;同时,研究了地聚物固化法对生物质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及固化机理,旨在为重金属富集植物的安全、高效处理提供新思路与理论参考。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生物质的热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重金属(Cd/Zn)的存在并不会对生物质的热降解机制产生明显的影响;重金属(比如Zn)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热解过程中H2的产生。(2)生物质中的重金属在热解过程中基本呈现出在生物炭中富集的趋势。其中,Cd在低温(<350℃)时富集,而Pb和Zn在中低温(<550℃)时富集。根据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结果得出,高温热解使得重金属逐步由不稳定性或高毒性向稳定性或低毒性的形态转化。重金属的浸提试验结果表明,热解处理降低了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生物有效性和潜在释放性。同时,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风险性由高风险转变为了低风险。(3)生物炭中重金属(Cd、Pb和Zn)的长期浸出试验表明,同一热解温度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浸出量及浸出率随着浸提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中,350℃生物炭的重金属浸出量最大,而750℃生物炭的重金属浸出量在浸提周期内增量不明显,这表明了高温炭中重金属的强稳定性。另外,高温炭在H2O2氧化条件下的抗氧化性要强于低温炭,且未有重金属释放,即高温热解增强了生物炭的抗氧化性并有利于抑制重金属的释放。(4)土壤培养条件下生物炭中重金属的稳定性分析试验表明,750℃生物炭中的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除Pb在培养期内有小幅增加外,其余元素无显着变化。本试验中生物炭对水溶液中Cd2+的最大吸附量为25.17 mg g-1,具有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潜力。(5)含粘土矿物(高岭土、钙基膨润土和伊利石粉)和磷酸盐(磷酸二氢钙)添加剂的生物质热重-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钙基膨润土可有效促进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可燃气组分(如H2、CO、CH4和其它短链烃)的生成。粘土矿物或磷酸盐添加剂提高了热解过程中重金属的回收率。高温热解,特别是与矿物添加剂的共热解使得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由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同时,添加剂的存在降低了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6)重金属富集植物制备地聚物保温材料以固化/稳定化重金属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的最佳添加比例为3%,此时地聚物材料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32.6MPa,且导热系数为0.11W/(m·K),满足保温材料的要求。地聚物试样的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地聚物对生物质中重金属的固化率可达98%以上,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满足相关标准限值要求。综上所述,高温热解增强了生物质中重金属的稳定性,且粘土矿物和磷酸盐有利于强化重金属的稳定化;另外,地聚物固化法可同时实现重金属的有效固化和制备保温材料。本研究可为重金属富集植物的后处理和回收利用提供有益思路、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胡自航[4](2020)在《污泥混合堆肥施用对榆树林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和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污泥和园林废弃物,为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负担。因此急切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来消纳这些城市废弃物。将城市污泥堆肥产品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于林地生态系统中,不仅可补充因树木生长而缺失的肥力,还能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改良,是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有效方式。但对污泥堆肥产品林地施加的野外试验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因此,本试验以榆树人工林为研究区域、以三种城市污泥和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高级厌氧消化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高混)、高级厌氧消化的纯污泥(高纯)、普通厌氧消化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普混),设置四种施肥量处理:0(CK)、1.5 kg·m-2(T1)、3 kg·m-2(T2)、6 kg·m-2(T4),开展林地试验,研究三种肥料产品在四种施肥梯度下随时间对土壤中p H、电导率、全N、全P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和其施用两年后对土壤重金属风险程度、榆树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城市污泥堆肥产品的林地施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榆树人工林地施肥效果的两年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可短期降低土壤p H值,但两年后回归到施肥前水平;混合堆肥对土壤电导率在施肥前期受施加量影响较大,但随时间影响变小;施肥可显着增加土壤全N含量;土壤P含量受施肥影响较小。(2)施肥对土壤中重金属总量的影响:在施肥前期,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会明显提高土壤中的Cr、Mn、Cu和Zn元素的总量,Cd、Ni和Pb元素总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无明显规律;但各不同施肥量地块中Cr、Mn、Cu、和Zn含量随时间差距变小。且按标准施加城市污泥堆肥产品不会使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总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土壤环境污染筛选值。(3)七种重金属元素形态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且在本试验的污泥混合堆肥施用量范围内,施用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随时间发生变化,Cr、Zn和Cu元素施肥后重金属活性增强后钝化,受施肥量的影响较小。2.施肥两年对榆树重金属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1)施加污泥堆肥两年后,样地内榆树根茎叶中重金属含量随施加量之间呈现不同规律。施肥后,根部重金属Mn、Zn、Ni和Cu容易富集,茎部Mn、Zn和Cu三种重金属容易富集,叶片中Ni、Zn和Mn三种重金属易富集。(2)施肥两年后,样地中四种土壤酶活性产生了相应变化。其中,脱氢酶活性随施加量显着减小,脲酶和磷酸酶没有显着变化,对蔗糖酶没有明显的影响规律,但污泥堆肥的施加明显提升了SEI值,高混和高纯污泥堆肥在T2施加量范围内时可有效增加土壤酶活性,而普混对土壤酶活性的改性作用随施加量增加而提高。3.施肥两年后榆树林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施加污泥堆肥产品两年后土壤重金属风险有所增加,Cd元素风险较高,并在施加高混堆肥到T4施加量时达到了中度风险,其他重金属元素均为轻度风险,但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均为轻度风险;风险编码评价法结果为,Mn元素为高风险、Cd元素为中风险,其他元素均为低风险和无风险区域;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评价结果为,所有元素基本都在无风险范围,因此在以后的监测中应重点关注Cd和Mn元素。

杨喆程[5](2020)在《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全国城市污泥产量逐年上升,污泥的出路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城市污泥富含氮、磷、钾、有机质的特点,适宜将其作为肥料进行土地利用。其中林地利用较农用风险低,消纳污泥容量大,逐渐成为城市污泥的主要处置方向之一。本文以北京排水集团生产的城市污泥产品(有机营养土、生物碳土、复合生物碳土)作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赵家场村建立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示范区。研究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对林地土壤、地下水以及树木生长的影响,同时以施用场地范围内的各环境介质(土壤、地表水)为监测对象,分析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在其中的变化规律,研究三种污泥产品施用后对环境造成的风险。并以此为依据编写《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品林地利用工程化施用技术指南》,为城市污水厂污泥用于林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三种城市污泥产品在不同施肥方式、施肥量下对林地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的酸碱度与施肥前相比有小幅度的上升,最终稳定在7.1左右,说明污泥堆肥没有产生过多的酸性物质,施用污泥产品对土壤酸碱度有着调节作用;土壤电导率随施肥比例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最高超过了1400μs/cm,但尚未产生盐度风险;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后土壤中有机质、总氮、总磷等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施肥区毛白杨和白皮松的新生枝条增长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施肥的空白区。综合比较各施肥样方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及植物生长情况后发现,施用2吨/亩复合生物碳土的效果最佳。污泥产品的施用,确实导致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上升,但均满足《土壤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撒施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发现施肥后土壤重金属的Pi值和潜在风险指数RI值均出现了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风险指数也逐渐下降。在整个监测周期内,各类重金属含量均处于低风险状态。通过土壤污染物模型预测连续5年施用城市污泥产品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用量控制在2吨/亩时,土壤中各类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不存在超标风险;对示范区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连续六个月的监测,没有发现重金属和多环芳烃迁移进入地下水的情况,氨氮、硝态氮等理化指标也没有明显的变化。结合研究结果,建议选择复合生物碳土进行林地利用,施用量控制在2吨/亩,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撒施的方式,施用季节建议在春夏季避免汛期施用。

张晴,莫华,徐海红,吴家玉,帅伟[6](2020)在《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现状及环境管理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也暴露出底数不清、现状不清等问题。基于文献调研和国家排污许可平台统计数据介绍了国内外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的现状。相较国外,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的项目较少,以掺烧污泥为主,包括城市污水厂污泥以及各种工业污泥,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交叉引用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5—201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等,烟气、粉煤灰等污染治理措施普遍沿用电厂原有技术路线。据此,全面梳理了现阶段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存在的无序掺烧、污染物管理与排放控制要求缺失、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环境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宋永猛[7](2020)在《基于流化床的固体废弃物热解及气液固产物表征与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流化床进行了市政污泥(SS)和玉米秸秆(CS)的单独和混合热解基础研究。主要考察了温度、混合比例以及添加剂对热解产品如热解炭、冷凝液和不凝气的分布和组成的影响。利用多种检测表征手段对热解产物进行了多样化检测和分析,对N、S和Cl元素在热解产品中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随温度升高,SS、CS以及二者不同比例混合物热解炭产率不断下降,其中当物料为CS时,热解炭产率在850℃下取得最小值28.82 wt%,不凝气产率取得最大值37.61 wt%,冷凝液产率则在650℃下取得最大值,为35.38 wt%。ZSM-5降低了 SS和CS热解炭产率,CaO和ZSM-5均使得冷凝液产率下降,不凝气产率升高。当物料为SS以及SS和CS混合物时,随温度升高,热解炭中C、H和N元素含量不断下降。此外,热解炭中C、H和N元素含量也呈现出随混入CS量增加而下降的特点。CaO和ZSM-5的加入均降低了 SS和CS热解炭中C、H和N元素的含量,此外,CaO加入后,热解炭中S元素均有所上升,ZSM-5则降低了热解炭中S元素含量。(2)热解炭FTIR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促进了物料内有机物大分子向醇、酚、羧酸、酰胺、胺类、饱和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转化。XRD结果表明,热解炭中的结晶相种类较少。升温和添加剂促进了物料中挥发分的分解释放,改变了热解炭的表面形貌。随温度升高,不凝气产率增加。不凝气中的主要成分是CO2、CO,CH4和H2,结果表明,与CO、CH4和H2的产率相比,CO2的产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上升趋势,H2产率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CO2最大产率为24.16 wt%,CaO降低了 CO2产率,提高了 CH4和H2的产率。ZSM-5的加入提高了 CO2、CO、CH4和H2的产率。(3)冷凝液的密度略大于水,具有很高的含水量,pH值介于4-9。SS热解时,热解油最大产率为1.57 wt%,CS热解时,热解油最大产率为3.40 wt%。同一温度下,物料中混入的CS越多,得到的热解油产率越高。当物料为SS和CS时,CaO和ZSM-5的加入降低了热解油的产率。GC-MS结果表明,热解油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有含氮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酮类以及部分含有S、Cl原子的化合物。(4)随温度升高,热解炭的N和Cl元素RP值逐渐减小,SS热解炭中的S元素RP值变化不大且处于较高水平,CS热解炭中的S元素RP则逐渐减小,可能因为SS中的S元素多以无机物形式存在,CS中的S元素则多以有机物形式存在。CaO的加入使得热解炭中N元素RP值均有所降低,ZSM-5的加入提高了热解炭中的N元素RP值。物料为SS时,CaO和ZSM-5的加入对热解炭中S元素的RP值影响不大,当物料为CS时,CaO的加入提高了热解炭中S元素的RP值,说明CaO的加入提高了 CS对S元素的保留能力。添加剂的添加提高了热解炭中Cl元素RP值,说明添加剂对热解炭中的Cl具有一定的保留能力。含氮的脂肪族环在热解过程中会产生甲胺,进而产生HCN,中间产物(如稳定的胺N、腈N和杂环N)的二次热解是形成NH3和HCN的关键因素;脂肪族S、芳香族S和噻吩S化合物的热分解在H2S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HCl的形成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氯化钾与热解产生的水合质子反应,另一种是物料中有机氯的受热分解释放。

张晓霞[8](2020)在《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富含营养物质利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污泥林地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处理的一个可行的方案。针对污泥林地资源化利用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对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不同比例的堆肥产品进行了功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得出污泥堆肥优化方案。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污泥堆肥产品和施肥量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安全性,优选出最佳的施肥方式。通过示范地的应用进一步验证污泥林用的影响和安全性,对示范地和北京市的阈值进行计算,评估污泥林用的可行性。最后基于文献数据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土壤重金属在省会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确定了省会城市林地利用的阈值。得出的结论如下:(1)污泥添加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得出二者体积比为1:3和1:1时(即S1G3和S1G1)效果最佳。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比堆肥前明显增加,但堆肥前后均属于安全水平,且重金属有效态占比均减少3.30%~91.54%。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的有效态和有机质与C/N呈极显着正相关。(2)盆栽试验表明最佳的施肥方式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之比为1:1,施肥量为50%(即S1G1-T2)。基质中的重金属总量总体上Cd和Pb含量随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余6种重金属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上看万寿菊(Tagetes erect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基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均属于安全范围,且依次减少。添加堆肥产品大大提升了土壤的质量等级,基本达到1级标准。S1G1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当施肥量高于50%(T2)时,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示范地施肥后2年内的土壤重金属始终低于GB15618-2018国家土壤质量标准风险筛选值,无风险水平。有效态重金属占比随着时间逐渐向稳定态变化。以15年为限,示范地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24.73t/ha/y,限制因素是Cd。北京市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42.33t/ha/y,限制因素是Hg。(4)土壤重金属含量在31个省会城市空间分布,东北和西南部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重金属污染边界,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省会的阈值差异很大,31个省会城市污泥评价阈值平均为32.67t/ha/y,但不同省会城市之间的变化范围为7.12~91.35 t/ha/y。其中1/2省会城市的阈值高于30 t/ha/y,兰州、天津、呼和浩特和银川的阈值在55t/ha/y以上,而昆明和长沙的阈值均小于10 t/ha/y。污泥林用优先控制重金属除上海和广州的Cu、北京的Hg和天津的Zn外,大部分省会城市(27/31)以Cd为主。论文首次从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对园林废弃物与城市污泥混合堆肥产品林地的功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科学评价、长期监测复合新型肥料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重金属污染分界线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地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首次基于省会城市实际的土壤及污泥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得出全国省会城市林业土壤的污泥承载力,为各个省会城市污泥林地利用的政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王海东[9](2020)在《北京市排水污泥制有机肥林地利用对土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在北京平原沙地土壤中的施用效果,为城市排水污泥农林资源化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选取了苗圃地和平原生态林地作为试验地,选取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技术制成的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作为供试材料,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施肥量下2个试验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适宜量的城市污泥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提升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并且不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但施肥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有所差异,并且过高的施肥量仍然对土壤电导率,土壤微生物等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施用适宜量的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可以降低北京平原沙地的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但高施肥量会提高土壤的电导率值。(2)施用适宜量的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可以增加北京平原沙地的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但施肥方式及施肥量不同其效果也有所差异。其中,撒施方式在6kg/m2和9kg/m2的施肥量时增加效果最明显,穴施方式在施肥量为75kg/株时效果最明显。(3)利用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了最适宜于提高苗圃土壤和平原生态林土壤质量的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施用量:苗圃土壤:9kg/m2;平原生态林土壤:75kg/株。(4)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北京平原沙地土壤中的各类微生物数量及其微生物种类和结构多样性,但施肥方式及施肥量不同其效果也有所差异。撒施方式下试验设计的施肥梯度对苗圃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但9kg/m2的施肥量会显着增加苗圃土壤土层0-20cm的微生物种类和结构多样性;穴施方式各施肥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丛枝菌根真菌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并且各施肥量下平原生态林土壤土层20-40cm的微生物种类和结构多样性显着提升。(5)施用适宜量的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苗圃土壤中的铜、锌、镍、镉、铬、铅、汞、砷含量在各施肥量下均低于土壤风险筛选值,平原生态林土壤中的镉含量在未施肥时超过土壤风险筛选值,在施肥后都低于土壤风险筛选值;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苗圃土壤在未施肥时有发生砷污染的生态风险,平原生态林土壤在未施肥有发生镉污染的生态风险,两者在施肥后重金属污染情况都得到缓和,表明施用适宜量的污泥有机肥在短期内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崔丽芳[10](2020)在《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提取液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剩余污泥为材料,用氢氧化钾加热水解出氨基酸,制备成污泥提取液并作为研究对象,对污泥提取液的肥效进行评价以及应用盆栽实验研究其对园林绿化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文选择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百日草(Zinnia elegans)、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三种花卉植物以及马尼拉(Zoysiamatrell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台湾青(Zoysia tenuifoli var)、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Pers.)、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五种草坪草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对植物进行盆栽种植,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污泥提取液稀释800倍、700倍、600倍、500倍、400倍、市售叶面肥,分别设为S1、S2、S3、S4、S5、SS),以清水作为对照(CK),探讨污泥提取液的不同施用浓度对三种花卉的株高、茎粗、花直径、花产量、植株重和五种草坪草的株高、生长速度、生物量、叶绿素的影响以及对植物种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污泥提取液原液氨基酸含量为3.6%,微量元素总量为66.46 ppm,全溶,偏碱性,有害元素As、Cd、Pb未超过标准规定的含量。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总量虽低于我国含氨基酸叶面肥的标准,但达到市场叶面肥稀释使用要求,稀释后可作为氨基酸叶面肥使用。2.适合浓度的污泥提取液可以促进三种花卉的株高、茎粗、花直径、花产量以及植株重的生长发展,各指标明显高于清水对照组。万寿菊和百日草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污泥提取液600倍稀释使用液,万寿菊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市售叶面肥以及百日草的花产量、茎粗和植株重均优于市售叶面肥。凤仙花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污泥提取液500倍稀释使用液,茎粗和植株重施用效果优于市售叶面肥。3.污泥提取液对五种草坪草的株高、生长速度、生物量和叶绿素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狗牙根、台湾青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污泥提取液600倍稀释使用液,其中狗牙根的生长速度和台湾青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市售叶面肥;黑麦草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污泥提取液500倍稀释使用液,且所有指标均优于市售叶面肥;高羊茅和马尼拉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污泥提取液700倍稀释使用液,高羊茅的株高和生长速度以及马尼拉的所有指标均优于市售叶面肥。4.污泥提取液的施用浓度不宜过大,当污泥提取液的施用浓度继续增大为400倍稀释使用液时,花卉以及草坪草的各项指标则出现下降的趋势。5.污泥提取液作为叶面肥可以为植物提供有机质以及N、P、K含量,除了万寿菊,种植其余植物均可以增加土壤中的K含量,对于百日草、凤仙花、黑麦草来说,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N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污泥的农林处置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泥的农林处置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村生活污水特点及处理技术
        2.1.1 农村生活污水概述
        2.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2.1.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2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2.2.1 膜生物反应器分类
        2.2.2 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
        2.2.3 膜污染
        2.2.4 膜组件清洗
    2.3 膜生物反应器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2.3.1 好氧MBR处理生活污水
        2.3.2 厌氧MBR处理生活污水
        2.3.3 MBR组合技术处理生活污水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装置设计
        3.2.2 现场调研
    3.3 分析方法
        3.3.1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3.3.2 膜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3.3.3 其他检测方法
第四章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参数对膜污染影响研究
    4.1 膜生物反应器启动
        4.1.1 实验装置构建
        4.1.2 实验用水
        4.1.3 污泥驯化
    4.2 膜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4.2.1 清水膜通量
        4.2.2 临界膜通量
        4.2.3 有机膜初始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4.2.4 陶瓷膜初始通量对膜污染影响
    4.3 曝气量对膜污染影响
        4.3.1 不同曝气量溶解氧变化
        4.3.2 不同曝气量有机膜跨膜压差变化
        4.3.3 不同曝气量陶瓷膜跨膜压差变化
        4.3.4 不同曝气量对膜污染影响
    4.4 抽停比对膜污染影响
        4.4.1 抽停比周期确定
        4.4.2 不同抽停比运行产水量
        4.4.3 不同抽停比对膜污染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膜生物反应器最佳工况运行特性研究
    5.1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水质特性
        5.1.1 pH变化
        5.1.2 电导率变化
        5.1.3 溶解氧变化
    5.2 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污泥特性
        5.2.1 污泥浓度
        5.2.2 污泥沉降性能
        5.2.3 污泥粒径
    5.3 膜生物反应器内膜组件运行特性
        5.3.1 膜通量变化
        5.3.2 总阻力变化
    5.4 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污染物去除特性
        5.4.1 COD去除效果
        5.4.2 NH3-N去除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秸秆生物炭改良土壤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效能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生物炭的制备与性质概述
    1.3 秸秆生物炭改性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1.4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1.5 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改性秸秆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2.2.1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FMB)的制备
        2.2.2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SMB)的制备
    2.3 改性秸秆生物炭的表征方法
        2.3.1 生物炭的产率测定
        2.3.2 含水率、灰分、挥发分、固定碳测定
        2.3.3 元素组成分析
        2.3.4 金属含量测定
        2.3.5 pH和CEC测定
        2.3.6 表面形貌分析
        2.3.7 孔径特征分析
        2.3.8 表面官能团分析
        2.3.9 表面晶体结构分析
    2.4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改良沙土的试验设计
    2.5 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试验设计
    2.6 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对铅、镉离子的吸附试验设计
    2.7 分析检测方法
        2.7.1 发酵废液组分分析方法
        2.7.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7.3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方法
        2.7.4 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2.7.5 土壤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8 数据分析及处理
3 改性秸秆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3.1 改性秸秆生物炭的基本性质分析
        3.1.1 生物炭的产率
        3.1.2 组成成分分析
        3.1.3 金属含量分析
        3.1.4 pH和CEC分析
    3.2 改性秸秆生物炭的形貌特征及官能团分析
        3.2.1 表面形貌分析
        3.2.2 孔径特征分析
        3.2.3 表面官能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改良沙化土壤的效能研究
    4.1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对沙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4.1.1 FMB对沙土pH值的影响
        4.1.2 FMB对沙土CEC值的影响
        4.1.3 FMB对沙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1.4 FMB对沙土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2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4.3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发酵废液改性秸秆生物炭热解过程途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修复铅、镉污染土壤的效能与机理
    5.1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对铅、镉污染的吸附特性研究
        5.1.1 SMB对铅、镉离子的吸附效能研究
        5.1.2 SMB对铅、镉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5.1.3 SMB对铅、镉离子的吸附平衡研究
    5.2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对污染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5.2.1 SMB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SMB对土壤中植物生长的影响
        5.2.3 SMB对根系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3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分布影响
        5.3.1 SMB对单一污染土壤中铅、镉含量和形态影响
        5.3.2 SMB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铅、镉含量和形态影响
        5.3.3 SMB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机理研究
    5.4 城市污泥改性秸秆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重金属富集植物后处理及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1.2 土壤修复植物的后处理现状
        1.2.1 直接填埋法
        1.2.2 堆肥法
        1.2.3 液相萃取法
        1.2.4 水热液化法
        1.2.5 焚烧法
        1.2.6 热解法
    1.3 植物热解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因素
        1.3.1 热解温度
        1.3.2 反应时间
        1.3.3 添加剂
    1.4 含重金属生物炭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1.5 含重金属生物炭的再应用
        1.5.1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1.5.2 吸附处理废水
    1.6 含重金属植物固化/稳定化制备地聚物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金属富集植物热解特性及产物分布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生物质原料特性分析
        2.2.3 TG-DTG和 TG-MS分析
        2.2.4 热动力学分析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生物质基本特性分析
        2.3.2 TG-DTG分析
        2.3.3 反应动力学分析
        2.3.4 气相产物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重金属富集植物热处理过程中生物炭的环境可接受性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生物质原料特性分析
        3.2.3 生物炭的制备及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3.2.4 生物质及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测定
        3.2.5 生物毒性评价
        3.2.6 潜在环境风险评价
        3.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生物质热解条件下的热特性
        3.3.2 生物质及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
        3.3.3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富集性及化学形态
        3.3.4 含重金属生物炭的环境可接受性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稳定性及生物炭的抗氧化性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生物炭的制备及生物质和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4.2.3 生物质及生物炭中重金属的相关测定
        4.2.4 生物炭的抗氧化性及重金属的释放特性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生物质及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
        4.3.2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富集性及化学形态
        4.3.3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长期浸出性
        4.3.4 生物炭的抗氧化性及重金属的释放特性
    4.4 小结
第五章 重金属在生物炭土培环境下的稳定性及生物炭应用于水处理的初探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生物炭土培试验
        5.2.3 生物炭吸附Cd~(2+)试验设计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生物质及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
        5.3.2 生物炭土培过程中重金属的稳定性
        5.3.3 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处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矿物添加剂对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热动力学特性及产物分布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生物质原料基本特性分析
        6.2.3 TG-DTG和 TG-MS分析
        6.2.4 热动力学分析
        6.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和讨论
        6.3.1 生物质原料的基本特性
        6.3.2 TG-DTG分析
        6.3.3 反应动力学分析
        6.3.4 气相产物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矿物添加剂对重金属富集植物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生物质原料特性分析
        7.2.3 生物炭的制备及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
        7.2.4 生物质及生物炭中重金属的相关测定
        7.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和讨论
        7.3.1 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
        7.3.2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富集性、回收率及化学形态
        7.3.3 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浸出毒性评价
        7.3.4 添加剂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机理
    7.4 小结
第八章 重金属富集植物固化/稳定化处理制备地聚物保温材料
    8.1 前言
    8.2 材料和方法
        8.2.1 供试材料
        8.2.2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制备
        8.2.3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测试
        8.2.4 地聚物保温材料中重金属浸出毒性的测定
        8.2.5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表面特性分析
        8.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和讨论
        8.3.1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保温性能评价
        8.3.2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8.3.3 地聚物保温材料的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机理初探
    8.4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污泥混合堆肥施用对榆树林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城市污泥的研究进展
    1.2 园林废弃物研究进展
    1.3 城市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处理及产品
    1.4 城市污泥与园林废弃物堆肥的土地利用
    1.5 城市污泥堆肥对土壤的影响
        1.5.1 城市污泥产品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1.5.2 城市污泥产品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1.5.3 城市污泥堆肥对植物的影响
        1.5.4 城市污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6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堆肥产品对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和养分的影响
        3.1.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 不同施加量城市污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影响
        3.1.3 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的影响
        3.1.4 小结
    3.2 施加三种污泥堆肥两年后对榆树根茎叶重金属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污泥堆肥对榆树根、茎和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2.2 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3.2.3 小结
    3.3 重金属风险分析
        3.3.1 各评价方法计算方式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4.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1.1 土壤肥力变化的讨论
        4.1.2 重金属变化的讨论
        4.1.3 榆树不同部位重金属富集的讨论
        4.1.4 污泥堆肥的土地利用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城市污泥的组成与处理处置
        1.2.1 城市污泥的组成
        1.2.2 城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1.3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现状
        1.3.1 城市污泥的农田利用现状
        1.3.2 城市污泥的园林绿化利用现状
        1.3.3 城市污泥的林地利用现状
    1.4 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4.1 国内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4.2 国外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5 污泥处理处置规范性文件发布情况梳理
    1.6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供试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样品检测方法
    2.3 实验方案
        2.3.1 实验区的规划
        2.3.2 采样工作
    2.4 统计分析
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3.1.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总氮含量的影响
        3.2.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水解氮含量的影响
        3.2.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总磷含量的影响
        3.2.4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
        3.2.6 显着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林木和地下水的影响
    4.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
        4.1.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毛白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毛白杨当年新生枝条增长量的影响
        4.1.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毛白杨树径的影响
    4.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
        4.2.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白皮松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白皮松新生枝条增长量的影响
        4.2.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白皮松树径的影响
    4.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对地下水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时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评价
    5.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时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规律
        5.1.1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过程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
        5.1.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过程中重金属在地下水中的变化规律
        5.1.3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过程中重金属在深层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5.1.4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过程中多环芳烃在环境介质中的变化规律
    5.2 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的环境风险评价及模型预测结果
        5.2.1 单因子评价结果
        5.2.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5.2.3 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
    5.3 本章小结
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工程化施用技术指南
    6.1 施用量要求
    6.2 施用季节要求
    6.3 施用方式要求
    6.4 监测指标要求
    6.5 环境评价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A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品林地利用工程化施用技术指南

(6)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现状及环境管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1.2 国内发展现状
2 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及污染物排放影响
    2.1 污染控制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影响
3 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环境管理不足与建议
4 结论

(7)基于流化床的固体废弃物热解及气液固产物表征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废弃物概述和分类
        1.1.1 工业固体废弃物
        1.1.2 农林业固体废弃物
        1.1.3 城镇生活固体废弃物
        1.1.4 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与资源一体性
    1.2 市政污泥种类与处理现状
        1.2.1 市政污泥种类
        1.2.2 市政污泥处理现状
    1.3 生物质性质与处理现状
        1.3.1 生物质性质与资源概况
        1.3.2 生物质处理现状
    1.4 市政污泥与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
        1.4.1 市政污泥热解
        1.4.2 生物质热解
        1.4.3 市政污泥与生物质混和热解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准备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准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装置
        2.1.4 实验流程
    2.2 分析方法
        2.2.1 工业分析及热值测定
        2.2.2 不凝气组成及含量分析
        2.2.3 原料和热解炭元素分析(C、H、N、S)
        2.2.4 原料和热解炭元素组成表征(XRF)
        2.2.5 原料和热解炭物相组成表征(XRD)
        2.2.6 原料和热解炭微观形貌表征(SEM)
        2.2.7 原料、热解炭和热解油表面官能团表征(FTIR)
        2.2.8 热解油的有机物组成分析(GC-MS)
        2.2.9 吸收液中氮硫氯元素含量的测定
        2.2.10 不凝气中含氮硫氯气体浓度的测定
第三章 热解固体产物表征与分析
    3.1 产物产率
        3.1.1 温度的影响
        3.1.2 混合比例的影响
        3.1.3 添加剂的影响
    3.2 原料及热解炭的元素组成分析
        3.2.1 温度的影响
        3.2.2 混合比例的影响
        3.2.3 添加剂的影响
    3.3 原料及热解炭的结晶相分析
        3.3.1 温度的影响
        3.3.2 混合比例的影响
        3.3.3 添加剂的影响
    3.4 原料及热解炭的元素分析
        3.4.1 温度的影响
        3.4.2 混合比例的影响
        3.4.3 添加剂的影响
    3.5 原料及热解炭的有机官能团分析
        3.5.1 温度的影响
        3.5.2 混合比例的影响
        3.5.3 添加剂的影响
    3.6 原料及热解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凝气、冷凝液产物表征与分析
    4.1 不凝气产物组成分析
        4.1.1 温度的影响
        4.1.2 混合比例的影响
        4.1.3 添加剂的影响
    4.2 冷凝液分析
        4.2.1 冷凝液物理性质分析
        4.2.2 热解油的官能团表征
        4.2.3 热解油的GC-MS表征分析
    4.3 热解过程中氮、硫和氯的分布、转化
        4.3.1 热解产物中氮元素的分布
        4.3.2 热解产物中硫元素的分布
        4.3.3 热解产物中氯元素的分布
        4.3.4 氮、硫和氯的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填埋场覆土
        1.2.2 燃料
        1.2.3 污泥建材利用
        1.2.4 土地利用
    1.3 污泥林地利用的影响
        1.3.1 污泥林用的有利影响
        1.3.2 污泥林用的生态风险
        1.3.3 污泥林用的影响因素
        1.3.4 林地安全性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状况
        2.1.4 温室状况
    2.2 延庆张山营镇示范区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植被状况
    2.3 省会城市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
        3.2.1 试验材料
        3.2.2 数据搜集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植物培养及样品采集
        3.3.2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3.3.3 重金属总量和形态测定方法
        3.3.4 重金属评价方法
        3.3.5 综合模糊评价法
        3.3.6 阈值计算法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污泥堆肥处理的研究与评价
    4.1 试验设计
    4.2 污泥堆肥的参数变化及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2.1 污泥堆肥处理中温度的变化
        4.2.2 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4.2.3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4.2.4 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4.2.5 堆肥过程中C/N的变化
        4.2.6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4.2.7 堆肥产品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3 堆肥产品重金属变化分析
        4.3.1 堆肥产品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4.3.2 堆肥产品重金属质量评价
        4.3.3 堆肥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4.3.4 重金属有效态和其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5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5.1 试验设计
    5.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1 试验初期土壤的理化性质
        5.2.2 施肥方式对种植万寿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3 施肥方式对种植紫穗槐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4 施肥方式对种植油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3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5.3.1 种植前土壤重金属总量分析
        5.3.2 种植万寿菊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3 种植紫穗槐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4 种植油松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4 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分析
        5.4.1 种植植物前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4.2 种植万寿菊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3 种植紫穗槐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4 种植油松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5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5.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5.5.2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株高的影响
        5.5.3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6 小结
6 施肥时间对林地土壤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6.1 试验设计
        6.1.1 样地选择与调查
        6.1.2 林地施肥设计
    6.2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的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6.4 施肥对土壤的重金属形态分析
    6.5 污泥林地应用阈值计算
        6.5.1 示范地阈值研究
        6.5.2 北京市阈值研究
    6.6 小结
7 省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研究
    7.1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浓度分析
    7.2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7.2.1 地累积指数评价
        7.2.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7.2.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7.3 讨论
    7.4 小结
8 省会城市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1 省会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8.2 林用污泥的阈值结果
    8.3 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取得的成果及奖励
致谢

(9)北京市排水污泥制有机肥林地利用对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排水污泥的来源与处理方法
        1.1.1 城市排水污泥的来源
        1.1.2 城市排水污泥的处理方法
    1.2 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的制作工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农林土壤利用的研究现状
        1.4.1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4.2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4.3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1.5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
        1.5.1 土壤微生物中的磷脂脂肪酸
        1.5.2 脂肪酸的命名法
        1.5.3 土壤微生物PLFA的分析与应用
        1.5.4 PLFA技术的优缺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地概况
    2.3 供试材料
    2.4 试验设计
        2.4.1 苗圃地应用试验设计
        2.4.2 平原生态林地应用试验设计
    2.5 研究内容
        2.5.1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
        2.5.2 土壤养分指标
        2.5.3 土壤微生物指标
        2.5.4 土壤重金属指标
        2.5.5 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苗圃土壤的施用效果
        3.1.1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苗圃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苗圃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1.3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苗圃土壤常见重金属的影响
    3.2 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平原生态林土壤的施用效果
        3.2.1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平原生态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平原生态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3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平原生态林土壤常见重金属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3 施用城市排水污泥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提取液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污泥的传统处置方法
        2.1.1 污泥焚烧
        2.1.2 卫生填埋
        2.1.3 土地利用
    2.2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2.2.1 污泥在制作建材中的应用
        2.2.2 污泥在合成能源中的应用
        2.2.3 污泥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第三章 污泥提取液的制备与肥效评价
    3.1 材料准备
    3.2 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 污泥提取液的制备
    3.5 污泥提取液的肥效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提取液的施用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准备
    4.2 实验设计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施用浓度对花卉株高的影响
        4.4.2 不同施用浓度对花卉茎粗的影响
        4.4.3 不同施用浓度对花卉花产量与花直径的影响
        4.4.4 不同施用浓度对花卉植株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提取液的施用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准备
    5.2 实验设计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施用浓度对草坪草株高的影响
        5.4.2 不同施用浓度对草坪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5.4.3 不同施用浓度对草坪草生物量和叶绿素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提取液的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1 试剂与仪器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测定指标及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污泥提取液的施用对花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污泥提取液的施用对草坪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四、污泥的农林处置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某村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D]. 沈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秸秆生物炭改良土壤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效能与机制[D]. 周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重金属富集植物后处理及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D]. 杜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污泥混合堆肥施用对榆树林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和风险评价[D]. 胡自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城市污泥产品林地施用效果评价[D]. 杨喆程.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现状及环境管理建议[J]. 张晴,莫华,徐海红,吴家玉,帅伟. 环境工程, 2020(06)
  • [7]基于流化床的固体废弃物热解及气液固产物表征与研究[D]. 宋永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D]. 张晓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9]北京市排水污泥制有机肥林地利用对土壤的影响[D]. 王海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10]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提取液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 崔丽芳.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农林污泥处置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